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的战争片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中外战争电影中人性的自我救赎与回归—以《拯救大兵瑞恩》和《集结号》为例-毕业论文

浅析中外战争电影中人性的自我救赎与回归—以《拯救大兵瑞恩》和《集结号》为例-毕业论文

浅析中外战争电影中人性的自我救赎与回归——以《拯救大兵瑞恩》和《集结号》为例摘要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与中国电影《集结号》的影片类型都是商业化的战争片,它们在影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等很多方面都有一些及其相似的地方。

《拯救大兵瑞恩》与《集结号》共同作为战争片的代表作品,并且它们也在许多方面体现出了各自独有的特色。

这两部影片当中运用的电影手段、文化背景反映的意识形态以及英雄人物所表达的英雄主义都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这两部影片对于我国和世界战争电影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集结号;战争片;意识形态;英雄主义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战争电影.................................................................................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定义 (3)(二) 发展 (3)1.中国战争电影的发展 (3)2.美国战争电影的发展 (4)二、影片分析 (5)(一)影片概述 (5)1.《拯救大兵瑞恩》影片概述 (5)2.《集结号》影片概述 (5)(二)导演概述 (6)1.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 (6)2.中国导演冯小刚 (6)三、战争电影呈现的艺术风格 (6)(一)《拯救大兵瑞恩》——战争场面的镜头运用与结构形式 (6)(二)《集结号》——中国战争片的转型 (7)四、商业电影中英雄主义情怀的塑造 (8)(一)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8)1.约翰.米勒——铁血战士 (8)2.谷子地——孤胆英雄 (8)(二)民族意识形态展现 (9)1.美国必胜信念 (9)2.中国革命英雄主义 (9)五、影片伦理价值体系建构 (9)(一)战争与人性冲突 (9)(二)个体价值表达 (9)(三)影片对战争的态度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前言战争电影是再现历史以及展示人类命运的一种电影类型,并且不同国家的战争电影的创作角度也略有不同。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

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

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

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

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

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

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

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

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

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近年来,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逐渐成为了影迷们的焦点。

这些电影以独具特色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呈现出二战时期的历史画卷,让观众们感受到了那段沉重而又激烈的历史。

下面是对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的分析。

一、角度与视角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呈现历史事件。

例如,《金刚》这部美国电影,虽然战争是其中一个主题,但标志性的大猩猩金刚才是真正的主角,其余部分都是为了展示动物福利和拯救公主安娜的故事。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南京!南京!》则从日本军队入侵南京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地塑造了那场悲惨的大屠杀,为南京保护区中勇救无数平民的“南京民间文化救济队”人物创造了情感。

二、题材选择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所涵盖的题材和角度各有不同。

例如,美国电影《独行侠》讲述了美国陆军中一个士兵的故事,中国电影《黎明之前》则聚焦于独立自由军组织。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聚焦于一场荒野战斗,而中国电影《永不瞑目》则讲述了在日本对华战争期间中国军人的抗争故事。

三、叙事方式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的叙事方式也不同。

例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在反思那种生命与自由的巨大代价并认为其意味重大的情况下记述的;换句话说,电影讲述了某个家庭在二战期间的痛苦经历,日本电影《中部台风》则采用了一种更为简单的叙事方式,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日本人对于船只和船员生命的关心。

四、战争主题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的战争主题各有不同。

例如,日本电影《无间道》通过一名美国军官与一位日本女护士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二战中日本人的心理状况;美国电影《夺命救援》则是聚焦于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时,一群美国战士在日本岛上的故事。

这个战争情境凸显了人性的恶与善,并且是一部有凝脂之味的电影。

总的来说,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角度、视角、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分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可。

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些电影,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特殊而且重要的历史,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

二战题材的电影一直是两国影视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方面也展开了合作和交流。

本文将对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对两国文化传统和历史观念的影响。

一、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概况1.1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二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多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故事。

近年来,中国二战题材电影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美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尤为突出,美国二战题材电影数量众多,题材丰富。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以对战争的再现和讴歌为主,也有不少关注战争背后的人文情感的作品。

这些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2.1 对历史事件的关注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方面都十分关注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记录。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多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突出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精神。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更加关注美国在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致力于讴歌美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2.2 对战争的态度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都呈现出对战争的反思和态度。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电影,都在表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的强调人性的光辉和英雄的价值。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也成为两国二战电影的共同点。

2.3 文化传统的影响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承载着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更加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英雄的塑造,突出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加注重故事的表现和情感的激发,追求视听的震撼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3.1 历史观念的差异3.3 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差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制片国,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国际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及美国,但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大,中国二战题材电影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关注。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这些影片通过不同的制作水平和故事叙述方式,展现了二战时期的壮丽历史和伟大战争。

本文将通过比较中美两国二战题材电影,分析它们在故事叙述、视觉效果、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制作中的不同表现和文化价值。

