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公司并购案例

合集下载

雀巢和徐福记并购案例

雀巢和徐福记并购案例

一、并购概述2011年‎7月11日‎,雀巢和徐福‎记同时宣布‎,雀巢和徐福‎记的创始家‎族签署了合‎作协议,17亿美元‎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但该交易仍‎有待我国监‎管部门批准‎。

雀巢溢价2‎4.7%收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雀巢将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徐氏家族持‎有剩余的4‎0%。

目前,这一收购计‎划尚未得到‎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徐福记现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徐‎承将继续负‎责合资公司‎的运营。

雀巢当天表‎示,通过计划安‎排方案收购‎徐福记独立‎股东所持有‎的该公司43.5%的股权,收购价为每‎股4.35新元,相当于过去‎180天按‎成交量加权‎平均股价溢‎价24.7%。

如果这一方‎案被独立股‎东批准,雀巢公司随‎后将再从徐‎氏家族目前‎持有的56‎.5%的股权中购‎得16.5%的股份。

目前,雀巢已获得‎两个最大的‎独立股东——Arisa‎i g Partn‎e rs Holdi‎n gs(持股9.0%)和The Barin‎g Asia Priva‎t e Equit‎y Fund IV,L.P. 的下属机构‎(持股16.5%)-不可撤销的‎投票赞成此‎协议方案的‎保证。

雀巢获得徐‎福记60%股份的总价‎格约为21‎亿新元(约合17亿‎美元)。

7月4日,徐福记宣布‎在新加坡交‎易所的股票‎暂停交易,原因是雀巢‎与徐福记正‎在洽谈收购‎事宜。

此次收购之‎前,雀巢已先后‎收购了云南‎山泉和银鹭‎食品60%的股权。

二、案例综述1、交易双方(1)雀巢公司。

由亨利·内斯特莱(Henri‎Nestl‎e)于1867‎年创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Vevey‎),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

拥有138‎年历史的雀‎巢公司起源‎于瑞士,最初是以生‎产婴儿食品‎起家。

2005年‎,雀巢公司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25万名员‎工,年销售额高‎达910亿‎瑞士法郎。

企业并购重组经典案例精选

企业并购重组经典案例精选

企业并购重组经典案例精选目录企业并购重组经典案例精选 (1)1. 徐福记申请并购背后 (3)2. 剥离惠氏辉瑞“轻装”重组 (5)3. 沃尔玛:双重合伙分享治理 (8)4. 国美收购大中:背后有哪些规模瓶颈 (12)5. 微软与诺基亚联姻:老冤家聚头寻找互补 (16)1.徐福记申请并购背后8月3日,东莞徐福记工厂正在招工。

徐福记销售集中在春节前后“新年销售期”,届时工厂将满负荷生产,早在8月份,徐福记就要开始备料以及招聘临时工。

“平时工厂员工保持在6000人左右,到了旺季还要增加3000到4000人。

”徐福记国际集团总经理胡嘉逊说。

7月11日,雀巢公司宣布,已与徐福记创始家族签署协议,以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1亿元)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徐氏家族持有剩余的40%。

目前,该起收购正待商务部批复。

雀巢收购徐福记,是近年来中国食品行业最大型收购。

若收购成功,雀巢不仅增加了与玛氏、卡夫、联合利华等对抗的筹码,同时也进一步压缩了雅客、金丝猴、大白兔等国内中小糖果企业的生存空间,中国糖果业格局迎来新一轮洗牌。

2009年,商务部就曾驳回了可口可乐斥资24亿美元全盘收购汇源果汁申请。

对此,业界记忆犹新。

除了要面对收购不获批的可能性以外,徐福记还要应对不断上涨的劳工成本,以及来自原材料方面的巨大挑战。

用工成本在徐福记东莞工厂,在三条沙琪玛生产线之间,20多个熟手包装技工分坐在流水线两边,将一包包独立包装好的沙琪玛整齐地装进包装袋内。

“投料、搅拌、发酵、油炸、压制、打包,这些都可以用机器代替,唯独进大包装这一环节,我们目前还找不到比人手更合适的机器代替方法。

”徐福记品质部部长马浩说。

为了降低劳动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徐福记加大了自动化生产投入,实在不能用机器替代的,才用人手。

2011年上半年,中国共有18个地区相继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包括13个省、4个直辖市和1个特区。

3月1日,广东制定并开始执行新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为一类1300元/月,二类1100元/月,平均涨幅达20.7%。

雀巢公司并购案例

雀巢公司并购案例

一、基本案情:1、基本简介:从总体看,似乎“雀巢”品牌唾手而来,并没有费多大力气。

内斯特尔(Nestle)用自雀巢标志己的名字为品牌命名,但其名字在英文中却有“舒适安顿下来”和“依偎”的含义。

由于其名字的特定含义,自然要与英文同一词的“Nest”(雀巢)相联系,以雀巢图案作品牌图形,而这又会使人联系起待哺的婴儿、慈爱的母亲和健康营养的雀巢产品。

可见,轻而易举而来的“雀巢”品牌不但具有其丰富的内涵,而且完全符合商标定位的基本要求。

首先,“雀巢”作为品牌名称显著性就很强。

虽然这一名词很一般,但往往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才能加深人们的印象,才能产生很多联想,从而才贴近生活、贴近消费者。

