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文论文)从翻译目的论看归化异化的互补性
功能翻译目论下归化和异化[论文]
功能翻译目的论下的归化和异化摘要: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选择并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是因其在翻译中的文化取向来定义的。
归化通常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异化则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本文尝试采用德国学者hans vermeer的“目的论”原则,通过翻译实例说明在翻译具体操作环节,译者可以依据源语文本传播目的来决定重归化或异化,从而达到“目的论”中所倡导的:翻译必须要确定原文目的,实现目的在文化间整体平移。
关键词:归化异化目的论一、前言在1978年,德国学者hans vermeer提出了他著名的”目的论”,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里程碑式的突破。
他认为,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
hans vermeer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处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因此,在对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如果译者是以向介绍源语文化为主要目的,那么应以异化策略为主要导向,尽可能突出原文的异质性;如果只是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口味,减轻其阅读负担,译文则应尽量适应目的语文化传统,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二、源语传播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源语传播目的不同,对相同文本类型,译者也会选用有差异的翻译策略。
例如文学作品,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及源语文化,应尽可能偏向于异化的策略原则。
例如《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中的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
例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曹:95)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 yang: 90)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152)佛教和道教是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的策略原则,套用了一个英语谚语,但却把其中的“god”改成了“heaven”,从而保留了汉语文化中的佛教色彩;但hawkes却直接套用英语谚语,未作任何改动。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毕业论文)英语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毕业论文)英语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归化与异化策略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姓名:\\专业:\\班级:\\指导老师:\\AbstractThe nature of metaphor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language, but also a matter of mind and a way of thinking and cognition. It is rooted in language, thinking and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n intercultural exchange, and as a lively language, metaphor is a mirror of culture without doubt. Schleiermacher, the Germany translation theorist said there were only two ways to translate: One is to guide the readers to approach to the author, while the other is to guide the author to approach to the readers. That’s what we call ed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later. Translating a metaphor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 usually requires that a choice first be made between two bas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nd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ual domains of metaphor. At last, 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s analyzed with the help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su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there is no absolute 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zation, as long as translators can deliver the mean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well,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can be got.Key words:metaphor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摘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取向和归化—异化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取向和归化—异化策略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取向和归化—异化策略论文关键词:取向归化与异化论文摘要:不同的与拥有不同的。
翻译不仅会涉及到问题,还会涉及到文化取向问题。
翻译不仅要把信息传达给读者,还要注重语言的译文表达形式和本文化取向。
不同的文化取向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即归化和异化。
选取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不同翻译版中的疑问片段,讨论翻译中的文化取向。
一、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
通过翻译,我们能够了解其他国家及其文化,也向他们展示了我们的文化。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流不仅仅局限在本文化范围内,大规模的跨文化交往已成为趋势。
但是自古以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一直存在,这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根据语言的复杂程度,可以将这种差异分为:生活词汇方面,日常用语方面和纯文学作品方面。
其中文学作品上文化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困难最难以解决。
1.生活词汇方面。
由于东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源语言词汇不能直接用翻译语言来表达。
这是一种词义的空缺,这些空缺词汇是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例如,中国的元宵、炕、粽子等等。
英语中也有难以直接翻译的词汇,例如,uptown,marimba等等。
造成对应词汇缺失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这与每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都有关。
对于译者来说,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通过译文将缺失的文化传达给读者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又不易的事情。
除了词汇的空缺以外,还有词义的移置,即相同的.词汇隐含了不同的深层含义。
中文“狗”与英文dog字面意义完全一致,但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却有不同的引申义和感情色彩。
中文的“狗”虽包含了忠诚的意思,但更多地带有贬义和侮辱。
而在英语中,狗并无贬义,它象征了是忠诚、亲密。
再者,中国人用老鼠来表示一个人胆小,如“胆小如鼠”。
英国人却用鸡或兔子表示胆小,如as timid as a chicken,as timid as a rabbit。
从翻译目的论看归化异化的互补性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2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3 Culture-base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Titles4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5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6 浅析动植物词汇中的中英文化差异7 On Aesthetic Value of Thomas Hardy’s Poems8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9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0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11 《紫色》中西丽的妇女主义研究12 论交际法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13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14 课后练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5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16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17 浅析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格式与文体风格18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19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20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21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22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23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24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25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26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分析27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28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29 浅析信用证认识上的误区及其避免途径30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开题报告+论)31 