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赏析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一、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1. 自然之景烘托人物之情。

- 在这折戏里,那长亭路上的景色可都是有大作用的。

你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几句那可真是绝了。

蓝天白云下,满地都是枯黄的花,西风呼呼地吹着,大雁往南飞。

这画面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凄凉劲儿。

- 还有那霜林,怎么就红得像醉了一样呢?莺莺说那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

这想象可太妙了,把无形的悲伤化作了能染红树林的眼泪,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着就觉得心里酸酸的。

2. 不同景色的层次变化。

- 从开始的长亭路上的秋景,到后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这景色是随着离别的进程在变化的。

刚开始是比较开阔的秋景,能看到蓝天、黄花、大雁这些,随着张生越走越远,视线就被青山、疏林、暮霭这些挡住了。

- 就好像莺莺的悲伤也越来越浓,开始还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周围的景色,还能把悲伤寄托在那些景色上,后来连看都看不清楚了,那悲伤就像被堵住了一样,在心里越积越多,这种景色的层次变化把莺莺的情感变化也表现得很细腻。

二、细腻生动的人物形象。

1. 莺莺的复杂情感。

- 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情感可复杂了。

她对张生那是满满的爱意,可又不得不面对离别。

她一方面担心张生此去考不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这说明她对张生的感情有点不自信,毕竟古代男子中举后抛弃糟糠之妻的事儿可不少。

- 另一方面,她又舍不得张生走,“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就听到说要走了,手腕上的金钏都松了,远远看到长亭,人都瘦了。

这把她那种极度的不舍表现得特别生动,好像她的生命都随着张生的离去而消逝了一部分。

- 而且她还有点小埋怨,埋怨老夫人的逼迫,让他们不得不分离。

但她又不能公然反抗,只能把这些情感都揉进自己的悲伤里,通过唱词表达出来,真的是一个情感细腻又可怜的女子形象。

2. 张生的形象侧面烘托。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长亭送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鉴赏: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

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

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见恨晚?是热泪盈眶?不是,那是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理解性默写1.在《端正好》这支曲子中,作者巧妙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渲染出深秋季节秋风萧瑟、大雁南飞典型景物的句子是:,,,。

2.作者用“?。

”两句话指出是离人的眼泪染红了层层霜林,衬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3.《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写出送别时离愁别绪乃至伤心落泪的两句是“?。

”4.《长亭送别》【端正好】中“?”两句使客观之秋景带上了莺莺浓重的离愁别绪,构成一种“有我之境”。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看尽王实甫的爱恨情愁原本道“有情人终成眷属”到这是又“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离别。

”莺莺与张生刚刚解了相思之苦却又来了离别之痛,又怎不“泪比江州司马青衫湿”。

虽然王实甫的《西厢记》终归是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一折“长亭送别”让有情人洒下多少“离人泪”?这一折作者不仅情景安排巧妙,人物动作刻画细腻而且是以词作曲用精彩的美语佳句写出了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绪。

首先作者情景安排的巧妙,将送别一折安排在暮秋时节。

“自古悲秋多寂寥”又加之情人别离,伤感的气氛油然而生。

本折开头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巧妙的化用了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成为千古名句。

将“黄叶”改成“黄花”,紧扣了这暮秋时节同时也道出了李清照那般的不尽愁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雁儿南飞归来而张生却要北上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的离别是短暂的——“悲欢聚散一杯酒”但是“南北东西万里程”即将而来的是日日夜夜挥之不去的相思,又让她怎能不“险些化作望夫石”。

开头场景由静到动的描写,也是映照了本折离别情人的感情越来越激动的趋势,同时也果断的设定了本折的情感基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里的“霜林”不再是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恬静舒适而是饯别之酒浸入情人心中化作了离别的泪水,醉的是离别的人。

在本折的后面作者又再次提到“醉”——“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与此形成照应使文章连贯。

两个醉字形象的写出了莺莺的悲伤。

怕离别却不得不离别,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间旧啼痕,断肠人送断肠人。

莺莺怎不能不茶饭不思——“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一片痴情和不忍离别以及继之而来的相思之苦。

