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直梁弯曲实验 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直梁弯曲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直梁在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规律和力学原理,以及通过实验得到实际模拟值并与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二、实验原理直梁是一种常见的重要力学基础结构,其受力性质和变形特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将探究直梁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规律,以及根据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出的横向变形量来验证实验模拟值的准确性。
三、实验器材1. 直梁2. 弯曲装置3. 传感器4. 计算机5. 数据采集设备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进行相关设置。
2. 安装传感器并启动数据采集设备。
3. 进行不同力度的弯曲实验,记录传感器输出值。
4. 按照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出横向变形量,并与实验模拟值进行比较。
5. 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和计算模型,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1. 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实验编号施力情况(N)传感器输出值(N)横向变形量(mm)实验模拟值(mm)1 100 90 0.2 0.252 200 190 0.4 0.453 300 290 0.7 0.754 400 390 0.9 0.955 500 480 1.3 1.42.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出的横向变形量,我们可以发现实验模拟值和计算模型的误差在0.1mm以内,说明本实验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六、结论通过直梁弯曲实验,我们得出了直梁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规律和力学性质,同时也通过实验得到了实际模拟值并与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七、参考文献1. 材料力学,吴辰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2. 摩擦学,李辉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木结构试验方法5梁弯曲试验方法
木结构试验方法5梁弯曲试验方法5 梁弯曲试验方法5.1 一般规定5.1.1 梁弯曲试验方法适用于测定梁受弯时的弹性模量和强度。
梁包括整截面的锯材矩形截面梁,以及矩形截面和工字形截面胶合梁。
注:在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中,当需检测结构板材抗弯质量时,可按照附录C和附录D的规定进行。
5.1.2 梁的弯曲试验应采用对称两点匀速加载的方法,观测荷载和挠度之间的关系,获得所需的各种数据和信息。
5.1.3 梁的纯弯曲弹性模量,应采用在规定的标距内测定的梁在纯弯矩作用下的最大挠度值计算;梁的表观弹性模量,应采用梁全跨度内测得的最大挠度值计算。
5.1.4 梁的抗弯强度,应使梁的测定截面位于规定的标距内承受纯弯矩作用,根据梁破坏时测得的最终破坏荷载计算。
5.2 试件设计及制作5.2.1 制作梁的弯曲试验试件时,试材的来源、树种、干燥处理、加工制作、尺寸测量以及梁试件的记载等均应符合本标准第3章的规定。
5.2.2 梁试件的跨度与截面高度的比值宜取18,两端支点处试件的外伸长度不应少于截面高度的1/2。
5.2.3 梁的截面尺寸应在规定的标距内测量,测量精度应为0.1mm。
5.2.4 当需确定梁的抗弯强度与标准小试件的抗弯强度(或木材的其他基本材性)之间的比值时,应在试验之前,在该根梁的两端试材中各切取受弯标准小试件不应少于5个,顺纹受压标准小试件不应少于3个。
5.2.5 当需确定梁的弯曲弹性模量与标准小试件的弯曲弹性模量(或木材的其他基本材性)之间的比值时,应在试验之前,在该根梁的两端试材中各切取弯曲弹性模量小试件和顺纹受压标准小试件均不应少于5个。
5.3 试验设备与装置5.3.1 试验所用的试验机应符合下列要求:1 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试件及有关装置,且梁的挠曲变形不应受到限制。
2 测力系统应事先校正,并应符合本标准第3.3.1条的要求,荷载读数盘的最小分格不应大于200N;当采用数显测力系统时,其分辨率不应大于200N。
五.梁弯曲综合实验
( c)
wBFP FP RB
图3-31 测铰支处 支反力原理图
11
考虑到实验装置固定端支承不够理想而可能引起的误 差,改为在B点施加一向下的力 ,这样误差会小一些。
五、实验步骤 1.力传感器接线,设置参数(校正系数、载荷限值), 在无载情况下预调平衡,并转入测量状态。 2.按装置相关说明安装、调试支架和梁。加初载荷, 安装百分表,预压5~7mm。在A处加载,测C处挠度 (简支梁),或B处挠度 (悬臂梁)。 简支梁:调整初载荷至200±1N,记录百分表读数保留 至小指针示值)。继续加载至1000N,记录百分表读数 悬臂梁:调整初载荷至100±1N,记录百分表读数。继续 加载至400N,记录百分表读数。卸载,重复测量三次。
Yi j
5
9. 完成全部试验内容,实验数据经教师检查合格后, 卸掉载荷、关闭电源、拆下引线、整理好实验装置, 将所用工具放回原处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五、实验数据处理 六、实验报告 七、预习要求 1. 复习梁弯曲正应力公式推导过程和分析方法。 2. 预习2-2节应变电测基本理论。 3. 参考数据处理列表,按实验要求,自已设计并 绘制好本实验记录表格。
7. 试测 (1)使试样处于完全不受载状态, 对应变仪所选通道 调零。
(2)测量试测点处应变:根据试测点处应变情况, 如偏离理论值太大时,应对测试装置进行相应调整。 (3)使试样处于完全不受载状态下再次平衡 各测点通道电桥。 8. 测量 待一切正常后开始正式测试,加载,测量实验数 据。 采用等量加载方式,分五级加载。每增加等量的 载荷 △F,测得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 (i为加载 级数,j为测点号)。
二、设备和仪器 1.多功能力学实验台 2.活动板手 3.百分表一块。
7
实验五----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
实验五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一、试验目的1、熟悉电测法的基本原理。
2、进一步学会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
3、用电测法测定钢梁纯弯曲时危险截面沿高度分布各点的应力值。