浅析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运用32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ream---On Tragic Image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33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34 英文歌词翻译探究35 浅析苔丝之死36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37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38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39 《蝇王》中的象征40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41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42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43 电影片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4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of Tess and Jane Eyre45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46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47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48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幽灵叙事探析49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50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51 论《老无所依》中的英雄缺失52 浅析英语外加状语的语用功能53 从语用模糊理论看国际商务合同的模糊用语的功能54 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55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56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57 Explo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liments58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59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60 浅析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特征61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6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6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64 论《蝴蝶梦》哥特效果的整体性65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66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67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68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69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研究70 英汉“骨”与“血”的隐喻研究71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72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73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74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75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76 对《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分析77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78 从《拦截魔人岛》中的邪恶三位一体分析蒙特哥利死亡的必然性79 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80 The Analysis of the Double Character of Wuthering Heights’ Hero——Heathcliff81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82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悲剧人生的分析83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84 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精神荒原主题分析85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86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87 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影响88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89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90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91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92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93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94 《蝴蝶梦》中的哥特式元素95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96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97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98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99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100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101 双重文化下的文化选择——解析电影《刮痧》中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危机102 The Oral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103 词义的选择和商务英语的汉译104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105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106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107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08 论古诗的翻译技巧109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110 英语专业新生英语阅读习惯调查111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112 从哈姆雷特心理变化轨迹浅析其性格发展阶段113 Judy’s Doub 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114 被压抑的堕落的人性——《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性格分析115 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116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117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Forms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 118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119 法律英语的特点120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21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122 从电影《美丽人生》看完美男人形象123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124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125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126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127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128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129 从懒和熵的视角论《去十九号房间》中苏珊的罪130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131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132133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134 从《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内涵135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136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137 The Hero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38 文化导入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13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140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141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142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143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144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45 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146 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s147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148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以基本颜色词为例149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150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151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152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153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15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155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的语言特色156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157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158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商标名称汉译159 