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
WI-IT-01-002 信息系统灾害恢复工作指引
1 目的 Purpose确保各部门资讯系统以及相关IT设备不致因病毒、人为或外来不可抗拒之因素影响而损毁或消失;Ensure information is not likely to be damaged or disappeared because of the storage of the computer software and file suffers from virus or influence from foreign and irresistible factors other than the computer itself.2 范围 Scope2.1 IT硬件设备的灾害恢复 IT hardware equipment disaster recovery2.1.1 服务器及各部门的电脑、打印机设备;All hardware, software and prin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uter.2.2 软件、信息系统的灾害恢复 Software, information system disaster recovery2.2.1 各部门电脑中的文件数据、应用软件、信息和电邮;File data, application software, information and email.2.2.2 管理系统软件及管理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数据;Management system software and the important data.3 定义 Definition无4 职责 Right & Responsibility4.1 相关部门 Related department4.1.1 及时告知IT部门相关的异常情形;Inform the IT departments related to abnormal situation.4.1.2 遵守相关IT设备使用规范与保养工作指示;Comply with the standard of IT equipment and maintenance instructions.4.2 IT部门 IT department4.2.1 系统崩溃;System break down.4.2.2 病毒攻击;Hack Attack.4.2.3 机密数据泄露; Secret information leakage.4.2.4 电力供应失效;Electric power supply failure.5 内容 Contents5.1 系统崩溃;System break down5.1.1 相关部门 Related department5.1.1.1 系统崩溃时,部门负责人员需要立即终止任何操作,及时向IT部门报告情况。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各种自然灾害、人为失误、恶意攻击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信息系统的瘫痪,给业务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制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在灾难发生后,信息系统能够尽快恢复正常运行,减少业务中断的时间和损失。
这一规范涵盖了从预防灾难到恢复系统的全过程,包括风险评估、备份策略、恢复计划、测试与演练等多个方面。
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的基础。
通过对可能面临的各类灾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包括火灾、水灾、地震、电力故障、网络攻击等,确定每种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有助于企业或组织了解自身的脆弱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
备份策略是保障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的关键环节。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核心资产,因此必须定期进行备份。
备份的方式可以包括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
本地备份通常速度较快,但在灾难发生时可能会同时受损;异地备份则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传输延迟。
此外,还需要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更新频率,确定合理的备份周期和保留策略。
恢复计划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的核心内容。
它详细描述了在灾难发生后,如何逐步恢复信息系统的运行。
恢复计划应包括恢复的优先级、人员分工、资源调配、技术方案等。
例如,对于关键业务系统,应优先进行恢复;同时,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在恢复过程中的职责,确保协同工作的高效性。
测试与演练是检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实际的测试和演练,才能发现恢复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改进。
测试和演练可以模拟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灾难场景,检验系统的恢复能力和人员的应对能力。
在制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时,还需要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过度的投入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但投入不足又可能导致恢复效果不理想。
因此,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预算和资源配置方案。
计算机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计划
灾难恢复计划版本历史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1.简介 (3)1.1计划的使用 (3)1.2灾难定义 (3)1.3 概述 (3)1.4 原则 (3)2.恢复策略 (4)2.1 自然灾难(包括:火、地震等等) (4)2.2 硬件故障 (4)2.3 软件故障 (4)2.4 病毒 (5)3.职责 (5)3.1 灾难恢复小组成员 (5)3.2公司员工在灾难恢复时的职责 (5)4.信息系统详细内容及设备列表 (6)4.1网关、防火墙服务器 (6)4.2域服务系统 (6)4.3文件服务器系统 (6)4.邮件、防病毒系统 (7)5. QAD linux 系统 (7)6 QAD windows 系统 (8)7备份系统 (8)4.9网络服务设备列表 (8)5.备份 (9)5.1系统配置备份 (9)5.2数据资料备份 (9)5.3备份步骤 (9)6.灾难恢复内容及顺序 (10)6.1主要恢复内容 (10)6.2 主要软件及系统恢复步骤 (10)6.3恢复备份数据的条件: (11)6.4恢复时间及顺序 (11)7.主要硬件及软件供应商联系方式 (12)8.风险分析 (13)8.1风险等级: (13)8.2风险分析列表: (13)8.3风险评价 (15)8.4降低风险的发生 (16)9.培训 (17)1.简介1.1计划的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灾难时激活这个计划,由IT小组按照本计划标准的操作程序组织实施灾难恢复,直到全部数据和功能被修复。
