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现代学’串讲资料(精华)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备考串讲完整资料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备考串讲完整资料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备考串讲《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作者:王蒙,着有中国短篇小说集《深的湖》、《杂色》和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

1。

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

北京市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

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

这篇作品是较早的,有突破"禁区"的意义。

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区委的领导,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和干部。

艺术描写也较成功,因而在文坛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2。

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得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

他的口头禅"就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

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经验的丰富,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简析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

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九)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九)

预测试卷 ⾼等教育⾃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考前预测(⼀) 中国现代⽂学作品选 第⼀部分选择题(共30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分。

1. 享有"农民诗⼈"称号的作家是A.艾青B. 臧克家C. 孙犁D. 赵树理 2. ⼦君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物形象?A. 《⼩城三⽉》B. 《家》C. 《伤逝》D. 《超⼈》 3. 下列哪位作家被称为"⼀个优秀的散⽂⽂体家"?A. 梁遇春B. 梁实秋C. 林语堂D. 何其芳 4. 下列作品中哪⼀部是中国新史诗上的第⼀部象征主义诗集?A. 《望舒草》B. 《微⾬》C. 《为幸福⽽歌》D. 《⾷客与凶年》 5. 丁玲的成名作《莎菲⼥⼠的⽇记》完成于A. 1921年B. 1925年C. 1928年D. 1931年 6. 被瞿秋⽩⾼度评价为"中国第⼀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说"是A. 《家》B. 《骆驼祥⼦》C. 《阿Q正传》D. 《⼦夜》 7. 评价殷夫的作品是"是东⽅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的作家是A. 茅盾B. 鲁迅C. 瞿秋⽩D. 郁达夫 8. 巴⾦代表作《家》描写的故事发⽣在 A. 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B. 3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C. 抗战前⼣上海⼀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D. 40年代初期上海⼀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9. "最是那⼀低头的温柔, 像⼀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声珍重,道⼀声珍重, 那⼀声珍重⾥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以上诗句出⾃哪位诗⼈之⼿?A.戴望舒B. 闻⼀多C. 李⾦发D. 徐志摩 10. ⽼舍的《骆驼祥⼦》连载于下列哪⼀刊物?A. 《新青年》B. 《宇宙风》C. 《⽂学》D. 《新潮》 11. 被称为"独幕剧的圣⼿"的现代剧作家是A. 曹禺B. 欧阳予倩C. 丁西林D. ⽥汉 12. 下列哪部作品是以第⼀⼈称"我"为叙述视⾓的?A. 《荷花淀》B. 《街景》C. 《包⽒⽗⼦》D. 《⼈⽣哲学的⼀课》 13. 下列哪⼀位作家属于"京派作家"?A. 丁玲B. 冰⼼ B. 胡适 D. 废名 14. 郭沫若《屈原》是⼀出⼏幕历史剧?A. 三幕B. 四幕C. 独幕D. 五幕 15. 下列哪⼀作品是钱钟书的短篇⼩说集?A. 《传奇》B. 《⼈。

自学考试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复习资料第一章,科学与技术概论第一节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科学(一)科学的含义辞海解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看成是知识、知识发展和知识运用过程的统一。

(二)科学的特征1 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理论、概念或原理、学说。

2 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检验科学的三性的基本原则,符合三性――真科学、否则假科学)。

3 它具有连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4 它的发展变化没有止境。

二、什么是技术(一)技术的含义愿意:是指个人所掌握的技巧、手艺等技能或本领。

表现形式: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方面。

根本目的:在于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

价值标准:在于是否实用和带来何种经济效益。

(二)技术的特征1 综合性与集成性2 通用性与适用性3 依存性和连锁性4 先进性与经济性5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6 个性化(三)技术的本质为实现预期结果而重复进行的优化操作。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两者的区别1、职能性质上的区别科学的根本职能是认识世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着重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根本职能是改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保护,着重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科学――精神财富,技术――物质财富。

成果表现:科学――新现象、新规律、新法则的发现,技术――新工具、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的发明。

2、发生地的区别科学以大学为中心,技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技术发明与技术开发的主体)(二)两者的联系相辅相成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在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是中间环节,技术是科学原理的物化和应用,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三)两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科学的技术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技术的科学化是现代技术生命力所在。

第二节科学技术系统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分类与结构(一)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科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七)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七)

历年试题 ★启⽤前 2003年10⽉⾼等教育⾃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中国现代⽂学作品选试卷 第⼀部分选择题(共30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分。

1. 曹禺的第⼀部话剧《雷⾬》发表于A. 1923年B. 1928年C. 1933年D. 1935年 2. 茅盾的长篇⼩说《⼦夜》出版于A. 1928年B. 1930年C. 1933年D. 1936年 3. 下列不是⽤第⼀⼈称叙述的作品是A. 《梅⾬之⼣》B. 《⼈⽣哲学的⼀课》C. 《⽉⽛⼉》D. 《沉沦》 4. 散⽂《西湖的雪景》的作者是A. 钟敬⽂B. 郁达夫C. 周作⼈D. 何其芳 5. "杀了⽆泪的⼈,⼀定连⾎也不见。

