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依据
论个人承担国家国际刑事责任的实现
论个人承担国家国际刑事责任的实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不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国际交流和合作都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紧密。
但随之而来的是犯罪活动的跨国化和复杂化,犯罪组织和个人的作恶行为越来越难以遏制和惩治。
为了应对这种形势,国际刑事司法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个人承担国家国际刑事责任,意味着对于国际犯罪行为,个人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本文将论述个人承担国家国际刑事责任的实现。
一、什么是个人承担国家国际刑事责任?个人承担国家国际刑事责任是指个人因为参与或支持国际犯罪行为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原则上,刑事责任的承担对象是国家主权,但随着国际刑事司法的发展和人权意识的提高,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尝试将个人作为刑事责任的承担对象。
这种趋势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接受,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国际犯罪案件的审判中,个人承担国家国际刑事责任已经成为常态。
二、个人承担国家国际刑事责任的历史演变个人承担国家国际刑事责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及东京审判。
这两个审判被认为是国际刑事司法的里程碑。
这两次审判都是因为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政府及其官员犯下了战争罪而进行的。
在这次审判中,被判处死刑、垂死的原纳粹党领袖戈培尔曾说过:“极权国家下的政府,其犯罪就是政府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同谋。
机器的组成部分一般都是责任失总的人类。
”这句话承认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责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的审判案件奠定了基础。
1970年,国际民航组织在蒙特利尔通过了《关于恐怖主义罪行及其他刑事行为导致国际民用航空中人员、物品严重危机的惯例》。
这个惯例从本质上将个人从国家行为中分离出来,强调了个人的行为与国家主权的相关性。
这是国际刑事司法的又一里程碑。
1985年,自由派的哥伦比亚法学家Alfredo Etchemendy提出了“个人国际刑法”的概念,这一概念显然承认了个人在国际刑事司法中的地位。
1993年,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对于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的调查,随后,联合国成立了罗马规约委员会,最终在1998年通过《罗马规约》,正式奠定了国际刑事法庭的设立基础。
纽伦堡原则的主要内容
纽伦堡原则的主要内容
纽伦堡原则是二战后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涉及对战争罪行和侵犯人权行为的追究和惩罚。
以下是纽伦堡原则的主要内容:
1.罪责个体主义原则:根据纽伦堡原则,个人有责任对其在国际人权和人道法上的侵犯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这强调了个人在战争罪行和人权侵犯行为中的独立性和个体责任。
2.战争罪行原则:纽伦堡原则将战争罪行定义为在武装冲突中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如故意杀害平民、非法抓捕、酷刑、强迫劳动等。
根据这一原则,对战争罪行的犯罪者应当受到追究和惩罚。
3.反人类罪原则:纽伦堡原则将反人类罪定义为广泛、有系统地攻击平民人口的行为,如种族灭绝、迫害、强迫转移、奴役等。
这一原则要求对犯下反人类罪的个人予以追究和惩罚。
4.上级命令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履行命令并不免除个人对违反国际法的行为的责任。
如果个人接到违背国际法的命令但选择执行,他们仍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合法原则原则:纽伦堡原则强调,没有法律禁止的行为不能构成罪行。
个人不能因为其行为在法律成立之前没有明确规定而被指控。
解析国际刑法案件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实践和刑责认定
解析国际刑法案件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实践和刑责认定国际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简称ICC)是由《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成立的一个独立的国际刑事司法机构,负责审判犯有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等国际刑法的个人。
一、国际刑事法院的背景和职责国际刑事法院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荷兰的海牙,其设立旨在打击和防止严重的国际刑事犯罪,维护全球的法律秩序和人权。
它的职责包括调查、起诉、审判和判决犯罪嫌疑人。
二、国际刑事法院审判实践1.案件接受和调查阶段国际刑事法院可以接受案件的途径包括个别国家提请、联合国安理会的推荐以及国际刑事法院自己开展的调查等。
一旦案件被接受,法院将进行调查,收集证据,包括目击证言、文件、图像和其他相关材料。
2.起诉和审判阶段一旦调查完成,检察官可以起诉被控犯罪的个人。
起诉时,国际刑事法院采用正式的法庭程序,保障被告的权益,包括辩护和质证的机会。
同时,国际刑事法院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只在国家无法或不愿意追究犯罪时才会介入。
3.刑责认定和判决阶段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的目的是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和判决相应的刑罚。
法院的判决具有法律效力,并且被告有权上诉。
法院在判决时会考虑证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从而尽可能准确地认定刑责。
三、刑责认定的标准和原则1.罪责的个人刑事责任根据国际刑事法院的规定,个人对其行为承担独立的刑事责任。
只有个人行为且符合刑事犯罪构成要件时,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2.意图和主观因素判决国际刑法案件时,法院会考虑被告的意图和主观因素。
意图是指被告在犯罪行为时是否具备犯罪故意,主观因素包括被告的心理状态、情感和动机等。
3.证据的重要性和严密性国际刑事法院对证据的重要性非常注重,所有的判决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而可靠的证据基础上。
法院要求证据具有充分的可信度,且不能违背普遍接受的法医学、科学原理。
4.刑罚的确定和执行国际刑事法院对刑罚的确定和执行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国际法主体中的一部分,其地位的确认主要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际秩序而存在的法律体系。
在国际法中,个人并不是直接主体,但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必须认可和尊重的。
首先,个人作为国家的成员,享有国际法所保护的各项人权。
人权是国际法的核心价值之一,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等。
国际人权法确立了个人享有这些权利的基本标准,并规定了国家在保护和促进人权方面的义务。
个人可以通过国际人权机构和国际人权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例如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申诉,参与国际人权合约监督委员会的审议等。
其次,国际刑事法的发展也赋予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特殊地位。
国际刑事法是指国际刑事法庭等国际机构审判国际犯罪的法律体系。
