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材的演示学生及课外小都可以自制试验教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建微型课堂,培养初中生“五力”的行动研究
——项目实施中期报告
一、行动
启动项目启动于2011年9月。于月初首次召开项目组活动会议,于月中和10月末两次全校教师大会宣讲和学习立项内容。全校教师明晰了项目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时间节点,了解了各阶段主要活动任务,初步诠释了微型课理念、课堂构想及其可能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至11月末,项目组在课堂现场观测和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完善了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在部分班级实施了项目活动前测,印制了格式统一的微型课堂活动观察表。
尝试微型课以“自主”立意。在11年9~12月间,语、数、外教研组各自制定了微型课堂教学计划书,进行了旨在体现听、说、演、写、思“五力”的课堂探索活动,初步积累了相关经验,取得了一定实效。这一阶段的特点既是自主性、异构性的,也同时体现出一定的同质与统一。这就是微型课堂时间同一,学生角色同一及教师身份转化同一,从而使微型课堂基本雏形得以浮现。
推进2011年11月18日下午3点40分,我校举行了微型课期中展示活动,共推出6节公开课,由青年语文教师叶斯箐设计的《一个被咬过的苹果》、青年数学教师董祯轶设计的《习题拓展》等微型课,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活动、自我评价的小先生角色和能力。这样的课堂,内容上突破课本束缚,思维上摆脱教师诱导,课堂一改刻板、拘谨、他主的传统形态,代之以生动的、水灵的既充盈了时代流行元素又合拍于学生心里特质的多元的课堂活动表现形式,学生沉浸在自由和恣意的课堂想象和表达之中,理智、潜能和情绪互为张力,充分实现微型课堂在培养学生“五力”方面不可或缺的育人价值。
2011年11月25日下午1时,由预备年级8班40名学生为来自不同区县的数十名数学教师展示了《期中试卷评讲》市级公开课。
2012年2月22日下午1时,预10班为骨干教师展示了《有理数的乘方》区公开课。
2012年2月28日下午1~3时,初二年级6个班级同时为区数学教师展示微型课。
自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坚持在预备至初二的三个年级各班之中,每周每天开出1~2堂微型课,各班累计逾百节次。其中,市级公开课1节,区级公开课15节,校级公开课18节,教学效果均获得听课教师和教学专家的一致赞誉和推崇。
沉淀微型课表现出极为活跃的课堂特质。从内容、形式、组织到思维、情绪、评价,再到角色、主持、伙伴搭配及师生关系等等,都表现出迥异于常规课堂的流变性、转化性和情境性特征。如果课堂观察只是追逐这种外在的表象轮动,那么我们就会迷失在类似于表演的喧闹中。微型课中,学生的动力之源是什么呢?项目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和集体讨论,认为这种源头深植在人性的需求亦即人的“天性”之中。微型课学生思维高度的活跃性其实正是人类天赋的自然流露与人类生活的自然延伸。当然,这种看法只是推理的结果,需要诸多材料予以佐证和诠释。为此,在项目的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特别是项目组成员记录和描述课堂现象,加以分析,使其微型课最具活跃的精神元素沉淀下来,为微型课的活动机制提供最有效的支撑。写日记、周记、博客成为我们项目研究中必要的文字工作,其实质就是思维的沉淀和积累。譬如,听了孙永香老师组织的微型课以后,教师博客中有如下陈述——
对微型课堂的研究成为浦东2011年教育项目之一。所谓微型课堂,我的考虑是:它是发生在学生课外时空之中的一段有组织的“小型叙事”活动。它强调的是关于学生“个人的故事”,差异、偶然与特殊性是其固有特征。它直接构成学生生活的现实,其目的是为学生享
受现实生活而服务。
叙事与故事,都包含了无数美丽的意象,这是生命的底色,结果是带来了对相关后续活动的期待心理,也就是生命的有意义的延续。因此,微型课堂所代表的也许就是传统课堂的未来走向。
孙老师将上述构想务实的展现在了慕名而来的外校众教师面前,学生表现得很精彩。课堂上,我们期望出现的“五力”(听、说、演、写、思)被鲜活、多元的展现出来,那种超越年龄的表现才能究竟是天赋还是教育的结果呢?实在是颇费思量。或许,五力是人的本能,过去的教育对它是抑制的,而微型课堂如同春雨的沁漫,学生被过度掣肘的潜能方能袒露。呜呼,如今的教育对人的作用究竟要把人导向何方呢?
显然,孙老师课前的付出没有白费。她的这种开拓性的劳动,改变了微型课堂过去那种小家碧玉、孤芳自赏的大姑娘心理,并成功的以一个大美人的姿态,粲然于睽睽之下,那么洒脱、飞逸、妩媚、优雅,又有谁能够拒绝于“她”的魅惑呢?而它又不同于一般美人的冷艳和孤傲,它像极了一位大众情人,那纤纤玉手,何人得牵?
沉淀的目的是将项目研究的外在行为转变为师生心理行为,丰富学校文化的成色和韵味,使研究走向深入和理性的域界。显然,这是必要的一步。
二、认识
㈠微型课的内容
微型课是一个以语、数、外学科知识为三维轴线的学生自主活动空间,听、说、演、写、思是囿于该时空之中的师生行为的自我刻划和描摹方式。它的运动印记不仅体现出微型课富有生命律动的内容趋向,也让人从中窥探出微型课有别于常规课的策略和方法。
听如何听?微型课中听的过程摆脱了传统课堂的“个人中心”。听不只是实现个人“听进去”,完成短时记忆,更在于听要融入集体,将过去单向的听变为在听中实现“听者→言者”的双向互动。微型课中听的过程如下面框图所示。
→→
(反馈:凝视、神情、颔首、鼓掌、言语呼应)(内容和人物性格)说较之于传统课堂中学生因回答教师提问表现出的言语形式,微型课中的说实现了三个变化。
其一是情景变化。学生不只是在同伴中说,更要有在群体、成人和长辈中陈述的胆量和勇气。
其二是内容变化。有观点和知识陈述,即理性思维展现。还有关切、问候和评价语词缀后,如学生陈述完毕,问“大家还有疑问吗?”“两位同学点评得很好!”等等,这使得课堂言语体现出温情和包容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微型课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向“人性”靠拢的倾向。
其三是主体变化。意即围绕同一论题,有多个“言者”现身,出现了抢答、齐答、轮换答等形式。
演学生超越角色的行为方式即为“演”。如微型课中的小先生活动、主持人活动。还包括学生个体某些隐形活动,如学生完成了一个习题的解答,但目的不是为了被检查,而是为了清晰的思路陈述或者为了帮助困难的同伴。显然,行为目的决定了行为的性质。
写讲究文字的工整、速度、排版、标记等审美要求,讲究文字与语言的有机配合。知道“写”是一个面对他人的信息传递过程。
与常规课的作业书写相比较,微型课中“写”的目的不只是储存和再认,它完全超越了个人状态的信息化处理方式,即写的目的不是面向个人而是面向公众。“写”由过去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