1.2灾难定义灾难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是指由不可抗力造成的网络瘫痪、信息服务被强制中断,这种灾难是不可预测的。
人为灾难是指除自然灾难以外的信息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出现瘫痪、信息服务被强制中断。
工信部《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
工信部《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工信部《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是一个有关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重要指南,旨在帮助组织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措施,以应对重要信息系统遭受各种灾难事件的风险。
以下为《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内容总结,共计1200字以上。
第一部分:引言本部分介绍了指南的目的和范围,以及指南的适用对象和术语定义。
同时,还介绍了灾难恢复的重要性和需求,以及在应对灾难中建立和保护重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灾难恢复框架本部分包括灾难恢复框架的定义、原则和目标。
其中,灾难恢复框架定义了灾难恢复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原则指导了组织在灾难恢复过程中的行为,目标明确了组织应对灾难的总体要求。
第三部分:灾难风险评估与管理本部分介绍了灾难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其中,灾难风险评估包括对重要信息系统灾难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进行管理。
同时,还介绍了灾难风险管理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制定灾难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等。
第四部分:灾难响应与恢复本部分介绍了灾难响应与恢复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其中,灾难响应包括建立应急响应团队、实施应急措施等;灾难恢复包括恢复重要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数据和应用。
此外,还介绍了灾难恢复过程中的关键措施,如备份与还原、业务持续性计划等。
第五部分:灾难恢复验证和演练本部分介绍了灾难恢复验证和演练的意义和方法。
其中,灾难恢复验证是指对恢复方案进行验证和测试,以确保其有效性;灾难恢复演练是指定期进行的灾难恢复演习活动,以提升组织灾难应对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
第六部分:灾难恢复管理与持续改进本部分介绍了灾难恢复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方法和要点。
其中,灾难恢复管理包括建立灾难恢复管理制度、持续监测和评估灾难恢复能力等;持续改进包括根据灾难恢复演练和实践经验不断改进灾难恢复策略和措施。
第七部分:附则总结《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灾难恢复的基本概念、框架和方法,为组织建立有效的灾难恢复体系提供了指导。
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
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在现代社会,信息系统对组织和企业的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灾难事件可能会导致信息系统中断或数据丢失,对组织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健全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包含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方法,以帮助组织应对可能出现的灾难事件。
1.风险评估与业务连续性计划在建立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之前,组织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这包括确定潜在的灾难事件,如自然灾害、黑客攻击等,并评估其对信息系统的威胁程度。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可以制定适当的业务连续性计划,以确保即使在灾难事件中也能够继续运营。
2.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组织应定期进行信息系统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备份数据可以用于在灾难事件中恢复信息系统。
组织应制定备份策略,包括备份频率、备份存储位置、备份数据的完整性验证等。
4.灾难恢复计划测试与演练灾难恢复计划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定期测试和演练来确保。
组织应定期组织模拟灾难事件的演练,以检验灾难恢复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这将帮助团队了解应急响应程序、恢复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方式,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异地备份与云存储除了本地备份外,组织还应考虑将信息系统数据备份到异地存储或云存储中。
这样即使发生本地灾难,数据仍可恢复。
异地备份和云存储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成功。
6.完善的安全措施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组织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的重要一环。
组织应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并减少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7.持续监测和改进建立一套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后,组织需要持续监测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有效性,并根据新的威胁和技术变化进行不断改进。
这可以通过定期的风险评估、安全演练和技术更新来实现。
总之,建立一套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对于组织的稳定运营至关重要。
通过风险评估、备份与恢复、灾难恢复团队、计划测试与演练、异地备份与云存储、安全措施以及持续监测和改进,组织可以有效地应对灾难事件,并尽快恢复信息系统的运行。
灾难恢复行业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正式出台