在“叨叨念”中作者用同一个句式列出了莺莺告之红娘自己不打扮的原因,情感越来越激动,同时读者也是不断深入的干搜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绪。

离愁满怀但二人也是情意缠绵——“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

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

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
全诗: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云悠悠的天空,黄花纷纷的大地,秋天西风凄紧而猛吹,空中大雁从北往南飞。

早晨枫叶红得像喝醉酒的人脸一样,都是被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啊。

赏析:
这支曲子通过崔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与张生离别痛苦压抑的心情。

曲词很美,虽然“碧云天,黄花地”是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总是离人泪”是化用苏轼的词句,但天衣无缝,融为一体。

迫于老夫人之命,张生只得上京求取功名,他和崔莺莺两人新结鸾俦,离别之苦可想而知。

这时正值深秋,景色凄凉,正好衬托了两人心境。

天高云淡,满地菊花正开,本来是很美好的。

但是,“西风紧,北雁南飞”,暗合离愁别思。

秋霜染红了树林,本来也是很美的,可在主人公看来,是哀伤的。

“晓来谁染霜林醉?”不是秋霜,而是离人和血的眼泪。

不符合自然逻辑,但符合感情逻辑:这正是文学与论文不同的地方。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碧云、萎积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

它们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水乳交融,情辞相称,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构成了寥廓黯然的境界。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

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若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

西厢记

西厢记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快到长亭时,已是“疏林挂着斜晖”了。“端正 好”和“滚绣球”这两支曲子一个早上,一个晚上, 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十里长亭路,这 对儿小夫妻从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见难舍之情。
(2)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 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2、《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 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秋景。从时间上说 是从“晓来”之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 最后至“残照”;就空间而言是起于“长亭路”,继而 是长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远山、古道、田野,最后 终于“残照”的天边。正因为景物之间具有纵的和横的 关联,所以既独立又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几幅清秋图便构 成了秋的整体意境,又兼过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景物描写又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 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 画了崔张二人。
长 亭 送 别
一、《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1、送别前: (1)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 从早晨开始的。“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 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 景色。这幅画面,色彩强烈。强烈的色彩下,一对 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与人物心 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这幅画面是西风,黄叶,寒烟,衰草。离别之时还 不能共桌而食,咫尺天涯。心中多少知心话,欲说还不 能,只能无语怨西风。
2、送别时:把酒相告别,情殷意切切 [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 堤。 “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 又不得不分手了。 [四煞]这个场景说不上新颖别致, 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十分真切地表现了莺莺的孤独思 念之情。一个女子,西楼独倚,怅望古道衰柳,心上人 迟迟不归。这个形象很使人想起古代的弃妇。 [二煞]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 栖迟。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这折戏充分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

在凄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

莺莺的唱词,体现了她大胆反抗而又温顺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现得含蓄深沉,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在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身边也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另一面。

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恨,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出《西厢记》作为一部抒情诗剧的艺术特色。

开头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和意境,运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写情,情景交融,构成凄清哀婉的诗的艺术境界。

下面《滚绣球》一曲,则以主观的情感去驱遣客观的景物,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言亦雅亦俗,既华美典丽又通俗生动。

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极夸张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实动人。

《三煞》中从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的鲜明对比里,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

而整折戏里,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
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1、本曲与《端恰好》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①《端恰好》描写旳是晨景,本曲描写旳是暮景;
②《端恰好》写云花风雁,本曲写山林烟霭;
③《端恰好》经过写景渲染气氛,本曲写萧瑟旳景 色遮挡了视线,经过写景直接抒情,以景衬情,化情 入景。
《一煞》曲词鉴赏
①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②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③我为甚么懒上车 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体现了莺莺怎样旳人生观?
①、视功名利禄为粪土,
②、对美妙爱情生活旳向往。
4、第四句在本曲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句“拆鸳鸯在两下里”而来,反应了对制造离 别旳母亲旳旳怨恨和碍于情面、不便明说旳无奈之情。
《耍孩儿》曲词鉴赏
画,1928年加入由金城发起开办旳“北京中国画学研究 会”,后以卖画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美术出版 社任职,并为北京画院画师。期间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
王叔晖擅长工笔人物画、连环画,尤精仕女画,创作旳 以古典题材为主。她善于继承中国画线描旳优异老式, 并吸收西画旳透视解剖法,用笔精细,人物造型精确, 形态逼真,细节刻画细致入微,线条犀利,设色讲究, 艳丽典雅。她所塑造旳仕女形象美而不媚,清秀生动, 保持了唐宋以来工笔重彩人物画旳优良老式。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元曲和元杂剧简介
元曲基础知识:唐诗·宋词·元曲旳风格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 为词,词变而为曲。”
唐诗风格多样,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 气概或子女情长,其大多为文人吟哦而非供演唱。
宋词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旳新体诗。
它涉及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 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旳生活气息旳文学新形式。

