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合集下载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目标导学】 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和都城。(时空观念) 2.掌握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经济发展的史实。(历史解释) 3.研读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和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 的基础和前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背景。 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_外__戚__,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各种_社__会__矛__盾__日益激化。 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_新__”,西汉灭亡。 ③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_农__民__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以“_复__汉__” 为旗号,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2)建立:25年,_刘__秀__称帝,定都_洛__阳__,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5.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因治理黄河而名垂青史的
水利专家是( A )
A.王景
B.李冰
C.刘邦
D.黄帝
【解析】东汉时期,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名垂青史。
6.[历史解释]王莽篡汉引发光武帝刘秀的担忧,为此规定“后妃之家不得封侯
与政”。该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 )
4.“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 身影。如图所示,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D ) A.绘画技巧的成熟 B.盐铁官营的实施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农耕技术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耕作开始使用二牛一人一 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反映了农耕技术的发展。
10.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 共同点是( B ) 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 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政权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均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 起义,这两次农民起义都是因为王朝的统治不得民心,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的,起义都 沉重打击了当时统治者的统治。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西汉后期政局——西汉灭亡

公元9年
间人: 外戚王莽建立“__新___”_朝
物结:果: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
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前 6—57),汉景帝后裔。 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 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 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 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统 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 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 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 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东 汉 的
东 汉 的 建 立
建立: 公元25年 ,刘秀,以洛阳为都城
1、释放奴婢; 2、减轻刑罚;
措施: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结果: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兴 衰
东 汉
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的 衰
2.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

有组织、有准备
猜猜“ ”是谁?
光武帝
我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但我的后世 帝王被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最终失去了政权。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王角莽
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火 公公元元2前52年5年,西汉宗室刘刘秀邦建立东汉,他

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汉武武中中兴兴”。
金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幼,导
2、东汉的建立
东汉
光武帝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刘秀 公元25年 洛阳
考考你
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
长安
东汉的兴盛:
略材(料掠一):为(奴汉光婢光武者武帝,帝皆)治一诏国切曰思免:为想“庶民:人自。八”年以来被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问题探究 顺帝之末,京都童谣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核心素养
——《后汉书》
【历史解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
知识拓展
面给当时的东汉带来什么影响?
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 社会混乱。
目标导学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
问题探究
东汉坞堡复原图
东汉绿釉陶水亭
核心素养 知识拓展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 积贮,满于诸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历史解释】结合材料说一说光武帝的一 系列统治措施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 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
史称“光武中兴”。
目标导学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 问题探究
根据课本P74,归纳东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行业 农业
措施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王景治理黄河
目标导学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史料实证】阅读课本P73-74,结合材料,了解光武
自主学习
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指导 问题探究 核心素养 知识拓展
史料
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 一切免为庶人。
释放奴婢
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减轻田租
措施
非犯殊死,皆一切勿案其罪。见徒免 为庶人。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政治腐朽、社会混乱。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豪强崛起,形成割据势力
黄巾起义
领导人:张角 时间:184年 特点:有组织、有准备 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义务教育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件】

义务教育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件】
经济恢复
“光武中兴”
贰 童谣唱兴:光武中兴 根据课本P74,归纳东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牛耕画像石拓片
水排
青釉水波纹双耳瓷扁壶
行业 农业 手工业
措施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王景治理黄河
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青瓷技术成熟。
贰 童谣唱兴:光武中兴
回顾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相关措施,归纳两汉盛世局 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贰 童谣唱兴:光武中兴
东汉
时间 公元25年 建立者 刘秀(光武帝) 都城 洛阳(今河南洛阳)
东汉形势图
贰 童谣唱兴:光武中兴
祸拏(ná 牵连)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 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田畴荒 芜…… 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


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怎样的社会局面?
原因
➢ 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 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启示
➢ 统治者要勤政爱民,以民 为本;
➢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 济发展的前提。
三、童谣唱衰:东汉衰败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后汉书.五行志》
这首童谣背后折射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叁 童谣唱乱:东汉衰败 皇帝 即年位幼年即龄位去世年龄