爱⼈不觉他被杀之惨,仇⼈也终于得不到杀他之乐;这是他的报恩和复仇。

"这些话出⾃下列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 A. 梁遇春的《"失掉了悲哀"的悲哀》 B. 鲁迅的《杂感》 C. 瞿秋⽩的《暴风⾬之前》 D. 柔⽯的《为奴⾪的母亲》 6. ⾼松年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物形象?A. 《四世同堂》B. 《围城》C. 《包⽒⽗⼦》D. 《暴风骤⾬》 7. 作为中国现代⽂学最为畅销的⼩说之⼀,下列哪⼀部作品从1933年到1951年期间先后出版达33次之多?A. 《家》B. 《⼦夜》C. 《骆驼祥⼦》D. 《⽣死场》 8. 郭沫若抒情长诗《凤凰涅槃》发表于A. 1917年B. 1920年C. 1921年D. 1923年 9 诗篇《沉钟》的作者是A. 艾青B. 郑敏C. 袁可嘉D. 冯⾄ 10. "三⼗年前的⽉亮早已沉下去,三⼗年前的⼈也死了,然⽽三⼗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这是下列哪⼀部作品的结尾?A. 《沉沦》B. 《超⼈》C. 《⽉⽛⼉》D. 《⾦锁记》 11. 郁达夫的⼩说名篇《沉沦》创作于A. 1919年B. 1920年C. 1921年D. 1922年 12. 凌吉⼠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物形象?A. 《莎菲⼥⼠的⽇记》B. 《春桃》C. 《⾦锁记》D. 《伤逝》 13. 萧红最后⼀篇⼩说作品《⼩城三⽉》完成于A. 1935年B. 1938年C. 1940年D. 1941年 14. 散⽂集《缘缘堂随笔》的作者是A. 李⼴⽥B. 丰⼦恺C. 梁实秋D. 林语堂 15. "四⽅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 是⼤家的⽅向,因你⽽胜利固定。

自考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串讲

自考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串讲

第二章词类分析第三章短语分析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难点重点重点第九章辞格分析第十章话语分析第十一章语体分析第十二章网络语体难点第四章句子分析难点考核目标:能力要求:1.2.3.4.课程特点:••考试题型分析:为20%30%30%20%2:3:3:2。

15060考试题型可能所占分值分析:/20203030考试真题题型特点分析:12/20345应试注意事项谢谢本课考点归纳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12考点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2考点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2考点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3•考点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3•考点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4考点2、语法学体系1)18982考点2、语法学体系320世纪304)20世纪50考点2、语法学体系5考点3、语法单位12•ã•考点3、语法单位3•A. ++B.C.考点3、语法单位4•A.•B.。

C.D.考试真题2020 08 11【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考试模拟题1)A.1个B.2个C.3个D.4个【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课后习题5海带——海浪老师——老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谢谢本课考点归纳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词类标准的划分12——教教看——看看3——考点1、词类标准的划分量词词语考点2、实词的语法特点1234考点3、虚词的语法特点123考试真题2018 042)A. B.C. D.【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考试真题A.B.C.D.【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考试真题1512【正确答案】:12【答案解析】:考点4、易混词和兼类词11——阻碍障碍阻碍12-+ 34-+——考点4、易混词和兼类词2——忽然突然忽然异:123——考点4、易混词和兼类词23•:•:•:课后习题61——2——3——【正确答案】:1)是23【答案解析】课后习题31)花122123124)刻1字 251思念2 61来了谢谢本课考点归纳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短语组合1••考点1、短语组合1•考点2、句法成分12•••::考点2、句法成分3••••。

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小抄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串讲

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小抄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串讲

0537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样本 完整版共8页)笔记依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吴宏聪、范伯群主编 武汉大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第六节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二章 鲁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第三节 杂文第四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三章 郭沫若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女神》等诗集第三节 《屈原》等历史剧 第四章 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胡适周作人 第三节 叶绍钧 许地山 王统照第四节 冰心朱自清庐隐 第五节 郁达夫 第六节 闻一多徐志摩第七节 冯文炳冯至李金发 第五章 茅盾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蚀》 第三节 《子夜》 第四节 短篇小说及散文 第六章 老舍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骆驼样子》 第三节 《四世同堂》 第七章 巴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家》 第三节 《寒夜》第八章 沈从文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边城》、《长河》第三节 短篇小说与散文 第九章 曹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雷雨》,《日出》第三节 《北京人》第十章 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蒋光慈 柔石 殷夫 第三节 了玲 第四节 张天翼 沙汀 艾芜 第五节 田汉 洪深第六节 林语堂 何其芳 第七节 叶紫 吴组缃 萧军 萧红第八节 戴望舒 臧克家 第九节 张恨水第十一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艾青 第三节 田间 穆旦 第四节 夏衍 陈白尘 李健吾第五节 路翎 钱钟书 第六节 张爱玲第七节 徐訏 无名氏 第十二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赵树理第三节 孙犁 周立波 第四节 《白毛女》第五节 《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梁启超的贡献: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文体的特点:”务求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裘廷梁.梁启超开创了写议论文、政论文.1911年辛亥革命发起和倡导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热情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激烈批判封建道德,批驳遗老们欲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的荒谬主张.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如狂飚突起,迅猛展开.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于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①提出”我们现在应当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非人的文学.”他解释”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所谓”肉”,是”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所谓”灵”,是指”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的人的”内面生活”.②”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平民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在1918年还写有《平民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的要求》.《平民文学》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强调平民文学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翻译文学剧作家: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茅盾)等,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1、《什么是新文学》一文,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指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光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2、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1917年~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 双簧戏: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他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 1、倡导者在对待古代文学方面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2、倡导者的观点,对继承我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多少有些消极影响.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深刻的文化革命.2、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重要方面的文学革命,也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3、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信”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4、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命,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5、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开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他们有刊物《小说月报》,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如果是文学研究会的简答+(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穆木天,当时都是留日学生,出版有《创造季刊》.他们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他们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崇天才,讲神会,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都是欧美留学生.开始时是聚餐会性质,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4月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北京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同人刊物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等.其主张和态度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鲁迅说《语丝》有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散文和杂文的刊物.文学革命时期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还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飚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鲁迅最早的散文诗集:《野草》,他创办的社团有:莽草社、未名社、语丝社.先叫浅草社后叫沉钟社.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李金发是象征诗派.中国话剧运动开始于1907年,一批爱好戏剧的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吴春柳社. 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二是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爱美的”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1921年3月,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出版《戏剧》月刊.田汉的南国社成立于1923年.第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小说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深刻的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对新文学发生重大影响.第二,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茅盾、郑振铎这时期写了许多论文,介绍、宣传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比起文学革命倡导者来,他们是更自觉、更有意识、更系统、更理论化地宣传了现实主义.在创作方面,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尤其是主干人物叶绍钧、冰心、庐隐等,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由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实现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第三,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第四,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这一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成为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泱泱大潮. 第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表了一批文学论文,阐述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论见解.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第三,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第四,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青年的知识分子不出于绝望逃避,便是反抗斗争.”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这些青年的要求. 李金发和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为代表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出版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灯》,王独清《圣母像前》.早在1919年就发生过”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第一次公开论争.是年7月,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随即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徐枕亚有《玉梨魂》,李涵秋有《广陵潮》.1、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乐作用,有其合理一面,但把”游戏”、”消遣”作为文学的唯一目的是错误的.鸳蝴派中一些较好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不能一概否定.2、今天,也不能把这一流派完全看成是新文学的对立面,或称之为现代文学中的逆流.这一流派的出现有其社会和文学自身的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技巧等方面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学衡派: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于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骕等,主张”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白话文. 复古主义思潮: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章士钊于1925年复刊《甲寅》周刊,称为甲寅派.章士钊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他维护封建性教育,压迫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运动,提倡读经.在《甲寅》上公然声称:”文字务求雅驯,白话恕不刊布”.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第一,国民党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第二,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1927年和1930年,世界革命作家大会先后在莫斯科和哈尔科夫召开,在后一次的会上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这使中国革命作家受到很大的鼓舞.第三,自早期共产党人倡导革命文学后,已经过四五年的酝酿,由于北伐战争期间许多作家参加到各种实际的革命工作中去,所以那时未能造成革命文学运动.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去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他们愤慨国民党的叛变和屠杀政策,不满文学的不适应于现实斗争,于是,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蒋光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粗浅的,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

