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概念大全
高中化学基本知识点
![高中化学基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658c13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b.png)
高中化学基本知识点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点。
一、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又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2、化学用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元素符号用来表示元素,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化学方程式则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3、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 摩尔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均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通过摩尔可以将微观粒子的数量与宏观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
4、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
二、化学基本理论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
2、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化学键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一般存在于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中;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存在于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中。
4、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此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改变外界条件,平衡会发生移动。
5、电解质溶液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三、无机化学1、金属元素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钠、镁、铝、铁、铜等。
了解它们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盐的性质和用途。
2、非金属元素包括氢、氧、氮、碳、硅、氯、硫等元素。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1e1ae4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14.png)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物质的组成。
- 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 微观: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氧化性。
-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溶液等。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_2)、铁(Fe)等。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_2)、氯化钠(NaCl)等。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氧化铜(CuO)、水(H_2O)等。
2. 化学用语。
-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如H表示氢元素。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H_2O表示水的化学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2H_2 +O_2{longrightarrow}2H_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的符号,如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
二、化学基本理论。
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无中子)。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外电子排布。
- 分层排布,离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 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知识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2e1ecf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4.png)
高中化学知识大全高中化学知识大全一、化学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和作用2. 物质的分类3. 元素与化合物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二、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 原子的组成2. 原子核的结构和稳定性3. 原子的能级和电子排布规律4.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2. 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3. 水分子和有机分子的结构四、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1. 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2. 摩尔质量的计算和应用3. 摩尔比和化学计量的应用4.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量关系五、溶液的性质和浓度计算1. 溶液的属性和概念2. 浓度的定义和计算3. 溶解度和饱和度的关系4. 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溶解过程六、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平衡的条件和描述2. 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的计算3. 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4.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七、酸碱中和与溶液的pH值1. 酸碱中和反应2. 酸碱指示剂和酸碱指示性物质3. pH值的定义和计算4. 酸碱溶液的判定和性质八、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解1. 氧化还原的概念和特征2. 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和应用3. 电解过程和电化学电池4. 阴极和阳极的反应及其应用九、功率与能量的守恒1. 能量和功率的定义2. 能量守恒定律和功率守恒定律3. 化学能与能量转化4. 化学反应的放热和吸热过程十、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3. 卤代烃、醇和酚的结构和性质4. 醛、酮、羧酸和酯的结构和应用以上是高中化学知识的一个大致总结,包含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化学键、物质的量、溶液性质、化学平衡、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守恒和有机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学习化学的同学有所帮助。
当然,要真正掌握化学知识,还需要进行实验和练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中化学概念大全
![高中化学概念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f4cd73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7.png)
高中化学概念大全原子与分子- 原子: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粒子。
-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 化合物: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元素周期表- 由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而成的表格。
- 包括周期和族。
- 周期:横行,代表电子层的数量。
- 族:纵列,代表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分子或化合物。
- 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的原子、分子或化合物。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双替反应等。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配位化学- 配位化合物: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 配位数:中心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 金属配合物:包括配位中心和配位体的配合物。
酸碱反应- 酸:可以产生H+离子的物质。
- 碱:可以产生OH-离子的物质。
- 酸碱指示剂: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溶液酸碱性质。
-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可以接受电子的物质。
- 还原剂:可以捐赠电子的物质。
-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导致物质的氧化和还原。
化学平衡- 平衡态:化学反应在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达到的状态。
- 平衡常数:表示平衡系统的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
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 烃:只包含碳和氢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 加成反应:烯烃或炔烃中的多重键断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物态变化- 蒸发:液体转化为气体。
- 凝固:液体转化为固体。
- 溶解:固体、液体或气体分子散开到溶液中。
- 昇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
化学能量- 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热量:焓变的一种形式,与温度和物质的热容有关。
- 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无机化学- 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高中化学全知识点