其次,一般中才体现出与众不同。

人人都知道的“雀巢”,却只有内斯特尔使用在商标上,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公司代名词,树立和壮大了公司形象,从而就变成不一般了。

再次,“雀巢”名称与“雀巢”图形的紧密结合,这在西方商标史上也是少见的。

两者的紧密结合,可以使人们见图形而知名称,见名称而知其图形,是名副其实的组合品牌。

最后,“雀巢”品牌定位充分体现了具体的功能定位和情感定位。

2、发展历史:1874年:雀巢鹰唛炼奶是香港第一个注册商标;1980年:雀巢在上海开设贸易办事处;1920年:雀巢产品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1982年:台湾雀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84年:雀巢第一家办事处在广州成立;1987年:雀巢第一家合资公司——双城雀巢有限公司成立(黑龙江省);1990年:双城雀巢有限公司投产;1992年:雀巢牛奶香港有限公司成立;东莞雀巢有限公司投产;1996年:雀巢中国总部在北京成立;1999年:在上海与太太乐集团合资(雀巢占80%的股份);2000年:建立雀巢大中华区业务架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2001年:在四川省与豪吉集团签定合资协议(雀巢占60%的股份);在上海成立雀巢研发中心;2002年:豪吉合资企业开始运作;2004年:并购梅鹿在额尔古纳的牛奶工厂(内蒙古自治区);2007年:雀巢额尔古纳工厂投产(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雀巢北京研发中心开业。

雀巢收购辉瑞惠氏奶粉案例分析

雀巢收购辉瑞惠氏奶粉案例分析

20
谢谢各位
21
6
三.国际环境背景
2008年后,欧美经济日渐颓 势,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 经济却保持快速增长。其中, 中国内地婴幼儿食品市场更是 “钱景”光明,婴幼儿奶粉的 年消费平均增速高达20%左 右。 2008年我国毒奶粉事件
7
四.并购动因
获取战略机会
获得规模效益
发挥协同效应
提高管理效率 减少投资和经营风险 降低交易费用
13
并购后的整合-经营战略
婴儿营养业务的战略补充。 对雀巢婴儿营养业务的战略补充:辉瑞公司营养品业 务对雀巢是“一个出色的战略补充”。其强劲的品牌 和产品线,保障业务成功的优秀团队,以及市场覆盖 对雀巢现有的婴儿营养业务是一个极好的补充。雀巢 方面预计,此次所收购的惠氏业务2012年的销售额将 达到24亿美元
18
并购整体评价
辉瑞营在一些主要领域和 市场所具有的强大品牌, 补充了雀巢现有的产品 线,它将提升雀巢的婴儿 营养业务,强化雀巢以增 长为核心的战略和全球规 模,以及雀巢领先的产品 研发。
19
并购整体评价
该收购对雀巢模式,无论是增长,还是利润率,以及 集团第一年全年的每股收益都具有增值作用。雀巢预 计,所收购业务2012年的销售额为24亿美元。 辉瑞、惠氏这段彼此契合看上去很美的联姻能否达到 预期效果,还难下定论,未来充满变数,还要看双方 在人力资源等众多方面的磨合程度。
取得上市资格 8
并购动因-战略机会
站在企业战略发展角度,雀巢整合了惠氏后的奶粉市 场将使其在中国市场上甩开美赞臣、雅培两大对手, 并在婴幼儿奶粉市场所占份额上直逼目前的多美滋 “领头羊”地位。 在奶粉行业,雀巢主要做的是成人奶粉,而惠氏主攻 婴幼儿奶粉。在收购惠氏后,雀巢将直接控制惠氏在 亚太的高端婴幼儿食品市场份额,将极大提高雀巢对 方简介

跨国并购案例雀巢收购惠氏奶粉

跨国并购案例雀巢收购惠氏奶粉

并购后现状
• 婴儿营养是一个高价值、以科学为主导的品类。辉瑞营养品是一项充 满活力、高品质的婴儿营养业务,其在一些主要领域和市场所具有的 强大品牌,补充了雀巢现有的产品线,它将提升雀巢的婴儿营养业务, 强化雀巢以增长为核心的战略和全球规模,以及雀巢领先的产品研发。 双方的联合可以使雀巢进一步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纽带,为消费者提 供更广泛的营养食品选择,从而确保他们的宝宝的健康一生有一个健 康的开始。
• 3、资产整合:在并购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资产整效 率。
• 4、 企业文化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就是指有意识地对企业内不同文化 倾向或文化因素通过有效地整理整顿,并将其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过程,是文化主张、文化意识和文化实践一体化的过程。企业文化要 实现从无序到有序,必须经过有意识地整合。
• 企业选择并购形式主要取决于并购动因;同时,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 财务状况、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企业的特点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就 雀巢并购惠氏而言,从行业隶属关系看,双方同属于乳制品行业,所 以属于横向并购;同时,双方系经过谈判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愿,故 属于善意收购。实质上,是雀巢以118.5亿美元的形式收购了惠氏, 那么这个案例又属于现金收购。
雀巢收购惠氏奶粉瑞典食品巨头雀巢公司2012年4月23日宣布公司将斥资1185亿美元以现金形式收购美国知名制药商辉瑞公司旗下的辉瑞营养品公司并购背景及其劢因瑞典食品巨头雀巢公司2012年4月23日宣布公司将斥资1185亿美元以现金形式收购美国知名制药商辉瑞公司旗下的辉瑞营养品公司扩大公司在全球婴幼儿食品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的份额
• 雀巢并购惠氏属于互补兼容模式。雀巢成人奶粉市场已经成熟,并无 更大发展空间。而惠氏精于婴儿一段配方奶粉的。单纯通过并购惠氏, 可以实现对雀巢婴儿营养业务的战略补充,有利于完善产品线以及在 高增长市场的强劲表现。取彼此之长,共同发展。

