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研究课程介绍

合集下载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国叙事学》是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一部重要研究著作,该著作对中国叙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世界和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该研究进行简要阐述。

一、《中国叙事学》的主要内容本书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中国叙事文化的本质特征,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分别是:叙事与认知的关系、中国叙事研究的方法论、中国文化叙事的意义。

作者首先提出叙事是一种认知活动的原理,并且认为认知与叙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叙事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的变化和发展。

作者通过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作品的剖析,说明了文学叙事的思维形态,分析了叙事与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

作者同时论述了中国叙事研究的方法论,他认为,中国叙事研究应该拥有一个独特的理论构架,这个构架应该充分考虑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中国思维方式的独特特征。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中国文化叙事的意义,认为中国文学叙事是一种表达民族认同的方式,每一个故事或小说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1.启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思维方式的书。

在这个书中,浦安迪通过对中国文学的分析,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丰富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浦安迪提出的叙事与认知的关系理论、中国叙事研究的方法论等都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这样的研究方式和理论框架,可以丰富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3.拓宽了文化交流的渠道。

浦安迪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反响,还为中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通过对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也可以更好地向西方文化介绍中国文化。

这样的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总之,《中国叙事学》是一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著作,它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叙事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之处,还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旨在探索叙事的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

它涉及到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包括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它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意义和情感,以及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

文本分析是对叙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结构分析则是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以探讨作品的形式和功能。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形式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叙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如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华莱士·马丁等。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叙事作品的方法,也为我们揭示了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初中文艺美学国外叙事学

初中文艺美学国外叙事学
详细描述
文艺美学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语言、形象、结 构、风格等,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读者的审美体验。它强 调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和感知,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 价值。
文艺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文艺美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详细描述
通过学习文艺美学,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感知,提高对美 的敏感度和创造力。同时,文艺美学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不同 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培养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叙事学
跨学科研究
现代叙事学开始与其他学 科进行交叉研究,如文学 批评、心理学、人类学等 。
关注读者与语境
现代叙事学开始关注读者 对叙事的接受和理解,以 及语境对叙事意义的影响 。
跨媒介叙事
现代叙事学也开始关注跨 媒介叙事,即如何通过不 同媒介来讲述同一个故事 。
后现代叙事学
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
,为进一步完善初中文艺美学课程提供参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故事、 虚拟现实等,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 地理解叙事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 习效果。
实践与应用
叙事学在初中文艺美学课程中的应 用将更加广泛,不仅限于理论学习 ,还可以通过创作、表演等形式培 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叙事学在初中文艺美学课程中的未来研究方向
初中生叙事能力培养
02
国外叙事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叙事学
01
02
03
叙事学起源
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 代的法国,作为结构主义 的一部分,旨在研究叙事 文本的结构和规律。
故事与话语的区分

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研究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25-25页
主题词: 叙事学;叙事作品;遣词造句;超越语言;语言学;文体学;结构;聚焦
摘要:从学科分类来说,叙事学与文体学分别属于文学和语言学这两个不同的领域。

在关注面上,叙事学与文体学都有着自己的盲区:前者聚焦于超越文字层面的结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作品的遣词造句;后者则聚焦于作品的语言,而忽略了超越语言的结构技巧。

若要对叙事作品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必须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完整版叙事学

