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分析与对策解析

都江堰市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分析与对策解析
都江堰市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分析与对策解析

□张成①郑罗崇都②徐建②杨永波①李纪堂①2005年以来,都江堰市实施测土配方项目,2009年全市共检测土壤样品4050个,涉及耕地面积279106.44亩。土壤酸碱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数量的反应,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土壤潜性酸度指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铝离子和羟基离子所可能产生的酸度。耕地由于酸化很容易诱发作物生长畸形、品质降低,大量减产等问题。农技人员应该在分析土

壤酸化成因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改良措施,为农民群从治理好耕地酸化,农作物丰产增收提供技术指导。

一、耕层土壤pH 分级及面积检测结果表明,根据成都市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分级标准,全市弱酸性土壤占58.42%,微酸性至中性土壤占24.55%,微碱性土壤占耕地总面

表1

pH范围耕地面积(亩)占总耕地面积比例

积的9.44%,弱碱性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7.59%。耕层土壤pH分级及面积统计,见表1。

分析结果反映,有的样点地块土壤酸性较大,已到制约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警戒线。土壤酸碱性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类:①气候因素,它决定成土过程中的淋溶强度。②母质因素,母岩母质的组成性质

都江堰市耕层土壤pH分级及面积5.91~6.50163053.958.42

6.50~7.0068520.624.55

7.01~7.6026347.69.44

7.61~8.2021184.37.59

!!!!!!!!!!!!!!!!!!!!!!!

温度的敏感性,对冬性不熟悉的品种最好通过试验后再大面积种植。将种子进行冷冻处理,可提高抗寒性,如将开始萌动的黄瓜种子放到0~2℃环境下处理24小时,然后缓慢升温继续催芽。

4. 育苗时采用变温管理、培育适龄壮苗

在果菜类的苗期应根据幼苗的

发育要求实行变温管理,培育壮苗。一般在播种后要提高温度,出苗后要将温度降下来,避免徒长;在分苗后再次升温,促进新根的生长;定植前再降温炼苗,以提高植株的抗寒性。

5. 设风障或短期覆盖保护地栽培需提前定植的,必须增加覆盖保温设施,如2次或者3次薄膜覆盖。

6. 临时应变补温

棚室栽培时,已

经定植了又突遭阴天时,可只栽苗不浇

水,可避免低温高湿造成沤根,待天气转晴后再分株补浇水。棚室定植后遭遇连阴天时,可采取临时补温,但补温应掌握气温不要过高,一般以不超过20℃为宜。

7. 施肥提温定植后适当增施磷肥和暖性有机肥,勤松土,提高地温。受冷害的蔬菜较弱,需要及时施肥补充营养,施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宜,或添加稀薄的化肥,但要注意施化肥的浓度不要过高,应要随蔬菜的生长恢复,逐步加大浓度或施

用量。连续阴天引起植株黄化时,还可喷施0.5%~1.0%蔗糖+0.1%~0.3%磷酸二氢钾混和液补充营养。

8. 科学浇水连续阴天引起植株打蔫时,一般不可浇水,如果天气开始好转,土壤干旱,必须浇水时,用水壶点温

2014年第3期

水,不能用冷水漫灌。

9. 防止落花落果

可采用10~

20mg/kg的2,4-D浸花或涂花防止落花。或用防落素等代替2,4-D。

10. 喷药抗寒防病

提前或在低温

期给植株喷洒青霉素、植物抗寒剂、天达2116、天然芸薹素等,可以提高植株耐低温能力。也用5mL/L萘乙酸水溶液加爱多收进行灌根,促进新根产生,壮苗抗寒。喷用植物光合促进剂,可降低缺硼的危害。蔬菜受到伤害后,容易引发病害,喷药要等回暖后于晴天喷药,以喷施波尔多液比较安全,在喷其它化学杀菌药时,其浓度不宜过高。

(通联: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蔬菜局

413002)

四川农业科技》43

表2作物水稻小麦苞谷红苕洋芋黄豆蚕豆豌豆山药

pH值6.0~7.56.3~7.66.0~7.55.0~6.04.8~5.46.0~7.06.2~7.26.0~7.06.5~7.5

主要农作物和自然植物所需的pH值作物花生烟草甘蔗紫云英苕子胡萝卜菠菜黄瓜黄莲

pH值5.0~7.05.0~6.06.0~8.05.0~7.05.3~7.35.7~7.06.0~8.05.5~6.85.5~6.5

作物甘兰蕃茄苜蓿大麦核桃苹果桃梨天麻

pH值6.0~7.06.0~7.06.0~8.06.8~7.56.2~8.26.0~8.06.0~8.06.0~8.05.0~7.0

南瓜油菜金银花西瓜萝卜

5.5~6.56.0~8.05.5~7.86.0~7.55.5~6.5

作物枇杷白菜柑桔

pH值5.4~8.56.0~7.05.0~7.0

对土壤酸碱度具有深刻的影响。③生物因素,生物产生的CO2溶于水,产生的H+对于土壤酸化油重要作用。④施肥和灌溉的影响,如酸性肥长期使用造成土壤酸化。不同的利用类型土壤pH差异明显,水田耕层土壤pH值为5.8~8.1,旱地地为5.8~7.7。当然,也不排除环境恶化的其他原因

