限售股解禁的市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_基于事件研究法和沪深300指数样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来讲,限售股解禁样本的选择范围是从 2006 年 6 月至 2009 年 9 月。为了对比,我们还要探探讨大小 非之外的其他类型的限售股解禁问题(例如新股发行 时的一般法人配售股、战略投资者配售股、基金配售 股解禁等),这类解禁样本的选择范围放宽到 2002 年 5 月至 2009 年 9 月。
(二)事件研究法研究步骤介绍 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对限售股解 禁事件给股价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解禁事件市场效应的观察窗口。记 解禁事件发生当日为 T+0,往前追溯 15 个交易日依次 记为 T-1、T-2……T-15,往后顺延 15 个交易日依次记 为 T+1、T+2……T+15,即窗口期为从 T-15 到 T+15 共 31 个交易日。 第二步,计算样本股在对应观察窗口不同交易日 的超额收益率。事件研究法中,超额收益率的计算是 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后续检验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有 市场调整模型、市场模型和均值调整模型三种方法, 其中基于 CAPM 的市场模型应用最为普遍,本文同样 采用该模型计算限售股解禁的超额收益率。 第三步,基于超额报酬率进行假设检验。根据要 研究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虚拟假设,结合 T 检验统计量 的值进行判定。鉴于 T 检验以正态分布为前提,因此 T 检验之前还要对超额收益率样本进行正态分布检验。 第四步,根据假设检验的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作 出合理解释。 (三)关于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1)估计期β系数的估算。就某次限售股解禁事件 而言,估计期选取该次解禁日(即 T+0 日)往前追溯第 150 个交易日到往前追溯第 31 个交易日时间段共计 120 个交易日,然后基于 CAPM 模型估算出该样本股 估计期内的β系数。①
赵向琴、谢磊柯和辛苑(2009)基于 2006—2008 年沪深两市所有 A 股数据,利用事件研究法从解禁特 征 、公 司 特 征 和 股 市 周 期 对 影 响 累 计 超 额 收 益 率 (CAR)大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公司财 务特征对 CAR 的解释作用很小,股市周期对 CAR 有 很强的解释作用,而解禁特征作用居中。
张建龙和张小涛(2009)利用希尔伯特结构转换,结果表 明,无论是通过二级市场还是大宗交易平台减持,都 会导致股价运行结构发生转换。并选出与限售股解禁 相关的且存在结构性转换的股票,以结构转换点前后 一段时间作为时间窗口,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出发度 量了解禁股卖出对市场的冲击,发现速度和相对宽度 指标对波动率有较大的正向冲击。
杨栋、张建龙和张小涛(2009)基于交易分割视角 的分析则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大小非解禁通过改变 预期和交易量影响市场,但解禁本身没有形成单向下 行压力,解禁对市场的影响在于造成了下跌预期,使 得解禁日前就出现抛售。
三、关于样本选择和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一)为什么选择沪深 300 指数成分股为解禁样本
关键词 限售股解禁 超额收益率 时间规律 影响因素
国 GDP 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与实体经济发展极不 相称的是,沪深股市 2010 年的表现却遗憾地世界垫 底,而处于危机中心的美国股市却已回复到危机发生 前的水平。
要想正确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全面地探讨以大 小非为主的限售股解禁的市场效应问题:限售股解禁 究竟对股价是否存在负面效应?其冲击效应多大?又 存在怎样的时间节点规律?牛熊市不同阶段的解禁是 否存在效应差异?和解禁规模的大小有无关联?就大 小非和大小限两类限售股而言,其解禁效应有无本质 区别?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 这几年不少文献都注意到了大小非解禁的效应问题, 但从研究视野的开阔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研究样 本的有效性等诸多因素考虑,结论远不能令人信服。 本文拟基于事件研究法和沪深 300 指数解禁样本对上 述问题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和深入的探讨。
