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一、半夏泻心汤介绍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由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该方解表利水,清热化痰,减轻上腹部不适,平复恶心呕吐等症状。
近年来,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胃部疾病方面展现出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治疗。
二、奥美拉唑介绍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广泛应用于胃部疾病的治疗。
它通过降低胃酸的分泌来缓解胃部不适,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
奥美拉唑还可以结合抗生素一起使用,从而更好地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三、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疗效1. 临床试验对象本次临床试验共纳入10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抗生素治疗。
2. 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每天口服半夏泻心汤一次,每次15克,加水煎服。
同时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天一次。
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天一次,同时口服抗生素治疗。
3. 疗程和疗效评定本次临床试验的疗程为4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评定标准包括症状缓解情况、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和胃部炎症的缓解情况等。
4. 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达到90%以上,根除率为80%以上,胃部炎症得到明显缓解。
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为85%左右,根除率在70%左右,胃部炎症的缓解情况略逊于观察组。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安全性评价在本次临床试验中,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的副作用,而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
四、结论根据本次临床试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联合抗生素治疗。
半夏泻心汤具有显著的抗炎、抑菌作用,与奥美拉唑的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根除率。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四肢冰冷,怕冷,但是又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四肢冰冷,怕冷,但是又肝火大、肺热、胃火大、慢性咽炎。
手脚冰冷、怕冷但因为内火大就不敢吃温性和热性的食物,两者很矛盾,不知道怎么办好。
冬天不用热水袋,脚就会一夜冰凉,冷
这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组成
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
用量
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义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
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
脾气主升,肝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半夏泻心汤是一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药方剂,其组方精妙,药力独特。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临床案例来展示半夏泻心汤的疗效,并探讨其指导意义。
第一个病例是王先生,他一直感到胸闷、心悸,并伴有口苦、咽干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王先生被诊断为心火亢盛、痰热内盛。
根据中医理论,半夏泻心汤可以清除心中之火,解除胸闷症状。
于是,王先生开始服用半夏泻心汤。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心情也变得平静稳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心火亢盛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第二个病例是李女士,她患有慢性胃炎多年,经常出现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李女士被诊断为胃热伤阴,需要清热降火。
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黄连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对于治疗李女士的病症非常适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女士的胃病得到了明显缓解,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好。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胃热伤阴引起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第三个病例是张先生,他长期面色苍白,虚弱无力,容易疲劳。
经过中医辨证,张先生被诊断为心脾两虚,需要益气健脾。
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黄芩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对于治疗张先生的病症非常适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先生感到精力恢复,面色红润,体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心脾两虚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半夏泻心汤在不同的病症中都有很好的疗效。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中选择了适合不同病症的草药,使其具备了清火、清热、益气、健脾的功效。