完整版叙事学

第一章表达第一节视角一、视角与声音二、视角的承当者与构成视角的承当者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表达者,故事由他观察也由他讲述;另一类是故事中的人物,包括第一人称表达文中的人物兼表达者“我〞,也包括第三人称叙事文中的各类人物.视角主要由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两大局部构成.三、视角的根本类型:(一)非聚焦型非聚焦又称为零度聚焦, 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 表达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表达的故事, 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总之,在非聚焦型中,表达者知道得比任何一个人物都多.传统的叙事文尤其是我国传统叙事文大多属于这一类型.(二)内聚焦型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都严格地根据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内聚焦型也可以出现在第三人称叙事文中.表达者虽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并将这一特定的视野范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根据焦点的稳定程度,内聚焦型视角又可分为三种亚类型:(1)固定内聚焦型被表达的事件通过单一人物的意识现出,它的特点是视角自始至终来自一个人物.(2)不定内聚焦型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呈现不同事件,这种焦点移动与非聚焦型视角不同,它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必须限定在单一人物身上.(3)多重内聚焦型同样的事件被表达屡次,每次根据不同人物各自的位置现出.(三)外聚焦型在外聚焦型视角中,表达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四、视角的变异理论上互相区别的聚焦类型在实际运用上往往会出现交叉和渗透现象.具体说来,许多叙事作品都不是运用一种视角类型完成的,聚焦方式也不一定一成不变地贯穿于一部作品的始终,有些作家在创作中甚至有意安排多种聚焦类型.视角变异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减少信息和增加信息、减少信息又称省叙,指从已采纳的视角类型中扣留一些信息,换句话说,表达者或人物知道而成心向读者隐瞒.省叙最突出的表现是对非聚焦型视角的限制.增加信息又称扩叙,表达者或人物突破单一的聚焦方式进入更广阔的视野,或者说,向读者提供超过表达者或人物在某一聚焦位置上所了解的信息.扩叙可出现在内聚焦作品中, 或插入表达者的议论,或描写人物不可能看到的景象,或披露另一人物的思想.第二节表达者表达者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称“声音或讲话者〞,它与视角一起,构成了表达. 一、表达者与真实作者、暗含作者真实作者是创作或写作叙事作品的人, 表达者那么是作品中的故事讲述者. 真实作者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表达者那么是真实作者想象的产物, 是叙事文本的话语.表达者也不同于暗含者,尽管两者同居于叙事文内.暗含作者,又称“作者的第二自我",他诞生于真实作者的创作状态中.暗含作者是作品创作和交流中的构成因素之一,他是由读者从文本中建构的, 是读者把握和理解作品的产物.与表达者相比,暗含作者没有声音、没有直接的交流手段, 也就是说他未表达为语言符号.二、表达者类型〔一〕异表达者与同表达者异表达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 他表达的是别人的故事;同表达者是故事中的人物, 他表达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故事. 异表达者由于不参与故事, 因此在表达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同表达者不如异表达者那样自由,他必须讲自己的或自己所见所闻的故事.同表达者可以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同表达者也可作为故事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二〕外表达者与内表达者外表达者是第一层次故事的讲述着.他在作品中可以居支配地位,也可以仅起框架作用. 内表达者指故事内讲故事的人,换句话说,故事中的人物变成了表达者. 这类表达者在作品中往往具有交代和解说的功能.〔三〕“自然而然〞的表达者与“自我意识〞的表达者“自然而然〞的表达者指表达者隐身于文本之中,尽量不露出写作或表达的痕迹,仿佛人物、事件自行呈现,由此造成一种真实的“幻觉〞.“自我意识〞的表达者或多或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出面说明自己在表达.〔四〕客观表达者与干预表达者客观表达者只充当故事的传达者,起陈述故事的作用,不说明自己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 即使讲到最伤心或最得意之处也保持不介入的态度.当今,客观表达者呈现两种开展趋势, 一是对外部世界的“实录〞,二是对内心世界的“复制〞.干预表达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它可以或多或少自由地表达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在陈述故事的同时具有解释和评论的功能.干预表达者可以直接对故事中的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发表长篇评论.此外,干预表达者还可以通过与表达接受者的对话和问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寻求读者的支持.四、表达者的违规现象五、表达者的功能〔一〕表达功能〔二〕组织功能〔三〕见证功能〔四〕评论功能〔五〕交流功能第三节表达接受者一、何谓表达接受者表达接受者是与表达者相对应的概念,是表达者的交流对象,文本里的听众.表达接受者不同于读者. 表达接受者是叙事文内的参与者,是虚构的,而读者那么是叙事文外的真实存在,是现实生活中千差万别的人.表达接受者也不可与暗含读者混淆,虽然两者同居于叙事文内, 有重合之处.暗含读者是暗含作者设想的读者形象, 由暗含作者赋予他某种特性、水平和爱好.暗含读者隐身于作品之中,充当作品的全面接受者.而表达接受者是表达者的听众,与表达者互相依存. 在作品中表达接受者有显隐多寡的差异,甚至可以作为人物出现.同时他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全部或部分的差异.表达接受者也不同于理想读者.理想读者是一种理论建构,它具有完全的“文学水平〞,并能在某一特定文体里发现无限文本并进行阐释. 表达接受者那么是文本的组成局部, 他的水平和活动范围都是有限的,他可以理解或证实表达者的话语,也可能显得很笨拙,不能理解叙述者的话语,甚至抗拒表达者的话语.二、表达接受者的信号第一,表达接受者显而易见得信号是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出现,换句话中,表达者向故事中的某个人物讲述.第二,表达接受者的信号可以出现在表达者对表达接受者的称谓上.第三, 表达接受者的信号还可以从表达者的直觉表达或表达中表达.第四, 表达接受者的信号也可以表现在表达者的语气上.第五,从表达者对事件、人物的介绍、说明、解释和比拟中感受表达接受者的信号三、表达接受者类型(一)个体表达接受者与群体表达接受者个体表达接受者,指表达者在表达中所面对的一位听众,这位听众一般以人物的身份在故事中出现.群体表达接受者指表达者拥有的几个或众多的听众.群体表达接受者又有同质与异质之分.表达者假设面对的是一种类型的听众,这些听众就是同质的表达者,异质表达者那么指叙事文中的听众在身份、道德、智力、情感等方面不尽相同.(二)外表达接受者与内表达接受者外表达接受者与外表达者同处于第一种叙事之中,他是外表达者的听众.内表达接受者与内表达者相应,处于第二叙事中,是内表达者诉说的对象.四、表达接受者的功能第一,通过对表达接受者与表达者之间种种关系的分析,可以建构起不同的表达者形象.第二,表达接受者〔尤其在充当作品中人物时〕对情节的开展和故事的表达具有一定制约作用.第三,表达接受者是表达者与读者之间的终结,这是表达接受者在叙事文中一直起着的作用.第四节叙事时间一、时序〔一〕逆时序开端时间:即叙事文开始表达的那一时刻,一般指作品中第一段话语标出的时间位置. 结尾时间:即叙事文最后一个表达段的时间位置,它标志着故事的结束.在此根底上,我们将以开端时间为起点的表达称为现时表达,它与偏离这一表达层去追溯过去或预言未来的逆时表达构成一组对立,而现时表达与逆时表达之间的时间距离为跨度,逆时表达所涵盖的故事时间长度为幅度.逆时序主要研究三种时间运动轨迹:闪回、闪前、交错. 闪回又称“倒叙〞,即回头表达先前发生的事情.根据闪回与开端时间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分为外部闪回、内部闪回和混合闪回. 外部闪回叙述的是开端时间之前的故事,内部闪回表达开端时间之后的故事,混合闪回那么是外部闪回与内部闪回的结合,幅度从开端时间之前一直延续到开端时间之后.这种以开端时间为基点对闪回的区分其价值在于把握叙事文的情节运动,是直线开展,还是往返往复,由此揭示出情节开展的曲线轨迹.根据闪回与故事的关系可以将闪回分为整体闪回和局部闪回,这一区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闪回在情节中所占比重以及该作品的文体风格.整体闪回,指闪回构成情节的中央或主干.表达者把整个故事作为往事加以追述.局部闪回,又称偶然闪回,是对故事中某一时刻的回忆或交待.根据闪回在叙事文中的功能,又可将闪回分为填充闪回、比照闪回、重复闪回.这些性能的闪回将对情节的开展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填充闪回指在事件之后追叙事件发生的过程,填补故事的空白.填充闪回是对表达中省略、遗漏的事件的补充、具有交待、解释、修正等功能.比照闪回指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追忆而与现实表达中的情景产生反差,由此加深作品的意蕴.重复闪回指对过去事件的重叙,是对往事的一种强调或重新评价.闪前又称“预叙〞,指表达者提前表达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件.闪前不同于暗示.闪前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是对后来事件的预先表达, 它通过时间上的指向性以引起读者的期待.而暗示大都模糊其辞,可视为后来事件的某种心理准备,读者只能在回味中领悟其中的含意.根据闪前与结尾时间的关系,可将闪前划分为外部闪前和内部闪前.外部闪前指表达故事结束后的事情,也就是说提前表达的事件在故事中不会出现.外部闪前常用来表现人物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担忧,以及对主人公后来的生涯和他的后代的交待等.内部闪前指对叙事文中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提示,它可用于故事开端对故事梗概的介绍和对故事结局的预言,使读者对故事有一个大致了解,并在阅读中获得求证的快感.根据闪前在作品中的功能,可将闪前分为填充闪前和重复闪前.