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细集料技指标

合集下载

我国集料的技术指标

我国集料的技术指标

m0 m1 Qn 100% m0
2.2棱角性
•称取烘干并且除去粉尘后的粒级0.075~2.36mm试样5份, 每份质量为m(kg)=1.0×γa/2.70,选用漏出孔径为12mm的 漏斗,打开漏斗同时开启秒表,在细集料全部流完时停 止秒表,读取留出时间即为流动时间,取五次平行试验 平均值即为细集料棱角性实验结果。
我国集料技术指标
1.粗集料技术指标 2.细集料的技术指标 3.矿粉(填料)的技术指标
1.粗集料的技术指标
表1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 标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 其他等级 路 单位 试验方法
表面层 其他层次 公路
1.石料压碎值
2.洛杉矶磨耗损失 3.表观相对密度 4.坚固性
不大于
不大于 不小于 不大于
mi m'i Qi 100% mi
' ( m m i i)
总质量损失百分率: Q
m
100%
i
1.3针片状颗粒含量
•取试样总质量m0(不少于100颗),按图 示测出颗粒平面方向最大长度位L,侧 面厚度的最大尺寸t,最大宽度尺寸 ω(t<ω<L),用游标卡尺测量测量石料 的L及t,将L/t≥3的颗粒取出质量为m1。 针片状颗粒含量:
粗集料压碎值对沥青混合料抗渗性影响
y 0.9169 e0.0961x
R 2 0.9985
粗集料压碎值与沥青混凝土渗透系数的关系曲线
不同压碎值粗集料对沥青混合料渗透性影响
1.2粗集料的坚固性
•将质量为mi不同粒级试样放入三角网篮中并侵入盛有硫酸 钠溶液的容器中,溶液温度在20~25℃,浸泡20h,取出网 篮,放在105℃左右烘箱中烘烤4h,至此完成一个实验循环。 完成5次循环后,将试样置于25~30℃清水中清洗净硫酸钠, 放于烘箱中烘干,经筛孔过筛,称得各粒级质量为m'i。 各粒级质量损失:

沥青混合料中粗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沥青混合料中粗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软石含量,不大于
%
5
T 0320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
项目
单位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
2.45
T 0328
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
%
5
T 0333
砂当量,不小于
%
50
T 0334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
项目
单位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不小于
t/m³
2.45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其他等级公路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
30
T 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
35
T 0317
表观相304
吸水率,不大于
%
3.0
T 0304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
%
20
T 0312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
1
T 0310
T 0604
软化点(R&B)不小于

A 43
T 0606
软化点(R&B)不小于

B 42
软化点(R&B)不小于

C 41
15℃延度不小于
cm
A 100
T 0605
15℃延度不小于
cm
B 100
15℃延度不小于
cm
C 60
15℃延度不小于
cm
C 60
塑性指数
≤9
T 0118
液限指数
≤26
T 0118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20%

细集料技术指标

细集料技术指标

3.I区砂宜提高砂率配低流动性混凝土;II区砂宜优先选用配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 土;III区砂宜适当降低砂率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4.对高性能、高强度、泵送混凝土宜选用细度模数为2.9~2.6的中砂。2.36mm筛孔 的累计筛余不得大于15%,0.3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宜在85%~92%范围内。
砂分级
0.3mm
95~80
92~70
85~55
0.015mm
100~90
100~90
100~90
注:1.表中除4.75mm和0.6mm筛孔外,其余各筛孔的累计筛余允许超出分界线,但
其超出量不得大于5%。
2.人工砂中0.015mm筛孔的累计筛余:I区可放宽到100%~85%,II区可放宽到
100%~80%,III区可放宽到100%~75%。
砂组 细度模数
表6.3.3 粗砂 3.7~3.1
砂的分类 中砂
3.0~2.3
细砂 2.2~1.6
方孔筛筛孔边长尺
寸 I区
累计筛余(%)
级配区 II区
III区
4.75mm
10~0
10~0
10~0
2.36mm
35~5
25~0
15~0
1.18mm
65~35
50~10
25~0
0.6mm
85~71
70~41
40~16
表6.3.1 细集料技术指标
项目
云母(按质量计,%)
轻物质(按质量计,%)
有害物质含量
有机物(比色法)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
计,%) 氯化物(以氯离子质量计,%)
天然砂含泥量(按质量计,%)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混凝土-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技术

混凝土-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技术

GA10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一、原材料要求GA10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所用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应满足表1、表2、表3及表4要求。

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结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