一、故事叙述在故事叙述方面,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美国电影往往侧重于个人英雄主义和战争胜利的宏伟叙事,例如《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战争》等影片。

这些电影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的塑造,强调了战争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展现了美国在二战中的力量和伟大。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抗战故事,例如《集结号》、《刺杀小说家》等影片。

这些电影通过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生存现状和抗战精神,强调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顽強和团结。

故事中的英雄形象更多地是来自普通人,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年代的艰难与顽強。

美国电影更注重战争胜利和英雄主义的叙事,而中国电影更侧重于普通人的生存与抗战精神。

这种差异反映出两国在对待二战历史和战争记忆上的不同态度和文化价值。

二、视觉效果在视觉效果方面,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美国电影由于制作团队和技术条件的先进,往往能够呈现出更为宏伟的战争场面和视觉效果,例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诺曼底登陆场面、《太平洋战争》中的珍珠港袭击场面等,这些场面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特效技术成为了影史经典。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注重通过细腻的人物情感和真实的历史场景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例如《集结号》中的战场场面、《太平洋的风》中的驻守小岛情景等。

这些电影虽然视觉效果不如美国电影那样宏伟,但却更贴近人性,通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背景的真实还原,让观众更为投入和共鸣。

美国电影在视觉效果上更为宏大和震撼,而中国电影则更注重人性与历史的真实还原。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近年来,二战题材电影在中美两国影坛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种类型的电影往往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那段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中发生的战争故事。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制作水平和观众反响三个方面对中美二战题材电影进行比较研究。

从故事情节来看,中美二战题材电影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在美国,人们往往更加关注故事的英雄主义和正义感。

经典的美国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影片讲述了一支小分队为了找到在战争中失踪的士兵瑞恩而展开的追踪故事,强调了士兵的拯救和救援使命。

而在中国,二战电影更加强调了愤怒和抗击侵略者的情绪,比如《金陵十三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影片围绕着南京大屠杀展开,讲述了一个女子武装起义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

制作水平也是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电影工业发达,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制作体系,导致美国二战电影在视觉上往往更加震撼。

《敦刻尔克》通过精美的特效和逼真的战场重现,再现了二战初期盟军在敦刻尔克战役中的苦难和英勇。

而中国的二战电影在制作水平上相对较弱,部分原因是中国电影工业起步较晚。

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逐渐提高,一些影片表现出了与美国电影相媲美的视觉效果,如《湄公河行动》以其逼真的动作场面和出色的视觉效果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观众反响也是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

虽然中美两国观众对二战题材电影的欣赏角度略有差异,但都对这类电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美国,二战题材电影常常会在票房和口碑上获得巨大成功,如《拯救大兵瑞恩》和《大逃杀》等。

而在中国,由于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地位,二战题材电影也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追捧。

《金陵十三钗》和《八佰》等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和口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中美二战题材电影在故事情节、制作水平和观众反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同时也具备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研究这些电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制片风格和观众需求,且对于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近年来,二战题材电影在中美两国都备受关注和热议。

这些电影通过战争背景下的英雄事迹和战争的残酷现实,向观众展现了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进行比较研究。

从题材的选择上来看,中美两国的二战电影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关注于战争的背景和军事行动。

中美两国在选择题材时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一些电影更注重于展现中国人民对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抗战,比如《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

而在美国,很多电影则更多地关注于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和影响,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和《夺宝奇兵》系列。

从视角的选择上来看,中美两国的二战电影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的二战电影中,更多地关注于中国平民的生活和遭遇,以及中国人民对抗侵略者的奋斗和牺牲。

这些电影往往通过个人命运和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比如《太平轮》和《烈日灼心》。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多地关注于英雄主义和战争的决策者,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英勇行为。

这些电影往往通过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战争策略的展示,来塑造战争的荣耀和力量,比如《敦刻尔克》和《血战钢锯岭》。

从制作水平上来看,中美两国的二战电影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美国的二战电影往往具有更高的投资和更精良的制作特效,呈现出更加真实和震撼的场景。

而中国的二战电影虽然在场景和特效方面有所欠缺,但更注重情感的传达和历史细节的再现,以及对中国抗战精神的讴歌,比如《我的战争》和《湄公河行动》。

和与不同:中美现代战争片比较研究——以《红海行动》与《勇者行动》为例

和与不同:中美现代战争片比较研究——以《红海行动》与《勇者行动》为例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全面复兴,我国的类型电影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喜剧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以3000万投资实现了38亿票房的奇迹;魔幻电影《妖猫传》以无尚的繁华铺陈了历史的隐痛与沉思;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中国式的神话重启了民族电影的科幻之路……时代选择、发展态势、产业格局,以种种因素为背景,中国类型电影在纵深的向度中得到了充分的伸展及宽广的覆盖。

