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与优美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之一。
在西方艺术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理念,即“优美”和“崇高”。
这两种审美理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西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我们来看看“优美”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在西方艺术中,“优美”常常被定义为美的表面上的一种感觉,是一种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和展现。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物和人体的优美描绘。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画家们对人体的描绘非常注重比例和线条的流畅性,形成了著名的人体理想化形象。
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色彩和笔触的表现来呈现出对自然景物的优美表达。
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感,让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除了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情感和意境的抒发上。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强烈的情绪,这种情感的抒发往往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内心的共鸣。
在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形式和色彩的处理来表达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展现出对美的无限追求。
而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崇高”则表现出对于道德、精神和思想的高度追求。
在西方艺术中,“崇高”常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人类灵魂的深刻启迪和超然境界的追求。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神话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崇高描绘,这些作品常常通过对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来表达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向往,展现出对“崇高”审美理念的体现。
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类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的尊崇,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内心深处的震撼和超然境界的体验。
在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中,对“崇高”的追求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优美与崇高
寓意
晏殊
水槛遣心二首 杜甫
一 、 优美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看来,美是 和谐、适宜、对立与差异的统一, 是完整与鲜明。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Aphrodite、维纳斯)
(一)美学史上的“优美观”
1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倡“美 在和谐”,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 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 导致协调。“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 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形”。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 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黑格尔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西时,或者感到恐怖,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 类的尊严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丧魂落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如果我们环 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 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 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在爆发 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 切的惊人气势。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 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 明感到厌倦,他们向往粗犷的大自然,追求惊心动魄的境界。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 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在《论剧体诗》里说:“诗 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 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 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这里,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常常运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来描述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虽然这两个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在西方美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个词。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用来形容作品的审美特点,指的是艺术作品表达出的美感和形式上的完美。
在视觉上,这种完美可以体现为线条的流畅、比例的和谐、色彩的新鲜和融洽的构图等。
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就展现了一种经典的优美,女性形象以完美的比例和光滑的线条展示出来,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一下“崇高”这个词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意义。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往往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深刻和庄严。
崇高的作品常常通过表现宏大、庄重的场景、强烈的情绪和引发人们深思熟虑的主题来体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达维德》展示了对英雄形象的崇尚和尊敬,强烈的力量感和庄严的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崇高和壮丽的气势。
我们也要注意到“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在西方美术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和表现的。
很多优美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崇高的主题和情感,反之亦然。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不仅体现了女性形象的优美和典雅,同时也通过深邃的目光和微笑表达了一种内敛和神秘的崇高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既可以是审美的标准和形式上的完美,也可以是对思想、情感和主题的深刻表达。
它们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高度,同时也带给观者们一种审美和情感的享受。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能够感受和欣赏到这些优美和崇高的作品,也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意思不同:1、优美:(1)美好。
(2)美学名词。
婉约柔和的美。
壮美或崇高的对称。
例句:优美的歌声在草原上随风飘荡。
2、崇高:(1)最高的;最高尚的。
(2)地位特殊;优越。
例句:志愿军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表彰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出处不同
1、优美:刘白羽《日出》:“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
”