表1 粗集料技术性能指标表2 细集料技术性能指标表3.矿粉技术性能指标表4粗集料规格技术要求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沥青用量(油石比)为7~10%,性能要求见表5表5 GA10混合料级配范围为提高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热稳性,可用改性硬质沥青作为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结合料,改性硬质沥青宜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与天然沥青掺配,或采用针入度为20~40的沥青掺入聚合物改性而成,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 改性硬质沥青技术要求改性硬质沥青主要适用于浇筑式沥青混凝土。

应根据工程所在地区气候情况选取掺配方式及掺配比例。

一般情况下,寒冷地区可选取聚合物改性沥青与天然沥青掺配,聚合物改性沥青含量可适当偏高,天然沥青含量可适当偏低;无负温地区天然沥青含量可适当偏高,一般不超过30%。

二、GA10浇筑式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各铺装层的性能要求,保证桥面铺装层的使用寿命及使用质量,我们对各铺装层用浇筑式沥青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了特殊的要求,具体技术指标详见表7。

表7浇筑式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注:1、低温弯曲试件尺寸为:300mm×100mm×50mm.2、本工程适用夏炎热区及冬温区技术要求三、GA10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施工要点1、浇筑式沥青混合料的拌和1)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宜采用能对矿粉升温干燥的拌和设备拌和。

在能对矿粉升温干燥的情况下,一般石料加温280-320℃,拌和后出料温度达到220-225℃。

2)拌和工艺:将加热后的集料称量并加入矿粉,干拌10-20s使矿粉充分升温并排除矿粉中的水分,同时使集料温度降低,再加入沥青或改性沥青后拌合60-90s。

3)浇筑式沥青混合料拌和后放入专用的拌和运输车中保温拌合、运输。

浇筑式沥青混合料在搅拌运输车中搅拌至少40min以上。

粗细集料技术指标

粗细集料技术指标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
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
应小于0.10%
注:1、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有抗冻、抗渗或 其他要求的混凝土;I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砌筑砂浆。 2、粗集料中不应混有树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3、岩石的抗压强度应满足表中要求外,其抗压强度与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之比不应小于1.5。 岩石强度首先由厂家提供,工程中用压碎值指标控制。 4、当粗集料中含有颗粒状硫酸盐或硫化物杂物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 要求后,方可采用。 5、采用卵石破碎称砾石时,应具有两个以上的破碎面,破碎面不应小于70%。
松散堆积密度(Kg/m³)
空隙率(%)
碱集料反应
技术指标
Ⅰ类
Ⅱ类
Ⅲ类
<18
<20
<30
<20
<25
<25
<5
<8
<12
<1.0
<2.0
<2.5
<5
<15
<25
<0.5
<1.0
<1.5
0
<0.5<1.0
<1.0
火山岩>80;变质岩>60;水成岩>30
>2500
>1350
<47
宜超过管径的1/2.5。
粗集料技术指标
项目
碎石压碎指标(%)
卵石压碎指标(%)
坚固性(硫酸钠溶液法经5次循环后质量损失
吸水率(%)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
含泥量(按质量计,%)
有害物质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含量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硫化物及硫酸盐(SO3 质量计,%)

粗细集料试验结果精度及允许偏差

粗细集料试验结果精度及允许偏差

粗细集料试验技术要求粗集料:1、筛分:称量准确至总质量的0.1%,筛分后质量损失不大于0.5%结果精确至0.1%,取平均值,两次P0.75差值超1%时重新试验。

2、密度吸水率: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结果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两次结果之差不超过0.02,吸水率精确至0.01%两结果之差不超过0.2%。

3、堆积密度:感量不大于称量的确良0.1%,结果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到平均值。

4、含泥量泥块含量:感量不大于称量的0.1%,计算精确至0.1%,取平均值,两结果差超过0.2%重新试验,泥块含量超过0.1%重新试验。

5、针片状含量:感量不大于称量的0.1%计算精确至0.1%,结果差小于平均值的20%加一次取3次试验平均值。

6、压碎值:称量准确至1g,计算至0.1%结果取3次试验的平均值。

细集料:1、筛分:称500g准确至0.5g,筛分后质量损失不大于1%,结果取平均值,两细度模数差超过0.2时应重新试验。

2、表观密度:称300g,天平感量不大于1g,试验温度23±1.7O C,取两次结果平均值,两结果之差不得大于0.01g/cm3。

3、密度吸水率:称1000g,天平感量不大于0.1g,试验温度23±1.7O C,结果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两次结果于平均值之差不大于0.01g/cm3,吸水率精确至0.01%,两次结果与平均值之差不大于0.02%。