其中,战争电影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

从《集结号》到《一九四二》再到《红海行动》,中国类型电影从个体、历史、现实等种种角度对战争题材进行了新的切入。

尤其是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战争电影”的《红海行动》则在美学维度和价值取向等向度中改写了中国战争电影的书写惯性。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斗争的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最暴力的手段,是政治和外交的最极端手段。

广义来说,并非只有人类才有战争。

因而,战争的历史要比人类的存在还要久远。

战争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初期。

1898年,从斯图特•布列克顿在纽约的一个房顶上伪造了关于美西战争的场景照片之时起,电影艺术就拥有了以战争为主题的表达。

我国电影中的战争表述可以追溯到1924年,影片《吴佩孚》以“毫不避讳地极力渲染各种武力交战的军事场面”[1]被视为中国电影战争表达的起点。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战争电影历经转型、上升、探索、融合,以异彩纷呈的形式成为中国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2018年2月16日上映的《红海行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以内容选择、叙述视角、视听调度、技术传达乃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种种突破和创新,不仅彰显了我国战争电影当下所具有的品质和境界,也为我国战争电影的未来开拓了新的格局和可能。

《红海行动》以“也门撤侨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海军特种部队“蛟龙突击队”八人小组临危受命,执行战地撤侨、营救人质、粉碎核武威胁的故事。

这种在战争题材框架中讲述的“海外营救”叙事,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世界电影史中另一部类似的杰作《勇者行动》(Act of Valor )。

(完整版)中外电影的战争片对比分析

(完整版)中外电影的战争片对比分析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年级:2008级班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姓名:李健学号:200802084138中外电影的战争片对比分析——以《红高粱》与《勇敢的心》为例一、战争片概述战争片亦称“军事片”。

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

二、中外典型战争片简介《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勇敢的心》是由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导演的电影,第六十八届(9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化装五项大奖《勇敢的心》是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史诗战争片。

有人曾用“三个一“来评论了这部影片,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史诗巨片,一段缠绵而令人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一部悲壮的血泪传奇。

三、影片叙事模式分析《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影片《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

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

中外抗战题材电影之比较

中外抗战题材电影之比较

中外抗战题材电影之比较--------从《南京!南京!》和《兵临城下》看中外抗战题材电影《南京!南京!》是陆川剧组历经四年的呕心沥血之作,影片从日本军官角川的视角来重现、审视和反思1937年南京那段不寻常的历史,通过留中国军人陆剑雄、金陵女子学院教师姜淑云、南京普通家庭唐天祥夫妇、孩子小豆子、妓女小江等人物在灾难面前的表现从新塑造了南京的另类“抵抗之城”形象,影片在再现历史的同时从新对战争进行了定位和思考。

《兵临城下》的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苏两军对峙,成千上万的士兵互相斯杀、尸横遍野,传奇性的俄国狙击手瓦西里凭他神准的枪法,歼灭无数敌军,他的响亮名号甚至传到敌军阵营,于是德军派出最顶尖的神枪手康尼上校和他一决高下,他们就在枪林弹雨中,展开一场个人的生死之战。

故事以瓦里西和德国上校间的狙击对决为主线,同时在故事中穿插了瓦里西、丹尼洛夫和坦妮娅的三角爱情故事。

两个影片的情节故事都发生在二战中,都表现的是战争中重要城市被法西斯攻陷时当地军民的抵抗活动,然而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和风格的战争片。

《南京!南京!》是新生代导演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之作,是中国抗战类题材影片的突破之作,与以往的抗战影片相比,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大突破和变革:1.与以往的主旋律抗战题材影片相比,在主题上更加注重对战争给人性造成的摧残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歌颂英勇无畏、抗战爱国精神的层面上。

在影片《南京!南京!》中不仅表现了在战争状态下被压迫残害的中国人的无助、迷茫而又不甘放弃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表现出作为侵略方日本士兵在面对战争时内心的空虚、徘徊、煎熬和其在战中人性的扭曲、变态。

如影片中普通中国人唐先生在面对日军的欺压残害面前表现出的多变、无奈、迷茫和徘徊,在自己、亲人安全和同胞安危抉择中在精神世界的痛苦和煎熬;日本军官角川在战争屠杀过程中人性受到的挑战,精神世界的迷茫,性格的扭曲分裂。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二战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题材一直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本文将从新世纪以来的角度,比较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创作上的异同,探讨二战题材电影在中美文化环境下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一、创作背景中美两国在二战期间的地位和角色有着明显的区别。

美国是二战的参战国之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方,其在二战中的贡献和牺牲被广泛传颂。

在美国电影中二战题材一直备受关注,被制作成了大量的影视作品,例如《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等经典影片,它们往往以美国参战人员的角度展现了二战的残酷与荣耀。

而中国在二战中则是抗日战争的一方,中国的参战和付出同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的创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限制。

