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Leabharlann Baidu
诸
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
克段于鄢》
2、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
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
4、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5、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 出诸厕,遂以为殉。《左传·成公十年》
然
➢ “然”作连词,连接句或段,表示转折,可译为“但 是”、“可是”、“然而”等;
➢ “然”作代词,用作指示代词,常指代上文所说的 情况,一般充当谓语;
➢ “然”作词尾,放在形容词后。 ➢ “然”作助词,表比拟,相当于“像… …一样”、
“像… …似的”。
练习
1、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庄子·徐无鬼》 2、臣不敢载之于书。《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2
1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
子·梁惠王上》
1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于水。《劝学》
16、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
《天论》
17、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齐晋鞌之战》 1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
上》
19、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 人矣。《答李翊书》
则价相若;五谷多寡同,则价相若;屦大小 同,则价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9、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 则没为奴婢。《柳子厚墓志铭》
10、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晋灵公不君》 11、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负羁绁以从。
《左传·定公八年》
12、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韩非
子·定法》
《左传·成公三年》
1、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
2、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同上) 4、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同上) 5、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史记·魏
公子列传》 6、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
❖ 解释下面句中“于是”的意思。
1、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
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
之。
《左
传·襄公三年》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四》
3、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
《庄子·惠子相梁》
4、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 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6、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之战》 7、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史,
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
介词“诸”
1、“之于”的合音词; 2、“之乎”的合音词; 3、用作“之”或“于”; 4、用作定语,表示多而不定之数,可译为
“众”、“各”等。
为
介词“为”
1、介绍动作行为所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 为为谁(什么事物)而发,可译为“给” 、 “替” 、“向” 、“对”。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5、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6、宜围棋,子声丁丁然。《黄冈竹楼记》 7、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8、若火之使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9、吴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同上)
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2、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3、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4、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教战守策》 5、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从而后》
6、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
也》
7、实欲言十则言百,百则言千矣。《论衡·儒增》 8、布帛长短同,则价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
介词“于”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 2、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3、介绍比较的对象。 4、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 于与乎
介词“于”在古籍中又写作“乎”。 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乎”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代替“于”。 1、被动句通常不用“乎”字 2、“对于”的意义不用“乎”字 只用“乎”不用“于”(“恶乎”的意义是“于何”
2、用于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前 后语意是一种相承关系。
3、用于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有突 出谓语的作用,句中往往含有转折或假设的 意味。
代词“而”
表示第二人称,多作定语,有时也用作主语。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
荐》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因为”、“为了”。
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连词“为”
用于假设复句中,可译为“如果”。
动词“为”
含义广泛,它像一般动词一样,可以用作谓语, 并带宾语。
语气词“为”
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
而
连词“而”
1、用于联合结构中,具有联合关系的两项地 位平等,不分主次。连接做谓语的两个动词、 形容词或词组起关联作用。
6、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7、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8、吾于天下贤士,可谓亡负矣。《汉书·高帝纪》
❖ 下列句中的介宾词组位置不同的是() A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B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C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离娄上》 D 燕于姬姓独后亡。《史记·燕世家》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4、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则
连词“则”
1、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3、转折关系 4、条件关系 5、假设关系 6、表示说明或者判断
然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2、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 之?——然子病矣!《齐晋鞌之战》
Leabharlann Baidu
诸
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
克段于鄢》
2、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
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
4、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5、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 出诸厕,遂以为殉。《左传·成公十年》
然
➢ “然”作连词,连接句或段,表示转折,可译为“但 是”、“可是”、“然而”等;
➢ “然”作代词,用作指示代词,常指代上文所说的 情况,一般充当谓语;
➢ “然”作词尾,放在形容词后。 ➢ “然”作助词,表比拟,相当于“像… …一样”、
“像… …似的”。
练习
1、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庄子·徐无鬼》 2、臣不敢载之于书。《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2
1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
子·梁惠王上》
1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于水。《劝学》
16、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
《天论》
17、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齐晋鞌之战》 1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
上》
19、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 人矣。《答李翊书》
则价相若;五谷多寡同,则价相若;屦大小 同,则价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9、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 则没为奴婢。《柳子厚墓志铭》
10、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晋灵公不君》 11、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负羁绁以从。
《左传·定公八年》
12、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韩非
子·定法》
《左传·成公三年》
1、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
2、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同上) 4、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同上) 5、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史记·魏
公子列传》 6、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
❖ 解释下面句中“于是”的意思。
1、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
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
之。
《左
传·襄公三年》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四》
3、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
《庄子·惠子相梁》
4、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 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6、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之战》 7、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史,
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
介词“诸”
1、“之于”的合音词; 2、“之乎”的合音词; 3、用作“之”或“于”; 4、用作定语,表示多而不定之数,可译为
“众”、“各”等。
为
介词“为”
1、介绍动作行为所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 为为谁(什么事物)而发,可译为“给” 、 “替” 、“向” 、“对”。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5、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6、宜围棋,子声丁丁然。《黄冈竹楼记》 7、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8、若火之使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9、吴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同上)
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2、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3、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4、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教战守策》 5、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从而后》
6、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
也》
7、实欲言十则言百,百则言千矣。《论衡·儒增》 8、布帛长短同,则价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
介词“于”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 2、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3、介绍比较的对象。 4、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 于与乎
介词“于”在古籍中又写作“乎”。 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乎”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代替“于”。 1、被动句通常不用“乎”字 2、“对于”的意义不用“乎”字 只用“乎”不用“于”(“恶乎”的意义是“于何”
2、用于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前 后语意是一种相承关系。
3、用于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有突 出谓语的作用,句中往往含有转折或假设的 意味。
代词“而”
表示第二人称,多作定语,有时也用作主语。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
荐》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因为”、“为了”。
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连词“为”
用于假设复句中,可译为“如果”。
动词“为”
含义广泛,它像一般动词一样,可以用作谓语, 并带宾语。
语气词“为”
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
而
连词“而”
1、用于联合结构中,具有联合关系的两项地 位平等,不分主次。连接做谓语的两个动词、 形容词或词组起关联作用。
6、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7、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8、吾于天下贤士,可谓亡负矣。《汉书·高帝纪》
❖ 下列句中的介宾词组位置不同的是() A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B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C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离娄上》 D 燕于姬姓独后亡。《史记·燕世家》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4、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则
连词“则”
1、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3、转折关系 4、条件关系 5、假设关系 6、表示说明或者判断
然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2、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 之?——然子病矣!《齐晋鞌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