黄建欢和尹筑嘉(2009)将限售股解禁的市场反 应分解为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和 对比分析实证考察了各类影响因素与限售股解禁的 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特征,研究表明:总体上限售股 解禁的市场反应显著为负;高估值和预期业绩好的公 司受解禁因素冲击影响较小;与原有流通规模相比, 解禁比重越大,解禁前后股价受冲击力度越大;融资 形成的限售股在解禁时对市场的冲击力度和时间远 强于其他类别的影响;牛市和熊市两类市场环境下的 市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黄建欢、张蓓蓓和尹筑嘉 (2010)在理论逻辑上将限售股解禁的市场反应机制 划分为累积效应、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其实证研究 证明了这三种机制的存在,结论包括:累积效应是我 国股市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均 存在且显著为负;限售股解禁因素总体上引发了负向 的市场反应;限售股解禁的心理冲击影响可能大于实 际减持压力。由此认为大幅度提升市场投资需求以有 效承接股票供给规模的巨量增加,可能是缓解限售股 解禁压力的重要思路。
(2)基于样本估计期β系数和 CAPM 模型,估算对 应样本股 i 在解禁窗口期内各交易日(t t=T-15,…,T+ 0,…,T+15)的预期收益率 ERit。
(3)已知第 i 次解禁样本观察窗口内交易日 t 的实 际 对 数 收 益 率 为 Rit,则 相 应 的 超 额 收 益 率 ARit= Rit-ERit。
2010 年的市场表现就很能说明问题:作为率先走 出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2009 年和 2010 年我
56
柳钧腾(2008)通过对比 2007 年印花税收入、券 商佣金收入和上市公司的分红情况,认为我国 A 股市 场的负和游戏特征决定了限售股持有者在持股解禁 后的行为动机:投资者整体上不能指望上市公司的分 红获利,要想获利只能是将股票出售给市场的其他参 与者以获取差价,限售股持有者也不例外。张刚和李 俊(2008)所做的统计研究则表明,定向增发机构配售 股份和内部职工股解禁后对股价的促进作用较为明 显,而增发机构配售股份和首发机构配售股份解禁后 公司股价市场表现较差。
赵卫斌和王玉春(2009)基于事件研究法对限售 股减持的研究发现:减持前投资者持有股票会取得超 额收益,而在股东减持限售股后继续持有则会遭受投 资损失,而且减持前正的超额收益率不足以弥补减持 后的收益率损失,减持在总体上使投资者遭受损失;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减持比例、减持后的剩余持 股比例都与超额收益率关系不明显,由此认为利用减 持比例规范上市公司限售股减持行为并不能达到理 想效果。
冯玲(2008)运用事件研究法对限售股上市流通 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限售股的上
2011 年第 7 期
市流通带来负的股价效应;样本公司的特征及股票的 交易特性显著影响股价效应;在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 的样本中,累计超额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与区间日均股票换手率、股票每股收益正相关;在累 计超额收益率为负的样本中,累计超额收益率与 IPO 到限售流通股上市流通的时间、账面市值比、区间日 成交量负相关。
夏清华和李文斌(2009)选取 2007 年 4 月、2007 年 10 月和 2008 年 3 月三个解禁高峰月的 138 家大小非 解禁企业的样本数据,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实证研究发 现:大小非解禁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公告日具有显著的 负异常收益表现,并与解禁比例、市场预期表现显著 负相关,与换手率、企业每股净资产显著正相关。
二、文献综述
一、引言
限售股解禁的问题可以说早就存在,比如首发限 售股份(原股东限售、战略配售、机构配售)、定向增发 机构配售股份,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引人瞩目,这 要归功于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一类特殊的限售股份,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小非”的解禁,其份额之大、历 时之长,对我国“新兴+转轨”的股票市场无疑是个巨 大的挑战。