雀巢并购案例分析

雀巢并购案例分析

雀巢并购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雀巢的几个并购案例来看他的战略发展摘要:近来雀巢开始接连收购中国食品企业,布局中国,谋划自己的食品帝国。

本文将以他的几个并购案例和简单的数据来试图解析其布局的方针和对未来市场的影响,以期能对其他企业战略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我的主要观点是:雀巢在我国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之际,通过细分市场,布局龙头企业,,抢占先机,挤压对手空间,更利于以后整合食品行业。

通过“联姻”也同时填补自己在中国的部分生产技术的不足和传统食品的短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并购细分市场布局论文正文雀巢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制造商,在我国开展业务已有20多年,如今运营着23家工厂、两个研发中心,拥有14000名员工。

产品覆盖婴儿食品、饮用水、巧克力和糖果、咖啡、奶制品、饮料等多个领域,其中98%以上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是在中国境内生产制造。

雀巢的主营业务非常确定——食品行业。

他除了曾经入主爱尔康涉及眼科领域,且只占全部业务的4%之外,始终坚持自己的主营业务,宁可开发宠物食品也不愿发展自己陌生的领域。

相比于国内房产暴火搞房产,煤矿有利转煤矿的企业,他太值得尊敬了。

对于雀巢的战略可以概括为坚持老本行的前提下,发展多元化经济。

从1998年8月开始,雀巢收购了上海太太乐、广州冰淇淋品牌五羊、四川豪吉、云南山泉及之后的银鹭与徐福记共6个企业。

他能如此顺利的收购,尤其是在收购两家鸡精公司后形成一家独大局面,首先得归功于其对政府的公关能力,其次,中投是他的最大股东,所以这也是政府心里的一颗定心丸。

另外一点,雀巢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商之一,对中国有着坚定的承诺。

早在上世纪的1908年,雀巢公司就在上海开设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销售办事处。

八十年代初,雀巢就开始与中国政府商谈在中国投资建厂,并将其在营养品和食品加工方面的世界上顶尖的专有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转让给中国。

所以我在看待雀巢接连收购国内最大的两家鸡精公司——太太乐和豪吉时,也是把它们放在重要地位上考虑的。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雀巢收购惠氏奶粉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雀巢收购惠氏奶粉

企业并购案列分析-----雀巢收购辉瑞惠氏奶粉一、引言2012年4月23日,在经历了多次报价、竞购之后,“并购狂人”雀巢(Nestlé)上演绎生命中最辉煌的一刻:118.5亿美元收购辉瑞(Pfizer Inc.)营养品业务(主要是婴幼儿奶粉品牌惠氏,Wyeth)!国际食品巨头雀巢集团宣布,作为提升公司在全球婴儿营养业务领域的一项战略举措,该公司同意以118.5亿美元收购辉瑞营养品业务,即包括惠氏奶粉在内的营养品板块。

这是至今为止,在与达能、卡夫、亨氏等国际食品巨头竞购中,为出价最高者,而市场对辉瑞营养品业务估值约100亿美元。

业界评价称,若此宗收购案谈成,将成为今年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交易之一。

雀巢和惠氏若成一家,将改写中国奶粉行业格局,雀巢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奶粉企业。

二、并购双方简介(一)雀巢简介雀巢公司,由亨利·内斯特莱(Henri Nestle)于1867年创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 (Vevey),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

拥有138年历史的雀巢公司起源于瑞士,最初是以生产婴儿食品起家。

2005年,雀巢公司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

2011年7月11日,雀巢公司宣布,计划出资21亿新加坡元(约17亿美元)收购糖果制造商徐福记的60%股权。

目前雀巢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十大婴幼儿奶粉品牌中排名最末,占比3.8%,惠氏占比8.0%,排名第五位,两家合并后,将达到11.8%,在我国外资乳企中的地位已经上升至第二位,比排名第一的美赞臣占比13.6%略有差距(二)惠氏简介惠氏隶属全球制药公司巨头辉瑞,百年著名品牌,品质安全有保障。