《紫颜色》对女性主义概念的延伸及新阐述160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161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162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163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64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之道165 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和《》社会对比研究166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167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68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169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170 分析托马斯•哈代对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影响171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172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173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74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175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176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177 On the Differenc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Westerners and Chinese178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179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180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18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182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183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内涵184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策略中的研究185 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186 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187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188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189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190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191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192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193 唯美主义在道连格雷变化中的体现194 Christ Love in Uncle Tom’s Cabin195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196 Cause of Tragedy in Desire Under the Elms197 从翻译目的论看归化异化的互补性198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199 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200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从目的论角度分析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摘要:电影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表达形式,而字幕翻译是电影跨语言传播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电影《活着》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了其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通过对比源语和目标语字幕的对比分析,本文发现在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现象并存。
本文认为,归化与异化并非一对对立的翻译策略,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在字幕翻译中,翻译者需根据不同的目的,有选择性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实现信息传达和文化传播的双向平衡。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字幕翻译;归化;异化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被誉为“第七艺术”。
电影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字幕翻译作为电影跨语言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然而,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翻译具有很高的难度。
本文以中国导演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其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并探讨其对信息传达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二、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1. 目的论的基本概念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主张翻译活动的目的是满足通信需求。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翻译将电影的情节、对话等信息传递给观众,使其理解电影的内容。
目的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传达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传达目的和受众需求进行策略选择。
2.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作用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目的论主张翻译应该立足于观众需求,以实现信息传达和文化传播的双向平衡。
字幕翻译要追求忠实准确地传达源语文化信息的同时,也要考虑目标语受众的接受能力和观影体验,以确保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所呈现的电影内容。
三、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1. 归化的翻译策略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适应目标语文化习惯和观众接受能力的策略。
在字幕翻译中,归化翻译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论翻译目的论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应用
论翻译目的论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应用
在翻译领域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常用的翻译策略,用于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差异。
归化是指将源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语法结构调整到目标语言中,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异化则是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语法结构,使得译文更贴近源语言的原貌。
在翻译目的论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取决于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
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那么归化策略可能更为适用。
通过归化,翻译可以将源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语法结构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熟悉的形式,使得译文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例如,将源语言的特定习语或文化隐喻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相应的习语或文化隐喻,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
然而,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适合使用归化策略。
在某些情况下,翻译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保留源语言的独特风格和文化背景,或是为了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需求。
这时,异化策略可能更为合适。
通过异化,翻译可以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语法结构,使得译文更贴近源语言的原貌。
例如,诗歌、文学作品等文化载体通常需要保留原作的特色和风格,这时候采用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美感和情感。
总之,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翻译者
需要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策略。
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以确保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源语言的原始意义和风味。
为英译汉中的归化与异化争辩
为英译汉中的归化与异化争辩摘要:本文仔细分析并举例探讨了归化与异化在英译汉翻译中的作用及各自长短之处,得出结论:在英译汉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提倡译者顺应时代潮流,逐步适应“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式。