二、试验装置1、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装置2、CM-1C 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三、试验原理本试验装置采用低碳钢矩形截面梁,为防止生锈将钢梁进行电镀。
矩形截面钢梁架在两支座上,加载荷时,钢梁中段产生纯弯曲变形最大,是此钢梁最危险的截面。
为了解中段危险截面纯弯曲梁应力沿高度方向分布情况,采用电测法测出加载时钢梁表面沿高度方向的应变情况,再由σ实=E ε实得到应力的大小。
试验前在钢梁上粘贴5片应变片见图5—1,各应变片的间距为4h,即把钢梁4等分。
在钢梁最外侧不受力处粘贴一片R 6作为温度补偿片。
图5—1 试验装置示意图对于纯弯曲梁,假设纵向纤维仅受单向拉伸或压缩,因此在起正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时,可根据虎克定律进行计算:σ实=E ε实E 为刚梁的弹性模量,ε实是通过电测法用电阻应变仪测得的应变值。
四、电测法基本原理1、电阻应变法工作原理电测法即电阻应变测试方法是根据应变应力关系,确定构件表面应力状态的一种实验应力分析法。
将应变片紧紧粘贴在被测构件上,连接导线接到电桥接线端子上 当构件受力 构件产生应变 应变片电阻值随之变化 应变仪内部的惠斯登电桥将电阻值的变化转变成正比的电压信号电阻应变仪内部的放大、相敏、检波电路转换显示器读出应变量。
2、电阻应变片1)电阻应变片的组成由敏感栅、引线、基底、盖层和粘结剂组成,其构造简图如图5—2所示。
敏感栅能把构件表面的应变转换为电阻相对变化。
由于它非常敏感,故称为敏感栅。
它用厚度为0.002~0.005mm的铜合金或铬合金的金属箔,采用刻图、制版、光刻及腐蚀等工艺过程制成,简称箔式应变。
它粘贴牢固、散热性能好、疲劳寿命长,并能较好的反映构件表面的变形,使测量精度较高。
在各测量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图5—2 电阻应变片构造简图2)电阻应变片种类电阻应变片按敏感栅的结构形状可分为:单轴应变片:单轴应变片一般是指具有一个敏感栅的应变片。
直梁纯弯曲电测实验试验报告
直梁纯弯曲电测实验试验报告直梁纯弯曲电测实验试验报告邵阳学院实验报告实验项目:直梁纯弯曲电测实验实验日期实验地点成绩学院班级学生姓名同组成员指导老师学生学号一、实验内容和目的:、1、测定直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工式;3、掌握电测法原理和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规格、型号)三、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表1.试件相关数据应变片到中性层距离(mm)y1y2y3y4y5表2.实验数据记录载荷NPΔP各测点电1ε1Δε1平均值-20-1001020梁的尺寸和有关数据宽度b=mm高度h=mm跨度L=mm载荷距离a=mm弹性模量E=GPa泊松比υ=惯性矩IZ=bh3/12=m阻应变仪数με2ε2Δε2平均值3ε3Δε3平均值4ε4Δε4平均值5ε5Δε5平均值四、实验结果计算与分析1、画出应变布示意图2、实验计算根据测得的各点应变值ε1求出应变增量平均值Δε1,代入胡克定律计算各点的实验应力值,因1με=10-6ε,所以各点实验应变力为σi实=Ε×Δεi×10-63、理论值计算载荷增量为ΔP,弯曲增量ΔM=ΔPa/2,故各点应力的理论值为:σi 理=(ΔMYi)/Iz4、实验值与理论值的比较测点12345σi实(MPa)σi理(MPa)相对误差(%)5、绘制实验应力值和理论力值的分布图分别认横坐标表示各测点的应力σi实和σi理,以坐标轴表示各点测距梁中性层位置Yi,选用合适的比例绘出应力分布图。
扩展阅读:弯曲试验报告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焊接检测报告第一页共一页编号采用标准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程部位试验日期试验委托人出厂编号委托检测项目弯曲试验试件编号Ws-PGF-P8(δ1.5)-D-029-1Ws-PGF-P8(δ1.5)-D-029-2Ws-PGF-P8(δ1.5)-D-055-1Ws-PGF-P8(δ1.5)-D-055-2Ws-PGF-P8(δ1.5)-D-077-1Ws-PGF-P8(δ1.5)-D-077-2Ws-PGF-P8(δ1.5)-D-001-1Ws-PGF-P8(δ1.5)-D-001-2Ws-PGF-P8(δ1.5)-D-041-1Ws-PGF-P8(δ1.5)-D-041-2备注批准报告日期202*-3-7GB/T2653记录代号产品名称SWZJ-26-215不锈钢焊接试板水电五局有限公司机电制造安装分局焊工考试试板---------202*-3-7段虎-----试验编号委托日期来样数量焊接接头弯曲试验202*-3-7-1~5202*-4-195组试件厚度1.51.51.51.51.51.51.51.51.51.5试件宽度30303030303030303030面弯Hege/背弯/Hege发现缺陷情况----------F02----------F03----------F04----------F05----------试件弯曲角度为180°审核主检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焊接检测报告第一页共一页编号采用标准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程部位试验日期试验委托人出厂编号委托检测项目弯曲试验试件编号Ws-PGF-P8(δ1.5)-D-020-1Ws-PGF-P8(δ1.5)-D-020-2Ws-PGF-P8(δ1.5)-D-057-1Ws-PGF-P8(δ1.5)-D-057-2Ws-PGF-P8(δ1.5)-D-028-1Ws-PGF-P8(δ1.5)-D-028-2Ws-PGF-P8(δ1.5)-D-070-1Ws-PGF-P8(δ1.5)-D-070-2Ws-PGF-P8(δ1.5)-D-061-1Ws-PGF-P8(δ1.5)-D-061-2备注批准报告日期202*-3-7GB/T2653记录代号产品名称SWZJ-26-215不锈钢焊接试板水电五局有限公司机电制造安装分局焊工考试试板---------202*-3-7段虎-----试验编号委托日期来样数量焊接接头弯曲试验202*-3-7-1~5202*-4-195组试件厚度1.51.51.51.51.51.51.51.51.51.5试件宽度30303030303030303030面弯背弯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发现缺陷情况F06----------F7----------F8----------F9----------F10----------试件弯曲角度为180°审核主检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焊接检测报告第一页共一页编号采用标准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程部位试验日期试验委托人出厂编号委托检测项目弯曲试验试件编号Ws-PGH-P8(δ1.5)-D-036-1Ws-PGH-P8(δ1.5)-D-036-2Ws-PGH-P8(δ1.5)-D-018-1Ws-PGH-P8(δ1.5)-D-018-2Ws-PGH-P8(δ1.5)-D-053-1Ws-PGH-P8(δ1.5)-D-053-2Ws-PGH-P8(δ1.5)-D-034-1Ws-PGH-P8(δ1.5)-D-034-2Ws-PGH-P8(δ1.5)-D-069-1Ws-PGH-P8(δ1.5)-D-069-2备注批准报告日期202*-3-7GB/T2653记录代号产品名称SWZJ-26-215不锈钢焊接试板水电五局有限公司机电制造安装分局焊工考试试板---------202*-3-7段虎-----试验编号委托日期来样数量焊接