二、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危害土壤酸化后,地力衰退,并抑制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一些抑制土壤病菌的微生物活性降低,导致有关生理病害及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土壤酸化的最主要危害是作物宜种姓变窄了,都江堰市主要农作物种植的适宜pH见表2。

1. 降低土壤养分有效性在酸性土壤上易发生磷、钾、钙、镁、钼等元素的缺乏。pH6~8时,土壤有效磷的含量相对较高。pH<6.5,土壤中的磷因生成磷酸铁而固结,如pH6.5~7.0时,有效磷为49.6mg/kg-1,当pH<5.5时,只有6.3mg/kg-1,约为原来的1/17。

pH对微量元素影响很大,铁、锰、硼、锌、铜,随pH下降,有效性迅速增加。钼pH4~8的范围内,随pH下降,钼的有效性降低。由于土壤pH下降,土壤中的氢离子、活性铝离子在土壤中浓度增加能毒害植物根细胞,使之发育不良,吸收性能降低,如植株对某些元素的吸收,在酸性土壤上,尽管土壤中

有较多的镁,植物体内镁的浓度仍然很低,这也是酸性土壤中易发生缺镁的原因之一。

2. 土壤物理化学结构的改变大量盐基流失,加剧酸化程度。土壤酸化,土壤中的钾、钙、镁、等大量淋溶,导致土壤pH继续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土壤僵硬板结,天情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土表结皮,影响通水透气、窒息根系,使之生长不良。

3. 引发植物生理性病变植物生理性病害发生较多,如芹菜、白菜的根腐病,番茄的青枯病、莴苣因缺钙出现“金镶边”;缺硼、缺钼的症状也时有发生。植物根的

活性降低、抵抗力弱、易发生侵染性病害,如十字花科根肿病,辣椒三落(落花、落果、落叶)等。

三、提高土壤pH 的有效措施1. 施用碱性投入品改良酸性土壤通常施用石灰、石灰石粉和碱性、生理碱性肥料。长期大量地偏施氮肥,是造成土壤pH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施用生理中性和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铵,钙、镁、磷肥和磷矿粉等,以平衡土壤养分,防止土壤pH继续下降。

2. 施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大量使用能改善土壤团粒的物理和化学结构,使土壤酸碱度不致因施肥、根系呼吸、有机质分解等引起剧烈变化,微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有机肥料分解后,可提供充足

的氮、磷、钾、镁、钙等营养元素而使作物增产。

3. 平衡配套施肥

随着土壤的酸

化,使控制土壤酸度的钙、镁、钾等盐基离子淋溶加剧。它们的淋失,既影响作物对这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又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以氮、磷、钾及其他营养元宏合理地配合施用,以平衡土壤养分,调节土壤pH,保持在适宜范围。

4. 提升有机质含量

增加耕地土

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方法有:一是增施堆肥、饼肥、沤肥、人畜粪肥等良好的有机肥;二是提倡秸秆还田,秸秆燃烧会产生大量烟雾颗粒物对城市产生严重影响,所以目前主要研究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三是栽培绿肥是很好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途径,大大改善土壤的肥性及农业生态环境。广辟有机肥源,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育土壤肥力,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结构,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防止土壤酸化。

5. 推广覆盖栽培大量推广农田覆盖栽培种植,对农作物进行地膜或秸秆覆盖,不仅防止杂草生长保温保湿,还可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降低盐基的淋溶,防止土壤酸化。

(通联:①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610041

②四川省都江堰市农村

发展局)

44

2014年第3期

四川农业科技》

茶园土壤

茶园土壤、水肥管理 1、我国茶园土壤有哪些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茶园土壤主要有:(一)砖红壤类茶园土壤,主要分布在海南、雷州半岛、滇南及台南低海拔谷地热带等地;(二)赤红壤类茶园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南部和云南中南部等亚热带地区;(三)红壤类茶园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广阔的低山丘陵区,包括江西和湖南大部分,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北部,浙江、贵州、四川、安徽等南部的中亚热带地区。(四)黄壤类茶园土壤,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大致北纬30°以南)中山低丘(海拔700-1200米)地区;(五)紫色土类茶园土壤,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东部盆地,也见于湘、鄂、云、贵、赣等省;(六)黄棕壤类茶园土壤,主要分布在北亚带低山丘陵区,但以长江中下游沿江两侧低山丘陵区较集中,包括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区;(七)黄褐土类茶园土壤,分布于江淮及江汉黄土丘陵岗地;(八)棕壤类茶园土壤,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淮北以及南方山地、青藏高原南坡垂直带地区;(九)高山草甸土类茶园土壤,一般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上,我国各产茶区都有零星分布;(十)潮土类茶园土壤,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各产茶区都有零星分布。 2、我国土壤有什么分布规律? 虽然我国土壤类型很多,但分布很有规律。从水分布来看,由