现代语言学自考 pdf

现代语言学自考 pdf

现代语言学自考一、语言学基础语言学基础是现代语言学自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语言学的定义、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等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音学与音系学语音学与音系学是研究语言的发音、音素、音节、音韵等规律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语音的发音机制、音素的分类与区别、音节的结构与变化、音韵的规则与变化等内容,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描述语言的语音现象。

三、形态学形态学是研究语言中词汇的构成与变化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词素、词根、词缀等基本概念,了解词汇的构成方式与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描述语言的词汇现象。

四、句法学句法学是研究语言的句子结构与变化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句法规则、句型变化等内容,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描述语言的句子结构现象。

五、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中词汇和句子的意义与变化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语义的基本概念、语义关系、语义变化等内容,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描述语言的语义现象。

六、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意义与功能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语境、话语、交际等基本概念,了解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与意义,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描述语言的语用现象。

七、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语言的社会功能与变化等内容,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描述语言的社会现象。

八、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研究人们如何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影响因素、学习方法等内容,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描述第二语言学习的现象。

九、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习得语言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习得机制、习得过程等内容,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描述语言习得的现象。

十、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认知的基本概念、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等内容,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描述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

09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一)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资料(1)-自考串讲笔记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资料(1)-自考串讲笔记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资料(1)-自考串讲笔记第一讲鲁迅研究导言: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三、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四、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呐喊》《彷徨》的简况:《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其所收的14篇作品的篇目是:《狂人日记》(1918年4月)《孔乙已》(1919年3月)《药》(1919年4月)(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明天》(1920年)《一件小事》(1920年)《风波》(1920年)《故乡》(1921年)《阿Q正传》(1921年)《端午节》(1922年)《白光》(1922年)《兔和猫》(1922年)《鸭的喜剧》(1922年)《社戏》(1922年)《彷徨》写于“五四”退潮期,鲁迅经历了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分化过程,他在《题(彷徨)》诗中写出了当时苦闷心情:“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自考00831现代英语语法复习资料【考前必看】

自考00831现代英语语法复习资料【考前必看】

自考现代英语语法考前必看资料第一部分:引言《现代英语语法》是由李基安先生编写,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

关于这门课程的考试要求,可参见该教程第425所附录的《英语语法自学考试大纲》。

大纲是方向、目标,广大考生必须仔细了解。

英语语法是关于英语语言结构的理论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比较系统地认识英语从词,句到语篇的构造,从而提高他们应用英语的规范性。

在学习该教材时,学员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由于该教材都是用英文编写,里面又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许多学员觉得高深、难懂;二是,有些学员认为,自己从学英语开始就在学习英语语法,没有必要在这门功课上花太多的精力,所有的语法书都大同小异,自己稍做准备就能对付过去。

其实,两种看法都失偏颇。

现代语法的发展与传统语法已经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例如:传统语法认为,英语有九种(甚至十六种)时态,该教程则采取的是‘a system of two tenses and two aspects’—-—-—-两时两体体系。

另外对phrases, clauses 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

书中提到的一些其他语言现象,如:外位[extraposition], 分隔[discontinuity], 分裂句[cleft sentence]等都是一般语法书所不提及或者阐述不同。

该教材也并非高深莫测,毕竟多数语言现象还是我们日常英语学习中所耳濡目染的,只不过我们许多英语学习者没有考究过它们形成的理论根据,来龙去脉而已。

所以,为了使自己的英语更加规范,让自己能用英语更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很有必要把这门课程学好。