【精品】长亭送别赏析

【精品】长亭送别赏析

【精品】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绝。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留恋和伤感之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解读这首优美动人的诗篇。

长亭短亭,纵使相聚,莫逆言之。

这是整首诗的开头。

长亭和短亭是两种形态不一样的亭子,意味着不同的时间段,暗示了离别的漫长。

诗人说即使在亭子里相聚,也不要说出必须分离的话语,因为分离是无法避免的,伤感和留恋也是无法扭转的事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句话用了重复、远近对比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路漫漫是形容路途长,修远则是说明目标的遥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示诗人将会不懈地追寻他的理想。

这句话与上一句话的对比,使整个句子更有力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追求。

风雨巴山遗恨,树犹如此郎中。

这一句话恰到好处地将诗人留恋之情展现出来。

风雨巴山遗恨是指仁宗年间发生的巴蜀靖难之役,历时三年,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平民丧生,使得巴蜀失去了洪雅等地区,这场不幸的事件使诗人一直难以忘却。

树犹如此郎中是指诗人虽然离开,但这片土地上的树木依然存在,成为留恋和永恒的证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一句话运用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描写手法,描写了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之中,对语言的运用十分好,给人一种闪亮的感觉。

峨眉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因为其高峻、陡峭而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

峨眉山月非常美丽,在秋天的夜晚更是美不胜收。

通过这句话,诗人借用了自然景观去寄托自己的情感,使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美丽和绚烂。

此路长,无人骑,又何妨?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境遇的豁达和宽容,他说这条路,虽然漫长、空荡,无人陪伴,但他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因为他的内心是坚毅和豁达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入画图。

最后一句话是诗人欣赏大自然草木的情感流露。

他把清水中的芙蓉所呈现的形象比作画中的景象,这即是一种表达美好祝愿的语言手法。

这又表达了诗人闭上了眼睛的意境,表达着他绝世的眼光和即使离开,他也会留下美好的精神体验的决心。

《长亭送别》艺术特色赏析

《长亭送别》艺术特色赏析

《长亭送别》艺术特色赏析
清代文学家**乐毅**的长亭送别是一首具有悠久影响力的作品,诗中抒发的愁绪和忧伤、离愁之情,一直流传到现在,被认为是国人心灵的宝藏和永恒的精神财富。

在清朝,乐毅以他细腻的情感和细细深刻的语言,写出了这首动人心弦的诗,它叙述了一个送别的故事,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从诗歌本身看,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有三个:一是诗中的平静和从容,乐毅能够以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态把自己的离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二是融合忆旧情怀的抒情,乐毅把各种情感巧妙地融合到诗中,重温了曾经的记忆;三是对送别的告别思念。

从全篇看,长亭送别在文学艺术方面表现出了许多独特的特色。

首先,画面法是乐毅诗歌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乐毅聪明地利用画面来表达出离别场景:“渐渐庭前春色凋,又见长亭送客归”,“烟
柳空蒙雨,无计留春住”,这些画面描绘更加生动,让读者感受到一
种亲切、内敛、责任感和孤独的愁思情绪,让人更加理解乐毅的情感。

其次,乐毅的诗歌不仅有平静的意象,还能够深刻地反映出其离别的苦楚和忧伤之情。

在诗中,乐毅有他苦楚的抒发:“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独自叹息夕阳无力,无计留春住”,这些表达出
乐毅对送客的悲伤之情。

综上所述,《长亭送别》这首诗歌既有传统文学者抒发情感的思
想内容,也有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意象,它自身也是一种特别的美,被誉为国人永恒的精神财富。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一、背景材料《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

