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影片的影像风格
金基德论文暴力美学论文:浅析韩国导演金基德的影像风格

金基德论文暴力美学论文:浅析韩国导演金基德的影像风格摘要:从这个导演的个人生平,影片介绍、影片的主题特征、导演风格和表现手法等多方面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研究,重新给予金基德以定义。
他所拍摄的影片在视觉上充满了水墨画般或绚烂或幽暗的迷离幻景,影片中那些往往被剥夺了生存基本权利、失去了做人起码尊严的边缘人物就在这样的画面下悲惨演绎着激烈的性、暴力、死亡等主题。
金基德用饱含血和泪的影片关注被损害后绝望、堕落中挣扎的人间百态,同时在黑暗世界里闪现出的希望的火花和美好的幻想也被他敏感地捕捉。
金基德像苦行僧一样按照自己的方式拍着电影,一部又一部地揭示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辛酸、鄙陋和难以满足的欲求。
关键词:金基德;黑色影像;暴力美学;孤独的人物abstract:trying to correct the angle of view, this thesis studied kimki-duk from several points, personal lifetime history, introductions of films, main theme and features, style of directing, and approaches for express included . in a word, redefine kimki-duk base on every aspect of his own.there are both gorgeous and dark visual scenes emerge in kimki-duk’s works, sharing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with wash painting. those people whosehumanity rights were taken or whose dignity got lost, so called marginal men, take action in those kind of scenes that i just mentioned above. they perform sex, violence and death, which are all pathetic but nothing. kimki-duk’ pay great attention on desperati on, harm, corrupting and struggling, this kind of segments that mirror reality in the means of his own movie that full of tear and blood. on the other hand, kimki-duk does not miss any spot of flame out of wish or sight for fantasy.kimki-duk makes films in his own way, mostly saying, as a ascetic monk, only to reveal those unbelievable sorrow and desire which come from the very bottom of society. one movie and another, achieve he did.key words: kim ki-duk; dark vision; violence esthetics; lonely figure绪论金基德是当代韩国重要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人文内涵为人所熟知。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金基德系列电影堪称暴力美学的典范。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将暴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与讨论。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金基德电影系列中的暴力场景、摄影、配乐和剧情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并不是为了恶心观众或追求血腥的图像,而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塔伦蒂诺通过精心构思的场景、慢动作、音乐和对话等手法,将暴力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常常以血腥激烈的格斗、枪战和刺杀为主。
这些场景的暴力程度往往超出了常规,以夸张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金基德2》中,有一场格斗场面中,金基德与对手价格挣扎,他们彼此拼命地出拳踢腿,表现出极高的武术技巧和身体素质。
这种高强度的暴力行为给人一种震撼和刺激感。
而在拍摄这些暴力场景时,塔伦蒂诺通常会使用慢动作和快速切换镜头的手法。
慢动作能够放大暴力场面的每一个细节,使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打击的力度和血肉飞溅的画面。
快速切换镜头能够加强场景的紧张感和刺激感,给人一种快节奏的观影体验。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配乐也为暴力场景增添了许多色彩。
塔伦蒂诺善于挑选适合的音乐来配合暴力场景,使得暴力行为和音乐形成一种独特的互动关系。
金基德与对手激烈对打时,音乐通常会选用节奏明快、热血沸腾的曲子,增强了场景的动感和张力。
这种音乐与暴力的结合不仅使场景更加生动,也让观众对暴力行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共鸣。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剧情也是暴力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塔伦蒂诺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暴力场景嵌入到复杂的剧情中。