现在我们就结合《现代英语语法》教材,近几年英语语法专业考试试题,讲述英语语法考试中考生容易忽略的测试要点或难点。

我们先通过几道语法题来检测你现有的现代语法水平,接着探讨一下该教材的学习方法,最后把教材各章的要点、难点归纳给大家。

自考00413现代教育技术串讲重点汇总

自考00413现代教育技术串讲重点汇总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卷面的安排每章常考知识点每章常考知识点每章常考知识点考题举例【正确答案】D考题举例【正确答案】BD考题举例【参考答案】考题举例学习需要分析AB C教学策划的制定D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E 修改考题举例【参考答案】考题举例【参考答案】考题举例【参考答案】考题举例【参考答案】考题举例【参考答案】本章知识框架考点1、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变例题【正确答案】A考点1、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例题【正确答案】C例题【正确答案】B本章知识框架考点1、教育技术的基本定义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1、AETC关于教育技术1994年定义的结构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2、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有关教育技术学的阐述例题【正确答案】A本章知识框架考点1、媒体与教学媒体的定义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1、传播过程的模式信道信息信号(编码)(解码)接受到的信号信息噪声考点1、传播过程的模式信息信息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例题例题【正确答案】A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1、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和个别特性考点1、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和个别特性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2、媒体中学习经验的具体与抽象——经验之塔例题【正确答案】D本章知识框架考点1、实物和模型作为教具的共同优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自考-复习资料-2011新版-丁凡--主编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自考-复习资料-2011新版-丁凡--主编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自考根据大纲编写的完整考点串讲(部分)目录部分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际和代表性作家作品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8.“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9.“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10.“学衡派”、“甲寅派”11.“语丝社”和“语丝文体”12.“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13.“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14.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15.鲁迅的文学创作概况16.《狂人日记》的发表时间和刊物17.《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18.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19.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20.鲁迅的思想特点21.《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22.阿Q的性格特征23.《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24.《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25.《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26.《野草》的写作背景27.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28.《呐喊》、《彷徨》中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29.《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意义30.《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314.沙叶新剧作的主耍思想和艺术成就315.高行健在戏剧艺术探索上的主要成就第一节概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答】“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答】“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自考00431《现代教学设计》复习要点

自考00431《现代教学设计》复习要点

《现代教学设计》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现代教学设计是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

2、现代教学设计产生的前提条件第一,因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所以现代教学设计的产生以现代学习论的发展为前提条件。

第二,因为学习论并不直接告诉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所以现代教学设计的产生还需要基于现代学习论的教学论的发展为前提条件。

3、迪克和凯利的系统教学的设计模型第一,确定教学目标。

这里的教学目标(instruction goal)是由教学完成之后学生会做什么界定的。

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是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要做需要评估。

第二,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包括分析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技能。

教学分析的最后一项任务是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entry behavior),即确定开始新的教学任务之前,学生已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

第三,分析学生和环境。

分析学生包括分析他们的已有知识、技能、爱好、态度和其他与学习有关的个性特征。

分析情境包括分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情境和知识与技能运用的情境。

第四,陈述作业目标(performance objectives)。

作业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用可以观察的行为陈述的具体教学目标。

这样目标将便于测量和评估。

第五,开发评估工具。

目标设置和明确陈述以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者预先需开发测量工具来评估目标实现的情况,此时所考虑的重点是测验与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六,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包括预备活动、呈现信息、提供练习与反馈、测验以及课后活动等的策略。

第七,发展与选择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包括学生的手册、教材、测验和教学指导书。

选择与开发教学材料依赖于学习类型、已有的可以利用的有关教材和资源。

第八,设计与进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为改进教学提供数据。

【2014自考】03708 自考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 考前串讲资料

【2014自考】03708 自考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 考前串讲资料
第九章
本章重点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和正确的理论判断(八大路线、毛 泽东两篇重要文章)。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实践上的“左” 的偏误以及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纠偏努力。 3、社会主义时期所犯错误的性质、主客观原因及其评价。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 理论贡献和意义。 本章提示 正确分析和看待文化大革命。
(2)调整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条例: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农村 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其他领导人也 主持制定出有关各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总结历史经验,继续纠正 “左”的错误,推动国民经济转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
第九章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 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九章
重要考点讲解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 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 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 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 正确判断。 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成 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 5、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 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 浮夸风、“共产风”。
第九章

