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第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总结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在高考生物中,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理解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生物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应对相关的考题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
它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各个部件协同工作,维持着生命的运转。
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物质循环则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先来说说水循环。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形成云,通过降水回到陆地和海洋。
在陆地上,水又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流等方式回到海洋。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过程对于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碳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极为关键。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生物体内传递。
当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或者死亡分解时,有机物中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此外,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将大量储存的碳快速释放到大气中,这是导致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氮循环相对复杂一些。
氮气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气。
一些微生物通过固氮作用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植物吸收这些含氮化合物,用于合成自身的蛋白质等物质。
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取氮,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物在分解后,氮又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氮气回到大气中。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反复循环利用。
这意味着物质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不断流动和转化,没有真正的“起点”和“终点”。
在高考中,关于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的考题形式多样。
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比如某个环节中物质的转化方式;也可能会通过简答题,要求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要应对这类考题,首先要对各个物质循环的过程有清晰的理解,记住关键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参与的生物类群。
其次,要能够将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清单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
3、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构成。
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5、生态系统的类型①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②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逆转,且具有单向性。
2、食物网:食物网是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在食物网中,同一生物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以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①输入: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②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转化:光能 有机物中化学能 热能(如蚯蚓、蜣螂、秃鹰等)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分(必要)④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形式:热能2、流经某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016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5章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高三一轮总复习 · 生物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物质:空气、水、无机盐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⑧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量:阳光、热能
自养需氧型 1 生物代谢类型:⑨ 主要是绿色植物 2.生产者2地位:是生态系统的⑩ 主要成分 3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 等转化为有机物高三一轮总复习 · 生物
3.消费者
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 主要是 (1)生物代谢类型: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各种动物)。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2)分类 三级消费者 „„ (3)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种子 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的前提。
③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如果无分解者,动植 物的遗传残骸将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将崩溃。分解者是生态系
统的必备成分。
④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但消费者的存在能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高三一轮总复习 · 生物
2.四种成分的判断
(1)图示(见下图)。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高三一轮总复习 · 生物
①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消费者未
必都是动物,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
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 ②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 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
高三一轮总复习 · 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高三一轮总复习 · 生物
广东最新考纲 1.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及应用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 递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探究水族箱(或 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件)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扫易错攻疑难课件
★盲点错点·精准清除
【扫盲点】
1. (选择性必修2 P67“拓展应用”)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否 循环利用?你如何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 ______不__能_______。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 ______往__往__不__足__以__使__作__物__高__产______,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 统__输__出___,其中的氮元素___并__不__能__都__归__还__土__壤_____,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_____并__不__矛__盾_____。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6)分析温室效应产生 的原因:
大气进入生物群落的 CO2减少: 植被大面积减少
生物群落进入大气的 CO2增加: 化石燃料的燃烧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7)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植树造林,增加绿地 面积。 开发清洁能源,减少 化石燃料的燃烧。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 入生物群落,是通过 __植__物__的__光__合__作__用____ (主要途径)或_硝__化__细__ 菌__等__的__化__能__合__成__作__用__ 完成的。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11)生态学家不能以 草原生态系统为单位 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 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 角度进行分析,其原 因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含解析)()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纲明细]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P88—小字)(√)2.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全部的动物和植物也是一个系统。
(P88—旁栏思考)(×)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P90—正文)(√) 4.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P90—正文)(×)5.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
(P91—正文)(×)6.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P91—正文)(√)7.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P91—小字)(√)8.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与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越强。
(P92—练习)(√)9.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P92—正文)(√)(2016·海南高考)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生产者。
田螺、草鱼是消费者,A、D错误;小球藻是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B正确;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大肠杆菌是消费者,C错误。
知识自主梳理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生态系统的概念02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由□01生物群落与它的□03生物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0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1.组成成分:□解者。
2.各生物成分比较[特别提醒]1.三类“不一定”(1)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5、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相关计算 •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