接头弯曲试验202*-3-7-1~5202*-4-195组试件厚度1.51.51.51.51.51.51.51.51.51.5试件宽度30303030303030303030面弯背弯发现缺陷情况H11----------H12----------H13----------H14----------H15----------试件弯曲角度为180°审核主检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焊接检测报告第一页共一页编号采用标准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程部位试验日期试验委托人出厂编号委托检测项目弯曲试验试件编号Ws-PGH-P8(δ1.5)-D-060-1Ws-PGH-P8(δ1.5)-D-060-2Ws-PGH-P8(δ1.5)-D-075-1Ws-PGH-P8(δ1.5)-D-075-2Ws-PGH-P8(δ1.5)-D-024-1Ws-PGH-P8(δ1.5)-D-024-2Ws-PGH-P8(δ1.5)-D-017-1Ws-PGH-P8(δ1.5)-D-017-2Ws-PGH-P8(δ1.5)-D-049-1Ws-PGH-P8(δ1.5)-D-049-2备注批准报告日期202*-3-7GB/T2653记录代号产品名称SWZJ-26-215不锈钢焊接试板水电五局有限公司机电制造安装分局焊工考试试板---------202*-3-7段虎-----试验编号委托日期来样数量焊接接头弯曲试验202*-3-7-1~5202*-4-195组试件厚度1.51.51.51.51.51.51.51.51.51.5试件宽度30303030303030303030面弯背弯发现缺陷情况H16----------H17----------H18----------H19----------H20----------试件弯曲角度为180°审核主检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焊接检测报告第一页共一页编号采用标准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程部位试验日期试验委托人出厂编号委托检测项目弯曲试验试件编号Ws-PGV-P8(δ1.5)-D-079-1Ws-PGV-P8(δ1.5)-D-079-2Ws-PGV-P8(δ1.5)-D-047-1Ws-PGV-P8(δ1.5)-D-047-2Ws-PGV-P8(δ1.5)-D-022-1Ws-PGV-P8(δ1.5)-D-022-2Ws-PGV-P8(δ1.5)-D-142-1Ws-PGV-P8(δ1.5)-D-142-2Ws-PGV-P8(δ1.5)-D-040-1Ws-PGV-P8(δ1.5)-D-040-2备注批准报告日期202*-3-7GB/T2653记录代号产品名称SWZJ-26-215不锈钢焊接试板水电五局有限公司机电制造安装分局焊工考试试板---------202*-3-7段虎-----试验编号委托日期来样数量焊接接头弯曲试验202*-3-7-1~5202*-4-195组试件厚度1.51.51.51.51.51.51.51.51.51.5试件宽度30303030303030303030面弯背弯发现缺陷情况V21----------V22----------V23----------V24----------V25----------试件弯曲角度为180°审核主检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焊接检测报告第一页共一页编号采用标准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程部位试验日期试验委托人出厂编号委托检测项目弯曲试验试件编号Ws-PGV-P8(δ1.5)-D-156-1Ws-PGV-P8(δ1.5)-D-156-2Ws-PGV-P8(δ1.5)-D-163-1Ws-PGV-P8(δ1.5)-D-163-2Ws-PGV-P8(δ1.5)-D-164-1Ws-PGV-P8(δ1.5)-D-164-2Ws-PGV-P8(δ1.5)-D-173-1Ws-PGV-P8(δ1.5)-D-173-2Ws-PGV-P8(δ1.5)-D-176-1Ws-PGV-P8(δ1.5)-D-176-2备注批准报告日期202*-3-7GB/T2653记录代号产品名称SWZJ-26-215不锈钢焊接试板水电五局有限公司机电制造安装分局焊工考试试板---------202*-3-7段虎-----试验编号委托日期来样数量焊接接头弯曲试验202*-3-7-1~5202*-4-195组试件厚度1.51.51.51.51.51.51.51.51.51.5试件宽度30303030303030303030面弯背弯发现缺陷情况V26----------V27----------V28----------V29----------V30----------试件弯曲角度为180°审核主检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焊接检测报告第一页共一页编号采用标准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程部位试验日期试验委托人出厂编号委托检测项目弯曲试验试件编号Ws-PGO-P8(δ1.5)-D-178-1Ws-PGO-P8(δ1.5)-D-178-2Ws-PGO-P8(δ1.5)-D-180-1Ws-PGO-P8(δ1.5)-D-180-2Ws-PGO-P8(δ1.5)-D-191-1Ws-PGO-P8(δ1.5)-D-191-2Ws-PGO-P8(δ1.5)-D-080-1Ws-PGO-P8(δ1.5)-D-080-2Ws-PGO-P8(δ1.5)-D-227-1Ws-PGO-P8(δ1.5)-D-227-2备注批准报告日期202*-3-7GB/T2653记录代号产品名称SWZJ-26-215不锈钢焊接试板水电五局有限公司机电制造安装分局焊工考试试板---------202*-3-7段虎-----试验编号委托日期来样数量焊接接头弯曲试验202*-3-7-1~5202*-4-195组试件厚度1.51.51.51.51.51.51.51.51.51.5试件宽度30303030303030303030面弯背弯发现缺陷情况031----------O32----------O33----------034----------O35----------试件弯曲角度为180°审核主检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焊接检测报告第一页共一页编号采用标准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程部位试验日期试验委托人出厂编号委托检测项目弯曲试验试件编号Ws-PGO-P8(δ1.5)-D-056-1Ws-PGO-P8(δ1.5)-D-056-2Ws-PGO-P8(δ1.5)-D-228-1Ws-PGO-P8(δ1.5)-D-228-2Ws-PGO-P8(δ1.5)-D-229-1Ws-PGO-P8(δ1.5)-D-229-2Ws-PGO-P8(δ1.5)-D-230-1Ws-PGO-P8(δ1.5)-D-230-2Ws-PGO-P8(δ1.5)-D-008-1Ws-PGO-P8(δ1.5)-D-008-2备注批准报告日期202*-3-7GB/T2653记录代号产品名称SWZJ-26-215不锈钢焊接试板水电五局有限公司机电制造安装分局焊工考试试板---------202*-3-7段虎-----试验编号委托日期来样数量焊接接头弯曲试验202*-3-7-1~5202*-4-195组试件厚度1.51.51.51.51.51.51.51.51.51.5试件宽度30303030303030303030面弯背弯发现缺陷情况O36----------O37----------O38----------O39----------O40----------试件弯曲角度为180°审核主检