二、创作主题在二战题材电影的创作主题上,中美两国的电影有着不同的侧重。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往往强调个体英雄主义和民族荣耀,通过讲述勇士英勇抗敌的故事,塑造了众多传奇式的英雄形象。

这种刻意突出个体英雄主义和集体荣耀的叙事手法在美国电影中非常普遍,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队伍拼死保卫大兵瑞恩,体现了美国军队内部的团结和牺牲。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加侧重讲述整个社会抗战的历程,展现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和付出。

例如电影《太行山上》中通过一个山村的抗战故事,彰显了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意志和坚定决心。

三、叙事风格叙事风格也是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一大差异。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往往更加注重情节紧凑和视觉冲击,通过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和英雄形象的塑造,吸引观众目光。

这种以个体英雄为核心的叙事方式在好莱坞的大片中非常常见,如《敦刻尔克》中的激烈战斗场面和紧张剧情,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艰苦斗争和不屈精神。

中外战争电影主题比较研究

中外战争电影主题比较研究

中外战争电影主题比较研究[摘要]战争题材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较大的比例。

那么,中国战争电影与西方战争电影在主题上有哪些差异呢?中国战争电影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及领袖的讴歌之中,只有极少数电影触及人性与对战争的反思层面。

而西方战争电影则更多地关注对战争本身的思考、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本身的反抗、厌战与逃跑,从而揭示出战争对整个人类的灾害及导演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为此,中国战争电影需要从更有高度的战争深思层面去关注与表现。

[关键词]战争电影;意识形态;人类关怀战争,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及影视艺术题材,已经成为一个艺术母题,具有客观性、抽象性、历史性、意象性、原型性和统一性。

电影战争主题,是战争文化母题的时代艺术体现。

“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

”①因此,战争主题是时代的、民族的及文化的。

“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②,战争,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

从电影诞生以来,战争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战争,还是近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当代的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通过电影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一、战争母题与电影表现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导演,绝不会通过电影艺术去鼓励战争、颂扬战争与支持战争。

战争是毁灭性的灾难,给政治集团之间、各个民族之间及国家之间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战争利用极端暴力手段来破坏现有的秩序。

但是,人类从古到今,总有一些邪恶的魔鬼,人类的仇视者,文明的破坏者,为了自己的私利与一小撮集团的利益,不顾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发动了大量的战争。

战争与人类文明交错,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各种战争在电影中都得到了表现。

譬如,部族战争、宗教战争、政治权力战争、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

反映部族之间残酷屠杀的电影有《卢旺达饭店》③,这部电影反映了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灾难。

卢旺达独立以来,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随着中美两国在全球各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美二战题材电影也成为了两国电影界的热门话题。

在电影中,对二战的再现和解读被赋予了不同的视角和情感,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光辉,也呈现了不同国家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诠释。

本文将选取一些中美二战题材电影,从影片的制作水平、角度取向、及其对历史的呈现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制作中的异同之处。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制作方面的差异。

美国在二战期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加之美国电影工业的发达和影响力,美国电影中关于二战的题材极为丰富。

而相较之下,中国在二战期间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二战题材电影方面的作品数量和影响力远不及美国。

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行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开始尝试拍摄二战题材的电影,这为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在二战题材电影的制作水平方面,美国电影一直领先于世界,拥有先进的制作技术和丰富的制作经验。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通常具有宏大的场面、精湛的特效和华丽的视觉效果,如《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战争》等。

这些电影既能很好地再现战争的惨烈和紧张,又能通过高超的制作水平为观众呈现出生动的战争场面和人物形象。

相比之下,中国在制作技术和特效方面与美国尚存一定差距。

但是中国导演在拍摄二战题材电影时,通常更注重人物塑造和情感叙事,如《太平轮》、《八佰》等电影。

这些电影着重展现了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表达出对抗战时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中美两国在对二战历史的理解和诠释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人通常将二战视为一场“正义之战”,他们强调美国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对人类和平的贡献。

美国电影中的二战题材作品往往将美国队伍描绘为英雄形象,如《深海营救》、《极品飞车》等。

这些电影着重展现了美国在二战中的决心和英勇,以及美国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摘要】二战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吸引了众多电影制作人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新世纪以来中美两国二战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主题、表现形式、影响力和制作水平,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中美二战题材电影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主题和影响力方面则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制作水平方面,美国的电影制作技术更加成熟。

未来,随着中美两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二战题材电影也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二战题材电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未来相关电影的创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发展历程,主题比较,表现形式比较,影响力比较,制作水平比较,异同点总结,展望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二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成为了电影创作中的热门题材之一。

中美作为二战时期的重要参与者,对于二战题材电影的创作有着独特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旨在对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战题材电影在两国间的发展及表现差异,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二战题材电影的创作特点、影响力和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通过比较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主题、表现形式、影响力和制作水平,可以深入挖掘二战题材电影的文化内涵,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历史事件的诠释与表达。