![高中化学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4b94a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5.png)
高中化学全知识点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化学这门科目,掌握化学的各个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将系统地总结高中化学的全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复习。
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的科学。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化学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而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确定的比例结合而成。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4.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上发生改变,但其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反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二、化学元素与周期表1.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指一类原子中只有一个类型的原子核和相同数目的质子的物质。
2. 元素的分类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等不同种类。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非金属元素多为气体或固体,类金属元素性质介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
3. 周期表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排列并分组的表格。
元素在周期表中按照周期和族的规律排列,周期性表征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4. 周期表中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为主族元素、副族元素、过渡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键和化合物1. 化学键的概念化学键是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力,使得原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
2. 共价键和离子键共价键是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是原子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化学键。
3. 化合物的命名化合物可以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正负离子组成的,分子化合物是由共价键连接的分子组成的。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6eb12d9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8.png)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具有固定的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性质。
2. 物质的量- 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代表6.022×10^23个基本单位。
-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
3.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 反应物与生成物: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 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
4. 溶液与浓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常用单位有摩尔/升(mol/L)和质量/升(g/L)。
5. 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是质子(H+)的给予者,碱是质子的接受者。
-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log[H+]。
二、元素化学1. 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族至第2族和第13族至第18族的元素。
-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族至第12族的元素。
2. 元素的性质-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非金属通常不导电。
- 半金属: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特性的元素,如硅和锗。
3.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氧、氢、碳、氮、硫、磷、氯、钠、钾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键。
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列。
- 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几何形状的理论。
3. 晶体结构-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和固定熔点的固体。
- 晶格:晶体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
高中化学概念大全
![高中化学概念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aaee27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0.png)
圆梦教育高中化学基本概念(一)掌握基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9.液化: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常用的几种气体液化后用途见下表.10.溶解性: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11.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12.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13.氧化性:物质(单质或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得到(吸引)电子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氧化性.非金属单质、金属元素高价态的化合物、某些含氧酸及其盐一般有较强的氧化性.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十分相似,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也越强.氟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氧化性规律有:①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弱于不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如Na+<Ag+;②变价金属中,高价态的氧化性强于低价态的氧化性,如Fe3+>Fe2+,MnO4>MnO42>MnO2;③同种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往往是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如HNO3>HNO2,浓度越大,氧化性也越强,如浓HNO3>稀HNO3,浓H2SO4>稀H2SO4.然而,也有例外,如氯元素的含氧酸,它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是HClO>HClO2>HClO3>HClO4.14.还原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还原性.金属单质、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和含有元素低价态的化合物都有较强的还原性.物质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该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也越强,金属单质还原性顺序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基本一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非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元素若有多种价态的物质,一般说来,价态降低,还原性越强.如含硫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的还原性:H2S>S>SO2;含磷元素物质的还原性PH3>P4>PO33;铁及其盐的还原性:Fe>Fe2+等.15.挥发性:液态物质在低于沸点的温度条件下转变成气态的能力,以及一些气体溶质从溶液中逸出的能力.具有较强挥发性的物质大多是一些低沸点的液体物质,如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等.另外氨水、浓盐酸、浓硝酸等都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这些物质贮存时,应密闭保存并远离热源,防止受热加快挥发.16.升华:在加热的条件下,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变化.常见能升华的物质有I2、干冰(固态CO2)、升华硫、红磷、灰砷等.17.稳定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它反映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稳定性可分为热稳定性、光化学稳定性和氧化还原稳定性.越不活泼的物质,其化学稳定性越好.例如:苯在一般情况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常用苯作萃取剂和有机反应的介质.很多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和水作溶剂,都是利用了水的化学稳定性.18.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1)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2)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注意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与D2O混合为纯净物.19.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O2、Cl2、N2、Ar、金刚石、铁(Fe)等.HD、16O、18O也属于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20.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21.