填充闪前指事先填补事件空白的预叙,或者说事先表达在后来的情节开展中被省略的局部,填充闪前假设用于结尾时间之外,那么与外部闪前相同.重复闪前指事先预叙后面的事件.它与填充闪前不同的是它预叙的事件将在现时表达中展开.交错即闪回闪前的混合运用.在叙事作品中,表达时间的轨迹有时并不是清楚可见的,过去、现在、未来常常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交错.〔二〕非时序非时序不等于无时间,而是缺乏时间的线型开展.非时序是一种自由的时间连接,它往往依靠故事的结构特点、事件的相似性或物体的相对位置来组构作品,其表现形态大致有三种情况.块状即将时间上并无直接联系的几段表达按其语义组构成叙事作品.点射作品从某一时间点出发,向不同的时间点扩散.画面作品中时间处于凝固状态,表达者的目光主要集中于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物件,整个作品犹如一幅静物画.二、时限时限研究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与表达长度的关系.叙事学的速度概念即为故事时间与表达长度之比.我们将表达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根本相等的表达称为等述, 以此为基点,向两端延伸.表达时间短于故事时间为概述,表达时间长于故事时间为扩述, 表达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的是省略,表达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那么是静述.〔一〕等述表达时间与故事时间根本吻合.〔二〕概述表达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具体表现为用几句话或一段文字囊括一个长的或较长的故事时间.〔三〕扩述与概述相对,表达时间长于故事时间, 表达者缓缓地描述事件开展的过程和人物的动作、心理,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四〕省略表达暂停,故事时间无声地流逝.〔四〕静述与省略相反,故事时间暂停,表达充分展开,换句话说,表达不与任何故事时间对应.三、表达频率表达频率研究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表达次数的关系.表达一次发生一次的事件这是表达频率中最根本的类型,我们称之为单一性表达.表达几次发生几次的事件这也属于单一性表达,由于表达的次数与事件发生的次数相等.不过.这一类型表达的是屡次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事件.屡次表达发生一次的事件这是一种表达上的重复,这种重复旨在通过屡次表达以造成事件的多样性和风格的丰富性,增加阅读的难度,调动读者参与的积极性.表达一次发生屡次的事件这种重复表现在事件上.这一类型是概述的特殊形式,由于表达的事件相同或相似,因而它是一种带规律性的综述.第五节话语模式话语模式研究表达与人物语言的关系,即叙事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1.直接引语由引导词引导并用引号标出的人物对话和独白.2.自由直接引语省掉引导词和引号的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3.间接隐语表达者以第三人称明确报告人物语言和内心活动.4.自由间接引语表达者省掉引导词以第三人称模仿人物语言和内心活动.第六节非叙事性话语非叙事性话语指表达者〔或表达者通过事件、人物和环境〕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又称评论. 它表达的是表达者的意识和倾向.一公开的评论公开的评论指表达者直接出面,用自己的声音述说对故事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看法,告诉读者如何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如何领悟作品的意义.(一)解释解释的任务是告诉读者一些以其他方式难以得知和理解的事实,以便使他们更全面清楚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意义.介绍由表达者概述故事的根本情况,如时代背景、人物身份、故事梗概和结局等.分析由表达者出面分析事件的缘由,人物的行动、心理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修正由表达者纠正被人物、表达接受者曲解的局部.(二)议论议论指表达者发表的各种见解和看法,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读者了解情节和人物,还在于努力使表达接受者和读者同意他的看法,在作品的价值观上获得某种共识.指点这是对表达形式的挑明.为什么写这部作品,如何构思、编排等式指点的任务.指点突出了叙事文的虚构特征,它一般由自我意识的表达者担任.抒发指表达者明确表达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情感和倾向.抒发是公开评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使干预表达者的标志之一.揭示这是表达者对人生、社会的探讨和看法,它往往超越作品的范围而具有普遍意义.三、隐蔽的评论隐蔽的评论指表达者隐身于故事之中,通过故事结构和表达技巧来表达其对世界的看法,而自身不在作品中直接说明观点.〔一〕戏剧性评论戏剧性评论指表达者自身不出面评说,他隐身于幕后,由人物和场面显示其见解.人物的对话和思考是戏剧性评论的主要方式.在有些观念派作家笔下,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议论,在他身上表达对自身、对世界的一种观点和看法.戏剧性评论也可以通过事件的设置、场景的描写表现出来.〔二〕修辞性评论修辞性评论指表达者通过各种表达手段暗示其意义的方式.象征这是表达者的修辞手段之一,它的功用在于取代对某一理性观念的逻辑陈述.表达者借助叙事结构中的某一局部或整体,利用它们与经验世界的关联,含蓄形象地表现某种思想观念.比照表达者将相互对照或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反差从而使意义不言自明. 四、含混的评论含混的评论介于公开的评论与隐蔽的评论之间,其特征为表达语言的歧义性和意义的多重性.它既可以是公开的评论中的话中有话,也可以是隐蔽的评论中的言外之意.反讽是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术语,也是一个用得较滥的词汇.我们所理解的反讽是在罗马式反讽与近现代反讽因素融合的意义上.反讽的核心在于言意之间的对立,它展示的是言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二章故事叙事学的“故事〞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已脱离具体故事所承载的历史或现实的内涵而成为自主的存在.故事在这里被定义为从表达信息中独立出来的结构.第一节情节情节在这里被定义为事件的形式系列或语义系列,它是故事结构中的主干, 人物、环境的支撑点.一、情节的构成我们将情节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为功能,中间层为序列,最高层为情节.〔一〕功能功能是叙事文结构分析的一个根本概念,是故事中最小的叙事单位. 核心功能是故事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情节结构的既定局部, 具有抉择作用,引导情节向规定的方向开展.附属功能那么起着填充、修饰、完善核心功能的作用.它的功能性较弱,但在表达上有一定位置,它可以加快或减慢话语的速度,有时甚至以一种拖延性的符号出现,阻碍事件开展.〔二〕序列序列是由功能组成的完整的叙事句子,它通常具有时间和逻辑关系,序列有根本序列和复杂序列之分.根本序列由三个功能组合而成,这三个功能的组合与任何变化过程的三个必然阶段相适应, 即起因〔潜在的〕、过程、结果.根本序列以不同方式结合可产生发杂序列,其典型形式有以下三种.链状一个序列的结尾同时又是下一个序列的开头嵌入将另一序列插入这个序列中,使之成为这个序列的说明、比照和细节等.并列同一层次的序列借助某种相似点作平行连接.二、情节的组织原那么情节的组织原那么指序列组合为情节的规律.〔一〕承接原那么承接原那么包括时间连接、因果连接和空间连接.在这些连接方式中,也孕育着某些对抗和背叛,但它们仍是以常规为参照系列.时间连接序列按时间轴方向组合因果连接序列按因果关系连接空间连接序列按空间关系或空间位置组合.〔二〕理念原那么理念原那么是序列的语义排列原那么,它包括否认连接、实现连接和中央句连接.否认连接序列逐步向对立面过渡.实现连接序列向既定目标进发.中央句连接序列根据作品中央句的语义排列和扩展.三、情节类型〔一〕线型与非线型线型又称故事型,是情节的形式分类.它标明情节开展的轨迹,显示情节的组织关系.复线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论述的一种根本情节类型,它由四个层次组成:①主线,围绕主人公发生的、并在故事中起支配作用的故事线;②副线,贯穿整个作品的次要主人公的一系列事件;③作为背景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可以出现在作品的一个或几个片段之中;④非动作因素,即作品中关于哲学、社会、历史、道德的思考和论述,如一些富有哲理的对话和议论.单线指只有单一线索的情节类型.环形环形情节的主要特征是缺少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全文由许多小故事组成,其中也包括一些非动作话语.传统的环形连接一般为连环式,即从一个故事中引出另一个故事,其中多为故事结尾处出现某人,再由此人带入另一个故事.环形的另一连接方式是并列式,即作品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构成.非线型非线型情节类型是相对线型而言的,是对传统的故事型情节的一种冲击.它表现为线型情节的紊乱或隐退,其根本特征为打乱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淡化人物和情节.情节结构的开放这是对完整的情节结构的突破.情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也不是事件的句号,而是潜在着多种可能性的开放体系.情节的淡化这主要表达为叙事文中因果关系的消褪,故事呈自然状态,情节平淡、朦胧乃至支离破碎. 〔二〕转换型与范畴型转换型转换型情节指由情节由第一种情境转变为相应或相反的另一种情境,它显示了情节在语义上的开展变化.转换型情节大致有两种趋势:发现与对立.发现这是一种逐步揭示或证实事件真相的情节类型,它表达为不断追求、寻找的模式,具有认知的特征.对立这是一种由事件的对抗或事件向对立面转化构成的情节类型,它的深层结构式是二元对立.范畴型范畴情节指用为数不多的的具有指代意义的概念或短语去标准、统辖情节.在这种类型中, 序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集合,情节被视为某一范畴的繁衍.第二节人物一、人物理论之一:特性论〔一〕查特曼的“特性〞概念〔二〕福斯特的分类他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的人物分类理论.〔三〕尤恩的人物轴线为了更广泛地描述和概括人物类型,尤恩在?叙事文中的人物?一书中提出用三根轴线区分人物类型的主张,这是对人物特性的宏观描述.单一至复杂轴即从单一的区别性特征出发不断增加其特性数量逐渐向复杂的方向延伸.静态至开展轴静态一极的人物特性一般从开头到尾无重大变化,人物一出场就固定了.外部至内部轴在外部这一极上,人物只有纯粹的形体动作,不敞开内心世界.。

