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演示实验装置改进

合集下载

铜锌原电池改进实验设计

铜锌原电池改进实验设计

铜锌原电池改进实验设计摘要:在演示铜锌原电池实验时,由于锌片纯度不够高造成实验过程中锌片产生大量气泡,而铜片表面的现象并不明显。

针对该问题可以对课本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从而确保学生充分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实验6-3关于铜锌原电池装置如图1所示,将铜片锌片直接插入到稀硫酸溶液中,或者是使用盐桥的铜锌原电池装置[1]。

然而在学生实验中,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锌片产生大量气泡,铜片实验现象并不明显;使用盐桥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缺陷,然而在带领学生做大量实验时发现,该装置制作盐桥步骤复图1铜锌原电池实验装置杂,同时会造成药品不必要的浪费。

经过查阅文献,找到一些效果很好的锌铜原电池改进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该实验中通过稀氯化钠溶液与双层滤纸可以对锌片起到会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在铜片表面观察到明显气泡现象[2],然而在笔者尝试实验时,却发现该实验操作复杂,不利于学生操作。

为了能使同学们充分观察到实验现象,同时便于学生实验操作,笔者对铜锌原电池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实验改进如下,图2铜锌原电池改进实验装可供参考。

一、设计思路: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工业生产的锌锰干电池中用到淀粉氯化铵胶体保护负极,并且可以形成内电路产生稳定电流[3],于是设计了用淀粉氯化钾糊保护锌片,同淀粉糊时不影响锌片表面离子转移,经过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到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锌片几乎不产生气泡。

改进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二、改进方法:图3铜锌原电池简易装置(一)取120g氯化钾分两次加入到300ML沸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称量42g淀粉分三次加入氯化钾溶液中,充分搅拌适当加热至呈胶状后停止加热,就得到了所需要的淀粉氯化钾糊。

(二)将锌片均匀涂上所制淀粉氯化钾糊,然后包上一层滤纸,与铜片连接电流表插入2.5mol/L的稀硫酸溶液中。

(三)观察到铜片产生气泡后,即可取出锌片。

经过以上操作,可于50S内在铜片上观察到明显气泡现象,从而证明铜的表面发生氢离子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实验现象揭示了铜锌原电池的本质: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不同的区域进行。

原电池实验改进

原电池实验改进

二、实验改进
1.用U型管代替教材上的装置节约硫酸用量。
2.铜丝代替铜片现象更明显。
3.在锌片表面涂凡士林消除锌极上的气泡。
4.用鳄鱼夹直接连接铜丝和锌片可减小电阻。
教 材 装 置
改 进 后 装 置
三、装置优点
1.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铜丝上产生气泡现 象明显。 2.装置小巧,可做分组实验,产生的臭味几乎 没有。 3.用鳄鱼夹直接连接铜丝和锌片,减小电阻使 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一、问题的提出苏教版化学2上给出的铜锌原电源自装置作为一 个演示实验却存在一些不足:
1.该装置需要稀硫酸较多,不符合绿色化学 思想。
2.用该装置实验往往铜片和锌片同时有气泡 产生,甚至锌片产生的气泡比铜片还多。演示 实验本来是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服务,在学生还 没有掌握原电池原理的情况下,显然不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
谢谢!

原电池演示实验装置改进

原电池演示实验装置改进

【提出问题】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中学习了原电池的原理,我们认识了电池的实质,同学们能否自己动手,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如何制作呢?又如何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根据实践活动“利用水果如苹果、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

那么, 如何才能做成一个效果较好的水果电池呢? 影响水果电池的电流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探究目的】1. 巩固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形成;2. 认识影响水果电池产生电流大小的因素;3. 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4. 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实验设计方案】1. 实验思路水果中含有大量糖类、蛋白质、生物酸等物质, 其中的生物酸起到电解质的作用。

许多水果(如番茄)的汁液显酸性,若在这些水果里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即可形成原电池。

理科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通常将两个半熟的番茄相连,再用铜片和锌片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同时使用检流计来检验原电池,该实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原因在于通过此种方式形成的电路中,电压太小,电阻却较大,即便是灵敏电流计在很多时候也很难测出如此微小的电流。

故而本实验利用音乐贺卡和发光二级管来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同时探究水果电池所产生的电流大小与电压与水果电池个数,电极材料及电极之间的关系。

2.实验原理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作为电解质,用两种极性不同的金属,铜片和锌片做为电极,锌片做负极,铜做正极,运用检流表,电压表,发光二级管以及音乐贺卡来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以及电流、电压大小。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

水果电池是利用两种金属片的电化学活性是不一样的,其中更=较活泼的金属片能置换出水果中的酸性物质的氢离子,这样,从理论上来说电流大小直接和果酸浓度相关,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本实验所设计原电池正负极反应如下:铜锌原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Zn+2H+=Zn2++H2负极(Zn):Zn-2e-=Zn2+正极(Cu):2H++2e-=H2锌电极失去电子,从导线经过电流表到达铜表面,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电流方向与电子转移的方向相反。

原电池电动势测定实验的改进

原电池电动势测定实验的改进

原电池电动势测定实验的改进摘要从原电池的结构装置和硝酸亚汞的浓度选择2方面对原电池电动势测定实验进行了一些的改进,从而克服了实验中经常出现溶液渗漏的现象,并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电池装置硝酸亚汞误差1电池结构的改进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是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之一,应用十分广泛,如平衡常数、活度系数、解离常数、溶度积、络合常数以及某些热力学函数的改变量等均可通过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来求得[1~4]。