关键词:归化异化矛盾一、归化论1.归化论概念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在英译汉中,归化译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例如,将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为“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把to grow like mushrooms译为“雨后春笋”,把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为“殊途同归”等。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2.归化优点(1)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是不现实的,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克服文化障碍。
因此归化译法可将翻译中无法直译的源语信息在目的语接受者所熟知和已经构建的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来,把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限制在目的语读者语言文化知识范畴之内,这样读者借助与源语文化对等的已知目的语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译文。
例如曾经有人就把the Milky Way硬译为“牛奶路”,读者显然是理解不了“牛奶路”的含义的,归化译法可将其译为“天河”或“银河”,这样读者凭借本族语文化所熟知的知识背景,就能轻松理解译文。
(2)随着全球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越来越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而非强硬地把源语文化强加给目的语文化,这样会造成文化冲突。
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极力避免文化冲突的,因为文化冲突会造成各种误解。
论英文电影字幕汉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应用
论英文电影字幕汉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应用论英文电影字幕汉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应用导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文电影在中国的受众人数越来越庞大,因此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显得尤为重要。
在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都是常用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探讨英文电影字幕汉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应用。
一、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翻译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
归化是指将译文融入到目标语社会文化环境中,使其更加符合目标语观众的习惯和理解。
异化则是指将译文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尽量不改变其风格和结构。
在英文电影字幕汉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应用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二、归化与异化的比较1. 语言选择:归化:在语言选择上,归化更倾向于使用目标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
异化:异化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特色,不刻意迎合观众的理解需求。
2. 文化标识:归化:归化的汉译更注重突出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共性,并将其融入到目标语社会的文化背景中。
异化:异化的汉译更注重保留源语文化的特点和独特性,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源语文化的魅力。
3. 口语化程度:归化:归化倾向于将电影对话的口语化程度调整至符合目标语言口语习惯,使观众更能融入电影情节。
异化:异化则更强调保留原文中的口语表达,将观众引入原文对话的氛围中。
三、归化与异化在英文电影字幕汉译中的应用在英文电影字幕汉译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汉译目的和需求,可以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具体应用如下:1. 归化的应用:(1)选择与观众习惯相符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电影内容更易理解。
(2)调整电影对话的口语化程度,以便观众更好地投入电影情节。
(3)将电影中的文化元素进行转换,融入到目标语社会文化背景中,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2. 异化的应用:(1)保留原文中的特色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源语文化的独特性。
(2)适当保留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不过分迎合观众的理解需求。
英语论文 归化与异化翻译
201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论文Domestication orForeignism-oriented Skills inTranslation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姓名:指导老师:英语专业xx 学号:职称:xx 译审中国·珠海二○一○年五月xx海学院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我所呈交的毕业论文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sm-oriented Skills in Translation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取得的成果,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材料,均在文后按顺序列出其参考文献,论文使用的数据真实可靠。
承诺人签名:日期:年月日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sm-oriented Skills in TranslationABSTRACTTranslation, a bridge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However, as a translator, we have to choose which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where there exists two maj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is thesis, I will discuss these strate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rom translation, linguistic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In the thesis, I will first talk about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th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 as well as point out the necessity for further research. Then, I will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as well as between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and next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s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ir definitions, the controversy in history and their current studies.Besides, I will continue to deal with such neglected factors as may influence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ST), the translation purposes, the level of the intended reader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translator’s attitude and so on. Finally, from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 thesis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by analyzing typical examples from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David Hawkes respectively.The thesis will conclude that thes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ave their respective features and applicable value.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int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ill enlighten translators and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to the prosperity of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China.Key words: translation strategy;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application归化与异化翻译摘要翻译作为沟通不同语言与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论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
论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李圣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教学法)摘要: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翻译目的等。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只要都符合忠实性的三要素,那么它们都是忠实的翻译。
Brief:It’s not reasonable to judge the Foreignizing Method and the Domesticating Method by generalization; each method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Many factors play roles in choosing between those 2 methods, such as politics, custom,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purpose etc.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each of them could be regarded as loyal translation if it goes under the 3 elements of Loyalty Principle.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自奈达把文化概念引入翻译中以来,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就如何处理语言外因素提出各种疑问。
和原来翻译界争执不休的“直译”和“意译”不同,他们更关注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得失,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种语言的不同不只是语言文字、遣词造句等语言形式的不同,她们蕴含的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也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传递出来。