《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笔记

《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笔记

《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读书记录目录一、书籍概述 (2)1.1 书籍背景 (3)1.2 作者介绍 (3)1.3 书籍内容概述 (5)二、叙事学基本概念及理论 (5)2.1 叙事学定义 (6)2.2 叙事学起源与发展 (7)2.3 叙事学基本理论与概念 (8)三、《叙事学研究 (9)3.1 多元阐释的提出 (10)3.2 叙事学研究的多角度切入 (12)3.3 对传统叙事学理论的拓展与深化 (13)四、书中精彩内容解读 (14)4.1 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 (16)4.2 叙事手法与技巧的分析 (17)4.3 典型案例分析 (18)五、读书心得与感悟 (19)5.1 对叙事学的全新认识 (20)5.2 对多元阐释的理解与体会 (22)5.3 书中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前景 (23)一、书籍概述在我阅读这本名为《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的书籍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的丰富与深刻。

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叙事学研究的多元视角和广泛领域,它不仅探讨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深入到了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语境,揭示了叙事作品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深层联系。

这本书以其深度和广度,为我在叙事学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知识。

本书首先介绍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叙事学作为一门研究叙事结构和过程的理论框架的发展历程。

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对叙事作品进行解读,涉及文学、电影、电视、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

也讨论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叙事作品的变化和差异,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书中还探讨了叙事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研究视野。

书中特别强调了多元阐释的重要性,在叙事学研究领域,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相互碰撞和交融,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多元阐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叙事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以及其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种多元阐释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贯穿在实际案例分析中。

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

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

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一、本文概述叙事学,作为一门专注于研究叙事结构、功能和意义的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诞生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的发展历程、主要差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叙事学研究的特色,本文旨在揭示叙事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与差异,进而促进叙事学的跨学科交流与发展。

在西方,叙事学研究起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其代表人物如罗兰·巴特、热拉尔·热奈特等将叙事学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批评方法。

他们关注文本的内在结构,强调叙事作品的形式与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叙事学逐渐拓展到其他领域,如电影、戏剧、历史等。

在西方叙事学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

在中国,叙事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他们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学实践,对叙事学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中国的叙事学研究注重文本与语境的关系,强调叙事作品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

中国叙事学还关注叙事作品的审美体验,以及叙事与读者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对中西方叙事学研究的历程、特色及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叙事学研究的异同,本文旨在揭示叙事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与差异,为推动叙事学的跨学科交流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叙事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中国的叙事学研究,虽起步晚于西方,但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理论特色。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在古代,中国的叙事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史传文学、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中。

古代文论家们通过批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形成了诸如“虚实相生”“以意逆志”“因文见道”等叙事理论。

这些理论强调作者的主观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效果相结合,注重通过叙事来传达道德教化和人生哲理。

同时,古代叙事学还注重情节的构建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追求叙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叙事学