因此,半夏泻心汤不仅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而且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半夏泻心汤是一副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上述临床病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其在不同病症中的疗效。
因此,我们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治脾胃湿热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
小编导读每一味药材的背后,都饱含医者仁心。
每一个方剂,都饱含医者的万般深情。
医圣张仲景笔下的半夏泻心汤,几经沧桑,跨越千年,经典永存。
尤其在调理脾胃方面,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半夏泻心汤到底是如何调理脾胃的?且听老医剖析本方之妙!一、半夏泻心汤方解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调理脾胃的经典方剂之一。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及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
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则清气得升,浊阴得降。
脾胃功能失常,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呃逆、反酸、嗳气等,在中则为腹痛、腹胀、痞满等,在下则为肠鸣、下利等。
故而治疗脾胃疾病,首要关键在于调理脾升胃降的功能。
又“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为阴脏,脾虚易湿盛;胃为阳腑,胃病多热盛”,所以脾胃为病,多见湿热互结,寒热错杂之证。
半夏泻心汤则正对以上病机而设,脾胃疾病中用之最广,如现代疾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证,症见脘腹痞满,心烦,呕吐,肠鸣,下利,口苦,舌苔黄白而腻者。
其方药组成及服法: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剂。
功效:辛开苦降,散结消痞,泄热补虚。
方解:方中半夏、干姜二药具辛温之性,能散结消痞;黄芩、黄连苦能降泄,燥湿清热;人参、甘草、大枣药性甘平,补脾益胃。
方中半夏、干姜为辛开药组,黄连、黄芩为苦降药组,人参、甘草、大枣为补虚药组,全方配伍特点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方中半夏配黄连为调胃肠、理气机、和阴阳的最基本配伍。
半夏辛温,善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黄连苦寒,善清热燥湿,调胃厚肠。
两药配伍,用半夏之辛温,开壅结之痰湿,以黄连之苦降,清痰湿之热结。
两药合用,辛开苦降,疏理气机,调和胃肠,寒温并施,清热无碍祛湿,燥湿又无碍清热,具相辅相使之妙,有散寒清热、和胃降逆、开郁散结之功。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具有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中焦所致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属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1]。
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1]。
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功用主治《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2]。
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方解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做法方歌
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半夏泻心汤做法方歌半夏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生活中比较常见,对治疗一些疾病有非常好的效果。
半夏泻心汤就是半夏与其他中药材一起熬制的汤药,是比较有名的药剂,那么半夏泻心汤到底有哪些好处?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半夏泻心汤用于寒热之邪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
气机不畅,致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
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
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
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
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
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
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
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
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虚实共有之诸多证象,如面红目赤,头重眩晕,鼻衄龈肿,口干咽燥,口苦口臭,胸中烦热,吞酸嘈杂,心下堵塞,食后不下,嗳气则快,胃脘高起如拳,肠鸣腹胀,稍冷即便溏,或大便干秘,舌边尖红赤、苔黄白或灰白而腻,用热药则下寒减而上热增,用凉药则上热减而下寒重,及形瘦体倦,四肢乏力等症状。
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同施以调升降,补泻共进以理虚实,三法同冶于一炉,使脾胃得复,寒热得化。
故凡脾胃虚弱,升降失度所致之寒热错杂,清浊无序病证,皆可用本方治之。
黄芩、黄连、干姜量可据寒热之多少予以增减,宜小不宜大。
半夏泻心汤做法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半夏泻心汤的简介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门老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谈