灾难恢复行业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正式出台2007年7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领导编制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正式升级成为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 20988-2007 )。
这是中国灾难备份与恢复行业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并于2007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规定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遵循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规划、审批、实施和管理。
《规范》具体对灾难恢复行业相应的术语和定义、灾难恢复概述(包括灾难恢复的工作范围、灾难恢复的组织机构、灾难恢复的规划管理、灾难恢复的外部协作、灾难恢复的审计和备案)、灾难恢复需求的确定(包括风险分析、业务影响分析、确定灾难恢复目标)、灾难恢复策略的制定(包括灾难恢复策略制定的要素、灾难恢复资源的获取方式、灾难恢复资源的要求)和灾难恢复策略的实现(包括灾难备份系统计数方案的实现、灾难备份中心的选择和建设、专业技术支持能力的实现、运行维护管理能力的实现、灾难恢复预案的实现)等内容作了具体描述。
同时,在附录A对灾难恢复能力作了等级划分(共6级:第1级基本支持,第2级备用场地支持,第3级电子传输和部分设备支持,第4级电子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第5级实时数据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第6级数据零丢失和远程集群支持);附录A对灾难恢复能力等级评定原则、灾难备份中心的等级等也作了规范要求。
附录B对灾难恢复预案框架、附录C对相应行业RTO/RPO与灾难恢复能力等级的关系比例作了规范要求。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能力等级与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各行业可根据行业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制定相应的灾难恢复能力等级要求和指标体系。
2005年4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银行、电力、民航、铁路、证券、税务、海关、保险等国内八大重点行业及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政府和GDS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编制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正式出台。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方案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方案(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并指导我公司生产系统灾难恢复工作,提高防范灾难风险的能力,保障持续运营,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生产系统灾难恢复工作应坚持“统筹规划、平战结合、等级灾备”的原则,平衡成本与风险,确保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灾难恢复为生产系统灾难恢复。
灾难恢复工作是指,为保障生产系统持续运营,防范灾难风险并减轻灾难造成的损失和不良影响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组织机构设立和职责、灾难恢复需求分析、灾难恢复策略制定、灾难备份系统实施、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与运行维护、灾难恢复预案管理、应急响应和恢复。
第二章总体工作要求当生产系统及相关业务流程发生重大变更时,应立即启动灾难恢复需求的再分析,并根据最新的灾难恢复需求分析重审和修订灾难恢复策略。
根据灾难恢复策略定期复审和调整灾难恢复技术方案、灾难恢复预案,并定期开展灾难恢复预案培训和演练工作。
加强与业务密切相关的机构间的协调,共同评估面临的风险,协同制定灾难恢复策略,提高整体风险防范和灾难恢复能力。
第三章灾难恢复项目小组的制定和职能1.管理组:小组人员:职责:统筹规划,指挥各小组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执行。
2.部门恢复组小组成员:职责:负责制定各部门情况制定应急备案,确定各部门数据和财产的保护方式并执行保护,确定各部门数据的恢复方式并执行恢复。
3.计算机恢复组:小组成员:职责:负责对全公司范围内的计算机故障进行排除、恢复范围包括系统、必备办公软件。
4.损坏评估组:小组成员:职责:负责对公司损失的重要数据、财务进行总体评估。
并针对相应损失的财产进行汇总并结合拥有的保险进行申报。
5.安全组:小组成员职责:负责灾难发生后的人员、数据、财务的安全进行保护。
(新版)信息安全工程师(中级)考试题库(含答案)
(新版)信息安全工程师(中级)考试题库(含答案)单选题1.()负责研究制定鉴别与授权标准体系;调研国内相关标准需求。
A、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与协调工作组(WG1)B、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标准工作组(WG2)C、密码技术标准工作组(WG3)D、鉴别与授权工作组(WG4)答案:D解析:鉴别与授权工作组(WG4)负责研究制定鉴别与授权标准体系;调研国内相关标准需求。
2.安全策略表达模型是一种对安全需求与安全策略的抽象概念模型,一般分为自主访问控制模型和强制访问控制模型。
以下属于自主访问控制模型的是()A、BLP模型B、HRU模型C、BN模型D、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答案:B解析:70年代末,M.A.Harrison,W.L.Ruzzo和J.D.UIIman就对自主访问控制进行扩充,提出了客体主人自主管理该客体的访问和安全管理员限制访问权限随意扩散相结合的半自主式的HRU访问控制模型。
1989年Brewer和Nash提出的兼顾保密性和完整性的安全模型,又称BN模型。
主要用来解决商业中的利益冲突问题,目标是防止利益冲突的发生。
中医墙模型对数据的访问控制是根据主体已经具有的访问权力来确定是否可以访问当前数据。
安全模型的表现力各不相同,如BLP和Biba是多级安全模型,用安全级别区分系统中对象,用安全级别间的关系来控制对对象的操作,主要侧重于读操作和写操作等有限的几个操作,属于强制访问控制;有的可以用不同的配置满足不同的安全需求,如RBAC模型可以用不同的班置实现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DTE模型可以用来限定特权操作。
3.()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各种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时对业务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确定应急响应的恢复目标。
A、风险评估B、业务影响分析C、制订应急响应策略D、制定网络安全预警流程答案:B解析:业务影响分析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各种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时对业务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确定应急响应的恢复目标。