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常见强酸:HClO4、H2SO4、HCl、HBr、 HI、HNO3…常见弱酸:H2SO3、H3PO4、HF、HClO、H2CO3、H2SO3、CH3COOH…22.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ˉ的化合物叫碱.常见强碱:NaOH、KOH、Ba(OH)2、Ca(OH)2…常见弱碱:NH3·H2O、Al(OH)3、Fe(OH)3…2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盐的分类:①正盐:如:(NH4)2SO4、Na2SO4… ②酸式盐:如NaHCO3、NaH2PO4、Na2HPO4…③碱式盐:Cu2(OH)2CO3… ④复盐:KAl(SO4)2·12H2O…24.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Na2O、Al2O3、Fe3O4…非金属氧化物:NO2、CO、SO2、CO2…(2)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CO、NO成盐氧化物:CO2、SO2、SO3酸性氧化物:CO2、SO2…碱性氧化物:Na2O、CuO…两性氧化物:Al2O3、ZnO过氧化物:Na2O2超氧化物:KO225.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2)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二)正确使用化学用语1.四种符号(1)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上).②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上).③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电荷数及电性符号(正负号),“l”省略不写如:Ca2+、SO42ˉ、C1ˉ、Na+ …(3)价标符号:是在元素正上方标正负化合价、正负写在价数前.“l”不能省略.如:1+H、1-Cl、1+ Na、6+S、2-O…(4)核素符号:如2713Al、3216S、168O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2.化合价:化合价是指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①在离子化合物中,失去电子的为正价,失去n个电子即为正n价;得到电子为负价,得到n个电子为负n价.②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正负则由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来决定,电子对偏向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负价;偏离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正价.③单质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或化合物的组成的式子成为化学式.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结构特点,化学式可以是分子式、实验式、结构简式等.不同的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有区别.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元素组成,还表示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最简单的整数比,同时也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例如,氢氧化钡这种物质及其组成元素是钡、氢、氧3种元素,化学式还表示了Ba2+与OH的个数比是1:2,它的化学式量为171.过氧化钠的化学式是Na2O2,但不能写成NaO,在过氧化钠中实际存在的离子是O22 离子,且Na+:O22 为2:1,所以,过氧化钠的化学式只能用Na2O2表示.某些固体非金属单质及所有的金属单质因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它们的化学式只用元素符号表示.比如红磷的化学式是P.4.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的式子.一般分子式是最简式的整数倍,多数无机物二者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如最简式为NO2的分子可能是NO2,也可能是N2O4.有些单质、原子晶体和离子晶体通常情况下不存在简单分子,它的化学式则表示这种晶体中各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数目的最简整数比,如C、SiO2、CsCl、Na2CO3、2CaSO4·H2O等.分子式的意义:(1)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2)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3)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4)表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例如,硫酸的分子式是H2SO4,它表示硫酸这种物质,也表示了硫酸的一个分子及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氧原子组成.H2SO4同时也表示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985.原子结构示意图:用以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在各层上排布的简图,如钠原子结构简图为:表示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3个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表示该层电子数(K 层2个电子,M层1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也叫原子结构简图,它比较直观,易被初学者接受,但不能把弧线看作核外电子运行的固定轨道..6.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过程的式子.①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链接.②弱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用“”.HCO3-CO3-+ H+③强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用“=”.HSO4-= SO42-+ H+④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进行.H3PO4 H2PO4-+ H+H2PO4- HPO42-+ H+HPO42- PO43-+ H+⑤多元弱碱的电离认为一步完成.Fe(OH)3Fe3+ + 3OH-7.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如下:①只能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式;如NaCI、Na2SO4、NaNO3、CuSO4…②将难溶的(如BaSO4、BaCO3、AgCl…),难电离的(如HClO、HF、CH3COOH、NH3·H2O、H2O),易挥发的气体(如SO2、CO2、H2S…)用化学式表示.③微溶物:若处于混浊态要写成分子式,澄清态改写成离子式.④弱酸的酸式盐酸根不可拆开.如HCO3ˉ、HSO3ˉ、HSˉ.⑤碱性氧化物亦要保留分子式.⑥离子方程式除了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外,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离子电荷总数一定相等(离子电荷守恒).(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1.基本概念:①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②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还原:物质得到电子被还原.(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③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④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能力.⑤氧化产物:氧化反应得到的产物.还原产物:还原反应得到的产物.⑥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反应,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2.概念间的关系:3.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①表现性质规律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②性质强弱规律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 还原产物还原剂失电子→ 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③反应先后规律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被氧化的是Fe2+④价态归中规律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⑤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4.氧化性、还原性大小的比较(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a、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b、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2KMnO4+ 16HCl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常温)MnO2 + 4HCl(浓)= MnCl2 + Cl2↑ +2H2O (加热)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KMnO4>MnO2.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2Fe + 3Cl22FeCl3,S + Fe FeS ,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Fe3+、Fe2+),可判断氧化性:Cl2>S.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简记:左>右(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NO3-不显氧化性,酸性环境中NO3-显氧化性;又如KMnO4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三.化学中常用计量1.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以12C的一个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和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为该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一般不写.2.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即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同位素的存在,同一种元素有若干种原子,所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即按各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各天然同位素原子百分比乘积和计算平均相对原子质量.3.