在翻译中,对于如何处理原文特有的文化信息,翻译家们持两种意见:有些翻译家建议删除原文特有的、译文读者不熟悉的那些文化差异,或者将这些差异转化为译文读者熟悉、和原文对等的译入语中的文化现象;另一些翻译家提倡保留原文语言和非语言的特性,以便译文读者能欣赏原文的异域美,拓展知识。
伦理视角下翻译的异化和归化_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伦理视角下翻译的异化和归化_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论文导读::并引入翻译学研究中。
首次提出“异化”和“归化”两个概念。
归化翻译是一种为了适应本国的价值取向或本国读者群体。
异化翻译是一种保持原有的“异国情调”和道德伦理价值。
论文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伦理1、引言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1953~)美籍意大利学者,首次提出“异化”和“归化”两个概念,并引入翻译学研究中。
异化翻译是一种保持原有的“异国情调”和道德伦理价值,风俗或习惯,尽量贴近原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在国家的意识形态等。
归化翻译是一种为了适应本国的价值取向或本国读者群体,而采用一种符合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伦理价值观,尽量使用本国的通俗易懂的本国语言的表达方式翻译外来作品,往往这些国家在经济、政治或军事上处于霸权地位,导致文化上也处于权利优势。
这在20世纪初尤为明显,当时英美国家使用的英语语言处于话语霸权的位置,所以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从外文译成英文书籍数量之少,简直和英语译入外文的书籍无法媲美,只能是望尘莫及。
这就体现出翻译中的文化霸权地位和话语权利的问题。
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翻译外文时采取归化翻译策略,目的就是体现出本国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让英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体现的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译者,在不同时期为了不同的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就是最好的例证。
2、翻译与伦理的关系伦理何为?“伦理”一词在中西方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
从英文词源来看,ethics来自希腊文ethos,是品性、品格以及风俗习惯的意思,内在意义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和原则等。
直到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研究道德品行的学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称之为伦理学。
后来,西方伦理学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并加以科学化,主要研究探讨什么是好的善的,什么是坏的恶的,及关于一个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一个道德标准。
汉英翻译归化与异化的融合与互补——以《诗经》两个翻译版本为例
2018年31期总第419期ENGLISH ON CAMPUS汉英翻译归化与异化的融合与互补——以《诗经》两个翻译版本为例文/孙疆卫【摘要】本文从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两个视角出发,对许渊冲与理雅各《诗经》的两个英文全译本进行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对比研究,解释在词汇、句法及文化层面下,两位译者如何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策略,剖析使用两种策略后译文的优缺点。
【关键词】归化;异化;《诗经》;融合;互补【作者简介】孙疆卫(1981- ),男,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翻译学、商务英语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遵义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硕士启动资金“从中国传统美学整体观看古诗词翻译中的主语隐匿”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FS-2016-05).一、研究理论基础1.归化与异化的起源。
劳伦斯•韦努蒂在讨论译者的“隐身”时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主要关注对译本的选择及翻译方法。
而在1813年,施奈尔马赫便提出了译文与译文的理解之间具有无法割舍的关系,这演绎出两种翻译策略:让读者靠近作者,或让作者靠近读者。
他认为译者为了给读者带来同源语言作品同样的感受,应该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通过源文本的语言与内容来让读者们熟悉源语言的文化。
2.归化的概念。
劳伦斯•韦努蒂指出归化,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它减少了外文文本中所包含的民族优越感,让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价值理念,让读者有回到家中的感觉。
他认为归化在英美翻译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是西方译者经常采用的一种翻译策略,它要求翻译时应浅显、流利、隐匿,以此减少译文中的异域因素。
鉴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汉英翻译时,所谓的归化的翻译就是译者需要将汉语原文中语义、形式及文化层面上的中国特色转化为目标语英语中相对应层面的内容,以便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更容易的理解原文。
3.异化的概念。
根据劳伦斯•韦努蒂,异化这种翻译策略通过扰乱目标语中所盛行的文化符码,来表明异域文本的独特性,将优势文化价值观强加于译本中。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作者:孙楠楠来源:《中国科技财富》2010年第22期摘要:长时间以来,翻译界一直把“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看做对立体,对二者的争论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本文从理论与翻译实例两方面来论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并试图探索“归化”与“异化”使用中度的把握的问题。
一、“归化”与“异化”释义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翻译界有两种对立意见,即归化(domesticating)与异化(foreignizing).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谈到这两种翻译方法:“就文体和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尓马柯区分的两种翻译方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来”。
所谓归化翻译就是指以目的语为文化归宿的翻译方法,运用目的语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使译文通俗易懂,跟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它不考虑原文的目的和形式,而使用读者熟悉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尽可能地达到原文的功能和意义。
在英美翻译文化中,一直以归化理论为主导,其主要代表是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倡功能对等,强调原文和译文读者反映的对等。
而异化翻译则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尽力再现原文语言和文化特色,以便更好地保留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其目的是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的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
二、“归化”还是“异化”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近年来电影中出现了一些被西方大众所接受的翻译,功夫为Koufu而不是Shadow Boxing,豆腐为tufou, 麻将为majiang等等。
这些词汇采用的都是异化的翻译方法而不是归化法,可见这种异化法翻译的词汇还是为大众所接受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国外旅游,可以更多的收到异域文化的影响。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目标论角度分析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活着》是由余华撰写的小说,后被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
这部作品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历经生活的各种艰难和困苦后,依旧坚忍不拔地活了下来。
在将这样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中国文化作品翻译成英文字幕时,翻译者面临着归化与异化之间的选择。
本文旨在从目标论的角度分析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并探讨其对于宣扬中国文化和美学的影响。
起首,我们需要明确中文原文的目标和传达的意义。
《活着》这部作品旨在揭示人类在苦难与艰辛中的尊严与价值,宏扬生命的力气和不屈的精神。
思量到这一点,翻译中的任何错误或不准确的传达都会削弱原著文化的表达效果。
因此,在翻译中,要重视如何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情感、文化内涵和美学。
通过归化的策略,可以将中文原文尽量地适应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观览水平。
在可能的状况下,将中国文化和美学元素融入英文翻译中,使英文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对话中,可以选择使用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和词汇,以确保英文观众能够更流畅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
另一方面,异化的策略可以突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奇特性。
通过保留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习语和文化表达方式等,来传达原著所包含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
当英文观众看到这些奇特的表达时,他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奇特之处。
这些奇特性在增进中华文化的宣扬和推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进行翻译时,仅仅依靠一种策略是不够的。
依据不同的场景和内容,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策略。
在详尽的翻译实践中,可以依据剧情进步、人物角色和对话风格等因素进行选择。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的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都有其奇特的作用。
通过归化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故事情节;通过异化策略,可以突出中华文化的奇特性和魅力。
翻译者在详尽实践中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以确保中文原著的文化内涵和美学能够得到准确传达和展示。