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
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引言灾难恢复是确保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遵从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要求,是做好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工作的基础。
本指南用于规范和指导重要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单位对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本指南主要从灾难恢复规划的管理、灾难恢复的需求分析、灾难恢复等级的确定、灾难恢复等级的实现、灾难恢复预案的制订、落实和管理等方面,对灾难恢复的规划和准备活动的规范化要求进行全面描述。
本指南还以规范性附录的形式对灾难恢复的等级划分进行了描述,并以资料性附录的形式对灾难恢复预案的框架进行了说明。
1-1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对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重要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单位(以下简称“单位”)进行灾难恢复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对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项目的审批和监督管理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南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南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指南,然而,鼓励根据本指南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T 5271.1—2000 信息技术词汇第1 部分:基本术语GB/T 5271.9—2000 信息技术词汇第9 部分数据通信GB/T 5271.12—2000 信息技术词汇第12 部分外围设备GB/T 5271.20—94 信息技术词汇20 部分系统开发GB/T 2887-200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5271.1—2000 第1 部分、GB/T 5271.9—2000 第9 部分、GB/T 5271.12—2000 第12 部分和GB/T 5271.20—94 第20 部分确立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灾难disaster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使信息系统支持的业务功能停顿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达到特定的时间的突发性事件,通常导致信息系统需要切换到备用场地运行。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准则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准则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信息系统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自然灾害、人为错误、黑客攻击等,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系统的瘫痪或数据的丢失。
因此,建立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准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准则和步骤,以帮助组织在灾难发生后迅速恢复信息系统。
1.风险评估和减轻在建立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准则之前,组织应该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这包括评估可能导致系统灾难的各种风险,并确定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
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风险。
例如,可以选择在安全防护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建立灾难应对预案等。
2.制定灾难恢复计划灾难恢复计划是一个指导组织在灾难发生后迅速恢复信息系统的蓝图。
该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 灾难恢复团队的组建:确定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灾难恢复工作,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2) 确定关键业务功能:识别组织最重要的业务功能,并确定其在灾难发生后的恢复优先级;(3) 建立备份和恢复策略:制定定期备份关键数据和系统的策略,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4) 确定灾难恢复场所:选择一个备用的物理场所作为临时办公场所,在系统灾难发生后迅速恢复工作;(5) 制定通信和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内部和外部沟通渠道,确保团队成员和相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协调和信息交流。
3.定期演练和测试制定了灾难恢复计划后,组织应定期进行演练和测试,以确保计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演练可以帮助团队成员熟悉其在灾难发生后的角色和责任,并使其能够快速、高效地响应灾难。
测试可以验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以及灾难恢复计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效。
同时,通过演练和测试,还可以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提高整个灾难恢复过程的效率和效果。
4.建立监控和预警机制监控和预警机制可以帮助组织及时发现和响应系统灾难。
组织应该建立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关键系统和数据的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指南》解释
《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指南》解释灾难备份与灾难恢复,对于中国金融业,并非一个崭新的命题。
然而,当金融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开展业务及落实管理时,面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自然或人为的灾难,做好数据备份、系统恢复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也变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