国际刑事法庭的设立和国际刑事法的建立,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提供了新的保障。
在国际刑事法上,个人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并享有公平审判和被认为无罪的推定等权利。
此外,个人还可以作为受害者依据国际刑事法规定寻求司法救济,例如提起刑事诉讼,参与国际刑事庭的调查和审判等。
再次,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还体现在国际人道法和难民法等具体领域。
国际人道法是为了保护在武装冲突和其他紧急情况下受到威胁的人群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根据国际人道法的规定,个人在冲突地区享有特殊的保护地位,例如对待俘虏和平民的规定、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等。
同时,难民法确立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保障了个人因战争、迫害和其他暴力行为而迁徙的权利,并规定了国家对难民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也与国际经济法相关。
国际经济法是规范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了国际贸易法和国际投资法等。
个人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享有国际贸易和投资背景下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例如,个人可以依据国际贸易法规定,寻求关税减免和其他贸易便利措施;个人还可以依据国际投资法规定,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中申请对外国投资的保护。
国际法对个人刑事责任的追究与管辖豁免规则分析-国际法论文-法学论文
国际法对个人刑事责任的追究与管辖豁免规则分析-国际法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国际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国际法的不断完善,针对传统管辖豁免规则也进行了新的改进。
管辖豁免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行为以及财产并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司法管辖,尤其是一些国家官员,在代表国家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也因享有豁免权,在国际犯罪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不会被其追究刑事责任,这也正是传统管辖豁免存在的弊端,与国际法追究个人刑事责任存在一定的冲突。
而在近些年国际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针对国际法追究个人刑事责任与管辖豁免存在的弊端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新法律条文的实践也得到了诸多国家的认可,对此,本文主要对国际法追究个人刑事责任与管辖豁免问题进行分析。
一、个人国际刑事责任管辖豁免的含义所谓个人国际刑事责任管辖豁免,主要指的是在国际法上个人国际犯罪所享有的豁免权,当然,这主要应用于传统的国际法上。
在当前的国际法上,对个人豁免权有进行了重新规定,个人豁免权与外教豁免、国家管辖豁免等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主要以国家管辖豁免的角度展开分析。
国家管辖豁免也可以将其称为国家司法豁免或国家主权豁免,国际法中国家管辖豁免严格遵循着一个国家的行为以及财产等,并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司法管辖,主要包括国际外交人员的刑事管辖豁免、国家元首。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可以在另一个国家的外国法院提起诉讼,却不会在外国法院被诉,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在他们自愿服从该国家法院管辖的情况下,该法院将有权力对其起诉。
如果从国家管辖豁免的角度上出发进行分析的话,国家的行为以及财产将会在国际以及外国的法院上,享有豁免权。
如果从个人国际刑事责任的角度上出发进行分析的话,针对管辖豁免主要指的是国家行为的豁免,并非国家财产的豁免,而从原则上来分析的话,国家属于一个抽象的集体,虽然国家行为是由国家相关机关来实施的,但是,国家机关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的抽象集体,而最终实施国家行为的依旧属于个人,但是,实施国家行为的个人所享有的管辖豁免权也是有着一定要求的。
国际刑法概念
国际刑法概念
国际刑法是一种跨国法律体系,用于规范国际犯罪并确定国际刑事司法程序。
它涉及国家之间的刑事合作、国际刑事法院和其他国际刑事机构的设立与运作,以及国际刑事法律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方式等内容。
国际刑法的核心原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国家主权和平等:国际刑法尊重各国主权,并承认各国在刑事管辖权方面的平等地位。
2. 罪刑法定原则:国际刑法要求刑罚只能依据预先确定的罪名和刑罚规定进行,从而保证对犯罪的法律明确和约束。
3. 个人刑事责任:国际刑法认可个人在国际刑事法律框架下承担犯罪责任,犯罪行为是由个人独立实施的,因此个人应负起刑事责任。
4. 无过分严厉和无过分宽大原则:国际刑法要求刑罚适合罪行,既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宽大。
5. 否认豁免权:国际刑法不容许豁免权,即不允许外国官员或国际组织官员凭借其职位地位而免于追究刑责。
国际刑法对一系列国际犯罪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包括种族灭绝、战争罪、反人类罪、侵略罪、恐怖主义等,并为这些犯罪提供了刑事追究机制。
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专门处理最严重的国际
犯罪的国际刑事机构。
国际刑事法院拥有独立性和自主权,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起诉和审判。
国际刑法的发展和适用涉及国际协议、国际法和国内法之间的关系。
国际刑法通常适用于国际刑事法院和国际刑事机构,并由国际法庭根据国际刑法来判决。
各国在国内法上也有责任与国际刑法保持一致,确保对国际犯罪的追究和惩罚。
东京审判——战争犯罪、个人国际刑事责任
东京审判——战争犯罪、个人国际刑事责任〖案情〗依据1943年《开罗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以及同年的莫斯科会议的宗旨,为审判日本战犯,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于1946年1月19日公布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以下简称《宪章》)。
按照该《宪章》,由中、美、英、苏、澳、法、荷、印、加、新、菲等11国各指派一名法官,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述11个国家系本法庭的原告。
代表原告起诉的机构是国际检察处。
按照《宪章》第8条之规定,由盟军最高统帅部指派检察长对属本法庭管辖内之战争罪犯的控告负调查及起诉之责。
任何曾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之联合国家得指派陪席检察官一人,以协助检察长。
法庭公布《宪章》的同时,季楠被正式任命为检察长。
国际检察处列出的被告有:荒木贞夫、土肥原贤二、桥木欣五朗、烟俊天、平治骐一郎、广田弘毅、星野直树、坂恒征四郎、贺屋兴宣、本户本一、木村兵太郎、永野国昭、松井石根、松冈洋右、南次郎、武藤章、永野修男、冈敬纯、大川周明、大岛浩、佐藤贤了、重光葵、岛田繁太郎、白鸟敏夫、铃木贞一、东乡茂德、东条英机、梅津美治郎。
〖双方主张及理由〗国际检察处指控上列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并在起诉书中列出了55项罪状,其中有些是针对全体被告提出的,有些则是针对部分被告提出的。
被告的辩护律师则辩驳说,联合国没有授权盟军最高统帅审判破坏和平罪的权利;侵略战争不构成非法;战争是国家行为,个人在国际法上没有责任。
〖判决及其依据〗法庭于1946年4月29日正式受理国际检察处的起诉,并驳回了被告的异议,依《宪章》规定确定了它的管辖权。
《宪章》第3条规定:本法庭有权审判及惩罚被控以个人身份或团体成员身份犯有各项罪状,以下任何一项行为,均构成犯罪,本法庭均有管辖权:1.破坏和平罪。
