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诊断和治
脑梗死诊断建议书
脑梗死诊断建议书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的血流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
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梗死的诊断建议,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言语障碍、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面部畸形、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便及时诊断脑梗死。
二、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和评估脑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CT、头部MRI和脑血管造影。
头部CT能够快速排除脑出血等情况,头部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缺血情况,脑血管造影能够显示脑血管的情况,对于判断血栓形成的位置和程度有很大帮助。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危险因素非常重要。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为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
四、脑血管超声脑血管超声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显示脑血管的情况。
通过脑血管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脑血管的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和血栓形成情况,对于评估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有帮助。
五、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梗死。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突发性脑血管病灶、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支持性证据等。
只有综合判断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才能确诊为脑梗死。
六、治疗建议对于脑梗死患者,及时的治疗非常重要。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脑血管扩张治疗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七、预防建议脑梗死的预防非常重要。
关于脑梗死的总结
关于脑梗死的总结概述脑梗死是指脑血管发生血栓形成或者动脉狭窄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病变。
它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较高,且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本文将从脑梗死的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
病因常见的脑梗死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脑动脉狭窄以及心脏病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血管内膜发生病变,形成血栓或者斑块。
症状脑梗死的症状因人而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言语困难等。
根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
诊断脑梗死的诊断通常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影像学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现实状况,并进行体格检查来确定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检查包括脑血管造影、CT扫描和MRI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疾病,例如血液凝固异常等。
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治疗和后续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保证脑部供血,降低脑损伤的程度。
常用的急性期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
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药物治疗来减少脑梗死后的残疾和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脑梗死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
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戒烟限酒、科学饮食和适度运动等。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同样也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手段。
结论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了解脑梗死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预防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进行治疗和康复,同时加强预防措施的执行,可以显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后果的发生。
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减轻社会负担,并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Adams HP Jr, Bendixen BH, Kappelle LJ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subtype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Definitions for use in a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TOAST.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Stroke, 1993, 24(1): 35-41.2.Aho K, Harmsen P, Hatano S et 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thecommunity: results of a WHO collaborative study. 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80, 58(1): 113-130.3.Chinese Society of Neurology. Chines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2018. Chin J Neurol, 2018, 51(9): 666-682.。
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PPT
4.水电解质平衡
不宜注射低张性5%葡萄糖水,以避免血糖 增加及加重脑水肿 ,生理盐水
定期监测电解质
中枢性高热 物理降温
感染(A级) 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
5.发热
6.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弹力袜( C级) 制动与体位,抬高患肢 肝素类制剂
推荐低分子肝素 ( A级)
7. 应激性溃疡
脑梗死
脑梗死
梗塞数小时
CT未见明显 梗塞灶
48小时后
CT显示 明显病灶
120小时
CT显示 明显梗塞灶 伴水肿带
Enhanced CT
CBF TTP
例1.左MCA支配区梗死
Enhanced CT
MTT
CBF
例2.左MCA支配区梗死
Follow up CT
Ischemia Timecourse
T2
DWI
ADC
Acute 24 h
7d
30-60 d
Diffusion-Perfusion Mismatch
DWI
MTT
CBV
六、治疗
核心:急性期:控制脑水肿、防治并发症 恢复期:康复与二级预防
1. 脑水肿
治疗目标 降低颅内压;防治脑疝形成 维持恰当的脑灌注压;
欧洲卒中促进会卒中治疗指南-03
类固醇 临床试验证据显示无法治疗脑梗塞后
之脑水肿与降低颅内压,不建议使用(level Ⅰ)。 速尿
高渗性脱水剂的副作用
反跳现象 滴注药物的血管局部酸痛 静脉炎或血栓形成(深浅静脉) 反复使用后由于血容量减少而出现低血压 高渗透压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或高渗性昏
迷)
广泛性血脑屏障受损者用药后水肿加重
CT平扫是最普遍的初始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梗死的诊治PPT课件
康复治疗
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手段, 促进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
预防措施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危险因素,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
险。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等,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脑梗
死的发生。
04
脑梗死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谢谢观看