于是,灾难恢复已经不只是信息技术部门关心的事,而是上升到金融企业掌门人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事。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对系统的灾难性故障进行迅速的响应和处置?如何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灾难恢复规划?5月26日,在广东南海召开的“首届中国灾难恢复行业高层论坛”,为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被业界称为中国灾难恢复行业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
这一论坛由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安全产业分会主办、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支持、广东省地税局和GDS公司协办,集合了来自政府、行业、厂商、专家等各方人士,他们就在中国开展灾难恢复业务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实战方法,展开了深入而切实的讨论。
同时,对于灾备建设中最重要的标准化问题,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借本次论坛对近日出台的指导文件《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指南》,进行了宣讲和解释。
《指南》的来龙去脉“为加强对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规范对信息系统灾难性故障的响应和处置,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灾难恢复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性文档。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作为一项周密的系统,需要按照科学的流程开展规划和实施。
”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网络安全组王渝次司长在会上介绍了《指南》出台的来龙去脉,“考虑到灾备工作在我国刚开始起步,一些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和运行单位感到缺乏经验,无从下手,迫切希望国家出台相应的工作指南。
2004年10月开始,国务院信息办组织中国人民银行等8个国家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以及中办、信息产业部、北京市信息办、上海市信息委、广东省信息办、GDS公司等有关单位成立了《指南》起草组。
起草组既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又结合了我国信息安全保障的实际情况,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调研,终于于4月份出台了《指南》”。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 20988-2007,2007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目次前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灾难恢复概述24.1 灾难恢复的工作范围24.2 灾难恢复的组织机构34.3 灾难恢复规划的管理34.4 灾难恢复的外部协作44.5 灾难恢复的审计和备案45 灾难恢复需求的确定45.1 风险分析45.2 业务影响分析45.3 确定灾难恢复目标46 灾难恢复策略的制定46.1 灾难恢复策略制定的过程46.2 灾难恢复资源的获取方式56.3 灾难恢复资源的要求57 灾难恢复策略的实现67.1 灾难备份系统技术方案的实现67.2 灾难备份中心的选择和建设77.3 技术支持能力的实现77.4 运行维护管理能力的实现77.5 灾难恢复预案的实现78 灾难恢复预案的制定、落实和管理78.1 灾难恢复预案的制定78.2 灾难恢复预案的教育、培训和演练88.3 灾难恢复预案的管理8附录 A (规范性附录)灾难恢复的等级划分9 A.1 第1级基本支持9A.2 第2级备用场地支持9A.3 第3级电子传输和部分设备支持9A.4 第4级电子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10A.5 第5级实时数据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11A.6 第6级数据零丢失和远程集群支持11A.7 灾难恢复等级评定原则12A.8 灾难备份中心的等级12附录 B (资料性附录)灾难恢复预案框架13 B.1 目标和范围13B.2 组织和职责13B.3 联络与通讯13B.4 应急响应流程13B.4.1 事件通告13B.4.2 人员疏散13B.4.3 损害评估13B.4.4 灾难宣告13B.5 恢复及重续运行流程13B.5.1 恢复13B.5.2 重续运行13B.6 灾后重建和回退13B.7 预案的保障条件14B.8 预案附录14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xxxxx提出。
本标准由xxxxx归口。
信息系统灾备与恢复计划
信息系统灾备与恢复计划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承载着企业和组织的关键运营数据,一旦出现故障或灾害事件,将会对组织的正常运作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健全的信息系统灾备与恢复计划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信息系统灾备与恢复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制定该计划的步骤。
一、信息系统灾备与恢复计划的重要性1. 保障业务连续性:信息系统灾备与恢复计划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组织的业务连续性。
当面临各种灾害风险时,该计划可以使组织快速恢复正常运营,减少因系统中断造成的经济损失。
2. 数据保护与恢复:灾备与恢复计划不仅涉及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备份与恢复,还包括数据的保护与恢复。
通过定期备份关键数据,并建立可靠的数据恢复机制,组织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数据丢失的风险。
3. 提升安全性:信息系统灾备与恢复计划要求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以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并加以修补。
通过备份系统和数据,并构建安全性强的灾备环境,可以提高组织抵御各种网络攻击和病毒感染的能力。
4. 符合法规与合规需求:在某些行业中,监管机构要求企业必须制定健全的信息系统灾备与恢复计划,以确保关键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
制定可行的灾备计划有助于组织满足法规和合规的要求。
二、信息系统灾备与恢复计划的制定步骤1. 风险评估和业务影响分析:首先,需要对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和业务影响分析。
