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保护原理

合集下载

线路距离保护

线路距离保护

IJ
Zzd R
2. 方向阻抗继电器:以Zzd阻抗为直径过原点的圆 1)比幅值
A
1 2
Z zd
IJ
B
Z J IJ
1 2
Z
zd
IJ
UJ
1 2
Z
zd
IJ
1 2
Z
zd
IJ
2)比相位
C B A U J D U J Z zd IJ
270
tg 1
C D
90
ZKJ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jX Zzd
o
R
3. 偏移特性ZKJ:向第四象限偏移α=0.1~0.2 的圆
180 ctg 2
0 ZJ
Z 2
ZM
360
ctg 2
ZJ
( Z 2
ZM
)
j
Z 2
.
系统振荡时测量阻抗的变化规律
ZN N
M
ZM
Zj
系统振荡时测量阻抗的变化规律
ZJ.m
( Z 2
ZM
)
j
Z 2
ctg 2
令Zx代替ZM ,设m Zx / Z
ZJ.m
(1 2
m)
Z 2
j Z 2
ctg 2
1.基本要求:
1) Z J Z D
2)ZJ与故障类型无关
2.类型
继电器 接线方式
0°接线
+30°接线
-30°接线 相电压和具有 3KI0补偿的相 电流接线
J1
UJ U AB U AB U AB
U A
IJ IA IB
IA IB
IA K3I0
J2
J3
UJ
IJ
UJ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
距离保护是一种应用于各种设备的原理,旨在保护设备免受外部电磁场的干扰。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置一个特定的阈值,当外部电磁场超过这个阈值时,设备将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避免对设备的损害。

为了实现距离保护,设备通常会使用传感器来检测外界电磁场的强度。

一旦检测到超过设定的阈值,设备会触发保护机制。

具体的保护机制因设备而异,常见的保护措施包括断电、自动关机、自动重启等。

这些措施旨在避免电磁场对设备的影响,保护设备的正常运行。

距离保护的原理是依赖于外界电磁场与设备的相对距离。

当设备远离电磁场源时,电磁场的强度逐渐减小,不会触发保护机制。

而当设备靠近电磁场源时,电磁场的强度增加,容易超过阈值,触发保护机制。

总之,距离保护是通过设定一个阈值,并利用传感器检测外界电磁场的强度,从而触发相应的保护机制,以保护设备免受外部电磁场的干扰和损坏。

距离保护的原理是基于距离与电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当设备靠近电磁场源时,电磁场强度增加,超过阈值时触发保护机制,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简述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

简述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

简述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其实可以说是电力系统里的一位“保护神”。

想象一下,电力系统就像一个大家庭,远亲近邻都得相处融洽。

可一旦发生故障,像短路这种“黑心亲戚”出现,家庭的和谐就得打折扣。

这个时候,距离保护就像是那个懂事的小孩,迅速冲上前,帮忙解决问题。

说到距离保护,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来判断故障发生的位置。

它就像个侦探,时刻在观察周围的一切。

当电流流经变压器、输电线路的时候,距离保护设备会监测这些数据。

如果某个地方出现异常,比如电流大得吓人,那就说明出了问题。

想象一下,电流就像是家庭聚会的气氛,正常时候欢声笑语,突然间就变得紧张起来,那肯定是出事了。

这时候,距离保护就得开始行动了。

它会计算出一个“距离”,告诉我们故障发生的具体位置,像是给我们发了个定位导航,轻松找到“罪魁祸首”。

通过对比正常值和异常值,设备能迅速决定是断开故障线路,还是继续供电。

这种聪明的判断,真是让人拍手称快,简直是电力系统里的“智多星”。

距离保护还拥有一项绝佳的“自我修复”能力。

故障被排除后,它会自动恢复工作状态,继续保护整个电力系统。

真的是一名默默无闻但又不可或缺的英雄,就像是那种永远不会缺席的朋友,总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