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总和称为相对分子质量.4.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是n.用来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用mol表示①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原子、分子、离子、电子或其他微观粒子.②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通常用×1023molˉ1这个近似值.③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N)有如下关系:n=N·N A5.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ˉ1或kg·molˉ1.①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ˉ1为单位时,其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相等.②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如下:M=m · n6.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用V m表示,V m=V÷n.常用单位L·molˉ1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L·molˉ1.7.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会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PV=nRT(R为常数)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下列结论:①同温同压下,V1:V2=n1:n2②同温同压下,P1:P2=M l:M2③同温同体积时,n l:n2=P l:P2注意(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 2O 、SO 3、已烷、辛烷、CHCl 3、乙醇等.(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 、Ne 等单原子分子,Cl 2、N 2、O 2、H 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 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4)要用到·mol -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 2中存在着NO 2与N 2O 4的平衡;(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 2O 2+H 2O ;Cl 2+NaOH ;电解AgNO 3溶液等. 8.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 B .C B =n B (mol)/V(L) (n B 是溶质B 的物质的量,V 是溶液体积),单位是mol·Lˉ1.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公式:Mc %1000ωρ⋅=一)原子结构1.原子(AZ X )中有质子(带正电):Z 个,中子(不显电性):(A —Z )个,电子(带负电):Z 个.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①A=N+Z(A :质量数,N :中子数,Z :质量数) ②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③M Z ≈ M N ≈1836 M eˉ(质量关系) 3.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1)原子核:几乎集中源自的全部质量,但其体积却占整个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其中质子、中子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集合在一起,使原子核十分“坚固”,在化学反应时不会发生变化.另外原子核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原子能(即核能).(2)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为×10-27kg,相对质量.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为×10-27kg,相对质量.中子数决定同位素的种类.(4)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11836××10-27kg.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及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 K→L→M→N→O →P →Q 顺序排列.(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 2个,即K 层2个,L 层8个,M 层18个,N 层32个等.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溶液(一)分散系1.分散系:化学上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成很小的微粒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所组成的体系.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剂均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2.四种分散系比较(二)溶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特征是均一、稳定、透明.2.饱和溶液、溶解度(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不饱和溶液.(2)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常用s表示.质量分数ω=S(100+s)×100%(3)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食盐溶解度变化不大;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4)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溶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称之为溶解度曲线.3.了解几个概念: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1)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2)结晶水:以分子形式结合在晶体中的水,叫结晶水,它较容易分解出来,如:Na2CO3·10H2O=Na2CO3+10H2O,CuSO4·5H2O=CuSO4+5H2O(3)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叫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容易失去结晶水.常见的结晶水合物有:Na2CO3·10H2O(纯碱),CuSO4·5H2O(胆矾、蓝矾),FeSO4·7H2O(绿矾),ZnSO4·7H2O(皓矾),MgCl2·KCl·6H2O(光卤石),KAl(SO4)2·12H2O或K2SO4·Al2(SO4)3·24H2O(明矾),CaSO4·2H2O(石灰膏),H2C2O4·H2O(草酸).(4)风化:结晶水在常温和较干燥的空气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叫风干.(5)风化本质:结晶水合物分解Na2CO3·10H2O(无色晶体)=Na2CO3·H2O(白色粉末)+9H2O(6)风化现象:由晶体状逐渐变成粉末.因此凡具有此现象的自然过程过程都可称为风化,如岩石的风化,它显然不属于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7)潮解:某些易溶于水的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或全部溶解的现象叫潮解.(8)易潮解的物质有:CaCl2、MgCl2、NaOH等.(9)粗盐易潮解,而精盐不易潮解.这是因为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杂质的缘故.4.胶体(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在1nm~100nm之间分散系,叫作胶体.(2)分类:按分散剂的状态分为液溶胶:Fe(OH)3胶体、淀粉溶液、固溶胶、有色玻璃、气溶胶:烟、云、雾.(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②布朗运动③电泳现象④胶体聚沉(加入电解质、加入带异种电荷的胶体、加热,均可使胶体聚沉).5.胶体的应用(解释问题)①沙洲的形成②卤水点豆腐③明矾(或FeCl3)净水④工业制皂的盐析⑤冶金工业电泳除尘电解质溶液(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e7104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a.png)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下面是高中化学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1. 原子结构
- 元素、原子、分子的概念
- 电子结构:电子云模型、能级概念、电子排布规则
2. 化学键
-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概念
- 杂化轨道和化学键的形成
- 分子轨道理论
3. 物质的量和化学反应
- 摩尔概念和摩尔质量
- 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和速率常数
- 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4. 酸碱和盐
- 酸碱理论:Arrhenius理论、Brønsted-Lowry理论- 中和反应和盐的生成
- 强酸强碱的性质
5. 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的概念和电子转移
-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别
- 电化学和电池的原理
6. 化学平衡
- 平衡的定义和特征
- 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
- 溶液的酸碱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
7. 溶液和溶解性
- 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 溶解度和溶解过程
-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曲线
8. 化学反应速率
- 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 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9. 高能化合物
- 化学能和反应热
- 燃烧反应和燃烧热
- 异常热效应和热力学定律
这些是高中化学的核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143819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6.png)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大全一、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 118 种。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溶液等;纯净物则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铁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燃烧、生锈等;物理变化则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状态等发生改变,如蒸发、凝固等。