通过本研究,或许可以为二战题材电影的进一步创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二战是世界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其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关于二战的电影作品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历史,还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和文化对此事件的认知和表达。

中美作为二战中的重要参与者,其二战题材电影在内容、形式和影响力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因此对中美二战题材电影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争片的人性善恶辨析

战争片的人性善恶辨析

战争片的人性善恶辨析战争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常常通过展示人们在战争环境下的善恶行为,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辨析战争片中所呈现的人性善恶,并通过分析两部代表作品《敦刻尔克》和《拯救大兵瑞恩》,探讨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1. 人性中的善与恶人性中既有善良的一面,也存在着恶的一面。

战争片通过呈现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深入探讨这种善恶对比。

2.《敦刻尔克》中的人性善恶辨析《敦刻尔克》是一部根据二战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片,以德国军队对英法联军的围困为背景,展现了千万士兵集体撤退的故事。

电影中,既有勇敢的士兵奋力抵抗敌人,展示出人性中的勇气和团队精神,也有个别兵士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选择不担当责任,体现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

此外,电影还通过描绘一位文明的英国老人在战乱中挺身而出,尽力拯救士兵们的情节,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同情心。

3.《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人性善恶辨析《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大兵瑞恩在二战期间,兄弟均牺牲后,被派遣队伍前往拯救的故事。

电影通过这个故事,深入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

电影中,士兵们为了拯救瑞恩,承受巨大的风险,并展现出相互帮助与团结的力量,表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相助精神。

然而,电影也展示了战争环境下人性的丑恶一面,如在故事中,德军战士残暴地杀害了一位美军士兵。

这个片段展示了战争中激发的仇恨和暴力倾向,揭示了人性中的恶。

4. 战争对人性的影响战争作为一种极端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性。

在战争中,人们不得不面临生死考验,其善恶行为亦因此被放大。

一方面,战争逼迫人们互相依靠、团结抗敌,显示出人性中的善良和同情;另一方面,战争也造成了深刻的心理创伤和仇恨情绪,引发了人性中的暴力和仇恨。

总结通过对《敦刻尔克》和《拯救大兵瑞恩》这两部代表性战争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片中所呈现的人性善恶不仅包括勇气和无私,还有自私、贪婪、仇恨等负面情绪。

战争对人性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它同时揭示了人性中的光明和黑暗。

通过观看战争片,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并对战争与和平有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理解。

中西方电影比较

中西方电影比较

中西方电影比较
中国灾难电影的代表作就是《唐山大地震》,西方灾难的代表作就是《2012》。

中国灾难电影的票房不如西方电影的票房,其主要原因就是特级效果;西方电影的特级效果十分逼真、生动,这些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中国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略显逊色。

西方电影的另一优点在于取景非常优美,在西方电影中常常能看到高耸的山峰,幽深的峡谷以及湍急的瀑布等等许多壮观的场景。

而中国的灾难电影大多都是在城市中拍摄,只是房屋的倒塌和地面的裂缝。

没有壮丽的气势很难营造出荧幕的氛围。

另外,西方电影的演员大多都是好莱坞知名的表演艺术家,而中国拍摄的灾难电影大多会找群众演员参与,所以电影的观赏度也会差一些。

综上所述,我认为西方灾难电影比中国灾难电影做得好。

西方的灾难电影能够深深吸引观众,它的计算机合成技术十分先进,比如好莱坞的电影《2012》中在制作海啸场景时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关于海啸到来冲毁诺亚方舟时给观众以强大的震撼力。

西方电影的特技很多都是电脑制作合成,常常使观众产生共鸣。

而中国的电影很多都是实际拍摄,加一小部分模拟效果。

还有就是中国电影很少有世界知名的电影演员,而西方灾难电影,比如电影《2012》中的主演:约翰.库萨克,他表演紧张的神情,驾驶飞机逃离时匆忙的动作都能体现出当时紧张的气氛;这也是西方电影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

希望以后中国也能吸取西方电影的经验,让我们能体验中国制作的更好的灾难电影。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影视作品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而二战题材电影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和发展。

中美二战题材电影也成为了方兴未艾的一个电影类别,这些电影通过复盘历史,研究二战时期的国际环境和战争影响,提高了观众们的历史意识和国际视野。

一、中美电影对二战主题的诠释
中美二战题材电影在表现手法和文化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电影题材上,美国主要关注二战期间的军事行动和战争斗争,强调一种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更常出现在战斗中,而中国电影则更注重二战对中国的影响,描绘的是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痛苦,人物形象更多地体现出抗日英雄的精神。

二、中美电影对于历史事件的不同处理
三、中美电影对于战争与和平的不同反思
四、中美电影对于人性与生命的关注
中美二战题材电影对于人性与生命的关注也存在着差异。

美国电影通常关注个体的英雄主义和人文精神,例如《没完没了》(No End in Sight)、《狂暴》(Fury)等;而中国电影则更多地关注大众的经历和生命的价值,例如《南京大屠杀》(The Flowers of War)、《黄土高坡》(The Road Home)等都寄托了这样的情感,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总之,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发展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复盘和反思,同时也是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战争观和人性观的阐释。