指策划、准备、发动或执行一种经宣战或不经宣战之侵略战争,或违反国际法条约、协定或保证之战争,或参与上述任何罪行之共同计划或阴谋。
《罗马规约》中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研究
《罗马规约》中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研究——兼与中国刑法的比较王俊平张磊摘要:无论是国际刑法还是国内刑法,都无可争辩地承认个人刑事责任。
中国刑法中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与《罗马规约》的有关规定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明确彼此之利弊,取长补短,对于促进国际刑事法院视角下中国刑事法的完善和中国视角下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个人刑事责任原则《罗马规约》刑法作为《罗马规约》(以下简称“《规约》”)中的重要原则,个人刑事责任原则虽然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极大兴趣,但从研究成果来看,多是就该原则的历史发展、《规约》的相关规定等进行介绍,将《规约》与中国刑法进行比较分析的成果并不多见。
有鉴于此,本文拟在系统研究《规约》中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并与中国刑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甄别二者的共性和个性,提出促进国际刑事法院视角下中国刑事法的完善以及中国视角下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发展之建言。
一、《规约》中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在《规约》中,第25条明确规定了个人刑事责任的适用条件,第26、27、29、31、32、33条则详细规定了排除个人刑事责任的事由,这些规定从正反两个方面相互配合,构筑了较为完整系统的个人刑事责任制度体系。
(一)个人刑事责任的适用条件依据《规约》的规定,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条件是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在犯罪故意心态的支配下实施了国际刑事法院管辖范围内的犯罪。
具体而言:1.行为人实施了国际刑事法院管辖范围内的犯罪。
根据《规约》的规定,“本法院管辖权内的犯罪”系指法院具有管辖权的四种国际犯罪。
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罪行是否包括妨害司法罪?有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有的著述则没有提及[1](P262)。
我们认为,既然《规约》规定个人应当对其实施的妨害司法的行为负刑事责任,那么“本法院管辖权内的犯罪”就应该包括妨害司法罪。
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具体形式包括: (1)基本形式。
实施犯罪的基本形式有直接实施、共同实施、通过他人实施。
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作文/zuowen/一、个人主体资格发生的争议国际上法学界对于个人在国际法中是否属于主体的观点有很多,围绕这一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而且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第二种观点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之一;第三种观点认为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第一种观点的理由是,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国家在国际法上承受的权利和义务最重都要通过个人来承受。
由于这种观点混淆了个人和国家的概念,目前坚持此说的人已经不多,大多数学者多持后两种观点,也即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
肯定方坚持的观点是:因为国家行为受到国际法的调整实质上是指个人通过国家代表机关的身份发生的活动,国际权利与义务主要也是依靠个人完成的。
如国家元首或外交代表享有特权和豁免,国际法对从事国际犯罪的个人直接追究刑事责任等。
另外,随着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国际人权公约对个人权利进行了直接规定,且个人在某些国际机构中被赋予申诉权利,这也说明了个人已经具有了国际求偿的能力。
否定方则坚持了传统国际法的观点,认为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只是国际法调整的对象。
主张国际存在于国际法和个人之间,国际法中规定的权力与义务仅有经过国家才可以及于个人,或者是将国际法成功转变为国内法律,由于国内法律将会在个人身上贯彻落实,因此个人并不能获得国际法的资格主体。
具体理由是:首先,外交代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实际上是国际法赋予国家的权利,而非个人,个人只有在代表国家执行外交职务时才享有这些权利,否则就不能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了。
其次,个人承担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只是表明个人作为被惩处的对象而存在的,享有惩处犯有国际犯罪的个人的权利是任何国家依照普遍管辖权行使的,因而作为惩处的主体仍然是国家。
再次,虽然一些国际人权公约具有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规定,但这些公约是国家之间制定的,而不是个人之间的协议,因此,人权条约所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直接承受者依然是有关缔约国,而个人只不过是人权公约的直接受益者。
国际刑事法中的个人责任与国家责任
国际刑事法中的个人责任与国家责任国际刑事法是国际社会为了维护全球正义和公平而设立的一套法律体系。
它的核心概念是对犯罪行为的追究,但是在国际刑事法中,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
本文将探讨国际刑事法中的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首先,个人责任是国际刑事法的基础。
在国际刑事法中,个人责任是指个人对犯罪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
根据《罗马规约》,个人只有实施了战争罪、危害人类罪、种族灭绝罪等国际刑事法所规定的犯罪,才会被追究个人刑事责任。
个人责任的确立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使犯罪者无法逃脱法律追究。
其次,国家责任是国际刑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刑事法中,国家责任是指国家对其官员、军队或其他代表机构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官员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发生了种族灭绝行为,国际社会有权追究这个国家的国家责任,以维护全球正义和平等。
国家责任的确立有助于防止国家滥用其权力,保护全球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并非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关联的。
在国际刑事法中,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可以相互补充,使整个刑事法体系更加完善。
个人责任是国家责任的基础,因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是个人,个人的行为才成就了国家责任。
另一方面,国家责任也能够影响到个人责任的追究。
如果一个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敷衍塞责或者不予追究,那么个人责任的追究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所形成的双向关系是国际刑事法完整性和效力的保证。
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
国家的作为和责任承担是通过个人这个中介途径来实现的。
国家的行为是由其官员和代表机构来实施的,而这些官员和代表机构由个人组成。