通过剧情的发展,观众可以了解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背景故事,进一步理解暴力行为的来龙去脉。
这种将暴力融入到剧情中的方式,使得观众对于暴力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金基德系列电影的暴力美学是由导演塔伦蒂诺通过场景构思、摄影手法、音乐配乐和剧情等方面的完美组合而呈现出来的。
金基德电影影像风格传播论

谣 传 及垃 圾评 论 使他 声 名狼 藉 , 的作 品被 贴 满 他
了一 个个 无 比花 哨却 毫 不 相干 的标 签 , 金基 德 但
依然我行我素 , 而且 充 满 自信 , 在韩 国 , 果 李 “ 如
昌东 排 第 一 , 姜帝 奎 排 第 二 , 我 就 是 第 三 号 人 那
物 , 相信 自己的 实力 。” 他 说 自己“ 我 , 关注 的 是欧
De .2 0 c,0 9 No 4。 o . . v 17
杨 永 强 : 基 德 电 影 影 像 风 格 传 期 舍 金
一
、
东方 艺术 的气 质
移 , 容 易让 人联 想 到 《 流 欲室 》 很 漂 。动 静互 换 与
金 基 德 电影 体 现 了对 世 界 的普 遍 性 人 文 关
界 所认 同 。
《 撒玛 利 亚女 孩 》 斩获 柏林 , 以《 继 空房 间》 冠 威 夺
尼 斯 。金 基德 并 未就 此 罢 手 , 他仍 旧按 照 自己 的
收 稿 日期 :0 9 0 — 0 20—52
作者简介: 杨永强(9 0 )男 , 1 8 一 , 陕西西安人 , 山师范学 院中文系助教 , 韩 研究方 向为新 闻传播与影视文学 。
人 的生 涯 。翌 年 ,野兽 之都 》 《 出炉 并首 次 入选 第 l届 温 哥华 国际 电影 节 。19 年《 妓 》又译 《 6 98 雏 ( 蓝 色 大 门》《 、鸟笼 旅 馆 》展 出 于柏 林 等八 个 国际 电 )
影节 。 未 获 得 任何 奖 项 , 是 他 迈 向 国际 化 的 虽 却 第一 步 。2 0 年 《 0 1 收件人 不 明》 度入 围威 尼斯 , 再
20 0 9年 1 2月
金基德电影“作者风格”论

金基德电影“作者风格”论金基德电影“作者风格”论金基德(Quentin Tarantino)是一位备受赞誉的美国电影导演和编剧,以他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大胆的讲故事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暴力场面、黑色幽默、离奇的情节和复杂的角色人物。
这些特色使得金基德的电影明显具有独特的“作者风格”。
本文将通过分析金基德的电影作品,探讨他的“作者风格”。
首先,金基德的电影作品充满了暴力场面,这是他作品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他将暴力表现得极度夸张,甚至有些超现实。
这种处理方式带着一种黑色幽默的风格,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既能体验到激烈的冲突,又不会感到过于刺激或现实。
不论是《低俗小说》中的火爆枪战,还是《八恶人》中的大规模流血,金基德总是以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将这些暴力场面渲染出来。
其次,金基德的电影常常有着复杂和离奇的情节。
他善于将多个隐秘的故事线索和角色相互交织,在影片中不断地给观众留下悬念。
例如,《低俗小说》中的四个故事线索和《无耻混蛋》中的几组人物之间的交叉剧情,都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思考方式。
这种复杂的剧情结构成为金基德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此外,金基德的电影还以其独特的角色人物而闻名。
他刻画的人物常常是离奇古怪、复杂而充满黑暗面的。
这些角色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征。
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深感兴趣和好奇。
例如,《低俗小说》中的范塞塔角色、《无耻混蛋》中的霍斯汀博士,以及《低俗小说》中的戴高乐狂和《八恶人》中的霍布斯警长等,都是金基德电影中的经典角色。
最后,金基德擅长运用非传统的电影拍摄技巧和音乐,为他的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他经常在影片中运用特写镜头、快速切换、撕裂式剪辑等手法,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充满了刺激感。
此外,他选择的配乐也往往非常符合电影情节和角色的氛围,能够大大增强电影的视听效果。
综上所述,金基德的电影作品凭借其独特的“作者风格”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兴趣和喜爱。
导演金基德影像风格浅析——色彩与符号的运用

张 、外 向 的 暖 调 区 域 。在 《 空 房 间 》 的叙 事 中 , 男 人 和 女 人 坐在 红色的沙发上喝茶 ,象征了彼此 的相 爱,古来便有 “ 红 豆 生南 国 ,春来 发几 枝 。愿君 多采 撷 ,此物 最相 思 ”的诗 句 。即使在两人别离之后 ,两人也会不约而 同地重新回坐 红 色沙发 ,安放 自己的记忆 ,享 受曾经爱情 的温暖 。 同 时红色 也代 表着 激情 、仇恨 、愤 怒与 死亡 。在影 片 《 春夏 秋冬又一春 》中,小和 尚的罪源 于爱,红色象征着 爱 情 ,而 恐怖 与愤怒也源 于爱,此时 的枫 叶之 红 ,是饱和度 并 不 高 的暗 红 ,代 表着 此 时青年 的恐 惧 与不 安 。后来 老和 尚 将其棍 打与青年握刀 刻波 罗蜜心经 时流 血的手 ,是鲜红 的血 红 。血 才能洗刷罪孽 ,这鲜红在画面 中犹 如一道亮眼 的刀, 刺 入观众眼 中心 中,起到警醒 、警 戒的作用 。而随后 老和尚 白焚 而 死 , 火 将 其 吞 噬 殆 尽 , 则 代 表 了 一 切 罪 孽 消 逝 于 火 中,一切看似尘埃落 定。