再说说它的“多面手”能力吧。

距离保护不仅能用于高压线路,还能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

这就像一个万能的工具,无论你是在山顶、沙漠,还是在海底,它都能发挥作用。

即使环境再恶劣,它也能保持冷静,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

使用距离保护设备还需要一些注意事项。

虽然它聪明,但也不是说百分之百没问题。

定期维护和检查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需要时不时关心一下。

这样才能确保在关键时刻,它能够正常工作,不会掉链子。

距离保护还可以和其他保护装置配合,形成一个庞大的保护网络。

就像家庭成员间的默契配合,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互相补充,共同抵御外来的“威胁”。

这就好比,一个人再聪明,也得靠团队的力量才能战胜困难。

距离保护原理

距离保护原理

距离保护原理
在电路设计中,距离保护原理是一种常用的防护措施,用于防止电路中不同元件之间的相互干扰。

距离保护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适当设置电路中不同元件之间的距离,将它们的相互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电路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首先,距离保护原理要求在电路中合理布局元件的位置。

对于敏感元件,如模拟电路中的放大器或滤波器,应尽量避免与其他干扰源靠得太近,特别是与功率元件或高频元件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样可以减少外界噪声或交叉干扰对敏感元件的影响,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其次,距离保护原理要求合理划分电路的模块和区域。

通过将不同功能的电路分开放置,可以减少它们之间的耦合和干扰,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在模拟与数字混合电路设计中,可以将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分别布局在不同的板块上,以免数字信号的高频噪声影响到模拟信号的精确性。

此外,距离保护原理也要求合理设计电路的走线和接地。

通过优化走线路径,如尽量减少导线的长度和面积,可以降低线路的阻抗和电感,减少对信号的衰减和干扰。

另外,注意良好的接地设计也是距离保护原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合理设置接地点和引入接地屏蔽,可以有效消除地回路干扰,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综上所述,距离保护原理是一种有效的电路设计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元件的位置、模块与区域的划分以及走线和接地的优化,
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电路中的相互干扰和干扰源对电路的影响,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距离保护原理范文

距离保护原理范文

距离保护原理范文距离保护原理(Dist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是一种保护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用于在电力系统中检测电流或电压异常,并定位故障距离。

在电力系统中,距离保护是一种常用且非常重要的保护方式,用于保护输电线路、母线、变压器等重要设备。

该原理基于电力系统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规律,通过测量和计算来判断故障位置,并向相应的保护继电器发出信号进行故障区隔和保护动作。

距离保护原理可以分为绝对距离保护和相对距离保护两种。

绝对距离保护是以故障发生点到保护点的距离为基准,通过测量电流、电压和阻抗等参数,计算故障发生点的距离,并将计算结果与预设的保护范围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故障的位置。

相对距离保护则是以电源侧的距离为基准,通过比较电流、电压和阻抗等参数的大小,从而推断故障点的距离。

距离保护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传输线路的参数和故障电流对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规律来判断故障发生的位置。

在一段传输线路上,电流和电压的变化与故障发生的位置有关。

通过测量和计算电流和电压在传输线路上的值,并将其与预设的故障位置进行比较,可以判断故障是否发生在距离保护范围内。

1.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值:通过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等装置,测量故障点附近的电流和电压的实际值。

2.计算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根据测量得到的电流和电压的实际值,计算电流和电压的变化率。

3.判断故障位置:根据电流和电压的变化率,将计算结果与预设的保护范围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故障是否发生在距离保护范围内。

4.发出保护信号:如果故障发生在距离保护范围内,保护继电器将发出保护信号,进行故障区隔和保护动作。

1.灵敏度高:距离保护可以检测故障点附近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并通过计算来判断故障的位置,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度。

2.独立性强:距离保护不依赖系统中其他设备的动作,其保护决策是基于自身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3.抗干扰能力强:距离保护对于外部干扰的影响较小,能有效地区分故障和非故障的信号,提高了保护系统的可靠性。