叙事学
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很早就开始了,但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诞生于法国。“叙事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学者托多罗夫提出。他在 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 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将文学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规律、自成一体的自足的符号系统,注重其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传统小说理论形成对照,结构主义叙事学将注意力从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着力探讨叙事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经典叙事学都是 20 世纪形式主义文论这一大家族的成员。它们关注文学系统自身的特征或规律,将文学作品视为独立自主、自成一体的艺术品。形式主义文论相对于传统文论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在小说领域尤为明显。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诞生于 17 或 18 世纪,19 世纪发展到高峰,20 世纪以来又有不少新的试验和动向。尽管不少小说家十分注重小说创作艺术,但 20 世纪以前小说理论和批评集中关注作品的社会道德意义,倡导和采用的往往是印象式、传记式、历史式的批评方法,把小说简单地看成观察生活的镜子或窗口,忽略作品的形式结构。
二、叙事视角
1. 叙事视角的分类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西方小说理论家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叙事视角问题。叙事性作品既然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那么就自然涉及到一个由“谁”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问题,也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问题,即叙事视角。
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80 年代后小说在叙事视角上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很多作品不再沿袭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而是采用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故事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去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形成多元叙事视角的方式。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叙述者是“我”,视角是“我父亲”,讲的是“我爷爷”的故事。

深度报道的叙事课件(1)

深度报道的叙事课件(1)
“老城我很熟,经常在里边走。我在天津生活50多 年,‘文革’时在社会底层滚过十几年,就是在老城区 里滚,结识了社会上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这对我 写Pag小e ▪ 24说帮助很大。一听说老城要拆,我想应该赶快做一
深度报道的叙事时间
▪实际时间和叙事时间 ▪深度报道的叙事时序
➢ 顺叙 叙事时间与实际时间在时间的矢向上大体一致 ➢ 倒叙
》2004.6.17)
Page ▪ 28
预叙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
▪评论式预叙
“保护私产入宪,终止了中华大地上千百年来变更财富所 有权的零和游戏,号召人们创造财富而不是争夺财富。在私有 财产权受到保护再次被确认的今天,经租房的存在不仅仅关乎 许多人的命运,更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我们希望用经租 房事件中形形色色的故事说明这个道理——产权确定是经济繁 荣的前提;个人产权的确定是社会发展的条件,而不是障碍。”
一、叙事研究的意义
从早到夜晚,各种叙事不断在街道上和楼房里出现,他们“涉及到事件 ”。 (接受者)一整天都在叙事的森林中穿行,这些叙事来自于新闻报道、广告和 赶在他准备上床睡觉时从睡眠的门下悄悄塞进最后几条信息的电视。……我们 的社会在三层意义上变成了一个叙述的社会:故事,对故事的引用以及无休无 止的故事叙述定义了我们这个社会。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与其说是叙事作品,不如说是 叙事作品的规律、或深层结构
▪新闻叙事学研究的主要范围,是从新闻文本出发, 揭示新闻叙事的原理与方法——也就是新闻是如 何通过文本的形式(叙述方式)来表现新闻本质的
Page ▪ 20
深度报道的叙事者
▪深度报道叙事者的基本类型
“2003年11月的一天,我到广州开会,听人说在 某职业病医院里,一个不到18岁的患病打工妹跳楼自 杀了,接着又有一个19岁的打工妹也在这家医院不治 而亡。在那个会议上,这件事很快就淹没在其他的话 题里,我却久久不能释怀一一是什么会使一个花季女 孩选择放弃生命,……虽然已有几年服务于打工群体 的工作经验,也接触过很多患职业病的打工者,最终 我还是决定走进那所医院,去看一看那些本应灿烂奔 放如夏花的生命,是如何承受了那不应由她们承受的 苦痛。”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
《中国叙事学》是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著作,该书探讨了中国叙事的理论和实践,并提供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1000字的简要介绍。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涵盖了一个不同的主题,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框架来理解中国叙事的本质和特点。

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叙事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浦安迪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研究,探讨了古代文化对中国叙事传统的影响,并分析了中国古代叙事艺术的特点和形式。

第二部分关注中国叙事的结构和形式。

作者通过对中国叙事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共同结构和叙事技巧。

他还讨论了中国古代叙事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现代中国叙事的新趋势和特色。

第四部分考察了中国叙事的跨文化交流和影响。

作者将中国叙事与其他文化的叙事进行比较,探讨了中国叙事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吸引力。

他还提供了一些实例,说明中国叙事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力。

最后一部分是对中国叙事学的前景和挑战的展望。

浦安迪分析了当前中国叙事领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一些方向和可能的挑战。

《中国叙事学》是一本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中国叙事的学术著作。

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中国叙事的本质和特点。

这本书不仅适合学术界,也适合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叙事的机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叙事的独特之处。

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研究第一篇:叙事学研究认真回顾《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课堂上,不管是古典小说,还是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教学,都有其特定的重点与难点,作为教师很难把握到位,小说知识零散,难以抓住重点。

并且,叙事学理论作为文艺理论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对于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比较深奥难懂。

通过学习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中学教师尚建军老师的专题讲座--《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我了解到了叙事学中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并对“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这两块有较深的了解。

在此次专题讲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这一块的相关内容。

对于小说,我特别喜欢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这一块。

在此次专题中,老师就讲到了“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

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80 年代后小说在叙事视角上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很多作品不再沿袭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而是采用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故事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去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形成多元叙事视角的方式。

”并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在这里,由于老师给我的启发与反思,我想详细谈谈莫言的《红高粱》中的叙事视角问题,并谈谈“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在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分析实践。

小说《红高粱》的叙述者是“我”,其视角是“我父亲”,而讲的是“我爷爷”的故事。

小说构造了一个鲜明的色彩世界,那阳光般炫目、热情似火的红色是故乡人特有的激情与旺盛生命力的写照,小说通过多元的叙事视角,刻画出的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灵活现的。

“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伴着雄浑而厚重的男中音,“我奶奶”那清秀的面庞便在屏幕中渐渐凸显,给人一种稳重之感。

在迎亲的路上,轿夫们按当地习俗颠轿,“我奶奶”不堪忍受,便放声大哭,她怀揣着剪刀,准备用死来抗战这场不公平的婚礼。

《叙事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叙事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叙事学专题/Topics of narratology课时/学分:32/2;课程代码:052103211417讲授学时:20课程属性:专业选修实践学时:12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叙事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以文艺学、故事学、叙述学、影视学的知识与概念解析各类叙事性文艺作品,它不满足于印象式、随意性言说,具有更多的理性、科学性和技术色彩。