国家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依赖于个人的表现和行为,而国家责任的追究也是通过追究个人的责任来实现的。
因此,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国际刑事法的运作机制。
在实际操作中,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之间的互动具有复杂性和灵活性。
国际刑事案件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跨国犯罪活动也随之增多。
为了打击跨国犯罪,维护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国际社会制定了多项关于国际刑事案件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简要介绍国际刑事案件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
二、国际刑事案件的定义国际刑事案件是指犯罪行为跨越国家边界,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案件。
这些案件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恐怖主义、跨国走私、洗钱、网络犯罪、人口贩卖等。
三、国际刑事案件的管辖权1. 国籍原则:犯罪嫌疑人的国籍国有权对其进行管辖。
2. 行为地原则: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国家有权对其进行管辖。
3. 受害人原则:犯罪行为对受害国造成的损失,受害国有权对其进行管辖。
4. 保护原则:犯罪行为威胁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国际社会有权对其进行管辖。
5. 犯罪地原则:犯罪行为发生地、犯罪结果地、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结果地之间的国家有权对其进行管辖。
四、国际刑事案件的调查与起诉1. 国际刑事警察组织(Interpol):负责协调成员国间的警务合作,协助成员国开展国际刑事案件的调查和起诉。
2. 国际刑事法院(ICC):负责审理和审判涉嫌犯有种族灭绝、战争罪、反人类罪等严重国际犯罪的个人。
3. 国家间合作:各国根据本国法律和国际条约,通过引渡、司法协助等方式开展国际刑事案件的调查和起诉。
五、引渡制度引渡是指一个国家将处于其境内的被请求国请求引渡的犯罪嫌疑人或罪犯,根据请求国的请求,将其移交给请求国。
引渡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引渡条件:引渡请求国须证明被引渡人的犯罪行为在请求国构成犯罪,且请求国承诺不对被引渡人进行政治追诉。
2. 引渡程序:引渡程序需遵循本国法律和国际条约的规定,包括申请、审查、批准、执行等环节。
3. 引渡限制:引渡请求国不得因政治、种族、宗教、国籍等非犯罪原因拒绝引渡。
六、司法协助司法协助是指在国际刑事案件中,各国法院、检察机关、执法机关之间,根据本国法律和国际条约,相互提供协助,包括送达文书、调查取证、冻结资产等。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一、本文概述国际法作为调整国际关系、规定国家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体系,其主体主要是国家。
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关注和探讨。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评析,不仅涉及国际法的基本理论,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个体权利与义务的认知和尊重程度。
本文旨在探讨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其发展脉络、现状以及争议,并对个人在国际法中的权利与义务进行评析。
通过对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促进国际法的完善与进步,从而更好地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二、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概述国际法,作为规范国家间关系的法律体系,长久以来对于个人的地位问题存在诸多争议。
传统上,国际法主要被视为国家之间的法律,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忽视。
随着国际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和确认。
在国际法的发展历程中,个人主体地位的变迁与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和司法实践紧密相连。
例如,《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社会开始承认并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
随后的《欧洲人权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个人在国际法中的权利与义务。
同时,国际法院和国际刑事法院等司法机构的实践也为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提供了司法保障。
在现代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可以直接享有国际法规定的某些权利,如基本人权、难民权等。
个人可以作为国际法主体参与某些国际法律活动,如国际诉讼、国际仲裁等。
个人还可以通过国内法体系间接参与国际法的制定和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仍受到一定限制。
一方面,个人在国际法中的权利与义务往往需要通过国家来实现和保护。
另一方面,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尚未达到与国家完全平等的程度。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经历了由边缘化到逐渐重视的过程。
现代国际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的主体地位,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和限制。
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如何
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如何,即个人是否为国际法的主体的问题,学术界的争论很多,并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
其一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其二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其三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个人在某种限度内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上述三种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苟同。
因此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肤浅探讨。
(一)个人不符合国际法主体的要件所谓国际法主体就是指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独立参加者。
由此可见作为国际法主体,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条件:1.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2.直接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3.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的能力。
对于第一个条件——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国际法不但很少赋予个人这种能力,而且加以限制。
如常设国际法院规章第34条规定“唯有国家才可以成为法院的诉法当事者”。
现在的联合国国际法院也做出了这样的规定。
有学者提出,“在中美洲法院前,个人有权直接诉诸于国际法庭”,这说明个人有独立参加国际法律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目前,常设国际法院和联合国国际法院才是为各国普遍认同的,具有权威性的国际裁判机构。