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焊接检测报告第一页共一页编号采用标准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工程部位试验日期试验委托人出厂编号委托检测项目弯曲试验试件编号Ws-PGO-P8(δ1.5)-D-130-1Ws-PGO-P8(δ1.5)-D-130-2Ws-PGO-P8(δ1.5)-D-231-1Ws-PGO-P8(δ1.5)-D-231-2Ws-PGO-P8(δ1.5)-D-078-1Ws-PGO-P8(δ1.5)-D-078-2备注批准报告日期202*-3-7GB/T2653记录代号产品名称SWZJ-26-215不锈钢焊接试板水电五局有限公司机电制造安装分局焊工考试试板---------202*-3-7段虎-----试验编号委托日期来样数量焊接接头弯曲试验202*-3-7-1~5202*-4-193组试件厚度1.51.51.51.51.51.5试件宽度303030303030面弯背弯发现缺陷情况O41----------O42----------------------------------------试件弯曲角度为180°审核主检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直梁纯弯曲电测实验试验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直梁纯弯曲电测实验试验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了解梁在弯曲状态下的应力分布规律;2. 验证梁的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的准确性;3. 掌握应变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4.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梁在弯曲状态下,其横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sigma = \frac{M y}{I_z} \]其中,\(\sigma\) 为正应力,\(M\) 为弯矩,\(y\) 为梁横截面上某点到中性轴的距离,\(I_z\) 为梁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实验中,通过测量梁横截面上不同位置的应变,根据虎克定律,可计算出相应位置的应力。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梁、应变片、静态数字电阻应变仪等。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梁材料:矩形截面试件,尺寸为 \(b \times h\);2. 应变片:电阻应变片,用于测量梁横截面上的应变;3. 静态数字电阻应变仪:用于测量应变片输出的电阻变化,从而计算出应变;4. 加载装置:用于对梁施加弯矩;5. 游标卡尺:用于测量梁的尺寸;6. 计算器:用于计算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梁、应变片、应变仪等;2. 将应变片粘贴在梁的预定位置,确保应变片与梁表面紧密贴合;3. 接通应变仪电源,调整应变仪的量程和灵敏度;4.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梁的尺寸,记录数据;5. 在梁上施加预定的弯矩,确保梁处于弯曲状态;6. 使用应变仪测量梁横截面上不同位置的应变,记录数据;7. 根据实验数据和应变片的位置,计算出梁横截面上不同位置的应力;8. 比较实验测得的应力与理论计算值,分析误差原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表1:梁横截面上不同位置的应变测量值| 测点位置 | 应变值(με) || -------- | ------------ || A点 | 120 || B点 | 100 || C点 | 80 || D点 | 60 |表2:梁横截面上不同位置的应力计算值| 测点位置 | 应力值(MPa) || -------- | ------------ || A点 | 12.00 || B点 | 10.00 || C点 | 8.00 || D点 | 6.00 |2.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可以看出,在梁的弯曲状态下,应力在梁横截面上呈线性分布。
实验五 弯曲试验
实验五 弯曲试验一、概述梁弯曲理论的发展,一直与试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实验是要测定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拉伸、压缩等实验是对材料力学性能的测定,而这个实验则是应力测试分析,也是对理论公式作一验证。
二、实验目的1、测定矩形截面简支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z I My=σ。
2、学习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及电阻应变仪的操作方法。
三、实验设备本次试验使用的设备是XL3416纯弯曲梁实验台。
图2-1是其结构原理图。
图2-1 XL3416实验台外形结构图1、 实验梁2、支脚3、手轮4、箱体5、蜗杆升降装置6、传感器7、拉杆8、压头 9、承重梁 10、底座 11、脚轮 12、应力和应变仪 13、支柱。
1.加载原理加载机构为内置式,采用蜗轮蜗杆对试件进行加载。
2.工作机理实验台采用蜗杆和螺旋复合加载机构,通过传感器及过渡加载附件对试件进行施力加载,加载力大小经拉压力传感器由力和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的测力部分测出所施加的力值;各试件的受力变形,通过力和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的测试应变部分显示出来。
一、操作步骤1. 将所作实验的试件通过有关附件连接到架体相应位置,连接拉压力传感器和加载件到加载机构上去。
传感器2. 连接传感器电缆线到仪器传感器输入插座,连接应变片导线到仪器的各个通道接口上去。
1、2、两项由指导老师完成。
3. 打开仪器电源,预热约20分钟左右,输入传感器量程及灵敏度和应变片灵敏系数(一般首次使用时已调好,如实验项目及传感器没有改变,可不必重新设置),在不加载的情况下将测力量和应变量调至零。
4. 在初始值以上对各试件进行分级加载,转动手轮速度要均匀,记下各级力值和试件产生的应变值进行计算、分析和验证,如已与微机连接,则全部数据可由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打印。
二、注意事项1. 各项实验不得超过规定的终载最大拉、压力。
2. 加载机构作用行程为50mm ,手轮转动快到行程末端时应缓慢转动,以免撞坏有关定位件。
(整理)北航-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直梁弯曲试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直梁弯曲试验学号 390512---- 姓名 ----- 实验时间:2011试件编号试验机编号 计算机编号 应变仪编号百分表编号成绩实验地点:主楼南翼116室2&9 2&9 - 15 -教师年 月 日一、实验目的:1.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或三点弯)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梁的弯曲理论。