门老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谈中医书友会第243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方为中医治疗寒热错杂性胃肠疾病的主要方剂。
(编辑/唐义超)半夏泻心汤作者/门纯德【组成】半夏10g 黄芩9g 干姜6g 人参6g 川黄连6g 炙甘草6g 大枣4枚【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方义体会】本方原治少阳证因误下而成的痞证。
少阳证误下则使脾胃之气受损,邪气乘虚而入,使寒热互结于中焦,致使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畅,运化失职而见心下痞满,呕逆及肠鸣下利等证。
方中半夏为君,辛苦入胃,以和胃消痞,降逆止呕;辅以干姜辛温散寒,增强其辛开散结之功;黄连、黄芩苦寒泄热,增强其苦降除逆之力;佐以人参、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以和中。
本方寒热、辛苦、补泻同施,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从而使胃气得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吐利诸症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因立法周全,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临床上不仅仅是治少阳误下成痞。
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均可应用,且效果满意。
一、慢性胃炎例:杨某,男,47岁。
患慢性浅表性胃炎三年余,常自服各种健胃西药及中成药以调理,病情时好时坏。
近日因进甜食量多,则病情加剧,症见:脘腹胀闷、噫气、呕逆;有时酸水上泛,舌苔薄白,脉细弦。
投以半夏泻心汤,半夏10g,川黄连6g,黄芩9g,干姜9g,炙甘草6g,党参12g,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三剂。
一剂后腹胀除,余症轻,两剂后诸症消然。
二、消化性溃疡例:王某,男,67岁。
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十余年,曾多方求治,终未痊愈。
见痛苦病容,形体消瘦。
自述:心口隐隐作痛,或嘈杂烦乱,满闷不适,每饥饿时发作,常噫气吞酸、恶心欲吐、饮食不下、大便溏薄,诊其脉象细紧,舌尖略红。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1. 简介半夏泻心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用于治疗胸腹间有痞块、胃脘不舒、呕吐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个真实的医案,展示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2. 医案2.1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李某•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胸闷、腹胀、呕吐2.2 病史患者李某是一名45岁的男性,过去身体健康无大碍。
近期他开始出现胸闷、腹胀、呕吐等不适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2.3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辨证分析,中医师初步判断为“饮食积滞”证。
2.4 方剂选择及用药原则根据饮食积滞证的特点,中医师决定使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该方剂以半夏为主药,具有破坚散结、导滞通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胸腹间有痞块、胃脘不舒、呕吐等症状。
2.5 处方•半夏 5克•黄芩 10克•生姜 3片•大枣 5枚2.6 用药方法将以上药物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一同煎煮,取汁饮服。
2.7 治疗过程及效果患者李某按时服用半夏泻心汤,并注意饮食调理。
经过3天的治疗,他的胸闷、腹胀和呕吐等不适感明显缓解。
继续治疗7天后,他的症状完全消失。
3. 医案分析3.1 疾病机理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愈情况来看,他属于饮食积滞证。
这种证型常见于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所致。
积滞体内导致胸腹间有痞块、胃脘不舒、呕吐等症状。
3.2 方剂选择分析半夏泻心汤是治疗饮食积滞证的经典方剂之一。
其中主药半夏具有破坚散结、导滞通气的作用,能够有效消除胸腹间的痞块感。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减轻胃脘不舒的症状。
生姜和大枣则具有温中散寒、调和药性的作用,有助于加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3.3 治疗效果评估患者李某在经过半夏泻心汤的治疗后,其胸闷、腹胀和呕吐等不适感明显缓解,并最终完全消失。
这表明该方剂对治疗饮食积滞证具有较好的效果。
4. 总结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应用广泛且有效的中医方剂,能够治疗饮食积滞引起的胸闷、腹胀、呕吐等症状。
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医案,展示了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过程和治疗效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请告知)1,原文《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方十五。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一方用半夏一升。
)2,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十)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
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
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二为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三为寒: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近年来药理研究证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溃疡指数,具有抗胃溃疡作用,是一个有效的胃黏膜保护剂。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加强胃黏膜、黏液屏障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胃黏蛋白分泌及加强黏蛋白合成等,加快了溃疡的愈合过程。