对于第二个条件——直接承担国际上的义务,有学者提出的理由是纽伦堡军事法庭审判中提出,“《宪章》的精神是个人负有其在本国所加服从之上的那种国际责任,违反战争法规的人在其依照国家授权行动的时候,如果国家授权越出国际法所定的权限者责任,违反战争法规定的人在其依照国家授权行动的时候,如果国授权越出国际法所规定的权限者,不得享受豁免”。
笔者认为这并不能证明个人能够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义务。
因为个人要承担的国际法上的义务,应该是自己的行为引起的义务,而依上所述,个人是在依照国家的授权进行活动的。
不管授权是否越出国际法所定的权限,个人所为的行为也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行为,而非个人行为。
因此其不享受豁免,也是出于他国对该国行为的否定。
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分析
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分析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问题备受。
本文将从法律分析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对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进行深入探讨。
在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是指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地位和能力。
根据国际法,个人主体资格的认定通常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具有独立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二是具有法律人格,即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能力。
在国际法上,个人的主体资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元首、政府高级官员和外交代表等具有官方身份的个人,他们代表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参与国际事务,享有国际法赋予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二是民间个人,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他们虽然不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高级官员,但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条约,也可能享有某些国际权利和承担某些国际义务。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
在某国与另一国的边界争端中,双方均声称对一块领土拥有主权。
为了解决争端,两国决定通过谈判达成协议。
由于该争端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双方决定成立一个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调查组,对边界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为双方谈判提供参考。
在这个案例中,调查组成员虽然不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高级官员,但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条约,他们具有民间个人的主体资格,可以参与国际事务,享有国际法赋予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从国际法角度出发,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具有以下法律意义: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事务中,个人的作用不容忽视。
通过认定个人的主体资格,可以鼓励个人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有助于保护个人的国际权益。
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人的国际权益问题逐渐受到。
通过认定个人的主体资格,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的国际权益,促进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
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有助于解决国际争端。
在某些情况下,国家间争端可能涉及到个人权益。
国际刑法中的刑事责任探析—以《罗马规约》第25条第3款为视角
国际刑法中的刑事责任探析—以《罗马规约》第25条第3款为视角一、国际刑事责任的概念相比于刑法学以及国际法学,国际刑法学产生的时间较晚,是国际法学和刑法学交叉的产物,归责问题是法学理论最终都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国际刑事责任这一概念就自然的涌入了学者视野。
何为国际刑事责任,我国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有的学者指出:国际刑事责任,是指国家或个人对严重违背国际义务从而构成国际犯罪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应有的承担和国际社会对犯有国际罪行的国家或个人所作的最严厉的否定评价。
[1]有人认为,国际刑事责任,是行为人(自然人、法人、团体或组织)违反国际刑事法律规范规定的禁止性行为而引起的法律后果,以及国际社会的谴责。
[2]从上述学者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国际刑事责任系国际犯罪的主体违反国际刑事法律规范而应当承担的后果。
这一概念看似清晰明了,但是承担这一后果的主体究竟是谁却在国内外引起了诸多争议。
从目前国际刑事审判的发展以及实践中看出,目前的国际法庭无论是联合国成立的特别国际法庭还是国际刑事法院,都仅仅追究个人的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观念从未及于国家,所以本文将从目前的国际规约以及审判历史出发,探究国际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其实就是国际刑法中的个人刑事责任。
二、个人的国际刑事责任(一)个人成为国际刑事责任主体的情形国际刑事法院法庭将个人责任主体划分为三层:第一个层次是官方身份人员,即政治领导者。
这些人一般就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这一级别的官员,他们在国际罪行中起着他人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并不因为他们的官方身份而差别对待,既不可以免除他们的刑事责任,也不可以从程序上而免于审判。
因此,这些人应对策划、预谋、教唆、煽动、决定等实施的一系列行为承担个人国际刑事责任。
第二个层次是指挥官和其他上级。
指挥官系军事指挥官以及以军事指挥官身份有效行事的人,另外若行为人非指挥官身份,但是具备上级身份,实施了《罗马规约》中规定的特定行为,同样认定他们都是有罪的,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国际刑事法的基本原则与准则
05
国际刑事法在当代的挑战 与争议
跨国犯罪的挑战
01 02
跨国犯罪的定义与范围
跨国犯罪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如恐怖主义、贩 毒、走私等。国际刑事法需要明确跨国犯罪的定义和范围,以便各国能 够共同应对。
跨国犯罪的管辖权问题
跨国犯罪往往涉及多个国家的管辖权,如何确定管辖权和协调各国之间 的合作是国际刑事法面临的重要问题。
公开透明的审判过程
国际刑事审判应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 权。
保障被告人权利
国际刑事法要求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各项权利,包括辩护权、上诉权 等,确保审判的公正性。
03
国际刑事法的核心准则
普遍管辖权原则
定义
普遍管辖权原则指的是不论犯罪 发生在哪里,也不论犯罪嫌疑人 的国籍,只要其犯罪行为被认定 为国际犯罪,任何国家都有权对
范围
国际刑事法主要适用于涉及战争罪、危害人类罪、灭绝种族罪、酷刑罪等国际犯罪行为的 规范和制裁。此外,还包括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海盗行为等具有国际性质的犯罪行为。