辉瑞营养品业务:一项高品质、高增长的婴儿营养业务,拥有强大的品牌和创造价值,对雀巢模式具有增值作用。

惠氏奶粉均采用爱尔兰和新西兰进口奶源,制药行业GMP 标准制造。

主要产品有金装系列1-4阶段(爱儿乐、健儿乐、幼儿乐、学儿乐);爱儿乐妈妈孕产妇奶粉;膳儿加偏食宝宝奶粉、爱儿加早产儿奶粉和超高端启赋奶粉。

雀巢并购史-收购银鹭,并购徐福记,惠氏奶粉-

雀巢并购史-收购银鹭,并购徐福记,惠氏奶粉-

五.并购的结果、影响及启示
• (一)并购结果: • 2011年12月7日雀巢公司以17亿美元收购徐福记60%股权获 商务部通过。
3.并购惠氏
• 并购方式---•
从行业隶属关系看,双方同属于乳制品行业,所以属于横 向并购
双方系经过谈判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愿,故属于善意收购 支付方式上,雀巢以118.5亿美元的形式收购了惠氏,所以 又属于购买示兼并
2
雀巢并购史雀巢公司源自数据来源:雀巢中国/Pages/nestle.aspx
一、概况
• 雀巢公司(Nestle)创建于1867年,总部在瑞士沃韦 (Vevey),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基本位于《财富 》500强位居五十多位,08年营业收入就已经达到896.3亿美 元,利润88.74亿美元,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近28万名 员工。 雀巢公司最初以生产婴儿食品起家,现在的经营项目已 扩展到饮料、调味品、宠物食品、乳制品、巧克力、冰淇淋、 药品等。 雀巢于1987年在双城市开设在华第一家工厂,并于1990 年投产。1990年至2006年,雀巢在中国大陆建立了16家工厂。 截至2012年,雀巢与银鹭、徐福记、太太乐、惠氏营养品、 豪吉及大山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大中华区共运营33家工 厂,拥有50,000名员工。
2、并购原则 • 雀巢公司的收购行动通常运用于进军新的行业,或提高现有 市场的占有率。其目标锁定为长期盈利,绝不会为短期内追 求最大化的利润而影响集团的发展。 雀巢公司在收购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原则: 双方自愿原则。成功收购必须在双方都有意愿从对方获 得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其中,被收购公司的高级主管对 收购的接受程度,也是影响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雀 巢很少勉强进行对方不太愿意甚至含有敌意的收购案。 竞争优势原则。雀巢公司把自己的优势带进每一个新收 购的公司里,也挖掘并保留收购企业的优势,以进一步增强 并购后的企业竞争优势。 产品同构原则。雀巢把收购案限制在特定的范围之内, 以市场或生产过程作为考虑——只有和现有产品或刚完成收 购公司的产品及生产、销售经验有关的领域才是进行收购的 对象。

食品饮料行业成功的并购案例

食品饮料行业成功的并购案例

食品饮料行业成功的并购案例
食品饮料行业有很多成功的并购案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案例:
1. 可口可乐收购美汁源:2005年,可口可乐公司以1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汁源公司,这是一家生产果汁、茶和矿泉水等产品的公司。

通过这次收购,可口可乐加强了其非碳酸饮料业务,并进一步扩大了其市场份额。

2. 百威英博收购啤酒制造商SABMiller:2016年,啤酒制造商百威英博以7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啤酒制造商SABMiller。

这次收购使百威英博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制造商之一,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3. 欧莱雅收购美即面膜:2014年,欧莱雅公司以10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即面膜。

这是一家专业生产面膜产品的公司。

通过这次收购,欧莱雅进一步扩大了其化妆品业务,并获得了美即面膜在面膜市场的领先地位。

4. 瑞士食品巨头雀巢收购美国咖啡连锁店星巴克的部分股权:2018年,瑞士食品巨头雀巢公司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咖啡连锁店星巴克的部分股权。

这次收购使雀巢成为星巴克最大的单一股东,并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增长。

以上案例只是食品饮料行业成功并购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食品饮料行业的并购往往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品牌资源、扩大产品线、提高技术实力等战略目标。

国并购案例分析——雀巢并购徐福记

国并购案例分析——雀巢并购徐福记

18.3x 20.0x
23.9x 27.8x 22.0x 18.6x 16.3x 24.4x 24.7x 22.5x 23.9x
本次雀巢收购,每股作价4.35新币,较公告前180个交易日按成交 量加权平均股价溢价24.7%
雀巢报价对应2012财年预测P/E 的24.9倍,低于大多数中国龙头消 费类可比公司水平
徐福记在国内市场的增长已触及天花板,且目前业务 主要集中在糖果散货
引入雀巢,可以利用雀巢的专业实力,解决现在发展 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的问题,迅速切入其他 领域,提升新品类的创新实力
➢ 国际市场知名度不高,借船出海
徐福记品牌国外影响比较弱。近年来徐福记谋划“走 出去”,树立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但要借助自有渠道 渗透海外仍有困难
➢ 交易对价
雀巢拟收购的60%徐福记股份总对价约21亿新币(约17亿美元) 以现金价格4.35新元/股购买全部独立股东股权,总计15.23亿新元(80.62亿元
人民币) 以总计5.77亿新元(30.55亿人民币)购买徐氏家族16.5%股权
➢ 双方财务顾问
雀巢(收购方):Credit Suisse 徐福记(目标方):Morgan Stanley
➢ 雀巢由亨利·内斯特莱(Henri Nestle)于1867年创建,总部
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 名遐迩,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 一,市值近1900亿美元
➢ 2010年销售额达到1097亿瑞士法郎,纯利润达到342亿瑞士
法郎,其中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
算,2010年徐福记在中国糖果市场排名第三,份额3.9%
背景分析 交易双方概况 交易动因分析 洽购进展 交易分析与评估