4、堆积密度:取1L容量筒天平感量5g,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空隙率精确至0.1%,取两次结果平均值。

5、含水率:感量不大于2g,称500g,结果结果精确至0.1%,取平均值。

6、含泥量:称取400g试样两份(天平感量不大于1g),结果计算至0.1%取平均值,两次结果差超过0.5%重新试验。

7、泥块含量:称200g,(天平感量2g),结果精确至0.1%取平均值,两结果差超过0.4%重新试验。

8、云母含量:称10-20g(天平感量不大于0.01g),结果精确至0.1%。

粗细集料技术指标表

粗细集料技术指标表
反应小于0.10%
粗集料技术项目(行标)
技术要求


碎石压碎值指标(%)
<10
<20
卵石压碎值指标(%)
坚固性(硫酸钠溶液法经5次循环后的质量损失值%)
吸水率(%)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
含泥量(按质量计%)
有害物质含量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有机物(比色法)
硫化物及硫酸盐(S03质量计%)
<12
反应小于0.10%
技术要求
Ⅲ ≤2.0 ≤1.0 合格 ≤1.0 <0.06 ≤5.0 ≤2.0 ≤10.0 ≤5.0
≤10.0
<30 >2500 >1350 <47 反应试验后,由砂配制 裂缝、酥裂、胶体外溢 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 反应小于0.10%
技术要求
Ⅲ <2.0 <1.0 合格 <0.5 <0.06 <5.0 <2.0
坚固性
天Hale Waihona Puke 砂(硫酸钠溶液法经5次循环后的质量损失%)
人工砂单级最大压碎值指标(%)
<3.0 0
<1.0 0
<8.0 <20
<5.0 <1.0 <3.0 <1.0 <8.0 <25
表观密度(kg/m3)
>2500
松散堆积密度(kg/m3)
>1350
空隙率(%) 碱集料反应
<47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砂配制 的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 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
人工砂的石粉含 量(按质量 计%)
亚甲蓝试验
MB值<1.4或合格 MB值≥1.4或不合格
坚固性
天然砂
(硫酸
钠溶液法经5次循环后的质量损失%)
人工砂单级最大压碎值指标(%)

粗细集料

粗细集料

粗细集料最大粒径和公称最大粒径概念1.集料最大粒径指集料100%都要求通过的最小标准筛筛孔尺寸。

2.集料公称最大粒径指集料可能全部通过或允许有少量筛余(筛余量不超过10%)的最小标准筛筛孔尺寸。

表干密度、毛体积密度试验:试验一:表观密度试验1.试验目的测定粗集料多种形式的密度,包括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等,为计算空隙率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

2.试验仪器设备(1)静水天平(或天平):可悬挂吊篮测定集料在水中的质量,能够满足不同粒径粗集料试验时的称量要求,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2)吊篮:采用带有小孔的耐锈蚀材料制成,体积大小要适合每次试验材料数量。

(3)带有溢流口的水槽,试验时能保证水面高度一致。

(4)烘箱:能控温在105℃±5℃。

(5)其他:包括温度计、瓷盘、标准筛、刷子、毛巾等。

3.试验方法和步骤(1)将待测试样用 4.75mm的筛过筛,对2.36-4.75mm集料,或者混在4.75mm以下的石屑中的粗集料,则用2.36mm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缩或分料器法缩分成所需的质量,分两份备用。

针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并要求每份试样保持原有的级配。

在测定2.36-4。

75mm的粗集料时试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不得丢失集料。

(所需最小试样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2)将待测试样浸泡水中一段时间后,小心漂洗干净,漂洗时防止颗粒损失。

(3)取一份试样放入盛水器皿中,注入清水,高出试样至少20mm,搅动石料,排除其上的气泡。

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

(4)将吊篮浸入溢流水槽中,控制水温在15~25℃的范围。

水槽的水面高度由溢流口调节,试验过程始终保持在同一位置。

天平调零。

(5)将试样转入吊篮,在水面维持不变的状态下,称取集料在水中的质量(mw)。

(6)提起吊篮稍加滴水后,将试样全部倒人瓷盘或直接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

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拭集料颗粒表面的水,直到表面看不到发亮的水迹,使石料处在饱和面干状态;当集料颗粒较大时,也可逐颗擦干。