与国内刑法的区别
与国内刑法相比,国际刑事法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和国际性,其规范和原则适用于所有国家 和个人。同时,国际刑事法在管辖、调查、起诉和审判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程序和机制。
在国内法制无法有效应对跨国犯罪或 国际犯罪的情况下,国际刑事法提供 了必要的补充和替代机制,确保犯罪 得到应有的惩罚。
促进国际合作
国际刑事法通过制定普遍适用的规范 和原则,促进各国在打击国际犯罪方 面的合作,加强国际社会的团结和协 作。
国际刑事法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
国际刑事法是指调整国际犯罪行为及其责任、制裁的国际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国际公约 、国际习惯和国际判例等。
浅论个人是能否为国际法主体
浅论个人是能否为国际法主体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人,能否成为国际法主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国际法中,主体是指能够参与到国际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个人、国际公司等。
而在这些主体中,个人的地位相对较低,通常被认为是辅助性的、次要的主体。
但事实上,个人在国际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了解自身在国际法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参与到国际法律关系中。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在传统的国际法中,个人通常被认为是国家主权下的“客体”,只有国家和国际组织才是真正的主体。
这是由于传统国际法是国家主义的,国家被认为是最高的法律实体,其他主体都是在国家的授权下行使权力。
但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
当前国际法实践中在一系列公约中,普遍规定个人权利和义务,包括《联合国人权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女性歧视消除公约》等。
另外,国际刑事法院和其他国际法律机构的设立是为了惩治个人犯罪行为,如战争罪、种族灭绝罪等,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国家主权,也侵犯了个人的基本权利。
所以说,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再是受害者或被章程主导,而是成为全部与国际组织、国家、他人间协商等对话的主体。
二、个人的国际法义务尽管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其在国际法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对等。
与国家和国际组织相比,个人不具有信任和治理权力,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建立在国家和国际组织保护和监督下的。
个人需要履行国际法下的一些义务,如交纳国际税费、按照国家规定行使第一顺位权等。
此外,个人在跨国行为、角色等方面还需要遵守国际法律规定。
在人权领域,个人拥有的权利也是由国家和国际组织保护和执行的。
例如,维护言论自由、享有教育、健康、人权等。
国际公约强调国家履行义务而非个人,个人只是受益人。
与此同时,个人还应尽可能主动维护和促进人权,在这一重大目标的实现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论国际刑法中个人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以《罗马规约》第25条为视角
喻 贵 英
摘 要 : 回溯 国际刑 法 的历 史 , 虽然 个人 对 国际犯 罪 负刑 事责 任之 行 为 形 式 和 内容 有 所 变化 , 但 是 国际犯 罪之 集体 属性 不 能 阻却 个人 的刑 事责任 却 不 曾动摇 。 国 际刑 事 法 院《 罗马规 约》 第2 5条 的规定 与早 前 的 国际刑 事 法律 文件之 最大 不 同点 , 不在 于 重新界 定 国际刑 法 中个 人 负刑 事 责任 的行 为 范围 , 而是对 个人 负刑 事责任 的行 为形式 予 以 了 系统化 。 关键 词 : 国际刑 法 刑事 责任 行 为
定: “ 参 与发 动 侵 略 战 争 的共 同犯 罪 计 划 或共 谋 构 成犯 罪 。 ” 第 6条第 2款第 3项规 定 , 参与共 同 犯 罪计 划 或共 谋 国际犯 罪 的 “ 领 导者 、 组织 者 、 煽 动者和共谋 者” , 甚 至要对其他 人实施 的犯 罪计划 内 的行 为 负责 : 1 9 4 6年 国 际法 委 员会 编 撰 的 《 纽 伦 堡 国际 军事 法庭 宪 章》 第 7项 原则 阐明 . “ 共谋 实 施危 害 和平 罪 、 战 争罪 和反 人类 罪 ……是 国际
都视 为犯 罪 的参 与 行为 并予 以制 裁 , 而并 不考 虑 行 为人在 犯罪 中的作用 大小 。 打破 这 种局 面 的是 特别 国际刑 事法 庭 。 ⑧ 《 前 南 问 题 国 际刑 事 法 庭 规 约 》 第 7条 第 1 款和《 卢 旺 达 问题 国际 刑事 法庭 规 约》 第 6条第 1 款对 实 施、 计划、 命令 、 教 唆 和协 助 煽 动 行 为进 行 了 区
共同实行意味着各行为人不仅在客观行为方面以自己的身体动静实施犯罪的行为而且还在主观心理方面达成了共同实施犯罪的意向即达成了可被称为以共同犯罪计划目的设计为内容的合意亦即共同犯罪理论中所言的行为人之间达成了共同的犯罪故意
国际刑法学原理
国际刑法学原理引言在国际社会中,国际刑法是一套涉及国家间刑事责任和个体刑事责任的法律体系。
国际刑法学原理是国际刑法的基石,是其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
国际刑法学原理被定义为国际刑事司法所遵循的基本法律准则和原则,它们形成了国际刑法的基础和规范。
本文将着重讨论国际刑法学原理。
主体国际刑法学原理包括:1. 国家主权和平等原则国家主权和平等原则是国际刑法学的基石。
国家主权和平等原则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每个国家应保有决定是否对其公民实施刑事责任的权利。
没有国家同意,各种国际刑事法律都不会成为国际法。
2. 个人罪责原则个人罪责原则是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指出,个人应该负责其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国际刑法中,个人罪责原则被广泛执行,从诸如战争违反、种族灭绝到海盗行为等罪行都适用。
3. 充分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在国际刑法体系中,充分保障被告人的权利是重要的原则之一。
这包括了以下方面:被告人在所有控告和司法程序中均应受到公正的待遇;被告人应有权对其所指控的罪行进行申辩;对被告人的刑责应适宜,避免不合理判决。
4. 推定无罪原则推定无罪原则是国际刑法学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这意味着在未被证明有罪之前,任何人都应被认为是无罪的。
违反推定无罪原则的原则是不接受证据的推定成立,因此,被告人不能因被指控而被判有罪。
5. 人权保护的原则人权保护是国际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
它包括被告人有使用辩护律师的权利、禁止针对被告人的酷刑、禁止歧视和残酷对待等。
这保护个人免受不合法的惩罚和受到误判的风险。
6. 国际刑法适用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国际刑法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国际刑法适用的原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之间,二是国家与个人之间。
国际刑法的适用要求有明确规定的法律界定。
结论国际刑法学原理是国际刑法的基础和规范。
国际刑法学原则是国际刑法的奠基石,是国际刑法的核心原理。
国际刑法学原理的有效执行使得国际社会中所有国家和个人都能公平和平等地受到刑事指控,避免冤屈和不公正对待。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作者:赵金金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8期摘要传统国际法认为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法律,因而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个人只是其调整对象。
