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抗争的历史,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与必然性的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此时重读《资本论》也定会倍感亲切。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资本论》这样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货币产生之前,一次商品交换行为既是买进又是卖出,买卖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步进行,鲜少出现生产过剩,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
但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买卖成为了两个阶段,商品所有者要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成货币,再用货币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商品买卖脱节、生产过剩的情况,这其中也就酝酿着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首先,一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企业生产存在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越加贫困。
因此,市场的发展必定落后于生产的发展。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阻碍者,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被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其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积累以及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继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升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失业率和利率上升。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一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分析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不稳定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的过剩,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2. 经济危机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具体表现为:资本积累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引发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产生资本利润率下降的问题;随着资本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家会降低投资额度,这会进一步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速度,加剧经济危机的发生,最终导致经济体系的崩溃。
3.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当前的我国经济正在发生转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是,必须认识到资本积累和生产过剩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要加强监管调控,避免过快的、过度的发展,同时注重发展新经济形态,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案例分析1.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并且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迫使政府加强监管,避免重演这场危机。
2.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的现象,政府不得不调控。
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正在逐渐形成,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原则。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监管,试图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避免引发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3. 印度洋国家汇率大幅下跌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印度洋国家货币的汇率大幅下跌。
这是由于全球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导致的,也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资本利润率不断下降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世界各国经济都造成了波动,说明了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4. IPO暂停审核事件近年来,我国股市的IPO审核一度暂停,这是因为我国股市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的问题,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经济危机是经济体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深刻的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下,经济危机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危机的本质及其解释。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剩余价值。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生产过剩、市场饱和和利润率下降等问题不断凸显,导致经济体系内部矛盾不断加剧。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周期性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
在繁荣阶段,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资本积累迅速,经济活动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的扩张和资本的过度投资,经济泡沫不断积聚,最终引发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期间,生产能力过剩,失业率上升,市场需求下降,资本投资受阻,导致经济体系陷入深度萧条。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矛盾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压缩工人的工资待遇,导致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受到限制。
随着消费需求的下降,市场无法有效释放,经济增长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强调了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问题。
漫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详细描述
经济危机期间,失业、贫困和社会不 平等现象加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此外,经济危机还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和冲突,对国家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
05
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建议
政府宏观干预与财政货币政策调整
政府宏观干预
货币政策调整
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降息 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经济危 机的影响。
漫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目录
• 引言 •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 • 经济危机的根源 • 经济危机的表现与影响 • 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 济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周期性 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观察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 在矛盾,提出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当生产和流通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表现为商品过剩、生产过剩和 信用危机等。
有效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
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之一,它导致了供给过剩的现象。
当有效需求不足时,企业会面临销售 困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而引发经 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财富积 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有效需求往往 不足,难以支撑生产的增长。
产业结构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技 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产 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增强抵 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缓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 素。
收入分配制度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个长期以来持续存在的问题,对经济体系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本质以及解决方法提供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独特观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为中心,而这种追求利润的动力使得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追求剩余价值。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市场的饱和,资本积累的速度逐渐超过市场需求,这就导致了过剩生产能力和商品过剩的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价格下跌、厂商破产和失业率上升,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在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剥削。
在这种经济体系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引发了生产过剩和商品过剩的问题。
另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不断被剥削,而资本家通过垄断和控制市场,不断压低劳动力的工资,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这种剥削和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
三、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下,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方法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资源的公有化,使生产力为整个社会服务,才能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一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良方法来缓解经济危机。
例如,通过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更高的工资,减轻剥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采取国家干预政策,调节市场规模等。
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深刻影响了经济学领域的发展。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本质以及解决方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 义与经济危机的理论探讨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的理论探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世界中,经济危机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令人担忧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深刻而独到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并非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商品的供给。