4、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二、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如氢元素用 H 表示,氧元素用 O 表示。
2、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₂O,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 CO₂。
3、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它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能反映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和粒子个数比。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液体药品的取用,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较多量液体可直接倾倒。
2、物质的加热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3、仪器的连接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将玻璃管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插入胶皮管。
4、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气体的制备1、氧气的制备实验室制取氧气常用的方法有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氯酸钾。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3eff55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04.png)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元素: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质单位。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2. 原子结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
- 电子云: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区域。
- 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3.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电子海”。
4. 化学反应-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5. 摩尔概念-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二、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1.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2. 周期表- 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分为7个周期和18个族。
三、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 表示化合物组成的符号表达式。
- 包括分子式、实验式和结构式。
2. 化学方程式- 描述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四、酸碱与盐1. 酸- 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
- 常见酸:硫酸、盐酸、硝酸等。
2. 碱- 能够接受氢离子或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 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
3. 盐- 由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和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 常见盐: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
六、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七、溶液与浓度1. 溶液- 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ba916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5.png)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分类: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均匀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
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云组成。
-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 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
- 周期表分为s、p、d、f区,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4.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
5. 化学反应- 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
- 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6. 化学计量-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 摩尔概念: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6.022×10^23个粒子。
7. 溶液与浓度-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质在溶剂中的含量,常用单位有mol/L、g/L等。
8. 酸碱与盐- 酸:能够提供质子(H+)的物质。
- 碱: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9.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二、无机化学1.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如氢、氧、氮、硫、磷等。
- 常见非金属化合物包括水、氨、硫酸、硝酸等。
2.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金属元素如钠、钾、钙、镁、铝、铁、铜等。
- 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卤化物等。
3. 配位化合物- 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 常见的配体有水、氨、乙二胺等。
4. 酸碱理论- 阿伦尼乌斯理论:酸是电离产生H+的物质,碱是电离产生OH-的物质。
- 布朗斯特-劳里理论:酸是质子给予者,碱是质子接受者。
5. 沉淀反应- 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沉淀)。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整理归纳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整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de696e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f.png)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整理归纳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⑴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原子团的定义⑵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⑶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⑷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2.物质的变化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⑵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与判断⑷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配平⑸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典型计算⑹离子方程式书写以及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与书写,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3.物质的分散系⑴胶体的概念、胶体的性质、制备、渗析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⑶溶解度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4.电解质溶液⑴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离和电离平衡⑵溶液的pH、盐类的水解、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等5.结构有关概念⑴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书写、原子核组成符号等⑵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⑶化合价涵义,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⑷三键两力四晶体,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⑸元素周期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强弱的判断6.物质的量有关概念⑴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以及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7.化学基本概念的热点、重点①要特别注意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的“物质的量”的理解,不仅知道它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连接的重要物理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体系。
比较重要的题型是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涉及的概念很多。
另外,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②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纵观近年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氧化还原反应除注重考查基本概念外,出现了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和物质的分析推断相结合的趋势,特别是从生活应用入手,设计新的问题背景和思考阶梯。