本方能促进机体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或阻断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提高sod活力。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病案:李某某,女性,28岁。
主诉:心胸痞闷、心悸,每当
情绪激动时加重,伴有口苦纳少,舌苔白腻等症状。
中医诊断:半夏泻心汤证。
处方:半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
生姜3片,人参3克,甘草6克。
服用5剂。
经过5剂的半夏泻心汤治疗后,患者的心胸痞闷、心悸症状明显缓解,口苦纳少的症状减轻,舌苔也有所改善。
患者情绪波动时的症状明显减轻,并且精神状态更加平稳。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我们决定继续给予半夏泻心汤治疗,以巩固疗效。
通过这个病案,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对于半夏泻心汤证的疗效显著。
该病案中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心胸痞闷、心悸,伴有口苦纳少、舌苔白腻等证候。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方剂,具有泻肺、降气、清热的作用。
其中半夏、黄连、黄芩具有泻肺降气的作用,可以缓解心胸痞闷、心悸等症状;人参、甘草则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可以改善口苦纳少的症状。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是一种适用于半夏泻心汤证的方剂,并且具有显著的疗效。
半夏泻心汤——精选推荐
半夏泻⼼汤半夏泻⼼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剂,也是我临床常⽤之⽅,可以⼴泛⽤于治疗脾胃消化系统⼀类疾病,多获良效。
初识半夏泻⼼汤记得刚上临床时,对经⽅只有理论上的认识,根本不会运⽤。
说到这,我要感谢⼀位⽼师,是他教会了我使⽤半夏泻⼼汤。
那个⽼师虽然已经是主任中医师了,但仍然⼿不释卷,⾮常爱学习,对我也是毫⽆保留。
在⼀次跟诊时,有⼀个胃病患者来复诊,说吃了上次的⽅⼦后症状明显改善了,⽼师随即翻开病历,指着上次的就诊的记录说,你看看这个⽅,就是半夏泻⼼汤,要学会⽤。
他接着说道:“半夏泻⼼汤是个寒热并⽤的⽅,可以理解为胃热脾寒。
”这不经意的⼀句话,让我⼀下⼦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在学习⽅剂时,⼀般都说半夏泻⼼汤⾟开苦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怎么个寒热错杂,总是⼀知半解,如果理解为胃热脾寒就简单多了。
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断⽤这个⽅并反复思考,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
半夏泻⼼汤深度解析半夏泻⼼汤组成:半夏,黄芩,⼲姜,⼈参,炙⽢草,黄连,⼤枣。
对⽅中药物解读如下:半夏——降逆化饮,散结除痞;黄芩、黄连——清热泻⽕,可清胃热;⼲姜——温脾阳(脾寒);⼈参、⼤枣、炙⽢草——健脾益⽓和中。
这可不就是治疗胃热脾寒的⽅吗?要学会⽤这个⽅,还要深刻理解脾与胃的⽣理和病理联系。
脾胃位于中焦,是⼀对关系⼗分密切的脏腑。
在⽣理上,胃喜润恶燥,胃⽓以下降为顺;脾喜燥恶湿,脾⽓以上升为健。
这⼀升⼀降,维持着⼈体正常的⽓机升降,由于它们位于⼈体中部(中焦),所以被认为是⼈体⽓机升降的枢纽。
当这种升降异常时,会出现胃⽓不降反升,脾⽓不升反降,⽓机升降就会紊乱,中焦就会痞塞不通,从⽽出现《伤寒论》所说的“但满⽽不痛者,此为痞”的病证。
这种症状其实⾮常常见,有的患者会说我的胃不消化,像什么东西堵住⼀样,但按下去⼜是软的,这就是痞。
这种看起来像消化不良的症状,单纯消⾷健胃,有时效果很差,我们还得从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着⼿,就要⽤到半夏泻⼼汤。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1.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
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
若将吴茱萸改为肉桂,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
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宜。
2.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3.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即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有醒脾开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阻中,阻遏纳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4.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
具有请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
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5.半夏泻心汤加木香、九香虫:主治湿热阻中,胃气不降,郁而作痛,木香可以醒脾祛湿,九香虫善于散郁止痛,两味配伍,又有通络开窍之效,有人用此代替麝香,用于脑中风,也是经验一得。
半夏泻心汤加三花: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三花具有辛香开胃、健脾化湿的功效。
主治慢性胃炎,湿热阻中,气机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6.半夏泻心汤加防风、荜茇:主治慢性胃肠炎,伴有腹部气机不舒,时有肠鸣,口气秽浊,或矢气多,大便不畅。
防风、荜拨具有整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
7.半夏泻心汤加鸡矢藤、鸡内金:主治慢性胃炎之纳呆食积者,鸡矢藤药性和缓,有明显的健脾和胃功效,特别宜于小儿和老人消化不良者;而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二味合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