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和范围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失语、意识障碍等。根据病情轻重,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的后遗症。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如颅脑CT或MRI,医生可确诊脑梗死。同时,需要进行 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史和生活习惯,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脑梗死的诊断技术
降纤药物
通过降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 水平,减少血栓形成。
神经保护剂
用于保护脑细胞,减少缺血缺 氧引起的脑损伤。
手术治疗
机械取栓
通过机械手段取出阻塞血管的血 栓,恢复脑部血流。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通过手术剥离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 斑块,预防血栓形成。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
通过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改善脑部 供血。
其他治疗方式
治疗经验
对于脑梗死患者,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是关键。溶栓治 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需要在时间窗内进行。 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措施也是常用 的治疗方法。
教训总结
预防脑梗死需要从年轻时开始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 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以便 早期发现和治疗。同时,公众应提高对脑梗死症状的认知, 以便及时就医。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脑梗死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血流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为了诊断脑梗死,医生通常会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估:
1. 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有关症状的详细描述,包括发生的时间、症状的起因等。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神经功能障碍。
3. 神经影像学检查:常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CT(计算机
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脑
血管的情况,以确认是否存在脑梗死病变。
4. 血管造影: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医生可能进行血管造影检查,通过注入造影剂进入脑血管来观察血管是否有阻塞。
5. 脑电图(EEG):EEG检查可以记录脑电活动,帮助判断
脑细胞的功能状态,对于怀疑脑梗死的患者也可能进行这项检查。
以上是常见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应该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定。
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脑梗死诊疗指南2021
脑梗死诊疗指南2021引言: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诊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将介绍2021年的脑梗死诊疗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诊断标准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脑梗死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突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体征方面则可观察到局部神经功能损害的表现。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MRI、CT等,可明确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二、急性期治疗脑梗死的急性期治疗是关键环节,旨在恢复脑血供和保护脑组织。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急性期治疗应包括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
溶栓治疗适用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供。
血管内治疗则是通过介入手术将血栓直接清除,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三、预防策略预防是脑梗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预防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来降低患者的危险因素水平。
2.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抗凝治疗:对于存在心房颤动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抗凝治疗,以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
4.脑梗死后的康复: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支持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四、特殊人群的诊疗策略脑梗死的诊疗策略在特殊人群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特殊人群包括儿童、孕妇和老年人。
对于儿童和孕妇,应根据年龄和生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安全性。
对于老年人,应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合并症,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五、围手术期管理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需要特殊的围手术期管理。
根据2021年脑梗死诊疗指南,围手术期管理应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和术后恢复。
脑梗: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诊断与治疗
脑梗: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诊断与治疗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呈上升趋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退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患者脑梗死疾病。
而脑梗死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功能发生障碍,因此脑部产生了缺氧以及缺血等症状,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局限性缺血坏死,而这种疾病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但在55岁年龄阶段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多见,发生脑梗死的主要病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治疗,病情较轻者会发生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病情可进展为脑死亡或者是瘫痪,发病率以及致死率较高。
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大多数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工作时,生活节奏比较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又处于长期熬夜加上多种不良生活习惯,脑梗死疾病也逐渐趋势于年轻化,在发病期间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伤,致使运动功能严重障碍,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而对于脑梗发作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急救?如何快速诊断与治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脑梗的前兆症状有哪些?头晕、头痛在日常活动中,患者忽然感到头部加重或是由中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
一般以为头痛、头晕是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症状,而头痛感剧烈,并且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大多数都是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症状。
短暂性视力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经常看东西模糊,并且视野出现缺损,看东西不具有完美性,但是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大多数在1小时之内可以慢慢恢复,而这现象就是早期脑梗塞的提示信号。
