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匈奴的兴起1.1 教学目标:了解匈奴的起源、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掌握匈奴在战国时期的发展和强大。
理解匈奴成为汉朝北方威胁的原因。
1.2 教学内容:匈奴的起源和生活方式:畜牧、狩猎、游牧文化。
战国时期匈奴的统一和强大:冒顿单于的统治。
匈奴与秦朝的冲突: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匈奴的起源和生活方式。
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匈奴的游牧文化。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匈奴为何能统一北方并成为汉朝的威胁。
第二章:汉朝的建立与匈奴的威胁2.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建立和刘邦成为汉武帝的过程。
掌握汉朝初期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和汉朝的应对措施。
2.2 教学内容:汉朝的建立:楚汉战争、汉朝的建立。
匈奴的威胁:劫掠边境、汉朝的屈辱。
汉朝的应对措施:和亲政策、修筑长城。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汉朝为何采取和亲政策和修筑长城的措施。
第三章:汉武帝与匈奴的和战3.1 教学目标:了解汉武帝的北伐政策和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
掌握汉武帝时期的和战策略和结果。
3.2 教学内容:汉武帝的北伐政策:派遣将领、设置郡县。
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卫青、霍去病的大战。
和战策略:和亲、战争、防御。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的北伐政策和军事行动。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和战策略的效果和影响。
第四章: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4.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的背景和原因。
掌握和亲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和亲政策的背景:汉朝的北伐失败、国内稳定。
和亲政策的内容:嫁给匈奴单于、赠送礼物。
和亲政策的影响:边境和平、文化交流。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和亲政策的背景和原因。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和亲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示意图、小黑板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和查图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相册视频,配以古筝曲《王昭君》(创设一个历史情景,由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在观看这个相册视频的同时也听到了一首旋律优美的古筝曲子,曲子幽怨动人,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一种情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种惆怅的感觉。
这首优美的古筝曲是以一个人的的名字的命名的,曲子的名字叫《王昭君》。
曲子讲述了中国民族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昭君出塞,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及现代民族关系史上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相信同学们会找到你们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第一幕:单于英武凯中原,西汉求和觅安宁1.匈奴的兴起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谈谈你对匈奴族的认识(生活在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
)2.统一蒙古草原课件出示:冒顿治军图。
课件出示问题:(1)人们称冒顿单于是匈奴最伟大的单于,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他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匈奴的兴起过程;(2)掌握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3)了解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匈奴的兴起原因;(2)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梳理匈奴与汉朝的和战过程;(3)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深入了解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对抗匈奴过程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3)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匈奴的兴起过程;(2)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3)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 教学难点:(1)匈奴的兴起原因;(2)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对抗匈奴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匈奴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匈奴的历史地位;(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匈奴吗?他们为什么能兴起?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匈奴的兴起过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话题: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是怎样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匈奴与汉朝的和战过程;(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2)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人物在对抗匈奴过程中的作用;(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敬仰这些历史人物。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关系。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匈奴的兴起过程;2.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匈奴能兴起?他们的和战政策对汉朝有什么影响?3.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最终定稿)第一篇: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匈奴的兴起及贡献(2)匈奴与两汉关系(包括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法、讲解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背景音乐、长城画面,在我国北方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万里长城,提问:谁修筑的;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
(学生回答)教师设问:万里长城真的能有效阻止匈奴的进攻吗?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四边互动)图片展示:内蒙古大草原,提问: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古代史上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学生答)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互动1秦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
但是到了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请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回答)展示冒顿统一蒙古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新人教版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六)当堂训练、完成课堂作业。
学生回忆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使用的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
教学反思
3、(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回忆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后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情况,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
6.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7.结合本课的“课后思”,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问题,对图示中两个孩子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汉匈民族关系的完整认识。
组长组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
评判、更正
学生归纳,
完成填图练习
教师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扩张过程。
(2)掌握汉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3)认识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汉匈战争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匈奴的兴起原因。
(2)运用地图和时间线索,梳理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过程。
