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1. 引言为了更好地指导初中生学习历史,提高历史学科素养,本文对初中历史学情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文将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方法、目标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2.1 知识储备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发现学生在历史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较为扎实,能熟练回忆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基本信息;- 仍有部分学生在历史知识掌握上存在不足,对历史事件、人物等基本信息记忆模糊,难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2 思维能力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表现如下:- 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历史思维能力上存在不足,难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3. 学生学习兴趣分析3.1 兴趣程度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观察,发现学生在历史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较低,学习主动性不足。
3.2 兴趣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故事、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等。
4. 学生学习方法分析4.1 学习方法现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其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学生在历史学习方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未能充分运用,未能发挥其学习潜力。
4.2 推荐学习方法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问题,本文推荐以下学习方法:-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历史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运用图表、时间线等工具,帮助记忆和梳理历史知识;- 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横向联系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积极开展历史讨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引言本文档旨在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情,为教育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历史教育的相关信息和建议。
通过分析学生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兴趣,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提升教学效果。
学生研究动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研究通常是一门新课程。
他们可能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缺乏了解,因此研究动机可能相对较低。
此外,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参与与自己相关的主题,因此历史教育需要侧重于培养学生与历史内容的联系和兴趣。
研究方式七年级学生的研究方式多样化。
其中一些学生可能通过听课和记笔记来获取知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喜欢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
教育者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研究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难点和挑战对于许多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历史概念和事件的关联性可能是一个难点。
他们需要帮助将历史事件放入整体的时间和地域背景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影响。
此外,阅读历史文本和理解复杂的历史材料可能对学生构成挑战。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使用适合他们的阅读策略,并提供适量的支持和指导。
建议和措施为了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情,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措施:1. 提供有趣和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和案例,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研究动机。
2. 使用多媒体和视觉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概念。
3.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以促进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4. 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5. 组织实地考察和博物馆参观等实践活动,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
结论通过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情,教育者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从而提高历史教育的效果。
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长期兴趣。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二)2024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二)引言概述:本文是对七年级学生历史学情的分析,旨在了解他们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习情况,以及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详细观察和总结,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辅助教学的建议。
正文:一、学生的学习态度1.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程度较低2.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3.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4.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考试成绩5.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有限二、学生的学习方法1. 学生依赖于课堂笔记和教材内容2.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方式较为单一3. 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能力4. 学生不善于使用多种学习资源5.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较弱三、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1. 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理解较浅2.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理背景了解不足3. 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有限4.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的理解不够深入5. 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络缺乏清晰的认识四、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1. 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2. 如何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重要性认识3.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 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历史学科的认知水平五、总结:通过对七年级学生历史学情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知识掌握情况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等方法。
同时,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历史学习资源,如参观博物馆、组织历史研究小组等,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历史学科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doc(二)2024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doc(二)引言概述初中历史学情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表现和需求,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本文将针对初中历史学情展开深入分析,通过以下五个大点探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可能的改进措施。
正文内容1.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学生是否对历史学科感兴趣,是否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程度- 学生是否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参与-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是否有效利用资源- 学生面对历史学习困难时的应对方式和解决能力3.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教学模式- 学校在历史学科方面的资源配置情况- 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是否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媒体资源- 教学模式是否多样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情况,是否有积极的互动氛围- 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对学习效果的影响5.评价方式和反馈机制- 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成绩和学习态度的评价方式- 是否有及时的学习反馈机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提升 -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评估方式总结通过对初中历史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对历史学科普遍存在兴趣不高和理解较为肤浅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历史概念理解能力。
-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模式。
