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课改计划
小学数学课改计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小学数学课改计划进行探讨,旨在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首先,小学数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计算和题目的解答,而忽略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其次,小学数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决定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和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再次,小学数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购物、旅行、运动等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最后,小学数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学科,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合作解决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竞赛或合作探究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和成长,从而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兴趣、数学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年小学数学课改实施方案
学年小学数学课改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内容调整:根据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趋势,对原有的数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包括删减过时的内容、增加新颖的数学知识、强调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
养等。
2. 教学方法改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率。
3. 评价体系更新:建立更科学、全面的数学学习评价体系,包括定期考试、作业评定、课堂表现等,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4. 教师培训:对数学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更
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5. 家校合作: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和
目的,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
2023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电子稿)1000字
2011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份标准参考国际经验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多
年的试行和修订,已成为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
首先,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指导性文件,《标准》强调了数
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
能力。
因此,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提出了全面性、灵活性、启发性、创新性、深入性等五个教学目标,从而为数学教育提
供了明确的指导。
其次,《标准》在内容设置方面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和完善。
不仅
极大地丰富了数学知识的范围和深度,而且提出了更为明确、具体
的要求。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加强了数的概念与比较、加减法、
乘法、除法、分数、小数、图形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加强了代数式、线性方程组、三角函数、概率等知识体系的逐步建立,并注重数学应用文化的培养;在高中数学中,强化了函数、导数、数列、极限、微积分等数学思想和基本方法的体系建构。
最后,《标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也有了新的思考。
它提
出要减少机械记忆的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探究式教学,尤
其强调了完全开放的数学学习环境的建立;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
要求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运用能力和探究精神等方面,深刻体现
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总的来说,《标准》对于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
作用。
它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思路和方向,帮助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更好地适应
新时代的国家建设需求。
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趋势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广大教师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
2031年第1期
二、数学教学上,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演者、指导 者、研究者、学习者和交流的疏通者。
(1)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习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 特点、规律;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研 究网络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评价;研究如何逐通过新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 益;研究如何通过不同数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总之,教师花更 多时间去研究数学教育,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内容选择上,反映飞速发展的科技和信息,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反映数学的发展,在保证 基础性同时内容要有时代性和挑战性。原有内容的增减要慎重,不能单纯的降低教材难度来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和适应社会生活必 备的基础,必须增加一些现代数学知识,删减一些价值不大的内容。
·51·
(2)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数学教育就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主要是指; 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会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进行探索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指: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 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江 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数学是--I'1基础性学科,--fl思维学科,也是一 门技术。学习数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激发学生的 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进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 题的能力,这应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
新中国小学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改造阶段(1949-1952)
(一)指导思想 1949 年 12 月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 的教育工作方针,明确规定当时课程改 造的基本原则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 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 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 建设的先进经验。”
一、改造阶段(1949-1952)
件具备的一部分全日制小学在五、六年级开设外语课, 每周3课时,适当减少语文、数学的上课时数。
数学、生物、历史、地理等搞了合并性的综合 课程。
4 、中学设置了选修课程。 高三开