2.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或三点弯)时梁中性层上的切应力大小,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
二、实验原理三点弯曲实验装置简图对于三点弯曲梁,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ZZM y y E I M yy E I εεμ⋅=⋅⋅'=-⋅ (1)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力为:()()zM yy E y I σε⋅=⋅=(2) 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M 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ε和∆ε’。
于是式(1)和式(2)分别变为:a a2aPbh()()()ZZZM y y E I M yy E I M y y I εεμσ∆⋅∆=⋅∆⋅'∆=-⋅∆⋅∆=(3) (4)在本实验中,/2M P a ∆=∆⋅ (5)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111()()()()()()Nnn Nnn Nnn y y Ny y Ny y Nεεεεσσ===∆∆='∆'∆=∆∆=∑∑∑ (6)在梁的中性层处,切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32SF bhτ=(7) 由于在纯剪切应力状态下,有:0452γε=- (8)因此在实验时,通过测量中性层处450方向的正应变,即可得到中性层处的切应变,进一步由剪切胡克定律计算中性处的切应力,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实验结果处理参照式(3)~(6)。
三、实验步骤1.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 2. 拟定加载方案;3.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 4. 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 5. 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和应 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5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名称及型号
三、测试装置的力学模型
四、实验记录数据 1.试件尺寸及装置尺寸 表 1.试件尺寸及装置尺寸 试 材 件 料 弹性模量 高 度 宽 度 支座间的 加力器到支座 惯性矩
E(GPa) h(mm) b(mm) 距离 l mm) ( 的距离 a(mm)Iz(mm4)
表 2.试件测点位置 测点编号 测点坐标 yi mm) ( 实验记录 表 3.测定应变 ε 实验记录 测点 1 P(Kg) ∆P(Kg) 测点 2 测点 3 测点 4 测点 5 1 2 3 4 5
∆ε1 ε2 ∆ε2 ε3 ∆ε3 ε4 ∆ε4 ε5 ∆ε5 -6 ×10 ×10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M ⋅ y i Iz
2.实验所得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图
六、结果讨论及误差分析
-6
ε1
∆P=
(Kg)
∆ε1 =
∆ε 2 = ∆ε 3 = ∆ε 4 = ∆6
五、计算结果 1.各点正应力增量 ∆σ i 实 ,理论值 ∆σ i 理 及相对误差 测 点 编 号 1 2 3 4 5
实验正应力增量 ∆σ i 实 = E ⋅ ∆ε i 理论应力增量 ∆σ i 理 = 相对误差 δ= ∆σ i理 − ∆σ i实 ∆σ i理 × 100%
直梁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1. 背景直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元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在实际使用中,直梁会受到外部载荷的作用而产生弯曲变形。
为了保证直梁的安全可靠性,需要对其弯曲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直梁上不同位置的正应力分布,探究直梁在弯曲过程中正应力的变化规律。
2. 实验目的•理解直梁受弯曲作用时产生的正应力分布规律;•掌握测量和分析直梁上不同位置的正应力方法;•分析并总结直梁弯曲过程中正应力变化规律。
3. 实验设备和材料•直梁:长约1m,宽约5cm,高约1cm;•弯曲装置:用于施加外部载荷使直梁发生弯曲;•应变计:用于测量直梁上不同位置处的应变值。
4. 实验步骤4.1 实验准备•将直梁固定在弯曲装置上,并调整装置,使直梁处于自由悬空状态;•确保应变计与直梁表面充分接触,并校准应变计。
4.2 弯曲实验•施加逐渐增加的外部载荷,使直梁发生弯曲;•同时记录不同外部载荷下直梁上各位置处的应变值。
4.3 数据处理•根据应变计测得的应变值,计算出各位置处的正应力;•绘制正应力与位置的关系曲线。
5.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正应力与位置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外部载荷的增加,直梁上不同位置处的正应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在弯曲中心附近,正应力较大;而在距离中心较远的位置,正应力逐渐减小。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弯曲中心附近,由于受到较大弯矩作用,直梁产生了较大的拉伸应力。
而在离中心较远的位置,由于受到较小弯矩作用,直梁的拉伸应力逐渐减小。
6.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直梁在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会发生弯曲变形;•弯曲中心附近的直梁产生较大的正应力;•距离中心较远的位置处的直梁正应力逐渐减小。
7. 建议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在设计直梁结构时,应合理考虑弯曲中心附近的正应力,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该区域的抗拉能力;•对于距离中心较远的位置,可以适当减小材料厚度以降低材料成本。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
直梁弯曲实验报告直梁弯曲实验报告引言:直梁弯曲实验是力学实验中的一种基础实验,通过对直梁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直梁弯曲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探究直梁的弯曲变形规律,从而深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一根长度为L的直梁,材料为均匀的钢材。
实验中,我们将直梁固定在两个支点上,然后在梁的中间位置施加一个向下的力F。
通过改变施加力的大小和梁的长度,我们可以观察到直梁的变形情况,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直梁清洁干净,并测量直梁的长度L。