距离保护校验总结

距离保护校验总结

距离保护校验总结引言距离保护校验是一种用于保护电力系统的保护策略,在电力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主要通过测量电力系统各个部件之间的距离,判断故障点的位置,从而实现对电力系统的保护。

本文将对距离保护校验进行总结,包括距离保护的原理、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

距离保护的原理距离保护是一种基于电流和电压的保护策略,主要用于检测电力系统中发生的故障,并迅速采取措施隔离故障点,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和相位差,计算故障点与保护装置之间的距离。

当距离超过一定阈值时,保护装置将触发动作,进行距离保护。

距离保护的核心公式如下:测量距离 = (电流相位差 * 阻抗) / 电压模值其中,电流相位差是指电流波形与电压波形之间的相位差,阻抗是电力系统的特性阻抗,电压模值是电压的幅值。

根据距离保护的原理,我们可以看出,距离保护校验需要准确测量电流和电压,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判断,因此,距离保护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问题一:故障距离计算不准确在距离保护校验中,故障距离的计算是关键,如果计算不准确,将导致错误的判断和保护动作。

常见的导致故障距离计算不准确的因素包括电流和电压测量误差、阻抗参数不准确等。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提高电流和电压的测量精度,使用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的测量设备。

2.定期检查和校准阻抗参数,确保其准确性。

3.在计算故障距离时,考虑到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如线路长度、传输特性等,进行合适的修正。

问题二:故障点判断误差较大在距离保护校验中,故障点判断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距离保护装置的触发动作。

常见的导致故障点判断误差较大的因素包括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合理、传感器损坏等。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合理选择和安装传感器,确保其能够准确地测量电流和电压。

避免传感器安装在阻抗变化较大的位置,如接地点等。

2.定期检查和维护传感器,确保其运行正常。

线路保护(距离保护、光纤电流差动)

线路保护(距离保护、光纤电流差动)
排故前提:电流电压回路接线正确
四、检验中常见故障及处理 交流回路故障
交流回路故障现象及处理(电流回路)
1、测试仪显示电流回路开路,装置采样无该相电流值。 分析处理:使用万用表检查或者直接拆线检查是否有绝缘包扎
2、测试仪未显示电流回路开路,装置采样无该相电流值或者 电流值比加入值小。
分析处理:紧固装置交流插件,或者检查该相电流回路是否有短接
2、装置采样无该相电压值 分析处理:紧固装置交流插件,或者检查该相电压回路是否有虚接
3、装置采样显示B、C两相电压对调 分析处理:检查B、C两相电压回路接线是否对调
4、装置采样三相电压相位存在漂移的现象 分析处理:电压回路N被虚接。
四、检验中常见故障及处理 开入回路故障
开入回路检查方法 建议逐一投入压板及开入信号,检查装置开入变位情况
一、距离保护原理 三段距离保护
距离Ⅰ段、Ⅱ段和Ⅲ段之间的配合原则,基本上与电流保 护相似。
一、距离保护原理 三段距离保护
注意:距离保护的Ⅰ段保护范围通常选择为被保护线路 全长的80%~85%
原因:距离保护第1段的动作时限为保护装置本身的固有动作 时间,为了和相邻的下一线路的距离保护第1段有选择性的配 合,两者的保护范围不能有重叠的部分。否则,本线路第1段 的保护范围会延伸到下一线路,造成无选择性动作。 再者,保护定值计算用的线路参数有误差,电压互感器和电流 互感器的测量也有误差。考虑最不利的情况,这些误差为正值 相加。如果第1段的保护范围为被保护线路的全长,就不可避 免地要延伸到下一线路。此时,若下一线路出口故障,则相邻 的两条线路的第1段会同时动作,造成无选择性地切断故障。 除上弊,第1段保护范围通常取被保护线路全长的80%~85%。
2BZmZmZs et2ZmZs et