自考00830现代语言学串讲

自考00830现代语言学串讲

1. What is linguistics?1.1 Definition1.2 The scope of linguistics1.3 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s in linguistics1.3.1 Prescriptive vs. descriptive1.3.2 Synchronic vs. diachronic1.3.3 Speech and writing1.3.4 Langue and parole1.3.5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2. What is language?2.1 Definitions of language2.2 Design featuresStudy questionsChapter 2 Phonology1. The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2. Phonetics2.1 What is phonetics?2.2 Organs of speech2.3 Ortho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speech sounds—broad and narrow transcriptions2.4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speech sounds2.4.1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consonants2.4.2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vowels3. Phonology3.1 Phonology and phonetics3.2 Phone, phoneme, and allophone3.3 Phonemic contrast,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and minimal pair3.4 Some rules in phonology3.4.1 Sequential rules3.4.2 Assimilation rules3.4.3 Deletion rule3.5 Suprasegmental features—stress, tone, intonation3.5.1 Stress3.5.2 Tone3.5.3 IntonationStudy questionsChapter 3 Morphology1. Definition2. Morpheme2.1 Morpheme: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unit of language2.2 Types of morphemes2.2.1 Free morphemes2.2.2 Bound morphemes2.2.3 Morphological rules3. Compounding3.1 Types of compound words3.2 Features of compoundsStudy questionsChapter 4 Syntax1.Syntax as a system of rules2. Sentence structure2.1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a sentence2.2 Types of sentences2.2.1 The simple sentence2.2.2 The coordinate sentence2.2.3 The complex sentence2.3 The linear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of sentences2.3.1 The linear word order of a sentence2.3.2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a sentence2.3.3 Tree diagrams of sentence structure3. Syntactic categories3.1 Lexical categories3.2 Phrasal categories4. Grammatical relations5. Combinational rules5.1 Phrase structure rules5.2 The recursiveness of phrase structure rules5.3 X-bar theory6. Syntactic movement and movement rules6.1 NP- movement and WH- movement6.2 Other types of movement6.3 D-structure and S-structure6.4 Move α—a general movement rule7. Toward a theory of universal grammar7.1 General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Grammar7.2 The parameters of Universal GrammarStudy questionsChapter 5 Semantics1. What is semantics?2. Some views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meaning2.1 The naming theory2.2 The conceptualist view2.3 Contextualism2.4 Behaviorism3. Lexical meaning3.1 Sense and reference3.2 Major sense relations3.2.1 Synonymy3.2.2 Polysemy3.2.3 Homonymy3.2.4 Hyponymy3.2.5 Antonymy4. Sense relations between sentences5. Analysis of meaning5.1 Componential analysis—a way to analyze lexical meaning5.2 Predication analysis—a way to analyze sentence meaningStudy questionsChapter 6 Pragmatics1. What is pragmatics?1.1 Definition1.2 Pragmatics vs. semantics1.3 Context 1.4 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2. Speech act theory3. Principle of conversationStudy questionsChapter 7 Historical Linguistics1.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study of language2. The nature of language change3.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nglish3.1 Major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3.1.1 Old English3.1.2 Middle English3.1.3 Modern English3.2 linguistic change of English3.2.1 Sound change3.2.2 Morphological change3.2.3 Syntactic change3.2.4 Lexical change3.2.5 Semantic change4. Language family4.1 Classifying genetically related languages4.2 The Indo-English language family5. The causes of language change5.1 Sound assimilation5.2 Rule simplification and regularization5.3 Internal borrowing5.4 Elaboration5.5 Sociological triggers5.6 Cultural transmission5.7 Children’s approximation t oward the adultgrammarStudy questionsChapter 8 Sociolinguistics1. Language variation1.1 Speech community1.2 Speech variety1.3 Regional variation1.4 Social variation1.5 Stylistic variation1.6 Idiolectal variation2.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language2.1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language2.2 Lingua francas2.3 Pidgins2.4 Creoles3. Diglossia and bilingualism3.1 Diglossia3.2 Bilingualism4. Ethnic dialect4.1 Black English, a case study of ethnic dialect4.2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Black English5. Social dialect5.1 Education varieties5.2 Age varieties5.3 Gender varieties5.4 Register varieties5.5 Address terms5.6 Slang5.7 Linguistic taboo5.8 EuphemismStudy questionsChapter 9 Psycholinguistics1.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1.1 The case of Phineas Gage1.2 The human brain1.3 Brain lateralization2. Linguistic lateralization2.1 Left hemispheric dominance for language2.2 Dichotic listening research3. The language centers3.1 Broca’s are a3.2 Wernicke’s area3.3 The angular gyrus3.4 Language perception, comprehension andproduction4.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4.1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4.2 The case of Genie and the degeneration oflanguage faculty with age5. Language and thought5.1 Early views on language and thought5.2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5.3 Arguments against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5.3.1 Words and meaning5.3.2 Grammatical structure5.3.3 Translation5.3.4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5.3.5 Language and world views5.4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 of language andthought5.4.1 Major functions of language5.4.2 The development and blending of language5.4.3 Thinking without language5.4.4 Language as a conventional coding system toexpress thought5.4.5 The ways in which language affects thoughtStudy questionsChapter 10 Language Acquisition1.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1.1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1.2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the acquisition ofgrammatical rules1.3 The role of input and interaction1.4 The role of instruction1.5 The role of correction and reinforcement1.6 The role of imitation2. Stages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2.1 The prelinguistic stage2.2 The one-word stage2.3 The two-word stage2.4 The multiword stage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mmatical system3.1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y3.2 The development of syntax3.3 The development of morphology3.4 The development of vocabulary and semantics4.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4.1 Acquisition vs. learning4.2 Transfer and interference4.3 Error Analysis and the natural route ofdevelopment4.4 Interlanguage and fossilization4.5 The role of input4.6 The role of formal instruction4.7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4.7.1 The optimum age for secondacquisition4.7.2 Motivation4.7.3 Acculturation4.7.4 PersonalityStudy questionsSuggested Answers to Study QuestionsAn English-Chinese Glossaryis generally defined asThe study of language asIn a narrow sense,linguistics refers to the application ofprinciples and theories to language teachinglearning,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of foreignsecond languages. In a broad sense, it refers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findings to the solution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recovery ofA study of the featuresthe English used in Shakespeare’s time isA diachronic study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which studiestime. e.g. a study of the changes Englishundergone since Shakespeare’s time is a diachronicThe ideal user’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转化生成语法)is a model of language competence.performance islanguage usby all the members of acommunity; Langue is the set of conventionsrules which language users all have toLangue is relatively stable, it does notin actual use; parole is the concrete use of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Language is a system oflanguage. It means that there is no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ALanguage is productivemakes possible the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at the lower or basic level, and the otherthings which are present or not present, realfar-away places. In other words, language can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While we arethe detailsany language are not genetically transmitted,It refers to thethat distinguishFrench words.)Langu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and parol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Langue is the set of conventions and rules which language users all have to follow while parole is the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Langue is abstract; it is not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but parole is concrete; it refers to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language events. Langue is relatively stable, it does not change frequently; while parole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from situation to situation. 8.Chomsky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使用performance各指什么?