(3)以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汉匈战争中的贡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树立民族自豪感,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
(3)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匈奴的兴起原因及其扩张过程。
2.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3. 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汉匈战争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匈奴的兴起原因及其与汉朝的关系。
2. 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汉匈战争中的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 辅助材料:历史地图、图片、案例分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简要介绍匈奴的神秘色彩,引发学生对匈奴的好奇心。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匈奴吗?他们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匈奴的兴起原因。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合作探讨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汉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是怎样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他们在汉匈战争中的作用。
2. 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环节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关系。
2. 选择一位历史人物,深入了解其在汉匈战争中的贡献,下节课分享。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等历史知识。
2、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2、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数字故事播放了解匈奴的兴起,导入新课。
2过渡:匈奴强大了,不断侵扰汉朝,那么,汉与匈奴之间又会展开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汉与匈奴之间的故事吧。
幻灯片出示课题《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篇章:(二)第一篇章:汉之辱--------边塞狼烟女儿泪汉朝之弱-----------被迫和亲---------和(幻灯片出示汉初白登之围的资料,简单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汉初和亲的基本情况)2过渡:大汉女儿泪,并不能阻挡匈奴南下侵扰的脚步,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当汉武大帝登上皇位时,大汉朝已经不复当初的怯弱,它已经不需要再用女儿的血泪换取一时的和平,让我们跟随汉武的脚步,试看:大汉英雄男儿志。
1(三)第二篇章:汉之强--------大汉英雄男儿志幻灯片:汉武雄风:政策之变------战?和?(得出战的结论)要求:请同学们先自己看课文内容,尝试按照下面三个环节进行简单的讲述,看看哪位同学讲的完整、声音洪亮、大方得体。
3(1)国力之盛-----因何而战?2(幻灯片出示能战的原因:国力强盛,并简单回顾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的原因-----大一统的诸项措施)(2)战有何功?2(幻灯片出示地图及相应的知识,引出卫青霍去病)(3)马踏匈奴-----------卫霍之威、漠北之战(视频)7过渡:卫霍之后,汉武晚年,因长年征战,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而匈奴在汉朝打击下,势力逐渐衰弱,并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匈奴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匈奴的起源、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2)掌握匈奴兴起的原因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匈奴兴起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匈奴的起源、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2. 匈奴兴起的原因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匈奴兴起的原因;2. 学生对匈奴与汉朝关系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匈奴的起源和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匈奴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匈奴兴起的原因,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讲解匈奴兴起的原因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5.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匈奴与汉朝关系的看法。
强调匈奴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关系。
第二章:汉朝与匈奴的和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过程;(2)掌握汉朝与匈奴和战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汉朝与匈奴和战的原因及其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过程;2. 汉朝与匈奴和战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汉朝与匈奴和战的原因及其影响;2. 学生对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匈奴的起源和迁徙2. 掌握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和和平时期的情况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4.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学重难点】1. 必须明确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军事冲突是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短暂的一段历史。
2. 理解匈奴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历史影响【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预习1. 学生预习相关内容,翻译以下单词和短语。
预习时间为15分钟。
- 伏羌之变:指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攻没有成功后进行的政治改革。
- 右北平:今天的河北保定市。
- 徐福:汉代著名的航海家,他曾经率领船队访问东南亚,为后世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 东胡:是中国古代民族的一支,居住在今天的吉林、辽宁等地区。
- 丝绸之路:隋唐时期,连接中国与中亚以及欧洲的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 单于:中亚草原上的民族首领。
- 汉武帝: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时期扩大了中国领土,推崇儒学,开创了“霸权”时代。
2. 翻译预习查缺补漏,请同学互相帮助。
第二步:课堂探究1. (10分钟)引入通过学生的预习和课程介绍,介绍匈奴的兴起,及其与汉朝的和战。
让学生大致了解匈奴侵略中国的历史、情况和影响。
同时,老师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汉朝的军事与政治。
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
2. (10分钟)讲授相关知识用图像和简单的文字,向学生解释匈奴的兴起、发展和对汉朝的影响。
3. (10分钟)讨论在教导学生相关历史事件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 为什么汉朝与匈奴之间发生了这么多战争?- 匈奴对中国的发展和影响如何?4. (10分钟)交流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来陈述小组的观点和看法。
分享历史思考和想法。
同时,让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提高信息的交流、取舍和评估的能力。
第三步:课后扩展1. 让学生查找和了解更多与汉朝有关的历史事件;增长对历史文化的知识以及理解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匈奴的兴起1.1 学习目标:了解匈奴的起源、生活方式以及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1.2 教学内容:匈奴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介绍匈奴的起源地、生活方式以及其逐渐成为强大的游牧民族的过程。
匈奴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通过史实和文献记载,探讨匈奴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和影响,特别是与秦朝和汉朝的关系。
1.3 教学活动:观看地图和图片,了解匈奴的地理位置和生活方式。
阅读史实和文献记载,分析匈奴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影响。
第二章:汉朝的建立2.1 学习目标:了解汉朝的建立背景、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以及汉朝初年的政治制度。
2.2 教学内容:汉朝的建立背景: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介绍秦朝的衰落和农民起义的爆发。
刘邦建立汉朝:通过史实和文献记载,讲述刘邦起义、攻占咸阳和建立汉朝的过程。
汉朝初年的政治制度:介绍汉朝初年的封建制度和郡县制度,探讨其对国家统治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观看地图和图片,了解秦朝的衰落和农民起义的爆发。
阅读史实和文献记载,了解刘邦起义、攻占咸阳和建立汉朝的过程。
讨论汉朝初年的政治制度对国家统治的影响。