评估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例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或技术故障,以及这些风险对业务连续性的影响。
2. 灾备需求定义: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明确灾备需求。
这包括关键业务系统和数据的备份频率、备份存储的地点、备份恢复的时间要求等。
同时,还需考虑到系统漏洞的修复、安全性的提升等方面需求。
3. 灾备策略选择:根据灾备需求,选择合适的灾备策略。
常见的灾备策略包括冷备份、暖备份和热备份。
冷备份是指灾备环境处于关闭状态,需要手动启动;暖备份是指灾备环境处于部分开启状态,需要有一定时间进行启动;热备份是指灾备环境处于全面开启状态,可以立即切换使用。
工信部《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
解读《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
作者: 李宽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农村金融研究
页码: 47-48页
主题词: 信息系统 灾难恢复 指南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恢复工作 解读 灾难备份 商业银行 数据大集中
摘要: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3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2004年,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灾难备份的通知》。
为加强和规范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工作,2005年4月,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制定并发布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要求包括银行在内的八个重要行业,必须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切实保证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和灾备能力。
对于已经或将要完成全国数据大集中的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来说,灾难备份与恢复工作已变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
《指南》的颁布适逢其时,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灾难备份和恢复工作将起到很好的指导、规范和监督管理作用。
数据中心与信息系统灾难恢复
数据中心是集成化的IT应用环境,并且随着业务的整合以及新业务的不断涌现,数据中心变得愈加庞大和复杂,业务数据也变得愈加关键。
任何断电、系统故障和人为操作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关键数据的丢失,继而造成企业业务的停滞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如何应对数据大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为了应对各种自然灾难(火灾、水灾、地震等)和人为灾难(误操作、病毒等)对企业数据中心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带来的冲击,近年来,信息系统灾难恢复(通常也称为“灾备”)建设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是指将信息系统从灾难造成的故障或瘫痪状态恢复到可正常运行状态,并将其支持的业务功能从灾难造成的不正常状态恢复到可接受状态而设计的活动和流程。
为了灾难恢复而对数据、数据处理系统、网络系统、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进行备份的过程称为灾难备份。
正常情况下,对生产系统运行进行数据处理和支持关键业务功能运作的场所被称为生产中心。
在灾难发生时接替生产系统运行进行数据处理和支持关键业务功能运作的场所被称为灾难备份中心(简称“灾备中心”),它包括备用的数据处理中心、备用的工作环境、备用的生活设施和技术支持及运行管理人员。
生产中心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对象,而灾备中心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基础,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是数据中心的不同形态,而数据中心则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载体。
对于那些高度依赖其信息系统运作的行业和企业而言,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人们采用了从技术、管理直至备份等诸方面的措施。
其中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最重要的基础。
从国际行业经验来看,大部分引发信息系统灾难的事件完全可以通过加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及运维管理来消除、或者减轻其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业务连续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和企业来说,选择高可用性数据中心作为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是抵御灾难风险,保障业务持续运行的前提和根本。
9.2?数据中心的灾难恢复策略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在政府、金融、电信、交通、能源、公共服务业以及大型制造、零售业等对信息化依存程度高的行业应用极其广泛。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计划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计划一、引言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运作的核心,对企业的日常运营和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无法完全排除信息系统遭受灾难的风险。
为了应对信息系统遭受灾难时的应急处理和恢复工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计划至关重要。
二、灾难恢复计划目标1.灾难发生后,能够迅速将业务恢复到正常运作状态,以降低损失和影响。
2.保障重要数据的安全性及完整性,确保关键数据能够及时恢复。
3.提供灾难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指导及组织安排,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高效地应对灾难情况。
4.定期测试与评估灾难恢复计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及时更新并优化计划内容,以保持计划的实用性。
三、制定流程1.风险评估与等级划分首先,对可能导致信息系统灾难的风险进行评估,如火灾、水灾、硬件故障、网络攻击等。
根据风险的等级,对信息系统及其重要性进行划分。
2.备份策略制定完善的数据备份策略,包括定期备份关键数据、数据备份存储的位置和频率,以及数据备份的可用性和完整性检测等。