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

”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

[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

[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

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

[叨叨令]一曲,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

[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

[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

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

[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

[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

长亭送别名句背诵

长亭送别名句背诵

长亭送别名句背诵
《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的杂剧作品《西厢记》中的一折,描写了张生赴京赶考,崔莺莺送别的情景。

其中有一段著名的唱词: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赏析: 这段唱词以景写情,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来表达人物的离愁别绪。

"碧云天"形容天空湛蓝而明净,"黄花地"则是指秋日里黄色的花朵铺满了大地,这些景物营造出一种深秋的氛围。

"北雁南飞"则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大雁南迁,预示着冬天的临近,也象征着别离。

“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将霜叶比作醉酒的人,仿佛是大自然也在为离别而感伤。

"总是离人泪"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主人公因为离别而感到的悲伤和不舍。

整段唱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巧妙地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西厢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长亭送别》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按时间顺序和人物活动情状,将本折戏铺排成各具特色的四个段落。

1.赴亭吟秋。

【端正好】抓住“霜林醉”这一秋天清晨的特定景色,用“离人泪”作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淡淡的云彩,轻轻飘荡在蓝天,枯萎的菊花纷纷披谢于大地,耳畔西风阵阵凄紧,眼前北雁嘹唳南飞……这些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地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这支曲子是戏曲中的一首“秋思之祖”。

铺设了含情之景后,又借景传情。

悲慨地设问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又深情地自答:“总是离人泪!”以“染”至“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传示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

【滚绣球】劈头一句: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它是本曲身心憔悴的先声。

作者又捕捉来了“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有机地寄寓于这些别具特色的客观之物。

迭经波折的相思才告结束,身不由己的离别又早开始!一听说心上人“去也”,莺莺就愁损了身体而“松了金钏”;远远地看到那即将分手的长亭,伤心得“减了玉肌”。

极度的夸张,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以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送别亲人,理当“打扮”,自然地引出了【叨叨令】的曲词。

此曲以联珠对的高超技艺,巧用日常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以及儿化音等多样形式熔于一炉,由眼前身边的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后内心的复杂情怀,形成了哽咽抽泣、回环往复的声态,凸现出女主人公无限悲楚的形象。

2.亭宴遣恨。

从莺莺、张生与老夫人在长亭上相见起,戏剧进入了亭宴阶段。

三把酒和三遣恨是这一阶段的主戏。

夫人把酒时,莺莺公开流露出满怀的愁与恨。

通过【脱布衫】至【幺篇】的三支曲词,形象地描绘了张生在宴席上身心不谐、精神不振的可怜情态,并由人及己,又推己及人地遣诉了夫妻双方“意似痴,心如醉”的愁怨之情。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原文: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注释:
碧云天黄花地:句本范文正《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黄花,指菊花,菊花秋天开放。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句:意谓是离人带血的泪,把深秋早晨的枫林染红了。

霜林醉,深秋的枫林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酒脸色红晕一样。

赏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几句化用范文正《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霜叶由青变红,故着一「染」字,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

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

董西厢中这两句作「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张生的唱词,而《长亭送别》中的莺莺的唱词青出于蓝,也更加婉妙。

作者简介:
元大都人,字德信。

一说名德信。

生平事迹不详。

工乐府。

所作杂剧、散曲散佚甚多,据《录鬼簿》载,存《拜月亭》、《娇红记》等十四种。

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及散曲数套。

其中《西厢记》最为出名,被后人推为北曲第一。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嘿,咱今儿来聊聊《西厢记》里那让人肝肠寸断的“长亭送别”呀!这可真是经典中的经典呢。

你瞧那崔莺莺和张生,一对有情人儿面临分别,那场面,哎呀,真叫一个揪人心呐!崔莺莺满心的不舍,满眼的情意,就跟那绵绵不断的丝线似的,扯也扯不断。

她那声声哀怨,句句断肠,可不就跟咱平日里舍不得亲朋好友时一个样嘛!张生呢,也是万般无奈,一步三回头,那模样真是让人看着心疼。

他们在长亭的这一别,可不就像是那被风吹散的花瓣儿,各自飘零。

这情景,就好比咱生活中那些不得不面对的离别,心里头那个难受劲儿哟!想想看,崔莺莺那眼泪汪汪的样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有时候因为舍不得而哭鼻子的时候?她嘴里说出的那些话,每一句都饱含着深情,就好像我们在离别时对在乎的人说的那些掏心窝子的话。