这样的翻译工作不仅可以满足英文观众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享受,还可以推广和宣扬中国文化和美学,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综上所述,归化和异化在电影《活着》英语字幕的翻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引言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指的是将外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规则,使之与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相契合;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保持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差异。
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不同的翻译背景和目的下有不同的应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归化和异化的含义、原因以及对翻译的影响。
归化的含义和原因归化是指将外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规则。
归化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归化可以包括调整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归化的原因可以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两个方面来解释。
在语言层面上,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
归化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习惯用法,减少译文与原文之间的障碍。
在文化层面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通过归化,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和理解方式,使读者更易于接受。
异化的含义和原因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差异。
异化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独特之处,使其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风格。
异化可以包括保留原文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异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可能希望保留原文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色,以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交流效果。
此外,对于一些高度文学化的文本,异化可以表达原文的美感和风格,保留原作的艺术性和个性。
归化与异化的应用场景和影响归化和异化的应用场景取决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对于技术文档、科学论文等信息性较强的文本,通常应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而对于文学作品、诗歌等具有较强艺术性的文本,可以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
归化和异化对翻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英语诗歌汉译中归化与异化之辩
英语诗歌汉译中归化与异化之辩
英语诗歌汉译中归化与异化之辩是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归化指的是翻译者将原文中的西方文化元素改换成中国文化元素,以
使译文在中国能够得到理解和接受。
而异化则指的是翻译者尽量遵从
原文的文化、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尽量保留原文的特色,使译文
与原文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从诗歌的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辩证法都有其特色,并且两者也是一
种有助于完美翻译的有益互补。
从一种角度看,归化在汉译英诗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不仅可以保护古典诗歌的押韵性,而且还能让
读者们能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诗歌的内容,还能在译文中有效地强化
抒情的气氛。
然而,过度归化也会导致诗歌失去原有的外国文化特色,并且也会使
读者习惯于原作家写出的中国文化特色,从而淡化作家原有写作意图
和旨意。
因此,在英诗汉译中应当兼顾归化和异化,辩证地结合两者
方法来实现更完美的翻译,而不是把它们当成两种对立的方法。
综上所述,汉译英诗歌中归化和异化的辩证法具有其优劣,但是并不
是两个对立的方法。
当译者结合两种不同的方法时,可以尽力保留原
文的文化特色和抒情气氛,从而使译文更贴近原文,这样才能起到更
好的翻译效果。
归化与异化二者的互补关系
异化归化二者的互补关系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但在当前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翻译不但具有了传递语言信息的功能,同时还必须具有文化交际的功能。
因此,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在跨文化翻译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研究来说明异化与归化二者的互补共生关系。
美国学者Laurence Venuti注意到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并提出“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差异和陌生度,这样可以标出译语文化主导价值的界限,并避免由此使另外一种文化强行归化”。
他强调的是异化,这与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
在中国,近年来也不断有学者谈论异化与归化的话题。
如刘英凯提出“归化——翻译的歧路”;郭建中认为: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离不开异化与归化;孙致礼从翻译策略的角度,预测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蔡平则主张: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
本文则认为,归化与异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在翻译过程中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二者相辅相成,从而才能达到译者的目的。
在当下,异化被认为可以传达异国文化,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因此在当下的翻译中正如孙致礼所说,已经在朝着异化为主的方向发展。
但是异化真的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吗?本文认为如果单纯使用异化会造成读者对于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虽然异化可以把一定的外来文化元素带入目标语言,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文化输入是译者强加给读者的,这样对读者可能是不公平的。
而如果单纯使用归化,又会背离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因而如果单纯使用某一策略作为指导必然会导致像《红楼梦》两种译本所存在的极端主义问题,异化与归化二者不能割裂。
对于《红楼梦》两个译本在不同策略指导下,翻译的不同。
例如:《红楼梦》第一回有个《好了歌》,第一句是“世人都晓神仙好”。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霍克斯先生的译文是: All men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神仙”是道教的概念,是道家的最高理想。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摘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互相补充的翻译方法,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本文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辩证统一引言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意译和直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本文认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能很好地传达原语寓意和精神,异化能很好地保留原语文化和形象,二者各具特色,各有用途。
本文就英汉翻译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进行粗略探讨,旨在说明英汉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译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处理方法,根据具体语境把握分寸,灵活运用。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归化和异化是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意译和直译概念的延伸,是两种相异的翻译策略。
归化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何处去”的原则,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
异化论强调“何处来”,认为翻译就是传播陌生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作品中应有原语文化的风格。
归化追求最大程度的等效,而异化则追求最大程度的等值。
因此,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具有不同的社会语用价值和文化构形特征。
1、归化翻译所谓归化翻译就是改变原文的诸多特征,以读者习惯的思维方式表达原文的内容,让作者向译文读者靠近,意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情调”取悦译文读者。
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论文
异化和归化双重翻译策略》——结合文本翻译《飘》关键字:归化、异化、双重策略《飘》摘要:《飘》(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著名女小说家玛格丽特·米西尔(Margaret Mitchell)的成名作,于1936年出版后第一年就销售2000万册,并于1937年获普利策奖。
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是一部带有感伤怀旧情绪的爱情小说。
傅东华在1940年将《飘》译成汉语。
傅译本的《飘》用词简单平实,语言流畅熟悉。
傅译本的《飘》就像中国小说,读起来毫无生涩、泊来之感。
傅译本的这种风格主要是由大量使用归化翻译手法产生的。
本文拟总结并例示其归化和异化的内容,探讨其采用归化和异化翻译规律。
一、简述中国翻译界存在的两派之争的发展。
1中国的翻译界一直以来存在着两派之争,从第一次翻译高潮时佛经翻译的“文”与“质”之争,到近代“直译”与“意译”之争,及至当代的“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大讨论。
中国的文学翻译是从晚清时期的19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迄今只有100多年历史。
纵观19 世纪70 代到20 世纪70 年代这一百年期间,中国文学翻译界基本上以归化为主调,1987 年,刘英凯[1]在《现代外语》上发表了《归化———翻译的歧路》,从而引发了学界对归化和异化问题的重新思考,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不断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之后,异化开始逐渐占据上风。
孙致礼认为,“21 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
在一片异化的呼声当中,蔡平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
两派在争论当中,在主张一方的同时,当然也并不否定另一方的存在。