民族上
允许北方少数民缓族和内民迁族矛盾
贰 童谣唱兴:光武中兴
时间 西汉末 东汉初
57年(光武 帝去世时)
全国户籍人口 近6000人万口增长 1000多万
2100多万
——据《后汉书·郡国五》刘昭补注
社会安定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皇帝长大,依靠_宦__官__
➢观察下东面汉的图后表期,皇思考帝问即题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即位 年龄
寿命
和帝 10岁 27岁 殇帝 1岁 2岁 安帝 13岁 31岁
算一算他们的平均即位 年龄和平均寿命。
顺帝 11岁 30岁
冲帝 2岁 3岁 质帝 8岁 9岁 桓帝 15岁 36岁
当小皇帝逐渐长大后, 最想摆脱谁?最能依靠 谁?
武光中武兴中”兴。
来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年迈幼,导
找 致外戚权力膨胀,后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茬 东汉走向衰亡。
东汉后期,天灾人祸,时局动荡,184年,
经过精心策划,陈张胜角吴广领导的大黄泽巾乡起义
爆发了,使东汉一蹶不振。








探究:对比王莽和汉光武帝时期,社 会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西汉

东汉
文 景
汉 武
元成哀平子 帝帝帝帝婴
光 武 中
之盛 治世

汉 材料:
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天下出现兴盛局面
光 (东汉初)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帝 材料:
——《后汉书 光武帝记》
刘 (光武中兴时)马放牧,邑门不
治 已
公元前
帝帝帝帝

202年
文 景 之 治
汉昭 武宣 盛中 世兴

末 材料1:“大兴徭役,重增赋敛,
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
以百万数”

! ——《汉书•谷永传》
东汉建立的背景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 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王莽趁 机夺取了西汉政权。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 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执兵器的武士,有端坐的主人和跪伏朝拜的吏役。它
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武装力量的一种真实反映,说明东汉豪强大族已经把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
况。
返回目录
材料二 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 向(响)应,京师震动。
返回目录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2.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的示意图。
宦官专权
外戚专权
返回目录
三、黄巾起义 3.填写下面历史资料卡。
184年。 张角。
有组织、有准备。 失败。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使其名存实亡。
返回目录
材料解读 材料一 见下图。
课堂•互动理解
东汉陶院落
解读 1956年广东省广州市东郊麻鹰岗出土。这件陶院落平面呈方形,有
项目 概况
吸取前朝(秦朝、王莽新朝)劳民伤财,激化矛盾的教训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共同原因 释奴为民,减轻刑罚 注重文治,善于用人源自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统治政策具有持续性、稳定性
作用
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延续了王朝 的统治和强盛
返回目录
2.理解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 (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的一大特点,它是东汉皇权加 强和政治腐败的产物。 (2)东汉是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时期,外戚本身就是豪强大族的代表。宦官专 权则是皇权的畸形演化。 (3)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他们一旦得势,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为了扩大 势力,外戚与宦官集团又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外戚与 宦官集团都是腐朽的政治代表。他们的专权,造成了东汉政治的腐朽和黑 暗。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件
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 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 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 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鲜 卑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
4.柔术治国,光武中兴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生活在光武中兴时期的他会说唱什么呢?
被释放的奴隶
我终于不再受贪官勒索了
4.柔术治国,光武中兴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呢?
释放奴婢 减轻赋税 减轻刑罚
合并郡县 裁减官员 加强监督 惩处贪污
允许民族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
增加了劳动力
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统治
简化了政务, 整治了官场风气
巩固统一多民族 的国家。加强了 民族团结
释放奴婢
减轻负担 减轻刑法
减负的农民国百家姓兴安旺居昌乐我终盛业于自由了,脱离了奴籍 内迁的匈奴社人会太平祥我压和力小了,衣食无忧了
被贪官压榨 的百姓
我终于过上定居生活,不要 再漂泊了
农业: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 ↓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王景受命治理黄河
↓ 被淹没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
手工业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 水排的发明提 高了冶铁质量
13、东汉的兴衰
1.王莽篡汉,西汉灭亡
材料一:(西汉后期)“大 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 雨……(民)饥馑……死于 道,以百万数。”
--《汉书.谷永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后期百姓生活状况? 状况:民不聊生,流离失所
(2)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徭役、赋税繁重
外戚王莽
皇帝的母族、妻 族被称为外戚。 王莽是西汉汉元 帝皇后王政君的 侄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东汉车骂出行壁画(局部) 壁画中有车辆、骑马随从、步行仪仗等,前呼 后拥。生动再现了东汉豪强出行的景象。
黄巾起义
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1.背景
黄巾起义
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归纳黄巾起义的背景?
童谣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汉王朝 黄巾起义军
材料: 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 侍(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gu que】(搜刮)财利,侵掠 百姓。 元嘉元年(151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154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在这个城堡院落里,豪强大族 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 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汉代庄 园中常见的望楼,高坐的顶楼上悬挂大 鼓,并有武士巡视了望,一有敌情,实 行防御。从这件望楼模型可以了解当时 豪强地主称霸一方、拥兵自保的情景。
东汉绿釉陶水亭 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 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 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 拍手伴歌。这一陶水亭是豪 强地主娱乐生活及拥有私人 武装的写照。
立足史料实证,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概况、 特点和影响。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东汉建立与 “光武中兴”
东汉是怎样建立的?什么是光武中兴?
壹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西汉末年政治形势
读图知史,说一说西汉末年的的社会状况?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朝政 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 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统编版2024)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统编版2024)
怒”。 ——《后汉书》
东汉王朝刚刚建立, 我该如何巩固统治呢?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 4.阅读课本P75-76,结合材料,了解①汉在光政武治帝上为和巩军固事对上全加国强的中统央治集采权取了哪些 措施?
材料一:(汉光武帝)诏②曰多:次“下民令自释八放年奴以婢来,被禁略止为残奴害婢奴者婢,皆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
人影武响装:及豪娱强乐大生族活的势写力照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裂局面的重要因素
黄巾起义
1.背景
三、黄巾起义
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归纳黄巾起义的背景?
童谣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汉王朝 黄巾起义军
材料: 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 皆由十常侍(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gu que】 (搜刮)财利,侵掠百姓。 元嘉元年(151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154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第三,评定物价,改革币制。
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3. 东汉的建立
为什么史称
公元__2__5___年,刘“秀东称汉”帝?,后 定都___洛__阳_____,史称___东___汉____。
刘秀就是___光__武__帝_____。