粗、细集料技指标

粗、细集料技指标

水泥混凝土用粗细集料技术指标一、细集料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且粒径小于5mm的河砂;当河砂不易得到时,可采用符合规定的其他天然砂或人工砂;细集料不宜采用海砂,不得不采用时,应经冲洗处理。

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6.3.1的规定。

表6.3.1细集料的技术指标注:1、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有抗冻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砌筑砂浆。

2、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包括机制砂的混合砂。

3、石粉含量系指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4、砂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5、当对砂的坚固性有怀疑时,应做坚固性试验。

6、当碱集料反应不符合表中要求时,应采取抑制碱集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6.3.2细集料宜按同产地、同规格、连续进场数量不超过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小批量进场的宜以不超过200m3或300t为一验收批进行检验;当质量稳定且进料量较大时,可以1000t为一验收批。

检验内容应包括外观、筛分、细度模数、有机物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及人工砂的石粉含量等;必要时尚应对坚固性、有害物质含量、氯离子含量及碱活性等指标进行检验。

检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规定。

6.3.3砂的分类应符合表6.3.3的规定。

表6.3.3砂的分类注:细度模数主要反映全部颗粒的粗细程度,不完全反映颗粒的级配情况,混凝土配制时应同时考虑砂的细度模数和级配情况。

6.3.4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应处于6.3.4中的任一级配区以内。

表6.3.4中的任一级配区以内表6.3.4细集料的分区及级配范围注:1、表中除4.75mm和600um 筛孔外,其余各筛孔的累计筛余允许超出分界线,但起超出量不得大于5%。

2、人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Ⅰ区可放宽到100%~85%,Ⅱ区可放宽到100%~80%,Ⅲ区可放宽到100%~75%。

粗细集料技指标

粗细集料技指标

粗细集料技指标
1.颗粒形状和表面特性:颗粒形状和表面特性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
要因素。

一般来说,粗集料的颗粒应该呈块状或平面状,而不应该呈片状
或针状,表面应该光滑,无明显的裂缝和角。

细集料的颗粒形状应该规则,而不应该呈胶凝状。

2.颗粒大小和粒度分布:颗粒大小和粒度分布是影响混凝土工作性能
和强度的重要因素。

混凝土中粗、细集料的颗粒大小应该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粒度分布应该合理,细集料应该包含合适的细砂和粉状物质。

3.空隙率和密实度:混凝土中有一定比例的空隙是不可避免的,但空
隙率和密实度的大小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透性。

因此,合适的空
隙率和密实度是粗、细集料技术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4.互相黏聚性和与水泥石粘结性:集料在混凝土中的黏聚性和与水泥
石的粘结性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集料颗粒应
该具有适度的黏聚性,能够与水泥石充分粘结。

5.吸水性和含水率:集料的吸水性和含水率对于混凝土的性能有一定
的影响。

过高的吸水性和含水率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性能下降。

对于具体的粗、细集料技术指标要求,可以参考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标准。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混凝土的使用环境和要求,可以根据现场试验和
经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总体而言,粗、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该综合
考虑其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能,以确保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工作
性能和耐久性。

粗、细集料技指标

粗、细集料技指标

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且粒径小于5mm的河砂;当河砂不易得到时,可采用符合规定的其他天然砂或人工砂;细集料不宜采用海砂,不得不采用时,应经冲洗处理。

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6.3.1的规定。

注:1、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有抗冻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砌筑砂浆。

2、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包括机制砂的混合砂。

3、石粉含量系指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4、砂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5、当对砂的坚固性有怀疑时,应做坚固性试验。

6、当碱集料反应不符合表中要求时,应采取抑制碱集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宜按同产地、同规格、连续进场数量不超过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小批量进场的宜以不超过200m3或300t为一验收批进行检验;当质量稳定且进料量较大时,可以1000t为一验收批。

检验内容应包括外观、筛分、细度模数、有机物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及人工砂的石粉含量等;必要时尚应对坚固性、有害物质含量、氯离子含量及碱活性等指标进行检验。

检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规定。

6.3.3砂的分类应符合表6.3.3的规定。

源-于-网-络-收-集注:细度模数主要反映全部颗粒的粗细程度,不完全反映颗粒的级配情况,混凝土配制时应同时考虑砂的细度模数和级配情况。

6.3.4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应处于6.3.4中的任一级配区以内。

细集料的分区及级配范围注:1、表中除4.75mm和600um 筛孔外,其余各筛孔的累计筛余允许超出分界线,但起超出量不得大于5%。

2、人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Ⅰ区可放宽到100%~85%,Ⅱ区可放宽到100%~80%,Ⅲ区可放宽到100%~75%。