现行实验教材中的电池体系多为用铜、锌、饱和甘汞电极及相应电解液组成的电池[3~5]。

目前所采用的电池装置及电极处理仍有需改进。

文献中报道的电极制备方法,要么制作麻烦,虹吸管电极的管中控制较难,不易操作;要么制成的盐桥,长期使用容易使两边溶液相互渗漏[6,7],影响实验结果。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测定装置,如图1所示,盐桥与电池管分开,这样做琼脂不会像三管电池装置中的那样,出现溶液渗漏,并且盐桥易制易洗,我们装置的电池管口径为2 cm,高为7 cm~8 cm,中间为玻棒连接,适宜对原电池在恒温下进行测量,学生操作简单,具有通用性。

在锌电极的汞齐化制备中,一般实验教材中用饱和硝酸亚汞或汞,锌电极要在其中浸3 s~5 s,学生难以控制,且时间长了,则使锌片断裂,我们通过不同浓度的对比,观察锌片表面的情况见表1,最后选择0.025 mol/L的硝酸亚汞溶液,浸入时间为15 s~20 s,这样易于学生操作。

同时由于硝酸亚汞浓度的降低,也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电极的处理电极的制备方法很多[3~5],这里我们介绍一种简单易行,且效果较好的制备及处理方法:(1)铜电极用铜导线自制的电极,先用砂纸打磨,再在 6 mol/L 的硝酸中浸洗,以除去表面的氧化物,待表面呈紫红色,取出洗净,放入0.025 mol/L 硝酸亚汞溶液中汞齐化 20 s~30 s ,取出,洗净擦干,立即放入铜盐中。

(2)锌电极用锌片(纯度为99.99%)自制的电极,用砂纸打磨后,先用6 mol/L的硫酸除去表面的氧化物,并用水洗净,再在0.025 mol/L硝酸亚汞溶液中汞齐化15 s~20 s,取出,洗净擦干,立即放入锌盐中。

锌铜原电池实验的改进

锌铜原电池实验的改进

·实验教学研究·一、问题提出人教版化学《必修2》在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节中安排了“锌-铜-硫酸”原电池的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上有大量气泡,而铜片上几乎看不到气泡。

这样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深刻认识原电池的原理。

二、问题分析锌片上之所以会产生气泡,其一是因为锌片与稀硫酸直接接触,若使用带有盐桥的双液电池则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双液电池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必修课程中不宜采用。

其二是因为锌片不纯,氢气在不同的金属上析出的超电势不同,粗锌中的一些杂质使得析氢超电势降低,导致氢气在锌片上析出。

三、问题解决方法一:模仿双液电池的构造,将盐桥隐形化处理。

具体措施如下:1.配制氯化锌饱和溶液;2.在氯化锌饱和溶液中加入淀粉,将溶液加热,使之呈糊状;3.将淀粉糊均匀涂抹在锌片表面。

如此处理后的锌片不能与硫酸直接接触,既起到了双液电池的效果,又避免了装置的复杂化。

在演示实验时,可以观察到锌片上无气泡,而铜片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方法二:运用析氢超电势对电极进行改造,加大负极金属的析氢超电势,同时减小正极材料的析氢超电势。

一些金属的析氢超电势如表1所示。

超电势(V)电极HgZnCuPt(光滑的)Pt(镀黑的)H2(1mol·dm-3H2SO4溶液)电流密度(A·m-2)100.80.48—0.00.01000.930.750.350.160.03表1298.15K时H2在不同金属上的超电势由表中数据可知,Hg的析氢超电势较大,因此用锌汞齐代替锌片作负极可以减少氢气在负极上析出。

用Pt代替铜作正极可以极大地降低正极的析氢超电势,有利于氢气生成;或者用锉刀将铜片的表面处理成凹凸不平状,增大铜和硫酸的接触面积,加快了氢离子在铜表面的吸附速率,因而降低铜的析氢超电势[1]。

四、实验改进说明原电池的原理是一个难点,需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和铜片上的气泡,来认识电路中有电子的转移以及电子的流动方向。

经典原电池的实验改进

经典原电池的实验改进

经典原电池的实验改进作者:付伟凭陆放孟庆柱来源:《中学化学》2014年第11期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化学1《化学能与电能》中指出: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放出的能量直接转变为电能,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

教材中设计的图1原电池是铜锌原电池,如图1所示。

此装置由于氧化剂硫酸与还原剂锌直接接触,所以锌片上始终产生气体,这会给学生带来误解,同时放电时间也较短,而此时又不适合引入双液原电池。

据此,将此实验改成了如图2所示方式。

此模型相当于把双液原电池的盐桥放置于底部,且简化了盐桥。

二、改进的原理和装置利用教材上铜锌原电池原理进行改进。

用一个直径为2 mm的玻璃管弯成如图2所示形状。

向其中玻璃管的底部加入棉花,将玻璃管侧放,小心的加入硫酸钠溶液,然后竖起,再向另一侧加入硫酸溶液。

取一长段铜丝,一端用锌丝缠绕插入硫酸钠溶液中,作负极。

铜丝另一端放在硫酸溶液中,作正极。

约5 min后,观察到铜丝有气泡产生。

也可以在中间连接发光二极管,可以发亮。

其他检测电流的方式均可。

此装置的优点是,负极锌不与硫酸钠溶液反应,故看不到气泡产生,正极的铜不与硫酸反应,但是可以清楚的看到正极有气泡产生。

由于锌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故右侧的硫酸根向此迁移。

铜极聚集了电子,氢离子向铜极迁移,在此产生气泡。

加入的棉花,相当于离子交换模。

此时产生的气泡可以很好的说明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它们之间的电子转移形成了电流。