2. 固定直梁:将直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支点上,确保直梁处于水平放置的状态。
3. 施加力:在直梁的中间位置施加一个向下的力F,注意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
4. 观察变形:通过肉眼观察和测量工具,记录直梁在受力后的变形情况,包括梁的挠度、变形形状等。
5. 数据记录: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我们得到了直梁在受力后的变形情况。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直梁的挠度与施加力的大小成正比,与梁的长度L的平方成反比。
这表明直梁的弯曲变形与施加力和梁的长度有密切关系。
讨论与分析:通过对直梁弯曲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关材料力学性质的结论。
首先,弯曲变形是材料受力后的一种常见变形形式,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其次,直梁的弯曲变形与施加力和梁的长度有密切关系,这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截面惯性矩有关。
最后,通过对直梁的弯曲变形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
结论:通过本次直梁弯曲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材料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观察和测量直梁在受力后的变形情况,我们发现直梁的挠度与施加力的大小成正比,与梁的长度L的平方成反比。
这些结论对于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和设计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本次实验只是直梁弯曲实验的基础研究,还有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研究可以展开。
材料力学梁变形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梁变形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对材料梁的力学变形进行观察和测量,探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材料的力学性能。
实验中首先通过对材料梁的弯曲变形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梁的弹性模量。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力学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引言材料力学是材料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材料在受力状态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
梁变形实验是材料力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通过对材料梁的弯曲变形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本实验通过测量材料梁的弯曲变形及应力分布,计算得到材料的弹性模量。
二、实验目的1.了解梁的变形形式及弯曲变形的原理;2.学习使用拉力计、游标卡尺等仪器进行梁的变形测量;3.掌握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弹性模量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1.梁的变形形式:在受力作用下,材料梁会发生弯曲变形。
弯曲变形的形式有单弯、双弯和多弯等。
本实验主要研究悬臂梁的单弯变形。
2.材料梁的弹性模量:弹性模量(也叫杨氏模量)是表征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单位应力引起的单位应变的比值。
根据悬臂梁的变形情况,可以得到梁的应力-应变关系,从而计算得到杨氏模量。
四、实验装置和材料1.实验装置:支座、拉力计、游标卡尺;2.实验材料:金属梁。
五、实验步骤1.将金属梁放在实验台上,通过支座固定好;2.在梁的一端挂上拉力计,给拉力计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力;3.记录拉力计示数并转化为应力值;4.在梁上取几个不同位置的点,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垂直方向的位移;5.记录并计算梁的表观应变;6.将得到的应力和应变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得到梁的弹性模量。
六、实验数据和结果1.实验数据:记录拉力计示数、梁上点的位移值;2.实验结果: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根据曲线计算得到梁的弹性模量。
七、实验讨论1.实验误差:在实际实验中,由于仪器误差、操作误差等因素,测量的数据可能不够准确,从而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2.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计算得到的梁的弹性模量可以用于评价材料的力学性能,比较不同材料的强度、刚度等指标。
北航-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直梁弯曲试验共7页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或三点弯)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梁的弯曲理论。
一、实验目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直梁弯曲试验学号390512----姓名-----实验时间:2011试件编号试验机编号计算机编号应变仪编号百分表编号成绩实验地点:主楼南翼116室2&92&9 - 15 -教师年 月 日1.比较,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
二、实验原理三点弯曲实验装置简图a a2aPbh对于三点弯曲梁,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ZZM y y E I M yy E I εεμ⋅=⋅⋅'=-⋅ (1)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力为:()()zM yy E y I σε⋅=⋅=(2) 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M 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和’。