北至南的气候条件,基本上是呈湿润海洋性地带谱逐渐过渡,茶园土壤也呈棕壤、黄棕壤、红壤和黄壤、赤红壤和砖红壤茶园土依次过渡。受东南季风的强烈影响,热带和亚热带幅带较宽,其中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及黄棕壤茶园土带,自南向北依次更迭,并呈东西向延伸,西侧直抵横断山脉;由此向北,因东南季风减弱,加上华北平原非宜茶区横贯,只有山东沿海地区出现宜茶的棕壤带谱。 3、信阳茶园有哪些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主要有黄褐土、红粘土、石质土、粗骨土等。 4、高产优质茶园的土壤特征有哪些?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础。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仅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也直接关系到茶叶产量、品质和茶园的生产效益。高产茶园的土壤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1)土层深厚、疏松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其根系的垂直分布达1-2米,而且长时期在同一土壤上生长。因此,对土壤机要求有足够的容根层,又要求有良好的物理条件,才能使根系向土层内伸展伸长。反之,土层浅薄或土层存在障碍层次,使根系生长受阻,就会影响地上部分生长,无法形成高产茶树的骨架。 (2)土壤质地呈砂壤性茶树生长良好、品质较优的茶园,要求土壤砂粘适中,土层含有适量的砾石,呈壤质偏碱性。 (3)土壤中水气协调高产茶园土壤要求水气协调,做到液、气、固三相比例合理,并具有良好的通气、透水能力。 (4)土壤呈酸性反应茶树喜酸性植物,只能在酸性土上才能

如何预防土壤酸化和改良酸化的土壤

怎样的土壤才算酸化土壤? 土壤酸碱性常用pH来表示,它是指土壤的酸碱程度。 土壤酸碱性共分为7级:4.5酸性极强;4.5-5.5强酸性;5.5-6.5酸性;6.5-7.5中性;7.5-8.5碱性;8.5-9.5强碱性;9.5碱性极强。 那么什么样的土壤才算是土壤酸化呢?简单来说,把棚室土壤进行详细的检测化验以后,pH值在6.0以下说明土壤趋于酸化,pH值越小说明土壤酸化越严重,大棚土壤酸化较为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红黄壤、部分沿海地区、重茬种植多年的老棚地以及大量使用生理酸性肥料的大田地块当中。 什么原因造成了土壤酸化? 上面讲到,土壤酸碱度为中性是最适合蔬菜种植的。为什么有的土壤在刚开始种植蔬菜的时候是中性,几年之后反而越来越“酸”了呢?进口矿肥厂家海拓中国记者提示这就得考虑我们的种植模式和施肥的方式方法。 原因一:有些种植的蔬菜产量高,土壤耕犁频繁,土壤很少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作物从土壤中吸收走了大量的养分,如钙、镁、钾等,导致了土壤中的钾和中微量元素过度消耗,使土壤向酸化方向发展。 原因二:大量生理酸性肥料的施用,如氯化钾、硫酸钾、氯化铵、硫酸氨等,加之棚内温湿度高,受雨水淋溶极少,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酸根离子积累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土壤的酸化。 原因三:化学肥料用量很大,优质有机肥用量极少,连年种植以后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土壤酸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原因四:施肥比例失调。高浓度的氮、磷、钾肥料投入过多,而钙、镁等中微量元素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土壤养分失调,土壤胶粒中的钙、镁等元素很容易被氢离子置换。 原因五: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强烈,粘土矿物崩解得较快,过多的酸雨,水分快速淋洗作用造成盐基性阳离子自土壤中流失,使土壤趋于酸性。 土壤酸化以后会有哪些危害? 当我们在栽培过程中发现蔬菜的生长状况越来越差,产量和品质开始严重下降,各种病害频繁发生,植株的抗性严重下降,此时就应该考虑到是土壤酸化造成的。因为土壤酸化以后会对蔬菜以及土壤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抑制根系发育。土壤酸化可加重土壤板结,使根系伸展困难,发根弱,缓苗困难,容易形成老苗、僵苗,根系发育不良吸收功能降低,长势弱,产量降低。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都江堰》是的一篇作品,被收录在《文化苦旅》中。在文章中,作者从自己游览都江堰的经历,从人与水相辅相成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道的感想:”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有《艺术创造工程》等专著多种;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初读,了解内容。 逐节阅读,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来研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以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定论的长城和都江堰作对比,开宗明义标明观点,推出主题。 第2自然段,写长城之伟大。作者说长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长城。长城的伟大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久远历史和民族演化的见证。反过来,写长城的伟大,也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 第3、4、5自然段,具体对比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认为,都江堰在哪四个方面胜过长城? 历史更悠久,为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灌溉”一词既是实写“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对民族人民的养育作用。第4自然段用一组解释“灌溉”的深层意义。 第5自然段再以三组对比,从外在形象,象征意义,再到内在精神,对二者进行比较,以反复印证咏叹的笔法赞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观点。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目的是推出并强调主角。 小结:第一部分,用长城做对比,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 第7自然段,写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根本没放在眼里。 ★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是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人胜。 第8自然段,写走进都江堰的过程。这一段写得细致、真切、传神。 ★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的? 先是视觉“草木茂盛”,再是触觉“渐觉滋润”,再是直觉、听觉、第六感觉,最后是心理感应。终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吸去”一词写出了对都江堰精神的高度认同。难怪作者极力称赞。 第9自然段,写在都江堰的所见所感。重点是写都江堰的.水。 ★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作者先与海水对比,写了都江堰的水:既是“精神焕发”,“踊跃着生命”,又“极有规律”。 然后用了拟人的手法,讲都江堰的水如何有规律。作者强调这里的水“有规律”,正是为了写都江堰的独特作用,进而写建造都江堰的人。在这里,作者没有用“设问”的手法,却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到都江堰的建造者。 小结:第二部分,写偶然发现都江堰之美,并为它折服。 第二课时