距离保护接线知识点总结

距离保护接线知识点总结

距离保护接线知识点总结一、距离保护的原理1.1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距离保护是基于电力系统中故障发生时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差来实现的。

当故障发生时,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差会发生变化,距离保护通过检测这种相位差的变化,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并对故障进行保护。

1.2 距离保护的动作特性距离保护的动作特性取决于故障发生时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差。

根据故障发生点的距离,距离保护可以分为不同的动作特性,包括定值距离保护、区域保护和可变距离保护等。

不同的动作特性适用于不同的电力系统设备和线路,以实现对系统故障的准确检测和保护。

1.3 距离保护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距离保护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是保证距离保护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灵敏度是指距离保护对故障的检测能力,而选择性是指距离保护在出现多个故障时能够正确选择作用范围的能力。

距离保护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需要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距离保护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距离保护的类型2.1 定值距禿保护定值距离保护是指在发生故障时,距离保护根据设定好的距离保护定值来判断故障的发生位置和实施保护。

定值距离保护具有简单可靠的特点,适用于电力系统中无大规模变化的设备和线路。

其主要缺点是在系统参数变化较大时,会影响保护的准确性。

2.2 区域保护区域保护是一种将一定范围的电力系统设备和线路作为保护范围的距离保护方式。

区域保护可以根据系统的电压和电流来判断故障的位置,并对范围内所有的设备和线路进行保护。

区域保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适用于复杂的电力系统。

2.3 可变距禿保护可变距禿保护是一种根据系统参数和电力系统运行情况来自适应调整的距禿保护方式。

可变距禿保护可以根据电力系统的变化来调整保护的动作特性,能够实现对不同运行条件和故障情况的准确保护。

可变距禿保护是现代电力系统中常用的一种距禿保护方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距禿保护的应用3.1 发电厂的距禿保护发电厂的距禿保护是保护电力系统中发电机和变压器等设备的重要手段。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距离保护是指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采取的一种安全措施。

它是通过合理设置距离,来限制人员或物品之间的接近距离,以达到安全保护的目的。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理设置距离,来减少因接近距离过近而导致的安全隐患,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首先,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安全距离的概念。

安全距离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为了避免事故发生而应该保持的最小距离。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化工等领域,都存在着对安全距离的要求。

比如在化工厂的生产现场,由于可能存在爆炸、火灾等危险,因此需要设置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在交通运输中,车辆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制动避让,避免发生追尾事故。

其次,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预防为主的原则。

预防为主是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距离保护正是基于这一原则而产生的。

通过合理设置距离,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比如在高温设备周围设置一定的安全距离,可以预防人员被烫伤;在机械设备周围设置安全警示线,可以预防人员误入危险区域。

因此,距离保护是一种预防措施,它能够在事故发生之前,通过设置合理的距离来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安全。

最后,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撑。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距离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过激光雷达、红外线探测器等高科技设备,可以实现对距离的精准测量和监控,从而实现对危险区域的精准控制。

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距离保护更加科学、精准,能够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安全。

综上所述,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安全距离的概念,基于预防为主的原则,以及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撑。

通过合理设置距离,可以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距离保护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措施,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只有加强对距离保护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安全。

距离保护原理

距离保护原理

距离保护原理
距离保护原理是指在各种不同的物理环境下,通过控制和保护物体之间的距离,来确保物体的安全和完整性。

它在工程和科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以防止物体之间的过近接触或碰撞,从而避免潜在的伤害或损坏。

在工业生产中,距离保护原理常常用于保护机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例如,当一台机器需要进行维护或维修时,工作人员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可能的旋转部件或运动物体造成伤害。

这可以通过设置警示线、标志牌或机械装置来实现。

当有人靠近危险区域时,警示线会发出声音或光信号,提醒人们保持距离。

类似地,距离保护原理也应用于交通领域。

交通信号灯就是一种常见的距离保护装置,它通过控制车辆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以减少碰撞的风险。