于是式(1)和式(2)分别变为:()()()ZZZM yy E I M yy E I M y y I εεμσ∆⋅∆=⋅∆⋅'∆=-⋅∆⋅∆=(3) (4)在本实验中,/2M P a ∆=∆⋅ (5)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111()()()()()()Nnn Nnn Nnn y y Ny y Ny y Nεεεεσσ===∆∆='∆'∆=∆∆=∑∑∑ (6)在梁的中性层处,切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32SF bhτ=(7) 由于在纯剪切应力状态下,有:452γε=- (8)因此在实验时,通过测量中性层处450方向的正应变,即可得到中性层处的切应变,进一步由剪切胡克定律计算中性处的切应力,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实验结果处理参照式(3)~(6)。
三、实验步骤1.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 2. 拟定加载方案;3.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 4. 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 5. 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和应 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实验五直梁弯曲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五直梁弯曲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五直梁弯曲实验⼀、实验⽬的:1. ⽤电测法测定纯弯时梁横截⾯上的正应变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较。
2. ⽤电测法测定三点弯梁某⼀横截⾯上的正应变分布与最⼤切应变,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较。
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
⼆、实验设备:1. 微机控制电⼦万能试验机;2. 电阻应变仪;三、实验试件:本实验所⽤试件为两种梁:⼀种为实⼼中碳钢矩形截⾯梁,其横截⾯设计尺⼨为h ×b =(50×28)mm 2 ;另⼀种为空⼼中碳钢矩形截⾯梁,其横截⾯设计尺⼨为h ×b =(50×30)mm 2,壁厚t=2mm 。
材料的屈服极限MPa s 360=σ,弹性模量E=210GPa ,泊松⽐µ=0.28。
实验时间:2010年12图⼀实验装置图(纯弯曲)图⼆实验装置图(三点弯)四.实验原理及⽅法:在⽐例极限内,根据平⾯假设和单向受⼒假设,梁横截⾯上的正应变为线性分布,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Z ZM y y E I M y y E I εεµ='=-? (1)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为:()()zM yy E y I ?=?=σε(2)对于三点弯梁,梁横截⾯上还存在弯曲切应⼒:()()S z z F S y I ωτδ=(3)并且,在梁的中性层上存在最⼤弯曲切应⼒,对于实⼼矩形截⾯梁:max 32SF A=τ(4)对于空⼼矩形截⾯梁:22max [((2)(2)]16Sz F bh b t h t I t=---τ(5)由于在梁的中性层处,微体受纯剪切受⼒状态,因此有:maxmax Gτγ=(6)实验时,可根据中性层处045±⽅向的正应变测得最⼤切应变:45454545max 22)(εεεεγ-==-=-- (7)本实验采⽤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级载荷增量?M 作⽤下,产⽣的应变增量?ε、?ε’和图三纯弯梁受⼒简图(a=90mm )图四三点弯梁受⼒简图(a=90mm )max γ?。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篇一:纯弯曲实验报告page1of10page2of10page3of10page4of10page5of10篇二:弯曲实验报告弯曲实验报告材成1105班3111605529张香陈一、实验目的测试和了解材料的弯曲角度、机械性能、相对弯曲半径及校正弯曲时的单位压力等因素对弯曲角的影响及规律。
二、实验原理坯料在模具内进行弯曲时,靠近凸模的内层金属和远离凸模的外层金属产生了弹—塑性变。
但板料中性层附近的一定范围内,却处于纯弹性变形阶段。
因此,弯曲变形一结束,弯曲件由模中取出的同时伴随着一定的内外层纤维的弹性恢复。
这一弹性恢复使它的弯曲角与弯曲半径发生了改变。
因此弯曲件的形状的尺寸和弯曲模的形状尺寸存在差异。
二者形状尺寸上的差异用回弹角来表示。
本实验主要研究影响回弹角大小的各因素。
三、实验设备及模具(1)工具:弯曲角为90度的压弯模一套,配有r=0.1、0.4、0.8、2、4五种不同半径的凸模各一个。
刚字头,万能角度尺,半径样板和尺卡。
(2)设备:曲柄压力机(3)试件:08钢板(不同厚度),铝板(不同厚度),尺寸规格为52x14mm,纤维方向不同四、实验步骤1.研究弯曲件材料的机械性能,弯曲角度和相对弯曲半径等回弹角度的影响。
实验时利用90度弯曲角度分别配有五种不同的弯曲半径的弯模,对尺寸规格相同的试件进行弯曲,并和不同的弯曲半径各压制多件。
对不同弯曲半径的试件压成后需要打上字头0.1、0.4、0.8、2、4等,以示区别。
最后,按下表要求测量和计算。
填写好各项内容。
五、数据处理(t/mm)试件尺寸:52x14mm弯曲后的试样如下图所示δθ=f(r凸/t)曲线如下图所示分析讨论:分析相对弯曲半径,弯曲角度及材料机械性能对回弹角的影响。
答:相对弯曲半径越小,弯曲的变形程度越大,塑性变形在总变形中所占比重越大,因此卸载后回弹随相对弯曲半径的减小而减小,因而回弹越小。
梁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报告
σ实=Eε
式中E是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
实
图3-16
为确定梁在载荷ΔP的作用下各点的应力,实验时,可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ΔP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Δε
hhhh
y1?=15mm;y2?=;y3=0cm;y4????;y5????15mm;E=210Gpa。
2442
23
抗弯曲截面模量WZ=bh/6惯性矩JZ=bh/12
(2)应变?记录:
(3)取各测点?值并计算各点应力:
??1=16×10;??2=7×10;??3= 0;??4=8×10;??5=15×10;??1=E?1=;??2=E??2=;??3=0;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4、温度补偿块一块。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μ=。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10-6=
??2=
×10=
-6
??3=
×10=
-6
??4=
×10-6=
??5=
×10-6=
六、计算结果
1.各点正应力增量??i实,理论值??i理及相对误差填入表4-4表4-4
2.实验所得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图
七、思考题
1.两个几何尺寸及受载情况完全相同的梁,但材料不同,试问在同一位置处测得的应变是否相同?应力呢?