3、Ⅰ区砂宜提高砂率配低流动性混凝土;Ⅱ区砂宜优先选用配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Ⅲ区砂宜适当降低砂率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粗细集料试验结果精度及允许偏差

粗细集料试验结果精度及允许偏差

粗细集料试验技术要求粗集料:1、筛分:称量准确至总质量的%,筛分后质量损失不大于%结果精确至%,取平均值,两次差值超1%时重新试验。

2、密度吸水率: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结果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两次结果之差不超过,吸水率精确至%两结果之差不超过%。

3、堆积密度:感量不大于称量的确良%,结果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到平均值。

4、含泥量泥块含量:感量不大于称量的%,计算精确至%,取平均值,两结果差超过%重新试验,泥块含量超过%重新试验。

5、针片状含量:感量不大于称量的%计算精确至%,结果差小于平均值的20%加一次取3次试验平均值。

6、压碎值:称量准确至1g,计算至%结果取3次试验的平均值。

细集料:1、筛分:称500g准确至0.5g,筛分后质量损失不大于1%,结果取平均值,两细度模数差超过时应重新试验。

2、表观密度:称300g,天平感量不大于1g,试验温度23±,取两次结果平均值,两结果之差不得大于cm3。

3、密度吸水率:称1000g,天平感量不大于,试验温度23±,结果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两次结果于平均值之差不大于cm3,吸水率精确至%,两次结果与平均值之差不大于%。

4、堆积密度:取1L容量筒天平感量5g,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空隙率精确至%,取两次结果平均值。

5、含水率:感量不大于2g,称500g,结果结果精确至%,取平均值。

6、含泥量:称取400g试样两份(天平感量不大于1g),结果计算至%取平均值,两次结果差超过%重新试验。

7、泥块含量:称200g,(天平感量2g),结果精确至%取平均值,两结果差超过%重新试验。

8、云母含量:称10-20g(天平感量不大于),结果精确至%。

9、轻物质含量:称200g(天平感量)结果精确至%结果取平均值。

10、坚固性:称100g(感量)结果精确至1%。

三氧化硫含量:称100g (天平感量)结果精确至%取平均值,两结果差大于%重新试验。

11、。

检测培训《粗、细集料试验、矿料级配设计》07-11-6

检测培训《粗、细集料试验、矿料级配设计》07-11-6

5. 坚固性
除前述的将原岩加工成规则试块进行 抗冻性和坚固性试验外,对已轧制成的碎 石或天然卵石,亦可采用规定级配的各粒 级集料,按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42—2005》规定,选取规定数量的 集料,分别装在金属网篮中浸入饱和硫酸 钠溶液中进行干湿循环试验。经一定的循 环次数后,观察其表面破坏情况,并用质 量损失百分率来计算其坚固性。
分计筛余、累计筛余和通过量的关系
筛孔尺寸 /mm
d0 = Dmax d1 d2 d3 d4 d5 ┇ dk ┇ dn
存留质量/g
m0 = 0 m1 m2 m3 m4 m5 ┇ mk ┇ mn
分计筛余/%
α 0=0 α 1 α 2 α 3 α 4 α 5 ┇ α k ┇ α n A0 = 0 A1 = α A2 = α A3 = α A4 = α A5 = α
3. 级配(Gradation)
级配:
粗集料中各组成颗粒的分级和搭配称为 级配,级配通过筛分试验确定。
集料级配有关的参数:分计筛余百分率、 累计筛余百分率和通过百分率。
1、分计筛余百分率 是指某号筛上的筛余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百分率
2、累计筛余百分率 是指某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和大于该号筛的各筛 分计筛余百分率之总和 3、通过百分率 是指通过某号筛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 率,即100与某号筛累计筛余百分率之差
a
0
m0 m1 m2
T
(2)细集料的毛体积密度、表干密度(饱和面干密度)、 吸水率 [细集料毛体积密度、表干密度测定方法]:按照《公路 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规定,将细集料在 水中浸24h,使开口孔隙饱水,再适当蒸发表面水后放 人饱和面干试模,提起饱和面于试模后要求饱和面干试 样的塌陷形状如图1-8,立即称取饱和面干试样质量m3, 迅速放人容量瓶中,将水加满,称其质量m2。倒出容量 瓶中的水和细集料并装满水,称得容量瓶装满水的质量 为m1,将倒出的细集料在规定条件(105℃±5℃烘干至 恒重)下烘干后称其质量为m0。按式(1—25)和式(1—26) 计算出毛体积密度ρb、表干密度ρs。