国并购案例分析雀巢并购徐福记

国并购案例分析雀巢并购徐福记
推动行业技术创新
雀巢和徐福记的结合可能会推动糖果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 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
促进国际合作
并购可以促进中国糖果企业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推动中国糖果企业 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04
并购后的整合
品牌整合
品牌定位
雀巢在并购徐福记后,对其品牌进行了重新定位 ,以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品牌传播
雀巢通过整合徐福记的品牌传播渠道,统一了品 牌形象,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品牌价值提升
通过并购和整合,徐福记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提升 ,成为雀巢旗下重要的糖果品牌之一。
业务整合
供应链整合
01
雀巢对徐福记的供应链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提高了采购、生产
和物流效率。
产品线整合
02
通过并购,徐福记的产品线得到了扩展,与雀巢的其他产品形
成了互补,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市场渠道整合
03
雀巢将徐福记的市场渠道与自己的渠道进行了整合,扩大了销
售网络,提高了市场份额。
文化整合
1 2 3
价值观融合
雀巢和徐福记虽然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但在并购后,双方都努力实现价值观的融合, 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
员工文化融合
雀巢尊重和保留了徐福记原有的员工文化,同时 将自己的管理经验和职业发展理念引入徐福记, 促进员工的发展和融合。
技术与管理提升
雀巢在食品加工和企业管理方面具 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徐福记 可以通过并购学习借鉴,提升自身 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降低成本
并购后,徐福记可以借助雀巢的规 模效应和采购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和采购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对雀巢的影响
扩大市场份额

跨国公司财务分析——以雀巢并购为例

跨国公司财务分析——以雀巢并购为例

雀巢并购之路(一)雀巢公司简介1、公司背景雀巢公司,由亨利·内斯特莱( Henri Nestle) 于1867 年创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Vevey) ,在全球拥有500 多家工厂,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

公司起源于瑞士,最初是以生产婴儿食品起家,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

雀巢公司2010年销售额达到1097亿瑞士法郎,纯利润达到342 亿瑞士法郎。

其中的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

公司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拥有适合当地市场与文化的丰富的产品系列。

雀巢在五大洲的81 个国家中共建有443 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

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另外,雀巢是个收购狂人“对于收购, 雀巢不仅深谙此道, 更被称为收购狂人”,雀巢的发展历程, 就是一部收购史。

如今,他们正在中国复制这一模式。

2、雀巢海外并购之路1988 年并购了英国的Rowntree,后者为雀巢带来了最为著名的产品之一:奇巧巧克力( Kitkat )。

1992 年,雀巢拿下了法国的矿泉水制造商毕雷( Perrier )。

1997 年,收购了圣培露( San Pellegrino )矿泉水公司。

此外,从1999 年到2003年,雀巢收购了至少32 家水务公司。

2005年12月,雀巢以2.4 亿欧元收购了希腊冰淇淋生产商Delta Ice Cream。

2006年6月,雀巢出资约6亿美元收购减肥公司Jenny CraigInc.(JCG.XX) 雀巢将借此拓展高利润的保健营养品业务。

就在这笔收购之前,雀巢还收购了澳大利亚营养快餐公司Uncle Tobys snacks。

2007 年,雀巢动用将近70 亿瑞郎资金从诺华制药公司手中收购其美国子公司- 格伯(Gerber) 婴儿食品公司,经过这一收购,雀巢公司成为世界最大婴儿食品出品商。

雀巢并购徐福记PPT课件

雀巢并购徐福记PPT课件
第2页/共14页
并购双方情况简介
(一)徐福记
• 1978年由台湾徐氏兄弟创办;从事糖果行业,生产糖果、糕点等 • 1992在广东东莞设立厂房 • 2006年在新加坡上市 • 2009年市值达26亿美元 • 2006年徐福记在中国拥有56家销售分公司,超过13000个直接管控的
终端零售点。目前为中国最大的糖果品牌和糖点企业之一,在东莞、 成都、湖州、河南拥有4个生产基地 •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徐福记已经连续13年(1998-2010)蝉联 中国同品类产品销售收入第一名
目录
➢案例背景 ➢并购双方情况简介 ➢并购过程 ➢并购原因分析 ➢并购的影响 ➢案例启示
第1页/共14页
案例背景
• 2011年12月7日,雀巢以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徐福记60%股份的 申报终于获得商务部批准。这是雀巢大中华区总裁狄可为2011年3 月履新后主持完成的第二桩收购案。雀巢在11月份刚刚完成对国 内蛋白饮料和八宝粥市场份额最大的厦门银鹭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60%的股份收购。在雀巢中国区版图中,咖啡、乳制品、威化和 糖果,以及液体饮料和调味品,将会成为雀巢未来业务发展的五 大重点领域。此次雀巢收购徐福记之举,奠定了雀巢在糖果市场 的霸主地位。不难预见,未来的糖果市场将会因为雀巢公司的渗 透而大幅洗牌。
仍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内糖果巨头徐福记,是物超所值的。
对于徐福记公司而言,60%的股权的收购,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
第8页/共14页
并购的影响
2. 对国内糖果业的影响
一方面 糖果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雀巢+徐福记”将使雀巢 通过徐福记全国性渠道网络深入至增长最快的二、三线市场腹地, 颠覆目前糖果行业的市场格局,抑制其他国内糖果品牌的发展。
值能够大大弥128个销售机构,覆盖20,118个直接零售点,

