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第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总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特点 范围
以 有机物 为载体
主要是无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各营养级之间
全球性、循环利用
生物圈(全球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 联系 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范围和特点
1、在哪两者之间进行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4、特点: 全球性、循环利用
生物 组成生物的各种化学元素 无机 群落 环境 范围:生物圈
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d 分解作用 者分 ④ 解 b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 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稳定性调节——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之分, 负反馈调节是普遍存在 的调节方式,二者比较如下:
跟踪训练 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 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 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 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 性提高
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 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 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相关种群数量一般保持动态平衡, 可用如 图曲线表示。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机制(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表现种类
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 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 规律: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 稳定性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 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 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 稳定性规律: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 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 不同
大气中的 ① CO2库
呼 用吸 作 燃 烧
呼 光 用吸 用合 作 作
a
c
生产者 ②
小结:
消费者 ③
化石燃料 ⑤
动植物残骸 (1)大气中CO2的来源和去路分别是: 来源:(1)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化石燃料的燃烧。
(2)C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实例 萤火虫的闪光; 植物五颜六色 的花 动物的性外激 素; 狗利用其小 便记路
对于同种或异种生 动物的异 行为 物能够通过其特殊 蜜蜂的舞蹈; 鸟 常表现及 信息 行为特征传递的信 类的求偶炫耀 行为 息
wenku.baidu.com
2.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 作用或应用 个体水平: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 息的作用 在生态系 种群水平: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 统中的作 的传递 用 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农业生 提高农产品或者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 产中的应 进行控制 用
(3)C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4)C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 CO2 食物链和食物网 (5)C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 温室效应 (6)C循环异常导致的最常见结果: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CO2 2、CO2增多的主要原因: 化石燃料大量的燃烧 3、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D 分解者: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E 、图3________ C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C F 、 D、 B 消费者: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B、D 、图3________
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跟踪训练 2 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 乙两种昆 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 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 植物的叶片后, 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 X, X 既可吸引甲 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 分别在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 和________。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蜘蛛在 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 X,短期内该植 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
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 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 提高生态 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5.系统稳定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 性的措施 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 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思维激活 2 两种稳定性一定呈负相关吗?
提示: 不一定, 如冻土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 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碳循环 (1)图示
(2)分析图 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 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CO2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 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③大气中 CO2 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思路分析:理解题意,理顺各种生物间的关系,区别生态 系统的各种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 解析:(1)植物释放出的物质 X 既能吸引甲昆虫的天敌, 又能驱赶乙昆虫,故 X 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和 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取食的信息来自生物(植 物),影响甲昆虫在白天活动的信息来自无机环境。影响乙昆 虫活动的物质 X 是化学信息,影响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的信息 是物理信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利用蜘蛛网的振动 频率,属于物理信息。(3)X 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 赶乙昆虫,故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 X 后,短期内该植 物上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青岛质检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 跟踪训练 1 2014· 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生产者,5 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 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 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归纳总结:(1)大气中 CO2 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 分解作用; 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 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 和分解者。(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 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 是单向的。
知识整合 考点一 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理解 范围 生物圈(全球) 物质对象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无机物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循环形式 无机物 两个支点 生产者、分解者 特点 全球性、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1)“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相互转化,是依靠 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等) 完成的。 (2)物质循环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流动。
D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类别 内涵 传递形式 生态系统中的光、 物理 声、湿度、温度、磁 物理过程 信息 力等, 通过物理过程 传递的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 化学 程中, 自身产生的可 信息素 信息 以传递信息的化学 物质
特别提示 对信息传递类型的辨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 孔雀开屏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的, 属于行为信息; 如果通过 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 若通过声音(如叫声)则属于物理 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3)声音、颜色、形状、磁力、温度、湿度、光、重力等 信息为物理信息。 (4)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 息。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
(1)范围
(2)来源:物理信息既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无机环境; 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来自于生物。 (3)方向: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4)过程
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2.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单向流动,逐级 循环运动, 特点 往往是双向的 递减 反复利用 生态系统中各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 范围 生物圈 营养级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生态系统的动 生态系统的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 地位 力 基础 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把生态系统 联系 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2)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生产者和分 解者;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3)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 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 与分解等过程。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6)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 断地循环往返。 (7)上述关系,总体上体现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并且同时进行。
解析:首先需要确定这四种成分,①与④之间为双箭头, 且①箭头指向②、③可以确定①是生产者,④为无机环境。然 后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定 ③为分解 者。5 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碳元素在①和 ④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的;在①、②、③之间是以有机 碳的形式传递的。①是生产者,所含有的有机物最多。②是消 费者并不参与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①生 产者联系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③分解者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 环境,它们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答案:C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②增加植被面积(植树造林)
判断: ABCD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大气中的 CO2中的一种
A
B
A
B
D
D
C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C
A大气中的CO2 B消费者 C分解者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A A 生产者: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图3________ E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A B 大气CO2库: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C 、图3________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思维激活 1 足吗?