当信号灯变红时,表示前方有交叉车流,驾驶员需要停下来,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种距离保护原理可以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另一个应用距离保护原理的领域是无线通信。

在无线通信中,发送和接收设备之间的距离对通信质量和速率有重要影响。

过近的距离可能导致信号受到干扰或衰减,从而降低通信质量。

因此,通过控制设备之间的距离,可以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和高质量的通信。

总之,距离保护原理通过控制和保护物体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实现安全和保护的目标。

无论是在工业生产、交
通管控还是无线通信中,合理的距离控制都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和损坏的风险,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距离保护基础知识讲解

距离保护基础知识讲解

a)Z set

U
m
1 2

I
m
(1
a)Z
set
1 2

I m (1 a)Z set
比相式构成
270 0 arg Z m aZ set 90 0 Z m Z set


2700 arg U m a I m Z set 900


U m I m Z set
在圆周上两个复数相量相垂直, 90度 在圆内,两者夹角大于90度 在圆外,两者夹角小于90度

Zm
Um

Im
0.85倍的一次阻抗被称为起动阻抗
ZI oper
;而0.85倍
的二次阻抗被称为整定阻抗
ZI se t
第三章 距离保护
Ⅰ 段阻抗继电器的整定阻抗
ZI se t
UN
Zm
Um Im
nTV I NP
UN I NP
nTA nTV
0.85Z NP
nTA nTV
nTA
Z
I set
ZΙ oper
本讲小结
介绍了距离保护的概念 介绍了全阻抗继电器 方向阻抗继电器 偏移特性阻抗继电器
第三章 距离保护
第二节 时限特性
距离保护的动作时间与保 护至短路点之间的距离关系
t f (l) 被称为距离保护的动作时限。
一般地,距离保护动作时 限为阶梯型三段式动作特性:
距离保护Ⅰ段——保护到 线路80~85%全长;
距离保护Ⅱ段——保护到 线路全长;
距离保护Ⅲ段——保护到 相邻线路全长,作为远后备保 护
第三章 距离保护
Ⅰ 段阻抗继电器的 动作条件
ZI se t

距离保护原理

距离保护原理

距离保护原理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总工作于最大运行方式下,因此当运行方式变小时,电流保护的保护范围将缩短,灵敏度降低;而距离保护,顾名思义它测量的是短路点至保护安装处的距离,受系统运行方式影响较小,保护范围稳定。

常用于线路保护。

距离保护的具体实现方法是通过测量短路点至保护安装处的阻抗实现的,因为线路的阻抗成正比于线路长度。

在前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知道:保护安装处的电压等于故障点电压加上线路压降,即UKM=UK+△U;其中线路压降△U并不单纯是线路阻抗乘以相电流,它等于正、负、零序电流在各序阻抗上的压降之和,即△U=IK1*X1+ IK2*X2+ IK0*X0 。

接下来我们先以A相接地短路故障将保护安装处母线电压重新推导一下。

因为在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3IO等于故障相电流IKA;同时考虑线路X1=X2 则有:UKAM=UKA+IKA1*X LM1+ IKA2*X LM2+ IKA0*X LM0=UKA+IKA1*X LM1+ IKA2*X LM1+ IKA0*X LM0+ (IKA0*X LM1-IKA0* X LM1)=UKA+ X LM1(IKA1+ IKA2+ IKA0)+ IKA0(X LM0-X LM1)=UKA+X LM1*IKA+ 3IKA0(X LM0-X LM1)*X LM1/3X LM1=UKA+X LM1*IKA[1+(X LM0-X LM1)/3X LM1]令K=(X LM0-X LM1)/3X LM1则有UKAM=UKA+IKA*X LM1(1+K)或UKAM=UKA+IKA*X LM1(1+K)=UKA+X LM1(IKA+KIKA)=UKA+X LM1(IKA+K3I KA0)同理可得UKBM=UKB+ X LM1(IKB+K3I KB0)UKCM=UKC+ X LM1(IKC+K3I KC0)这样我们就可得到母线电压计算得一般公式:UKΦM=UKΦ+ X LM1(IKΦ+K3I0)该公式适用于任何母线电压的计算,对于相间电压,只不过因两相相减将同相位的零序分量K3I KC0减去了而已。