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痞满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它的特点是体内寒热相争,引起胸腹部疼痛、脘腹胀满等症状。
而半夏泻心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对于治疗这一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围绕半夏泻心汤方剂药物配伍及组成,阐述其中的君臣佐使药,并从药性归经药味、方剂功能作用、主治病症以及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医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
半夏泻心汤方剂由半夏、甘草、生姜和大枣四味药物组成。
其中,半夏为君药,具有泻心降逆的作用;甘草为臣药,具有调和君药与佐药之间关系的作用;生姜为佐药,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大枣为使药,具有调和各药之间关系的作用。
这四味药物相互配伍,共同发挥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在中药方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君药负责主导方剂的功效,起到根本治疗病症的作用;臣药则辅助君药,调和君药与佐药之间的关系,提高方剂的疗效;佐药则进一步增强方剂的功效,加强对病症的治疗作用;使药则起到调和各药之间关系的作用,使方剂更加协调统一。
半夏泻心汤方剂中的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正是基于中医药理论的药性归经药味。
半夏具有辛温的性味,归属入肺、胃经;甘草具有甘平的性味,归属入脾、心、肺经;生姜具有辛热的性味,归属入胃、肺经;大枣具有甘温的性味,归属入脾、心、肺经。
这些药物在配伍中相互协调,达到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的目的。
半夏泻心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泻心降逆、温阳祛寒、调和气机等方面。
它能够通过泻心降逆的作用,缓解胸腹部疼痛、脘腹胀满等症状;通过温阳祛寒的作用,调节体内寒热的平衡;通过调和气机的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在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时,中医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是非常重要的医理。
八纲辩证主要是根据病症的表现来判断病情的寒热程度,以及阴阳盛衰的情况;六经辩证则是根据病症的分布部位来判断病情的所在经络。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篇一: 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1 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滞顾王某,男性,1.3岁,2006年5月15日初诊。
患儿2月前出现口水增多,不停流涎,渐致口周糜烂红疹成片,哭闹不安。
多方-治疗不效。
诊断:滞顾。
治宜清热燥湿健脾。
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6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干姜6g,土获等15g,砂仁3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分服。
5月22日复诊:流涎减少,红疹渐消,溃面缩小。
继服5剂痊愈。
按:本例患儿乃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半夏泻心汤具有健脾和胃、燥湿清热之功,故能药到病除,效如桴鼓。
2 半夏泻心汤治疗耳鸣不寐证李某,女性,57岁,教师,2007年10月29日初诊。
患者耳鸣、失眠、吞咽不利2月余,耳如蝉鸣;咽中阻塞感,吞咽不利,食干性食物尤其明显;每晚睡眠2h左右,入睡难或醒后即不能再睡,精神不振,乏力,舌正红苔白,脉弦细;平素易生气。
检查:咽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胃镜示:浅表性胃炎,食管炎。
综合脉症,诊为痰热互结,气机不利之证。
治以辛开苦降、疏肝理气为法。
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 柴胡15g,炙甘学15g,威灵仙30g每日1剂,水煎分服。
11月5日复诊:服药后耳鸣、失眠大减,吞咽不利减轻,守上方加厚朴10g继服6剂。
11月12日二诊:诸症若失,停上药,改服逍遥丸巩固疗效,井嘱其注意饮食宜忌,调畅情志。
其后病痊。
按:本例患者为湿热交阻,气机不利,清阳不升,痰热内扰所致。
治以半夏泻心汤加柴胡,辛开苦降,疏理气机;加威灵仙以增祛湿消痰通络之力。
诸药合用使痰热得清,气机条畅,耳鸣、不寐等症自除。
“患儿,5岁,男。
1986年11月初诊。
其母代诉:自幼体质虚弱,消瘦倦怠,易患外感,厌食尤甚,时时欲呕,腹胀不适,夜间更甚,大便日行1~2次,稀便且有不消化食物。
经某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缺锌,故要求服中药。
查体:发育尚可,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头发焦枯,脉细数,舌质尖红,苔厚,淡黄。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病人,女,30岁,主诉胸闷气短,腹胀便溏已有半年,近日
加重,舌苔黄厚,脉滑数。
初步诊断为半夏泻心汤证。
处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生姜10克,甘草
6克,大枣4枚。
服半夏泻心汤3剂后,病人胸闷气短明显好转,脉滑数改善,舌苔略有清瘦,腹胀便溏有所减轻。
续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生姜10克,炙甘
草6克,大枣4枚。
经过继续服用半夏泻心汤2周,病人症状完全消失,舌苔正常,脉象和腹胀便溏问题已经解决。
医案分析:该病人的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腹胀便溏,舌苔黄厚,脉滑数。
根据中医诊断,属于中焦湿热蕴结证型。
半夏泻心汤主要是用来治疗心气郁结,以及脾胃湿热互结所致的症状。
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具有镇心静气、降逆化痰的作用,黄芩和茯苓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生姜能调和胃气,甘草有益气活血的功效,大枣有养心宁神的作用。
综合上述成分,该方对于治疗该病人的症状非常有效。
半夏泻心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半夏半升(12g) 黄芩 干姜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
(4枚)
水煎服.
