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衰 优秀教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5717b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2.png)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等。
3. 培养学生对东汉兴衰原因的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东汉的建立:光武帝、明帝、章帝的统治2. 光武中兴: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3. 明章之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期4. 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的现象5. 东汉的衰亡:桓帝、灵帝时期的动荡不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过程、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东汉的衰亡。
2. 教学难点: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出现原因及其影响;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源及危害;东汉衰亡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具体情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4.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与其他时期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东汉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明帝、章帝的统治,让学生了解东汉的起源及其政治特点。
3. 分析光武中兴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东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4. 讲解明章之治的出现原因、特点及其影响,使学生了解东汉中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
5. 分析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源、表现及其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的现象。
6. 讲解东汉的衰亡:桓帝、灵帝时期的动荡不安,使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社会状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汉的兴衰及其原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思考东汉兴衰的原因,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高一历史《东汉的兴衰》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历史《东汉的兴衰》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661d15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6.png)
3.强调东汉时期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东汉兴衰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2.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一历史《东汉的兴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既有辉煌的成就,又有令人深思的衰败。本教学案例旨在让高一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兴衰过程,掌握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及历史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本案例以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关于东汉时期的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史料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东汉兴衰的原因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地图等,为学生呈现东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氛围。
2.通过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如光武帝刘秀的创业历程、窦固窦宪的辅政事迹等,激发学生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的兴趣。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通过学习东汉时期的兴衰,使学生认识到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社会问题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56bd5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2.png)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兴盛,知道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
2. 掌握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了解黄巾起义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东汉的建立与兴盛。
2. 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
3.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
4. 黄巾起义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
2.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
3. 黄巾起义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东汉是如何建立的吗?Step 2: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X页,阅读关于东汉建立与兴盛的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p 3:课堂讲解1. 讲解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如减轻农民负担、加强中央集权等。
2. 分析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如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等。
3. 讲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Step 4: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对于东汉兴盛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p 5:课堂小测a. 东汉是由谁建立的?b. 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c.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衰落原因是什么?d. 黄巾起义对东汉有什么影响?2.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纠正错误。
Step 6: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东汉的兴衰对于后世的历史教训。
Step 7: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东汉的兴衰。
2.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东汉的内部斗争与外患1. 讲解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斗争,包括宦官专权、外戚专权以及皇权衰弱等现象。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c8625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9.png)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讲解东汉的建立背景,包括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和外戚专权的情况。
1.2 介绍东汉的建立者刘秀,以及他如何利用农民起义推翻王莽的新朝,恢复汉室。
1.3 讲解东汉建立的过程,包括刘秀称帝、定都洛阳等重要事件。
第二章:东汉的鼎盛时期2.1 讲解东汉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以及刘秀的改革措施。
2.2 介绍东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如纸张的发明、佛教的传入等。
2.3 讲解东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与西域的联系和朝鲜半岛的统治。
第三章:东汉的衰落3.1 讲解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外戚专权,以及社会矛盾的加剧。
3.2 介绍黄巾起义的爆发和起义军的影响,以及东汉政权的应对措施。
3.3 讲解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和战乱,以及东汉王朝的衰落过程。
第四章:东汉的灭亡4.1 讲解曹操父子的崛起和他们对东汉政权的威胁。
4.2 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其对东汉政权的影响。
4.3 讲解东汉朝廷的分裂和最终灭亡,以及三国时期的形成。
第五章:东汉的影响和遗产5.1 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
5.2 介绍东汉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张仲景、华佗、诸葛亮等。
5.3 讲解东汉时期的遗产,如洛阳白马寺、东汉画像石等,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6.1 探讨东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经济基础。
6.2 研究东汉时期的市场与货币制度,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活跃程度。