设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立体解析几何、制图、 历史文选、逻辑等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愿 和爱好,任选一门或两门。
5、小学增加了外国语课程。规定师资条 6、增加了课时。与1957年小学教学计划和958
年中学教学计划相比,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 乐等课程增加了课时,每年的教学周也相应增加,每 周课时也比较大幅度增加。每学年授课总课时,小学 从5336课时增加6620课时,中学从6094课时增加到 6708课时。
(二)改造特点
将1949年6月制定的华北区小学教育暂行 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小学各科及每周教 学时间”(参见附录一),国民党政府 教育部1936年7月颁布《小学规程》中规 定的“小学教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 (参见附录二)和1948年颁发的小学课 程及教学时间总表(参见附录三),与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四二旧制小学 暂行教学计划》(参见附录四)进行对 比。
一、改造阶段(1949-1952)
改造后的新课程的特点为: 1、像解放区一样取消了“公民训练”以及 “社会”中的公民知识内容。 2、继承了1948年课程分科目和活动的结构形 式。 3、同时发展了集体活动形式,把活动区分或 规范化为朝会或课间会、周会、校内课外活动 以及校外社团活动等四种。
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历程
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历程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历程(1-3年级)一、课程改革前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中国国内,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历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小学数学教育主要以背诵题目和机械计算为主,注重记忆与运算能力训练,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
但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们缺乏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到了20世纪60年代,小学数学教育开始进行一定的改革。
教材内容逐渐增加了一些实际应用题,但依然以计算为主,题型偏重于机械计算和背诵。
这一时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材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
二、课程改革中期(80年代-90年代)进入80年代,随着数学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逐渐多元化,引入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90年代,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法也日益改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淘汰,更多的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开始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造力,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和思维碰撞,创设质疑和讨论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后期(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小学数学教育继续发展。
教育部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教材内容进一步丰富,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方面,教育部提倡“启发式教学法”,提倡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机械计算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中,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育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数学课程改革
第1章数学课程改革一、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数学教育教学经历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先搬过来,然后中国化”的方针,1952年7月,以苏联十年制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并于1954年、1956年适度调整。
这一时期,全面学习苏联,建立了中央集中领导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全国统一的数学课程体制,这个课程体系奠定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础,当然,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机械地模仿苏联做法。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必须改革”的口号,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教育革命的热潮。
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不少数学家、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到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烈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案,进行了各种数学教学改革实验。
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强调了函数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增补了解析几何、微积分初步等内容,但删减欧氏几何,否定几何体系的做法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同时,部分内容对学生要求较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了纠正1958-1960年出现的“左”的错误,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1961、1963年先后两次修订教学大纲,并首次提出全面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966-1976年是十年动乱时期,在这特殊年代,全国各行各业受到严重摧残,而教育是重灾区。
极左口号“学校停课闹革命”、“开门办学”满天飞,中学数学教学的秩序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倒退。
学生的数学基础削弱了,水平下降了,一代人的数学教育受到影响。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全面复苏。
1978年,在“精简、增加、渗透”六字方针的指导下,精选了一些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传统内容;增加了微积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等初步知识;把集合、对应等思想适当渗透到教材中去,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2024年小学数学课改方案
2024年小学数学课改方案
在2024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日益受到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一些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首先,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程强调的是机械化计算和记忆,而我们希望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增强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其次,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我们将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索和实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不仅仅是“会做题”,而是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
另外,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数学是一门合作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将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改革方案,让小学数学课程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全面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成长,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第 1 页共 1 页。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这一过程中,我国数学教育在政策、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经历了从改革到稳定的演变过程。