语言与精神改变患者说话、发音以及写字等行为比较困难,并且自身性格忽然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从活泼开朗变得表情冷淡、话变少或突然暴躁,话变的很多、经常烦躁,甚至还会出现短暂的智力障碍,对事物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
困乏与嗜睡经常打哈欠。
随着患者脑动脉硬化情况的加重,患者脑部的动脉管腔也越来越窄,导致脑缺血恶化,大多数患者在疾病发作的5-10天之前,会出现打哈欠很频繁的现象,所以,对于频繁的打哈欠,可不要认为只是普通的犯困哦!躯体感觉与运动异常比如说,患者在疾病发作的时候,一侧肢体会突然出现麻痹症状,并且没有力气、手中的东西也会因为力气不足而掉落,并且还会出现没有缘由的跌倒等表现,而上述所说的表现基本上会持续在24小时以内。
医院培训课件《脑梗死诊断与治疗》pptx
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和血液黏稠度, 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 达到降纤和溶栓的目的。
05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概述
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介绍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发展历 程及现状。
详细阐述哪些脑梗死患者适合接受血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介入治疗,如大血管闭塞、血流动力学不 稳定等。
通过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
尿激酶
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 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
抗凝药物
肝素
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间 接抗凝作用。
华法林
通过抑制维生素K在肝内转化,从而抑 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发挥抗凝作用。
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 碍等。
分型
根据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可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类型 。其中,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局部神经功能缺 损症状较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阿司匹林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 制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
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 及继发ADP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 集。
降纤药物
巴曲酶
通过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降 低血液黏稠度,从而起到降纤作用。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脑梗死诊断的金标准
脑梗死诊断的金标准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以下是常用的金标准用于脑梗死的诊断:
1. 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典型的脑梗死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言语困难、面部表情不对称、感觉异常等。
2. 神经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诊断通常依赖于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可以显示脑组织的异常改变,如梗死区域的缺血和脑梗死灶的形成。
-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脑部图像,帮助医生确定梗死的部位、大小和范围。
- 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脑血管的影像,以评估是否存在血管堵塞或狭窄。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A使用磁共振技术来显示脑血管的
图像,用于评估血管的通畅性和狭窄情况。
3. 电生理检查:有时候,医生可能会进行脑电图(EEG)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等电生理检查来评估脑功能和神经传导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和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
如果怀疑患有脑梗死,请及时就医,并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以便医生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
脑梗死 神经病学
脑梗死神经病学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内的血栓或栓塞物阻塞了一定的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部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梗死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旨在介绍脑梗死的神经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神经病学特征脑梗死的神经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突发性发病:脑梗死的发病往往是突然的,病人会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随后出现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
2. 局灶性症状: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多数表现为局灶性症状,如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视力障碍等,通常只出现在一侧身体或局部区域。
3. 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范围: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范围取决于缺血的程度和脑血管的位置。
严重的脑梗死可导致昏迷、瘫痪、失语等重度神经功能障碍。
4. 发病年龄:脑梗死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年轻人群体也越来越容易患上脑梗死。
二、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肢体无力:脑梗死所致的肢体无力多数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且程度轻重不一。
轻度肢体无力病人仍可以进行自理活动,重度病人则需要他人协助。
2. 感觉障碍:脑梗死所致的感觉障碍多数表现为单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也可表现为面部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
3. 语言障碍:脑梗死所致的语言障碍主要包括失语、话语不连贯、语言理解障碍等。
4. 眼球运动障碍:脑梗死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眼球偏移、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眼球震颤等。
5. 意识障碍:脑梗死所致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昏迷、嗜睡、意识模糊等。
三、诊断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1.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通常为突发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2. 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梗死的位置、大小和严重程度。
脑梗死诊疗规范
脑梗死诊疗规范脑梗死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血管堵塞,导致该血管支配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并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这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的一个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左右。
通常脑梗死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四种类型。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起病年龄:中、老年居多,风心病房颤为病因者年纪较轻,动脉炎性脑梗死以中青年多见。
2.起病方式:脑血栓形成多于安静状态起病,1~2天症状达到高峰;脑栓塞起病急骤,数秒钟至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
3.症状:(1)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表现为急性发生的一侧肢体力弱、麻木、言语困难等,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讲话不清、吞咽困难和肢体力弱等。
(2)多数患者头痛不重,但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明显者头痛严重,可伴恶心呕吐。
4.体征:(1)神志清楚,严重者可有嗜睡到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病灶在优势半球者有失语;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体征有眼球震颤、构音不清、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