2.设计思路:开设本课程的依据:为进入本专业学术话语(概念)共同体提供学理根据(论)和批评技术(评),属工具性知识。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因:问题导向+传统课程的基本规范主要课程内容的编排结构:按问题导向编排课程内容。

立足当下,广开思路,分层探讨。

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使用叙事学专业用语进行思辨与表达。

(1)介绍叙事学分析的常见方法.(2)讲授叙事学常用的概念与观念。

(3)探讨叙事学分析的不同步骤。

(4)通过对文本说话实现对社会发言,对文艺问题的深度发言。

三、学习要求1、最低学习要求:完成一部叙事作品的相关解析。

2、进一步学习指导:根据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相关工作;老师讲评,提出深度学习指导,列出学生课下进一步可以阅读的书籍或文献。

四、进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进度计划必须根据讨论与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一讲,叙事学导言叙事学概述1、叙事的价值与意义;2、何为叙事?3、何为叙事学?二、叙事学课程描述:对象、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环节;三、大数据时代的研究性学习【问题与机遇】四、课程评价方式:过程考核学生阅读资料及课下作业:1、分组查找叙事学书目:先去图书馆找纸质本;没有纸质本找电子版本。

2、从200余本相关书目中,确定20种左右的重要书目。

第二讲、叙事作品的分类一、叙事作品分类的必要;二、叙事作品的一般分类;三、叙事常规;四、叙事作品分类的问题;学生阅读资料及课下作业列出喜欢的十部叙事作品,对其分类并阐明理由;第三讲、叙事作品的分层一、叙事作品的结构分层;二、场景分析节拍:动作/反应;节拍描述的内容: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反应;场景(事件):价值发生了转变的事件(改善、恶化、反讽)。

叙事学

叙事学

热奈特用“focalization”代替了“ 热奈特用“focalization”代替了“point of view” 这 代替了 一术语,并将其分为3 一术语,并将其分为3类: 零聚焦
人物) (叙述者 >人物) 人物
“聚焦” 聚焦” 内聚焦 (视角 视角) 视角 叙述者=人物) (叙述者=人物)
外聚焦
2)内视角: 内视角:
转换人物有限视角 多个人物转换视角
主人公“ 主人公“我”追忆往事的视角
3)第一人称外视角: 第一人称外视角:
见证人叙述中“ 见证人叙述中“我”处于故事 边缘观察位置的视角
4)第三人称外视角:(摄像机或外部旁观) 第三人称外视角:(摄像机或外部旁观) :(摄像机或外部旁观
பைடு நூலகம்
叙事视角
“距离”:作者的声音与叙事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距离” 作者的声音与叙事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当作者的价值与叙事者的声音表达的价值之间出现裂隙的时 候就有了双声话语的环境。 双重声音”指一段言语中( 候就有了双声话语的环境。“双重声音”指一段言语中(至 有两个声音。比如,在不可靠叙述中, 少)有两个声音。比如,在不可靠叙述中,我们既听到叙述 者的声音,又听到破坏叙述者声音的隐含作者的声音。 者的声音,又听到破坏叙述者声音的隐含作者的声音。
巴西尼:“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 腓特力:“战败就更糟糕。 :“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 :“战败就更糟糕 1) 巴西尼:“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腓特力:“战败就更糟糕。” 2) 教士:“我本来在盼着一件什么。” 腓特力:“败仗?” 教士: 我本来在盼着一件什么。 腓特力: 败仗? 教士:“不是。比较好一点的。” 腓特力:“没有什么好一点的。 教士: 不是。比较好一点的。 腓特力: 没有什么好一点的。 除非是胜利。胜利也许更糟。 除非是胜利。胜利也许更糟。”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 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 3)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 看待。……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 不过世界也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 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 看待。……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也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

叙事学

叙事学

“功能”的四大原则
• ①功能是故事中恒定不变的因素,不管这 些功能是由谁或以何种方式来完成的,它 们都是构成故事的基本成份。
• ②民间故事里的“功能单位”的总数是有 限的。
• 对此,普罗普采取了对情节抽象简化的方 法。他通过抽象简化,从丰富复杂的民间 故事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叙事功能”, 并加以归纳整理,用拉丁字母符号化。普 洛普一共找出31种有代表性的叙事功能:
• 3、他将故事中出现的动作简化为一种顺序 组合,超出了表层的经验描述,使叙事体 的研究更趋科学化。
• 普洛普对叙事学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抹杀的。 他的研究为叙事体结构和要素分析开掘了 一条新路,结构主义叙事学正是以此为起 点,并沿着这条路线发展的。
• 后来的结构主义理论家都致力于叙事规则 具体化的探讨,如托多洛夫、格雷马斯、 罗兰·巴特等等。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起源受惠于20世纪20年代弗拉基米尔·普 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 普洛普于1928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民间 故事形态学》,书中他首次提出“叙事功
能”的概念,即对故事发展产生意义和作 用的人物行动。
•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 等人为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提出 “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 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 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 个层面。
• 不但施动者是行动元,受动者、帮助者、 反对者等等也都是行动元。
• 普洛普曾经把俄国民间故事中的所有的角 色概括为七种,格雷马斯显然从中受到了 很大的启发。
• 他根据行动元之间的接合原理,将原来只 有三种类型的行动元改造为三对互相对立 的“行动元范畴”:主体/客体、发信人/收 信人、辅助者/反对者。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叙事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叙事传统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叙事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叙事可以传递文化、道德、历史和人类经验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叙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史书、传说、戏剧、小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和叙事风格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叙事作品的分析与解读,中国叙事学试图揭示叙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提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叙事往往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故事通过吟唱、讲述、演奏等形式传递给后代。

这种口头的传统方式使得叙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学作品的书写和印刷等方式的出现,叙事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叙事传统依然保留着深厚的根基,对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叙事学的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证、比较研究等。

通过对叙事作品的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揭示其中隐藏的叙事规律和内涵,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独特之处。

同时,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考证,可以更好地理解叙事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中国叙事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叙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另外,中国叙事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现代叙事形式和传统叙事之间的关系的视角,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中国叙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叙事传统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叙事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可以揭示中国叙事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叙事学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其定义和发展背景。