初期阶段:19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建国初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个阶段的教学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上比较保守,教学内容主要以国内外数学教材为基础,注重理论知识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讲解和演示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运动的干扰,教学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此时,教育体制和教材也遭到重大冲击,教学传统遭到断裂。
改革与开放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数学教育也得到了重视。
教育政策的调整使得数学教育逐渐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过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编写开始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引入了一些国外数学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讲授和演示教学逐渐转变为以引导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学生被鼓励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合作与交流。
数学课堂也开始注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实物、图表、计算机等辅助工具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21世纪初至今: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也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实践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和方法。
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教育也开始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开展教学。
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教育政策的调整、教材编写的革新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善,都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数学研究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研究需求。
学生的数学研究活动应当是一个生活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学生是数学研究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1. 引言1.1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中小学数学教学还对学生未来的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具有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数学基础能够为学生未来深入学习高等数学、工程技术等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其未来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在当今社会,数学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掌握好数学知识将使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助力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
1.2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数学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新时代的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数学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意义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推动数学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强化数学教育的实践性和关联性,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数学教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数学教学在艰苦的条件下迅速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以恢复和发展为主要任务。
在教学内容方面,倡导实用主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材编写团队充分体现了教育领域的长期积累,力求符合国情和学生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队伍方面,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通过努力改善条件,逐步完善教育系统,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在建国初期取得了一定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手段,拓宽教学资源渠道,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3篇)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3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尝试创新课堂教学,将知识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实践活动,与多学科融合,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革学业质量评价和学科检测方式,结合学科风采展示,以设计之星计算小能手等多元评价方式呈现学校教育评价改革成果。
本文的研究对小学数学教育的科学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创新课堂;教学评价;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从一味地追求情境创设、热闹的活动慢慢地返璞归真。
如何让课堂更和谐、高效,如何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如何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些都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1-3]。
我校结合日常工作,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综合评价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数学课堂的改革创新在新课改精神下,学校逐步形成了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的大课程观理念。
语文、数学、英语是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也是课程。
有些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堂中,而更多知识的获得则是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
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尝试创新课堂教学,将知识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实践活动,并与多学科融合。
1.1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课堂教学为实施评价改革的落脚点,应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重视课堂教学过程性、及时性评价的运用。
目前,班班通教学设备已基本普及,它最大的特点是交互性强,更能实现新课改下的有效课堂。
老师们合理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深入融合信息技术,以形象、生动的呈现方式让学习变得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教师改变以前单一的评价语言,如:很好;你真棒。
采用多样的方式,如:发放智慧星星,利用多媒体设备的部分功能现场演示、评价,鼓励学生的精彩发言。
而对于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观察,则通过同年级组观摩研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及时了解教师们运用评价手段的实际情况和效果,借助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学习和借鉴好的教学方法。
2024年小学数学课改小结
2024年小学数学课改小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小学数学课程在2024年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目的是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对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进行1800字的小结。