(二)辅助检查1.头CT扫描脑梗死发生12~24小时以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早期CT扫描未见异常可以除外脑出血,但不能除外急性脑梗死,应于起病24小时以后复查CT扫描。
2.头MRI脑梗死亚急性期,梗死部位表现为异常的长T1、长T2信号。
头MRI显示病灶时间早,一般梗死3小时后即可显示病灶。
但除非怀疑有小脑、脑干梗死,一般急性脑梗死应首选CT扫描,不需做头颅MRI。
脑干、小脑梗死头颅CT由于受到后颅凹骨骼伪影的干扰,往往不能很好显示病灶,而MRI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
3.其他实验室检查应寻找及确定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高粘滞状态等。
4.TCD检查可显示脑部大血管血流改变情况。
5.颈部超声可显示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有无狭窄、斑块及狭窄程度。
脑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xx年xx月xx日•引言•脑梗塞的诊断•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目录•治疗与预防•总结01引言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脑梗塞的发病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脑梗塞的重要性脑梗塞是指脑血管发生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部疾病。
根据发病原因,脑梗塞可分为血栓形成型和栓塞型,其中血栓形成型最为常见。
脑梗塞的基本概念脑梗塞的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失语、偏瘫、眩晕、恶心、呕吐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下降、听力减退、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脑梗塞的常见症状02脑梗塞的诊断1 2 3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进行血液、尿液和脑脊液等检查,以确定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查如CT、MRI等,可发现梗死灶并判断其大小、部位和范围。
影像学检查欧洲卒中组织(ESO)脑梗死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标准和病因分型标准,其中临床诊断标准基于患者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脑梗死诊断标准:基于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初步诊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观察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梗死。
对于初步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范围。
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了解病因和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排除其他疾病,如脑出血、脑部肿瘤等,以明确诊断。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治疗建议病因和危险因素评估03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03影像学检查脑梗塞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中常显示明显的脑组织梗死灶,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则无异常发现。
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鉴别01症状持续时间脑梗塞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仅持续数分钟。
急性脑梗死诊治规范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急性脑卒中接诊后诊断及处理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应尽快采集病史、完成必要的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间窗。
1、临床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典型者突然发病,有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
确定神经症状出现的时间,近期患病、手术或外伤历史,近期用药史。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发现脑部受损征象,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附:脑卒中的识别脑卒中的常见症状:(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5)双眼向一侧凝视。
(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诊断分析步骤1、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重视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同时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2、是哪一类型的卒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
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CT/MRI)检查。
二、处理(一)基本生命支持1、气道和呼吸(1)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有明显呼吸困难、窒息时,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以保障通气。
(2)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吸出呕吐物,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
(3)对缺氧者予以吸氧,必要时应辅以机械通气。
2、心脏功能脑卒中患者应观察心脏情况,常规检查心电图。
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
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上)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
及时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是保证患者脑功能恢复的关键。
因此,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的制定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规范。
一、急性脑梗死的诊断1.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对病史询问的重点包括发病时间、症状的性质、起病方式等。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心血管系统检查和全面的身体检查等。
2. 神经影像学检查: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检查,例如CT和MRI。
CT可以快速排除出血性脑卒中,MRI能够更好地显示脑梗死灶和周围梗死区。
3.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炎症指标检查、血脂检查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危险因素。
4. 脑血流动态监测:通过行颅内外动脉造影、多普勒超声等来评估脑血管的血流情况,确定血栓形成部位与范围。
二、急性脑梗死的治疗1. 急性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应该在患者入院后尽快进行,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控制危险因素等三个方面。
(1) 溶栓治疗:对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如病情允许,应在发病后尽早进行溶栓。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活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等。
(2) 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在入院后24小时内开始抗血小板治疗,以防止血栓再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以减少再梗死的风险。
2. 亚急性期治疗亚急性期治疗主要是康复治疗,包括早期评估、功能康复训练与药物维持治疗等。
(1) 早期评估:评估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功能受损程度和治疗进展情况,为后续康复治疗制定方案。
(2) 功能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理疗、语言康复训练等,旨在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能力提高。
(3) 药物维持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降脂药物、抗凝药物等,用以控制危险因素和预防再梗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是指各中原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 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 氧性坏死.