主要分歧存在于两点,一是对于归化和异化概念的界定,二是双方中究竟谁起主导作用。
2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Gone with the Wind 自问世以来, 一直畅销不衰, 至今汉译本大约已超过7 个。
其中傅东华先生所译之《飘》是最早的一个, 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1、(英语毕业论文)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英语毕业论文)The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in Gulliver’s Travel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4、(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开题报告+论文)5、(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视角下探析刘半农翻译观的嬗变---从《小说大观》到《新青年》6、(英语毕业论文)从《生活大爆炸》中看中西幽默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7、(英语毕业论文)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specific Idioms8、(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9、(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0、(英语毕业论文)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英语毕业论文)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开题报告+论文)12、(英语毕业论文)从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看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幽默13、(英语毕业论文)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15、(英语毕业论文)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16、(英语毕业论文)奥斯卡•王尔德《快乐王子及其他》的唯美主义17、(英语毕业论文)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8、(英语毕业论文)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9、(英语毕业论文)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20、(英语毕业论文)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21、(英语毕业论文)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22、(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23、(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24、(英语毕业论文)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26、(英语毕业论文)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开题报告+论文)27、(英语毕业论文)《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28、(英语毕业论文)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开题报告+论文)29、(英语毕业论文)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0、(英语毕业论文)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31、(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2、(英语毕业论文)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案例研究33、(英语毕业论文)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开题报告+论文)34、(英语毕业论文)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开题报告+论文)35、(英语毕业论文)从小说《百万英镑》中看对当今社会的讽刺意义(开题报告+论文)36、(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37、(英语毕业论文)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开题报告+论文)38、(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39、(英语毕业论文)《西游记》两英译本宗教用语翻译比较:读者接受论视角(开题报告+论文)40、(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41、(英语毕业论文)《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开题报告+论文)42、(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开题报告+论文)43、(英语毕业论文)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44、(英语毕业论文)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分析45、(英语毕业论文)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开题报告+论文)46、(英语毕业论文)论《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对真爱的追求47、(英语毕业论文)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4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49、(英语毕业论文)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开题报告+论文)50、(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51、(英语毕业论文)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52、(英语毕业论文)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53、(英语毕业论文)解读《欲望号街车》中的女主人公布兰琪54、(英语毕业论文)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55、(英语毕业论文)《红字》中的基督教因素初探(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6、(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57、(英语毕业论文)《红楼梦》中座次表达的英译比较58、(英语毕业论文)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开题报告+论文)59、(英语毕业论文)分析托马斯•哈代对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影响60、(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6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2、(英语毕业论文)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63、(英语毕业论文)浅谈《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64、(英语毕业论文)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主角赛丝的女性形象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5、(英语毕业论文)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66、(英语毕业论文)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67、(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68、(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下进口汽车说明书的翻译研究69、(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历程70、(英语毕业论文)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71、(英语毕业论文)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2、(英语毕业论文)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73、(英语毕业论文)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开题报告+论文)74、(英语毕业论文)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75、(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76、(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77、(英语毕业论文)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78、(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开题报告+论文)79、(英语毕业论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野性的呼唤》80、(英语毕业论文)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81、(英语毕业论文)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开题报告+论文)82、(英语毕业论文)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开题报告+论文)83、(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开题报告+论文)84、(英语毕业论文)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5、(英语毕业论文)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开题报告+论文)86、(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87、(英语毕业论文)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88、(英语毕业论文)《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89、(英语毕业论文)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90、(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91、(英语毕业论文)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92、(英语毕业论文)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3、(英语毕业论文)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94、(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95、(英语毕业论文)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开题报告+论文)96、(英语毕业论文)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97、(英语毕业论文)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98、(英语毕业论文)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99、(英语毕业论文)对《斯佳丽》中生态女权主义的解读(开题报告+论文)100