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并且适合学生小组实验。

而且需要的药品量少,放电持续的时间长,还可以重复利用。

三、注意事项1.硫酸的浓度在40%~50%之间。

2.若用发光二级管可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所需的电流小。

3.用锌丝和铜丝的效果要比片状的效果好。

(收稿日期:2014-08-25)。

巧用U形管改进原电池实验二则

巧用U形管改进原电池实验二则

巧用U形管改进原电池实验二则一、铜锌原电池教材上给出的装置是用烧杯盛装稀硫酸来做实验的,也可以用购买的原电池实验器来做铜锌原电池实验,但都是将铜片和锌片插入同一个反应空间,铜片和锌片相隔不远,锌片和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充满其中,影响了对铜片上是否有气泡产生的观察。

若把反应容器换成较大的,使铜片和锌片距离相隔较远,观察铜片上产生气泡的效果较好些,可是又要消耗更多的稀硫酸。

由于原实验方法存在上述缺点,笔者做了如下改进。

改进后装置,如图1(固定仪器略)。

实验时,向小U形管中加入约1mol/L的稀硫酸溶液至2/3高度左右,一边插入铜片,一边插入锌片(铜片和锌片都不要插到U形管底部,以免影响对铜片上产生气泡的观察,可切小块橡胶塞将其固定在U形管的中上部),导线不连接时,锌片上产生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将铜片与锌片分别连接上导线后,铜片上产生气泡。

若在两电极之间连接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图1装置优点:(1)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铜片上产生气泡现象明显。

(2)装置小巧,作演示实验时,教师可拿着它走下讲台,让更多学生观察铜片上产生的气泡。

(3)将三个这样的铜锌原电池串联,可使发光二极管连续发出亮光。

若光线变暗,轻轻振动装置,又恢复亮光。

二、氢氧燃料电池人教旧版《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和人教新版《化学》(必修2)中有关燃料电池的内容中都没有安排“燃料电池”实验教学,学生对燃料电池只有抽象的理解,没有直观感受,不利于学生对燃料电池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应补充“氢氧燃料电池”实验教学。

图2将图1装置中的铜片锌片均换成碳棒,用布将碳棒裹一周,再用胶筋固定其下端,即得氢氧燃料电池装置。

实验时,将两个相同装置连接(如图2),向U形管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两端导线分别与学生电源6V0.3A档正负极连接,通电半分钟后,撤出电源,再把两端导线与发光二极管相连(注意区分正负极),可以看到发光二极管发光数秒钟。

“旧瓶装新酒”——Cu-Zn双液原电池演示实验创新设计的实践和思考

“旧瓶装新酒”——Cu-Zn双液原电池演示实验创新设计的实践和思考

LiberalArtsGuidance2021年06月(总第413期)文理导航No.06,2021Serial No.413“旧瓶装新酒”———Cu-Zn 双液原电池演示实验创新设计的实践和思考谭大鹏戴跃华(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江苏镇江212000)【摘要】积极开展对教材传统演示实验的创新研究,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实验采用更为简洁的一体化实验仪器,既简化了实验装置,又节约了试剂用量;把这个原本无人问津的“纸上实验”创新成既可教师演示又可学生分组实验。

利用悦耳的声音来检验实验效果,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全新体验。

【关键词】Y 型玻璃管;双液原电池;盐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和化学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积极开展对教材传统演示实验的创新研究,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个好的创新实验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笔者针对苏教版选修4专题1第二单元第一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的演示实验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一、学情分析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在高一必修阶段已经掌握了典型Cu-Zn 单液原电池的相关知识,了解原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这为本节选修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从能力角度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能理解实验改进设计的创新之处。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对该演示实验的最终改进方案。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选修4专题1第二单元第一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活动与探究][实验2]按图1组装好仪器,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30ml 1.0mol ·L -1CuSO 4溶液和30ml 1.0mol ·L -1ZnSO 4溶液,将连接导线和电流计的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ZnSO 4溶液和CuSO 4溶液中,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原电池实验的改进与拓展原电池实验教学实录