首先,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明确了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一方面,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数学教育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难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因此,课程改革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数学问题的开放性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在课程内容上,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注重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传统的数学课程注重数学概念与运算的学习,但往往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因此,课程改革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几何时,课程改革将几何形状与实际物体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另外,课程改革还引入了一些新的数学内容,如概率和统计等,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些新内容的引入不仅扩宽了数学教育的领域,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学方法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合作性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数学教育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因此,课程改革提倡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发掘问题的解决方法。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材内容变革举要
近年来,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学课程改革。这次的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内 容也因此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数学学科内容外,还引入了计算机编程、数据 分析等新兴的数学应用领域。
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数学教育要 紧跟时代的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次,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基础 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平衡发展;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次改革着重强调了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出了“回到基础、回到实践、 回到生活”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也因此做出了重大调整,加强了代数、几何、 三角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并引入了概率、统计等现代数学内容。此外,数学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更多的。
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加 强。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这次改革也逐渐暴露出 一些问题。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高等教育 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需求。首先,随着科技的 快速发展,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其次,随着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 面发展;最后,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9、2012—
修订新课标,重编数学新教材
2011年12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外因:由于科;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 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内因: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
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GOTO
新数学运动简介
新数学运动亦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运动,简称“新数运动” 是数学教育近代化运动的延续。数学教育的近代化运动亦称 “克莱因-贝利”运动,是在20世纪初由德国的数学家克莱因和 英国的数学教育家贝利倡导的。 这场运动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严重脱离 并落后生产发展和高等教育的需要,运动的目的是变革中学 数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克莱因主张用近代数学观点改造传统 中学数学内容,而贝利更强调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由于受传统观点的影响,数学的近代化运动并未取得很好 的效果,但它促使了数学的现代化运动——“新数学运动”
•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关于数学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尽早体会数学的全貌
•注重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重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 •加强几何直观,特别是三维空间的认识,降低传统欧氏 几何的地位,用现代数学思想处理几何问题
•较早引入计算器,计算机,发挥现代技术手段在探索数 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三、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趋势 1、关于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卢江21世纪即将到来,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科学家们展望,在下个世纪里,数学的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社会公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必需的一种通用技术。
面向21世纪,用教育现代化的观点审视目前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数学教育的改革必须在现有的数学教育成果基础上,以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依据,重新认识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探讨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能力。
本文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改革思想、经验,以及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成果,阐述笔者对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进一步改革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数学教育改革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由于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未来国际间的竞争,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质量。
80年代以来,纷纷提出数学教育改革的新观点、新方案,力图通过合理、科学的变革,获得高质量的数学教育成果。
198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美国数学教育的末来的报告《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公布了新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等文献,阐明了改革美国数学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逐步建立起数学教育改革全国性的共识。
美国有关人士认为:对所有学生进行优质的数学教育是兴旺发达的经济所必需的。
为了在未来的世界中,美国能维持其强国的地位,在本世纪末美国要有世界最好的数学教育。
1988年,英国议会颁发了教育改革法,建立了国家课程(义务教育阶段)。