单位为103kJ/(m2·a)],据图分析: (3)生产者→植食性动物、 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 能量传递效率分别是多少?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生产者→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生产者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100%=(16-2)/110× 100%≈12.7%;
生态系统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位
采取措施
森林
优质木材
适量砍伐
草原
肉、奶、优质皮革
适度放牧
农田
农作物
清除杂草、除虫
湖泊
鱼类
适度放养、适时捕捞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2021年湖南六校高三联考)如图甲表示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部 分情况,图乙表示兔的能量来源与去向。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B)
A.图甲中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能量②/能量①)×100%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碳循环
非生物环境 ( CO2 )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生物群落 (有机物)
非生物 环 境 (CO2)
呼光
呼
微
吸合
吸
生 物 的 分
作作
用用
捕食
生产者(有机物)食物链(网)
作
燃
用
烧
消费者(有机物)
解
作
用
分解者
煤、石油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物质循环的概念
单向流动
①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无法再被利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篇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四个环节 输入—⎩⎨⎧ 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散失—⎩⎨⎧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自身呼吸作用2.能量流动的过程(1)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①c代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②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的去向d: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e: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i:流入下一营养级。
f: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j: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能量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④能量散失途径: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⑤能量散失形式:热能。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1)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原因: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人教版必修3 P99“科学·技术·社会”)生态农业是指运用________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提示:生态学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知识清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清单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
这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
就像水流在河流与海洋之间循环流动一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永不停息地往返。
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也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下来,然后经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传递,最终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过程回到大气中。
这个过程不仅在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内进行,而是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循环性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利用,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多。
这意味着,某种元素一旦进入生态系统,就会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流动,被不同的生物反复利用。
3、物质不灭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物质的总量保持不变。
只是其存在的形式会不断发生变化,从一种化合物转化为另一种化合物,从一个生物体内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内,或者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再从无机环境回到生物群落。
三、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1、水循环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过程在大气、海洋、陆地之间不断循环。
蒸发:太阳的能量使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中的水分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降水:水蒸气在大气中遇冷凝结,形成云,当云内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就会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地表径流: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
地下径流: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
2、碳循环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碳循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知识清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清单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这些化学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硫等,它们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流动和交换。
物质循环就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物流系统”,确保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稳定。
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比如碳循环,二氧化碳在大气中自由流动,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然后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传递,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回大气,这个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不受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2、循环性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不断地循环利用。
以氮循环为例,氮气被固氮微生物转化为氨,氨被植物吸收合成有机氮,动物食用植物获取有机氮,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氮经分解者分解又转化为氨,氨进一步转化为氮气回到大气中,如此循环往复。
3、反复性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交换。
例如,水在海洋、大气、陆地之间不断地蒸发、降水、径流,实现了水的循环。
三、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1、碳循环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合成有机物。
有机物在食物链中传递,经过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燃烧等过程,又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
碳循环的平衡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稳定至关重要。
如果碳排放量增加,超过了生态系统吸收和储存的能力,就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2、氮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必需元素。
氮气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
固氮微生物将氮气转化为氨,植物吸收氨合成含氮有机物。
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取氮,其排泄物和遗体中的氮经分解者分解,产生氨和硝酸盐等,又可被植物重新利用。
人类活动,如工业固氮和农业中氮肥的大量使用,可能会打破氮循环的平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136张)课件
(1)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为行为信息,通过尖锐鸣叫的报警为物理 信息。( √ ) (2)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3)信息可来源于非生物环境或生物,传递方向均是双向的。( × )
(4)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 ) (5)当食草动物发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 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 (6)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 √ )
√C.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调节种间关系
D.进化过程中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
解析:夹竹桃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的毒性, A不符合题意; 利用夹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 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该过程属于生物防治,B不符合题意; 从题干中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 C符合题意; 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协同进化,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 变异,D不符合题意。
增:①物质循环对农业生产的启示;②生物富集; ③信息传递中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等概念;④生 与旧教材对比 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⑤生态平衡。 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01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的循环及存在形式
二氧化碳
含碳有机物
(2)碳循环过程
①过程解读
突破1