粗集料的各项指标

粗集料的各项指标
2.36)-5A
4.0-A
4.75(累计筛余)
二、表观密度:
(容量瓶法)
烘干试样约300g,试验温度(23±1.7)℃,两次结果之差≤0.01g/c㎡,小数点保留3位。
三、含泥量
称取约400g烘干试样,含泥量准确到0.1%,两次结果之差≤
0.5%。在砼中粗集料的技术要求
项目
石料压碎值%
针片状含量%
含泥量%
粗集料的各项指标
一、筛分的取样
指公称最大粒径
4.75 - 9.5㎜取样1㎏
9.5 - 19㎜取样3㎏
16 - 31.5㎜取样4㎏
损耗率不大于0.3%
二、表观密度
4.75 - 9.5㎜取样1㎏
9.5 - 19㎜取样1㎏
16 - 31.5㎜取样1.5㎏以上
对于表干,表观,毛体积相对密度,两次结果相差不得超过0.02,对吸水率不得超过0.2%。
吸水率:2位小数,密度3位小数。
称质量时天平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三、含泥量
4.75 - 9.5㎜取样2㎏
9.5 - 19㎜取样6㎏
16 - 31.5㎜取样10㎏
含泥量精确到0.15%,两次结果的差值≤0.2%。
四、针片状颗粒含量
4.75 - 9.5㎜取样0.3㎏
9.5 - 19㎜取样2㎏
16 - 31.5㎜取样5㎏,精确到0.1%。
五、压碎值试验
3000g左右,精确到0.1%。
细集料的各项指标
一、筛分
取样准确称取500g,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准确至0.5g,损耗不超过1%,分计筛余、累计筛余、通过率精确至0.1%,细度模数准确至0.01,两次细度模数之差≤0.2。
Mx=(A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1.8.1沥青层用粗集料包括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钢渣、矿渣等,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得使用筛选砾石和矿渣。

粗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或施工单位自行加工。

1.8.2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表 1.8.2的规定。

当单一规格集料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表中要求,而按照集料配比计算的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

对受热易变质的集料,宜采用经拌和机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1.8.2单高速公路及一级其他等试验方公路指标位表面层其他层次级公路法石料压碎值不%262830T 0316大于洛杉矶磨耗损失%283035T 0317不大于表观相对密度 t/m 3 2.60 2.50 2.45T 0304不小于吸水率% 2.0 3.0 3.0T 0304不大于坚固性%1212-T 0314不大于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151820料)不大于%1215-其中粒径大于9.5mm %1820-T 0312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 9.5mm不大于水洗法 <0.075mm 颗粒含%111T 0310量不大于软石含量%355T 0320不大于注:①坚固性试验可根据需要进行;②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多孔玄武岩的视密度可放宽至 2.45t/m 3,吸水率可放宽至3%,但必须得到建设单位的批准,且不得用于SMA路面;③对 S14 即 3~5 规格的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可不予要求, <0.075mm含量可放宽到3%。

1.8.3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按表 1.8.3的规定生产和使用。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规格表 1.8.3规公称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格粒径 106 756353 37.31.26. 19. 13. 9.5 1.7 2.3 0.6名 (mm)55502 5 6称S140~ 100 90---0-1-0-5751005S240~100 90--0-1-0-5601005S330~100 90---0-1-0-5601005S425~100 90---0-1-0-5501005S520~10090---0-1-0-5401005S615~10090---0-1-0-5 301005S710~10090----0-10-5 301005S810~100 90--0-1-0-5 251005S9 10~100 90- -0-10-5 201005S10 10 ~100 90-0-10-5 151005S11 5~ 15100 90-40-0-10-5100 705S12 5~ 1010090-0-10-51005S13 3~ 1010090-40-0-2 0-5100700S14 3 ~510090-0-1 0-310051.8.4采石场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彻底清除覆盖层及泥土夹层。

粗细集料技术标准

粗细集料技术标准

粗集料各项试验试样质量1.总质量、筛上重、分计筛余、累计筛余、通过百分率准确至0.1%.2.各分计筛余及筛底存量的总和与筛前试样的干燥总质量相比,相差不得超过总质量的0.5%.3.损耗率不得大于0.3%,两次试验结果P0.075的差值不得超过1%。

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网篮法)数据准确及范围1.(表观、表干、毛体积)相对密度计算至小数点后三位,无量纲。