人参各三两(各9g)
炙甘草三两(9g)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 寒热错杂之痞证.
中气不足 寒热之邪互结心下
心下痞 但满而不痛 症 状 呕吐 肠鸣下利 苔腻而微黄
方解 半夏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大枣 甘草 益气扶正 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温中散寒 苦寒泄热配伍特点源自寒热并用 辛开苦降 补泻兼施
临床应用
1. 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2.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 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
半夏泻心汤
扶正祛邪
1、辩证要点:心下痞,呕吐,下利,苔腻 微黄。 2、参考: (1)药理研究:本方对大鼠幽门结扎型溃疡 有保护作用,并对IV型变态反应所致的动物接触 性皮炎和足垫反应均呈抑制作用或倾向,有抗缺 氧作用。 (2)现代主要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 溃疡,消化道出血,胃肠功能紊乱,小儿消化不 良,腹泻,妊娠恶阻等病证。
《伤寒论》
汉 张仲景
半 夏
泻 心 汤
功用:平调寒热,散结除痞
胃寒上呕Biblioteka 主治: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肠热下利
苔脉 腻弦 微数 黄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胃寒上呕 黄连
半夏
大枣
半夏泻心汤方义
1、半夏 干姜
辛开散结除痞 和胃降逆止呕 温中祛寒
辛开苦降 寒热平调 苦寒降泄 清肠止利
益气健脾 调和诸药
2、黄芩 黄连 3、人参 大枣 甘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
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 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3
原文旨义分析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 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 痛”。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 汤主之”,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 证,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 嗳气诸症。仲景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 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 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 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综上所述, 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15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的意义
痞本属实证,半夏泻心汤中为什么用人参、大枣、 甘草补益呢?一般都笼统认为半夏泻心汤为攻补兼 施之剂,问题是泻心消痞为什么要攻补兼施?所以仅 仅理解为攻补兼施,未尽仲景组方用药之义。若联 系黄连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三方分析,就会 发现半夏泻心汤与三方主证虽然有别,但均为治中 焦病之方,均是七味药组方,均用人参、大枣、甘草 补中健脾。
30
其机理主要在于方中半夏能和胃止呕、散结消痞,以 除恶心、痞满之证;干姜与半夏合,辛开祛寒以和阴, 黄芩与黄连合,苦降清热以和阳;党参、炙草扶正以 助祛邪,可使中气得复。代赭石、莱菔子,“苦辛通 降”,宜于胃虚气逆所致胃脘胀闷、纳呆食少、嗳气 呃逆等证的治疗。综观全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 补泻兼施、标本兼治,服后可使寒热平调、阴阳和谐、 升降复常、中气振作,因此慢性胃炎服之有效。
人参、甘草、大枣 半夏、干姜
甘温益气补其虚
辛散开结散寒
黄连、黄芩
苦降清热以泄其浊阴
辛开苦 降补泻 兼施上 下复位 中气得 和
痞证自)
22