、(英语毕业论文)论《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1、(英语毕业论文)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102、(英语毕业论文)《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3、(英语毕业论文)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104、(英语毕业论文)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105、(英语毕业论文)《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106、(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07、(英语毕业论文)以《哈利波特与消失的密室》为例探讨哥特式风格在哈利波特小说系列中的应用108、(英语毕业论文)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形象(开题报告+论文)109、(英语毕业论文)从成功学书籍的畅销看美国文化价值观110、(英语毕业论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1、(英语毕业论文)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112、(英语毕业论文)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分析113、(英语毕业论文)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114、(英语毕业论文)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开题报告+论文)115、(英语毕业论文)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6、(英语毕业论文)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开题报告+论文)117、(英语毕业论文)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18、(英语毕业论文)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119、(英语毕业论文)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0、(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121、(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122、(英语毕业论文)《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123、(英语毕业论文)《沙漠之花》的女性主义研究124、(英语毕业论文)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125、(英语毕业论文)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126、(英语毕业论文)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127、(英语毕业论文)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128、(英语毕业论文)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29、(英语毕业论文)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30、(英语毕业论文)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开题报告+论文)131、(英语毕业论文)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开题报告+论文)132、(英语毕业论文)《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开题报告+论文)133、(英语毕业论文)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开题报告+论文)134、(英语毕业论文)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135、(英语毕业论文)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136、(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37、(英语毕业论文)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138、(英语毕业论文)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39、(英语毕业论文)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40、(英语毕业论文)《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41、(英语毕业论文)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 Jekyll and Mr. 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2、(英语毕业论文)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3、(英语毕业论文)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144、(英语毕业论文)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5、(英语毕业论文)浅析中英委婉语差异146、(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47、(英语毕业论文)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48、(英语毕业论文)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149、(英语毕业论文)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开题报告+论文)150、(英语毕业论文)归化和异化在汉语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151、(英语毕业论文)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2、(英语毕业论文)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53、(英语毕业论文)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154、(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简•爱的婚姻观(开题报告+论文)155、(英语毕业论文)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开题报告+论文)156、(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开题报告+论文)157、(英语毕业论文)A Brief Study 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158、(英语毕业论文)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59、(英语毕业论文)“自我”的迷失与重构:论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开题报告+论文)160、(英语毕业论文)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61、(英语毕业论文)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62、(英语毕业论文)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开题报告+论文)163、(英语毕业论文)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64、(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65、(英语毕业论文)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66、(英语毕业论文)论电影《芝加哥》中的格雷马斯叙事模式(开题报告+论文) 167、(英语毕业论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68、(英语毕业论文)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69、(英语毕业论文)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开题报告+论文)170、(英语毕业论文)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171、(英语毕业论文)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开题报告+论文)172、(英语毕业论文)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17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74、(英语毕业论文)从输出原理探讨非英专业英语口语活动的设计175、(英语毕业论文)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176、(英语毕业论文)华尔华兹《我似一朵流云独自漂浮》中的自然观177、(英语毕业论文)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178、(英语毕业论文)《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179、(英语毕业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80、(英语毕业论文)浅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181、(英语毕业论文)《蝇王》中的象征(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82、(英语毕业论文)《简爱》与《谢利》中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研究183、(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84、(英语毕业论文)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开题报告+论文)18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86、(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187、(英语毕业论文)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188、(英语毕业论文)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189、(英语毕业论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190、(英语毕业论文)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开题报告+论)191、(英语毕业论文)《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192、(英语毕业论文)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193、(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简爱》中的女性意识194、(英语毕业论文)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开题报告+论文)195、(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196、(英语毕业论文)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197、(英语毕业论文)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98、(英语毕业论文)颜色词的英汉翻译研究199、(英语毕业论文)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开题报告+论文)200、(英语毕业论文)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