2.吸水率精确至0.01%。

3.(表观、表干、毛体积)相对密度,两次试验结果相差不得超过0.02,吸水率不得超过0.2%。

粗集料堆积密度及空隙率试验4.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350 kg/m3,空隙率小于47%。

容量筒的选择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范围无要求。

粗集料含泥量及泥块含量试验数据准确及范围1.含泥量:精确至0.1%,以两次试验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的差值不得超过0.2%。

2.泥块含量:精确至0.1%,以两次试验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的差值不得超过0.1%。

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数据准确及范围(水泥砼用)1.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粗集料压碎值试验数据准确及范围1.准确至1g,以三个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三次试验总量取相同值,不超过3000g。

粗集料技术要求细集料细集料筛分试验1.筛分:取干燥试样500g,准确至0.5g,各筛筛余试样质量精确至0.5g,分计筛余、累计筛余、通过百分率精确至0.1%,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的总量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差不得超过后者的1%。

2.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不得大于0.2.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1.取料300g,.(表观、表干、毛体积)相对密度计算至小数点后三位,无量纲,两次试验结果相差不得超过0.01g/cm3。

2.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350 kg/m3,空隙率小于47%。

细集料含泥量试验1.取料400g,计算至0.1%,两次结果差值不得超过0.5%。

我国集料的技术指标方案

我国集料的技术指标方案
实测记录
试验方法 T 0352 T 0103
T 0351
T 0353 T 0355
3.1亲水系数
•称取烘干至恒重的矿粉5g,放在研钵中,加入15ml~30ml 蒸馏水,细磨5min后把悬浮液洗入量筒中,使量筒液面 恰为50ml;将另一份同样质量的矿粉,用煤油研磨冲洗 到量筒,页面亦为50ml。每天两次记录沉淀体积,直至 体积不变,水中沉淀为VB,油中沉淀为VH。 亲水系数:
我国集料技术指标
1.粗集料技术指标 2.细集料的技术指标 3.矿粉(填料)的技术指标
1.粗集料的技术指标
表1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
单位
表面层

其他层次
其他等级 公路
试验方法
1.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 % 26
28
30 T 0316
2.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 % 28
30
35 T 0317
亚甲蓝值
不大于 g/kg
25

T 0346
棱角性(流动时间) 不小于 s
30

T 0345
2.1细集料含泥量
•称取质量为m0的烘干试样置于桶中,加入洁净水,充分搅 拌后,浸泡24h,然后淘洗,使尘屑、淤泥和黏土与沙粒分
离,悬浮于水中,然后缓慢将浊液倒入1.18mm~0.075mm
套筛上,然后在加水于桶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水清澈。
Q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1 m0
100 %
针片状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击实75次)
粗集料扁平颗粒含量对高温抗剪强度的影响
1.4粗集料棱角性
US (U1 U2 U3) 3

集料技术要求

集料技术要求

粗集料技术指标
本项目要求采用5-10mm的级配碎石符合连续级配要求,碎石5-31.5mm、5-25mm合成的级配要
31.5mm,10-20mm的单粒级配可以不用参照以上要求,但合成后级配必须符合连续级配要求。

备注:本项目部砼强度等级为C30-C60,采用Ⅱ类技术指标
备注:以上技术指标参照桥规:JTG/T F90-2011,如若规范有变动或设计有要求,皆按照最新的标准规范和设计要
求来进行控制。

备注:本项目部砼强度等级为C30-C60,采用Ⅱ类技术指标
备注:本项目部砼强度等级为C30-C60,采用中砂
备注:本项目部砼强度等级为C30-C60,采用Ⅱ类技术
指标
级配要求符合连续级配要求,碎石16-成后级配必须符合连续级配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粗细集料技指标
————————————————————————————————作者:————————————————————————————————日期:
水泥混凝土用粗细集料技术指标 一、细集料
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且粒径小于5mm 的河砂;当河砂不易得到时,可采用符合规定的其他天然砂或人工砂;细集料不宜采用海砂,不得不采用时,应经冲洗处理。

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6.3.1的规定。

表6.3.1细集料的技术指标
注:1、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有抗冻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
C30的混凝土和砌筑砂浆。

2、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包括机制砂的混合砂。

3、石粉含量系指粒径小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

4、砂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5、当对砂的坚固性有怀疑时,应做坚固性试验。

6、当碱集料反应不符合表中要求时,应采取抑制碱集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6.3.2细集料宜按同产地、同规格、连续进场数量不超过400m 3或600t 为一验收批,小批量进场的宜以不超过200m 3或300t 为一验收批进行检验;当质量稳定且进料量较大时,可以1000t 为一验收批。