最后 的火焰 是红色一种表现形 式, 在平静 的湖 水中燃起 的火 焰,起 到进一步告诫的作用 。 与红色 反差最大 的颜色就 是蓝 色,在影片 《 春夏 秋冬又 春 》 中 ,导 演 在 夏 的 片 段 加 入 了 大 面 积 天 空 的镜 头 。 浅 蓝 色 的 天 空 中飘 着 朵 朵 白云 ,是 4 " , t U 尚 与 少 女 共 同观 看 到 的 画 面 。约 翰 内斯 ・ 伊顿 曾说 : “ 从有 形空 问的观 点来 看 ,正如 红色总是积极 的一样 ,蓝色总是 消极的。然而从无形 的观点 来看,蓝色似乎 是积 极的 ,红色则 是消极的 。蓝色 总是冷色 调的,红色总是 暖色 调的 。蓝色是 收缩 的、 内向的色彩 。正 如红色与血有联 系,蓝色 同神经 系统有联系 。”人 们喜欢蓝 色的原 因是 因为蓝色象征着美好 的东西,例如好感 、和谐 、 自 由与 渴 望 , 同 时 蓝 色 又 有 矜 持 、 忧 伤 的 感 情 基 调 。 本 片 段 中蓝色天空 的运 用正表现 了小和尚与少女心 中对 自由爱情的 渴望与对前途 未 卜 的淡淡忧伤 。蓝色的天空便 是二人的画外 音 ,表 达 了二 人 内心 的情 感 。 金基德 导演运用色彩表达 人物 的感情 ,从而让 观众产生
刍议金基德电影的艺术风格

尽 “ 江湖尽头洗红尘 ”之极致 ; 《 春 夏秋冬又一春 》以空山孤寺 中的单线 叙事而道尽 “ 世事轮 奇异构 思而极尽 “ 旧文化裂与合”之天道。 新 另一极是极度沉重压抑而入世的 ,雏 《 妓 》、 《 收件 人不详 》、 《 坏小子 》、 《 撒玛利亚女孩 》、 《 时间 》 ( 0 6 2 0 年 ) 呼 吸》( 0 7年 ) 、《 20 莫不如是 , 让观众在故事性的描述 中感受着深刻 的情绪压抑和人性拷 问 ,在情节矛盾
男女主角 的对 白没有超过三句 ,且每
( 0 2年 ) 围德 国柏林 国际 电影 句话都没超过八个字 ;另外 《 20 入 雏妓 》
实和 生活 ,大凡优 秀的电影 ,没有不 节也未 曾获奖 : 《 夏秋冬又一春 》 春 中的女主角说过 的台词也不过是两句 ( 0 3年 ) 为 当年韩 国十 大最佳 简短的话 、 《 20 成 立足于生活和现 实的,或赞美生活、 漂流欲室 》中的女主角 或歌 颂 生活 、或 针 砭 时 弊 、或 批 判 黑 影 片并 参与角逐 了 2 0 0 4年 奥斯卡最 和 《 呼吸 》、 《 阿里郎 》 ( 0 年 ) 21 1 暗。在 商 业 浪潮 中,始 终 如一 地 坚 守审视生活、反恩人性 、关注基层的 电 影 导 演 ,韩 国 人 金 基 德 ( id k K— u
【 关键词 】金基德
电影
艺术风格 色情和暴 力
d i1 .9 9jin 1 0 — 9 62 1 .80 5 o :03 6 /.s .0 2 6 1 .0 20 .0 s
电影 ,显然要高于生活 ,因为 电 影节竞赛单元但无收获 ; 《 坏小子 》 影是一 门艺术。但 电影又不能脱离现
浅谈金基德电影风格的转变

浅谈金基德电影风格的转变作者:张奇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金基德是韩国比较激进和特别的一位导演,一向以拍摄具有争议性题材的电影闻名。
从早期一味采用暴力手段来展示内心世界到后期有所改变,这种风格的转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金基德;电影风格;转变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35-01一、早期作品金基德的早期作品,最初的几部电影都可以用残酷、暴力来阐释主题。
从哑女残忍地将鱼钩放入下体(《漂流欲室》) ,到昌国像狗一样被关在笼子里(《收信人不详》) ;从亨吉用冷酷的眼神窥视森华的赤裸交易(《坏小子》) ,到姜汉泽几乎疯狂地破坏阻碍自己的铁丝网(《海岸线》)…金基德呈现给人们的是他眼中“边缘人生活。
那些绝望、堕落挣扎的人间百态” 。
同胞残杀、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丑陋的社会现象频频出现在他的电影中。
金基德只是一味采用暴力手段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加入温情元素渐渐的,他的影片人情味越来越浓。
例如《雏妓》,普通的韩国家庭小院、鱼缸中畅游的小金鱼、女主角清纯的脸庞。
从中,我们看到了金基德电影开始有些变化。
也就是从《雏妓》开始,“温情”开始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显山露水,虽然暴力是金基德对自己电影风格的基本指涉,但是他又不断的在其中增加着动人的画面,2003年后,他的两部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和《撒玛利亚女孩》。
前者出人意料地讲起轮回和因果报应,镜头唯美,构思精巧。
后者则被认为是金基德个人的一个良性的突破,比其以往作品中一贯的冷峻多了一线希望和宽容。
观众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金氏风格。
单从影片片名的设置,就能感觉到温情的存在。
三、金基德电影风格转变的原因金基德不似其他导演,从开始就定性自己的拍摄风格,他不断的探索创新,从编剧到导演,从赤裸裸的暴力和残酷到悲天悯人的佛理温情,金基德电影风格的转变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边缘人的影像寓言

边缘人的影像寓言——论金基德电影的美学特征中文作为韩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金基德的电影以其边缘另类的题材,鲜明独特的影像风格而备受关注。
他关注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物,他的摄影机触探着人性的无限可能。
在他的13部作品中,血腥暴力和清新唯美同时并存,向人们展示了人生一幅幅奇妙的画卷。
无论是丑陋与残酷还是优美与温情,金基德的双眼始终是悲天悯人的,他看到了人生的孤独与隔绝,试图用种种常规或非常规的方式来加以救赎;他不回避人性的丑恶与阴暗,他的镜头冷静地剖析着在欲望中挣扎沉沦的人们,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
同时,金基德用精心选择的叙事符号、充满隐喻的镜头语言来构建自己的影像世界,在形式上具有极强的美感。