3.灾难恢复团队和职责成立灾难恢复团队,明确团队成员及其职责。
团队成员应包括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等专业人员,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限。
4.灾难恢复指南和流程制定灾难恢复的详细流程和指南,包括灾难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恢复流程、测试和评估等。
确保团队成员清楚明白,能够按照指南和流程高效地应对灾难情况。
5.备份设备和备份数据的存放确保备份设备和备份数据的存放位置安全可靠,避免与原始数据存放在同一地点,防止因同一灾难导致原始数据和备份数据同时丢失。
6.备份数据的恢复测试定期进行备份数据的恢复测试,验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并记录测试结果和问题处理的措施。
7.灾难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以及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在灾难发生后迅速启动灾难恢复计划,实施应急响应措施。
8.灾难恢复结束后的总结和分析灾难恢复结束后,及时总结分析灾难恢复的过程和效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CH05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
第 8 页 / 共20 页
二、灾难恢复关键技术
1、灾难备份技术
服务器集群和容灾技术是保护系统的在线状态,保 证数据可以随时被访问。
数据备份是指数据从在线状态剥离到离线状态的过 程 。备份技术的目的,是将整个系统的数据或状态 保存下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挽回硬件设备损坏带 来的损失,也可以挽回逻辑错误和人为恶意破坏的 损失。但是,数据备份技术并不保证系统的实时可 用性。
第 23 页 / 共20 页
典型应用方案
X445-1 IP:172.31.1.11
本地生产中心
DV D
DV D
2109F16
外网:10.1.1.XX ESSNet:172.31.1.XX
X445-2 IP:172.31.1.12
远程备份中心
DV D
DV D
第 16 页 / 共20 页
4、事件响应计划(IRP-Incident Response Plan) 事件响应计划(IRP)建立了处理针对机构的IT系 统攻击的规程。这些规程用来协助安全人员对有 害的计算机事件进行识别、消减并进行恢复。
第 17 页 / 共20 页
5、场所紧急计划(OEP-Occupant Emergency Plan) 场所紧急计划(OEP)在可能对人员的安全健康、 环境或财产构成威胁的事件发生时,为设施中的 人员提供反应规程。 OEP在设施级别进行制定, 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结构有关。
四、灾难备份的等级划分
灾难备份方案可分为七个等级。分别是(详见表5-1):
0级——无异地备份 1级——实现异地备份 2级——热备份站点备份 3级——在线数据恢复 4级——定时数据备份 5级——实时数据备份 6级——零数据丢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1—XXXX
6.3.4 备用网络系统 ...................................................................6 6.3.5 技术支持能力 ...................................................................6 6.3.6 运行维护管理能力 ...............................................................6 6.3.7 灾难恢复预案 ...................................................................6 7 灾难恢复策略的实现 .................................................................6 7.1 灾难备份中心的选择和建设 .........................................................6 7.1.1 选址原则.......................................................................6 7.1.2 基础设施的要求 .................................................................7 7.2 灾难备份系统技术方案的实现 .......................................................7 7.2.1 技术方案的设计 .................................................................7 7.2.2 技术方案的验证、确认和系统开发 .................................................7 7.2.3 系统安装和测试 .................................................................7 7.3 技术支持能力的实现 ...............................................................7 7.4 运行维护管理能力的实现 ...........................................................7 7.5 灾难恢复预案的实现 ...............................................................7 8 灾难恢复预案的制订、落实和管理 .....................................................7 8.1 灾难恢复预案的制订 ...............................................................7 8.1.1 制订原则.......................................................................7 8.1.2 制订过程.......................................................................8 8.2 灾难恢复预案的教育、培训和演练 ...................................................8 8.3 灾难恢复预案的管理 ...............................................................8 8.3.1 保存与分发 .....................................................................8 8.3.2 维护和变更管理 .................................................................9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灾难恢复的等级划分.................................................10 A.1 第 1 级 基本支持 .................................................................10 A.2 第 2 级 备用场地支持 .............................................................10 A.3 第 3 级 