检验内容应包括外观、筛分、细度模数、有机物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及人工砂的石粉含量等;必要时尚应对坚固性、有害物质含量、氯离子含量及碱活性等指标进行检验。

检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规定。

项 目
技术要求
Ⅰ类 Ⅱ类 Ⅲ类 有害物质含量
云母(按质量计,%) ≤1.0 ≤2.0 ≤2.0 轻物质(按质量计,%)
≤1.0 ≤1.0 ≤1.0 有机物(比色法)
合格 合格 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 3质量计,%) ≤1.0 ≤1.0 ≤1.0 氯化物(以氯离子质量计,%)
<0.01 <0.02 <0.06 天然砂含泥量(按质量计,%) ≤2.0 ≤3.0 ≤5.0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0.5 ≤1.0 ≤2.0 人工砂的石粉含量
(按质量计,%)
亚甲蓝试验
MB 值<1.4或合格 ≤5.0 ≤7.0 ≤10.0 MB 值≥1.4或不合格
≤2.0 ≤3.0 ≤5.0 坚固性
天然砂(硫酸钠溶液法经5次循环合的质量损失,%)
≤8 ≤8 ≤10 人工砂单级最大压碎指标(%) <20
<25 <30
表观密度(kg/m 3) >2 500 松散堆积密度我(kg/m 3)
>1 350 空隙率(%) <47
碱集料反应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砂配制的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6.3.3砂的分类应符合表6.3.3的规定。

表6.3.3砂的分类
砂组粗砂中砂细砂
细度模数 3.7~3.1 3.0~2.3 2.2~1.6
注:细度模数主要反映全部颗粒的粗细程度,不完全反映颗粒的级配情况,混凝土配制时应同时考虑砂的细度模数和级配情况。

6.3.4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应处于6.3.4中的任一级配区以内。

表6.3.4中的任一级配区以内
表6.3.4细集料的分区及级配范围
方孔筛筛孔边长尺寸
累计筛余(%)
级配区
Ⅰ区Ⅱ区Ⅲ区
4.75mm 10~0 10~0 10~0 2.36mm 35~5 25~0 15~0 1.18mm 65~35 50~10 25~0 600um 85~71 70~41 40~16
方孔筛筛孔边长尺寸
累计筛余(%)
级配区
Ⅰ区Ⅱ区Ⅲ区
300um 95~80 92~70 85~55
150um 100~90 100~90 100~90
注:1、表中除4.75mm和600um 筛孔外,其余各筛孔的累计筛余允许超出分界线,但起超出量不得大于5%。

2、人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Ⅰ区可放宽到100%~85%,Ⅱ区可放宽到100%~80%,Ⅲ区可放宽到100%~75%。

3、Ⅰ区砂宜提高砂率配低流动性混凝土;Ⅱ区砂宜优先选用配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Ⅲ区砂宜适当降低砂率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4、对高性能、高强度、泵送混凝土宜选用细度模数为2.9~2.6的中砂。

2.36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不得在于15%,300um 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宜在85%~92%范围内。

二、粗集料
6.4.1粗集料宜采用质地坚硬、洁净、级配合理、粒形良好、吸水率水的碎石或卵石,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4.1的规定。

表6.4.1粗集料技术指标
项目
技术要求
Ⅰ类Ⅱ类Ⅲ类
碎石压碎指标(%)<18 <20 <30
卵石压碎指标(%)<20 <25 <25 坚固性(硫酸钠溶液法经5次循环后质量损失值,%)<5 <8 <12 吸水率(%)<1.0 <2.0成<2.5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5 <15 <25
有害物质含量
含泥量(按质量计,%)<0.5 <1.0 <1.5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 <0.5 <0.7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合格合格有机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0.5 <1.0 <1.0
岩石抗压强度(水饱和状态,MPa)火成山岩>80;变质岩>60;水成岩>30 表观密度(kg/m3)>2 500
松散堆积密度(kg/m3)>1 350
空隙率(%)<47
碱集料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
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
应小于0.10%
注:1、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在于C60的混凝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为C30~C60及有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

2、粗集料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3、岩石的抗压强度除应满足表中要求外,其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应不小于1.5.岩石强度首先应由生产单位提供,工程中可采用压碎值指标进行质量控制。

4、当粗集料中含有颗粒状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后,方向采用。

5、采用卵石破碎成砾石时,应具有两个及以上的破碎面,且其破碎面应不小于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