- 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是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关键,需要加强师生互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学校和教师应当建立有效的评价方式和反馈机制,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以上分析和措施的提出,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学习成绩和兴趣。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1)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1)引言本文旨在对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情进行分析。
通过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完成作业和考试表现等方面的考察,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并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内容的理解和研究兴趣。
以下是对七年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情况的观察和分析:- 主动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发言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参与度: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回答问题和提问一些简单的疑问。
- 知识掌握: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提供相关例子进行支持,但也有少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
完成作业作业是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和提升研究效果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七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完成率: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提交,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拖延或未完成作业的情况。
- 质量:大多数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较好,回答问题较准确,有一定的创造性。
但也有一些学生的作业存在一些错误,需要进一步指导。
考试表现考试是评估学生对历史学科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七年级学生考试表现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平均成绩: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学科考试成绩在中等水平以上,有一些学生表现出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但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成绩较低。
- 错误类型:学生在考试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包括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关键人物的身份、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混淆,以及对历史背景和原因的理解不够清晰。
结论通过对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情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理解,参与课堂讨论和完成作业较为积极。
- 在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方面,学生存在差异,有些学生的研究进展较好,而一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较低,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巩固。
- 学生在考试中常犯一些错误,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关键人物的身份等方面的混淆,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教学。
初中历史学学情分析(二)2024
初中历史学学情分析(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对初中历史学学情进行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特点和学习要点,并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
通过分析学生在学历史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兴趣的提升。
大点一:学习态度分析1. 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程度2. 学生对历史学的学习动机3. 学生对历史学的认知偏好4. 学生对历史学的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5.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历史学习态度大点二:学习方法分析1. 学生对历史学的学习方法选择2. 学生对历史学知识的整理、归纳和总结能力3. 学生对历史学概念与事件的理解能力4. 学生对历史学资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5.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大点三:认知水平分析1. 学生对历史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2. 学生对历史学概念和思想的把握能力3. 学生对历史学中事件和人物的关联和分析能力4. 学生对历史学中时代和地域的辨识和理解能力5.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认知水平大点四:学习困难分析1. 学生在历史学学习中的常见困难2. 学生在历史学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3. 学生在历史学学习中需要特别加强的知识和技能4. 学生在历史学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5.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学习困难大点五:课堂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度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3. 运用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学知识4. 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历史学问题5. 建立合作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互助学习总结:通过对初中历史学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兴趣的提升。
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一历史学情分析
初一历史学情分析
简介
本文旨在对初一学生的历史学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对学生的研究表现、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研究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历史研究效果。
研究表现分析
初一学生在历史研究方面的表现总体上较为良好。
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研究积极性较高,能够认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然而,在一些学生中仍存在课堂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总体上较为扎实。
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历史问题。
然而,在一些学生中存在记忆力较差的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记忆方法来帮助他们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研究态度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研究的态度普遍积极。
他们对历史感兴趣,愿意主动研究并积极思考。
然而,在一些学生中还存在研究态度不端正、缺乏自律性等问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培养正确的研究态度和惯。
建议
为了提高初一学生的历史研究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1.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增加研究的趣味性。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研究、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 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强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4. 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态度和惯,通过积极鼓励和研究规划指导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研究惯。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建议,相信可以有效提高初一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024年中学历史教学学情分析初中历史学情分析报告(五篇)
二、进行体制健康测试,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各年级各班体育教育过程作一个学情研究,为以后教学中提高更好教学质量,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教法以学法为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本人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促进学习正迁移试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教学,目的在探索出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路子。为了使学校体育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第一篇: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上)一、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孙:两位老师,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就是作为初中历史的起始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开展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主要在初一年级开展,这个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表面上看是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过渡,实际上,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上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张:的确,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我们不妨从认知发展和初中历史教学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学生的特点。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讲,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11、12岁以后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并且能够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部分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部分孩子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的疆域比较,理解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为学生具体运算搭建台阶。