高中化学必修一基本概念总结(最新最全)
![高中化学必修一基本概念总结(最新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ecbe2c7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d.png)
高中化学必修一基本概念总结(最新最全)1. 物质: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为物质。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2. 纯物质: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纯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无法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其他物质。
例如,氢、氧等元素。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不同的元素。
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3.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 均质混合物:组成部分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例如,溶液。
- 非均质混合物:组成部分不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例如,悬浊液。
4.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化合物中最小的能够保持该化合物化学性质的粒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5.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表示元素的电子层数,族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
6. 化学键: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产生的相互结合的力。
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键。
- 共价键:由共用电子对相互吸引形成的键。
- 金属键:由金属原子与其邻近原子之间的电子云重叠形成的键。
7. 化学反应:化学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
- 合成反应:两个或更多物质结合成一个物质。
-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物质。
- 置换反应:由两个或更多物质互相交换原子或基团。
- 电解反应:通过电解将化合物分解成离子。
这些是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基本概念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提问。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61eb08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f.png)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大全引言高中化学是高考理科综合中的重要科目,其知识点广泛且具有一定深度。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的大全。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离子。
化学反应: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结构、族与周期。
元素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原子半径。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
四、化学计量摩尔概念:摩尔质量、物质的量。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
五、溶液与胶体溶液浓度:摩尔浓度、质量浓度。
胶体性质:分散系、胶体的稳定性。
六、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数:氧化数的计算与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电子转移。
七、酸碱理论酸碱定义:阿伦尼乌斯理论、布朗斯特德-劳里理论。
pH计算:酸度、碱度的测量和计算。
八、化学平衡平衡概念:动态平衡、平衡常数。
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压力对平衡的影响。
九、热化学反应热:焓变、燃烧热。
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
十、电化学电化学电池:伏打电池、电解池。
电极反应:阳极与阴极反应。
十一、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分子结构:碳原子的杂化、有机分子的命名。
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取代、消除、重排等。
十二、化学实验实验操作: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安全。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结果分析。
十三、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守恒、能量守恒。
溶液浓度计算:稀释、混合、中和等。
十四、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营养素、药物、毒物。
化学与环境:污染、保护、可持续发展。
十五、高考化学复习策略知识点梳理:系统复习,查漏补缺。
题型训练: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
总结高中化学知识点繁多,但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学生可以掌握这些知识,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大全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复习框架,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6cb482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4.png)
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2.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表示法。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3.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多种物质。
-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
-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4. 化学计量-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数量的粒子。
-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5. 溶液与浓度-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度量,通常以摩尔浓度(mol/L)表示。
二、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至第2族和第13至第18族的元素。
-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至第12族的元素。
2. 酸碱与盐- 酸:能够提供质子(H+)的物质。
- 碱: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4. 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 烃:仅由碳和氢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 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原子团。
三、化学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基本操作- 称量:使用天平或量筒准确测量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 混合:将两种或多种物质均匀混合。
- 蒸馏:利用物质沸点差异分离混合物。
- 滴定:通过逐滴加入标准溶液来确定溶液浓度的方法。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汇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8ab84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0.png)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汇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掌握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理解化学世界的基石。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进行汇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一、物质与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它们的区别在于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核心运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可以根据它来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规律。
三、化学键与化合价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形成的,共价键是共用电子对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中自由电子构成的。
化合价是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的价态,用于表示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的方式。
四、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原子核反应和化学反应。
原子核反应是由原子核发生变化引起的,如放射性衰变。
化学反应是由原子间的键断裂和形成引起的,如酸碱中和反应。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五、摩尔与溶液摩尔是物质的计量单位,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与摩尔数的比值。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溶液的浓度可以用摩尔浓度和质量浓度来表示。
六、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原子或离子的电荷发生变化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七、酸碱与盐酸是指在水溶液中具有产生氢离子的性质的物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具有产生氢氧根离子的性质的物质。