国家课程数学对于英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1989年英国颁布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经几次修订,于1995年颁布了最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这一课程标准在内容安排上,一改传统的安排体系,分为:运用和应用数学、数、代数、图形和空间、数据的处理五大块。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育部决定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改革方案,包括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评价方式的改变。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教育部认为,中小学课程应该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需求。
因此,他们计划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增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将增加对现代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价值观念。
在数学课程中,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加应用数学的相关知识。
此外,还将加强科学、社会、艺术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育部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创新的教学方式。
例如,引入项目制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通过采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评价方式的改变评价是教育的一部分,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力。
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育部打算改变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方式。
他们将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的综合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避免了过分强调分数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包括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评价方式的改变。
通过这些改革,教育部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重要的变革,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5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体现方面
强调和主要的方面: 1.强调统计与概率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2.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3.注重概率与其他内容的联系。
3
呈现方式的改革
价值的主体性
知识的现实性
学习的探究性
呈现的多样性 经历的体验性
价值的主体性
为使课程内容有效的促进学习,首先需努力确定学生 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实际上是学生的教学活动,是 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程内容不再是 简单的呈现例题和做习题的形式,而更多的以教学的活动 形式来设计。
知识的现实性
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 组织,引导儿童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教学化”,从而构建 一些基础的现实的数学。因此,改革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的组织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儿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 的那些有意识的经验活动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
呈现的多样性
由于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有不 同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内容应为儿童的主动探索与发现 提供一个空间与机会。作为学习活动的激活,课程内容就应 提供一些儿童有兴趣且能主动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问题情 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B
空间与图形
加强方面:
1.增强了图像变换,位置的确定,视图与投影等内容 2.加强了几何建模及探索过程。 3.重视量与测量,并把它融合在有关内容中加强测 量的实践性。
减弱方面:
减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
C
统计与概率
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随机现象。它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物 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帮助人们做出合理推理。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变革 主要体现方面
—兰博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刘健大家知道,中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
那么中国数学教育的领先地位是从何而来的,国际上也有很多讨论,美国卡莱基基金会曾两次到中国考察,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数学基础教育之所以取得了这样领人瞩目的成绩,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教研系统。
从省到地市到县以及我们各学校的教研组年级组这样的教研系统,保证了基础的教育质量的落实。
大家知道,在学生开学以前,老师们要提前一个星期进校集体备课并进行相关的研讨,开学之后,各教研组还要互相听课,观摩,评课。
这样的集体教研活动在西方国家是很难实现的,我们身在其中可能没有什么过多的感受,但西方人却认为这是中国数学基础教育落实情况良好的重要原因。
即便像今天这样的大规模培训活动在国际上也是很少见的。
西方教育系统中很少有中介机构搞像咱们今天这样的大型研讨活动。
所以我觉得老师们今天牺牲假期时间坐到一起来参加这样的活动,相对来说机会是很难得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言归正传,谈数学教育的问题。
我今天主要结合个人的体会,把我自己的观点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因为我这些年长时间在大学工作,搞研究,所以我更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些学术观点,供大家讨论,参考。
今年春节后第一天我值班,接到一个长途电话。
云南省教委的一个同志,他告诉我说,上学期期末考试他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得了87分,这个成绩在小学一年级中是倒数的。
卷面上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强有6朵红花,小明有15朵红花,问小强再得多少朵红花就能和小明一样多。
这个孩子的答案是,小强再得9朵就和小明一样多。
他列的算式是:6+9=15,这个式子本是没有错的,但按照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和教材教法,它却是“错”的并被扣了7分。
因为标准答案规定算式应该是15-6=9。
我听后对这位同志说,无论从数量关系还是从题目答案来看,你的孩子实际上没有错。
他之所以被判错并扣分,是因为他列算式的方式与我们现行的教材,教参,老师的规定与习惯及考试的评分标准不一样,因此他“错了”。
我还对他说,你的孩子不但没有错,他还很具有代数思维。
这道题按解方程的思路看就是6+?=15,其算式应该是6+X=15,你孩子的式子与方程思路恰好吻合,他在一年级就有代数思维,但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他是错的。
大家想想,在我们的学校中还有多少类似的事情在发生着,它又说明了什么呢?下面我想谈些具体的事例,都是发生在小学课堂上的。
在去年下半年去教育部工作之前,我每个星期要到小学听两节课,对这些情况比较了解。
我从低年级开始说。
比如,在教小学一年级学生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15-8=?在旁边还会用红色注上“想:因为8+7=15,所以15-8=7。
”它的用意是叫学生“想加算减”,但据我调查,如果没有家长辅导或老师讲解,一百个学生中没有一个能想到“想加算减”。
因为这样的思路是属于数学家的,而不是一个孩子能自己想出来的。
然而,我们的小学教育却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用这种极少的,有数学天赋的孩子才能想出来的方法去做题,这合理吗?再比如,我上二年级的孩子在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做过这样的题目:24-9。
老师教的方法是:一,把24分成10和14;二,算出14-9=5;三,10+5=15;四,所以24-9=15。
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按这个过程来说来算,用意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据我孩子讲,他花了一个星期才会说这个过程,而他班里的几个“笨蛋”到现在还不会。
我们可以想想,所谓“差生”是怎样产生的。