慢性胃炎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炎性 病变,一般根据形态学变化分成浅表性与萎缩性 两型。临床表现为并无特异性的上腹饱胀不适、 嗳气、食欲减退,或兼无规律性的上腹疼痛。在 疾病后期,出现乏力、短气、厌食、形体消瘦、 贫血、长期腹泻等全身虚弱的表现。多见于青壮 年,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临床上最为 常见的胃肠病症。一般需通过胃镜检查及病理活 检确诊。此外,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伴有肠化和不 典型性增生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因此医患双方 都对此比较重视。
10
其四,临床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既无热象, 又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 以胃脘痞硬为主,仍当治以半夏泻心汤原方。 若执凿寒热之治,偏热者,干姜何用,偏寒者, 黄芩、黄连何用,而此种非寒非热证型之治, 干姜与黄芩、黄连就更谈不上什么寒而治热、 热而治寒了。
11
舍性取用配伍
中药既有寒热温凉四气(性),又有辛甘酸苦咸五味 (用)。所以,中医组方关于寒热药的运用旨义,除寒 以治热、热以治寒的基本的、常规的运用外,尚有一 种特殊的配伍意义,即舍性(气)取用(味)法。而半夏 泻心汤既然以泻心消痞为主治,那么,方中黄芩、黄 连与干姜寒热药的运用之旨,就应着眼于此。干姜辛 以开之,兼以祛痰;黄芩、黄连苦以降之,兼以燥湿。 如此辛开苦降,以泻心消痞。提示:治疗中焦痞满之 证,在理气消痞的常规治法之外,还有另一种舍性取 用的变法用药思路。
6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 汤证: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 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就会发现 仲景之本义,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可 知对此方之治的认识应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 心下之痞,而不应着眼于黄芩黄连的寒以治热、干姜的 热以治寒。因寒热互结而成痞的推论,本身就存在思维 问题,试问:寒与热如同水火,水火不能相容,何以互结, 何况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 逆,故使硬也”。
26
二、寒热互结虚满痞,温脾清胃痞满止
脾寒胃热则清气不生而浊气不降,必致寒热互结,清 浊相杂,阴阳反作,天地不交,遂致胃脘痞满胀痛、 纳呆嗳气、大便不调,诸证变生。因此,在同一患者、 同一时期的慢性胃炎中,既可见到口干口苦、大便干 结、舌红等热证;又可见到虽口渴喜冷饮而饮食生冷 或服用寒凉方药即肠鸣泄泻、大便溏薄、脉沉缓等寒 证。同时,该病常常是受凉、劳累后症状明显加重。
24
从中医的痞满、胃痞去认识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痞” 为本病的主证,乃脾失健运、升降失职所致。痞则气机升 降失常,胃腑不通、胃纳失司,故见胃脘饱胀、痞满作痛, 或是食欲不振。胃纳失职、胃气不降,水谷不得消化,致 使陈滞宿积不化之气上逆,又可发为嗳气。胃与脾互为表 里、同居中州,“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既失和,脾运 亦滞,水谷不能化为精微,气血便无从以生成,后天化源 既乏,周身势难得以充养而日渐衰伤,故慢性胃炎尤其是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于疾病后期常见面黄肌瘦、神疲乏力、 食少便溏等全身虚弱的表现,健康状况日趋下降。
7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更能说明问题。根据临床验证, 半夏泻心汤证有四种情况。 其一,偏于湿热。以苔黄、口苦、嘈杂、吞酸为主 要临床特征,此型最为常见,治用半夏泻心汤原方 原量即可。因为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黄芩、黄连两 味苦寒药,且药量亦较干姜多一两,所以原方原量 适宜于脾胃湿热。明·戴元礼提出泻心法治湿热 最为妥当。清·叶天士亦以泻心法治中焦湿热,并 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叶 氏的“驱”、“除”、“开”、“宣”阐明了 “泻心”之旨。
补中健脾的治疗目的又有所区别,半夏泻心汤,通 过补中健脾,以运化湿浊,畅达气机,即通过扶正以 泻心消痞;黄连汤,通过补中健脾,以升降气机,交 通上下,即通过扶正以消除寒格;旋覆代赭汤,通过 补中健脾,以运化痰湿,条畅气机,即通过扶正以和 胃降逆;小柴胡汤,通过补中健脾,以畅达枢机,和 解表里,即通过扶正以祛邪。
13
舍性取用配伍