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是由酸的氢离子被金属离子或铵离子取代的产物。
八、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密切相关。
常考化学概念汇总:高一上册
![常考化学概念汇总:高一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d5dd6f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3.png)
常考化学概念汇总:高一上册一、化学基础概念1.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2.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确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确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3. 原子: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4.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二、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表达式。
2.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并发生变化的物质。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并发生变化的物质。
3. 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物质。
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物质。
4.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三、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物质状态或形态的改变,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物理变化:物质状态或形态的改变,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4.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四、溶液和浓度1. 溶液: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2.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3. 溶剂:将溶质溶解的介质。
溶剂:将溶质溶解的介质。
4.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例。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例。
五、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2. 共价键: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完整版)高中化学概念大全,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化学概念大全,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140c339d4d8d15abe234efe.png)
13.氧化性:物质(单质或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得到(吸引)电子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氧化性。
非金属单质、金属元素高价态的化合物、某些含氧酸及其盐一般有较强的氧化性。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十分相似,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也越强。
氟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
氧化性规律有:①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弱于不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如Na+<Ag+;②变价金属中,高价态的氧化性强于低价态的氧化性,如Fe3+>Fe2+,MnO4−>MnO42−>MnO2;③同种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往往是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如HNO3>HNO2,浓度越大,氧化性也越强,如浓HNO3>稀HNO3,浓H2SO4>稀H2SO4。
然而,也有例外,如氯元素的含氧酸,它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是HClO>HClO2>HClO3>HClO4。
14.还原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还原性。
金属单质、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和含有元素低价态的化合物都有较强的还原性。
物质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该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也越强,金属单质还原性顺序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基本一致。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非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
元素若有多种价态的物质,一般说来,价态降低,还原性越强。
如含硫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的还原性:H2S>S>SO2;含磷元素物质的还原性PH3>P4>PO33−;铁及其盐的还原性:Fe>Fe2+等。
15.挥发性:液态物质在低于沸点的温度条件下转变成气态的能力,以及一些气体溶质从溶液中逸出的能力。
具有较强挥发性的物质大多是一些低沸点的液体物质,如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等。
另外氨水、浓盐酸、浓硝酸等都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这些物质贮存时,应密闭保存并远离热源,防止受热加快挥发。
16.升华:在加热的条件下,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变化。
常见能升华的物质有I2、干冰(固态CO2)、升华硫、红磷、灰砷等。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整理归纳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整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b1597d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c.png)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整理归纳高中化学,是以物质和能量之间内在关系及其转化出发,系统概括客观世界物质组成和特性,探索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
化学研究两个主要内容:化学律及其性质,包括原子的数量、结构及其构成;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综合性质,及其组成成分所持有的能量。
一、高中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与能量:物质具有坚固性、流动性和物质守恒性等特性,能量表现为动能、热能等形式,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是物质的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原理。
2、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由原子和分子的构型及相应的能量情况所引起的,其变化的规律就是化学律。
3、化学律:以定律形式描述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守恒的现象。
根据该定律,在特定条件下,相同质量的组分反应产生相同质量的物质。
二、物质的微观结构1、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团簇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
其中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物质核心,原子由原子核和由原子外电子组成的电子云包围。
2、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由原子核的中心原子核以及外部的原子核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以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和能量组成了原子核的内在结构。
其中:质子是以质量为单位的正电子,它们的数量决定原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中子具有零电荷,能协调原子核内的稳定性。
3、电子云:是由电子云组成的,其电子云是由外层电子构成的。
外层电子以电子云来定位,其取决于其电荷、能量和角动量不同而互相协调排列。
从而形成以原子核为核心的电子外层结构系统。
三、化合物的微观结构1、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它是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连而形成的一种束缚性粒子,其组成原子由它们共同决定,产生化学反应物具有生成分子性质。
2、化学键:是分子内部原子彼此结合就形成的一种微观力,分子中实际存在着化学键。
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及性质可以分为:共价键、氢键、疏水键等几种。
3、分子构型:是描述一种物质分子内部原子在空间上排列的结构形态,是由化学键的构型和形状决定的。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6bb86a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1.png)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作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许多基础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化学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基本概念1. 物质与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性质是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2. 基本粒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3. 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是表示化学元素的简写符号,如H代表氢。
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学物质的组成及其相对原子数的示意式,如H2O代表水。