原电池实验的改进与拓展原电池实验教学实录

则说明化学能越大ꎬ转化得到的电能越大.
【实验验证】学生实验 3ꎬ现象见表 4.
— 88 —
表 4 实验 3 现象
正极
负极
电流表
现象
【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目标】 化学课堂教学是培养 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ꎬ在教学中创设相关情境ꎬ 培养学生“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分析与 论证—得出结论” 的科学探究方法ꎻ同时培养学生喜爱探 究、乐于探究、善于探究ꎬ不断追求科学发展的精神.
二、实验内容设计
本实验是对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实验 4 - 1 的改进拓展. 力图解决两个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ꎬ突出重点ꎬ突破难点ꎬ构建了三 个实验模型:
单池原电池(如图 1):证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了. 但 在实现能量转化过程中存在矛盾ꎬ因为氧化剂与还原剂 没有隔开ꎬ部分反应直接发生ꎬ化学能不能全部转化为电
能ꎬ且电流不稳定、不能持续供电. 双池原电池(如图 2):是对单池原电池的改进ꎬ氧化
剂与还原剂近乎完全隔开ꎬ利用盐桥连接ꎬ克服了化学能 的损失ꎬ实现化 学 能 全 部 转 化 为 电 能ꎬ 为 原 电 池 持 续、 稳 定得产生电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负极反应:Zn - 2e - ������������Zn2 + 正极反应:Cu2 + + 2e - ������������Cu 总反应:Zn + Cu2 + ������������Zn2 + + Cu
【分析与论证】 单池原电池与双池原电池对比:1. 总反
应ꎬ电极反应都相同. 2. 导线中电子流向相同. 3. 阳离子和阴
原电池实验的改进与拓展
———原电池实验教学实录
郑丽霞
(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化学科组 528000)
摘 要:原电池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ꎬ原电池实验是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原电池概念 和工作原理的必要成分. 本实验教学构建了三个层次的原电池模型:单池原电池、双池原电池、多反应双池原 电池. 双池原电池弥补了单池原电池的缺陷ꎬ而多反应双池原电池则是一个拓展提升ꎬ体现了科学发展服务于 社会需求的理念ꎬ也提升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铜锌原电池——创新性实验教具设计与改进

铜锌原电池——创新性实验教具设计与改进

铜锌原电池——创新性实验教具设计与改进一、设计思路来源此教具是用于演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电池教具。

在平时常规教学实验中,采用传统铜锌原电池教具,详见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二册第36页:图1 教材中原电池装置该实验装置只能从灵敏电流计表中定性的观察到指针偏转,无法定量采集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电流强度过小,实验限制条件较多,很难让学生从客观上去体验。

因此,在原教材上铜锌原电池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可以定量采集数据的新型原电池实验教具(如图2)。

图2 自制铜锌原电池实验教具二、设计思路生活中的常规能量转为,化学能经过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间接转化为电能,能量转化率低,转化过程中损耗多,故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电池装置应运而生。

将铜片和锌片插入稀硫酸时,连接装置形成铜锌原电池,锌片失去电子,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是强度过小,不利于实验观察。

因此,在这个自制铜锌原电池教具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具体采集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数据,还能实现改变原电池正负极间距大小和电极材料参与反应的接触面积大小这两个因素,将实验数据通过 ESP32 蓝牙传输至手机端,使用 phyphox 精密地绘制出随着原电池正负极间距大小,电极材料参与反应的接触面积大小的实验数据图像,如图3,图4所示:图3 原电池正负极间距图图4 参与反应的接触面积在铜锌原电池装置体系中,其他实验条件确定时,原电池的正负极间距增大,电解质溶液中的内阻增大,电流强度减小;其他实验条件确定时,电极材料参与反应的接触面积增大,参与反应的电极材料增多,电流强大增大。

三、困难与不足之处在确定自制教具的实验装置时,原本以为该实验原理简单,操作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1)在设计中间可移动的亚克力板时,需要在原电池反应槽中设计3条轨道,轨道的空隙间距和可移动的亚克力板凸起部分的经过多次调整,已便在电机转动过程中不会卡住。

(2)原本丝杆电极的转数为30,在实验过程移动速度过慢,故更换转数为200的丝杆电极,实验数据更加完整清晰。

《双液原电池盐桥的实验改进》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双液原电池盐桥的实验改进》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双液原电池盐桥的实验改进》说课稿本实验方案改进包括两个内容一.双液原电池中盐桥的改进二.双液原电池盐桥中离子移动方向可视化一、双液原电池中盐桥的改进(一)实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双液铜锌原电池在现行版本的教材中均有介绍,本实验主要是针对江苏教育出版社新编教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2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课本中(第31页)教师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课本内容是:“按图1-8组装好仪器,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30mL 1mol•L-1的CuSO4溶液和30mL1 mol•L-1的ZnSO4溶液,将连接导线和电流计的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ZnSO4溶液和CuSO4溶液中,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取出盐桥,观察实验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使用U形管琼脂KCl盐桥做演示实验。

但是实际实验过程中,由于U行管盐桥的路径较长,且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过小,导致测得的电流只有10mA左右,远远小于单液原电池的电流(从170mA开始逐渐衰减,如图1所示)。

图1 单液铜锌原电池与双液U行管盐桥原电池电流对比图因此,在教授为什么要引入双液原电池时,很多老师都特意回避这个问题,从单液原电池Zn会和CuSO4溶液直接反应从而使得电流一直衰减,而双液原电池可以得到稳定的电流这一角度来引入。

而实际上,这一节的内容放在“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这一章节当中,使用双液原电池的最主要的优点应该是双液原电池比单液原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转化,教师在授课时,不应该回避这一最重要的知识点,而应该当做重点来进行阐述。

2.学生学情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使用温度计和电流表测量铜锌单液原电池中温度与电流的变化情况后,学生很自然的能够理解铜锌原电池中的能量转换关系:化学能转换成了电能和热能。