(American linguist N. Chomsky in the late 1950’s propose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This internalized set of rules enables the language user to produce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ly large number of sentences and recognize sentences that are ungrammatical and ambiguous. According to Chomsky, 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lthough the speaker’s knowledge of his mother tongue is perfect, his performances may have mistakes because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stress, embarrassment, etc…Chomsky believes that what linguists should study is the competence, which is systematic, not the performance, which is too haphazard (偶然的).9.How is Saussure’s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e and parole similar to Chomsky’s distinction between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And what is their difference?Both Saussure and Chomsky mak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bstract language system and the actual use of language. Their purpose is to single out one aspect of language for serious study.They differ in that Saussure takes a sociological view of language and his notion of langue is a matter of social conventions, and Chomsky looks at language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to him competence is a property of the mind of each individual.10.What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do you think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good,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language?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First of all, language is a system, i.e. elements of language are combined according to rules. Second, language is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and the thing it refers to.Third, language is vocal because the primary medium is sound for all languages.The term “human” is meant to specify that language is human-specific.11.What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have been specified by Charles Hockett to show that it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any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 人类语言的甄别性特征是什么?1.Arbitrariness(任意性): (课本答案:a sign of sophistication only humans are capable of) It means that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Although language is arbitrary by nature, it is not entirely arbitrary. Non-arbitrary words make up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number.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s a sign of sophistication and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language to have an unlimited source of expressions.2.Productivity(创造性): (课本答案:creativity: animals are quite limited in the messages they are able to send)Language is productive or creative in that it makes possible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an infinitely large number of sentences, including those they have never said or heard before.3.Duality(二重性): (课本答案:a feature totally lacking in any animal communication)It means that 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ets of structure, or two levels, one of sounds at the lower level and the other of meanings at the higher level. At the lower or the basic level, there is the structureof individual and meaningless sounds, which can begrouped into meaningful units at the higher level.This duality of structure or dou¬ble articulation oflanguage enables its users to talk about anythingwithin their knowledge.4.Displacement(移位性): (课本答案:no animalcan “talk”about things removed from theimmediate situation)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to things which are present or not present, real orimagined matters in the past, present, or future, orfar-away places. In other words, language can be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immediate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5.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性):(课本答案:details of human language system are taught andlearned while animals are born with the capacity tosend out certain signals as a means of limitedcommunication)While we are born with the abilityto acquire language,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arenot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but instead have to betaught and learned.12.Do you think human language is entirelyarbitrary? Why?Language is arbitrary in nature, it is not entirelyarbitrary, because there are a limited number ofwords whose connections between forms andmeanings can be logically explained to a certainextent, for example, the onomatopoeia, words whichare coined on the basis of imitation of sounds bysounds such as bang, crash, etc.. Take compoundsfor another example. The two elements “photo” and“copy” in “photocopy”are non-motivated, but thecompound is not arbitrary.Chapter 2: Phonology1.Define the terms:1).phonetics: Phonetics is defined as the study ofthe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 it is concerned withall the sounds that occur in the world’ s languages2).auditory phonetics: It studies the speech soundsfrom the hearer’s point of view. It studies how thesounds are perceived by the hearer.3).acoustic phonetics: It studies the speech soundsby looking at the sound waves. It studies thephysical means by which speech sounds aretransmitted through the air from one person toanother.4).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PA]: It is astandardized and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system ofphonetic transcription.5).Broad transcription: the transcription withletter-symbols only, i.e. one letter-symbol for onesound. This is the transcription normally used indictionaries and teaching textbooks.6).Narrow transcription: is the transcription withletter-symbols together with the diacritics. This isthe transcription used by the phoneticians in theirstudy of speech sounds.7).diacritics: is a set of symbols which can be addedto the letter-symbols to make finer distinctions thanthe letters alone make possible.8).Voiceless(清音): when the vocal cords are drawnwide apart, letting air go through without causingvibration, the sounds produced in such a conditionare called voiceless sounds.9).Voicing(浊音): Sounds produced while thevocal cords are vibrating are called voiced sounds.10).Vowel: the sounds in production of which noarticulators come very close together and the airstream passes through the vocal tract withoutobstruction are called vowels.11).Consonants: the sounds in the production ofwhich there is an obstruction of the air stream atsome point of the vocal tract are called consonants.12).phonology: Phonology studies the system ofsounds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it aims to discoverhow speech sounds in a language form patterns andhow these sounds are used to convey meaning i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13).phone: Phones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thespeech sounds we use when speaking a language. Aphone is a phonetic unit or segment. It does notnecessarily distinguish meaning.14).phoneme: a collection of abstract phoneticfeatures, it is a basic unit in phonology. It isrepresented or realized as a certain phone by acertain phonetic context.15).allophone: The different phones which canrepresent a phoneme in different phoneticenvironments are called the allophones of thatphoneme. For example [l] and [l]16).phonemic contrast: Phonemic contrast refers tothe relation between two phonemes. If twophonemes can occur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anddistinguish meaning, they are in phonemic contrast.17).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refers to therelation between two similar phones which areallophones of the same phoneme, and they occur indifferent environments.18).minimal pair:When two different forms areidentical in every way except for one sound segmentwhich occurs in the same place in the strings, thetwo words are said to form a minimal pair. Forexample: bin and pin.19).suprasegmental features: the phonemicfeatures that occur above the level of the segmentsare called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The mainsuprasegmental features include stress, tone andintonation.20).tone: Tones are pitch variations, which arecaused by the differing rates of vibration of thevocal cords. Pitch variation can distinguish meaningjust like phonemes. The meaning-distinctivefunction of the ton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onelanguages, for example, in Chinese.21).intonation: When pitch, stress and sound lengthare tied to the sentence rather than the word inisolation, they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intonation.For example, English has four basic types ofintonation: the falling tone, the rising tone, thefall-rise tone and the rise-fall tone.2.What are the two major media ofcommunication? Of the two, which one isprimary and why? 语言交际的两大媒介是什么?哪一个是基本的交际媒介?为什么?Speech and writing are the major media ofcommunication. Speech is considered primary overwriting. The reasons are: speech is prior to writingin language evolution, speech plays a greater role indaily communications, and speech is the way inwhich people acquire their native language.3.What are the three branches of phonetics? Howdo they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speech sounds?语音学的三个分支是什么。