这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历史,领悟人性、生命和和平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差异和共同点。

在发展历程方面,两国影片在呈现史实和战争场面上有着不同的风格。

它们在强调战争中的人性、友谊和勇气等主题上有着一致的特点。

观众反响和口碑方面,中美影片都受到观众的喜爱,但口碑略有差异。

制作水平和影响力上,美国电影技术更加成熟和先进,对世界影响力更大。

结论部分总结了两国电影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中美合作电影或许是一个有潜力的方向。

这篇研究对于加深了解中美二战电影的差异和共同点,对于相关研究和电影制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发展历程,共同特点,不同之处,观众反响,口碑,制作水平,影响力,对比研究结果,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世纪,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二战题材电影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领域各自拥有不同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因此对比研究两国在这个领域的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两国电影文化的异同之处,进一步加深对中美两国文化的理解。

通过对观众反响和口碑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对于二战题材电影的情感认同和评价标准的差异,从而为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进行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2 研究意义二战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中美作为二战中的重要参与国,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在中美两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拍摄,成为电影市场的热门题材之一。

研究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比较,有助于深入了解中美两国对二战历史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促进两国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具体来说,研究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具有以下几点意义:通过比较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揭示两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一步探讨两国在历史叙事和文化表达上的差异。

二战题材中外电影比较谈(1)

二战题材中外电影比较谈(1)

中国艺术报/2005年/8月/19日/第008版烽好岁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二战题材中外电影比较谈刘书亮二战,影响了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创作模式和表达模式,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无以计数的二战题材的电影,我们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苏联模式,欧美模式,德日模式,中国模式。

苏联解体之前,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电影可以分为三代。

主题从英雄主义逐渐过渡到悲观主义,最后发展为人道主义。

基本倾向也从表现英雄群众或为国牺牲的英雄人物变为以战争为支点,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道义经历和感情生活,站在人道、人性的基点上,反思战争、制止战争。

欧美二战题材的影片从战后到当前普遍遵循一种规律:从再现战争、评价战争,推崇英雄主义到反思战争,挖掘人性价值和生命意义;从对统帅的敬仰、英雄礼赞到对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尊严、人权的思考和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如英国的《桂河大桥》,法国的《老枪》、《广岛之恋》、《最后一班地铁》。

意大利的《罗马,不设防城市》等。

德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反省战争罪行,反思民族弱点、反思人性价值,代表作如《锡皮鼓》等。

日本在战后,拍了许多反思式影片,这类影片被称为反战苦情戏。

1949年以前,中国就拍摄了许多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

文革以前的抗战电影都以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敌后抗日为主要对象,表现“人民战争”、“游击战”的英雄主义主题。

最近的红色经典重拍中出现的《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等,其思想水平仍然停留在英雄主义的水平上。

与此同时,逐渐出现一些人道主义作品,不再表现英雄主义,不再崇尚牺牲,不再夸张英雄传奇,而把焦点聚焦在一些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道义经历,和战争对人民大众所造成的苦难、磨砺。

但总体来说,由于受左的思想禁锢,禁区太多,我国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反思意识的影片太少。

抗日战争题材,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

总之,我的基本观点是:我们不应该总是把眼光盯在英雄主义、领袖和统帅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普通人,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道义经历和感情生活,关注战争对人性的泯灭,对人类所造成的精神摧残。

中外战争电影的差异

中外战争电影的差异

中外战争电影的差异---中美电影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War Movies--Sino-American Movies1.影片题材1. Theme of the film中国电影主要展现人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英勇奋斗坚持不懈地无畏精神。

美国电影除涉及二战和内战之外还有干涉战争电影题材。

Chinese movies mainly show the people's courageous struggle, perseverance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Besides the World War II and the Civil War, American films also have the theme of interference war movies.2.主题2. theme中国:1.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2.主人公个性鲜明,领袖智慧,结局胜利4.表现战场残酷及对人性的探讨China: 1. Patriotic passion and heroism 2. The protagonist's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the leader's wisdom, and the outcome is successful 4. The performance of battlefield cruelty and the discussion of human nature美国:1.战争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与呼唤2.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恐惧甚至逃跑The United States: 1. Thoughts and Call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War and Human Nature 2. Soldiers'Disgust, Fear and Escape from War3.叙事模式3. Narrative Model中国:.革命和爱情--更重视革命美国:革命爱情平等China: Revolution and Love--More Attention to Revolutionary America: Revolutionary Love Equality4.对生存的理解4. Understanding of Survival中国:舍生取义美国:生命至上China: Sacrificing Life for Justice America: Life Firs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年级:2008级班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姓名:李健学号:200802084138中外电影的战争片对比分析——以《红高粱》与《勇敢的心》为例一、战争片概述战争片亦称“军事片”。