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

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

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
距离保护是一种用于保护电气设备及线路的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的原理。

距离保护主要由距离保护装置和电流互感器组成。

当电力系统中发生故障时,电流互感器将故障电流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电压信号,传送给距离保护装置。

距离保护装置会通过测量故障发生点与保护位置之间的阻抗值,来判断故障的位置。

在正常运行状态下,距离保护装置会根据设定的保护范围来判断电流的流动是否正常。

当电流流过设定的距离保护范围时,保护装置会正常工作,不会触发保护动作。

但当发生故障时,故障电流会导致故障点周围的电路阻抗发生变化。

根据距离保护装置预设的阻抗-时间特性曲线,装置会根据测
量得到的阻抗值来判断故障的位置,并计算出故障点与保护位置之间的距离。

如果故障点距离保护位置的距离超过了设定值,距离保护装置会触发保护动作,切断电流源,以保护设备免受故障影响。

总之,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流互感器测量故障电流信号,并根据测量得到的阻抗值来判断故障的位置,从而实现对电气设备及线路的保护。

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

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

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
距离保护是一种用来保护设备或系统的安全措施,主要通过测量和监控设备或系统与潜在威胁之间的距离,从而及时提醒或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潜在威胁接近或侵入。

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距离测量:通过使用合适的传感器或技术,如激光测距仪或超声波传感器,对设备或系统与潜在威胁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2. 设定警报阈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警报阈值,一旦测量到的距离超过或接近设定的阈值,系统即会触发警报信号。

3. 警报触发:当测量到的距离超过或接近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发出警报信号,例如声音警报、光线闪烁、或向安全人员发送警报信息。

4. 采取防御措施:根据警报信号,安全人员可以迅速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例如封锁进入设备或系统的通道、启动紧急关闭程序、或增加额外的安全层级等。

通过距离保护,设备或系统可以及时感知到潜在威胁的接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其安全。

这种安全措施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工业自动化、安防系统、交通管理等,能够有效地保护设备和系统免受外部威胁的侵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a) 系统图
jX
ZR
• 将上式代入动作方程(8)式,并将 ’ 移 到不等式两边得到: Z Z set (11) 90 0 ’ arg m 270 0 ’
Zm ZR
Z set
0
R
16:17
(b) 反向短路方向阻抗继电器的暂态动作特性
将(11)式与 0 0 可知(11)式动 式相比较,若空载’ 作方程对应的动作特性是以 Z R 和 Z set 15 两点连线为直径的圆。