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论文部分:前言简要介绍了韩国电影近年在国际影坛的影响,介绍了金基德电影的主要特征。
正文部分的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金基德对边缘人物生存状态的思考、对消除人类隔绝状态的努力和他的题材选择和叙事模式方面构成的反讽;第三章从暴力美学的角度阐释了金基德电影中无所不在的暴力奇观;第四章以《春夏秋冬又一春》和《时间》为范本,分析了金基德的隐喻式镜语;第五章主要从叙事符号和电影语言方面来考察金基德电影图像的叙事功能。
结语回顾了金基德电影的创作历程,对其电影的一些新变化表示了关注。
译文As a important director in Korea, Kim Kiduk, which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strange stories, heterogeneous and beautiful pictures.In his film,what most attracted audiences and critics is his profound view about human nature. His film not represent the high level of South Korean films, but also become unique movie phenomenon in the movie world.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Kim Kiduk’s movi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summaries the influence of Korea films in the international movie circle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Kim Kiduk phenomenon in the movie world,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Kim Kiduk’s film. The text includes four chapters. They will discuss the unique styles of Kim Kiduk movie, including story structure, characters and his typical signs. The epilogue will retrospect his’s film career, and pay a close attention to his variation.。
金基德电影形式美学分析

金基德电影形式美学分析梁开奎摘要韩国电影近年的崛起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怪才导演”著称的导演金基德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的频频亮相与斩获,为韩国电影赢得了不少的荣誉。
本论文只从其影片的影像形式角度出发,对其影片构图上独特的艺术特色进行美学意义上的分析。
在影片的构图上,绘画出身的金基德借鉴了许多绘画技法,力求其影片形式的不断创新。
一方面他赋予景深镜头以更多的心理内涵,在景深镜头捕捉下的主人公给人一种被偷窥的感觉,较好地揭示了电影偷窥心理机制这一特性,也同时更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偷窥欲望;另一方面,他有时也以静态画面制造一种舒缓的情调,但由于所有声音元素的消失,这种静态画面造成了无形的压抑感,主人公在这片静默中完成相互的心理交流。
关键词金基德构图景深镜头静态画面一、景深镜头造成的偷窥感韩国电影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兴盛,表现中产阶级都市生活的影片占据了电影市场的主流。
展示青春梦幻和世俗爱情理想的影片更是在韩国年轻人中大受欢迎。
《我的野蛮女友》等一大批影片都在韩国引起了轰动,那甜美的爱情、青春梦幻般的感觉充斥了韩国影坛。
这些影片展示了韩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万象,从而在影像风格上,追求一种平和、稳定、唯美和恬静。
金基德的影片与主流电影相比较而言,他重视影像的表现作用,不注重构图的平衡和稳定,而是用反常规的构图原则去构筑自己的影像,电影中惯常的构图美学原则被部分的违背,从而构筑了一个决不是稳定和谐的世界给观众,处处给人一种充满了危险、痛苦、绝望的感觉。
在影像构图上,金基德往往通过景深构图,把观众的目光引向画面深处,构成一种偷窥的视像。
从心理学上说。
正因为电影满足了人们的偷窥欲,所以人们才趋之若鹜地进入电影院去体会那梦、那影。
本来,在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里,在私密的观影心理的作用下,电影的任何正大光明的影像都会成为观众偷窥的对象。
而金基德的电影则正切合了电影这一本性,他以大量的镜头去体现偷窥这一电影特质。
正如“电影眼睛派”所希望的那样,金基德的摄像机其实就是他的眼睛,他用这只敏锐的眼睛在繁华迷乱的世界中寻找着什么,看什么、怎么去看,都浸润着电影作者的心血和灵魂,因此我们说,影片中“镜头里含蕴着艺术家的灵魂。
浅论金基德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独特诠释

浅论金基德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独特诠释作者:章骞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6期摘要:金基德电影中画面美学继承了东方传统美学观,影片中画面的静溺、空灵、儒雅,但这样的画面下悲惨演绎着激烈的性、暴力、死亡等主题。
金基德用饱含血和泪的影片关注被损害后绝望、堕落中挣扎的人间百态,在黑暗世界里闪现出的希望的火花和美好的幻想也被他敏感地捕捉。
本文就金基德如何将美与暴力混合成一部部触目惊心而又使人深思的电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金基德电影暴力人性残酷社会1960年金基德出生在韩国庆尚北道奉化郡,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山村里长大,自小热爱绘画。