从公元25年到公元36年,光武帝

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
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 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 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 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0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0张PPT)

东汉宅院画像砖
该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的一座宅 院,其中有围墙、长廊、前后院、堂屋、 望楼等,是东汉豪强住宅的缩影。
新课学习
活动 2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以及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对东汉统治产生 了什么影响?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以及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对东汉的政治、社 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在政治方面,导致朝政混乱,政治腐朽不堪,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在社会方面,外戚与宦官集团、豪强大族都竭力搜刮民财、压榨百姓, 导致民生困苦、社会动荡,最终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东汉形势图
新课学习
学习任务二 了解“光武中兴”。 活动 1 阅读教材,梳理光武帝施政措施表格。
新课学习
光武帝施政措施
背景
目的
措施
西汉末年, 朝政腐败, 社会动荡
◎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巩固统治, 稳定社会
◎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减轻田租 ◎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课堂小结
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东汉的兴衰”有何认识。
东汉 25 年 刘秀(光武帝)


措施:政治方面、经济方 面、民族关系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 强大族势力膨胀
黄巾起义
课后任务
拓展作业
看文物,学历史。
右侧为出土于四川的东汉击鼓说唱俑。观察文物,查
阅资料,完成如下任务(三选一)。
教材,完成“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知
识卡片。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
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农业
使用 __二__牛__一__人__一__犁___ 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王景受命__治__理__黄__河__ ,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2024秋新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2024秋新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东汉绿釉陶水亭
➢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75页的内容,归纳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表现。
表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兼并土地,逐渐形成割据局面。
三、黄巾起义
➢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76页的内容。
领导人: 张角等 创立宗教:太平道
黄 爆发时间: 184年 巾 爆发范围:全国各地 起 起义装扮: 头裹黄巾 义 整体特点: 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材 料 三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 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他 还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 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材料四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精简到十分之一)”。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材料五 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鲜卑内迁。此 后,内迁各族的生活习俗逐渐跟汉人趋同,有些民族甚至忘记了 自己的语言,军队成为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
(3)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
结果: 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课堂小结
东汉的兴衰
随堂练习1
C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
谢谢 大家
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史称“光武中兴”。
作用: (1)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 (2)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天下 出现兴盛局面。
东汉集市画像
东汉牛耕图像石拓片