(四)关于无效样本的剔除 有效样本选择要求窗口期内的交易日必须连续, 即窗口期内 31 个交易日出现停牌的解禁样本予以剔 除。这主要是考虑到停牌往往伴随着重大事项的审 议、重大消息的公布等影响股价走势的重要信息,因 此无法辨别个股复牌后的走势是受限售股解禁影响 还是新披露信息的影响,从而会对研究限售股解禁的 效应造成干扰,导致研究结论失真,因此必须予以剔 除。但对于长达 120 个交易日的估计期,考虑到估计期 的设置只是用于估算股票的β系数,标准可以相对放 宽,允许不涉及重大事项的临时正常停牌,但估计期 涉及较长时间连续停牌的(本文标准为超过连续 6 个 交易日停牌,占估计期长度的 5%),为保证β系数估算 的准确度,该样本同样做无效样本处理。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由于研究的时间跨度超过三 年,虽然大部分股票的解禁时间为“一年一减”(即相 邻两次解禁时间间隔一年左右),但也有部分股票出 现一年内几次解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效样本 筛选基于以下原则:对于同一只股票,若后一次解禁 的估计期与前一次解禁的窗口期产生重叠,则我们只 选取前一次的解禁为样本而剔除后一次;若后一次解 禁的估计期与前一次解禁的窗口期不重叠,则前后两 次解禁都作为样本入选。这样处理是为了尽量避免前 一次解禁产生的股价效应可能影响到下一次解禁估 计期的股价走势从而对结论造成影响。 基于以上有效样本的选取标准,最后一共确定沪 深 300 成分股的 315 次限售股解禁事件进入研究样本, 其中深圳市场 94 次,上海市场 221 次。样本数据来源为 锐思数据库,统计分析部分主要运用 SPSS17.0 统计软 件,计量分析部分主要运用 Eviews5.0 统计软件。
2011 年第 7 期
限售股解禁的市场效应与 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事件研究法和沪深 300 指数样本
李庆峰 黄维加
内容提要 以大小非为主的限售股解禁对 A 股 市场究竟有无冲击?冲击程度多大?存在怎样的时间 节点规律?解禁类型、解禁规模与市场环境等因素对 解禁效应有无影响?本文拟采用事件研究法给予实 证。基于 2006 年以来的沪深 300 指数成分股解禁样 本,结果证实:限售股解禁的市场冲击效应主要在解 禁前得以反应,尤以解禁当日和之前 3 个交易日的冲 击效应最为明显;分组检验的结果除进一步证实解禁 事件的冲击效应提前反应外,还表明限售股解禁类型 (大小非还是大小限)、解禁规模(大于 10%还是小于 10%)以及市场环境(牛市阶段还是熊市阶段)等因素 并没有造成解禁效应的显著性差异。多元回归分析在 控制相关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扩展了这一结论。 文章还发现高估值的个股限售股解禁的冲击效应相 对较小,并认为这与 A 股市场“强者恒强”的市场运行 结构特征有关。
57
2011 年第 7 期
事件研究法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而主板 1500 余家上市公司均涉及多次解禁,要想把所有解禁事件 统统纳入研究从人力物力上考虑不够经济,也没有那 个必要。考虑到沪深 300 指数的市场地位和行业代表 性(无论是上海的大盘蓝筹股还是深圳的中小板股票 都有代表入选),故研究样本只跟踪该指数成分股的 解禁事件。另外,考虑到股指期货的标的为沪深 300 指 数,本文的样本选择正好契合了这一点,相关研究结 论对股指期货的运行规律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黄汉利和佘晓燕(2009)利用事件研究法,以 2007 年和 2008 年的大小非解禁为样本,对解禁前后的中期 市场反应和短期市场反应分别进行了研究:在中期市 场反应中,通过对解禁日前后 20 个交易周的超额收益 进行检验,发现 2007 年和 2008 年大小非解禁样本均 存在正的超额收益,而且没有证据表明市场在不同年 份反应不一致;在短期市场反应中,通过对解禁日前 后 10 个交易日的超额收益进行检验,发现市场对大小 非解禁的反应在不同的年度存在不一致性,2008 年市 场对大小非解禁在解禁日之前存在显著的负面反应, 并认为主要原因是投资者的恐慌心理。
王建文和尹洁(2009)以供求理论为基础,认为即 使在股票需求不变的状态下限售股解禁也会引起供 求失衡从而导致股价下跌,如果市场对限售股解禁有 预期效应,会进一步减少股票的需求;进一步通过 Granger 因果检验对限售股解禁总量与各股票需求量 化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限售股解禁总量与各需 求量化指标的因果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