在这一课中,我把时间(朝代)和疆域图建立了联系。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共包括三个小的活动环节。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程,探究了历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感悟了清朝对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贡献。
张:2011年版新课标也提到了学生现有的历史思维特点及相应的对策,“历史课程逐渐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孙:两位老师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分析,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方案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方案背景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情,制定一个有效的分析方案是必要的。
目标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方案,以评估学生们的历史学知识水平、研究兴趣和研究惯。
方法1.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问卷调查,涵盖以下方面:- 历史研究的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历史研究成绩和能力的评估。
- 研究兴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程度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注程度。
- 研究资源利用:学生对教科书、参考资料、互联网等研究资源的使用频率和效果评估。
- 研究惯:学生的研究时间规划、研究环境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惯。
2. 课堂观察在历史课堂上进行观察,评估学生的参与度、专注度和研究态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主动回答问题的频率和准确性。
- 是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
- 是否主动提问并与老师进行学术交流。
- 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考试和评测安排一次针对七年级历史学科的考试,测试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 考试内容应覆盖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和理解能力。
- 考试要注重综合能力的评估,包括知识运用、分析思考和历史事件的时序能力等。
数据分析收集完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相关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以获取下列信息:- 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整体情况,包括成绩分布、自评和实际表现的一致性等。
- 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在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中表现出的偏好和关注点。
- 学生对研究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否充分利用各种研究资源来提升研究效果。
- 学生的研究惯,包括时间规划、研究环境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惯和表现。
- 学生在历史考试中的整体表现,反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结果应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改进和辅助措施:- 针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整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研究资源推荐。
-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设计更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初一学生历史学科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历史学科学情分析引言本文旨在分析初一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的学情,旨在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程度、研究态度以及知识掌握情况,从而为课程改进和教学提供参考。
以下是对初一学生历史学科学情的分析。
学生兴趣程度初一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程度存在个体差异。
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历史事件、人物等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愿意主动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然而,另一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较为冷淡,对历史事件缺乏兴趣,常常视历史学科为乏味的内容。
学生研究态度初一学生的研究态度也表现出差异。
部分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历史学科的研究。
而另一些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一种被动的态度,缺乏主动性,对课堂内容缺乏关注和参与。
他们往往只在考试前进行临时复,对历史学科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不够。
知识掌握情况初一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知识掌握也存在差异。
对于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人物,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背景,能够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见解。
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掌握相对较浅,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
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研究和理解。
结论通过对初一学生历史学科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程度、研究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存在差异。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效果,我们应鼓励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
同时,我们也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提高历史学科的研究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1] 张三, "初中历史教育研究",《教育学刊》,2010年,第4期.。
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1. 学生基本情况本学期我所教授的七年级学生共有x人,其中七(1)班有x人,七(6)班有x人。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家庭背景各异,但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好奇心强,对历史知识充满兴趣,但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学习主动性不足。
(2)基础知识薄弱,对历史概念、事件及人物的了解程度较低。
(3)学习方式单一,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生学习现状(1)课堂纪律较好,但部分学生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2)课堂互动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
(3)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
(4)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初中历史基础知识,了解我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措施1.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
(3)注重历史故事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2.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授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搜集、整理和归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实。
(2)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课堂秩序良好。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4. 注重课后辅导,提高作业完成质量(1)定期检查学生作业,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2)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检测,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 通过作业、考试等形式,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完整word)初中历史学情分析
(完整word)初中历史学情分析初中历史学情分析
引言
本文旨在对初中历史学情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方法
1.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关于历史学科的研究情况、兴趣程度等数据。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了解初中学生的历史学情。
结果与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以下是对初中历史学情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研究情况
- 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且认真对待历史研究。
- 少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和投入,需要采取措施提升
研究积极性。
学生研究效果
- 大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绩。
- 少数学生的研究成绩较差,需要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学生研究方式
- 多数学生倾向于通过教科书、课堂讲解等传统方式研究历史。
- 少部分学生对多媒体、互联网等新型研究方式更感兴趣,可
以在教学中更加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
建议与改进
根据以上结果与讨论,提出以下建议与改进措施:
1. 加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引入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型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研究体验。
3. 针对研究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额外支持,帮助
他们提高成绩。
结论
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学情的分析,发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总体积极且成绩良好。
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和表现较差,需要教学上的进一步改进和支持。