二、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由同样一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2.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3. 原子、分子与离子: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粒子称为原子,由不同元素原子组成的粒子称为分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
三、化学反应1. 反应物与生成物:参与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2. 反应类型:常见的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反应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变化的方程式。
四、离子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到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剂的接受和还原剂的失去电子。
2. 离子方程式:用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过程和物质变化的方程式。
五、物质的量1. 摩尔质量:一个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摩尔数的比值。
2. 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是指气体在标准条件下所占的体积,与所含气体的摩尔数成正比。
六、溶液1. 溶液的表达:溶液可以用浓度、质量分数、摩尔分数等方式来表示。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最大溶质的数量。
七、化学反应速率1. 反应速率的定义: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一)掌握基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
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
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9.液化: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
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
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
常用的几种气体液化后用途见下表。
10.溶解性: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
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
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
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
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
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
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
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
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2.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
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
13.氧化性:物质(单质或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得到(吸引)电子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氧化性。
非金属单质、金属元素高价态的化合物、某些含氧酸及其盐一般有较强的氧化性。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十分相似,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也越强。
氟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
氧化性规律有:①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弱于不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如Na+<Ag+;②变价金属中,高价态的氧化性强于低价态的氧化性,如Fe3+>Fe2+,MnO4−>MnO42−>MnO2;③同种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往往是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如HNO3>HNO2,浓度越大,氧化性也越强,如浓HNO3>稀HNO3,浓H2SO4>稀H2SO4。
然而,也有例外,如氯元素的含氧酸,它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是HClO>HClO2>HClO3>HClO4。
14.还原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还原性。
金属单质、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和含有元素低价态的化合物都有较强的还原性。
物质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该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也越强,金属单质还原性顺序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基本一致。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非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
元素若有多种价态的物质,一般说来,价态降低,还原性越强。
如含硫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的还原性:H2S>S>SO2;含磷元素物质的还原性PH3>P4>PO33−;铁及其盐的还原性:Fe>Fe2+等。
15.挥发性:液态物质在低于沸点的温度条件下转变成气态的能力,以及一些气体溶质从溶液中逸出的能力。
具有较强挥发性的物质大多是一些低沸点的液体物质,如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等。
另外氨水、浓盐酸、浓硝酸等都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这些物质贮存时,应密闭保存并远离热源,防止受热加快挥发。
16.升华:在加热的条件下,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变化。
常见能升华的物质有I2、干冰(固态CO2)、升华硫、红磷、灰砷等。
17.稳定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
它反映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
稳定性可分为热稳定性、光化学稳定性和氧化还原稳定性。
越不活泼的物质,其化学稳定性越好。
例如:苯在一般情况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常用苯作萃取剂和有机反应的介质。
很多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和水作溶剂,都是利用了水的化学稳定性。
18.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1)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2)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
【注意】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
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 与D2O混合为纯净物。
19.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如O2、Cl2、N2、Ar、金刚石、铁(Fe)等。
HD、16O、18O也属于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
20.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21.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常见强酸:HClO4、H2SO4、HCl、HBr、HI、HNO3…常见弱酸:H2SO3、H3PO4、HF、HClO、H2CO3、H2SO3、CH3COOH…22.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ˉ的化合物叫碱。
常见强碱:NaOH、KOH、Ba(OH)2、Ca(OH)2…常见弱碱:NH3·H2O、Al(OH)3、Fe(OH)3…2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盐的分类:①正盐:如:(NH4)2SO4、Na2SO4… ②酸式盐:如NaHCO3、NaH2PO4、Na2HPO4…③碱式盐:Cu2(OH)2CO3… ④复盐:KAl(SO4)2·12H2O…24.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Na2O、Al2O3、Fe3O4…非金属氧化物:NO2、CO、SO2、CO2…(2)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CO、NO成盐氧化物:CO2、SO2、SO3酸性氧化物:CO2、SO2…碱性氧化物:Na2O、CuO…两性氧化物:Al2O3、ZnO过氧化物:Na2O2超氧化物:KO225.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
(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二)正确使用化学用语1.四种符号(1)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上)。
②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上)。
③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电荷数及电性符号(正负号),“l”省略不写如:Ca2+、SO42ˉ、C1ˉ、Na+ …(3)价标符号:是在元素正上方标正负化合价、正负写在价数前。
“l”不能省略。
如:1+H、1-Cl、1+Na、6+ S、2-O…(4)核素符号:如2713Al、3216S、168O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
2.化合价:化合价是指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①在离子化合物中,失去电子的为正价,失去n个电子即为正n价;得到电子为负价,得到n个电子为负n价。
②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正负则由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来决定,电子对偏向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负价;偏离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正价。
③单质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或化合物的组成的式子成为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