第三章:汉朝与匈奴的和战3.1 学习目标:了解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过程以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介绍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过程,包括和亲政策、战争和和平协议等。
和战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分析汉朝与匈奴的和战对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和战对两国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观看地图和图片,了解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过程。
阅读史实和文献记载,了解和亲政策、战争和和平协议等。
讨论和战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第四章:汉朝的边疆政策4.1 学习目标:了解汉朝的边疆政策以及其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4.2 教学内容:汉朝的边疆政策: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介绍汉朝对边疆地区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设置郡县、派遣将领和修筑长城等。
2024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2024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匈奴的兴起过程,包括其地理环境、经济特点、社会结构等。
学生能够了解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和战关系,包括著名的战役、外交手段等。
学生能够分析匈奴和汉朝和战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历史文献等辅助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分析、归纳、比较)探究历史事件。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历史必然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匈奴的兴起过程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匈奴与汉朝和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逻辑。
分析历史事件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则有关匈奴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提出问题:“匈奴为什么能够兴起?匈奴与汉朝之间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探究学习利用地图和图片展示匈奴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匈奴兴起的原因。
组织学生分组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归纳匈奴与汉朝和战关系的阶段特征和重要事件。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匈奴与汉朝和战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逻辑。
3. 互动教学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匈奴和汉朝的将领、谋士等角色,模拟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和外交场合,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开展辩论赛,围绕“匈奴的兴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巩固提升布置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导。
引导学生整理本课的学习笔记,巩固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5.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著作和文章,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及兴起及与汉朝及和战》教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让学生能依据所学的史实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以及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归纳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设置情景点拨导入】(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长城模型,提问:这是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工程的模型?它是谁下令修筑的?目的是什么?2、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下令建筑了万里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
秦末汉初,中原战乱,长城没有抵挡住匈奴南下的脚步,匈奴重新崛起。
他们是怎样崛起?与汉朝的关系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生观看长城模型,回忆与之有关的信息:感受情景,参与学习)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掌握】第一目——草原帝国的兴起(教师投放目标,导读导思)1、投放思考题:(1)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匈奴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历史;(2)掌握匈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匈奴的兴起原因;(2)运用史料对比、地图观察等方法,了解匈奴与汉朝的和战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重点:1. 匈奴的起源、发展过程;2. 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历史;3. 匈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匈奴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具体史实;2. 匈奴与汉朝和战过程中的策略和影响;3. 匈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 参考资料:匈奴历史的相关书籍、论文、地图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匈奴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引发学生思考:匈奴为何能兴起?其与汉朝的关系如何?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匈奴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学生通过史料对比,分析匈奴的兴起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匈奴与汉朝的和战过程及其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4. 地图观察:(1)引导学生观察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地图;(2)分析匈奴在汉朝时期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匈奴的兴起原因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历史;(2)强调匈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匈奴的历史地位;(2)请学生思考:匈奴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匈奴的历史作用?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比较匈奴与汉朝的和战过程,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2.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如何应对类似的历史挑战;3. 文化探讨:介绍匈奴在文化、艺术、风俗等方面的特点,拓宽学生视野。
人教版七上《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人教版七上《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课题名称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及两汉的关系,(卫青,霍去病,王昭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和查阅能力教育目标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友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重点、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各民族友好是主流策略和方法分组讨论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两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
简要介绍了匈奴的兴起和两汉与兴奴的交往,共同促进了祖国历史的发展。
同学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兴起(游牧)2 冒顿统一草原教师活动题问:1西韩的建立?2汉武帝的大一统?3秦修长城的目的?师:介绍匈奴的起源、生活风俗。
匈奴强大时,也就是西汉建立初学生活动阅读思考:1谁统一了蒙古草原?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a冒顿治军有方b中原战乱2回忆:汉初的经济(萧条)批注3匈奴的发展二、卫请、霍去病破匈奴1汉初的和亲政策2西汉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三、昭君出塞1昭君初塞和秦(呼韩邪单于)2匈奴的分裂强调小结:历史上汉朝和匈奴的和战,都促进了两族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
祖国的历史是各族共同创造的。
联系现实今天56个民族和睦相处。
期,面对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
汉武帝时开始反击。
师总结答案:a汉初的政策b文景治之c汉武帝时的强大d国力强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4介绍人物:卫青、霍去病、昭君:是千古传颂的和平使者。