东汉的兴衰ppt课件

东汉的兴衰ppt课件
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 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任务:写出以下时间点的重要历史事件
西汉建立
新朝建立 东汉建立 东汉灭亡
前202年
9年
25年
220年
9年,外戚(指皇帝 的母族、妻族)王 莽夺取政权,定国 号为“新”。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王莽的施政措施加 剧了社会动荡,激 起各地农民起义。
姓名:刘秀 血统:汉室子弟 生于:公元前6年 逝于: 公元57年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没落的皇族
骑牛举义
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 ——《后汉书‧光武帝纪》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长安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A.社会经济发展
B.民族政权并立
C.王朝走向衰亡
D.南方人民北迁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课堂练习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3.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史称“光武中
兴”,其原因不包括(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合并州县,裁减冗员
C.减轻农民负担
D.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4.“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但余部坚持斗
影响
豪强地主 刘秀原配妻子,第二
任皇后,祖上是辅佐
刘秀第一位皇后,出 生于中山郡名门望族,
齐桓公的管仲,阴家
母亲是西汉皇族后裔,
是南阳豪门大户
父亲是河北世家大族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 面的重要因素。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此诏令反映出( C ) A.汉朝强化西域治理
B.中医治疗技术已经成熟
C.政府关注民众疾苦 D.丝路开通促进中医发展
4.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 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最能说明当时 ( D)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使其一蹶不振。
没有推翻东汉
课堂小结










新朝 公元9年 公元25年



起 义






东汉中期
公元184年
随堂检验
1.“国祚”指王朝维持的时间。根据下图,可计算西汉的“国祚”是
(B )
西汉建立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
汉献帝禅位
公元前202年
9年 25年
220年
A.193年 B.210年 C.226年 D.421年
风气
加强了民族团结
2.光武中兴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西汉末
近6000万
东汉初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时) 2100多万
105年
5300多万
“(东汉初期)天下安平,人无徭役, 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 羊被野”
--《后汉书》
原始鸟形灯盏
汉代的耕作, 以二牛抬杠最为典 型,应用最为普遍。 《后汉书》记载: 庐江郡“百姓不知 牛耕”,王景为太 守,首先修复了著 名的水利工程芍陂, 又“驱率吏民,修 起芜废,教用犁耕, 由是垦辟倍多,境 内丰给。”
三、何以亡——黄巾起义奏亡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毛泽东认为,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刘秀是如何实现“光武中兴”的?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
(一)光武中兴
1.教师提问:在经历了汉武帝鼎盛时期之后,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
学生回答: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教师讲述: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
学生回答:没有。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述:在新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
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4页,回答开国初期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学生回答: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
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总结: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教师提问: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出现“光武中兴”。

二者的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师生总结: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被长期执行,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教师讲解: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

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被阉割过的男子。

2.表格展示:
教师提问: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状况?这一状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寿命不长。

这一状况容易导致大权旁落。

3.教师提问:观察下图,说一说东汉中期以后,年幼的皇帝与长大的皇帝分别依靠谁。

这一变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学生回答:年幼的皇帝依靠外戚,形成外戚专权局面;长大后的皇帝,依靠宦官从外戚手中夺取权力,又形成了宦官专权局面。

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教师总结: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5页,归纳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

学生回答: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不聊生。

教师补充:广大人民无法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反抗情绪蔓延,最终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教师引导:说说黄巾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

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

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最后被镇压下去。

3.教师提问:为何说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学生回答:因为张角在起义前创立了太平道,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发动起义,所以说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4.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那么,它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引发了各地州牧割据,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5.教师提问: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教师总结:相同点——都是用革命手段反抗封建压迫,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不同点——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行动;陈胜、吴广只做了简单的起义准备,而黄巾起义借助宗教进行了10多年的宣传。

三、课堂总结
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局面。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落。


板书设计◇ 东



衰{
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巩固统治的措施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时间:184年领导者:张角特点: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