到了学“24-9”书式运算时,所有的学生又被要求背熟这样的一段话:“书式减法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减起,4减9不够减向10位借,10位的1相当于个位的10,10加4等于14,14减9等于5,10位的2被借了1还剩1,所以24减9等于15。
”这就是所谓“讲清算理,培养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大家想想,小学一年级6,7岁的孩子应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当我们的孩子连续一两个星期用这种方式来学数学,我们的数学教育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还是让他们变得可能更愚蠢?!这样的方法真能“培养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吗?我不想掩饰观点,可能有些地方谈得过激一点,但我还是愿意把这样的问题提出来由大家共同思考。
我的孩子最后确实能把算理背出来了,但他曾告诉我,其实他在背这样的算理前就已经会算了。
他的算法是“4减9差5,20减5等于15”,我一听觉得也很好,就问他是否和老师说过他的想法,他说,老师从来不问我们是怎么想的,只让我们背算理。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我们的教学应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呢,还是另外造出一套规则来让学生去记忆去模仿呢?我想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
孩子们实际上有很多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他们是有“创造”的潜力的。
引导他们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互相交流,并以此为基础来开发他们的数学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的数学教育的核心。
以上是小学一二年级的事例。
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生花在死记死算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由此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我想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主持关于脑科学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的教育部韦副部长讲过这样的一个试验:将一群小白鼠分成三组,第一组白鼠除了吃就是睡,不让它们有任何其它活动;第二组持续做单调的脚踏车运动;第三组则在丰富刺激环境中自由选择活动。
对三组小白鼠的脑电波测试表明,第一组白鼠的脑神经生长速度缓慢,第二组的脑神经不但没有生长,反而出现了萎缩的现象,而第三组白鼠的脑神经却呈现多向快速生长趋势。
这个试验说明,单调的训练甚至比停止训练更容易让人的脑神经出现萎缩。
联想到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单调的题海运算实在是太普遍了,老师们似乎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数学离了计算就不是数学了。
我曾在大连做过这样的调查,当被问到“提到数学时你脑海中会出现什么词汇”时,被调查者给出了以下的种种答案。
我可以把调查答案分为三类:一,看到数学想到“公式”,“运算”,“定理”等中性词汇的,其比例在被调查者中占70%;二,想到“有趣”,“有用”,“使人聪明”等积极词汇的比例不到4%;三,想到“枯燥”,“厌烦”,“机械”这样的消极词汇的,比例占到了大约26%。
这样的调查还是在数学从业者中(数学教师,大学数学系学生等)进行的,如果扩展到普通人,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从小学到中学单一的数学训练方式,只能使人感到数学枯燥的一面,无法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昨天介绍的一位江西的女教师谈到了这样的观点,如果看到“数学”时,老师们先想到的是烦难枯燥的话,又怎么能期望他们去试图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呢?而有这样想法的数学老师占了25——26%的比例。
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在学生9年的学习时间中,学数学的时间要占去15%,即大约一年。
我们的数学教师有责任使学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喜欢学数学,学到更有价值的数学。
我曾看到过西方国家的数学试题,难度很小,计算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小。
小学四年级的试卷,四十题中只有一两道计算题,题目出的也很简单。
比如,“请估算392乘以296可能的结果是多少”,同时还给出几个选项供学生选择。
对比之下,中西数学教学的差异令人吃惊。
到底谁的教学更有效,更合理?或者两者取长补短的结合体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及基本运算方面是有优势的,但在创新精神上是远远落后的。
常年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教育观念上的误区:从小打基础,然后发展能力,最后再培养注创造力。
然而现代教育观念认为,以上的各种素质是并行发展的,人为的把它们分出先后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教育观念是不是需要改变呢?.怎样能在有限的时间投入和资源投入基础上,让受教育者接受更为全面,更有价值的教育,是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这次改革研讨的第一个目标,是使我们的教育更好的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这将是我们今后关注的重点。
对此,我们已做出的改动有,乘数与被乘数概念的淡化,除法中的平均分,包含除和小学代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取消等。
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小学应用题的问题。
在座老师中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拿到小学应用题时用列方程才能解出,有的请举手。
看来人数不少。
我们要求学生用我们都不熟悉的综合列式来解,这是否合理?对此,有人可能要说,删去这样的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说是一种损失。
其实,数学可以培养的许多能力,其他项目学科也同样可以培养。
我想引述韦部长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负责人会议上的一句话:“背一句唐诗,不如训练学生接一次篮球。
”打十分钟篮球比做二十道题在训练学生反应,思维灵活性,身体协调性上效果显然要好。
数学能锻炼的素质,许多其它的活动同样也能锻炼。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许多难点,可能是由于人为设定才使它成为难点的。
原本简单的问题,我们非要人为的创制出一套让人很难理解的解法,结果只能是使人在百思不得其解后厌倦数学,远离数学。
这是否值得我们认真的反思呢?中学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我知道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省的教研员到一所农村中学听数学课,授课老师在从课本上抄题到黑板时把题目中的1/8抄成了1/18,在学生已经做到一半时,老师发现自己题抄错了,于是将学生在黑板上已写到一半的做题过程擦去,并在课后忙不迭的向省教研员检讨。
由此可以看出,在老师心中课本简直就像圣经一样神圣,这实际上是不对的。
教育上有两句话:一是“用教材教”,二是“教教材”。
后者死教教材,教材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前者以教材作参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并加入自己的体会。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念,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只有把对教材的理解权、阐释权完全还给学生老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这一天应该尽早到来。
中考中有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考题,通常都把题目拐来绕去,考的实际上是考生对题目、条件的理解,而不是解方程的实际能力。
而在其它国家,二次方程的内容已经被删除了。
对此,我们在这次改革中要求今后的二次方程难度降到最低,毕竟初中生今后从事数学工作的可能性太小了。
另外,我还想和大家谈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常说“学科教育”,那么这两个词中那个应是重点?是“学科”还是“教育”?在96-98年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问卷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及解题技巧,至于学生的情感、个性、价值观、性格、创造力的培养,则很少有老师把它列入关注范围。
老师关心的只是眼前的事情,即如何让学生通过考试,而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则普遍显得关注不够。
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应由老师来负主要责任,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等众多复杂的因素决定了当前的状况。
老师们看中的是“学科”,即学生这一科学得怎样,而不是“教育”。
我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作为工作的重点,即通过“学科”的学习来培养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使这个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