信息种类的判断及应用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1.(高考海南卷)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 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 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高考人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易错辨析 1.基于对碳循环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往复循环。( × )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 )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 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 ) 2.基于生物富集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DDT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容易积累在人体的脂肪和器官细胞中。( √ ) (2)水俣病主要是由甲基汞中毒造成,甲基汞是一种脂溶性无机汞化合物, 毒性不高。( × )
考向2生物富集 3.(2021浙江月考)英吉利海峡中存在“绿藻→虾→宽吻海豚”的一条食物链。 据最新报道,科学家在英吉利海峡附近的海豚体内发现“混合污染物”,包括 高浓度的汞、多氯联苯和二噁英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藻→虾→宽吻海豚”为捕食食物链 B.海豚体内高浓度的汞等有毒物质是通过食物链移动和浓缩的 C.测量单位面积中绿藻、虾和宽吻海豚的生物量可制成生物量金字塔 D.英吉利海峡中生产者的个体大小、繁殖速度和纤维素含量决定其生物 量金字塔的形状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特别提醒信息传递的三要素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命活动
繁衍
种间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 农畜产品 的产量。 (2)对 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
易错辨析
基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 (2)“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3)生物碱、有机酸和性外激素等都属于化学信息。( √ ) (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 √ ) (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 ) (6)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 产品的产量。( √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总结
判断:ABCD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大气中的
A CO2中的一种B
A
B
D
D
C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C
A大气中的CO2 B消费者 C分解者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生产者:图1___A_____、图2___A_____、图3____E____
知识整合
考点一 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理解
范围
生物圈(全球)
物质对象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循环形式 无机环境无无机机物物生物群落Leabharlann 两个支点生产者、分解者
特点 全球性、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1)“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相互转化,是依靠 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等) 完成的。
(4)C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 CO2 食物链和食物网
(5)C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 温室效应 (6)C循环异常导致的最常见结果: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CO2 2、CO2增多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大量的燃烧
3、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②增加植被面积(植树造林)
c
a b
呼光 用吸 用合
作作
生②产者
呼 用吸
作
消③费者
燃 烧
化石⑤燃料
小结:
动植物残骸
(1)大气中CO2的来源和去路分别是:
来源:(1)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化石燃料的燃烧。
(2)C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3)C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5.2、3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a.自身呼吸消耗 ①定量不定时 b.流入下一营养级 能量的最终去路 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②定量定时: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 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 a.自身呼吸消耗; b.流入下一营养级; 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 养级和分解者利用, 即“未利用”。 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 这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戊:________
2.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 3.据图补充食物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1)通过自身________以________的形式散失。 (2)被________同化。 (3)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________分解。 (4)未被利用。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________之间________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3.研究意义 (1)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 ________ ,使能量得到 ________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的部分。
解析: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 种群数量一 般处于 K 值;b 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 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 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 发育和繁殖; 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分解者,d 表示分解者,丁 过程表示分解者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 大肠杆菌可参与此过 程;d 的能量可来自于 b 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 a 的能量。
误区剖析 动物的同化量不等于摄入量 (1)概念差异 ①同化量:指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②摄入量:指消费者摄入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2)二者关系:真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该 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该营养级生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没 有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应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即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高三一轮】
写信? 打电话? E-mail、QQ、微信……
• 日常生活中,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 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当你思念远方的朋友时, 你是如何表达你的思念?
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
信息类型 举例 来源
物理 信息
化学 信息 行为 信息
光、声、温度、湿 度、电磁等
生物碱、有机酸等代 谢产物,性外激素等 动物的特殊行为特征
非洲的黑犀牛身 上会生长一些讨 厌的扁虱和其它 寄生虫,而小犀 牛鸟非常喜欢这 种食物,它们通 常停在犀牛的身 上到处找这些寄 生虫吃,犀牛感 到非常惬意。
当然这是有回报的,当有大型猛兽出现时, 犀牛鸟会发出一种很小的警告声音,犀牛便 会警惕起来并及早做好反击或逃跑的准备。
温度、湿度
夏夜中雌雄萤火虫的相互 识别
试题中常见的“碳循环”过程图解
微生物分解 光 合 作 用 燃烧
大气中的CO2库
呼 吸 作 用 动物 摄食 呼 吸 作 用
残落物\ 尸体\粪便
植物
动物
煤\石油等 化石燃料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进入生物群落 碳出入生物 群落的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把CO2合成有机物
碳出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用
燃烧
猫、狗肛门腺分泌物使粪便尿液 等具有特殊气味,作为领地记号。
黄鼠狼肛门附近有一对臭腺,
是其独特的化学武器。当遭到追捕, 难以脱身时,在追捕者接近的一瞬 间,会突然施放出一股难闻臭液来, 黄鼠狼趁追捕者发愣时而溜跑。一 个臭屁救了黄鼠狼的命,人们叫它
“救命屁”。
许多昆虫能释放性外激素
水葫芦
水葫芦根部的 分泌物可以明显 地抑制藻类的生 长。
A.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全国通用)
④如何解决“温室效应”
•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能效。 • 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 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 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承, 形成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目标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掌握碳循环的循环过程、特点; 3.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4.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 生物群落 和 无机环境 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又称 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观察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
结果:在相同时间内_实__验__组_落叶腐烂程度小于_对__照__组___ 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案例2: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对照组
实验组
1 B烧杯加入淀粉糊、蒸馏水 A烧杯加入等量淀粉糊、土壤浸出液
2
室温下放置7天
取两支试管
3
B1
B2
取两支试管
A1
A2
4
10mlB
1.(2020·全国Ⅲ,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
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B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首先需要确定这四种成分,①与④之间为双箭头, 且①箭头指向②、③可以确定①是生产者,④为无机环境。然 后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定 ③为分解 者。5 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碳元素在①和 ④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的;在①、②、③之间是以有机 碳的形式传递的。①是生产者,所含有的有机物最多。②是消 费者并不参与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①生 产者联系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③分解者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 环境,它们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答案:C