土壤酸化及改良措施

土壤酸化及改良措施 在一开始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到了影响土壤肥力的几个因素,其中就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对于大棚蔬菜来说,由于连年种植以及化学肥料的大量投入,大棚土壤开始逐步有酸化的趋势。在此记者和大家一同探讨土壤酸化的成因、危害以及土壤酸化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怎样的土壤才算酸化土壤? 土壤酸碱性常用pH来表示,它是指土壤的酸碱程度。土壤酸碱性共分为7级:4.5酸性极强;4.5-5.5强酸性;5.5-6.5酸性;6.5-7.5中性;7.5-8.5碱性;8.5-9.5强碱性;9.5碱性极强。 那么什么样的土壤才算是酸化土壤呢?简单来说,把棚室土壤进行详细的检测化验以后,pH值在6.0以下说明土壤趋于酸化,pH值越小说明土壤酸化越严重。从山东省寿光市土壤肥料测试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来看,大棚土壤酸化较为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红黄壤、部分沿海地区、重茬种植多年的老棚地以及大量使用生理酸性肥料的大田地块当中。 什么原因造成了大棚土壤的酸化? 上面讲到,土壤酸碱度为中性是最适合蔬菜种植的。为什么有的大棚土壤在刚开始种植蔬菜的时候是中性,几年之后反而越来越“酸”了呢?这不得不考虑到我们的种植模式和施肥的方式方法。 原因之一:大棚蔬菜产量高,对养分的吸收量大,从土壤中吸收走了过多的碱基元素,如钙、镁、钾等,导致了土壤中的钾和中微量元素过度消耗,使土壤向酸化方向发展。 原因二:大量生理酸性肥料的施用,如氯化钾、硫酸钾、氯化铵、硫酸氨等,加之棚内温湿度高,受雨水淋溶极少,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酸根离子积累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土壤的酸化。 原因三:化学肥料用量很大,优质有机肥用量极少,连年种植以后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土壤酸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原因四:施肥比例失调。高浓度的氮、磷、钾肥料投入过多,而钙、镁等中微量元素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土壤养分失调,土壤胶粒中的钙、镁等元素很容易被氢离子置换。 大棚土壤酸化以后会有哪些危害? 当我们在栽培过程中发现蔬菜的生长状况越来越差,产量和品质开始严重下降,各种病害频繁发生,植株的抗性严重下降,此时就应该考虑到是土壤酸化造成的。因为土壤酸化以后会对蔬菜以及土壤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面对土壤酸化防治措施

面对土壤酸化防治措施 土壤好,才能种出好庄稼,我们投入的肥料等农业成本效益才能最大化!就好比人们有一个健康的“胃”才能消化更多的食物,从而保证健康的身体! 而目前我国的土壤大致存在这几个问题: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所以我们农民感受最深的是,化肥越用越多了,但是产量越来越低了!归根结底还是土壤出问题了! 首先什么是土壤酸化? 所谓的土壤酸化,实际上一种土地退化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因为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原因,所造成的土壤PH值下降、土壤酸性增加(呈强酸性或极强酸性)的现象,土壤自然酸化过程十分缓慢,而人为因素造成的酸化速度十分快。 在植物生理学上来说,土壤酸化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土壤中的各类氮肥会在土壤转化成硝酸盐,当硝酸盐流失的时候就会把土壤中大量的钙、镁等离子带走,进而导致土壤酸化,所以过量施肥,特别是过量使用氮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降水量大且集中、大水漫灌式浇水,也会使土壤中的钙、镁、钾等碱基离子被冲刷流失,而残留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等离子会结合,进而导致土壤酸化,所以在农业种植管理过程中,不合理浇水,尤其是过量浇水也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因为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从土壤中吸收和消耗掉大量的养分,其中就包括钙、镁、钾等碱基离子,在作物收货后这些碱基离子被彻底带出田外,如果田间不能及时补充这些养分或者补充不足,也会导致土壤酸化,所以施肥不合理或者说有效养分补充不足,也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 那么,土壤酸化有什么危害?我们讲4个方面! 1.一旦土壤酸化问题出现,就会抑制作物根系发育,容易形成老小树,老僵苗,根系发育不良吸收功能降低,长势弱,最终导致产量降低。 2.酸化土壤地块作物长势减弱,抗病能力差,容易害各种病虫害,因此我们就不得不增加农药用量。同时导致农业投入成本增加! 3.酸性土壤根系吸收养分困难,肥料投入大浪费大。从而加重土壤残留使土壤问题更严重! 4.酸化土壤作物营养不良,缺素症严重,如苹果苦痘病、红点、根瘤、丛叶、花叶、果锈病及梨铁头、斑点、鸡爪印等缺素症及病毒等病容易发生。作物品质差,农产品卖价上不去,严重影响农民收入!