在此基础上引入双液原电池水到渠成。

在引入双液原电池之前,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请你预测引入盐桥后产生的电流比单液原电池电流更大还是更小?” 8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双液原电池应该具有更大的电流,他们的理由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说,双液原电池避免了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反应,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自然得到的电流更大。

微型原电池的设计改进实验

微型原电池的设计改进实验




②保证浸有饱和KCl溶液的棉花盐桥等高的情况下,Y形三通管一侧注满溶液,另一侧
注满蒸馏水,通过实验确定离子在浸有饱和KCl溶液的棉花中渗透的速率。
所注溶液/检
饱和硫酸铜溶液/观察注入蒸馏水一侧溶液的颜
稀硫酸/测蒸馏水的pH 验实验内容
色,并取出一些溶液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
5分钟

仍为无色,加入NaOH溶液后无明显变化。
1:现象明显t易于观察,成功率可选100%。在室温的条件下进行这样的1组实验. 小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大约只需lmin的时间。还可在反应物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观操作方便。罩在,}面的一次性戗水杯也可以用透明的废弃饮 料瓶代替。
3:反应物用量是原来虫验的一半(气温低的季节可以更少)。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4:滤纸用水浸堀.放在戗水杯t.吸收反应产生的氨气效果好,减少了污染.适合{故学 生分组实验。
95微型原电池的设计改进实验
吕坤 (通化市第一中学校吉林通化134000)
、宴验日的 设计制作原电池井对比撵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伟±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在具体 的教学及撵兜过样巾.存在着个别学校缺少相关的虫验仪器、药品使用量过大,制作盐桥费 时、费力且不易成功等问艇。为解抉这些问题,特设训r二套微型原电池的装置并对比探究 其构成条件,它小仅适合f教师演示.而且也适合于学生实验,挺个装置简单,易十操作. 实验成功率高、效果良好。 二、实验仪器及试卉u Y形2通管、橡胶塞、青霉索药瓶(2个)、医疗;主射用点滴管(以下简称点滴管)(一 小段)、c掣营、电流表、导线、锕丝、锌缒、碳棒,棉花、稀硫酸、乙醇、饱和Kcl溶液
NH4C1
取一个透明的一次性水杯,在其底部剪个与小试管口径相当的孔,将其倒扣在烧杯上. 如图安装好仪器。 四、宴验操作

铜―锌原电池原理实验改进

铜―锌原电池原理实验改进

铜―锌原电池原理实验改进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至火箭飞船、人造卫星、空间电视转播站、飞机、轮船,小至电脑、收音机、照相机、电话、助听器、电子手表、心脏起搏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

而这些电池都是应用原电池原理制作出来的。

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安排了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这部分知识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我对原演示实验进行了部分改进,能更直观的演示原电池原理,展示化学反应过程和结果。

原电池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中一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现总结如下:1. 实验时往往在铜片和锌片上同时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2. 锌片溶解现象不明显。

3. 对于原电池的微观变化无法解释。

4. 电流方向的判断不直观。

总之,现象与知识无法合理统一,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演示实验大多是为教授知识和理论服务,只有与知识统一的实验现象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许多化学工作者为之努力,但往往锌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无法在短时间内观察到,与真正的统一仍有距离,许多教师纷纷采用电脑模拟的方法克服此难题,但毕竟不能代表实际实验。

那如何改进才能使原电池原理的实验现象与原电池原理真正统一呢?一、实验改进的目的通过改进锌电极来增强原电池的实验效果. 用发光二极管指示电流方向,直观明了。

二、改进原理及方法(装置如图所示)1. 锌片:锌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是因为锌片不纯所致,使之表面产生许多微小的原电池,处理方法是用硝酸汞稀溶液浸泡,约20 分钟,再用水洗净即可,使锌极汞齐化,提高锌极H2 的过电位,消除气泡。

2. 电解质溶液:使用稀硫酸溶液,控制浓度在0.5-1.0mol/L 为宜。

且稀硫酸溶液纯度要高(含杂质会引起锌电极自动放电),可用分析纯硫酸与蒸馏水混合配置。

3. 为了更直观的观察出锌失电子成为锌离子进入溶液,电子沿导线流入铜片,氢离子在铜片上获得电子生成氢气而放出,可以考虑将锌电极设计成尖端,使之在短时间内放电而被消耗,这样可帮助我们认识微观变化过程。