以上的建议与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在实践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感谢阅读本文,请随时提供反馈意见。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一)2024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一)引言概述:本文对七年级历史学情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
在梳理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后,发现了一些关键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效。
正文:一.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1. 学生对历史的感兴趣程度较低2. 缺乏与当代社会现象和自己生活经验的联系3. 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不足4. 历史学科教学的吸引力不够二.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1. 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2. 难以理解和运用历史概念和术语3.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4.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限5. 学生很少将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三. 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1. 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2. 忽视历史学科的学习技巧和技巧3. 实施历史学习计划的能力不足4. 学生对历史学习时间的管理存在问题5. 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四. 学生历史学习环境和资源1. 历史教学资源的匮乏2. 学校与家长缺乏对历史学习的重视和支持3. 缺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历史学习环境4. 历史学习人文氛围的缺失5. 学生缺乏良好的合作学习和互动机会五.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效的建议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2. 创设与当代社会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历史学习场景3. 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4. 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5. 寻找并利用丰富多样的历史学习资源和优质环境总结:通过对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我们发现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历史学习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包括激发兴趣、创设相关场景、培养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利用学习资源和优质环境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效。
希望通过这些改进举措,能够为七年级历史学习的提升和发展做出贡献。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1. 学科概述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它教会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
在七年级学科核心课程中,历史学科以“历史与社会”为主题,包括“远古时代的人类社会”、“古代文明”、“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文明史”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过去的文化、历史和世界,培养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提升综合素养。
2. 学情概况根据对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和学业测试的调查分析,学生的历史学情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历史学科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门“陌生”的学科,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
尤其是在学习《古代文明》等有趣的内容时,学生们很容易进入状态。
此外,学生们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课外学习。
2.2 学习难点和瓶颈在学习历史学科中,学生们普遍感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有些知识点难以理解和掌握。
尤其是在学习《中国古代史》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对于长时间的历史事件及其因果关系难以理解。
此外,对于古代文字的阅读和理解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点。
2.3 学习能力和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较为齐整和有序,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意识,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一些学生没有形成完善的笔记习惯和方法;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和联想的能力。
3. 解决方法和措施针对学情调查分析所发现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解决方法。
3.1 强化学习兴趣和态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兴趣和态度,例如展开课堂互动、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等。
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讲解灵活、交流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建立新旧内容衔接机制教师需要注重对新知识的引入和讲解,帮助学生尽快建立新旧内容的联系。
课前预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先了解一下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利于课堂学习的深化和拓展。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方案(二)2024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方案(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初中历史学科的学情,提出一份分析方案,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一、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调查分析1. 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程度2. 分析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3. 探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水平4. 分析学生对不同历史题材的偏好程度5. 利用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意见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运用能力的评估1. 通过课堂测试、作业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2. 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3. 分析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应试表现和成绩情况4. 评估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程度5.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三、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评估1. 调查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常用的学习方法2. 评估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分析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和文献分析能力4. 探讨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5. 培养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归纳总结和推理判断能力四、学生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分析1. 调查学校对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投入情况2. 分析学校历史教材的质量和适配度3. 评估学校图书馆等学习资源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支持程度4. 考察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环境和条件5. 分析学校历史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五、教学改进建议和总结1. 根据学情分析结果,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建议和措施2. 总结学情分析的主要发现和不足之处3. 提出完善学情分析的途径和方法4. 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5. 整合学情分析结果,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指导和依据总结:通过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情分析方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学习环境和资源的支持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doc(一)2024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doc(一)引言概述:初中历史学情分析文档(一)旨在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情进行深入剖析,并提供相关数据和分析结果。
本文将从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知识储备程度、学习成绩、教学方法和资源利用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有关初中历史学科的有益参考。
正文内容:1. 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1.1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程度1.2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知1.3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规划能力1.4 学生和家长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和期望1.5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意愿和行为表现2. 知识储备程度2.1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2.2 学生对历史概念和关键人物的理解程度2.3 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时代的整体把握能力2.4 学生对历史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5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情况3. 学习成绩3.1 学生在历史考试中的平均成绩3.2 学生历史学科成绩的分布情况3.3 学生在选择题和解答题上的表现3.4 学生在历史能力综合测试中的表现3.5 学生在学期评价中的历史学科排名4. 教学方法4.1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策略4.2 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激励措施4.3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程度4.4 教师对学生学习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方法4.5 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应对措施5. 资源利用5.1 学校对历史学科资源的配置情况5.2 学生对历史学科教材和参考书的使用情况5.3 学生对历史学科互联网资源的利用情况5.4 学校仪器设备和多媒体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程度5.5 学校对历史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程度总结:通过对初中历史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初中历史学科的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但知识储备程度参差不齐。