余秋雨都江堰赏析

余秋雨《都江堰》赏析 作为一位富有使命感的学者,余秋雨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在探寻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意识烛照历史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人文精神。学院化的经历和身份,使得他的文章带有浓厚的书卷气和深邃的文化底蕴。读他的文章,会让人感到字里行间流淌着文化的清流,绽放着智慧的琼花。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难,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劫掠的悲哀,那么作为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 《都江堰》和余秋雨的其它文章一样,传达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观念。在作者那里,都江堰不是一种单纯的建筑,而是一个中国文化因子的载体。从“都江堰——李冰——中国文化”的逻辑演进中,作者难于掩饰自己内心中的兴奋、感慨、悲凉和欣慰的复杂情绪。在作者那里,长城和都江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两端。长城是一种蛮横的政治哲学的象征,不过是统治者壮胆和摆排场的道具;而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丰碑,因此都江堰才这样激动人心,才这样让作者击节赞赏,余秋雨那种兴奋的心情早已溢出文外。作家从都江堰想到李冰,想到李冰所象征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想到李冰的治水哲学体现出的文化观念,想到李冰的澄明的智慧境界。李冰的治水哲学固然泽被后人的水利事业,然而让人悲哀的是,这种哲学却被统治者扭曲利用而成为治人的阳谋抑或阴谋。悲凉中又有着

若干亮色。作者又从人们对李冰的纪念膜拜中产生了一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李冰父子已经成为民众心中的神,李冰的哲学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普遍的价值标准。文章的最后一节,传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一种文化理念,这就是“厚生爱民”。在作者饱满沉实的文字中,让人们再次感受到都江堰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正是余秋雨的复杂情绪和灵动文字,使得整篇文章起伏跌宕,颇具生命力和丰富性。从艺术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点比较惹人注目: 一、两相对照的太极笔法。余秋雨从文章一开始就将都江堰和长城并置,宛如太极图中的两极:一阳刚,一阴柔。两者相互映照构成了一种对比,孕育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文章一落笔就有千钧之力,一反人们的思维定势。在常人的眼里,长城是人民智慧的结晶,雄壮的气势哪里是都江堰所能与之相比的?然而作者却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因为在作者的眼里,长城和都江堰在这里是中国文化系统内部两种文化的象征。长城所代表的是统治者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雄壮、蛮横、残忍的文化,是一种僵硬、壮胆和排场的文化;都江堰所代表的是一种苍生的文化,即中国文化传统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文化,是一种浚理、消灾、滋润、濡养的文化,是一种实在而又具体的惠泽苍生的文化。在春风化雨般的情感渗透和文化思考中,后一种文化在价值上超越了前一种文化而获得了更为普泛的意义,获得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推崇。

茶园土壤改良治理方案

茶园土壤改良治理方案 核心问题: 治理茶园土壤偏酸性,缺P、K或P、K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背景: 茶园地点:贵州遵义 场地基本情况:境内海拔800?13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7 C, 终年温凉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1200 毫米,无霜期270 天。有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 茶园面积:3500亩 茶树种类:绿茶类病虫害类型和程度:茶小绿叶蝉和茶叶螨类害虫,虫害高峰期7-8 月采茶次数和季节:从4月20号到10月期间每年采茶4次茶园分布情况:坡度15%左右 施肥情况:11 月份施复合肥100 公斤每亩,春季施尿素80 公斤每亩影响因素: 1贵州多个重点茶区土壤普遍酸化。 2土壤全氮含量丰富,长期大量偏施尿素、生理酸性肥料,这也是土壤酸化的一个原因。 3在重氮肥,轻磷肥、钾肥的情况下,茶园土壤普遍缺磷和缺钾,大部分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处于缺乏或很缺之间。 4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布不均衡。各个地区土壤各养分含量变化幅度大。 解决方法: 1增施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是降低土壤酸化和提高土壤P、K含量的有效途径。适当的施用有机肥可以提供土壤中缺失的养分,有机肥一般都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在茶园中具有中和土壤游离酸的作用,并能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吸耐力,防止和减缓盐基元素的淋失。同时,各种有机肥都含有较丰富的钙、镁、钠、钾、