在任何短路故障类型下,对故障相或非故障相的相电压、对故 障相间或非故障相间电压的计算,这两个公式都是适用的。例 如,当线路上K点发生A相单相接地短路时,保护安装处的B相 U (I K 3I )Z 。 电压为 U B KB B 0 1 在非全相运行时运行相上发生短路,计算保护安装处的运行相 或两运行相间的电压,这两个公式也是适用的。例如在图中, 本线路B、C两相运行时B相又发生单相接地短路。保护安装处 U (I K 3I )Z 。保护安装处的B、C相间电 的B相电压为 U B KB B 0 1 U 压为 U BC KBC ( I B I C )Z 1 。
90 0 arg
Z m Z set 270 0 Zm ZS
以正序电压为极化量的阻抗继电器
• 以正序电压为极化电压的阻抗继电器在900系列线路保护中用以构成三 段式的相间和接地距离保护。在分析相间和接地阻抗继电器时,它的 正方向和反方向短路的系统图如图 的(a)和(b)所示。图中加在 和测量电流 I 直接理解成阻抗继电器接 阻抗继电器上的测量电压 U m m U U m 线方式中的电压、电流。对相间阻抗继电器来说, 、Im I ; U 、 U 对接地阻抗继电器来说, m I m I K 3I 0 ,都是故障相或是故障相 和I 的正方向为传统规定的正方向,电压是母 间的电压、电流。 U m m 线电位为正,中性点电位为负,图中电压画的是电位降的方向。电流 以从保护安装处流向被保护线路的方向为正方向。流过过渡电阻里的 电流 IF 以与流过保护的电流的正方向一致来定义它的正方向,所以在 I 正方向短路时, F 电流以从上向下方向作为正方向;在反方向短路时, I 电流 F 以从下向上方向作为正方向。正方向短路时,从保护安装处M 母线到过渡电阻 R g 的下面K点的阻抗是阻抗继电器的测量抗Z m 。反方 向短路时,从保护安装处M母线到过渡电阻 R g 的下面K点的阻抗是阻抗 继电器的测量阻抗的负值 Z m 。
ES
M
TA Im Zset
U I Z U OP m m set
N
y
TA
ER
1
Um
2
16:17
5
需要说明
是保护安装处的电压。如果从保护安 U • 从(1) 式可见, m 装处到保护范围末端没有其它分支电流而流的是同一 个电流时(例如正常运行、区外故障、系统振荡), 则 Im Z set 是从保护安装处到保护范围末端这一段线路上 的压降。此时阻抗继电器的工作电压其物理概念是保 护范围末端的电压,即由保护安装处求得的补偿到保 护范围末端的电压,所以很多人把它称做补偿电压。 但在区内短路时,由于从保护安装处到短路点和从短 路点到保护范围末端流的不是同一个电流,此时由(1) 式计算出的工作电压并不是真正的保护范围末端的电 压,而是假想的如果从保护安装处到保护范围末端都 流有与加入到保护装置中的电流相同的电流时的保护 范围末端的电压。
M
ES
Z
N
K
ER
Z1
U
Rg
16:17
3
以上两式称做短路时保护安装处电压计算的一般公式

在系统振荡过程中发生短路时计算保护安装 处的电压,这两个公式也是适用的。例如在 振荡中发生A相单相接地短路,保护安装处 U (I K 3I )Z 。式中的 U 的B相电压为: B KB B 0 1 电流是系统振荡状态下的B相电流和短路附加 状态下B相的电流之和。