同时,学生成绩整体较为一般,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需要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并灵活运用多种策略。
资源利用方面需要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设备,提高对历史教学的支持程度。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精选五篇]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精选五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10月份所教的是七年级年级上学期的内容第二单元,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县级学校,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
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二、教学内容分析: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头绪繁杂,而人教版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
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
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三、教学效果分析: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我的教学目标,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
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灌输,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对一些问题的反思: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无非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把抽象、艰涩的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学生自己思考,分组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启迪总结。
总之,在历史教学要敢于探索和创新。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
教学工作计划学情分析历史
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史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本学期我们将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
二、学情分析1. 学生特点(1)兴趣较高: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愿意了解历史知识。
(2)理解能力有限:部分学生对历史概念、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存在困难。
(3)归纳能力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待提高。
(4)学习方法有待改进:部分学生尚未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佳。
2. 教学现状(1)教学内容丰富,但学生难以消化:教材内容丰富,但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2)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讲授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工作计划1.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2. 教学措施(1)丰富教学内容,降低难度: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适当降低教材难度,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图片、视频、故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多样化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第二周至第八周:按照教学进度,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
(3)第九周至第十周:进行单元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4)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进行期末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学情分析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自我要求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学情分析1. 学情分析1.1 班级特点分析初一历史教学工作需要先进行班级学情分析,了解班级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对初一XX班的观察调查,我总结了以下班级特点:•学生基础不太稳固,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较困难;•学生学习态度良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喜欢互动式教学,乐于小组合作;•学生对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对历史教学兴趣不高。
1.2 学生知识水平分析通过与学生进行个别面谈和课堂观察,我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了分析。
•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得较好,能够较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薄弱,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相关人物缺乏清晰的概念。
1.3 学生学习习惯分析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我发现以下情况:•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学生普遍喜欢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学生对历史考试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备考的有效方法。
2.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1 教学目标结合班级特点和学情分析,制定以下初一历史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历史学科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2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初一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结合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增加实践经验。
2.4 教学评估与反馈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我将进行以下教学评估与反馈方式:•定期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互动和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答题情况;•作业批改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上)一、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孙:两位老师,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就是作为初中历史的起始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开展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主要在初一年级开展,这个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表面上看是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过渡,实际上,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上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张:的确,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我们不妨从认知发展和初中历史教学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学生的特点。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讲,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11、12岁以后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并且能够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部分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部分孩子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的疆域比较,理解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为学生具体运算搭建台阶。
在这一课中,我把时间(朝代)和疆域图建立了联系。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共包括三个小的活动环节。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程,探究了历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感悟了清朝对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贡献。
张:2011年版新课标也提到了学生现有的历史思维特点及相应的对策,“历史课程逐渐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孙:两位老师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分析,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机会。
案例:《祖国境内远古居民》贾:孙老师的案例很典型的体现出了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更好的开展教学。
当然,这是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尽量选取更加形象化、生动的史料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的差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小结:以上课例和具体分析提醒我们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