然而,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却相对有限,因为他们在资本主义分配体系中只能获得与其劳动力价值相当的报酬,无法充分消费所生产出的商品。
这种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消费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商品的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以历史上的多次经济危机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矛盾的作用。
在19 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使得商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没有相应提高,导致市场需求不足。
到了 20 世纪 30年代的大萧条,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和失业问题严重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
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表现。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也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信用的发展使得资本家能够更容易地获取资金,进一步扩大生产。
但信用制度也具有脆弱性,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信用体系的崩溃。
虚拟资本,如股票、债券等,其价值往往与实际的生产活动相脱离,过度的投机和泡沫化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
经济危机对于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且严重的。
首先,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失业人口的增加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等。
其次,经济危机会导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在危机中,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而一些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则可能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市场份额。
此外,经济危机还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动荡,人们对现有制度的不满情绪可能会加剧。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短期的利润追求将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下是他关于经济危机的一些核心观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滞后会导致经济危机。
新的生产力水平需要适应的生产关系,但这种适应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其中包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2.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提出了“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资本的积累,相对不变资本(如机器和设备)的增加导致利润率下降。
这使得资本家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削弱了长期的利润潜力。
3.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马克思强调了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的问题。
他认为,由于工人的相对贫困和剥削,市场上的需求不能充分消化生产的商品,导致生产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4.周期性的经济循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的核心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这一过程中,由于内在矛盾和不平衡的发展,经济会经历周期性的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
5.金融资本的角色:马克思关注了金融资本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他认为金融领域的资本运作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扩大。
总体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主要围绕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展开。
他的理论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在学术界有多种流派,而马克思的观点仅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分析,被归结为马克思崛起的里程碑。
在他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他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出发,对危机的发生进行了科学分析。
他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产品价值形成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是不断加剧危机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有五个基本要素:资本的投资、生产的技术进步、资本的积累、市场的扩张和劳动力的拆分。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资本的投资和生产的技术进步,使生产力提高,使资本家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大量生产商品,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推动资本的积累。
而资本的积累又会推动市场的扩张,劳动力的拆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从而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
但是,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也会导致危机的发生。
由于资本的积累,使得资本家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资本,他们会把资本投入到更加赚钱的行业中,从而使得投资和生产的技术进步减缓,从而导致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危机的发生。
此外,当资本家们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之后,他们会把资本投入到更多的行业中,不仅会加剧生产力的提高,也会加剧劳动力的拆分,从而导致就业率下降,从而导致市场的扩张也减缓,从而进一步加剧危机。
总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产品价值形成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是不断加剧危机的过程,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中出现的双重矛盾。
马克思的科学分析,给了人们一个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普遍性的根据,也为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启示分析

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启示分析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表现。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强大的生命力经久未衰。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依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依然具有双重性的影响。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有机结合、生产和消费的全面激活、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动态平衡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架构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就是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停工或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经济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资本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完整系统地将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架构展现给世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货币的产生引发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商品生产规模不大,用来交换的产品有限。
所以,最初的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时间和空间都是统一的,即买就是卖,卖就是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日益增长,商品生产规模和交换范围逐步扩大,直接的物物交换带来诸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和白银成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具有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
一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的交换不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买和卖成为独立的两个过程,但也会出现买和卖的相互脱节或商品卖不出去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经济危机和改革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对改革的启示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危机与改革的思考。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分析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中常见的现象,其原因多种多样。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根源。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和占有的私有化,这种特征造成了生产和占有的不均衡,导致了资本积累的失衡。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与垄断也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从根本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市场波动。
最后,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资本的过度膨胀和金融市场的高度风险化为经济系统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经济危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分析框架。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所固有的矛盾和不平衡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以及资本积累的趋势,最终必然导致经济系统的崩溃。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经济危机的常态,周期中的繁荣与衰退是相互交替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危机的根源所在,认为只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
三、对改革的启示面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对改革提供了一系列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才能够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经济危机中,政府有责任干预市场,调控经济,保障全民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而市场则应该在政府的监督下发挥其资源配置和创新的功能。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周期性地发生危机的趋势,这种危机不仅仅是经济波动或周期性衰退,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必然结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下降的问题,从而引发经济周期性的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资本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不断积累更多的资本。
然而,市场并非是无限的,当市场需求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时,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商品无人购买的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此外,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资本集中和垄断的趋势。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生产要素的集中,少数大资本家通过兼并和垄断形成了垄断地位,控制了生产和市场,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现象。