关于舍性取用法,古代医家亦有论及。丹波元坚就指出 方药有“性”与“用”之别,云:“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 性,补泻汗吐谓之用。但用凉泻,或用温补,即为性用兼 取。又攻补同用,而治虚实相错;寒湿并行,而治冷热不 调,亦为性用兼取。有病但冷但热,而用药寒温并补者, 一取其性,一取其用。”并解释大黄附子汤云:“大黄得 附子、细辛,但有荡涤之用,籍以逐寒实,是以附子细辛 取性,而大黄取用之意。”半夏泻心汤治痞之胃热脾寒, 则属丹波氏的“性用兼取”。治痞之偏热、偏寒,则属 丹波氏的“一取其性,一取其用”。 而治痞之非寒非热,则纯属舍性取用。
4
5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以方推测病证和病机,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 一。因此,后世医家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黄 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 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 寒热互结。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 治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思维的框框里, 所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 推理。
半夏泻心汤的 临床应用
1
古人把上腹部称作心下,所以心下指的就是我 们所说的胃脘部,它用于治疗“心下”部位疾病 ,因此方名叫泻心汤,是广泛用于临床的一张有 效方剂,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原文旨义分析 《伤寒论》第149条论半夏泻心汤证云:“伤寒五六 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
27
慢性胃炎的病证以胃脘痞满胀痛为主;病性为脾寒胃热、 上热下寒;病机属寒热互结、中宫痞塞,致使升降失调、 胃气失和。因此立其治疗原则重在温脾清胃、平调寒热、 消痞除胀、燮理升降。同时,于氏强调慢性胃炎所表现的 胃脘痞满胀痛、纳呆食少、食不甘味等胃腑功能减退的症 状,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胃气失于和降,治疗时需重点 采取和胃降气之法。
可知凡中焦之病与少阳之病,不论虚实如何,均应重 视补中健脾法。此时扶正与祛邪两者,往往不是并 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是扶正以祛邪,即以扶正为 手段达到祛邪之目的。由此可知,仲景“保胃气” 的意义,并非只着眼于正气,有时也意在邪气。中医 祛邪,并非只有“泻”法,有时也“补”以祛邪
方义
尤在泾:“痞者,满而不实之谓。 夫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汗泄,而满而 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 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 苦,能泻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 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 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 而助其药之能也”
31
常见加减:于氏向来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慢性胃炎 除在辨病的基础上使用基本处方外,还常常结合临床辨证, 灵活加减。胃脘疼痛较甚:在基本处方芍药、甘草的基础 上,加木香10g、 白芷12g,以行气消滞、和血散瘀、解 痉止痛; 肠鸣泄泻、大便溏薄:炮姜10g易干姜、加焦楂 15g,以温中散寒、健胃止泻。 纳呆、食少:加陈皮10g、 砂仁6g,或焦楂15g、炒麦芽15g, 以醒脾开胃、消食导 滞。 夜卧不安、失眠:加酸枣仁30g、川芎12g,以养心 安神。寒偏盛者:加细辛10g、川椒10g,以温中散寒; 热偏胜者:去干姜,加玉片10g、公英20g,以清解胃热; 阴虚者:去干姜, 加沙参10g、麦冬12g、石斛10g,以 养阴生津;瘀重者:去干姜,加丹参20g、生山楂15g, 以活血祛瘀。
14
综上所述,对半夏泻心汤寒热药用的认 识,应当全面理解。痞证既然有偏热、偏寒 与胃热脾寒、非寒非热者,那么,方中干姜 与黄芩、黄连就不可避免涵有寒以治热、 热以治寒之旨。本文持有异议的是:一是见 寒药就治热、见热药就治寒的常规思维;二 是囿于寒热药进而推论强调病机为寒热错 杂或寒热互结的线性思维。
28
基本处方: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半 夏10g 黄 芩10g 黄 连 6g 党 参12g 炙甘草10g 干 姜10g 代赭石20g 莱菔子15g 枳 实10g 芍 药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