父亲是一个经历过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母亲是一名普通主妇。
9岁那年全家移居汉城,金基德在一所农业技学就读。
中学还没毕业就辍学走进工厂,从此在那里度过了青春。
20岁时,金基德应征入伍。
五年后退伍,在教堂寻得一份差事,同时坚持画画。
1990年金基德前往法国,在巴黎深造美术,并靠卖画为生。
两年后回国,贫困潦倒的他开始尝试剧本写作。
1993年,他的剧本《画家与死囚》获得剧作教育协会最佳剧本奖。
1994年,《二次曝光》获韩国电影委员会最佳剧本奖,次年《非法穿越》再获该奖。
这些奖项使他在1996年筹得资金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鳄鱼藏尸日记》,从此走上了职业电影人的生涯。
金基德电影的特点是以极端的性和暴力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剧,绝不回避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探讨,但大多以隐喻的形式出现。
其影片中遍布着各种充满暗示的符号,比如鱼、岛、少女往往具有极强的形式感。
女性在金基德电影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往往是剧情的关键,矛盾的核心。
金基德电影虽然以韩国人为刻画对象,但大都直指人性深处,具有整个人类的共性。
金基德虽被很多人非议暴力,但他在残酷冷静之下其实探讨的是人性的救赎和对人类处境的深深悲悯。
金基德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工作者,他的作品总是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共性。
无论影片的结构、叙事风格抑或画面审美,都仿佛被烙上了金式品牌般的显著和出类拔萃。
刍议金基德电影的艺术风格

刍议金基德电影的艺术风格作者: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8期[摘要] 金基德作为韩国最负盛名的电影导演之一,其电影的艺术风格总体上说是在平静舒缓的生活表象下隐伏着强大的张力和爆发力,从而形成简洁而不简陋、独特而不怪癖、真实而不媚俗的金氏风范。
金基德电影的艺术风格来自于他出生成长的特殊性时代背景,是社会历史的缩影。
作为金基德电影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电影中的色情和暴力不但庄严,而且往往是文化暗喻和艺术象征。
[关键词] 金基德电影艺术风格色情和暴力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05电影,显然要高于生活,因为电影是一门艺术。
但电影又不能脱离现实和生活,大凡优秀的电影,没有不立足于生活和现实的,或赞美生活、或歌颂生活、或针砭时弊、或批判黑暗。
在商业浪潮中,始终如一地坚守审视生活、反思人性、关注基层的电影导演,韩国人金基德(Ki-duk Kim)绝对算一个。
一、金基德其人及其作品金基德1960年出生于韩国庆尚北道奉化郡,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是家庭主妇。
自小严苛的家庭生活让他学会了细腻、隐忍、自立。
20岁时,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服役;退伍后在工厂做徒工并业余自学画画;1990年赴法国巴黎学画并以卖画为生;1992年,穷困潦倒的金基德回到韩国开始写剧本;1996年成为了职业电影人并拍摄了自己的首部电影《鳄鱼藏尸日记》。
1997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执导了14部电影,以《漂流欲室》(1999年)、《坏小子》(2002年)、《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年)、《撒玛利亚女孩》(2004年)、《空房间》(2004年)、《阿里郎》(2011年)享誉国际影坛。
其中,《雏妓》(1998年)在欧洲巡展于柏林电影节等八个国际大中小电影节,使国际上认识了金基德;《漂流欲室》、《收件人不详》(2001年)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但无收获;《坏小子》(2002年)入围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也未曾获奖;《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年)成为当年韩国十大最佳影片并参与角逐了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无果;《撒玛利亚女孩》入围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导演奖”,从而奠定了金基德在国际影坛的地位;7个月后《空房间》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从而使金基德成为备受瞩目的韩国大导演。
金基德电影的后现代主义影像书写

金基德电影的后现代主义影像书写作者:袁翠翠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09期摘 ;要: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长久以来都饱受争议,他以一种前卫、先锋的姿态将丑、性、暴力、血腥、虐恋、畸恋等反叛式、禁忌性话题搬上银幕,成为对传统主流电影的颠覆和解构,也体现了其对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构与重塑。
本文以金基德的电影为切入点,结合后现代主义相关理论,依次从时空、母题、风格、文化等角度对影片进行解读和分析,系统探究金基德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旨在揭示影片冷漠残酷表象下充满象征和意蕴的影像世界。