这种垄断地位使得大资本家倾向于压低劳动力成本,导致工人的收入下降,市场需求减少,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暴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突出显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固有的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发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必然结果。
要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消除资本主义的利润追求和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最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 精品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综述马克思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
马克思给经济危机下的定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带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既是经济方面的矛盾,并且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马克思以此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消灭不了的,呼应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著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过程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19世纪40到50年代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标志着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周期,以及周期的几个环节,包括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
随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环节作了调节为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反复循环。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通过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首次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使经济危机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熟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其中阐释了危机理论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指出简单商品流通中,危机就可能出现,当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经济危机的就存在了出现可能性。
其次,马克思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生产过剩是固有的,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使经济危机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19世纪60年代,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此时的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研究的重点放在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揭示并分析了这种可能性存在的两种形式;其次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这一问题,揭示了危机从可能变为现实的几个前提,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以及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pdf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综述 马克思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
马克思给经济危机下的定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带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既是经济方面的矛盾,并且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马克思以此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消灭不了的,呼应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著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过程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 19世纪40到50年代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标志着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周期,以及周期的几个环节,包括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
随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环节作了调节为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反复循环。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通过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首次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使经济危机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熟 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其中阐释了危机理论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指出简单商品流通中,危机就可能出现,当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经济危机的就存在了出现可能性。
其次,马克思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生产过剩是固有的,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使经济危机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19世纪60年代,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此时的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研究的重点放在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揭示并分析了这种可能性存在的两种形式;其次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这一问题,揭示了危机从可能变为现实的几个前提,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以及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
浅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认为货 币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形式时,经济危机 随时都会成 挑 战 为现 实。信用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但它对 于危机 的发展起 着促进和强化 的作用, 是“ 生产 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 杠 同 整 个 社 会经 济运 行 的无 政 府 状 态 ,是 资 本 主 义 基 本 矛 盾 的 杆” 。“ 信 用 制 度 加 速 了生 产 力 的 物 质 上 的 发 展和 世 界 市场 的 必然 结 果 。 然而, 二战结束以来, 尤其是 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来 ,
产 力所 生产 出来 的大 量 商 品 只 是 属 于少 数 占有 大 量 生 产 资 料 发 , 具 体 表 现 为 整 个 资本 主 义 再 生 产 过 程 遭 到 极 大 的 破坏 。 但 的 资 本 家 。如 果 这 些 商 品 不 能顺 利 卖 出去 ,资 本 家 就 不 能 获 是 对 于 经 济 危 机 的 影 响 , 马 克 思 是 辩 证看 待 的 。马 克 思指 出 ,
摘 要
7 l 0 0 6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说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研 究 自由资本 主 义现实经济危机 的产 物,
从马克思角度来分析经济危机

从马克思角度来分析经济危机近年来,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破坏性也越来越大。
就目前来说,始于的次贷危机正愈演愈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陷入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
面对这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的金融风暴,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审视它产生和演变的机制。
一、金融危机:经济虚拟化下经济危机的演化形式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在信用、分工高度发展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在经济虚拟化形式下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商品经济之前,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使得社会分工很不发达,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不可能会过剩。
经济危机只有在以信用为基础、高度分工协作的市场体系确立以后才有可能发生。
马克思后资本主义100多年的发展中,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虚拟化的趋势在社会经济结构上表现为一种倒金字塔型的经济结构。
从马克思理论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种反映。
第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在美元主导条件下的金融一体化,使得全世界经济形成联动模式。
第二,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危机。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债权人阶级,即资产阶级,通过债务的资本化运作,放大了债权债务关系。
使得借贷关系得以维系,但同时,又为更大规模的债权债务关系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工人阶级的工资,并不足以支付债务的利息时,这种债权的资本化关系就面临了崩溃的危险。
即以债券形式出现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断裂。
全面的崩溃的到来时,就成为了金融上的危机。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使得工人阶级的购买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缩小。
相对过剩问题,债务资本化问题,两个矛盾的运动,促成了金融危机。
这是资本主义无法自身处理的问题。
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思考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危机,进而想知道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理论,其理论框架包含了对经济危机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当代经济危机的启示和应对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分析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失衡状态,表现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矛盾的角度解析了经济危机的本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必然发生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但无限追求剩余价值会导致过度生产和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追求无限增长,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但在积累过程中,由于无限延伸的生产和资本的过度集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逐渐显现。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平等和剥削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劳动力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使得消费需求遭受压抑,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二、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启示在当代经济危机面前,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对剩余价值和过度积累的警示。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避免无限追求剩余价值和过度生产的问题,合理调节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要重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平衡。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改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导致的经济危机。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要解决不平等和剥削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当关注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和劳动力的剥削问题,通过公平正义的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全面发展,防止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经济危机。