6.3 分析东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进展。
第七章: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政策7.1 探讨东汉时期与周边民族的的关系,如匈奴、鲜卑、羌族等。
7.2 分析东汉时期的边疆政策,了解其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7.3 研究东汉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现象,以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第八章:东汉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8.1 讲解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如皇帝制度、官僚制度等。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ad81d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a.png)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和王莽的改革失败。
1.2 学习刘秀起兵反抗王莽,建立东汉的历史过程。
1.3 掌握东汉建立的时间、地点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东汉的政治制度2.1 学习东汉的官制和封建制度。
2.2 了解东汉的皇室家族和外戚势力对政治的影响。
2.3 探讨东汉初期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章:东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3.1 了解东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
3.2 学习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3.3 探讨东汉时期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的加剧原因。
第四章:东汉的文化与科技4.1 学习东汉时期的文学、史学和艺术成就。
4.2 了解东汉时期的医学、天文和地理学进展。
4.3 探讨东汉时期文化科技的繁荣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东汉的边疆民族与外交5.1 学习东汉时期的边疆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5.2 了解东汉与西域、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外交关系。
5.3 探讨东汉时期边疆民族与外交的重要性对国家的影响。
第六章:东汉的外戚与宦官斗争6.1 分析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势力的崛起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6.2 了解宦官在东汉政治斗争中的角色和影响。
6.3 探讨外戚与宦官斗争对东汉国势的影响。
第七章: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7.1 学习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社会矛盾的表现。
7.2 了解官僚腐败和封建统治危机对社会的危害。
7.3 探讨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第八章: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落8.1 分析黄巾起义的爆发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8.2 了解东汉政府对黄巾起义的镇压及其效果。
8.3 探讨黄巾起义对东汉国势的衰落作用。
第九章: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9.1 学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形成过程和地域分布。
9.2 了解各大军阀统治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9.3 探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对国家统一的危害。
第十章:东汉的结束与三国时期的来临10.1 分析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各种原因导致的东汉结束。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77338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1c.png)
2024部编版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新课标要求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此部分内容包括西汉后期腐败的政治局面和王莽改制、刘秀建立东汉并形成光武中兴局面的经过以及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并引发黄巾起义的状况。
教学背景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有限,且学生对于东汉历史知识较为陌生,因而设计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从内容来看,要在一个课时内构建立体的东汉王朝,必须有所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用图片、历史小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东汉的兴衰”是2024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各子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第一子目“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是东汉前期、第二子目“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是东汉中后期,第三子目“黄巾起义”是东汉后期,其中第二、三子目存在因果关系,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百姓生活悲惨,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和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
认识到人民的重要作用。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材从背景、措施、结果三个方面叙述的,背景可以从西汉后期朝政的腐败入手,结果方面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展开,让学生说出与文景之治的共同原因和启示。
(二)教学难点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和外戚梁冀骄横统治的相关史事,了解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史实,同时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争取捋清示意图,理解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些人只是“狐假虎威”。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5f1d1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f.png)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朝末年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背景条件;2.掌握东汉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3.了解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其内外呈现的困境;4.理解东汉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并思考历史的启示。
二、教学内容1.汉朝末年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背景条件;2.东汉王朝的建立;3.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4.东汉王朝内外呈现的困境;5.东汉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1.东汉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四、教学难点1.东汉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五、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教师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了解汉朝末年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背景条件,帮助学生理解东汉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讲授(30分钟)通过PPT和口述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东汉王朝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内外呈现的困境,重点讲解东汉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第三步: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就东汉的征战、废黜、外患、内乱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东汉的具体历史事件。
第四步:评价(5分钟)通过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让学生对东汉王朝的兴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思考历史的启示。
七、教学方法1.导入法:让学生了解汉朝末年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背景条件;2.讲授法:通过PPT和口述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东汉王朝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内外呈现的困境,重点讲解东汉之所以衰落的原因;3.讨论法:分组讨论,就东汉的征战、废黜、外患、内乱等问题展开讨论;4.点评法:通过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让学生对东汉王朝的兴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思考历史的启示。