关键词:金基德;电影;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9-0080-02在这个娱乐至死、享受至上的浮华时代,观众拒绝思考,只追求感官享受,大多数电影导演为了取悦大众放弃对价值的追溯,极力展现生活中被装饰过的一面。
金基德虽身处偶像剧泛滥的韩国,却不受主流倾向的影响,他具有不向主流和权威屈服的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他的电影对传统形式进行颠覆,对传统观念进行反讽,对传统风格进行解构,从而也更加逼近事物本真。
一、颠覆性的时空对于时空的嗜好,是很多后现代主义导演穷其一生的追求,在电影导演眼中,时空的自由拼接、分立已经越来越超越时空艺术本身,并产生出新的艺术效果,传达和承载更多的哲思和意蕴。
传统影片中的时空配置往往具有井然有序的线性顺序,按照时间的发展推进空间的转化,二者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这种时空配置的好处就是使影片的脉络清晰,因果连贯,不会使观众陷于混乱的泥潭。
金基德的电影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模式,将现实与梦幻、过去与未来巧妙结合,从而更有张力的讲述人性寓言。
(一)非线性的时间金基德的影片故事情节简单,主题具有普遍相似性,但是在叙述方式上却有很大差异。
金基德早期的作品叙事结构影像风格相对较为保守和传统,多采用线性结构,按时间先后和因果顺序依次展开,如《鳄鱼藏尸日记》《撒玛利亚女孩》《弓》等几部作品都按时间的顺序结构进行,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属于典型的线性结构。
金基德电影艺术

金基德电影艺术作者:曹家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摘要:近年来,韩国电影逐渐地走进中国的电影圈中,我们接触了很多韩国导演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韩国电影的剧情的细节处理尤为细腻,在众多的韩国电影中,如《雪国列车》《汉江怪物》等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国电影的一大特色——细腻,不论是《雪国列车》这样的科幻片,还是《汉江怪物》这样的怪兽片,甚至连《铁线虫入侵》这样的恐怖片都充满了剧情片的细腻的处理。
伴随着细腻的剧情,暗示就成为了铺垫剧情发展,以及揭示人物内心的必要因素。
其中韩国导演金基德对电影中对暗示的处理具有代表性,它既有韩国电影的特色,也充斥着金基德导演自己的特色,那就是金基德电影中独特的暗示处理。
关键词:韩国导演;金基德;电影中的暗示作者简介:曹家华(1992-),男,汉族,辽宁辽阳人,辽宁大学艺术学院12级导演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韩国导演金基德作为一个极富争议性的导演,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具有这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特色,百度百科中对金基德导演的评价“金基德一个用画面说话的导演,一个永远关注边缘人的艺术家,每一部作品带有金基德独特的个人魅力。
一、金基德电影的风格金基德从无名小卒到韩国电影界的代表人物,从处女作《鳄鱼藏尸日记》中鳄鱼的经历,到他的巅峰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中自然变化带来人的变化,我们无不看出金基德导演电影的风格,用强烈的暗示作为主线表现出导演社会责任感,最后用暴力美学的叙事手法来完善故事的金基德电影的独特风格。
二、金基德电影中的暗示在金基德电影中的使用暗示非常隐晦,电影中的暗示多数情况都是通过真实存在物体或者人物来表达。
其中三部电影作为暗示的代表作,让我们看出金基德导演在暗示的使用上的几个作用。
(一)《空房间》--金基德电影暗示的独特角度在金基德电影中《空房间》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向我们表现了金基德导演对影片中暗示使用的独特角度。
金基德电影中叙事镜头的唯美特点-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金基德电影中叙事镜头的唯美特点-电影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正文:近年来,韩国电影异军突起,有着傲人的成绩。
纵观韩国电影,导演对于美的追求有着不可思议的一面,他们注重柔和温婉的细腻之美。
他们精心地打造每一个细节,对整体乃至局部都进行严格把关,消除一切破坏美的瑕疵。
力求展现出最完美的影像镜头。
韩国公认的美学特征就是唯美。
而金基德电影中的叙事镜头在这方面就更加的突出了。
在法国流浪学画的经历让金基德在影像视觉上充满了晦暗和绚丽的离奇幻景。
威尼斯电影的评委主席就对金基德的《空房间》这部电影做了阐述:别人的电影都赢在故事情节上,你的电影赢在图像上。
金基德的电影在几乎在追求一种极致的唯美。
无论是从光、色、人物、环境等影像物质元素都做了相当大的工作。
比如《坏小子》中镜头大量运用黑色的基调,给人一种恐惧和压抑的感觉。
《空房间》里简约清爽的画面,清新干净的格调带给观众一种温暖舒服的感觉。
《春夏秋冬又一春》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一种视觉的盛宴。
淡蓝色的天空映着青翠滴的群山,幽静透着湿气的湖水中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寺庙,奇形怪状的青石之间是白色直下的瀑布,寺庙上的雕花和身着青衣的和尚给人清雅之感,整部影片的画面都给人一种灵动、清澈的感觉。
还比如说电影《漂流室》中虚无缥缈的薄雾当中隐约看见五颜六色的小房子,清澈幽静的碧水映着苍翠滴的山峦,哑女的船在这静静的湖水中飘荡如同一幅中国水墨画一般写意。
电影《弓》胆使用光和色的三元色:红、绿、蓝、红、黄、绿,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浓烈但不繁琐,饱满却不杂乱的视觉冲击。
在高高的台子上拉琴,少女荡秋千时飘逸的艳色纱巾,船体上那巨大的色彩斑斓的佛像,与女孩大婚时所穿的大红色的韩服,这些颜色艳丽却不俗气的画面透着质感,给人一种真实、返璞归真之感。