电子传输和部分设备支持....................................................10 A.4 第 4 级 电子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11 A.5 第 5 级 实时数据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11 A.6 第 6 级 数据零丢失和远程集群支持..................................................12 A.7 灾难恢复等级评定原则 .............................................................12 A.8 灾难备份中心的等级 ...............................................................12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灾难恢复预案框架.................................................13 B.1 目标和范围........................................................................13 B.2 组织和职责........................................................................13 B.3 联络与通讯........................................................................13 B.4 紧急响应流程......................................................................13 B.4.1 灾难预警.........................................................................13 B.4.2 人员疏散 ........................................................................13
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5 年 4 月
XXX1—XXXX
目次Βιβλιοθήκη 前 言 ...............................................................................IV 引 言 ................................................................................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1 4 灾难恢复规划的管理 .................................................................2 4.1 灾难恢复规划的过程 ...............................................................2 4.2 灾难恢复规划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3 4.2.1 组织机构的设立 .................................................................3 4.2.2 组织机构的职责 .................................................................3 4.3 灾难恢复规划的管理 ...............................................................3 4.4 灾难恢复规划的外部协作 ...........................................................4 4.5 灾难恢复规划的审计和监理 .........................................................4 5 灾难恢复需求的分析 .................................................................4 5.1 风险分析.........................................................................4 5.2 业务影响分析.....................................................................4 5.2.1 分析业务功能和相关资源配置 .....................................................4 5.2.2 评估中断影响 ...................................................................4 5.3 确定灾难恢复目标 .................................................................4 6 灾难恢复策略的制定 .................................................................4 6.1 灾难恢复策略制定的过程 ...........................................................4 6.1.1 要素分析.......................................................................4 6.1.2 成本风险分析和策略的确定 .......................................................4 6.2 确定灾难恢复资源的获取方式 .......................................................5 6.2.1 数据备份系统 ...................................................................5 6.2.2 备用基础设施 ...................................................................5 6.2.3 备用数据处理系统 ...............................................................5 6.2.4 备用网络系统 ...................................................................5 6.2.5 技术支持能力 ...................................................................5 6.2.6 运行维护管理能力 ...............................................................5 6.2.7 灾难恢复预案 ...................................................................5 6.3 确定灾难恢复等级各要素的要求 .....................................................6 6.3.1 数据备份系统 ...................................................................6 6.3.2 备用基础设施 ...................................................................6 6.3.3 备用数据处理系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