2、崇高: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崇高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
侧重点不同
1、优美:在于审美和谐的主客体统一。
2、崇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1. 引言1.1 介绍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的概念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它们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西方美术传统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和谐感,通过对形态、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精妙处理,使观者产生愉悦和享受的感受。
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精致的细节和动人的表现力,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崇高”则是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指作品所展现出的庄严、壮观、深邃的气质,引起观者心灵深处的共鸣和震撼。
崇高的作品通常具有宏伟的气势、庄严的氛围、深邃的内涵和引人思考的意蕴,使人感受到超越凡俗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往往同时存在,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通过对这两种美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西方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对我们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影响。
【接下来就是分别对优美和崇高进行详细分析】。
2. 正文2.1 对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的特点进行分析1. 精湛的技巧:西方美术作品的优美往往源自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巧。
他们能够通过精妙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细腻的画面。
2. 和谐的构图:优美的西方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完美的结构和平衡的构图。
艺术家们在设计作品时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3. 富有表现力的主题: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表现,使观者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内在的美感。
4. 细腻的细节描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描绘上。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特点体现在技巧精湛、构图和谐、主题表现力强和细节描绘细腻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西方美术作品优美之美的独特魅力。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们在感知和艺术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优雅和精致的情感体验,通常与美丽和舒适联系在一起。
优美通常与感性和美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快乐和愉悦。
在感知和艺术中,优美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优美的风景、精致的艺术品和美妙的音乐。
崇高则是指一种深沉、庄严和伟大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力量和坚毅联系在一起。
崇高通常与理性和哲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启示和震撼。
在感知和艺术中,崇高可以表现为巨大的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艺术作品。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一种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感知和艺术中获得美感,以及美的本质和标准。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和审美经验。
文学作品中的优美与崇高举例
文学作品中的优美与崇高举例文学作品中的优美与崇高,是指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和崇高的主题内容,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
下面是符合标题要求的10个例子:1. 《红楼梦》- 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荣、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
作品运用了优美的诗词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人世沧桑之美。
2.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尊严与偏见的对立,以及个人成长和改变的崇高之美。
3. 《诗经》- 匿名《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诗歌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而著称。
作品中通过对自然、人情和社会的描写,表达了人类的喜怒哀乐,使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矛盾。
4.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是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主人公罗迪恩·罗斯托科夫斯基的犯罪、内疚与救赎的心路历程。
作品以深入人心的描写和思辨,引发了读者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思考。
5. 《无声告白》- 川端康成《无声告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女性的内心独白和情感表达,展现了生活的苦痛和对美好的追求。
作品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感人至深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 《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是美国南方文学的杰作,通过对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社会变迁和一个坚强女性斯嘉丽·奥哈拉的描写,展现了爱与生存、荣耀与堕落的对立。
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和戏剧性的情节,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复杂。
7.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描写,展现了时间、孤独和命运的循环和无常。
作品以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给人以超越现实的思考和感受。
8. 《茶花女》- 亚历山大·小仲马《茶花女》是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花魁玛格丽特·果梅的生活和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虚伪与压迫,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
谈谈你对崇高与优美的认识300字
谈谈你对崇高与优美的认识300字
崇高与优美是两个非常有深度和广泛的概念。
对于我来说,崇高是指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思想,是一种在人们心中产生的敬畏和敬重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由于我们所看到的某些事物或行为所引发的,比如伟大的领袖、美丽的自然景观、高超的技艺等等。
这些事物或行为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高尚的情感和思想,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而优美则是指一种美妙的感受和体验,是对于音乐、文学、艺术等等领域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感的表达。
优美是一种让人舒适、愉悦和感动的美丽,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
优美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能够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感受到一份愉悦和满足。
对于我来说,崇高与优美是两种不同的美感体验,但它们都代表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
崇高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和品质,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敬畏和敬重,而优美则是一种美妙的感受和体验,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愉悦和满足。