金基德的叙事镜头还有另一个显着的特征就是唯美镜头下却透着生命的残忍,大多数金基德的镜头都是一些没有温情近乎于残酷血迹斑斑的真实写照。
爱与占有:金基德电影《弓》

爱与占有:金基德电影《弓》一:韩国艺术电影及导演金基德介绍20世纪70年代,韩国电影才逐渐走向兴旺,然而当地的电影院仍然以播放外国影片为主,直达姜帝圭导演的《生死谍变》拉开了韩国电影振兴的序幕,也因此韩国的人们才开始重新关注和喜爱本国的电影。
20世纪90年代,韩国电影开始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向电影界宣告了它的崛起,“韩流”的魅力也让世界开始震惊。
除了韩国的主流商业电影外,还存在一批积极于进行艺术探索和实验的导演也开启了韩国艺术电影的新时代。
李沧东,金基德,朴赞郁,李廷香等人在韩国艺术电影界各占一席地位,他们用各自的视角和思考通过电影表现对韩国当今社会状况,以及人性的善与恶的思辨。
作家出身,担任韩国文化部长的李沧东以第三部电影《绿洲》获得威尼斯电影界最佳导演和新人奖,与其相比的另一位同样著名的艺术导演金基德则备受争议,他以另类的视角表现当今社会下的中青年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状态,他喜欢用性、暴力和死亡等残酷的手法来表现人性中的善与恶,通过对边缘人物的关注来展现社会的冷漠,并以此对社会进行拷问。
他的《漂流欲室》以其极端的性爱挑战了韩国情色电影的尺度,并且轰动了整个威尼斯电影节。
之后拍摄的《撒玛利亚女孩》和《空房间》则先后获得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导演简介:金基德出生于1960年的韩国庆尚北道奉化郡,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山村中生活长大,并且从小热爱绘画。
他的父亲经历过朝鲜战争,母亲却只是一名普通主妇。
金基德九岁那年全家移居到了汉城,而金基德也在一所农业技学就读学业。
之后中学还没毕业的金基德辍学走进工厂,从此在那里度过了真个青春青春。
20岁那一年,金基德应征入伍,直达五年后退伍,在教堂里寻了一份工作,与此同时,金基德仍然坚持画画。
1990年金基德前往法国,开始在巴黎深造美术,并以靠卖画为生。
两年后回国的金基德生活贫困潦倒,开始尝试剧本写作,到了1993年,他的剧本《画家与死囚》获得剧作教育协会的最佳剧本奖。
金基德电影的后现代主义影像书写

辑性 ,却又 比简单 的线性叙述更 具哲 学韵味,更加 耐人深 思。
、
颠覆性的时空
( 二 )孤 立封 闭的 空间
孤立 的空 间多次被运用 到金基德的 电影 中,如影 片 《 漂 流欲 室》《 春夏秋冬又一春 》和 《 弓》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 绝 的孤 岛和孤 舟之上,在孤立 的空间中,人们 总是飘 忽不 定, 居无 定所 ,这种飘零无 依的生存方式和空 间表现 形式加剧 了 人物 的渺小感与卑微感 ,将 人们 自我封 闭与漂 泊孤 独的状态 表现 得淋漓尽致 。在孤 岛上,主人公与现实社会 的关系产生 断裂 ,所有的故事都更 直接 的关乎欲望和人性 ,所有的故事 都因女人而开始又 因女人而结束 ,故事 中几 乎所 有的人物都 没有台词 ,导演就在这 安静 得近乎窒息 的孤立 空间中冷眼旁 观,静静 等待故事 中的人物残忍 的走 向毁灭 。 孤立 同样意味着封 闭,是对 现实社会 的逃离 ,亦 或是被 现 实社会 的抛弃 。金基 德影片中一再 出现封 闭的空间 ,处于
收稿 日期:2 0 1 5 . 0 6 . 1 2
作 者简介:袁翠翠,女 ,陕西 师范大学美术 学院 艺术学理论专 业硕 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艺术美学研 究。
今传媒 2 0 1 5年第 9期
关键词 :金基德 ;电影 ;后现代 主义 中图分类号 :J 9 0 5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 :1 6 7 2 . 8 1 2 2( 2 0 1 5 )0 9 . o o 8 0 . 0 2
在这个娱 乐至死 、享受至上 的浮华 时代 ,观众拒绝思考 , 对 这 一 悲 剧 ,女 主 角 后 悔 莫 及 , 而 悲 剧 已然 发 生 , 时 间 不 能 只追求感 官享受 ,大多数 电影导演为 了取悦大众放 弃对 价值 倒 流 , 她 唯 一 能 做 的就 是 再 次 走 进 整 形 医 院试 图 变 回 原 来 的 的追溯 ,极力展现生活 中被 装饰 过的一面 。金基德 虽身处偶 模样 。在结尾处导演通过一张照片对“ 时 间” 进行 巧妙地对折 , 像剧泛滥 的韩 国,却不受主 流倾 向的影响 ,他 具有 不 向主流 既显 示了女主角对过去 的留恋不舍与悔恨不 决,同时也表达 和权威 屈服的强烈 的后现代 主义精神 ,他 的电影对 传统形式 了对 时间倒流 的强烈愿 望。这种非线性叙述方式 是对 线性结 进行 颠覆 ,对传统观念进行 反讽 ,对传统风格进行 解构,从 构的解构和重组 ,其 匠心独 运的拼接不乏线性 的严密感和逻 而也更加逼近 事物 本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金基德影片的影像风格
摘要:韩国导演金基德从他第一部影片开始,其刻画的就是一些黑色的隐喻的人物。
表现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孤立、人性的本源。
通过电影无情的揭露着现代人难以沟通内心的隐疾,更在苦苦追寻现代人摆脱原罪,获得救赎了光明之路。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展现社会的悲剧和人物内心的痛苦。
关键词:金基德;黑色;电影;摆脱原罪
一被隔绝的人类
在现代社会,人类之间的情感、精神的阻隔已经成为常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受阻。
在金基德所有的片子中,少不了的性、暴力、抑郁的镜头,殴打、血腥的场面几乎在他每一部影片里面都具备。
把我们生活中避讳的那些阴暗面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
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沟通,思维得不到解放,致使许多本无所可依的事情就变得复杂。
金基德片中的主人公大都社会关系简单、孤独、并且心理自我封闭严重。