磷等元素,可以补充茶园盐基物质淋失而造成的不足,具有缓解土壤酸化的作用。此外,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后合成的腐殖质,可与土壤中矿质胶体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也能增加土壤的缓冲性能。因此,施用有机肥对茶园酸化有很大的缓冲作用,对提高土壤P、K 含量有很好的直接作用。 2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是保持土壤pH 值的重要途径。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但若是过量使用有机肥反而对土壤不利,而且成本应用较高,因此可以根据茶树对各种离子养分的需求情况及土壤内养分的含量情况来平衡施肥,即测土配方施肥。施肥不平衡,会导致土壤营养元素不平衡,容易恶化土壤反应条件,长期大量施加氮肥,造成土壤酸化,加快土壤内盐基离子的淋失,从而影响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并且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若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效抑制土壤酸化,并且可以对不同种类的作物及酸化程度不同的土壤分别施用相适应的肥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肥料,而且可以最大程度的改良土壤现状,抑制土壤酸化,促进茶树生长。 3化学改良剂 化学改良剂是改善土壤酸性的直接途径。对于已经明显酸化,土壤pH值降到4.0 以下的茶园,应采取化学改良措施进行调整。用白云石粉(MgCO3+CaCO效果较好,它在提高茶园土壤pH值的同时,含有钙镁离子增加了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对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作用。白云石粉的用量建议按0. 1个代换酸来计算,生产上一般的做法是每公顷施225kg过100目的白云石粉,在秋冬季与基肥掺合施用,每年一次,或隔二三年施一次。 4生物改良 生物改良是改善土壤的有效辅助工具。酸性土壤生物改良主要是利用绿肥植物及土壤中的一些动物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刺槐叶作为茶树肥料可降低了土壤中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的数量,增加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含量,从而抑制土壤酸化。同时在茶园土壤中加入紫云英、豌豆、秸秆等绿肥植物物料也可使土壤pH 显著增加。绿肥植物只需少量种子和肥料,节省人工,能克服交通困难和劳动力不足的弊端,成本投入少。可以种植在茶园的梯壁或茶园梯面内侧,不影响采茶和劳作,绿肥的茎叶茂盛,对梯面有覆盖作用,可以减少水土肥的流失,降低雨水对地表的侵蚀和冲刷,增强固土、护坡及抑制杂草的生长等作用,而且可以为茶园提供丰富的养分。由绿肥植物厌氧烧制而成的生物黑炭也可以对土壤酸化有显著改良作用。运用生物方法改良的优点是节约肥料,经济实惠,并且改良酸性土壤效果较显著。然而其效果的持续性、底土改良的难度大、作物品质的不保证性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5生理碱性肥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可以考虑适当施用生理中性和生理碱性肥,以防止土壤pH值持续下降,如施用硝铵、磷矿粉和钙镁磷肥等。 6根治污染源 土壤酸化的可能原因是周围环境污染,可根据土壤酸化情况查出污染根源,并通过

都江堰余秋雨答案解析及赏析

都江堰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 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 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其次,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本文虽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层面,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 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而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另外,文章提出了不少精彩的新颖观点。 山海关、八达岭是中外旅游者登临长城的首选,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肃、内蒙等地的“颓壁残垣”感觉更深厚、味道更浓郁。

如何科学改良酸化土壤

土壤酸化如何产生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pH值在原有基础上逐渐下降的现象,当土壤酸化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时就会变成酸性土壤。土壤自然酸化过程一般较为缓慢,但人为因素会加快酸化过程,这些因素主要有: 施肥过量长期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和氮肥会导致或加重土壤酸化。例如长期施用硫酸铵或氯化钾,作物吸收NH4+或K+离子后,就会有酸根离子残留于土壤中而使土壤酸化;过量施用氮肥,经微生物的硝化作用生成的硝酸盐也会导致或加重土壤酸化。 灌溉灌水和降水后,最容易被淋溶的是Na、K等一价阳离子和Ca、Mg等二价阳离子,它们都是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不断从土壤中流失会造成土壤酸化。 酸沉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气体经过扩散、转化与迁移,以酸性降水(pH值<5.6)和干沉降等形式降落至地表,从而使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改良需综合管理 土壤配化改良之合理施肥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施肥可以在高产条件下,将氮肥施用量再降低30%~60%,从而实现作物高产和环境保护“双赢”;酸性土壤钾、钙、镁等盐基养分缺乏,甚至成为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限制因子,因此,应当适当增施钾肥、钙镁磷肥及其他碱性肥料,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酸性土壤不仅养分缺乏,而且土壤物理性状恶劣,质地黏重,因此,要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 土壤配化改良施用石灰当土壤pH值小于5.5时,就必须通过施用石灰等措施进行改良。施用石灰不仅能补充土壤钙,为作物提供钙营养,而且还可以中和酸性土壤。石灰施用量(公斤/亩)以土壤酸度和质地而异,对微酸性土(pH值为6.0),砂土、壤土、黏土施用量分别为25、25~50、50;对酸性土(pH值为5.0~6.0),砂土、壤土、黏土施用量分别为25~50、50~75、75~125;(对强酸性土pH值≤4.5),砂土、壤土、黏土施用量分别为50~75、100、150。不同石灰性物质对土壤酸性的中和能力不同,中和能力越强,施用量越少。例如,若为CaCO3(石灰粉主要成分),需要100公斤;若为Ca(OH2)(熟石灰主要成分),需要74公斤,若为CaO(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施用56公斤即可。 土壤配化改良合理种植要选择耐酸耐瘠作物,其中茶树具有耐酸聚铝的特性,土壤中适当的高铝对茶树有利无害,是酸性土壤的首选作物;实行水旱轮作,在淹水条件下,土壤还原性物质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pH值和磷及多种微量元素的活性,改善作物的生长条件和营养状况。 土壤配化改良加强环保通过控制工矿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防止氮肥过量使用和施后覆土等措施,可以减少和阻断导致人为土壤酸化的渠道。 溉茂是韩国原装进口的矿物肥料,采用世界领先工艺生产,不含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是绿色环保的安全肥料;其独有的碱式性能,能够中和耕层土壤SO42-、PO43-、NO3-、Cl-等酸根离子,能有效改良酸性化土壤,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消灭土壤病害微生物;运用独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