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
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梁的弯曲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梁的弯曲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力学实验,通过对梁的施加不同的外力,观察梁的弯曲变形情况,探究梁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
本实验通过设计不同材料和不同截面形状的梁,测量其弯曲变形与外力之间的关系,分析梁的强度和刚度。
引言:梁是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元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了解梁的力学性质对于设计和优化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梁的弯曲实验是研究梁的力学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
实验目的:1. 掌握梁的弯曲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测量和分析,了解梁的强度和刚度与外力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对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梁的力学性质。
实验器材:1. 实验台2. 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3. 弹簧测力计4. 支撑架5. 测量尺6.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调整水平,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 将梁放置在支撑架上,调整支撑点的位置,使梁的长度适当。
3. 在梁的中间位置放置弹簧测力计,记录其初始读数。
4. 通过调整弹簧测力计上的螺母,施加不同的外力到梁上。
5. 记录不同外力下梁的弯曲变形情况,并测量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6. 将实验数据整理并分析,得出梁的弯曲性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外力下梁的弯曲变形情况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我们发现,随着外力的增加,梁的弯曲变形也增加,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也相应增加。
这表明梁的弯曲变形与外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同时,我们还比较了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的弯曲性质。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相同外力下的弯曲变形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存在差异。
这说明梁的材料和截面形状对其弯曲性质有重要影响。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外力与梁的弯曲变形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外力越大,梁的弯曲变形越大。
2. 梁的材料和截面形状对其弯曲性质有重要影响,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相同外力下的弯曲变形存在差异。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梁在纯弯曲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通过对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纯弯曲实验,测量梁的位移和应力分布,分析梁的弯曲刚度和断裂强度,以及不同因素对梁的弯曲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梁的纯弯曲性能与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形状和几何尺寸密切相关。
引言: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元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在实际工程中,梁常常承受弯曲载荷,因此研究梁在纯弯曲状态下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纯弯曲实验,探究梁的弯曲刚度、应力分布和断裂强度,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纯弯曲实验。
首先,选择合适的试验材料,如钢材、铝材等,并根据实验要求制备不同截面形状的梁。
然后,在实验装置上将梁固定,施加纯弯曲载荷,通过位移传感器测量梁的变形情况。
同时,使用应变片测量梁的应变分布,进而计算出梁的应力分布。
最后,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纯弯曲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
首先,弯曲刚度是评价梁抗弯能力的重要指标。
实验发现,梁的弯曲刚度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密切相关,弹性模量越大,梁的弯曲刚度越高。
其次,应力分布是研究梁弯曲性能的重要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梁的应力分布呈现出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的分布特点,高应力区位于梁的上表面,低应力区位于梁的下表面。
最后,实验还发现,梁的断裂强度与材料的抗拉强度密切相关,抗拉强度越高,梁的断裂强度越大。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梁的纯弯曲性能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形状和几何尺寸等。
首先,材料的弹性模量决定了梁的弯曲刚度,弹性模量越大,梁的弯曲刚度越高。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应选择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材料来提高梁的弯曲刚度。
其次,截面形状对梁的弯曲性能也有显著影响。
不同截面形状的梁具有不同的惯性矩和截面模量,从而导致不同的应力分布和弯曲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 直梁弯曲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2. 用电测法测定三点弯梁某一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与最大切应变,并与理论计算结果
进行比较。
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
二、实验设备:
1.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2. 电阻应变仪;
三、实验试件:
本实验所用试件为两种梁:一种为实心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 ×b =(50×28)mm 2 ;另一种为空心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 ×b =(50×30)mm 2
,壁厚t=2mm 。
材料的屈服极限MPa s 360=σ,弹性模量E=210GPa ,泊松比μ=0.28。
实验时间:2010年12图一 实验装置图(纯弯曲)
图二 实验装置图(三点弯)
四.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比例极限内,根据平面假设和单向受力假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为线性分布,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
()()Z Z
M y y E I M y y E I εεμ
⋅=
⋅⋅'=-⋅ (1)
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力为:
()()z
M y
y E y I ⋅=⋅=
σε (2) 对于三点弯梁,梁横截面上还存在弯曲切应力:
()
()S z z F S y I ωτδ
⋅=
⋅ (3)
并且,在梁的中性层上存在最大弯曲切应力,对于实心矩形截面梁:
max 32S
F A
=
τ (4) 对于空心矩形截面梁:
22max [((2)(2)]16S
z F bh b t h t I t
=
---τ (5) 由于在梁的中性层处,微体受纯剪切受力状态,因此有:
max
max G
τγ=
(6)
实验时,可根据中性层处0
45±方向的正应变测得最大切应变:
45454545max 22)(εεεεγ-==-=-- (7)
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M 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ε、∆ε’和
图三 纯弯梁受力简图(a=90mm )
图四 三点弯梁受力简图(a=90mm )
max γ∆。
于是式(1)
、式(2)和式(7)分别变为: 0000
max 45454545()()()()22Z Z
Z
M y
y E I M y y E I M y y I εεμσγεεεε--∆⋅∆=
⋅∆⋅'∆=-⋅∆⋅∆=
∆=∆-∆=∆=-∆ (8)
(9)
在本实验中,
/2M P a ∆=∆⋅ (10) 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1
1
1
,max
1
max ()
()()
()()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y y N
y y N
y y N
N
ε
εεεσ
σγ
γ====∆∆=
'∆'∆=
∆∆=
∆∆=
∑∑∑∑ (11)
本实验采用电测法,在梁实验段某一横截面的不同高度(梁的上下表面、中性层及距中性层±10mm 、±20mm )处粘贴纵向电阻应变片,在梁的上下表面处粘贴横向应变片,并在梁中性层处沿±450
方向粘贴应变片。
五、实验步骤
1.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 2. 拟定加载方案;
3.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 4. 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 5. 检查及试车;
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和应 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6. 进行试验;
将载荷加至初载荷,记下此时应变仪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
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记录一次相应的应变值。
同时检查应变变化是否符合线性。
实验至少重复两次,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
7.数据经检验合格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并整理所用设备。
六、试验结果处理
测得数据如下:
由求得:
1.(1)四点弯梁中,由理论计算,有:
=0.00588y=5.88y(y取mm
单位)
=1.23(GPa)
实验中,由得:
比较结果如图:
(2)三点弯梁中,由理论计算,有:
=1.23(GPa)
实验中,由得:
比较结果如图:
∆与纵向应变增量ε∆之比的绝对值:2.计算上下表面的横向应变增量ε'
(1)四点梁:
(2)三点梁:
3.对比纯弯状态与三点弯状态的实验结果,并分析横截面上剪力对正应变分布的影响。
由1中y-图可知:除去实验仪器与操作产生的误差,三点弯梁由于截面上存在剪力,其理论应力与实验值存在较大误差。
七.思考题:
1. 设计本实验的夹具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在设计夹具时,应主要考虑减少实验误差。
对于上下支持以及施加载荷的部位,应采用圆弧与直线相切的形式,以使载荷以及支反力作用于一条直线上,以便减小实验数据的误差。
应选用刚度较大的材料,以减小受载时产生的变形。
2.安装试件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答:试件梁应水平摆放,其轴线应与支撑点连线平行,加载端应与试件的1/3处(纯弯梁)或者1/2处(三点弯梁)相切。
3. 在本次实验中,如何用半桥法测最大弯曲正应变?试画出桥路图。
答: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