八、教学工具1.PPT;2.教材。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东汉兴衰的理解和思考,以确定教学效果,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65c0f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8.png)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2. 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3. 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their contributions。
二、教学内容1. 东汉的建立:汉光武帝刘秀的崛起、东汉的建立背景。
2. 东汉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繁荣。
3. 东汉的灭亡: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等事件的影响。
4. 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灵帝等。
5. 东汉的兴衰原因分析:政治体制、社会矛盾、民族问题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灭亡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用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东汉的兴衰原因。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课时本课程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教学内容讲解:按照教学目标,讲解东汉的建立、发展、灭亡过程及其原因。
3. 案例分析:选取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东汉的兴衰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布置2. 绘制东汉历史时间轴,标注重要历史事件。
3. 复习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东汉时期的历史文物。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60e94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fe.png)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2. 通过分析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东汉时期的兴衰与民族矛盾、政治腐败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东汉的建立: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掌握光武帝、明帝、章帝等帝王的主要政绩。
2. 东汉的繁荣:了解东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认识其繁荣的原因。
3. 外戚与宦官专权:分析外戚与宦官专权的根源和影响,了解其对东汉政治的破坏作用。
4. 民族矛盾:通过学习东汉时期的民族政策,使学生了解民族矛盾的激化过程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5. 东汉的灭亡:掌握东汉灭亡的原因,了解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命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繁荣、衰落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外戚与宦官专权、民族矛盾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东汉时期的历史知识。
2. 利用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东汉时期的兴衰原因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东汉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授东汉的建立、繁荣、衰落过程,分析导致兴衰的原因。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外戚与宦官专权、民族矛盾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就东汉时期的兴衰原因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5. 总结:概括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强调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授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听课态度,了解他们对东汉历史的兴趣和认知程度。
2. 通过对学生作业、课堂讨论的点评,评估他们对外戚与宦官专权、民族矛盾等问题的理解深度。
3. 组织一次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东汉历史的书籍、文章,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东汉的兴衰 优秀教案
![东汉的兴衰 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208c9a6294dd88d1d26b61.png)
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2.能力培养:(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
2.难点:(1)对“中兴”现象的理解。
(2)从东汉的盛、衰的原因的分析和归纳中,得到启示和思考。
【教学方法】讲述法、对比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西汉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落。
到公元前后,阶级矛盾异常激烈,西汉政权已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可救药了。
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后期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结果失败,社会由此更加动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导致了大规模的起义。
曾经参加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在公元25年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刘秀的统治被称为“光武中兴”。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光武中兴”?1.光武中兴。
(老师提问,学生阅读书上内容,可互相讨论得出答案。
)问题:刘秀在哪些方面调整了统治政策?可分为哪几条?每一项措施分别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后人称为“光武中兴”?(1)释放奴婢。
为解决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被迫大量转化为奴婢的这一严重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
公元35年,光武帝又三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对未被释放的官私奴婢,在法律上给以一定的人身保障。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d3fe2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0.png)
东汉的兴衰教案完美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背景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西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外戚专权的情况。
1.2 汉光武帝的崛起:介绍汉光武帝刘秀的背景和起兵反抗王莽的过程。
1.3 建立东汉: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的过程,包括建都洛阳和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1.4 巩固政权:汉光武帝如何巩固政权,包括削弱外戚权力,选拔贤能的官员等。
第二章:东汉的鼎盛时期2.1 汉明帝和汉章帝的治理:介绍汉明帝和汉章帝的统治措施,包括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等。
2.2 社会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的繁荣。
2.3 文化科技的繁荣:东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如《汉书》的编纂,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等。
2.4 边疆民族的融合:东汉时期边疆民族的统治和融合政策,如汉化政策等。
第三章:东汉的衰落3.1 宦官专权:介绍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情况,以及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3.2 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3.3 皇权衰弱:东汉后期皇权的衰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如隗嚣、公孙瓒等。
3.4 社会动荡: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情况,包括黄巾起义和其他各地的农民起义。
第四章:东汉的灭亡4.1 董卓之乱:介绍董卓的崛起和他在京城的一系列暴行,以及其对东汉政权的破坏。
4.2 群雄割据: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割据的情况,如曹操、刘备、孙权等。
4.3 曹操控制朝廷:曹操控制东汉朝廷的过程,以及他推行的政治改革。
4.4 三国鼎立: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最终东汉朝廷的灭亡。
第五章:东汉的历史评价5.1 东汉的成就:评价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2 东汉的不足:分析东汉时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宦官专权、外戚斗争等。
5.3 东汉的历史地位:探讨东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4 总结:对东汉时期的整体评价,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b1b0f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4.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61095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6.png)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