对“原电池原理”学生实验的改进与拓展

对“原电池原理”学生实验的改进与拓展

2 0 年人 教版 高 中化 学第二册( 03 必修加选修) z Pa l 的学 生实验六 中 ,第 一个 实验 是 “ 电池 原理 ”, 原 ’ 该 学 生 实验 虽 然 装 置 简 易 、操 作 简 单 、现 象 也 明
将 实验 内容拓展 到物 理科 的 电学 中 ,做验 证通 电金
属 导体 中欧姆 定律 的跨学科实验 。
成 。另外 ,为实验 时安装方 便 、观察气 泡 明显 、节
稀硫 酸 ,把锌 、铜两 电极 由下而 上穿入 电极架两 小
孑 ,将柄 杆提 到最 高位 后 用连有 导线 的鱼 嘴夹接在 L
横 条板上 ,再将表 架插 置于烧 杯 口部( 电极 片没有 两 与稀硫酸接触) :按 图2 示 的接 线 图将 灵 敏 电流 所
() 5 mL的烧杯 中盛 15 1在2 0 2 mL(. 1 mo L 05 . l ) — 0 /
2 0 烧杯 后架板稳 固不滑落) 5 mL ,将6 X 1 X2 0 0 mm条 形有机板竖着横粘 在横板上 面 的中心线上( 距两端 分 别 为1 mm) 0 ,靠 紧横 条 前 、距 横 板 两端 1mm处 , 5 各钻 一 个 小 孑 供 穿 接 两 电极 柄 杆 , 电极 架 即做 L
表 、 电阻箱 、单 刀双 掷开 关和 电极 架上 的锌、铜 电 极 ,用 导线连 接起来 。 () 2用两头 裸露的 10 5 mm左右长 的导线接 触锌片
约锌和铜片 ,将 锌片和铜 片( 均为6 X1mm) 0 5 的一端
折起 1mm呈9 。,另一端 分另 焊 上净长5 mm一 头 0 0 0 5
连 通 。然 后把开关触 片拨 到 图2 示 的A ,观察两 所 处 电极 片上的现象 。
() 8实验 结束后 ,首先关 断开关 ;接着拆掉外 电

探究简单原电池的不足和改进。能设计并完成带盐桥的

探究简单原电池的不足和改进。能设计并完成带盐桥的
设计一个带盐桥的原电池装置,画出装置简图, 并标注电极及电解质溶液。
负极 (Cu)
盐桥
正极 (C)
CuSO4 溶液 Fe2(SO4)3溶液
总结提升
带盐桥的原电池工作原理的一般规律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反应类型
电子流动 方向
盐桥中离子移 动方向
负极 较活泼的 半电 金属

含负极金属阳 氧化反应 电子流出 阴离子移向 离子的溶液
改进
电解质溶液
A
? ZnSO4溶液
实验验证
观看视频:带盐桥的铜锌原电池
总结提升
负极
SO42- Zn-Z2n+
A 1、连通电路 2K、+平衡电荷
Cl-
Zn2+
K+
Cl-
H+ H+
H+Biblioteka 正极H2 H+ Cu
SO42SO42-
ZnSO4溶液
H2SO4溶液
总结提升
带盐桥的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极 电解质 反应 电子流 盐桥中离子 材料 溶液 类型 动方向 移动方向
将负极材料与反应溶液隔开,大大的提高了电池的效率
学法小结
请扫一扫 口袋里的微课——带盐桥的原电池
3、一回路
4、盐桥(含琼胶的饱和盐 溶液)
学以致用
请利用反应原理: Zn + CuSO4 = Cu + ZnSO4
设计一个带盐桥(KCl饱和溶液)的原电池装置,画 出装置简图,并标注电极及电解质溶液。
负极 (Zn)
盐桥
正极 (Cu)
ZnSO4 溶液
CuSO4 溶液
学以致用
请利用反应原理: Cu + 2Fe3+= Cu2+ +2 Fe2+

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实验的改进

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实验的改进

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实验的改进1.实验目的铁盐成像的快速演示法张希彬李东平于芬铁盐成像是晒制蓝图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相纸上的三价铁盐晒像时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价铁离子,形成潜影,然后二价铁离子与赤血盐反应形成蓝色影像(滕氏蓝).该原理不仅涉及,Fe2的相互转化与鉴别,而且密切联系实际,若能在课堂上予以演示将大有益处.但是,以往的铁盐(柠檬酸铁铵,草酸铁铵)成像时,不仅要求"阳光曝晒",而且程序复杂耗时太长,不于是我们研制出了用"投影仪灯光"即可便于课堂演示.成像的高灵敏度感光液,而且采用"湿法曝光","曝光与显影同步进行",大大简化了操作程序,整个实验3分钟内即可完成,而且图像非常清晰.2.实验用品投影仪一台(也可阳光代替),带字的透明塑料薄膜一块(代替"底版"),滤纸一张,玻璃片一块,6o-IlL棕色滴瓶一个(内盛配好的感光液).感光液配制方法是:称取b,酒石酸钾钠,赤血盐各1克放到上述棕色滴瓶中:加入50n蒸馏水,盖严溶解摇匀即可.3.实验操作(1)如图所示将带字的透明塑料薄膜平铺在投影仪上.&有(2)在上述塑料膜上放一张圆形滤纸,并在滤纸上滴加所配制的"感光液",直至液体扩散均匀为止.(3)用玻璃片压住滤纸,打开投影仪电源开关,2分钟后即可展示所形成的蓝色影像.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实验的改进陈宝占李忠1.实验改进的目的通过改进铜电极来增强原电池的实验效果. 2.实验用品反射式化学投影仪,投影用电解槽及支架,自制投影检流计,漆包线铜丝(r:1??n,l=l0cm),干电池的负极锌皮,3%一5%的稀硫酸.3.实验操作及现象(1)制作电极:?取漆包线铜丝,弯成"U"字型,用砂纸磨去"u"字型铜丝两侧漆层,保留下部漆层,将"u"字型铜丝的一侧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用电解的方法附上一层"电解铜"后取出,洗净,即得铜电极,如图1.?剥下干电池的负极锌皮,洗净,截取一小段(约为1??nX2oI埘1)用作锌电极.1图l投影器(2)组装原电池:?将铜锌电极通过电极夹固定在自制检流计的面板上,如图2.?取投影电解槽,注入适量稀硫酸.(3)投影:将铜锌电极放入稀硫酸中,?开关置于全断位置,可见锌电极上有气泡放出;?将开关置于铜锌电极相连接位置,可见锌电极上几乎无气泡再放出,而 "电解铜"电极上却迅速放出大量气泡,"磨光铜"电极上也有气泡放出,但较慢,检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4.实验说明通过多次反复实验证明,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实验中铜锌电极上的气泡多少与铜锌电极的表面积和电极材料,稀硫酸的浓度和温度有密切关系.在室温条件下,用3%一5%的稀硫酸,用较大表面积的"电解铜"和表面积较小的锌片作电极效果较好.囱.=|图2。