他常常用笼子或者铁丝网构筑起一个封闭的世界,主人公生活在网里面,网是金基德影片中大量出现的象征物。
《雏妓》又称作《鸟笼旅馆》,贞美就是笼中的鸟,被缚住了翅膀无法飞翔。
《漂流的欲室》中的鸟笼就已经被编进了影像之中。
鸟的命运就是罪犯自身的写照。
到《收件人不明》的张武,导演则干脆让他跪在笼子中间,或者被关到笼子里。
再到《海岸线》中,铁丝网已经几乎遍
布了整个海岸。
金基德用他独有的网网住了人性,网住了精神,网住了社会。
在这样的网里面生活,正常人逐渐变得崩溃,被异化的人反倒是正常的。
所有的一切,都显示出了人类与这个社会得不到沟通所产生的异变。
金基德说过:镜子容易击碎,但是铁丝网却很难除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他影片中的人物都有着与常人决然不同的外在
行为征兆和心理特征:带有“精神分裂”似的心理病症,有着宣泄不完的欲望与愤恨,并以近于“癫狂”的状态爆发于我们面前。
试图反抗与牢不可破的矛盾,加深了人物的矛盾,加深了人物的“绝望”心理。
他用这样的隔绝表现出了人类内心的隐疾——困守与绝望。
二被释放的欲望
如果说欲望与性有关、与感情有关、与金钱有关,那么金基德就是一个展现这一禁忌话题的高手。
影片中的人物受到女人和性的诱惑,产生痛苦而不能得的欲望,而这无法实现的欲望的发泄方式大多都是人物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伤害来表达心中抑郁,这样,在金基德的表现下,生命显得尤其脆弱,死亡与暴力,血腥与冷漠,就成了表现这个阴郁社会的主要方式。
社会底层的人在无言的抗争着,他总是习惯用暴力的厮杀来排泄电影主人公心中的怨恨,在变态极端的行为中让观众去感受来自边缘人物心灵的震颤。
在金基德镜头前,暴力,不仅仅是对别的人,还有对自己。
他说:
“我更喜欢把它称之为一种肢体语言。
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身体上的表达而非单纯的消极残暴。
我的人物所受到的伤害和被烙下的疮疤也是年轻人在他们还不能真正对外在的创伤做出回应的年龄段所经历过的”,“因为种种失望让他们死去了信仰和对他人的信任,于是不再言语。
他们转而寻求残暴的行为”[1]。
在金基德的这几部电影里,“情”字贯穿了整个故事。
无论这样的感情多么扭曲抑或是多么单纯,感情在剧中总是占有很大的位置。
基于如此的基础,导演大胆地探索了人物的强烈情绪与到不到满足而引起的焦躁、不安、压抑、痛苦、狂躁、暴怒直至达到一种自虐的心理状态。
可见,在电影中,“情”就成了欲望的代名词,当情欲得不到满足时,所有的邪恶本性就都暴露了出来。
在这样的情绪带动下,人们往往失去自我,在黑暗中迷茫前行,内心得不到片刻安定,使人遭受极大的痛苦。
《坏小子》中的痕迹,因为爱的痛苦,精神已经处于病态的边缘;《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面杀死妻子回到庙里的年轻和尚,狂躁的情绪在抄写《金刚经》的时候仍然不能平复;《海岸线》中失去男朋友后把每个士兵都当成男朋友的善哈都是在情欲得不到满足时,精神变得格外抑郁,所谓的残忍,也就展现至此。
三边缘化的人物
在金基德影片中的人物,大都是边缘化或者非社会主流的群体。
长期离群索居且心理上得不到关照,承受着为外界人所不齿的处境
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属于心理上的弱势群体。
《野兽之都》中居无定所,衣食无着的异乡客;《空房间》中受丈夫虐待的少妇,长期居住在海上的小女孩。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无一例外都被隔离在正常的群体生活圈之外,与社会的隔膜日渐加深。
他们体味着社会的误读,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并回报。
隐忍的情绪一旦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所谓的冲突。
金基德选取社会边缘人为主人公是为了表现什么呢?在社会中,最不受到重视的往往就是边缘人,但是透过他们可以完完全全的认清这个社会的本质。
在解释边缘人的生活状态之时,探取着人性的无限可能。
人心中的恐惧、软弱、欲望、忍耐、抗争,尊严等一系列问题就被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但是,在揭示边缘人悲剧性存在的同时,金基德并没有将这样的悲剧继续下去,而是在深深的绝望之后给予了更加深刻的关怀。
就如在《空房间》的结尾一样,他用这一部被赋予强大的超现实语境意义的影片,给绝望的人生一缕光明的希望,从而使所有的不合理看起来都是如此平常。
被隔绝的人最后在每一个房间驻足,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不希望被人打扰,对别人来说,虽然这样的人生实际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人生,但是,这种在深深绝望之后隐藏色些许希望正好契合了金基德电影主题的阴郁。
这种阴郁“一方面对遮蔽了生命本质的浮泛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质疑,一方面为自我迷失的人类苦苦寻找生命的本源,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呼唤”。
金基德的电影很明显受到欧洲先锋电影的影响,从自己生活得真实出发,反映自己所感受到的真实属于大韩民国的民族文化。
他极力淡化对白的作用而赋予影像复杂而丰富的内涵,影像风格的冷峻与音乐风格的抒情倾向,形成了巨大的审美张力,对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是一种吁求与召唤。
金基德的电影主题始终保持着深刻、丰富、内敛的韩国美丽,而这些作品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在统一遥遥无期地等待中所显示的沉静却又焦虑,决绝而不失优雅,温和但更为干裂的矛盾心结。
作为个人,金基德有着既同于更甚于民族情结的内心纠葛,事实上,对于人性自身的探寻一直是一个无休止的课题,同时我们也被其余在导演所留有的“空白地”中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惊醒与反思。
参考文献
[1] 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