在我们的生活中,崇高和优美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能够激发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一、“优美”“优美”是指一种美的感受,它与美的主观感受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
在西方美术史中,最早提出“优美”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优美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由于它具有对称、比例、节奏等美学元素的合理组合所产生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主张将艺术作品的细节、线条和色彩处理得尽可能完美、和谐,这通常与人体的构造和比例有关。
例如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就被认为是一个“优美”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精致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呈现了一位高贵典雅、优美感人的女性形象。
这种追求“优美”的艺术风格在欧洲艺术史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现代艺术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崇高”“崇高”是指在超越人类自然感官和理智能力的领域内所产生的美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个将“崇高”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出来的人。
他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除了感受到“优美”的美感外,还能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这种美感超越了人类自身的感官和理性能力,它是来自于人们对超然、圣洁、威严等抽象概念的思考和感受。
在西方美术史中,有很多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世纪》就被认为是具有“崇高”美感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极富雕刻感的线条和场景的宏伟气势,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神圣和崇高的氛围。
三、总结“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与艺术作品的求美性质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一幅艺术作品既体现了“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处理,又具有“崇高”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这种作品既能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又能让人们在思考和反思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感。
(完整版)优美与崇高
崇高的效果
• 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 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 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 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体会到一种自豪。
黑格尔(1770~1831)
•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 定、浩浩无际、渺渺 无限的观念;人类在 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 自己的无限的时候,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 切。”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 他们以此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 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 和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 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 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 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 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 怖。比如,浩瀚的海洋、 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 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 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 而引起崇高感。
•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 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 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 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 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康德
• 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建筑 的最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大的 天主教堂。建 造这座建筑历 时120年,多名 重要建筑师与 艺术家参与设 计,其中以伯 拉孟特和米开 朗基罗最为著 名。
• 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 体积巨大的观点,受 到后人的批评。英国 的勃拉德莱在《牛津 诗学讲义》中,就举 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 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 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 个观点。
崇高与优美
(二)美学史上的崇高
①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最早提出“崇高”概念——伟大 心灵的回声; ②英18世纪博克站在纯感觉论的立场上考察对象的崇高属性; ③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崇高的分析》——数量的崇高和 力量的崇高; ④黑格尔《美学》——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感性形式,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⑤车尔尼雪夫斯基:体大、量大、力大。
(二)优美的表现 优美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不同
1.自然境界中的优美 自然境界中的优美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 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的明暗、浓淡、大小、高 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大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 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 2. 2.人生的优美 人生的优美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个体合乎礼 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的一致的思想观 念和群体或社会稳定、平和的局面。 3.艺术中的优美 艺术中的优美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人 生或营造的氛围以及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 其中的和谐统一。
一、崇高 (一)什么是崇高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 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 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 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 中: ①自然景观的崇高;②人事的崇高;③人性的崇高— —德高、才高、品高、格高,精神的崇高;④情感 的崇高——气慨;⑤人创造物的崇高——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即通常人们 所说的狭义美;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即广义的 美),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不能互相混淆或相互 取代。 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是优美。优美的特点是: 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 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从美感上看, 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第八章优美和崇高PPT课件