相位相同。 可见 U OP 与 U m
ES
M
Z
Im
ZK
N
K
正向故障
ER
Um
16:17 7
下面分别分析反向短路时工作电压的特点
• 以金属性短路 为例,考虑到电压规定的正方向,电流以母线流向被保 I Z 护线路的方向为正方向,所以 U m m K ,
故工作电压表达式为:
U I Z I Z I Z I (Z Z ) U OP m m set m K m set m K set
jX
Z m Z set
Z set
Z m Z set
Zm Zm
0
R
11
16:17
方向阻抗继电器的暂态特性
• 动作方程为(6)式的方向阻抗继电器的动作特性如上图所示,其动作特性 圆是经过座标原点的。动作特性经过座标原点的阻抗继电器并不是一个理 想的继电器,因为在正向近处(含出口)发生短路时继电器可能拒动,出 现死区,而在反方向出口(含母线)短路时,继电器可能误动。从物理概 念上来讲,当出口(正向或反向)发生金属性短路时(6)式中的极化电 压,当比较相位的两个电气量有一个为零时,其相位比较是不准确的。如 果极化电压有一些杂散电压且其相位与工作电压相位恰好在某一些角度下 的话,继电器可能不正确动作。当出口(正向或反向)发生经过渡电阻短 路时,极化电压是过渡电阻上的压降。由于送电端和受电端的极化电压与 工作电压呈现不同的相位差,也将可能造成阻抗继电器的不正确动作。为 了消除上述缺点,应设法使短路后即使是出口短路极化电压不为零,而且 是大于过渡电阻上压降的一个电压,并使其与工作电压能正确比相。其中 一个方法是采用正序电压作为极化电压。在不对称短路时,无论是否出口 短路,电压 U m 的正序分量 U 1m 不可能是零,且其相位与短路前 U m 的电 压相位基本相同,可以与工作电压正确比相。但这种方法仍不能解决三相 U 短路的问题,因为在出口金属性的三相短路时,正序电压仍然是零。 1m 进行‘记忆’,即用当前时刻前一个周波或两个周波 U 1m 电压作为极化电 压。
ZS
(c) 正向短路方向阻抗继电器的暂态动作特性
将(9)式与(7)式相比较, 可知(9)式动作方程对应的动 Z set 两点连 作特性是以 Z S 和 线为弦的圆。
13
16:17 正向短路方向阻抗继电器暂态动作特性分析
如果短路前空载
和E 同相位,则 0 0 。上述动作方程成为: • 即E S R
16:17 6
下面分别分析正向短路时工作电压的特点
m • 以金属性短路 为例 U Z I m K 故工作电压表达式为:
(2) 令 Z set nZ K 。一般整定阻抗 Z set 的阻抗角与线路阻抗角相同, n是实数。将上述关系式代入(2)式得: ( 1 n )Z I (3) U U op K m (1 n ) m
16:17 9
电压分布图
ES ER
U m2
U OP 3
U OP 2
U m1 U m3
F3 F1
Y
U OP1
N
F2
M
• 在发生区内、区外和反方向金属性短路时,阻 与 U 抗继电器的工作电压 U OP m 的相位关系也 可从电压分布图中清晰地看出。
16:17 10
阻抗继电器的动作方程及其动作特性
90 0 arg
16:17
U m I m Z set 270 0 U
1mM
12
(8)
正方向短路的暂态动作特性分析
ES
ZS
M
Z
Im
ZK
N
F
ER
Um
Rg
Zm
.K
(a) 系统图
I Z I Z U U m m set m m set arg arg e j U kE 1mM S I Z U m m set arg E Z Z I set arg m m I m Z S Z m
16:17
4
阻抗继电器的工作电压
可按下式计算获得: • 阻抗继电器的工作电压 U OP
(1) 、 值可根据采样的数据经运算后获得, Z set是定值单 U I m m 。由(1)式确 中给定的。所以微机保护可算出的值 U OP 定的阻抗继电器的工作电压有时也称做距离测量电压,或 称做补偿电压。
U I Z I Z I Z I (Z Z ) U OP m m set m K m set m K set
正向区内短路时,Z K Z set,所以 n 1 。由(3)式可见 U OP 与 相位相反。正向区外短路时,Z Z ,所以,由(3)式 U K set m
90 0 arg Z m Z set 270 0 Zm ZS
(10)
该动作方程对应的动作特性是以 Z set 和 Z S 两点连线为直径 的圆,如下图所示。该动作特性是用极化电压为短路前的电压推 导出来的,所以它是正方向短路的暂态动作特性。
jX
Z set
0
R
ZS
(4)
同样令 Z set nZ K ,并代入(4)式得: I ( 1 n )Z ( 1 n )U U OP m K m
• 考虑到n是实数,所以 U OP 与 U m 相位相同。
(5)
ES
M
K
ZK
Z
Im
N
ER
反方向短 路
Um
16:17
(b) 反向短路
8
结论
相位相反, 与U U • 从上分析可见,在正向区内金属性短路时, m OP 继电器此时应最灵敏地动作。正向区外和反方向金属性短路时, 相位相同,继电器此时应最可靠不动作。因此,阻抗继电 U 与 U m OP U 0 器的动作方程应为: 90 arg OP 270 0 U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