原电池演示实验改进

原电池演示实验改进

原电池演示实验改进前言:在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及时提供必要的化学事实,使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学到化学实验的技能技巧。

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在高中化学必修二中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更生动有趣的现象来检验电流,因此本实验将原电池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就是用发光或发声的方法来检验电流。

实验原理: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在锌铜原电池中,铜片为正极,锌片为负极。

负极(Zn):Zn-2e-=Zn2+正极(Cu):由于Zn失去的电子经导线转移到Cu片上,故导线上有电流通过,因此电2H++2e-=H2,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电子由锌片流向铜片,根据物理学知识,电子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电流由铜片流向锌片,。

Zn失去电子成Zn2+进入溶液,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负极Zn,阳离子移向正极Cu。

本实验将原电池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出原电池有电流产生,我们把电流计换成了1.5v小灯泡,如果有电流产生,且电流足够大时,灯泡就会亮。

此外,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把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我们还将原电池实验改装成柠檬音乐卡电池。

柠檬的主要成分是柠檬酸,可做电解质,铜片为正极,锌片为负极,构成了原电池。

实验仪器:打磨过的铜片、锌片(6cm×3.3cm),导线,金属夹,1:5体积的稀硫酸,新鲜的柠檬,音乐贺卡,1.5v小电灯泡,开关实验装置图图一柠檬音乐贺卡实验步骤:一、铜锌原电池(1)配置1:5的稀硫酸约60mL于100mL烧杯中。

(2)取一长约6厘米,宽约3.3厘米的锌片和同样大小的铜片,用砂纸把金属表面打磨光亮。

(3)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在导线中间接一个1.5V的小电珠。

实验时只要把两电极(两电极间的距离不得超过5cm),放入1:5稀硫酸溶液中,就能立刻观察到小电珠的发光现象,其装置如图一所示.二、柠檬音乐卡(1)分别将打磨好的长约6厘米,宽约3.3厘米锌片、铜线柱两端接上导线,其中一根导线的另一端接上开关。

铜锌原电池演示实验装置改进

铜锌原电池演示实验装置改进

铜锌原电池演示实验装置改进
张艳
【期刊名称】《化学教育》
【年(卷),期】2013(034)008
【摘要】对铜锌原电池实验所用装置进行了改进,避免了原电池实验中盐桥制作的烦琐和应用不便,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效率.
【总页数】1页(P63)
【作者】张艳
【作者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 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演示实验“铜与硫的反应”实验装置改进 [J], 叶祥煌;涂金望
2.铜锌原电池演示实验的改进 [J], 古济斌
3.铜锌原电池作为原电池基本模型的局限及其突破 [J], 吴晗清;张娟;赵冬青
4.演示实验“铜与硫的反应”实验装置改进 [J], 叶祥煌;涂金望
5.锌铜原电池演示实验的改进 [J], 张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问题】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中学习了原电池的原理,我们认识了电池的实质,同学们能否自己动手,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如何制作呢?又如何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根据实践活动“利用水果如苹果、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

那么, 如何才能做成一个效果较好的水果电池呢? 影响水果电池的电流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探究目的】
1. 巩固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形成;
2. 认识影响水果电池产生电流大小的因素;
3. 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4. 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实验设计方案】
1. 实验思路
水果中含有大量糖类、蛋白质、生物酸等物质, 其中的生物酸起到电解质的作用。

许多水果(如番茄)的汁液显酸性,若在这些水果里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即可形成原电池。

理科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通常将两个半熟的番茄相连,再用铜片和锌片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同时使用检流计来检验原电池,该实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原因在于通过此种方式形成的电路中,电压太小,电阻却较大,即便是灵敏电流计在很多时候也很难测出如此微小的电流。

故而本实验利用音乐贺卡和发光二级管来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同时探究水果电池所产生的电流大小与电压与水果电池个数,电极材料及电极之间的关系。

2.实验原理
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作为电解质,用两种极性不同的金属,铜片和锌片做为电极,锌片做负极,铜做正极,运用检流表,电压表,发光二级管以及音乐贺卡来检验原电池是否正常工作,以及电流、电压大小。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
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

水果电池是利用两种金属片的电化学活性是不一样的,其中更=较活泼的金属片能置换出水果中的酸性物质的氢离子,这样,从理论上来说电流大小直接和果酸浓度相关,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本实验所设计原电池正负极反应如下:铜锌原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Zn+2H+=Zn2++H2
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锌电极失去电子,从导线经过电流表到达铜表面,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电流方向与电子转移的方向相反。