.
18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 所谓自由个性即人的自由个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 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把“自由”与“全面本质”相联系,作为实现完整人的条 件与途径,以显示自由个性的重要性。它不仅构成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实现的内 在规定,也体现了现代审美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
15
• 原因: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所表征的 是当今人类审美所面临的一种危机状 况,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虽然复 杂,但无疑和主体的变异、沉沦及崇 高的历史意义与目标的逐渐模糊不无 关系。
新表现主义绘画
.
16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实质: • 从人的本质对象化理论看,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表现出规律与目的、真与
• 二者相互转化的常态性规律是由崇高趋向优美。 •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极,没有优美,就无以突出崇高;反之没有崇高,
也难于显现优美。优美与崇高的这种运动与演变,生成千姿百态的美, 使审美活动显得无限丰富又色彩纷呈。
.
13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优美与崇高的转化还表现出复杂性状况。在崇 高向优美转化的纵向历程中,因主体存在位置与 活动情境的变化,亦可能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的 趋向。
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 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 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 静等境界,具有小巧、平静、舒缓、 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
江南水乡 周庄
4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无论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自然景象;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 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还是艺术表现中的单纯静穆、情景和谐等,其境界均体现了 优美的形式特点,给人以和谐、完满的审美享受。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一、自然风光的优美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美丽。
那些高耸入云的峰峦,如画的湖泊和流淌的河流,都展示着自然之美的独特魅力。
当我站在山峰之巅,眺望着四周的风景时,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白云飘过,阳光照射下来,整个世界都变得如此绚丽多彩。
这种自然景观的优美令人陶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崇高。
二、人类智慧的优美人类的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存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伟大的成就。
伟大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创作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崇敬。
他们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触动。
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出了人类的心灵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人类智慧的优美,让人感到无比的敬畏和赞叹。
三、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一种优美的表现形式。
当人们彼此关心、理解和帮助的时候,人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和安慰。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陌生人帮助了你,一位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支持你,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快乐和困难。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优美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四、追求真理的优美追求真理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
人类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哲学家们通过思辨和探索,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追求真理的优美让人感到无尽的兴奋和激动,让人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和人类思想的伟大。
总结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风光的优美、人类智慧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以及追求真理的优美。
这些优美的表现形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敬之情。
让我们珍惜和保护这些优美的存在,让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继续闪耀光芒。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两个在西方美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们既有着相似的含义,又存在着一些区别和差异。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两种审美特征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了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目标。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一、“优美”的含义“优美”是指一个事物的美丽、和谐、协调、舒适等当时,是一种柔和的、平衡的美感,通常会给人以愉悦、轻松、愉快的感觉。
在西方美学中,优美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美的表现,它跟艺术品的感官美、形式美、构图美等方面密切相关,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的一种方式。
优美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人物的形态和举止,或者是景观的色彩和构图等。
无论表现的是人物、物体还是场景,优美的特征都是相同的,它们都必须要具备一种和谐的平衡感,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感性的享受。
“崇高”,意为高尚、卓越、超然、伟大等。
在西方美学中,崇高是指那些让人惊叹不已的、令人钦佩的东西,这种美感不仅具有感性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的理性价值。
崇高是一种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的审美体验,它不仅引起了人的感性反应和心灵共鸣,也涉及了人类普遍的道德和哲学思考。
崇高的形式可以是壮观的自然景观、伟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体现。
尽管“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
1、情感优美的感性情感较为平和、柔和,通常给人以温馨、轻松、愉悦的感觉;而崇高的情感则是一种强烈而复杂的感受,往往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具有一定的理性意义。
2、主体优美的主体可以是万物,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人物形象都可以表现优美;而崇高的主体则更多的是人类文明、历史事件和人类理性等方面。
3、线性优美的审美体验是一种线性的感性体验,主要关注形式美和构图美;而崇高则是一种多维的审美体验,涉及到人类普遍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并激发出人类理性和智慧的思考。
综上所述,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美术作品和艺术创造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审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艺术中,优美被视为对称、和谐和完美的表现,而崇高则强调力量与威严。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追求表现人类的伟大和尊严,体现了崇高的理念。
