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恩宁路改造到广州旧城改造新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恩宁路改造到广州旧城改造新思路

【摘要】2007年,恩宁路连片危破房改造项目作为广州“中调”的首个旧城改造项目启动。此次旧城改造并不成功,历经波折。同时也反映出旧城改造的目标———文化传承、人居改善、提升城市竞争力之间统一中又有矛盾这一状况。由此引发对广州旧城改造这一项工程的思考。

【关键词】恩宁路旧城改造文化城市竞争力

1.引言

恩宁路位于广州市政府西南方,东起宝华路,西北至多宝路与龙津西路相接。它诞生于1931年,有18米宽,1公里多长,沥青路面,可以并排行八顶大轿,一时风光无限,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是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恩宁路、龙津西路与第十甫、上下九步行街骑楼连接,成为全市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分布了十几处文物古迹。

作为广州市现存最古老、各个时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恩宁路是该市首个旧城改造项目。5年来,其改造规划已四易其稿,在当地政府、开发商及居民等多方利益的纠葛中艰难前行。

2.恩宁路改造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广州市2000年提出了“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拉开结构、建设新区、保护名城”。在发展新区的同时,也要保护旧城。该市的外拓格局在2005年基本成形后,又提出了“中调”战略,但思路还没理清楚,因此恩宁路的“中调”一度变成了“向旧城索要利益”,本质上是在拆毁名城,与广州市的战略发展目标相悖。”(曾冬梅,2012)恩宁路改造之所以不成功,甚至说是失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当地政府与居民思考的角度不同,站在了不同的利益上看待问题。政府作为一个主要引领者、决策者,在宏观层面上把握全局,希望通过旧城改造,使广州更好地发展为一个全球化的大都市,剔除其中所谓“不好”的因素。而恩宁路及其周边建筑确实很多已经非常破旧,没有利用价值,拆除它们既能整顿市容市貌,也能提供更多的空间,进行空间层面上的再利用,例如重建住宅区,或者发展商业等等。而居民更多地是从微观的层面上进行思考。他们追求的是幸福感,他们扎根在这里,这里有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是老广州人的象征,是西关文化的代表。

正是不同角度的思考引发了“拆”与“不拆”的矛盾。

“旧城改造”有利于恩宁路及其周边地区更快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其发展的速度,但是这样做势必会破坏其文化。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把老建筑拆了,有些东西也就随之消失了。

广州不是深圳,是一座有着自己传统文化的城市。若果我们把它的文化弄丢了,那么它也就失去了一座城市所独具的韵味,文化竞争力的下降也必将影响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政府一开始提出的改造方案是原地回迁式改造,把经济平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建筑基本全拆。在规划方案尚未确定的前提下,荔湾区政府于2007年初便匆匆奔赴香港进行招商,当年5月即开始动迁(曾冬梅,2012)。而居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旧城改造的参与不充分(徐建华,2005),意愿难以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引发了之后的种种冲突。改造方案也不得不修改甚至停滞。

如今,恩宁路的改造思路,已从最早期的专注于经济效应转为重视历史文化保护。这是一个好的转变。无论政府宏观层面上或者居民微观层面上对恩宁路改造的思考都没有错,但是我们不应该“急功近利”,也不应该一味否定。若只是片面追求经济效应而不重视文化保护,那么恩宁路失去文化的载体即便一开始能够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最终也会衰落下去。同时,恩宁路及其周边地区确实存在许多已经无法使用的建筑,这些建筑必须拆,否则它们也必将阻碍恩宁路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杭州清河坊街区也曾经历过由拆迁到修复的过程。(宣建华等,2004)虽然恩宁路与清河坊有着一些不同之处,但是确实有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可以通过适当保护、改善和整治知名建筑,或者按原风格重建的方式,尽量使恩宁路的精粹部分得以保留下来。

3.广州旧城改造新思路

荔湾区作为老城区,不应该建成像珠江新城CBD商务区和天河城这样的城区。它们是广州的心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老城的改造,不应该是索取,而是投入。正如袁奇峰教授所讲,旧城改造资金应放到全市层面上进行统筹,不应追求旧城地块每一宗都实现经济平衡。

此外,目前的旧城改造仍旧期望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来突破城市发展中的物质化困境,没有充分意识到旧城之所以传统经济和社会基础损耗严重、居住环境劣化,其根源在于旧城居民收入下降并成为弱势群体。物质、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使城区破旧与环境恶劣、经济萧条、社会阶层下渗等恶性循环不断重演。这些问题,并不能通过拆迁

简单解决,因为其所涉及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再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张伊娜等,2007)。

每一个旧城区都有自己固有的文化蕴涵其中,我们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做的不是拆毁它,而是保护它,修复它。

因此,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政府应该权衡经济效应与社会发展。要想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得以提升,不仅仅是看GDP,还应包含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居民生活质量、幸福感以及发展潜力等一系列因素。

4.总结

任何一个建筑,几十年、一百年以后,只有两个选择——或者被拆迁,或者被列为人类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城市由于各种原因而衰退,甚至消失。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所以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结构与改进自身素质,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旧城改造的既定目标,通常来说,是经过改造后应更具竞争力,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到舒适的生活。

拆旧建新也好,引入开发商也好,政府所做的首要之事便是“拿捏”好手中的尺子,即把握住一个良好的“度”。这样,城市才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其竞争力才能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曾冬梅. 广州恩宁路旧改破局. 中国房地产报[N]. 2012.5.28

[2] 徐建华. 香港和广州:旧城改造的模式及行动者比较. 中山大学学报[J]. 2005,25(5)

[3]张伊娜,王桂新. 旧城改造的社会性思考. 城市问题[J]. 2007,7

[4] 宣建华,杨晓莉. 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回顾与反思. 北京规划建设[J]. 20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