我国的主流观点也认为个人不具有国际法上的主体资格,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对战犯的处断、人权理论的发展,个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承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可以成为国际法上的主体。
关键词个人国家国际法主体作者简介:赵金金,河南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286-02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国际法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这里的个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但不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外交代表等履行公共权利的人。
传统国际法认为,个人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部分国际法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奥本海国际法》在最初主张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但是由詹宁斯和瓦茨修订的《奥本海国际法》指出:“国家可以授予而且有时也的确授予个人—不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以严格意外的国际权利,即个人不需要国内立法的干预,即可取得并且可以用他们自己的名义在国际法庭上请求执行的权利。
作为实在法的一个问题,认为国家是国家法的唯一主体的观点已经不再可能维持了,人们愈加倾向于认为个人在有限的范围内也是国际法的主体。
”由此可见,国际社会越来越认可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
那么,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有哪些观点?个人取得国际法主体地位有何依据?个人成为国际法上的主体又有何意义呢?一、国际法主体概述要讨论个人能否成为国际法上的主体,首先得明确国际法主体是什么、取得国际法主体资格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界普遍认为,国际法主体,又称为国际法律人格者,是指“国际法上的法律关系的当事者,即直接拥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人格者。
”此外,要取得国际法上的主体资格须具备以下三种能力:(1)独立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理论和实务依据引言在国际刑法问题的研究中,犯罪行为主体及其相应的责任条件,始终是一项困扰理论发展的疑难问题。
在现有的国际刑法规范中,似乎又无法发现追究国际犯罪行为主体责任的一般原则。
有鉴于此,惩罚国际犯罪往往被视为国际政治的要求,或被看成是国际关系制衡的结果。
但是,与传统犯罪相同的是,任何一项国际罪行的成立,都必然以人的行为或者特定主体的行为为核心,行为责任的观点在国际刑中同样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本文从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视角出发,论证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理论和实务依据。
一、国际刑事责任的概念刑事责任是法律意义上的一种以自由、财产或生命等权利为基础的特殊负担,即违背刑事法律义务,实施了侵害刑法规范的行为之后,行为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性制裁结果。
1国际刑事责任是指国际犯罪的主体依照国际刑法和有关国家的国内刑法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
或者说,行为人实施了国际犯罪行为,应受国际社会依据国际刑法进行的否定性评价并由此承担的相应的法律后果。
2二、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1、国家不是国际刑事责任承担的主体国家不能构成国际犯罪,也不能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更不能追究国家的国际刑事责任,只有个人才是国际犯罪的主体。
如有的学者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但不是国际犯罪的主体。
国家是抽象的实体,没有意识,根本不存在故意或过失的问题,所以它不具备国际犯罪构成的要件,因此,国家不能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
由此论断,国家不能承受国际刑事责任。
有的学者也认为,国家是国际法上的主体,但不是国际犯罪的主体,国家无法具备犯罪构成要件,而且,家缺乏刑事责任能力,只有个人才是国际犯罪的主体。
还有的学者认为,国家作为由其全体人民组成的社会,根据“社会不能犯罪”的格言,指控包括整体意义上的人民在内的国家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是令人怀疑的;而且,即使国家罪行的概念成立,国际社会也尚无审判和惩罚犯罪国家所必需的基本机制。
在这样的现实下,国际刑事法院不应该也不能够把国家作为国际罪行的刑事责任主体来行使管辖权和进行审判。
英国早期的著名国际法学家奥本海在其所著《国际法))一书中指出:“国际不法行为不是一种罪行,…国际法作为主权国家之间,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的性质,排除了因一项国际不法行为而惩罚一个国家的可能性,同时,也排除了从犯罪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行1苏彩霞.中国刑法国际化研究IM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王柠:《论国际刑事责任的主体》,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为的可能性。
”这种学说不仅否定了国家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主体资格,而且还否定了国家作为国际犯罪的主体资格。
该理论学说的基础是:因为国家不具备犯罪构成的要件,所以国家不能作为国际犯罪的主体;并由此得出结论:国家不能承担国际刑事责任。
2、个人才是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主体个人的国际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国际罪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以及国际社会依据国际刑法对行为者所作的否定性评价。
任何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个人,都必须对自己所实施的国际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并在国际刑法规范中得到体现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国际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根据国际公约和习惯,国际社会将对符合以下条件的个人追究国际刑事责任:首先,应当是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其次,在共同犯罪中无论共犯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只要参与实施严重国际犯罪,就应以共同犯罪人的身份承担个人刑事责任;再次,个人对各种故意犯罪形态下的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共同犯罪人无论在何种形态中参与行为都应承担刑事责任,但是中止犯罪并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除外;最后,无论犯罪行为人是否属于共犯,在确立其承担国际刑事责任之前,均应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当事人主观上存有故意。
因此,凡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自然人,在其生命延续期间,只要实施了国际犯罪,只要其行为符合有关国际犯罪的构成要件,他就自然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就应当按照国际刑法的有关规定承担刑事责任。