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案 一、土壤酸化的地区分布 从省份区分,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我国土壤近年来酸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范围也越来越大。除了长江地区之外,北方的环渤海湾地区、四川、浙江、河南等地都成为了重要的土壤酸化发生地。 二、土壤偏酸的原因: 1、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淋溶作用强烈,钙镁、钾等碱性盐基大量流失是造成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反常,要不是大旱,要不就是洪灾,对地表性土壤的损害非常严重。 2、偏施复合肥。在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施肥理念,为了农作物高产而单方面的盲目施用大量化学肥料。化学肥料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生长,但是无序性的过度施用,在造成没必要浪费的同时,还造成了土壤酸化。

3、大气污染、酸雨。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的发展,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 酸性沉降物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加,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酸沉降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目前我国南方黄红壤地区已成为世界上除北美和欧洲之外的第三大酸雨区。 三、土壤偏酸的影响 1、土壤偏酸,不适于根系发育,根会变差,黑根烂根死根无白根土。 2、土壤偏酸,养分利用率低。酸性土壤中大量元素氮磷钾利用率低,严重缺有效磷。中量元素钙镁硫利用率极低。微量元素硼锌钼利用率降低。 3、土壤偏酸,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土壤变得贫瘠。 4、土壤偏酸,土质粘重,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5、土壤偏酸,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导致铝元素聚集,根系铝中毒,过量活性铝的摄入是造成植物枯萎、农作物减产及水生生物死亡的致毒因子。

土壤偏酸,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抑制,还会加剧土壤土传病害的滋生。 土壤偏酸,造成农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 四、如何改良酸性土壤? 1、增施有机肥,培养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腐植酸,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通透性,促进根际微生物活动,促使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元素变为可溶性的养料,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 2、增施碱性肥料,如碳酸氢铵、氨水、石灰氮、钙镁磷肥、磷矿石粉、草木灰等,中和酸性。 3、地管家克酸淋施:稀释500-1000倍。冲施:将原液稀释50倍以上随水冲施,每亩使用3-5升。地管家克酸为高浓缩酸性土壤调理液,并科学融入高效调节因子和生根促长成分,加入速溶性腐植酸及N、P、K等大量元素,集调酸、改土、促根、壮长、抗病抗逆于一身。可有效调理酸性土壤,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姓名:李方园班级:物流管理(二)班 学号:2012100244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作物生长。 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周期不长。当达到一定年限,生产上便会出现作物生长不良、病害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设施土壤的问题。由于温室、大棚等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缺少雨水淋洗,且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水肥管理等均与露地栽培有较大差别,加之设施栽培又长期处于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施用量的生产状态下,其特殊的生态环境与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设施土壤板结等诸多生产问题的产生。 1.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 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若水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与原生盐渍土形成的相同条件时,就会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某些地区利用咸水进行灌溉,也可造成土壤盐渍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属于现代积盐过程,它的形成有几个必要条件:(1)地下水水位过高,高过临界深度以上;(2)地下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3)土壤性质不良(首先是土壤缺乏结构),(4)气候干旱、土壤蒸发强度大等。可知土壤次生盐碱化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地下水位高过临界深度,毛管水的向上运动和土壤的强烈蒸发,使土壤水中的盐分逐渐在土壤表层积累。地下水离地面愈近,则毛管水向上流动的速率愈大,经由

余秋雨《都江堰》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

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纯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其次,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本文虽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层面,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而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由“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另外,文章提出了不少精彩的新颖观点。山海关、八达岭是中外旅游者登临长城的首选,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肃、内蒙等地的“颓壁残垣”感觉更深厚、味道更浓郁。另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提出了“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等颇具哲理性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问题探究