浪漫主义时期则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的崇敬,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特点。
现代艺术往往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新的崇高感。
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重新定义了优美和崇高的含义,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始终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而艺术的发展不断重构了它们的内涵,丰富了人们对美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审美标准、古典艺术、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重新定义、审美观念、艺术发展、内涵。
1. 引言1.1 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它们都追求作品的“优美”和“崇高”。
美学家们常常将“优美”和“崇高”作为审美上的两大标准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西方文化中,“优美”一般被理解为作品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美感和完美感,而“崇高”则更多强调作品所呈现的高尚、庄严、超越常规的情感和意义。
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美术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艺术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优美”的追求,体现在对人体比例、对称和和谐的表现上。
古典艺术家们通过对理性构图和谨慎处理细节,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优美之美的作品。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将“崇高”引入作品中,通过对古代文化和神话题材的重新赋予生命和意义,塑造出具有精神高贵和庄重气质的形象。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表现。
艺术家们尝试打破传统约束,追求情感的奔放和想象的自由,创造出既富有个性又超越凡俗的作品。
在现代艺术中,“崇高”逐渐成为了艺术家们追求的主题,他们试图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类尊严和精神高度的追求。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优美和崇高一向被美学家看作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
由于审美客体的特征的不同,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和差异,使优美和崇高成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美学范畴。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其特点是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崇高: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崇高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一、优美与崇高作为美学中两种不同的形态,它们的区别是它们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般说来,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谐平衡状态,也就是“在具有曲线、圆形、小巧、光滑的形体,舒缓轻柔的节奏,柔和协调的色彩,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中显示出来的美”。
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
这种优美在自然界中表现为鸟语花香、山明水秀、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在现实生活中,那眉清目秀、表情恬静、线条柔和的脸蛋,那苗条的身腰、秀雅的动作、轻盈的体态也都是优美的表现;优美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鲜明,如拉斐尔的油画《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宋代婉约派的词……这些都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的凝静均衡、和谐的特点。
崇高的美就是在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
尖锐冲突等等事物、现象和矛盾中体现着的美。
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发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的两种核心形态,它们的审美特征也有所不同。
从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审美的深度与丰富性。
首先,崇高与优美在审美特征上有明显差别。
崇高是一种高尚深远、博大精深的美,它展现在视觉上是一种宇宙观念,体现出人类的精神崇拜。
在艺术上,崇高的审美特征总结为“信仰观念”,表现手法有“幻想想象”、“崇拜宏伟”。
崇高的审美作用是引发人们对精神诗性的敬畏之心,也可以激发文明精神。
优美是一种柔和、富有诗意的美,它具有一种动态、自然和人文几何的审美形态,唤起观者一类柔美而优雅的空灵感受甚至一种圣洁焕发的心情。
艺术中,优美的审美特征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表现手法有“精细神秘”、“恬淡自然”。
优美的审美作用是引导观者由诗意的物象转向现实的通透,从而像传统的“天人合一”一样沉浸在一种天地融合的平静沉醉中。
此外,崇高与优美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
崇高以“博大精深”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梦境领域、宗教神话、宇宙观念以及人文精神等为主题,以古典、宏伟抽象、浩瀚雄伟、神秘庄肃为主要艺术表现空间,以能够传达空灵之感的手法来进行审美表现。
优美则以“恬淡自然”为主要表现手法,主要探讨生活中的小景小物。
通常以自然之美,如大自行、人文熏染之美为媒介,使用光影的变换、物象的重组、细节的点染与折射,来形成一种妩媚而凝重的审美风格,以涤除苦楚,引发温馨而安全的感受。
总之,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中重要的两种形态,它们在审美特征上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
这两种形态的审美都可以影响观者的心理,激发其情绪反应。
艺术作品应兼具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以期追求最完美的审美效果,才能表达艺术审美的深度和丰富性。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分析中》说:“它们(指自然里的崇高现象)却更多地是在它们的大混乱或狂野、极不规则的无秩序或荒芜里激引起崇高的概念,只有它们同时让我们见到伟大和力量。”康德认为,美的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则是想象力与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地审美感受。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它是一种能间接产生的愉悦。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崇高与优美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
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曾经从音乐家气质的角度,把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男子气的,尚武的,粗犷而又激动人心的;另一种则是甜蜜蜜、软绵绵的。
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则进一步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种:“我们可以看到,美有两种。
一种美在于秀美,另一种在于威严;我们必须把秀美看作是女性美,把威严看作是男性美。
”[1]毕达哥拉斯和西塞罗的论述,比较恰当的阐释了崇高与优美。
我国战国时期的《易传》从“阴阳”出发,认为“地道之美贵在阴与柔,天道之美贵在阳与刚”,我国古典美学也对崇高与优美作了简单阐述,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划分基本一致。
在我国古代,把崇高成为“大”“阳刚”“气势”“风骨”等。
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到齐国访问,乐队为他表演音乐,当演奏到“秦”风时,季札说:“此之夏声,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孔子也曾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音乐的内容,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也可以称之为“崇高”。
以上几例,不仅仅指崇高的这一种形态,更主要的是气势。
我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所欣赏对象的气势比起形态来,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崇高”,心灵的震撼对于视觉的感受更容易令人领会、感悟。
倘若欣赏对象没有了气势,或软弱或柔媚,也就体会不到崇高了。