三、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实务依据1、最早规定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国际法规范和实践最早规定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国际法规范和实践,可以追溯到《凡尔赛和约》。
1919年1月,5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外交部长在凡尔赛召开会议,准备起草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
同时,还任命了若干个委员会以处理鱼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第二委员会负责处理战争发动者的责任和刑法问题。
该委员会建议对战争负有责任的任何个人,无论其官居何位,包括国家元首,都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凡尔赛和约》第227条的规定,协约国及其参战各国公开控诉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破坏国际道义和条约尊严的严重罪行,并成立了一个由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五国组成的特别法庭。
特别法庭有权决定其应当适用的刑罚。
《凡尔赛和约》第228条和第229条还规定,德国承认协约国有权以战争罪审判德国国民并承担将罪犯交给由协约国组成的军事法庭的义务。
然而,由于威廉二世逃亡荷兰,并得到荷兰政府的庇护,致使对战争罪犯的审判最终没有实现。
但是,《凡尔赛和约》正式确立了个人承担的国际刑事责任的国际法原则,即,个人作为国际罪行的实施者,在实施国际犯罪行为时,无论其身份如何,也无论是以国家的名义或以国家代表的名义所作的行为,都应当承担与其犯罪行为相适应的刑事责任。
33赵秉志主编:《新编国际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l版,第43页。
2、最早要求个人承担战争责任的例子是1474年对PeetrvnoHagenbach的审判。
由奥地利大公下令成立特别的法庭审理这位血腥的统治者。
特别法庭的28位法官是从这些联合国家和市镇中选拔出来的。
从那时欧洲的情况看,圣罗马帝国正在走向衰落,帝国的各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所以可得出结论这是一次真正的国际审判。
尽管被告人以执行公.爵的命令作为辩护理由,法庭还是认为被告人有罪,故剥夺了其爵位以及相关的特权并将其处决。
这可能是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最早的例子。
“个人可由于违反国际法而受到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是由个人而不是由抽象的实体实施的,因此,只有惩罚实施这些犯罪的个人,才能使国际法的规定得到执行”。
3、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实践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建立和审判实践,再次重申并证实了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国际法原则。
1943年10月30日,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严惩战争罪犯的《莫斯科宣言》,决定起诉并追究德国战争罪犯的刑事责任。
1945年8月8日,美国、前苏联、英国和法国签署了《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及其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以下简称“宪章,')。
在德国纽伦堡设立了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并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罪犯进行审判。
根据宪章第6条的规定,法庭有权审判及惩罚一切为轴心国利益以个人身份或团体成员身份犯有罪行的个人。
犯罪人应负个人责任。
同年10月18日,国际军事法庭受理了对戈林、赫斯等24名战犯的起诉。
1946年10月旧,国际军事法庭做出判决,其中,12名战犯被判处绞刑,3名战犯被判处无期徒刑,4名战犯被判处10年至加年有期徒刑。
有3人被宣告无罪,另有2人在审判中死亡。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发布了“促使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随后,前苏联也作了附署。
波茨坦公告规定了日本投降时必须接受的各项条件,并决定对日本战争罪犯处以严厉的法律制裁。
1946年1月19日,盟军最高统帅总部发布了《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特别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及其附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以下简称“宪章,'),在日本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法西斯战争罪犯进行审判。
上述特别通告和宪章是在盟国的授权下拟定的,而且,其国际军事法庭是由中国、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印度、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n个国家的法官组成。
实际上,这是盟国之间的国际协定,具有条约的效力。
根据宪章第5条规定,法庭有权审判及惩罚以个人身份或团体成员身份犯的各种罪行,犯罪个人应单独承担责任。
1946年4月29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受理了对东条英机等28名战犯的起诉,并于同年5月3日开始审判。
结果,在受审的28人中,`除2人在审判期间死亡,1人丧失行为能力外,其余25人中,有7人被判处绞刑,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2人被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
在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中,被告人和其律师门为了开脱罪责,曾经援引传统的国际法理论来反对承担个人责任:(1)侵略战争是“国家行为”,责任应由国家来承担,参与战争的个人只不过是服从或执行国家的政策和命令,他们没有“个人责任”;(2)侵略战争是国际法上的犯罪,而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个人,因此个人违反国际法不应该受到处罚;(3)国际法对违反国际法的国家有制裁的规定,但对个人违反国际法没有制裁的规定;(4)犯罪主体必须有“犯罪的意图”个人参与战争时不可能有犯罪的意图。
法庭则认为:“违反国际法的罪行是个人做出来的,而不是抽象的集体(国家)做出来的;只有处罚实施了这些国际罪行的个人,才能使国际法的规定得到有效实施”;而且国际法惩罚个人的先例不计其数,例如海盗罪和贩卖人口一向被认为是国际法上的犯罪。
任何国家都可以根据国际法对他们加以逮捕和处罚;根据国际法鼻祖格老秀斯的观点,对于违反国际法的人,捕获者或审判者可以有权处其死刑;人人有知晓和遵守一切现行法(包括国际法)的义务,对现行法的愚昧无知,不能作为免除罪责的理由。
4上述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其判决书中,一致做出结论:“个人可由于违反国际法而受到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是由个人而不是由抽象的实体实施的,因此,只有惩罚实施这些犯罪的个人,才能使国际法的规定得到执行”。
4、当代国际法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最新实践当代国际法的审判实践和国际立法,再一次重申了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国际法原则。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法庭规约》第7条第1款和《卢旺达问题国际法庭规约》第6条第1款都明确规定,凡计划、教唆、命令、犯有或协助或煽动他人计划、准备或进行规约所涉犯罪的个人,应该为其犯罪行为承担个人责任。
4梅汝傲:《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21一24页。
转引自高燕平:《国际刑事法院》,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28一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