叙事研究(课件、ppt)共48页PPT

叙事研究(课件、ppt)共48页PPT

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缘起,国内学者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 第一种认为,教育叙事研究的产生缘于教育研究方法范式的论争与转 变。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量的研究范式与质的研究范式的论争 以来,国际学术界便开始对以往教育研究方法过分追求量化的倾向进 行反思,认为这种倾向导致教育经验边缘化,教育研究应通过教育叙 事等质性研究方法来叙述、理解和关注教育经验。由此产生“叙事转 向”,开始强调“叙事取向的方法”。
• 但教育叙事研究是将教育叙事包含在研究过程中的,教育叙事研究离不开教 育叙事,但并不只是单一的教育叙事。
六、教育叙事研究的起源
• 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现象,在教育日常实践生活中早已有之。但是,作 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的教育叙事历史却比较短暂。在国外,“1968年 杰克逊最早运用叙事方法研究学校现场活动”。20世纪80年代,加拿 大学者康纳利等学者开始在教师中探索教育叙事研究。20世纪90年代, 康纳利、克兰迪宁等学者发表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系列成果,标志着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诞生了。在国内,教 育叙事研究的历史更是短暂。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才有教育叙事 研究的介绍。2019年,在丁钢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中, 首次刊载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2019年,中国知网开始出现关于 教育叙事研究的论文。至今,中国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大概近十年。十 年中,不少学者对教育叙事研究作介绍、阐释、辨析等工作。
五、“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
• 目前有一部分人认为 “教育叙事” 等同于 “教育叙事研究” ,这个观点是错 误的。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在于教育经验的呈现,但是作为经验呈现的 “教育 叙事” 还不能称之为 “研究” .两者存在 “叙事” 的共性,其主要差别就在 于是否是 “研究” . “教育叙事” 只要讲述一个教育故事即可,但是 “教育 叙事研究” 要严格遵守一定的研究规范,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并对研究的可行 性进行论证分析.明确问题之后,要有研究的具体方法,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 理分析,然后写出研究报告,最后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检验研究结 果的信度与效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以一种刨 根问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对待教育研究.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所具有的 “研究” 气质,是其不同于 “教育叙事” 的最大特征。

叙事研究方法述要_徐冰鸥

叙事研究方法述要_徐冰鸥

6$ 资料的收集 当人们回想过去并向他人表白自己时,他们就是从连续 的经历中编造故事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一个人总是在经历故 事、 讲述故事、 重温故事、 再复述故事。 当一个人从事叙事研究 时, 步骤和过程就更加复杂了, 因为作为研究者, 我们成为这 个过程的一部分, 通过探究过程的建构和重构, 参与者与研究 者二人的故事部分上变成了一个人的故事。社会科学中的叙 事研究是经验主义叙事的一种形式, 在这些故事中, 经验资料 是重点。 当研究者与合作者以某种合作关系工作时, 运用多种 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就成为可能,这些资料可能是共同经历 的现场记录, 可能是研究采访、 日志、 自传材料、 口述历史, 也 可能是教师故事、 家族故事、 图片、 信件等等。 现场记录: 这是由研究者在观察教师或以同事身份在教 师课堂上与他们合作时所收集到的实地记录。它是叙事研究 工作的基本工具之一。 访谈: 无结构访谈是叙事研究收集资料的另一种重要方 式。 访谈是在研究者与合作者之间进行的, 可以大致围绕研究者 在观察教师实践时产生的问题, 也可更多地以合作者为取向。
“存而不论 ” (或称“放入括弧 ” ) ,即对不知道的事,不去肯定 它, 也不去否定它, 而以事物原有的现象为其探讨的依据, 其 “经验 ” “本质 ” 目的在于研究 , 据以揭露经验的 及隐藏在其背 “原因 ” 后的 , 它以个体的实际经验为分析的基础, 以此为起点 建立基本的、 可靠的、 不受争议的现象学事实。现象学者强调 人们行为的主观意义, 试图进入人们的头脑, 以了解人们如何 建构和解释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现象学是要对经验本 质的揭露,经由对现象作丰富的描述,使我们得以更准确地 “直观 ” “重新看 到此经验的意义和性质, 并以一种全新的眼光 到” 一些前所未见的性质。 解释学可以宽泛地定义为理解和解释“文本 ”B /0C/ * 意义 “意义 ” 的理论或哲学。解释学认为, 是隐蔽的, 寄寓在实有的 “解释 ” “理解 ” 现象中, 只有通过 现象, 才能进一步 , 使隐藏的 意义显现出来,使不清楚的东西变得明晰。解释学的核心是 “理解 ” “解释 ” “理解 ” 问题, 是 的基础, 而理解是解释学的必要 ( * 前提。加达默尔 D1E1?14 认为理解本身就是历史事件, 理解者 必须对整个影响史有所认识, 哈贝马斯 B F1G04?1A * 除了强调对 话的必要性外, 还特别强调对话双方的平等与相互尊重关系。 解 “ 释学 通过作者、 文本和读者的意义关系的研究, 考察解释过程 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弄清历史传统对理解的影响, 区分说与听 及写与读这两种对话模式, 探讨作者心态对原文意义的涉入, 释 〔" 〕 明理解原文意义以及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 叙事学认为,世界上实际发生的一切事情在尚未被人采 “本来 ” “故事 ” 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 是按照 的面目以 的形式 存在的。 世上并不存在原原本本的客观事实, 因为任何事实或 现象都已经是经过描绘的,而不同的观察点和参考框架及描

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
汇报人:刘涛
导入
•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 • 每一个人自己度过的时光,更是让人一生
难忘的故事。 • 教育科学研究,伴随着教师和学生的生命
历程,那是一个个叙事研究的故事……
主要内容

概念解析

特征分析

要素分析

研究过程

案例介绍
一、概念解析
1. 叙事研究的起源
西方教育界兴起叙事研究比国内要早二、三十年,代表人物 是加拿大的康奈利教授。 (1980年代)
– 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视觉去观 察和体验,对事件中的某个角色(学生等)做 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行为和心理的“假想”, 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
23
二、特征分析
• 情节性
– 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 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 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 的故事。
– 它所报告的内容是“突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 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 这使叙事研究的标题表达的是“过去时态”而不是 “将来时态”,是“陈述句”而不是“祈使句”。
22
二、特征分析
• 人物性 教育叙事研究所报告的内容是与某个或几 个具体的教育生活中的“人”有关的故事。
– 在教育叙事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 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2、重在思考
(1)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 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2)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
(3)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供培训时模仿学 习),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