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

二、中外典型战争片简介《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勇敢的心》是由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导演的电影,第六十八届(9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化装五项大奖《勇敢的心》是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史诗战争片。

有人曾用“三个一“来评论了这部影片,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史诗巨片,一段缠绵而令人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一部悲壮的血泪传奇。

三、影片叙事模式分析《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影片《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

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

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

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

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

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影片《勇敢的心》片长达三个小时,取材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讲述了苏格兰传奇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领导人民反抗英格兰统治者,争取民族自由,最后英勇就义的动人事迹。

导演梅尔-吉布森作为著名演员出身,在这部影片中充分显示了其架驽大场面的调度功力,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在剧作故事中有机整合了各项商业类型要素,打造了近乎完美的经典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叙事话语。

作为经典好莱坞英雄史诗片的代表,本片剧情以人物作为因果关系的中心而展开,英雄人物威廉-华莱士既是唯一的主角,自也是因果情节链的中心。

影片是以一个中年男子的画外音旁白回忆“英雄威廉-华莱士”开始的。

英雄威廉-华莱士的成长经历了:幼年——成年——战士——英雄等不同的阶段,其推动叙事的欲望形成的目标由“复仇”演变至本片的母题“自由”。

在经典好莱坞英雄史诗的叙事模式中,往往至少会安排一个女性形象作为“危险女郎”的存在,她通常成为将英雄的男性主人公引向情节矛盾的对立面乃至其命运深渊的叙事关键要素。

而《勇敢的心》于此基础上产生了自身的主题变奏:无论是逝去的茉朗还是现在的太子妃,对英雄华莱士直接产生影响关系的女性角色均是一种完全正面回响的形象。

从银幕剧作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勇敢的心》其非限制性叙述本身就帮助影片建构了多处悬念,使观众能预知英雄所无法预期的效果,延宕观众的期待,进而通过顺承或变奏来满足或影响观众的期待。

电影结尾处给观众制造了最后一次的限制性惊讶。

在封闭性的场景中,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军队再次对垒,那个中年男子的画外音旁白再次出现,告诉观众他就是罗勃,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因果关系和叙事模式使影片达到了首尾连贯的效果。

四、色彩的运用与音乐的魅力观影后,两部影片给人最直接,最震撼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红高粱》中浓重的色彩让我们的视觉一再受到了冲击,而《勇敢的心》中那萦绕耳边的旋律似乎更让我们着迷。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将分别就《红高粱》中色彩的运用,《勇敢的心》里音乐的插配加以分析。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早期影片,该片充分体现了导演的风格特色,将色彩运用得淋漓尽致。

表达了创作者对敢爱敢恨的西北儿女的讴歌,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谴责和鞭挞。

红,炽热的情感。

黄土地,黄沙漫天,轿夫的肤色、衣着都被风沙侵蚀成了土黄色,连太阳也仿佛灰突突的。

此时,一顶大红花轿映入眼帘。

这看似格格不入的大红既预示着这段婚姻的不幸,也反映了轿中人将是一个能改变或试图去改变不幸生活的人。

接下来,由巩俐扮演的女主人公九儿以大红的形象出现。

这时,红盖头、红嫁衣、红轿子成为了影片开篇的一大亮彩,也为影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红,残酷的血腥。

剥皮、拆骨、大片大片的鲜血,有正在被剥皮的动物的血,有被枪杀的人们的血,有的已经发暗,有的还是鲜血淋淋。

红,燃烧的愤怒。

罗汉大哥惨死,象征仇恨的红覆盖了整个烧酒窑。

人们点起盆火,倒上一碗碗红色的高粱酒。

火,剧烈地燃烧手捧红高粱酒的人们的脸倒映在这火红的酒中。

然而,红色之外是什么?那些短暂停留的颜色,并非可以略过不提的陪衬,也不是随心随性的点染。

应该说,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开片的那一阵全黑。

影片就在这样的影像之下开始画外音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常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随后,叮叮当当的唢呐锣鼓声渐起,一张红唇呆滞的脸渐显,由此才入了故事的正文。