分型
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SCP) 分四型: 一、全前循环梗死 二、部分前循环梗死 三、后循环梗死 四、腔隙性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
二、后循环脑梗死 3、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基底动脉主干闭塞, 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复视, 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共济失调等,病情进 展迅速而出现球麻痹,四肢瘫,昏迷,并导 致死亡。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辅助检查
1、血液化验及心电图 血常规、血流变、肾功、血清离子、血 糖及血脂等。 2、头颅CT 脑梗死发病后24小时内,一 般无影像学改变。24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 密度病灶。 3、MRI 与CT相比,MRI可以发现脑 干、小脑梗死及小灶梗死。
病因:①动脉粥样硬化②高血压③糖尿病④
血脂异常⑤脑动脉炎⑥高半胱氨酸血症⑦颈 动脉或椎动脉剥离⑧药物滥用⑨多种病因引 起的血液高凝⑩偏头痛、烟雾样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发病机制:神经细胞在完全缺血、缺氧后10
秒出现电位变化,20~30秒大脑皮质生物电 活动消失,30~90秒后小脑及延髓生物电活 动消失。脑动脉血流中断持续5分钟,神经细 胞就会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出现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
一、前循环脑梗死 2、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大脑中动脉主干 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 性偏盲,可伴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视半 球受累可出现失语,非优视半球病变可有体 像障碍.由于主干闭塞引起大面积的脑梗死, 故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水肿严 重时可导致脑疝形成,甚至死亡。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区
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由于缺血半暗带 的脑组织损伤具有可逆性,故在治疗和恢复 神经系统功能上半暗带有重要作用,这些措 施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这个时间段即 为治疗时间窗(TTW)。再灌注时间窗(RTW) 神经保护时间窗(CTW)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辅助检查
4、血管造影 DSA、CTA、MRA 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6、SPECT和PET 7、脑脊液(CSF)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诊断
症状 体症 辅助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鉴别诊断
1、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鉴 别。 2、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3、颅内占位性病变
临床表现
二、后循环脑梗死 1、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大脑后动脉闭塞 引起的临床症状变异很大,动脉的闭塞位置 和Willis环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脑梗死 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主干闭塞表现为对侧偏 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症,优 势半球受累伴有失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
二、后循环脑梗死 2、椎动脉血栓形成:若两侧椎动脉的粗细 差别不大,当一侧闭塞时,通过对侧椎动脉 的代偿作用,可以无明显的症状。约10%的 患者一侧椎动脉细小,脑干仅由另一侧椎动 脉供血,此时供血动脉闭塞引起的病变范围 等同于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阻塞后的梗死 区域,症状较为严重。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溶解血栓和脑保护 1、一般治疗 5)肺炎的处理 呼吸支持、抗生素治疗 6)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胃内冰盐水灌洗、 使用制酸止血药物、防止休克 7)水电解质紊乱处理 低钾低钠和高钠血 症 8)心脏损伤处理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溶解血栓和脑保护 2、溶栓治疗 rt-PA UK等 用药适应症: ①年龄<75岁②发病<6小时 ③血压 <180/110mmHg ④无意识障碍 ⑤肌力在3级以下,时间>1小时 ⑥头颅CT排除脑出血 ⑦患者或家属同意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病理:缺血中心区发生肿胀、软化,灰白质
分界不清。大面积脑梗死时,脑组织高度肿 胀,可向对侧移位,导致脑疝形成。在发病 4~5天脑水肿达高峰,7~14天脑梗死区液化 成囊腔,3~4周形成胶质班痕;大的梗死灶中 央液化成囊腔,周围由增生的胶质纤维包囊, 变成中风囊。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溶解血栓和脑保护 3、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华法林 4、降纤治疗 巴曲酶、降纤酶、安克洛酶 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6、脑保护治疗 7、降颅压治疗 8、其它 扩溶或血液稀释疗法 9、中草药 10、介入治疗 血管内支架置入等 11、设立脑卒中通道和卒中单元
分型
起病形式和病程分为:
一、完全型:指起病6小时内病情达高峰。 二、进展型:病情逐渐进展,可持续6小 时至数天
分型
临床常用分型方法: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二、脑栓塞 三、腔隙性脑梗死 四、分水岭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定义: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 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 因血液供应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相应的神经 系统症状和体征.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溶解血栓和脑保护 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 加强护理 2)调控血压 血压<180/110mmHg,观察; 血压185/115mmHg,严密观察; 血压>220/120mmHg,缓慢降压; 合并症,需考虑降压; 3)控制血糖 血糖>11.1mmol/L时胰岛素治疗,控制在 8.3mmol/L 4)吞咽困难的处理 目的是预防吸入性肺炎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
一、前循环脑梗死 3、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大脑前动脉近段 阻塞时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代偿,可全无症状。 远段闭塞时,对侧偏瘫,下肢重于上肢,有 轻度感觉障碍,主侧半球病变可有Broca失语, 可伴有尿失禁(旁中央小叶受损)及对侧强握反 射等。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治疗
二、恢复期治疗 1、康复治疗 2、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
临床表现:中老年患者多见,病前有脑梗死
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 血脂异常等。常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起病, 约1/3患者的前驱症状表现为反复出现TIA。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
一、前循环脑梗死 1、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如果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以全无症状。若侧支循环不良, 可引起TIA,也可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及/或大脑前动脉缺血 症状或分水岭梗死(位于大脑前、中动脉或大脑中、后动脉 之间)。临床表现可有同侧Horner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 障碍、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当 眼动脉受累时,可有单眼一过性失明,偶尔成为永久性视力 丧失。颈部触诊发现颈内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可闻及 血管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