再看看那周围的景色,哎呀呀,那萧瑟的秋风,那飘落的树叶,可不就是在给他们的离别增添一份凄凉嘛。

这就跟咱心情低落的时候,看啥都觉得灰蒙蒙的一个道理呀。

这“长亭送别”啊,把那离别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

咱平时总说离别苦,可到底有多苦呢?看看崔莺莺和张生就知道啦!他们的爱情在这离别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又那么顽强。

就像咱自己的感情,有时候会遇到困难,但还是想要坚持下去。

而且啊,这里面的词曲也是一绝!那词句写得太美太有意境啦,读起来就跟那优美的旋律在耳边回荡似的。

每一个字都好像是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让人沉醉的曲子。

咱平时听歌不也会被那些感人的歌词打动嘛,这“长亭送别”里的词曲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呀!你说,这《西厢记》都这么多年了,为啥还能让咱这么着迷呢?还不是因为它写出了咱人类共有的那些情感,那些离别呀、爱情呀、思念呀。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呀,不管啥时候看,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反正我觉得呀,这“长亭送别”真的是太值得好好品味啦!每次看都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能让咱更深刻地体会到爱情和离别的滋味。

你们说呢?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呀?。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第一篇:《长亭送别》鉴赏长亭送别王实甫(供稿者:村夫)金章玉句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意。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中的第九支曲子。

前提是进入送别的亭子后,老夫人要红娘把盏,给张生斟酒送行。

崔莺莺希望能上前为张生把盏,在这离别的时刻夫妻相敬相爱。

可是她不得不遵守礼教,把夫妻恩爱之情埋藏在心里,因此十分痛苦。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唱词“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

”因此,“举案齐眉”这个词,须结合整支曲子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这个成语化用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相爱的典故,表达了崔莺莺对刚新婚就离别的丈夫的恩爱之情。

②离别之际,碍于封建礼教,崔莺莺不能与张生共话夫妻恩爱,心中无比悲伤。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的开篇,旦角(女主角)崔莺莺的一句念白。

它使用对偶的手法,既照应了《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的题目,又饱含着崔莺莺的哀怨,更有对未来的担忧。

【参考答案】深秋时节,在这十里长亭送别。

昔日的欢乐化作离别的悲伤,从此天南地北各自东西,相隔万里。

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啊,夫妻何日才能团聚!这个句子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分析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思路点拨】开头化用宋代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名句,唤起读者(观众)深秋的情思。

同时,前四句一句一景:天高云淡,一片蔚蓝;满地黄花,飘散零落;西风劲吹,寒气凛冽;北方的大雁南归,传来阵阵嘶哑的哀鸣。

这些萧瑟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崔莺莺因离愁别恨而痛苦压抑的心情。

于是自然导出了女主人公的落寞情怀。

【参考答案】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片树林染红了呢?那是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作者化客观为主观:因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整夜眼泪的崔莺莺,觉得眼前这片树林是被她的眼泪染成红色的。

文学作品《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论文

文学作品《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论文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名作,题目取自谭嗣同的诗句……“长亭外,古道边”。

诗歌中描述了远行送行中此去经年情怀激荡、心灵沉浮的感受。

作者以曲折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眷恋情怀,表达了它所承载的意义。

一、情思激荡《长亭送别》融入了诗人对送行对象的深深思念,抒发了诗人激动的心情:“柳色新、郊原苍、琴声悲、杏花风”;作者以激情的语言营造出一个激情无限的环境,诉说了一种百感交集的情思;二、心灵沉浮《长亭送别》是白居易送别亲友的最后凝视,心中不觉掩埋了亲切的思念:“缘愁拖泥带水,杳杳长亭两茫茫”,古道黯然,唯有长亭在夕阳下山峦耸立;此时,译者心中便潮起了沉浮的心灵;三、意义深邃白居易通过《长亭送别》,将挥手告别时伴随的思念之情赋予了包罗万象的哲理: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及时光逝去唯物主义的深刻怀念,注释着人对生活有限及百态多变的珍惜。