显然,这以后的一切都是回溯的,具有百分之百的年代感。

而在“颠轿”这一经典段落过后,大红大绿、大喜大悲的强烈冲击不再,“我爷爷”立在不远处的黄土坡上,于“我奶奶”盖头下实为看不见的回眸中悄然消逝了。

此刻,橙黄的夕阳沉在墨绿色的地平线下。

由黄昏入夜,镜头是通过室内燃着的烛火交代给我们的。

黑洞洞的屋子,点亮了蜡烛也还是黑的。

甚或说火光越是明亮,周围就越显黑暗,仿佛那耀眼是一种罪过,驱赶了应有的暗淡,直迫使人蜷腿抱手瑟缩到一角。

这种极具表现力的用光,不仅在明暗之间蕴藉了时间、空间、环境乃至人物心理的丰富寓意,同时也勾连了下一场景的色彩基调。

深蓝色的天空下,拱形的石墙门洞与上方被烟云遮掩了半面的白色月亮有种两相残缺、欲互补而不能的莫可奈何。

至此,作者两次改变月亮的固有色,他既不要橙黄,也不要惨白,更不是乌云遮盖的漆黑,而偏偏就是选中了绿色。

但事实上,这个惯常表现“成长”、“生命”、“青春”的色彩,此处却如此幽怨、凄冷。

没有错,因为“成长”、“生命”、“青春”这些看似美好的词语,事实上都是再中性不过的:如何“成长”,什么样的“生命”,是靓丽还是黯淡的“青春”,没有定语,这些都是全然未知的。

影片《勇敢的心》的配乐来自James Horner这位大名鼎鼎的好莱坞电影配乐家。

国人熟悉Horner可能是从《泰坦尼克》开始,那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和一支悠扬的苏格兰风笛不知迷倒过多少人。

在《勇敢的心中》音乐中运用了苏格兰民族器乐,表现出音乐的质朴、纯情动人。

音乐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细微的感情变化,一段段优美的音乐更是催人心魄的让人感动,使人的心神驰往那一片神秘的苏格兰土地。

18首音乐作品紧扣电影剧情的变化,无论是如华莱士私定终身的温馨场景,还是奋力搏杀的宏大战场,都用温情的苏格兰原驻音乐,或是回肠荡气的弦乐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下就是从电影音乐功能的几个方面来分析《勇敢的心》的成功之处。

(一)、渲染气氛伴随着深邃、宽旷、幽怨、荡气回肠、悲壮的苏格兰风笛,摄影机引导我们的视线穿越于苏格兰高地的如史诗般的景色之中:深蓝色的山脉覆盖着一层紫色的天空,天空的边缘点饰着粉红色的云彩;自远处看去,大大的鹅卵石自山巅渲泄而下,然后冲流入一片深绿色的草原;还有那到处分布的苏格兰湖泊,时时映照着穹苍的变幻。

(二)、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音乐就其本质来说,是最不善于表现视觉上可以把握的现实世界中有形的客体的,它的最大长处在于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微秒丰富的感情状态。

威廉在参加父亲葬礼结束后,迟迟不愿离去,这时参加葬礼的一小女孩走到正在啜泣的小威廉面前,手里握着紫色的蓟花要送给威廉。

威廉的眼睛望着小女孩的双眼,泪水禁不住又一次流了下来,是因失去父亲还是被小女孩感动而流,我想,这两方面都有。

这时候,背景音乐响起,深情而又富有浪漫、优美、哀怨的情调。

从而表现出威廉失去父亲后的忧伤和两小无猜之间纯真的相互关爱之友谊。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都不会阻挡住人们对爱情的渴望。

这个旋律冥冥中蕴涵着对自由的向往。

(三)、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勇敢的心》的主题是“爱情”和“自由”。

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元素,都是围绕这突出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例如一曲《Secret Wedding》,见证了威廉与美伦的秘密婚礼,没有语言,只有缓缓流淌着溪溪泉水和连绵的山峦。

在这里,只凭借音乐就达到了深化“爱情”这一主题的作用。

让我们在美轮美奂的美丽大自然风景之中体会他们缠绵、浪漫的爱情。

还有影片的结尾那一曲《Freedom》。

当威廉使尽全身的力气,张大了嘴,用最后的力气高喊:“自——由!”的时候。

镜头切换,史蒂芬痛苦地闭上眼睛……,伊莎贝尔也痛苦地闭上了眼……这是“爱情”和“自由”的主题都达到高潮。

风笛以高亢的基调拉出了英雄的主题,威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见了他日夜思念的美伦。

这时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音乐激情且激荡。

美伦走近威廉,动情地望着他微笑……威廉张开嘴微笑……斧头落下来……威廉的手松开了,那块手绢在空中飘舞着慢慢飞落向地面……这一闪烁着人性光芒的情节使影片展现出一种恢弘而又不失细腻的气势,从而把宏观的历史振荡和微观的人性情感有机的融为一个整体。

体现了书写爱与自由的史诗。

整部影片3个多小时,但是音乐长达2小时多,音乐用量指数达到67%。

如果按类型来划分《勇敢的心》的话,它更像是一部爱情片。

但是本片的音乐处理的相当漂亮。

“有人说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

的确,《勇敢的心》中的音乐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从而使观众在听完近2小时30多分音乐也不觉得是画蛇添足,令人厌烦。

五、综述通过对中外两部经典电影之作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各自独具的风格与特色,这是与各自所处的文化,民族背景息息相关的。

因而,影片的成功更可以说是文化底蕴的积累与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