例如,当今的女模特,虽然也是高挑苗条,但是在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美是优柔之美,而非崇高。
而对于优美,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认为,优美的品质有以下几种:第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第四,这些部分不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威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①虽然柏克对优美的形式特征进行了总结,但是,他忽略了优美的本质特征。
可以按照他对优美的品质举例。
我们可以选择一块比较小的、表面光滑且凹凸不平而非棱角的石头,它没有鲜明的颜色,可以给它涂上鲜艳的红色,但是它很刺眼,我们再给它刷上其他的颜色调和一下使鲜艳的红不那么刺眼。
最后我们再看这块“石头”,它也符合柏克对优美的定义,但是我们不认为它是优美的,更不是崇高,是滑稽,是可笑,是丑陋。
在我国,陆机《文赋》中有这么一段:“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撤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虽然陆机并没有指出“优美”到底是什么,什怎么样的,但他对这些文体的风格的概括,已经包含了优美的本质。
又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将文章风格美分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其中,典雅、精约、新奇就是与优美有关,而远奥、繁缛、壮丽则与崇高有关。
到了18世纪,清代的姚鼐将文章风格概括为阳刚与阴柔两类,“其得于阴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之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光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谬乎其有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司空图的这段文字,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史上优美特征的典型描述。
②如袁宏道《满井游记》对初春的描绘:“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这一初春的景色,可以用“静”和“优美”来概括,人的整个身心与自然溶为一体,给人以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感受。
优美对于人来说,有“两完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林妹妹。
略微知道《红楼梦》的人都不会把林妹妹想成孔武有力的武松之类。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越,甚至会令人有一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冲动,这种力量会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例如,英国经验主义家托马斯·班纳特在1681年出版的《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中说道:“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
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淼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们感到愉快的了。
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中刺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的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来。
”[2]他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及情感,它的雄伟壮丽,在人们心中激荡起伟大的情怀,从而使人们也感受到自己尊严的伟大,人在世为人,是很美好的事情,激发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尊重。
优美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先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世界的一种审美属性。
作为美的典型表现形态,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如朱自清在散文《绿》中这样描绘梅雨潭:“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这几行文字,突出的表现了梅雨潭的形态官则质感给主体感官造成的温柔和谐的美感,是人类实践活动和自然规律之间处于和谐一致的集中体现。
自然界的景物以光、色、形、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敏感、浓淡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甜美的心理感受。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这与优美就有了相当的不同。
优美的对象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完整的,和谐的,一下子就与人的心境相融合,人的本质力量的、很顺利地在对象中得到了显现,悠然自得,称心如意。
③因此,优美成为一种自由,成为一种愉快。
崇高则与优美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同。
崇高的形式和内容常常显得非常大,大到超过了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至于我们理解不了它,控制不了它,掌握不了它。
我们面对这崇高的对象,不是受震动,就是受惊骇,它始终高高的踞于我们之上。
这样,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不能不受到压抑,遭到阻遏。
但是,人是有头脑有力量的人,不是简简单单的自然人,我们是不会消极的匍匐在自然面前,我们有整个人类文化所蓄积起来的精神教养和人格理想,他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自然力量相搏斗,他自己的本质力量有了舒展和用武的场合,感到自己提高了,胜利了。
这个崇高的世界,事实上也是人被提高了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因此,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二者缺一,都不可能成为崇高。
崇高和优美都是美的一种基本形态。
尽管它们所引起的心里反应不同,但两者共同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因此,崇高和优美作为美的基本形态,两者的关系是并列的,而不是对立的。
李大钊曾经指出:“美非一类,有秀丽之美,有之美。
前者即所谓美,后者即所谓高。
”[3]这就是把优美和崇高作为美的两个基本类型看待的。
尽管在今本特征上,崇高和优美确实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般来说,崇高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
比如,杜甫在《望岳》中描写雄伟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如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更是有气势,体现着一种崇高的气势。
而优美的对象常常表现出形体小巧,秀丽和柔和。
比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荷、蜻蜓,看起来就令人产生一种欣愉的感受。
秦观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优美的语言,美丽的景色,柔和的氛围,显示出一种令人不敢打破的幽静之美。
崇高和优美,一如黑与白两个对立面,但它们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引起我们的美感。
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
比如埃斯库洛斯恶著名悲剧《普罗米修斯》歌颂了“偷天火”的英雄,然而这位英雄却因此受到残酷的惩罚,受着命运的折磨,痛不欲生。
虽然这是场悲剧,但在人们心中也会激起千层浪,给人以崇高体验。
崇高的东西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优美的东西则使人们轻松的直接的领略到它所引起的愉悦感。
比如杨丽萍的舞蹈,正是抓住了孔雀、梅花这些事物和谐、舒展、柔和、灵动的特征,合理的运动人体的躯干、四肢,形成各种具有同样特征的造型,而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
观赏她的舞蹈,通过她那优美的舞姿,仿佛感觉到自己就置身于云南的孔雀园中。
一朵小花是美的,气势雄伟的崇山峻岭也是美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固然能引起我们的喜悦的感情,令我们陶醉;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景色,也激越我们的感情,使我们心旷神怡,也达到了愉悦的效果。
我们的审美需要,不仅仅要求优美的对象,也一样需要崇高的审美对象。
人们喜爱养鱼养花,也喜欢去钱塘江观潮;优美的抒情小乐曲我们爱听,但是大型的交响乐也会令我们心潮澎湃。
优美与崇高,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风和日丽的春天,密林幽静的景致,温柔多情的性格,我们乐意接受,但是高耸入云的山峰,狂暴猛烈的飓风,豪爽慷慨的个性我们也需要。
正如我们要终日沉湎于闲雅的爱情小调中,会使人全身发酥,萎靡不振,以至于懒散一样。
优美与崇高在作家的创作中也有体现。
南宋余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小趣闻,通过柳永与苏轼词的比较,也显示出了优美与崇高的不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