让学生了解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对外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东汉的建立背景,如汉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
讲述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以及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分析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状况,如皇权、豪族势力、农业、手工业等。
讲解东汉初年的对外关系,如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对外交往的特点等。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以及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分析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对外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二章:东汉的政治与社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现象。
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农民起义等。
2.2 教学内容讲述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国家的影响。
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农民起义等,以及这些矛盾对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农民起义等。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分析这些矛盾对社会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三章:东汉的经济与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状况。
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如文学、艺术、科技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东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状况,以及这些经济状况对国家的影响。
讲述东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如文学、艺术、科技等,以及这些文化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东汉时期的经济状况。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ce943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0.png)
《东汉的兴衰》教案最全版第一章:东汉的建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知道光武帝刘秀是如何建立东汉的。
让学生了解东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1.2 教学内容介绍东汉的建立背景,如王莽的改革失败、民不聊生等。
讲述光武帝刘秀的起兵反莽,建立东汉的过程。
介绍东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如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官吏选拔制度、发展农业等。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
通过观看视频或听讲解,了解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
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东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章:东汉的鼎盛时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让学生知道东汉在这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如开通丝绸之路、推广佛教等。
2.2 教学内容讲述东汉鼎盛时期的政治稳定,如明帝、章帝等帝王的政治才能。
介绍东汉在经济上的繁荣,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讲述东汉在文化上的繁荣,如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成就。
介绍东汉在这个时期推广佛教,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通过观看视频或听讲解,了解东汉鼎盛时期的政治稳定。
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东汉在经济、文化上的繁荣。
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东汉推广佛教的情况。
第三章:东汉的衰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衰落的原因,知道外戚、宦官专权等问题的严重性。
让学生了解东汉在这个时期的动荡局面,如黄巾起义等。
3.2 教学内容讲述东汉衰落的原因,如外戚、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
介绍东汉在这个时期的动荡局面,如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等。
讲述东汉在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如五胡乱华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观看视频或听讲解,了解东汉衰落的原因。
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东汉在这个时期的动荡局面。
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东汉在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
第四章:东汉的灭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汉灭亡的经过,知道曹丕建立魏国的历史意义。
4.2 教学内容讲述东汉灭亡的经过,如董卓之乱、群雄割据等。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2cbff7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a.png)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对比秦末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时空观念:识读《东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
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3.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影响等史实,理解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走向衰亡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王莽篡权。
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二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王莽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的?东汉王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教师提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学生回答: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教师讲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学生回答:没有。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解: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后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faec8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0.png)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3bf876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8.png)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时空观念: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对图示、《相关史事》、文物等研读,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等史事,及其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提高处理历史信息及历史表达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本节课所学,探究东汉兴与衰的原因,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以民为本、发展民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内容;黄巾起义的影响。
教学难点:东汉王朝兴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汉宅院画像砖这块出土于四川的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的一座宅院,其中有围墙、长廊、前后院、堂屋、望楼等,是东汉豪强住宅的缩影。
豪强与东汉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动荡有直接关系。
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二)、讲授新课: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材料:汉桓帝死后,刘汉的正支中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了,当政的窦太后没有办法,才和其兄窦武(时任城门校尉)把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弄来按在皇位上,刘宏就是汉灵帝。
刘宏即位后窦太后临朝,窦武升为大将军,以其辅政。
同时令陈蕃为太傅,胡广为司徒,撑起了局面。