三、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方向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启示,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向。
马克思主 义经济危机理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总结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根源、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这并不是说社会生产的产品真的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而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导致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使得商品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劳动人民的购买能力。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生产过程由资本家控制,生产成果也归资本家占有。
而生产本身却越来越社会化,各个企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整个社会的生产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过程由社会统一管理,生产成果由社会共同分配。
但资本主义私有制却使得这些要求无法实现,从而导致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商品滞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等。
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商品积压,卖不出去,企业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降低生产,甚至关闭工厂,导致大量工人失业。
工人失业又进一步减少了社会的购买力,使得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银行也会因为企业的破产和债务无法收回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是经济危机的爆发期,商品大量过剩,企业纷纷倒闭,工人失业,经济急剧下滑。
萧条阶段是经济危机的低谷期,生产停滞,市场萎缩,物价下跌,失业人数众多。
复苏阶段是经济开始恢复,企业重新开始生产,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市场逐渐活跃。
高涨阶段是经济繁荣时期,生产迅速扩大,市场需求旺盛,物价上涨,利润增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深刻的分析和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解决之道,为我们理解
和应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动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外在
表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
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这导致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矛盾不断
加剧,最终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经济危机包括繁荣、危机和衰退三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后出现的危机
阶段则是生产能力过剩、市场萎缩和投资不足的表现;最终,衰退阶
段引起了生产能力的萎缩和失业率上升。
三、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自由竞争的资
本主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下,金融资本的垄断与掠夺性扩张使得经济
危机表现出周期性更为显著、规模更为庞大、传播更为广泛的特征,
其危害和影响更加深远。
四、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要解决经济危机,必须消除资本主义制度
所固有的矛盾。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于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
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前全球经
济发展中的诸多挑战与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发表时间:2018-02-09T15:16:59.207Z 来源:《成长读本》2017年12月总第25期作者:陈文强[导读]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
从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后,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这里的相对过剩主要是指生产相对于有货币支付能力需求的过剩和生产相对于一定市场规模的过剩。
生产的相对过剩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特征又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状况,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引起的。
当商品交换处于物物直接交换时,买卖同时发生,商品所有者既是买主也是卖主,不存在买卖分离就不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当社会到了以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发挥流通手段职能时,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矛盾,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商品流通这一运动形式,“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
”【1】这就造成商品买卖的过程分裂为两个独立的阶段。
这样买和卖就不具有直接同一性,这时商品与货币之间的转化也出现随机性与不确定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同一性,分裂为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
”【2】当有人只卖不买时,市场上就会有一部分产品因卖不出去而无法实现其价值,经济危机的爆发就具备了形式上的可能性。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引起的。
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会采用赊购赊销的方式,因而“货币也就取得了另一种职能。
货币成为支付手段。
”【3】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在两个不同的时刻执行两种职能即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
首先,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确定赊销商品的价格,买者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其次,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充当买者和卖者赊销商品的媒介。
“同一笔货币是对一系列的相互交易和债务执行这种职能,所以无力支付的情况就不止在一点上而是在许多点上出现,由此就发生危机。
”【4】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职能时,商品的买卖更多的以信用为基础的赊销赊购方式进行,商品所有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务链条。
虽然商品已经转手,但商品的价值却没真正实现。
只有到期支付时货币才会进入流通领域,如果债务人在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影响到商品生产者的支付行为。
因此,一旦有债务人不能到期支付时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同一笔货币所对应的所有债务偿还不能实现,货币流通受阻,妨碍一系支付行为的顺利实现进而产生危机的可能性,从而使整个信用体系遭到破坏,经济危机就有可能爆发。
(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生产力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群众消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过剩的基础。
”【5】一方面资本家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不断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另一面却是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
这样生产和消费之间就形成了日益尖锐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发展到阻碍生产发展的力量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的危机,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造成的。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特有的经济规律,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四)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大工业只是从 1825年的危机才开始它的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
”【6】1825年开始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它是一种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是常期存在的,但是只有当他们发展到极其尖锐的程度,使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的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不断重复出现周期——工商业繁荣、生产过剩、危机、恐慌、经常的萧条、逐渐复苏、而复苏并不是长期好转的先兆,而是新的生产过剩和新的危机的先兆。
”【7】
危机阶段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
危机往往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最繁荣的时候爆发的。
在危机阶段,大量商品滞销,资本周转困难,利润率急降。
这就迫使资本家缩小生产规模,解雇大批工人,缩短开工时间,这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购买力急剧降低,社会再生产比例的严重失调,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混乱状态之中。
在危机持续一段时间后,因企业倒闭、缩短生产和销毁存货的结果减少了,商品供需间的矛盾有所缓和,危机阶段就过渡到萧条阶段。
这时生产不再下降,价格不再下跌,但商品销售仍然困难,对货币需求减少。
资本家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竭力降低成本,以便在竞争中获得超额利润,开始了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随着资本家更新固定资本,新的投资不断增加,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社会生产得到逐渐恢复。
于是就从萧条阶段就逐步转入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中由于资本家大规模投资和更新固定资本,生产发展,工人就业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当社会生产达到危机前的最高点时,就由复苏阶段过渡到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投资大量增加,物价上升,生产急剧发展,就业充分,工资水平也有提高。
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到繁荣的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7
【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02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17
【7】于光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年版,第 38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