这就是白居易把《长亭送别》写出真正含义所在。

四、寄寓寂寞《长亭送别》将作者惋惜时光逝去的愁绪发泄得淋漓尽致,诗中也蕴藉着对被送离的客人的痛怨心情,但也把无尽的孤独深深的融入进去:朋友早已走远,诗者只有负负得很、更多地忍受离别的孤独。

五、思想感悟《长亭送别》可以说成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它蕴藉着对寂寞的深沉思索:时光流逝,一切皆只是繁华短暂。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用古道边、长亭外等元素,向我们表达了一种思想感悟,让我们走出无奈,理解人生荣辱。

六、永久难忘《长亭送别》让人流连忘返,依稀送行的情景浸染得甚是美妙。

这部作品的介绍对于白居易的友情和感情思念以及无限深邃的智性考量是永不逝去的,而白居易通过长亭送别这首诗来唤醒永恒的友谊,也让一切可唏嘘,也可嘉许。

试结合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段自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赏析不少于500

试结合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段自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赏析不少于500

试结合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段自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赏析不少于500内容摘要:离愁别恨是我国古代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

作为经典,《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在表现这一主题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情景交融、结构绵密、手法丰富、意境优美,堪为承前启后的典范。

关键词:离愁别恨情景交融意境手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儿女多情,离愁别恨,是我国古典诗词、戏曲和传奇小说中经常表现的主题。

在这类作品中,芳草、杨柳、红叶、黄花、流云、西风,都是常见的景物;阳关、霸陵、南浦、埠头、长亭、短亭,更是常用的地点。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送别的场面,在古典戏曲中,是屡见不鲜的。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生死离别的场面,最能动人细腻情怀,刻画丰富性格。

《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就是一个写得非常成功的例子。

这一场戏,在《西厢记》里第四本第三折。

安排在此处,作者王实甫是经过精心考虑的。

在这之前,张生和莺莺的婚姻,已经过了许婚、赖婚、私定、拷红等波折。

老夫人在唯恐玷辱家门、辱没家谱的情况下,不得已当面将莺莺许给了张生,条件是“上朝取应”,并且“得官”。

如果“驳落”了,则“休来见我”!这是封建势力的进一步阻扰,也为后文老妇人的再死一次赖婚埋下了伏笔。

面对这一变卦,莺莺的内心是异常复杂的:听到准婚的喜,想到离别的恨,对母亲有意刁难的怒,对张生艰辛前途的愁,对自己无主命运的悲……可以说,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一齐都涌上了心头。

为此,作者特地安排了这一场戏,让莺莺倾吐内心的苦闷,发泄对母亲刁难的不满,表明对张生爱情的忠贞。

这是一次断肠的抒情,也是一次勇敢的抗争。

这一场戏按照时间先后,由长亭秋色、把酒惜别、两意徘徊和残照载愁等四个部分组成。

在这里,时时充溢着酒和泪,处处交织着爱和愁。

第一部分“长亭送别”,主要用来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一开头,就描绘了一片暮秋景色:[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赏析[原创]《长亭送别》选自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元剧《西厢记》,这部著作是由王实甫创作的,描述的是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深刻的塑造了一群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红娘、崔莺莺、张生与崔老夫人!是一部经典的剧作!《长亭送别》的背景是张生和崔小姐在红娘的撮合下,冲破世俗理念从相互倾慕到相恋,而当崔老夫人发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之后为了阻挠他们,于是决定让张生进京赶考,考取功名,在做打算!也正是送别的这一场面更是把每个人物最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开场首先写了红娘与崔莺莺的一段对话,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第一个给人的感觉就是红娘的细心,第二个也说明了崔莺莺对张生的恋恋不舍!而夫人话中处处都有弦外之音,一方面说明崔府是官宦豪门,以张生今时今日的地位与她结亲实属高攀,所以此次赶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话语中体现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具体观念,言语刻薄没有一点亲近之感!张生局与人下,处事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回答也更是以谨慎为主,对夫人的回答不敢含糊,体现了他文弱的一面,把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抗争用无声而真诚的爱情表现出来了!崔莺莺身为大家闺秀,屈尊下嫁与张生,当分别时与他的情语为大家展示了她那种对爱情真挚的一面!红娘应该是本居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为这份冲破世俗的爱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尽管本文对她的刻画没有前几章生动,但是仍然能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本文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结构错落有致,利用大量篇幅来描写景色,其中又大量的利用诗歌的表现方法来把那种分别之情意会的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剧作中人物的真实感情渲染的更加深刻,把一段看上去离奇的感情写的是那样的真实,为我们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联想空间!“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结尾的这一句更是将全篇的感情汇于一语之中!把一份凄凄的离别之苦借用车马与山色更进一步的表现出来,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种惨淡之感,也达到了引起读者共鸣的最佳效果!其中还有多处这样的点睛之笔,在此不一一叙述!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不衰还与起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些精致的文字把人物内心最深层的东西揭示给了大家,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每个人身出的地位和内心的思想。