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睬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东汉的兴衰教案
![东汉的兴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14d7d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1a.png)
东汉的兴衰教案教学目标:通过研究东汉的兴衰,使学生了解东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掌握历史分析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东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教学难点:理解东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发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科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根据这句谚语,你认为一个朝代的兴衰与哪些因素相关?2.引导学生回顾汉代的历史背景和汉朝的兴起。
二、学习(30分钟)1.讲解东汉朝政治的变迁:a.介绍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以及东汉朝政府的组织形式。
b.讲解汉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和地方制度的变化。
c.讲解建武中兴和王莽新朝之间的斗争,以及新兴的宦官集团对政权的影响。
d.讲解永嘉之乱和三国分裂的原因。
2.讲解东汉经济的变迁:a.介绍东汉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b.讲解钱币制度的变化和东汉朝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c.讲解外戚专权和豪强割据对东汉经济的影响。
3.讲解东汉文化的变迁:a.介绍东汉朝儒学的兴起及与其他学派的竞争。
b.讲解东汉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佛教在东汉的传播。
三、讨论(15分钟)1.对比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总结出兴衰的主要原因和关键时期。
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朝兴衰的内因和外因。
四、小结(5分钟)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简要概括东汉朝的兴衰过程。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要学会综合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东汉的兴衰原因的文章。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东汉的兴衰原因,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东汉的兴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2025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教案
![2025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a716c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0.png)
-探讨人物性格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11.历史知识竞赛
-组织学生进行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竞赛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12.课堂反思与延伸
-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5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教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2025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东汉建立和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恢复;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东汉的灭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掌握东汉的兴衰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东汉的建立与光武帝时期的政治恢复
-光武帝刘秀的崛起与建立东汉
-光武帝的治国政策及其成效
-东汉初年经济恢复的措施与成果
2.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
-外戚与宦官专权的现象及原因
-典型的外戚、宦官专权事件分析
-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影响
3.黄巾起义
-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对东汉政权稳定性的冲击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东汉兴衰的原因
-总结东汉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
8.课后作业
-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东汉兴衰相关史实的记忆
-撰写一篇关于东汉时期某一历史事件的简短论文
教学内容(续):
9.历史地图练习
-利用地图展示东汉的疆域范围,引导学生识别地理特点
-分析地理位置对东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10.历史人物评价
18.教学延伸活动
-设计一个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
2.难点:
(1)对“中兴”现象的理解。
(2)从东汉的盛、衰的原因的分析和归纳中,得到启示和思考。
【教学方法】
讲述法、对比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西汉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落。
到公元前后,阶级矛盾异常激烈,西汉政权已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可救药了。
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后期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结果失败,社会由此更加动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导致了大规模的起义。
曾经参加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在公元25年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刘秀的统治被称为“光武中兴”。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光武中兴”?
1.光武中兴。
(老师提问,学生阅读书上内容,可互相讨论得出答案。
)
问题:刘秀在哪些方面调整了统治政策?可分为哪几条?每一项措施分别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后人称为“光武中兴”?
(1)释放奴婢。
为解决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被迫大量转化为奴婢的这一严重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
公元35年,光武帝又三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对未被释放的官私奴婢,在法律上给以一定的人身保障。
这些措施,对劳动力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三十税一。
三十税一曾是汉文帝时的制度。
这一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
(3)精兵简政。
大批士兵复员还乡以从事农业生产。
精简机构,中央裁减了许多机构和官员,地方上也合并郡县,减少地方行政单位四百多个,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4)废除苛法。
(5)整顿吏治。
光武帝裁汰了昏庸无能的官吏,惩办了贪赃枉法的官吏,奖励、重用清廉正直、秉公执法的官吏。
(讲述“强项令”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故事。
)
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如人口由东汉初年的1000多万,增加到2100万。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专权。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宦官是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割过的男子。
两者的社会地位截然不同,但他们却能越过皇帝对国家发号施令,是谁给他们的权利?皇帝为什么没有权利?(出示《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表,让学生发现其特
点,并设想会带来什么问题。
)
从东汉和帝开始,皇帝即位时年龄都特别小,不能理政,政权由他的母亲——皇太后主持。
而皇太后又依靠他的父兄,这就造成了外戚专权。
当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当傀儡,往往依仗身边的宦官夺回权力,而宦官又凭借拥上有功把持朝政。
等这个皇帝死后,皇后及其父兄又利用机会选立较疏远的宗族的小孩做皇帝,把政权从宦官手中夺回来。
当幼小的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另一些宦官消灭外戚。
这样的斗争循环反复、出现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
(为加深学生理解,可要求学生设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腐败。
祸不单行,东汉末年灾荒连年,出现水灾、旱灾、蝗灾。
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
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
黄巾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沉重打击了东汉的腐朽统治,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三)小结:
自刘秀建立东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
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
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形成了封建军事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