特别提示 对信息传递类型的辨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 孔雀开屏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的, 属于行为信息; 如果通过 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 若通过声音(如叫声)则属于物理 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3)声音、颜色、形状、磁力、温度、湿度、光、重力等 信息为物理信息。 (4)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 息。
实例 萤火虫的闪光; 植物五颜六色 的花 动物的性外激 素; 狗利用其小 便记路
对于同种或异种生 动物的异 行为 物能够通过其特殊 蜜蜂的舞蹈; 鸟 常表现及 信息 行为特征传递的信 类的求偶炫耀 行为 息
2.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 作用或应用 个体水平: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 息的作用 在生态系 种群水平: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 统中的作 的传递 用 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农业生 提高农产品或者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 产中的应 进行控制 用
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 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 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相关种群数量一般保持动态平衡, 可用如 图曲线表示。
(3)C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4)C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 CO2 食物链和食物网 (5)C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 温室效应 (6)C循环异常导致的最常见结果: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CO2 2、CO2增多的主要原因: 化石燃料大量的燃烧 3、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2)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生产者和分 解者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 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 与分解等过程。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6)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 断地循环往返。 (7)上述关系,总体上体现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并且同时进行。
归纳总结:(1)大气中 CO2 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 分解作用; 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 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 和分解者。(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 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 是单向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范围和特点
1、在哪两者之间进行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4、特点: 全球性、循环利用
生物 组成生物的各种化学元素 无机 群落 环境 范围:生物圈
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d 分解作用 者分 ④ 解 b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机制(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表现种类
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 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 规律: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 稳定性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 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 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 稳定性规律: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 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 不同
青岛质检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 跟踪训练 1 2014· 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生产者,5 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 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 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大气中的 ① CO2库
呼 用吸 作 燃 烧
呼 光 用吸 用合 作 作
a
c
生产者 ②
小结:
消费者 ③
化石燃料 ⑤
动植物残骸 (1)大气中CO2的来源和去路分别是: 来源:(1)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化石燃料的燃烧。
(2)C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知识整合 考点一 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理解 范围 生物圈(全球) 物质对象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无机物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循环形式 无机物 两个支点 生产者、分解者 特点 全球性、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1)“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相互转化,是依靠 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等) 完成的。 (2)物质循环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流动。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
(1)范围
(2)来源:物理信息既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无机环境; 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来自于生物。 (3)方向: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4)过程
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2.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单向流动,逐级 循环运动, 特点 往往是双向的 递减 反复利用 生态系统中各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 范围 生物圈 营养级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生态系统的动 生态系统的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 地位 力 基础 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把生态系统 联系 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 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稳定性调节——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之分, 负反馈调节是普遍存在 的调节方式,二者比较如下:
跟踪训练 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 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 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 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 性提高
D 分解者: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E 、图3________ C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C F 、 D、 B 消费者: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B、D 、图3________
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D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类别 内涵 传递形式 生态系统中的光、 物理 声、湿度、温度、磁 物理过程 信息 力等, 通过物理过程 传递的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 化学 程中, 自身产生的可 信息素 信息 以传递信息的化学 物质
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 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 提高生态 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5.系统稳定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 性的措施 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 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思维激活 2 两种稳定性一定呈负相关吗?
提示: 不一定, 如冻土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 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思维激活 1 足吗?
生态系统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实现自给自
提示:在物质上可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可以,生态系 统流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地球外的太阳能。
(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 ,正确的是 (D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014海南卷)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②增加植被面积(植树造林)
判断: ABCD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大气中的 CO2中的一种
A
B
A
B
D
D
C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C
A大气中的CO2 B消费者 C分解者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跟踪训练 2 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 乙两种昆 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 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 植物的叶片后, 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 X, X 既可吸引甲 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 分别在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 和________。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蜘蛛在 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 X,短期内该植 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