不要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幼稚化,也不要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让学生够不着。
要考虑到一个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一方面,从生理、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了解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学生的特点。
另一方面,要根据课标的内容和要求,针对这一阶段课标对于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求,开展教学。
当然实际教学之中,我们也要关注到本身执教班级学生的特点适合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活动。
二、用好奇之心点燃思维的火炬孙:看来,只有清楚地了解当前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都会注意,面对初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一定要生动、形象。
但是,初一年级的学习内容是中国古代史,其内容与学生距离较远,这也会增大我们的教学实施的难度吧?张:的确这个问题是很多一线老师都会面临的问题。
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不是个问题,例如,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往往更感兴趣。
古人与今人之间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恰到好处。
人类文明产生以前的事情,学生可以得到的信息太少,距离太远,学生不太感兴趣。
人类文明诞生以后,学生既可以通过影视、文学、课本,又可以通过身边的历史遗迹遗存,感受到历史的蛛丝马迹。
所以,中国古代史距离学生不是太近,也不是太远。
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上的兴趣,发掘更多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
孙:看来,距离可以产生美。
我们比较熟悉一句话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张老师能否结合这句话来给我们解释怎么样利用这个距离产生美呢?张:还有一句意思相近的话当代学者葛兆光说过“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
”其实,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这样解释克罗齐的话,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这意味着,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阈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
所以,我们引导学生搭建一个通道,让学生通过这个通道体验和解读历史。
贾:在我们的调查中,120多份样本均表示“对中国古代史非常感兴趣”。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
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怎样操作呢?我听过孙老师的一节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也就是先秦时期的文化,距离学生的确非常远。
但是课堂上,学生却非常活跃,看得出对这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这与教师的设计有密切的关系。
就像张老师所说的,孙老师搭建了一个通道。
请孙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案例。
案例《中华文化的勃兴》张:在我们的教学中,这种例子是比较多的。
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区域,充分利用身边的历史遗存,也可以去博物馆参观,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去做一些东西。
大家看一下,这是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学生制作的“文物”。
请孙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
孙:这是我们在讲完河姆渡和半坡生活之后,从通用技术组借来了陶泥,学生自己完成的作品。
整个活动大致20分钟,也就是半节课,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成果时,要讲解作品的用途,依据哪些史实、材料,设计和制作的。
设计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打开学生通往中国古代史这扇大门的钥匙,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
贾:看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要,也很有效。
中国古代史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学生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那些方面呢?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中国古代史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依次是人物事迹、古代的战争、文学艺术等内容。
从各朝代历史来看,学生对明清阶段最感兴趣,其次是隋唐、宋元。
当然,不同地区不同个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但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学生的兴趣点,并将之发展到志趣,这是最为重要的。
小结:根据两位老师的谈话内容,我整理成了这样一段话,距离可以产生美;分析学情很必要;课前找到兴趣点;课堂之上搭通道;激发热情更高效。
相信掌握了这几个关键点,我们就可以做到“好奇之心、点燃火炬”!三、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张:当然,还有一个方法也可以解决我们刚才提到的“古代史距离学生较远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处理”的问题。
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
孙老师做过这项整理工作,请孙老师谈谈她的做法。
孙:具体地说,就是调查一下小学的时候,学生学习过哪些古代史的内容。
我们可以参考2011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可配合具体内容),也可以参考相关的教科书,主要集中在五年级的上、下册。
小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小学时期的历史课程是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的。
就历史教学而言,时序性比较乱,是一种主题教学。
张:是的,在这也是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小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他们是在小学时期喜欢上中国古代史的。
下面,我们请贾老师介绍一下小学阶段,学生从课堂中已经了解到哪些历史知识?贾:这是我们从几个版本的教材中收集、整理的一份知识清单,未必全面,仅供大家参考。
孙:两位老师的建议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借鉴。
我们谈到了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之心,也强调了要关注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并且充分利用。
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方面,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的情况不仅相同。
在拉近初中生与中国古代史的距离方面,其实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大胆地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从多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教学,相信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学习贾老师的经验,我也总结一下就是了解学情很重要;原有经验细心找;不断总结勤思考;基础之上更高效。
四、合理开发学生身边的资源张:需要指出的是,在历史学习中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
那么,除了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之外,还有哪些资源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
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的问卷调查结果来分析一下。
贾: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你喜欢中国古代史的原因有哪些。
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样几项原因,首先是自己看过相关的书籍,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历史知识普及型的读物,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看过比较专业的历史书籍。
从这一点来看,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这也是一项优势。
还有很多学生都表示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可见,家庭的熏陶也是一种优势。
孙:在调查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在这里也想向两位老师请教。
问卷中很多学生都受到了热播影视剧的影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发现了影视剧的巨大影响,这自然也是一种优势。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明清史最感兴趣。
后来,我们又调查了原因,就是某些热播影视剧的影响。
学生在上课时,经常会说,老师不对,电视剧里是这样演的,书上是那样说的,我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张:影视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
第一、汲取优点,激发兴趣。
影视语言是连续的,史料是断裂的。
当史料沉默时,该如何继续我们的研究。
通过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填补史料之间的裂缝。
第二、顺水推舟,去伪存真。
这些影视剧大部分都是由比较受欢迎的小说改编而成。
由于是文学作品,还有被改编成影视剧后的收视率问题,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很多历史事件都经过了编剧的艺术创作,所以非常受欢迎。
但是,也导致很多剧情与我们讲述的基本史实存在较大差异。
很多影视剧又打着“历史正剧”的口号,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面对影视中有许多史实错误,可以发动学生来挑错。
第三、因势利导,推荐好书。
有的史书,既像影视一样情节生动,同时又像史学专著一样严谨真实。
推荐给教师和学生。
《王氏之死》《马丁·盖尔归来》《叫魂》等。
孙:我觉得第二个建议,就是发动学生来找错误非常有趣。
贾老师,您能结合教学经历给举个例子吗?贾:我们以清朝的服饰为例,比如开裾,也就是“开气儿”,是有制度要求的。
单以男性来讲,从皇太极时期便规定,前后左右四开裾的袍子,只有宗室才能穿着。
而清宫戏中上到朝中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几乎都是身着四开裾的。
更有甚者,很多反复播放的清宫戏中的太监都是身着四开裾的袍子。
再有,皇帝也并非总是身着一身黄色服装,日常服装整体颜色朴素,除腰带外很少出现黄色。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后宫嫔妃或宫女,总拿着个手绢乱甩。
事实上,清代贵族女性身上的确常配有手绢,但是主要是素色,另外主要是握在手中或收好。
孙:现在我明白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了。
当我们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学生一方面兴趣浓厚,但是一方面也提出了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大都涉及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史实与剧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