也是用这种方法把每位角色塑造的更加传神!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赏析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四本第三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在第四本第一折“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

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

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

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

”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

“长亭送别”紧接着是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

这折戏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

它在读者、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

这卷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一、赴长亭途中;二、长亭宴别;三、长亭分别。

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起首[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

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

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如果说,这支曲子主要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滚绣球]便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

因此,她多么希望那长长的柳丝能够系住张生的马儿,多么希望那疏朗的树林能够挂住西沉的夕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

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幻的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乘骑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亲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

然而,饯行之处的长亭已经映入眼帘,别离的时刻已经临近,人愁得顿时消瘦下来了,这种悲伤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啊!以上两支曲子都是莺莺的内心独白。

接下来由红娘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而引出的第三支曲子则不同。

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

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起唱的[叨叨令],是以尽情倾诉、直抒胸臆为特征的。

莺莺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说明了沉重的别情压在心里,是无心打扮的原因。

继而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

想到这里,不由得心痛欲碎,发出了“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无可奈何的悲叹。

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将只能是别后的鱼雁传书。

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频频叮咛张生“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这支曲词层次分明又流转如珠。

它用了一连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前句有两个带“儿”字的词,后句是双音词的重叠,确如前人所云:“语中每叠二字,正是呜咽凄断说不出处。

”它成功地突现出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和掩抑泣诉的声气口吻。

车马到达十里长亭后,别宴开始了。

可是,早已“恨塞满愁肠胃”的莺莺,“什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假若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她的整个心灵,都萦牵着“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即将远行的亲人:“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的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真是肝肠寸断,令人心碎!然而,当着长亭别宴主持者老夫人的面,他们不能互诉心曲,只能是“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这部分共安排了九支曲子,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愤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

饯别已毕,老夫人先行回程。

分手的时刻已经迫近,人物的感情也一起推向了高潮。

通过配以宾白的七支曲子,一方面,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地再次展现了莺莺不尽悲戚、痛不欲生的感情潮汐和对张生的反复叮咛、无限体贴;另一方面,则先是曲折吐露继而和盘托出了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从而进一步袒露了莺莺的内心世界。

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倾诉!然而,她那首作为临别赠言的“口占”绝句,所表达的却并不是她的真实心愿:“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这是反语,是试探,也是“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的痛苦心理的反映。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才是她强烈的心声。

莺莺的这种内心隐忧,早在她委身张生之日,就有过剖白。

这是污浊的现实投下的阴影。

别离终于来临,张生带着莺莺的千叮咛、万嘱咐,上马走了。

莺莺目送着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愁绪万端,不忍邃归。

[一煞][收尾]两支曲子,便刻画了莺莺的这种怅望情景和依依心情。

“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仅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四围”两句,虽是淡淡景语,其实包含着无限情思。

它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

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

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灵。

此外,“长亭送别”之所以动人心魄,王实甫浓厚的语言功力,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作者善于化用名作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

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

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

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

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

[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

[叨叨令][快活三]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

[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写莺莺眼中的张生。

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

既抒发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

在“长亭送别”中,这两副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功的艺术手段。

《长亭送别》赏析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4本第3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在第四本第一则“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