食品饮料行业成功的并购案例

食品饮料行业成功的并购案例

食品饮料行业成功的并购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可口可乐收购雀巢旗下的健康饮料品牌可口可乐作为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之一,一直以来都在寻求通过并购来扩大其产品线和市场份额。

2018年,可口可乐宣布收购雀巢旗下的健康饮料品牌。

这次收购不仅让可口可乐进一步拓展了其产品范围,也增强了其在健康饮料市场的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通过收购具有独特优势的品牌,可以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实现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二、百事可乐与乐事合并百事可乐和乐事是两个著名的食品饮料公司,它们在全球市场上都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2016年,百事可乐宣布与乐事合并,这一合并案例被认为是食品饮料行业中一次成功的并购案例。

合并后的公司不仅在产品线上更加丰富,还可以通过合并实现资源整合,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三、荷兰皇家壳牌收购全球领先的可持续食品企业荷兰皇家壳牌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石油公司,2019年荷兰皇家壳牌宣布收购全球领先的可持续食品企业。

这次收购不仅使得荷兰皇家壳牌进一步拓展了其业务领域,也让其在可持续食品产业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收购可持续食品企业,荷兰皇家壳牌不仅符合了社会需求,也打开了新的市场机遇。

四、阿里巴巴收购一家在线食品零售平台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2017年阿里巴巴宣布收购一家在线食品零售平台。

这次收购不仅让阿里巴巴在食品零售领域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还提升了自己在食品领域的品牌影响力。

随着消费者对便利和在线购物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收购在线食品零售平台可以让公司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实现双赢。

食品饮料行业成功的并购案例往往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产品线的扩展、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和提升品牌影响力等。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快速发展和战略布局,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食品饮料行业将继续发生更多的并购案例,助力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龙 雀巢并购案

马克龙 雀巢并购案

马克龙雀巢并购案2012年,马克龙主导雀巢收购辉瑞婴儿食品部门的著名收购案,赚得百万佣金,震动了整个法国经济界。

罗斯柴尔德和席埃银行总经理亨罗特甚至宣称:“如果马克龙坚持在金融界发展,必将成为欧洲最优秀的银行家之一”。

虽然金融工作让马克龙跻身百万富翁之列,但他却始终志不在此。

马克龙曾比喻自己在银行的工作好似“性工作者一样让人厌恶”。

他进入私营部门的初衷,是为了学习更多专业技能。

这些工作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他能更顺利地投入到公共服务事业中。

早在2001年,马克龙就加入法国左翼政党社会党,但在左翼阵营中,马克龙又表现出突出的右翼倾向。

他曾自嘲自己是“左翼政党中的右倾分子”。

2012年5月,应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的邀请,马克龙出任总统府副秘书长和财政事务总监,负责辅助总统调控宏观经济。

2014年,马克龙走到前台,出任法国经济部长。

走马上任之后,他很快推出了《促进增长与经济活动法案》(即《马克龙法案》),这项法案集中体现了他的经济学素养和宏观经济政策。

该法案鼓励国家开放管制行业,鼓励自由创新和投资。

这项激进的经济自由主义法案遭到了许多既得利益团体的反对,议会为此吵得不可开交。

这也让初入政治战场的马克龙认识到法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好在,该法案最终借用宪法条例,得以绕过议会成功在全国推行。

2016年,法国政府的官方调查报告显示,《马克龙法案》为国家新增国际旅游区21个,直接增加超过1500个就业岗位。

经济与合作组织更是预计,该法案的推行将在五年内为法国经济增长贡献至少0.3个百分点。

这项法案证明了马克龙的能力,也让他的曝光率大增。

民调显示,就任经济部长仅四个月,马克龙的知名度就从53%升至82%,这也为他未来的政治道路铺下了坚定的基石。

获得初步成功的马克龙兴致冲冲地推出他的第二项关于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新经济机会法案》(即《马克龙二号法案》)。

可惜,2015年,法国因为跟随美国袭击伊斯兰国组织,遭到了严重的恐怖袭击报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案情:1、基本简介:从总体看,似乎“雀巢”品牌唾手而来,并没有费多大力气。