自考《英语二》高频考点串讲汇总归纳复习资料PPT

自考《英语二》高频考点串讲汇总归纳复习资料PPT

creatively
前缀列表中,重点记忆构成否定的前缀 1.dis-加在名词、形容词,动词之前。 disadvantage(缺点), dishonorable(不光彩的), disagree(不同意) 2.in-加在形容词,名词之前 incorrect(不正确的),inability(无能,无力),inaccurate(不准确的) 3.im-加在字母 m,b,p 之前 impossible(不可能的),impolite(不礼貌的),impudence(厚颜无耻)
2024/10/20
6.-some 意为:像……一样的;引起……的;有……品质的(like; causing; having the quality of)例词:troublesome,burdensome, wholesome,tiresome,bothersome, awesome, handsome
自考《英语二》高频考点串讲汇总 归纳复习资料
2024/10/20
目录
一、考什么 二、考试题型 三、如何备考 四、学习方法讲解 五、做题方法讲解(真题)
2024/10/20
一、考什么?
考试要求:
1. 较系统的英语语法知识; 2. 约3800个英语单词&约750个词组; 3. 一定的英语写作能力
重点:基本词汇和语法 目的:培养阅读能力 优势:没有听力
2024/10/20
11.-ous 意为:富含……的;有……品质的;像……的(full of;having the quality of;like) 例词:glorious,erroneous,malicious,gracious
8.mis-加在动词、名词之前 misunderstand(误解),misjudge(误判),misleading(误导性的), misfortune(不幸) , misbehave, misspell, mistaken, misprint

自考高频考点串讲资料00320领导科学

自考高频考点串讲资料00320领导科学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单选题)1.领导活动的产生:领导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

领导活动是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社会分工。

3.应把领导活动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1)领导科学是以领导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领导活动有其他领域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

4.领导科学发展:(1)领导活动实践是领导科学产生的源泉。

(2)领导活动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开始的,在我国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完善于21世纪后。

5.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

(2)现代社会分工发展于深化。

(3)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

6.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及领导过程的基本要素对象: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规律,领导的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就是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领导过程的基本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

领导科学的基本问题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这之间的关系。

7.领导科学的特点(1)综合性;(2)应用性;(3)社会历史性。

二、主观题(简答题、论述题)1.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1)决策工作的专门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在“经理制”的基础上提出“集中政策,分散管理”,建立“事业部制”,其实质是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2)领导主体集团化;(3)领导方式民主化;具体表现:权力分享、权责一致、监督独立、法制化。

(4)领导方法科学化第二章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一、选择题(单选题)1.领导的属性领导的带领、引导、指挥、协调的属性,是各个社会领导活动的共同的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标志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

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成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属性就是领导的社会属性。

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着领导的本质。

2.领导的特征(1)认识特征:①原则性;②超前性;③综合性;④创造性;⑤系统性。

(2)实践特征:①权威性;②依附性;③目标性;④组织性;⑤协调性;⑥超脱性;⑦服务性3.领导的基础及本质属性(1)领导的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而影响力是指能够使别人服从或能够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力量。

自考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

自考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

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笔记、练习、答案、考题)主体教材: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高教)、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三十年》(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

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

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概述管理是一种与人类文明共存的社会现象。

管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的特点: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的特点:1、科学管理 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1、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2、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3、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三、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现代管理学的特征:1、变革性2、开放性3、严密性 4、实用性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一、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广泛分析和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系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体系。

1、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很重要条件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1、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

2、定量分析法是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规律的方法。

3、历史研究法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5、理论实际的方法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理性认识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指以“泰勒”被誉为是“科学管理之父”称号,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泰勒主张“差别计件工资制”。

二、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分析的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人力和物力)、指挥、协调、控制提出了14项原则:1、劳动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

8、适当的集权和侵权。

9、秩序。

10、公平。

11、保持人员稳定。

12、首创精神13、人员的团结。

14、跳板原则。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常理夜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

一、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代表人物:梅奥)二、后期行为科学理论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改选型激励理论)2、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沙因的人性假设理论3、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勒温的将领导方式:专制式、民主式、放任式工。

利克的专制—权威式、开明—权威式、协商式、群体参与式第四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管理理论的丛林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产生与基本内容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1、管理过程学派(法约尔)2、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3、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4、决策理论学派(西蒙)5、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6、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活德和菲德勒)第二章决策方法第一节决策方法概述一、决策方法的含义: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为了做出最优选择而运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的总称。