锌失电子成为Zn2+进入溶液,溶液中阴离子移向负极,即Zn极。

阳离子移向正极Cu。

实验装置简图
3.实验用品
仪器:导线、万用表、电压表、灵敏电流计、发光二级管、音乐贺卡
药品:番茄、金属电极(铜片、锌片)
4.实验步骤
(1)音乐贺卡处理:购买音乐贺卡一张,拆除音乐贺卡的纽扣电池,在原来纽扣电池的正负极短焊接出两个带有铁夹的导线,用于连接水果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查阅文献,番茄是一种酸味较强,性价比较好的水果。

买三个番茄,分别用小刀切成两半,用一定宽度的铜片和锌片平行插入一片番茄中,电极插入的高度和宽度(Cu:0.7*3.0,Zn:1.2*3.0)用导线连接到灵敏电流计、电
压表、发光二极管、音乐贺卡上,检验电流的产生。

(3)改变铜电极宽度,捣碎番茄,和改用番茄汁,以及串联不同个数的番茄重复步骤(2)中操作。

(4)收拾仪器整理台面
【实验过程记录】
实验1图片
实验2图片
实验3图片
实验4图片
实验5图片
实验6图片(三个番茄串联,发光二级管发光,音乐贺卡不仅发光而且小灯泡也亮了)
实验7图片(五个番茄串联,发光二级管发光,音乐贺卡响起,小灯泡亮了)
实验8图片(用番茄汁做电解液,音乐贺卡响起)
1.番茄是否捣碎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的影响
的番茄相比,电流明显增大,电压升高,音乐贺卡都响起,这可能是因为番茄捣
碎,番茄中的电解质流动性增强,导电能力增强,所以电流和电压都增大,这也从次面说明,本次实验成功的关键要选用新鲜,个大多汁的番茄进行实验,同时本次实验也为中学实验提供一定的实验建议,对于导电性能交差的水果可以捣碎水果以增强水果电池的导电性。

后续实验为使现象更明显都选用捣碎的番茄进行实验。

2.铜电极宽度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的影响
通过实验1、实验2和实验3可以发现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改变过铜电极宽度,电流明显增大,电流从0.8mA增大到3.4mA,这是因为铜电极宽度增大,而插入深度不变,铜电极与水果接触面积大,离子传递速度加快,增大了原电池的电流。

因为在实验室未能做成不同宽度的锌片,故而无法完成不同锌片宽度对原电池的性能的影响,但是可以预测随着锌片宽度的增大,水果电池电流会逐渐增大。

所以在做原电池的水果实验时应选用宽度适中的铜片宽度和锌片宽度,以获得较好电流和电压,本实验综合考虑电流、电压和铜片宽度的大小对插入番茄的方便性,选用了铜片宽度为2cm的铜电极继续后续实验。

3.番茄串联个数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的影响
通过实验3、5、6、7可以发现,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串联个数的增加,电流基本上逐渐减小,电压基本上逐渐增大,音乐贺卡基本能响起,并随着串联个数的增加,音乐声音明显增大,发光二极管在串联两个番茄是就可以发光,但是及其微弱,是一闪一闪的亮光,值得注意的是串联5个番茄时,灵敏电流计的显示值为0,说明电流可能很小,小到灵敏电流计检测不出来,但是发光二级管的亮度却是最好的,音乐贺卡的发声比较大,能完整的唱出整首音乐。

而电压随着串联个数增大,但是电流却减小主要是因为随着串联个数增加,两电极间距离增大,同时导线增多,所设计原电池电阻增大,故而电压增大电流却减小。

4.番茄汁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的影响
通过实验1、2、8的对比发现,使用番茄汁,电池的电流显著增大,但是电压增大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番茄汁流动性强,导电能力强,所以电流和电压都增大。

【实验反思】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说明水果本身,电极材料宽度,水果串联个数都对水果电池产生影响:
1.捣碎水果电池或者用水果汁可以增大原电池电流,这主要是因为捣碎水果和使用水果汁都能使得水果中电解质流动性增强,导电能力增大,故而电流电压都增大。

2.随着电极浸入水果中电解质的表面积增大,水果电池电流增大。

3.随着串联个数的增加,电压增大,两电极间距离增大,电阻增大,电流减小。

4.对于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可以选取音乐贺卡进行改装实验,因为音乐贺卡实验现象明显,且在较低的电压和电流下均能发声,实验较为有趣,能较好吸引同学们参与,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故而适合中学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探究性实验。

本文虽对影响水果电池电压和电流的因素通过数据进行了分析,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在探究电解质与电压及电流大小的关系时,选择水果种类较少,未对电解质进行pH值和含水量的测量,是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在探究电极材料宽度与电压及电流大小的关系时,无法进行锌电极的实验对比,无法由实验数据推断出普遍性结论。

同时在实验中因为水果本身形状的影响,无法准确量取两电极间距离,故而原来设计的探究两电极间距离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的影响没法继续实施,也因为前期准备的电极材料有限,没法完成不同电极种类对水果电池电流电压和实验现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常磊,钱扬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174-177.
[2] 袁淼,巧用音乐贺卡制作两款原电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2)
[3]祝炎,吴先强,王程杰,水果电池实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案例设计,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25(9),13-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