内斯特尔(Nestle)用自雀巢标志己的名字为品牌命名,但其名字在英文中却有“舒适安顿下来”和“依偎”的含义。

由于其名字的特定含义,自然要与英文同一词的“Nest”(雀巢)相联系,以雀巢图案作品牌图形,而这又会使人联系起待哺的婴儿、慈爱的母亲和健康营养的雀巢产品。

可见,轻而易举而来的“雀巢”品牌不但具有其丰富的内涵,而且完全符合商标定位的基本要求。

首先,“雀巢”作为品牌名称显著性就很强。

虽然这一名词很一般,但往往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才能加深人们的印象,才能产生很多联想,从而才贴近生活、贴近消费者。

其次,一般中才体现出与众不同。

人人都知道的“雀巢”,却只有内斯特尔使用在商标上,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公司代名词,树立和壮大了公司形象,从而就变成不一般了。

再次,“雀巢”名称与“雀巢”图形的紧密结合,这在西方商标史上也是少见的。

两者的紧密结合,可以使人们见图形而知名称,见名称而知其图形,是名副其实的组合品牌。

最后,“雀巢”品牌定位充分体现了具体的功能定位和情感定位。

2、发展历史:1874年:雀巢鹰唛炼奶是香港第一个注册商标;1980年:雀巢在上海开设贸易办事处;1920年:雀巢产品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1982年:台湾雀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84年:雀巢第一家办事处在广州成立;1987年:雀巢第一家合资公司——双城雀巢有限公司成立(黑龙江省);1990年:双城雀巢有限公司投产;1992年:雀巢牛奶香港有限公司成立;东莞雀巢有限公司投产;1996年:雀巢中国总部在北京成立;1999年:在上海与太太乐集团合资(雀巢占80%的股份);2000年:建立雀巢大中华区业务架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2001年:在四川省与豪吉集团签定合资协议(雀巢占60%的股份);在上海成立雀巢研发中心;2002年:豪吉合资企业开始运作;2004年:并购梅鹿在额尔古纳的牛奶工厂(内蒙古自治区);2007年:雀巢额尔古纳工厂投产(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雀巢北京研发中心开业。

2011年7月11日,雀巢公司宣布,计划出资21亿新加坡元(约17亿美元)收购糖果制造商徐福记的60%股权。

2011年9月8日,雀巢公司大中华地区总裁狄可为与厦门银鹭集团董事长陈清渊在第15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正式签约。

根据协议,雀巢公司与厦门银鹭集团共同为银鹭集团下属的银鹭食品公司增资25亿元人民币,其中雀巢公司出资15亿元,银鹭集团出资10亿元。

这样,厦门银鹭集团将下属的银鹭食品公司60%的股权转让给雀巢公司,雀巢公司从而成为银鹭食品公司的控股方。

二、案例评析1.并购带给雀巢什么(1)产品的多元化在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并购方式往往是最佳的选择,不仅可以避开设立新企业所产生的巨额成本和无法预计的高风险,还能很容易地获取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以及被收购企业早已在本地市场树立的良好口碑和大量忠实的消费者。

在20世纪初,雀巢的主营业务还只有乳制品和咖啡。

通过并购,先后进入巧克力糖果、宠物食品、烹饪制品、冷冻食品等食品行业的其他领域。

1929年,通过与彼得巧克力公司合并,迈进巧克力的王国。

1947年兼并美极公司,依赖美极公司原有的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开始了在烹调产品和快速食品领域的拓展;1960~1962年间,先后与法国的法兰西公司、德国的优帕公司和西班牙的德拉斯公司签订合作生产冰淇淋的合约,开始雀巢的冰淇淋业务;1962年,购入瑞典芬达斯公司80%的股份,进入冷冻食品领域;1968年,获得法国生产酸奶的领袖企业香布荷公司20%的股份,开始走进酸奶生产领域;1969年,购买法国第三大矿泉水生产商维特公司30%的股份,是其在瓶装水领域迈出的第一步。

这种通过并购实现的产品多元化,为雀巢节约了大量时间,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把自己的业务蛋糕做大了几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断创造出利润的增长点。

从进入糖果、巧克力、冰淇淋市场,到开创瓶装水、宠物食品的新纪元,雀巢公司在并购中实现了产品品牌的极大丰富,以及产业链的逐层深化。

(2)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2001年,雀巢收购了美国宠物食品制造商普瑞纳。

在美国,普瑞纳公司拥有宠物狗食品市场27%的份额和宠物猫食品市场33%的份额。

而雀巢公司自己的这两类产品在美国仅占有12%和13%的市场份额。

这项收购的实现,不仅壮大了雀巢麾下的品牌,更重要的是使雀巢公司在美国宠物食品市场的份额翻升了一倍,确立起其在宠物食品市场的老大地位。

同在2001年,雀巢还收购了德国冰淇淋公司斯考乐。

在此次收购完成以后,雀巢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的冰淇淋生产商。

而2003年,雀巢公司出资28亿美元,成功并购美国排行冰淇淋行业“老三”德雷尔冰淇淋公司。

此时,雀巢在美国已经拥有了哈根达斯、德雷尔旗下的德里梅利、戈蒂瓦和星巴克等高档冰淇淋品牌,市场份额猛增至60%,市场上只剩下联合利华可以与之一较高低。

雀巢公司在瓶装水业务的领先地位也是通过收购实现的。

1969年,购买法国第三大矿泉水生产商维特公司30%的股份,并很快成为最大的股东。

1974年,兼并德国第二大矿泉水生产商篮泉公司。

2002年,收购法国饮料集团。

2003年斥资5.6亿欧元,收购屈臣氏子公司帕尔沃(ThePowwowCompany),这家公司在欧洲水业务市场上是首屈一指的,其业务范围遍及法国、德国、荷兰、英国、丹麦、葡萄牙以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2002年收入达到了1.2亿欧元。