是为了实现决策方案的优化而必须借助的手段,也是决策任务得以完成的桥梁。

二、决策方法的分类1、根据学科基础的不同第一类:解析方法(运筹学方法)第二类:计算机类的仿真技术(风险评审技术、图示评审技术)第三类: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基础上民展起来的方法(专家决策法、问题分析法、防范分析法)2、根据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地位,第一类,理性决策方法(即合理决策方法,分完全和有限理性决策方法)第二类,非理性决策方法(渐进决策方法、政治协调决策方法、集体决策方法、博弈方法、预测方法)第三类,综合性决策方法:是指综合运用理性决策方法和理性决策方法以发挥最佳优势的一种新的决策方法。

3、根据决策方法与技术的性质来划分定性决策方法(价值分析、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个人判断决策法、可行性分析、超理性分析法)和定量决策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法、预测分析、回归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模糊分析、决策树分析法)第二节、定性决策方法(决策“软”方法)一、个人判断决策法:是指领导和专家根据其知识、经验对决策问题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现状和趋势、决策方案及可能结果等做出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二、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采用开调查会的形式,奖有关专家聚集到一起,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性的方式讨论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它的应对措施,从而做出决策的方法。

分:直接头脑风暴法(畅谈会法、智力激励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1、实施头脑风暴法的步骤:明确议题。

确定人选。

“热身”阶段。

介绍问题。

重新叙述问题。

专家提出方案。

会后设想处理。

2、实施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庭外判决”原则。

自由畅想原则。

追求数量原则。

取长补短和改进原则。

3、头脑风暴法的缺陷①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成本比较高。

②头脑风暴法对参与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③易受“潮流”思想的影响。

三、德尔菲法:是指采用函询的方式咨询专家们的建议,专家在提出意见后以不记名的方式反馈回来,组织者将得到的初步结果进行综合整理,然后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重新考虑后再次提出意见;经过几轮匿名反馈过程之后,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组织者依此得出预测结果的方法。

1、德尔菲的特征:匿名性、多次信息反馈、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2、使用德尔菲法要注意的问题⑴给专家提供充分的信息,使其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⑵所问问题应是专家能够答复的问题。

⑶侃过程尽可能简化,不要问没有必要的问题。

⑷保证所有专家能从同一角度理解所用方法的意义。

3、德尔菲法的应用程序(德尔菲法是一种费用低、效果好的决策方法)⑴设计函询调查表(在设计函询调查表是要注意:①应对德尔菲法作简要的说明。

②问题要集中并有针对性。

③要注意问题的一致性。

④用词要确切,避免使用含义模糊的语言。

⑤调查表要简化。

⑥要限制问题的数量。

⑦不应强加领导者个人的意见。

)⑵组成专家小组(需要考虑:①所选择的专家应该是对所需解决问题领域比较了解的专家,并且最好是直接相关的专家。

②要注意专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③专家小组的规模要适度。

[人数:20—50] ⑶进行函询调查⑷分析统计结果4、德尔菲法的局限性⑴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⑵缺乏深刻的理论逻辑论证。

⑶方法论的约束较强。

⑷妨碍重大问题的突破。

四、模拟决策法1、概念:是指人们为取得对某一客观事物的准确认识,通过建立一个所要天空的实际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相似的微观模型,然后运行这一模型,并对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模型运行进行评价和选优,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决策方法。

模拟决策法往往用大型、复杂系统的决策。

在决策过程中,模拟决策法具有重大的意义:⑴它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⑵决策模拟对于人们实践活动也有重大意义。

1、模拟决策法实施的步骤:⑴建立模拟模型。

⑵模型的运行。

⑶对模型进行分析。

(分析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模型与将要进行的全面实施之间的关系。

)2、模拟决策法的优缺点:优点:①运用模拟决策法能有效地对复杂庞大的决策问题进行决策。

②模拟决策法可以指导现实的决策活动。

③模拟决策法可以对实际系统进行破坏性和危险性的试验。

④模拟决策所费的时间较短,可以加快决策的进程。

⑤模拟决策法原理较简单,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掌握,而且模拟得到的结果也较直观,容易理解。

⑥模拟法实际上是对人们在研究过程中所作的各种假设及得出的结论进行的一种检验和谁,因而有助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缺陷:①模型的主要目的只是主决策者清楚地看到事物的全貌,而不能代替决策,因此,它只能指出一定决策的一般性后果,而在实际决策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无法预料的突发问题会出现。

②模型要提供的是了解而不是取后结论,且极少有一项重要应用能归结为一个简单而完美的模型。

③模拟决策法的成功与否,需要管理方面的支持,需要借助分析人员和决策者的经验和洞察力,具有一定的序观性④模拟决策法对实际系统功能与特性的估计也并不很精确,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

五、方案前提分析法(特点是“迂回探索”。

)是分析、评估决策方案赖以成立的前提,从而达到分析、评估决策方案本身的方法。

1、方案前提分析法的优点:2、步骤:第一、分析方案,找出各种方案的前提假设。

第二,在找出各种方案的前提假设之后,将前提假设提交会议全体参与人员讨论经。

第三,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决策中心对各种不同的意见进行综合,集思广益,做出比较科学的选择。

第三节、定量决策方法(决策中的“硬”方法)1、定量决策方法的分类⑴确定决策方法:指决策者对供决策选择的各备选方案所处的客观客观条件完全了解,每一个备选方案只有一种结果,比较其结果的优劣就可做出决策。

(盈亏平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排队法、微分法、经济批量模型⑵风险型决策方法:条件:存在着决策者希望达到的目标;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供抉择的行动方案;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决策者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科学的理论可以预先估计和计算出各自然状态的概率;不同的行动方案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的相应损益值(损失和利益)可以计算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