土壤改良常识

土壤治理 土壤改良: 我国土壤南方多为酸性粘土,通透性差,营养丰富但转化慢;西北高原多为沙性土壤部分微碱,有机质和无机盐营养匮乏;华北华中东北平原为肥沃的壤土,但沿海地区盐碱严重;主要农耕区也因为灌溉施肥等问题普遍存在板结、盐害和地下病虫害。实际操作中视不同土壤多采如增加有机质、补充有益菌群、生物深耕、应用土壤改良药剂、使用新型肥料等措施,这样有效避免了药剂和化学肥料使用造成的次生盐碱害。以下介绍几种常见土壤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灌溉水的改良:水体、土壤、肥料共同构成了植物根系生长的环境,其中水体是土壤环境改变的关键。所以灌溉水改良对园林绿化的盐碱控制和增加移栽成活尤为重要。通常,矿化度超过2克/升的水即为咸水,咸水会对植物产生盐害。咸水中也往往伴有碱性水,不适合用来浇灌园林植物。一般通过打深井、地表水灌溉、设施灌溉去除水的盐碱性。 酸化土壤改良:控制酸性肥料和药剂的使用,对已经酸化的土壤添加碳酸钠、硝石灰等土壤改良剂来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采用免耕技术、深松土技术来解决由于耕作和施肥方法不当造成的土壤板结和退化问题,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盐碱土改良:盐碱土中可溶盐类对植物的危害以碳酸钠为最厉害,氯化钾次之,硫酸镁,氯化镁,氯化镁,氯化钾又次之,碳酸氢钠,硫酸钠毒害较轻。如下介绍改良盐碱土壤的几个措施,洗盐:增强排水条件利用天然降水或灌淡水软水使有害离子去除,适宜于排水不畅、地下水浅、矿化度高、土壤含盐量重、受盐涝双重威胁的地块。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有机质缺乏,含氧量低,是盐碱地的特点,增施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一方面可增加土壤养分,另一方面可改善土壤结构而有利于脱盐。生物改良:众所周知土壤微生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土壤补充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解决板结、盐碱、酸性、根部病害多种问题。化学改良:过磷酸钙和硫磺可使PH值降低,同时磷素能提高树木的抗逆性,硫则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近年从国外(以色列、阿联酋、北欧、韩国)引进了“硫膨润土”这一土壤改良剂,膨润土吸水膨胀到其原始大小的20倍,有效疏松改善土壤团粒结构,S则在降低土壤PH值同时提高土壤中肥料利用。 土壤有害生物控制:地下害虫和根部病害严重威胁园林植物健康生长,大幅影响移栽施工成活率。不论是地下害虫还是根部病菌,使用颗粒剂丸粒化药剂已经非常成熟。对于杀虫剂而言涕灭威颗粒的使用由来已久效果也很稳定,新型药剂有毒死蜱颗粒、噻唑磷、氟虫氰颗粒、吡虫啉片剂等逐渐应用成熟。对于土壤杀菌剂而言普遍应用的敌克松、硫磺、土消,但一般不建议常年使用避免破坏土壤微生物环境;可以在苗圃育苗、树木移栽时使用,或隔年使用,或者于春季施用杀菌剂后补充有益微生物菌剂。 土壤改良剂的品种选择 (1)矿物类,主要有泥炭、草炭、褐煤、风化煤、石灰、石膏、蛭石、沸石、珍珠岩和海泡石等;主要用于土壤团粒结构和酸碱调节,部分品种容易造成次生盐危害。 (2)有机质,主要有秸秆类、多糖类物料、纤维素物料、木质素物料和树脂胶物质;实际应用中以食草动物的粪便和植物秸秆腐熟为最佳,可人工加入有益菌剂促进腐熟。 (3)人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主要有聚丙烯酸类、醋酸乙烯马来酸类和聚乙烯醇类;作为保水剂和化学深耕广泛应用于荒山荒漠造林、城市树木栽植、草坪控水领域,持效期一般为2年。 (4)有益微生物制剂,生产中分为活菌制剂、休眠菌制剂、有益菌腐植酸复合剂。作用效果:调节酸碱平衡、优化土壤团粒结构、深耕松土、解除板结、解除盐害、抑制病原病菌生长、

《都江堰》余秋雨答案解析及赏析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都江堰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 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 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其次,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本文虽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层面,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 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而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对土壤酸化的正确认识和改良措施

提到土壤酸化,我们的一个直接的反应就是,它是酸雨的危害之一。而通过此篇文章所得到的结论是氮肥的使用是土壤酸化最重要的原因。 (一)氮肥施用利弊 在植物生理学中我们知道,植物主要吸收无机态氮,它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又存在于核酸核苷酸等物质中。适量氮肥会提高作物的产量。施用氮肥植物长势明显,见效快,价钱合理。从1980到2007年,施用氮肥,产量增加了54%,为了达到高产量,以获得较高产值,人们尽量多的施用了氮肥,与此同时,我们消耗的氮肥增加了191%。因此在中国,我们用全球7%的土地养育22%的人口,却使用了全球35%的氮肥,占世界氮肥施用量的1/3。而我们施用氮肥导致的土壤酸化是十分严重的。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主要农田土壤显著酸化,ph平均下降0.5,土壤酸量增加了2.2倍,而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更为显著。氮肥导致的土壤酸化反而会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会使病虫害严重,蔬菜品质质量下降,尤其是有些土壤酸化严重,甚至无法种植,并且还会使根菌死亡。土壤酸化是由于离子交换,矿质元素的流失,以及在酸性条件下镁铝互作,以及氢质子泵引起的。 (二)观点和改进 那么我们用的氮肥比正常使用超过多少呢?文献中提到高氮肥的使用和土壤对其的大量吸收导致了土壤酸化。而我们每年每公顷氮肥施用量超过500kg,但实际上氮的植物吸收效率只能达到30%——50%。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施肥时注重的应该是肥效而不是肥量。尤其是在施用大量的生理酸性盐如硫酸铵,更会加剧土壤的酸化。而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减缓土壤的酸化。 从我国土地性质来考虑,我国是以密集型农业系统为主的国家,那么像轮作一样的制度在我国是无法实行的,我们会想到中和土壤的酸性。 我认为,这项问题的解决要从根本出发,即施肥的相关问题。为降低污染,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肥料的用量,既可以保证植物营养供应,又可以发生少量的土壤酸化。此外,我们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的化学、营养和生长分析,得出具体植物、具体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甚至在不同地区的营养元素临界浓度来做为施肥的指标。同时我们需要广泛给广大农民普及此方面的知识,至少需要让他们知道并不是化肥用得越多,植株长得越好。 海拓中国溉茂旷肥从韩国原装进口的矿物肥料,采用世界领先工艺生产,不含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是绿色环保的安全肥料;其独有的碱式性能,能够中和耕层土壤SO42-、PO43-、NO3-、Cl-等酸根离子,能有效改良酸性化土壤,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消灭土壤病害微生物;运用独创的矿物醇化技术协助释放被土壤固定的养分,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本品特别适合应用于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产。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