5投影:书79页图匈奴没灭,成家何用?----霍去病6课时小结,布置作业3阅读课文78页回答是谁?为什么汉武帝能够胜利?小组讨论?4总结前两课,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军事上)5学生讲昭君的故事(是千古传颂的和平使者卫什么这样说)6思考:汉族与匈奴交往有几种方式,起到什么作用7完成目标,预习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
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
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启示:1、国家政策要根据国力制定。2、中华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历史的主流。
领域
成就
地位
文字
天文
匈奴仍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4、汉朝一直对匈奴妥协退让吗?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
国力强盛:经济实力增长(西汉王朝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军事力量强大(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
汉武帝派谁反击匈奴呢?(卫青、霍去病)(放映其简介)
领域
成就
地位
文字
天文
历法
文学
艺术
板书设计
三、小结:1、汉匈实力变化与汉匈关系:
西汉初年<匈奴和
汉武帝时<匈奴战
汉元帝时<匈奴战
课后反思
建正统思想。
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
三)昭君出塞(放映昭君出塞图)
1、说一说:1)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汉元帝时期)
2)是与匈奴哪个首领和亲?(呼韩邪单于)
2、王昭君为什么要和亲匈奴呢?(呼韩邪单于同西汉订立和好盟约后,主动入朝
请求和亲。)
3、放映材料,历史作用:
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亡犬吠之警,庶民无干戈之役。
1、与当时匈奴的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怎样?
经济萧条,社会荒凉
2、汉初,统治者针对匈奴的进犯采取了什么政策?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
“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汉朝时,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并每年送给匈奴大量宝物和纺织品,以求得暂时的和平的政策。)国力有限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匈奴的起源、发展和衰落过程。
(2)掌握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以及其对汉朝边疆安全的影响。
(3)理解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对抗匈奴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匈奴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2)运用地图和图表,展示匈奴与汉朝的和战过程。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对抗匈奴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和解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匈奴的起源、发展和衰落过程。
2. 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以及其对汉朝边疆安全的影响。
3. 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对抗匈奴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匈奴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史料解读。
2. 匈奴与汉朝和战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汉朝边疆安全的影响。
3. 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对抗匈奴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 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和图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匈奴的兴起和衰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匈奴的历史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匈奴的起源、发展和衰落过程,以及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
3. 课堂讲解:讲解匈奴的起源、发展和衰落过程,分析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以及其对汉朝边疆安全的影响。
重点介绍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对抗匈奴中的重要作用。
4. 课堂讨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对抗匈奴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和解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对汉朝边疆安全的影响,以及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在对抗匈奴中的重要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 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与匈奴的战争: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万里长城图片)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冒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
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比较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
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本课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昭君的小故事,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
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媒体
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结构和过程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聪慧、才智的历史。
秦汉时期正是我国的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
〔提问〕: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还记得这道城防是用来
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吗?(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设问:匈奴族是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
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讲述)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展示《匈奴骑兵铜像》,这是出土于今蒙古共和国境内一座匈奴王墓中,造型为匈奴骑兵,头戴尖盔,骑马拉弓,有着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
然后设计问题展开教学:同学们,我们刚学习了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又知道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那么,接下来请大家看以下问题:
问题一: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
西汉刚刚建立,社会非常贫困,经济实力不足,导致军事上失败。
问题二: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这个和亲政策是以皇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同时还每年赠以大量财礼来维持的。
目的是为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但这种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
问题三: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武帝时已六七十年,汉武帝时代实行大一统的统治,使西汉王朝由弱渐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加强,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
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
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
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
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
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
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2.昭君出塞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随后提问:
(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3.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
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
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板书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三、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归汉
2.昭君出塞
3.东汉同匈奴的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