生态系统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实现自给自
提示:在物质上可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可以,生态系 统流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地球外的太阳能。
(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 ,正确的是 (D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014海南卷)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形式 特点 范围
以 有机物 为载体
主要是无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各营养级之间
全球性、循环利用
生物圈(全球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 联系 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范围和特点
1、在哪两者之间进行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4、特点: 全球性、循环利用
生物 组成生物的各种化学元素 无机 群落 环境 范围:生物圈
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d 分解作用 者分 ④ 解 b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 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稳定性调节——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之分, 负反馈调节是普遍存在 的调节方式,二者比较如下:
跟踪训练 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 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 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 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 性提高
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 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 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相关种群数量一般保持动态平衡, 可用如 图曲线表示。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机制(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表现种类
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 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 规律: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 稳定性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 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 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 稳定性规律: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 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 不同
大气中的 ① CO2库
呼 用吸 作 燃 烧
呼 光 用吸 用合 作 作
a
c
生产者 ②
小结:
消费者 ③
化石燃料 ⑤
动植物残骸 (1)大气中CO2的来源和去路分别是: 来源:(1)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化石燃料的燃烧。
(2)C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实例 萤火虫的闪光; 植物五颜六色 的花 动物的性外激 素; 狗利用其小 便记路
对于同种或异种生 动物的异 行为 物能够通过其特殊 蜜蜂的舞蹈; 鸟 常表现及 信息 行为特征传递的信 类的求偶炫耀 行为 息
wenku.baidu.com
2.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 作用或应用 个体水平: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 息的作用 在生态系 种群水平: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 统中的作 的传递 用 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农业生 提高农产品或者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 产中的应 进行控制 用
(3)C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4)C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 CO2 食物链和食物网 (5)C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 温室效应 (6)C循环异常导致的最常见结果: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CO2 2、CO2增多的主要原因: 化石燃料大量的燃烧 3、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D 分解者: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E 、图3________ C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C F 、 D、 B 消费者: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B、D 、图3________
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跟踪训练 2 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 乙两种昆 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 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 植物的叶片后, 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 X, X 既可吸引甲 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 分别在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 和________。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蜘蛛在 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 X,短期内该植 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
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 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 提高生态 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5.系统稳定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 性的措施 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 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思维激活 2 两种稳定性一定呈负相关吗?
提示: 不一定, 如冻土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 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碳循环 (1)图示
(2)分析图 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 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CO2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 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③大气中 CO2 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思路分析:理解题意,理顺各种生物间的关系,区别生态 系统的各种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 解析:(1)植物释放出的物质 X 既能吸引甲昆虫的天敌, 又能驱赶乙昆虫,故 X 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和 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取食的信息来自生物(植 物),影响甲昆虫在白天活动的信息来自无机环境。影响乙昆 虫活动的物质 X 是化学信息,影响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的信息 是物理信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利用蜘蛛网的振动 频率,属于物理信息。(3)X 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 赶乙昆虫,故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 X 后,短期内该植 物上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青岛质检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 跟踪训练 1 2014· 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生产者,5 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 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 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归纳总结:(1)大气中 CO2 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 分解作用; 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 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 和分解者。(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 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 是单向的。
知识整合 考点一 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理解 范围 生物圈(全球) 物质对象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无机物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循环形式 无机物 两个支点 生产者、分解者 特点 全球性、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1)“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相互转化,是依靠 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等) 完成的。 (2)物质循环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流动。
D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类别 内涵 传递形式 生态系统中的光、 物理 声、湿度、温度、磁 物理过程 信息 力等, 通过物理过程 传递的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 化学 程中, 自身产生的可 信息素 信息 以传递信息的化学 物质
特别提示 对信息传递类型的辨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 孔雀开屏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的, 属于行为信息; 如果通过 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 若通过声音(如叫声)则属于物理 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3)声音、颜色、形状、磁力、温度、湿度、光、重力等 信息为物理信息。 (4)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 息。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
(1)范围
(2)来源:物理信息既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无机环境; 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来自于生物。 (3)方向: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4)过程
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2.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单向流动,逐级 循环运动, 特点 往往是双向的 递减 反复利用 生态系统中各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 范围 生物圈 营养级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生态系统的动 生态系统的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 地位 力 基础 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把生态系统 联系 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2)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生产者和分 解者;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3)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 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 与分解等过程。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6)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 断地循环往返。 (7)上述关系,总体上体现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并且同时进行。
解析:首先需要确定这四种成分,①与④之间为双箭头, 且①箭头指向②、③可以确定①是生产者,④为无机环境。然 后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定 ③为分解 者。5 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碳元素在①和 ④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的;在①、②、③之间是以有机 碳的形式传递的。①是生产者,所含有的有机物最多。②是消 费者并不参与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①生 产者联系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③分解者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 环境,它们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答案:C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②增加植被面积(植树造林)
判断: ABCD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大气中的 CO2中的一种
A
B
A
B
D
D
C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C
A大气中的CO2 B消费者 C分解者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A A 生产者: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图3________ E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A B 大气CO2库:图1________ 、图2________ C 、图3________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思维激活 1 足吗?
生态系统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实现自给自
提示:在物质上可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可以,生态系 统流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地球外的太阳能。
(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 ,正确的是 (D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014海南卷)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