叙事学视野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

叙事学视野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

叙事学视野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摘要:初中记叙文写作是中学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叙事学视野下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写作能力。

该论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故事嗅觉、构建叙事结构和改善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章介绍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叙事手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潜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成功编写记叙文的能力。

关键词:叙事学,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故事嗅觉,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一、引言记叙文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者自己写的一种文体。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记叙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写作类型。

良好的写作能力不仅需要知识积累,也离不开激情、感性和技能的多元素融合。

因此,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我们也需要从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和写作技能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而叙事学恰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

二、叙事学面对的问题教授初中记叙文写作的难点主要在于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构建与人物形象的描述能力相对较差。

在叙事学中,情节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构建一个足以引人入胜、循序渐进的情节,就需要具备敏锐的故事嗅觉。

同时,叙事学还强调了“结构重于情节”的原则,要想把握好情节,就必须有一个清晰合理的故事框架。

此外,人物形象也是初中记叙文写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要着重描述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等特征,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一)培养学生敏锐的故事嗅觉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故事嗅觉,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从作品中发掘情节、人物形象等信息,从而对写作初中记叙文能够有更好的把握。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思考情节的构建,创造出更加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

(二)构建叙事结构初中记叙文写作的故事情节需要通过合理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来,叙事结构和情节的精细安排可以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叙事学研究课程介绍

叙事学研究课程介绍

叙事学研究课程介绍“叙事学研究”课程介绍“叙事学研究”目前开设两门课程:1、叙事学研究,2、民间叙事学。

分别介绍如下:1、叙事学研究任课教师:谭君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舒凌鸿,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芳,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课程适用对象: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美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兼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教学模式:教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讲授占三分之二时间,课堂讨论占三分之一时间。

教学要求:要求完整、细致地阅读叙事学基本理论著作1-2部,对叙事学基础理论有较为系统的把握;选择1-2部(篇)中外叙事作品细读,运用叙事理论进行分析,做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叙事学理论融会贯通。

撰写叙事学研究论文至少1篇。

选修该课程需具备的知识基础:具备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中外文学作品有相当的涉猎,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可以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

该课程参考书目:1 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 [美] W. C. 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 王泰来等编译:《叙事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4 [以色列]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5 [美]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 [英] 珀西·卢伯克、爱·摩·福斯特、埃德温·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方土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7 [法]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8 [法] 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9 [荷兰]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三版),谭君强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10 [美] 浦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1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2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14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5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16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17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014年第二版;18 谭君强:《叙述的力量:鲁迅小说叙事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19 谭君强:《谭君强学术文选》,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0 谭君强、降红燕、陈芳、王浩:《审美文化叙事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21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2 [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3 [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4 [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26 [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7 [美]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8 [法]戈德罗、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29 [美]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徐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30 [美]普林斯:《叙述学词典(修订版)》,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31 [美]James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2 [美]戴维·赫尔曼、詹姆斯·费伦、彼得·拉比诺维奇、布赖恩·理查森、罗宾·沃霍尔:《叙事理论:核心概念与批评性辨析》,谭君强、降红燕、王浩、舒凌鸿、谢雪梅、陈芳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研究”课程介绍
“叙事学研究”目前开设两门课程:1、叙事学研究,2、民间叙事学。

分别介绍如下:
1、叙事学研究
任课教师:谭君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舒凌鸿,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陈芳,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课程适用对象: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美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兼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教学模式:教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讲授占三分之二时间,课堂讨论占三分之一时间。

教学要求:要求完整、细致地阅读叙事学基本理论著作1-2部,对叙事学基础理论有较为系统的把握;选择1-2部(篇)中外叙事作品细读,运用叙事理论进行分析,做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叙事学理论融会贯通。

撰写叙事学研究论文至少1篇。

选修该课程需具备的知识基础:具备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中外文学作品有相当的涉猎,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可以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

该课程参考书目:
1 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 [美] W. C. 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 王泰来等编译:《叙事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4 [以色列]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5 [美]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英] 珀西·卢伯克、爱·摩·福斯特、埃德温·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方土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 [法]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8 [法] 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9 [荷兰]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三版),谭君强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0 [美] 浦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
14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16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7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014年第二版;
18 谭君强:《叙述的力量:鲁迅小说叙事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9 谭君强:《谭君强学术文选》,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0 谭君强、降红燕、陈芳、王浩:《审美文化叙事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1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 [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 [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
26 [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 [美]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8 [法]戈德罗、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9 [美]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徐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0 [美]普林斯:《叙述学词典(修订版)》,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31 [美]James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 [美]戴维·赫尔曼、詹姆斯·费伦、彼得·拉比诺维奇、布赖恩·理查森、罗宾·沃霍尔:《叙事理论:核心概念与批评性辨析》,谭君强、降红燕、王浩、舒凌鸿、谢雪梅、陈芳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民间叙事学
任课教师:陈芳,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课程适用对象:民俗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兼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教学模式:教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讲授占三分之二时间,课堂讨论占三分之一时间。

教学要求:要求完整、细致地阅读叙事学基本理论著作1-2部,对叙事学基础理论有较为系统的把握;选择多篇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叙事理论分析,结合民俗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特点,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叙事学理论及其分支学科进行拓展。

撰写叙事学研究论文至少1篇。

选修该课程需具备的知识基础:具备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对民间文学作品有相当的涉猎,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田野调查经历,可以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

该课程参考书目:
1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贾放译,中华书局, 2006年版;
2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中华书局, 2006年版;
3 [法]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荷兰]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三版),谭
君强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 [美] 浦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 [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美]James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美]戴维·赫尔曼、詹姆斯·费伦、彼得·拉比诺维奇、布赖恩·理查森、罗宾·沃霍尔:《叙事理论:核心概念与批评性辨析》,谭君强、降红燕、王浩、舒凌鸿、谢雪梅、陈芳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9 [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 [美]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三联书店, 1999年版;
11 [美]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徐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2 [美]洛德. 《故事的歌手》,中华书局, 2004年版;
13 [美]普林斯:《叙述学词典(修订版)》,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14 [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2年版;
16 [以色列]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7 [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9 谭君强、降红燕、陈芳、王浩:《审美文化叙事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014年第二版;
21 王泰来等编译:《叙事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22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 张万敏:《认知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版;
24 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5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