这项收购为雀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业务平台,使雀巢的水产品更为深入地渗透于欧洲市场中。

雀巢的矿泉水业务帝国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中慢慢建立起来,始终保持在该领域遥遥领先的地位。

(3)实现企业的战略性调整雀巢的每一次收购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周密考虑的。

从雀巢的收购对象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收购正好是其当时经营战略的映像。

二战后,雀巢的战略目标是全面进军食品工业,实现面上的覆盖,这一时期的收购主要都是涉及新业务领域的,如对生产经营罐装食品、冷冻食品、冷藏食品、冰淇淋、矿泉水等企业的并购。

此外,还在化妆品、医药等非食品行业崭露头角。

自20世纪80年代迄今,雀巢的收购对象主要包括冰淇淋、宠物食品、巧克力糖果和矿泉水的生产企业,这些产业的利润率都非常可观。

雀巢的传统业务早已丧失了开发潜力,为企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是这个庞然大物继续前进的必然选择,此时加快高利润收益产品的发展成为雀巢的战略重心。

这个期间的收购正符合了这种特定的需要。

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而且跳过了产品生命周期中最耗时、耗资的研发和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低成本高收入的标准化阶段。

在短时间内收回投资,降低投资风险,保证企业的现金流,维持企业的高速运转,这些都是并购带来的优势。

2.注重成本效率的全球增长战略这是雀巢公司首席执行官彼得・布拉贝克提出的。

这位2001年著名的收购人物,负债经营,通过收购不断壮大雀巢公司的规模。

彼得・布拉贝克对成本效率的注重使公司的利润率不断提高,有力地减轻了债务带来的压力。

2001年底,在收购拉尔斯顿・普里纳(RalstonPurina)后,雀巢的净债务曾增至194亿瑞士法郎,比2000年底增加30亿瑞士法郎。

由于实施注重成本效益的发展战略,并施以得力的措施,公司利润收入丰厚,现金流强劲,截至2002年6月底,雀巢的净债务减少了162亿瑞士法郎。

同时,在2001年和2002年间,雀巢公司关闭了一些勉强支撑的工厂,放弃低利润率的业务,如可可和西红柿处理工厂,降低了28亿美元的生产成本。

还通过改进生产的设备和措施,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而且成本的控制仍在不断加强,成本进一步降低。

这些都是雀巢公司进行收购的坚实后盾。

很多企业都在疯狂的扩张中因心力衰竭而亡,多元化的道路难免会给雀巢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荷,通过控制成本效率来实现全球增长正是雀巢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收购过程中对收购对象精挑细选,也许进行收购的成本很高,但收购完成后为雀巢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是每一个能成为雀巢收购对象的企业所必须具备的特征。

收购对象必须符合公司总体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还得具有与对手进行竞争的比较优势,如某种特殊的专业技术,雀巢自身不具备的强大营销网络,以及在特定市场中拥有的市场份额等。

3.着眼于长线发展雀巢进行的每一次收购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进入某一个行业后,仍然会不断收购有增长潜能的相关企业,以推动公司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从1929年进入巧克力领域后,雀巢又收购了多家从事巧克力糖果生产的企业,如美国生产高质量巧克力的保罗・本奇公司、拥有奇巧巧克力品牌的英国巧克力生产商偌恩瑞(Rown-tree)公司等。

此外,2002年未能成功收购的好时食品公司,正是其在美国巧克力市场所占有的43%的份额吸引了雀巢。

如果收购成功的话,雀巢公司就可以实现其在美国市场位居第一的战略梦想,极大地提高利润收入,获得更充足的现金,为它在其他市场更快地扩张提供资金支持。

收购好时食品公司的计划也符合雀巢的长远战略。

雀巢进行的海外投资并不都是从一开始就盈利的。

在韩国和中国,雀巢亏损的时间长达十几年。

雀巢着眼于长线发展的长远眼光,是它在面临亏损的高压下继续坚持的动力。

正是由于这份坚持,才得以获得走出亏损期后的丰厚回报。

现在的雀巢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从传统业务的雀巢牛奶和雀巢咖啡,到后发制人的雀巢冰淇淋、奇巧巧克力等产品,它拥有了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中国消费者,在中国实现的利润为众多食品公司所羡慕。

1998年,货币危机带来了全球的经济衰退,俄罗斯更是受到了沉痛的打击。

许多公司纷纷撤出俄罗斯市场,雀巢却坚守阵地。

在21世纪初,雀巢的巧克力、咖啡和冰淇淋三种产品在俄罗斯市场的份额翻了一番,超过了所有竞争对手,在当地市场确立了难以逾越的竞争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