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吸收及吸附教材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新教材)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新教材)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第一节物质的构成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

2、性质:(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也就越快。

(4)用分子观点解释:若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混合液的总体积将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毫升。

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克服其他分子对他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沸腾的微观解释: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进入空气,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

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一样)的。

6、物质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变化了,并没有产生别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注意: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

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

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

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化工原理吸收教学课件PPT

化工原理吸收教学课件PPT

5.1.1 化工生产中的传质过程
一、均相物系的分离
均相混合物的分离,首先要设法制造另外一个相,
使得物质从一个相转移到另外一相。
根据不同组分
某种过程
均相物系
两相物系
在各相中物性 的差异,使某
组分从一相向
实现均相物系的分离
另一相转移: 相际传质过程
相际传质过程
均相物系分离
相际传质过程的推动力:浓度差
5
分离
均 相 混 合 物 非 均 相 混 合 物
动量传递 三传 热量传递
质量传递
-----在浓度差、温度差、压 力差等推动力作用下,物质从 一处向另一处的转移过程。包 括相内传质和相际传质两类。
利用某种性质差异
方法 加 加入 入能 另量 外一种分 物离 质剂 作为 加场,如浓度场、电 温场 度、磁场
4
13
5.1.7 吸收操作的分类
按被吸收 组分数目
单组分吸收
多组分吸收√ 气体混合物 液体
气体 吸收
按吸收有无 化学反应
按溶质组 成的高低
按吸收的 温度变化
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
低浓度吸收
高浓度吸收√
等温吸收
非等温吸√收
溶质A S
惰性组分B 吸收剂
相界面
本章只讨论单组分、低浓度、等温、物理吸收过程 的有关原理和计算。
ExA p*A
y*Ap*A/ pxAE/ p
p*A ExA

mE p
y*A mxA
26
在低浓度气体吸收计算中,通常采用基准不变
的比摩尔分数Y( 或 X)表示组成。
由yA*mxA

YA* 1YA*
mX*A 1 X*A

最新环境工程原理学习课件教学课件PPt吸附

最新环境工程原理学习课件教学课件PPt吸附

第二节 吸附剂
活性炭的优点:是吸附容量大,抗酸耐碱、化学稳定
性好,解吸容易,在高温下进行解吸再生时其晶体结构不 发生变化,热稳定性高,经多次吸附和解吸操作,仍能保 持原有的吸附性能。 活性炭常用于溶剂回收,溶液脱色、除臭、净制等过
程。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吸附剂。
第二节 吸附剂
(二)活性炭纤维
活性炭纤维吸附能力比一般活性炭要高1~10倍。
活性炭纤维分为两种:
(1)将超细活性炭微粒加入增稠剂后与纤维混纺制成单丝,
或用热熔法将活性炭粘附于有机纤维或玻璃纤维上,也可
以与纸浆混粘制成活性炭纸。 (2)以人造丝或合成纤维为原料,与制备活性炭一样经过炭 化和活化两个阶段,加工成具有一定比表面积和一定孔分 布结构的活性炭纤维。
第二节 吸附剂
(三)硅胶
吸附速度
吸附剂吸附能力用吸附量q表示。
第三节 吸附平衡
第二节 吸附剂
比表面积越大,吸附量越大:但应注意对一些大分子,微孔 所提供的比表面积基本上不起作用。 活性炭细孔分布情况:
• 微孔:<2 nm,占总比表面95%:主要支配吸附量
• 过渡孔:2-100nm,<5%:起通道和吸附作用
• 大孔:100-10000 nm,不足1%:主要起通道作用,影
响吸附速度。
面,从而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
• 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组分——称为吸附质 • 吸附吸附质的多孔固体——称为吸附剂 • 吸附质附着到吸附剂表面的过程——称为吸附 • 吸附质从吸附剂表面逃逸到另一相的过程——称为解吸
• 吸附过程发生在——“气-固”或“液-固”非均相界面
第一节 吸附分离操作的基本概念
是一种坚硬无定形链状或网状结构的硅酸聚合物颗粒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Principle and Equipment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课程代码:02410040学分:2.0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8实验学时:4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材: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连之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同时起到连接相关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桥梁作用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在《传热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的基础上,将专业中《冷热源工程》、《暖通空调》、《热泵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中涉及流体热质交换原理及相应设备的共性内容抽出,经综合、充实和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此课程兼顾理论知识和设备知识,培养学生较全面掌握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及质量传输共同构成的传输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中的典型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传质的理论基础,包括传质的基本概念,扩散传质、对流传质的过程及分析, 相际间的热质传递模型。

课程目标2:理解传热传质的分析和计算知识,包括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类比,对流传质的准则关联式,热量和质量同时进行时的热质传递;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3:熟悉空气热质处理方法,包括空气处理的各种途径,空气与水/固体表面之间的热质交换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用吸收剂处理空气和用吸附材料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环境控制领域常用的空气热质处理原理。

课程目标4:掌握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包括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和复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能够针对具体需求对常见热质交换设备进行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

环境工程原理第四章吸收PPT课件

环境工程原理第四章吸收PPT课件
浓硫酸吸收 SO2 弱碱吸收 H2S
液膜控制
水或弱碱吸收CO2 水吸收 CL2 水吸收 O2 水吸收 H2
双膜控制
水吸收 SO2 水吸收丙酮 浓硫酸吸收NO2
吸收速率方程式一览表
吸收系数的表达式及吸收系数的换算
提高吸收效果的方法: ①提高气、液两相相对运动速度,降低气膜、液膜的厚度 以减小阻力。 ②选用对吸收剂溶解度大的溶液作吸收剂。 ③适当提高供液量,降低液相主体中溶质浓度以增大吸收 推动力。 ④增大气液相接触面积。
扩散物质
O2 CO2 NO2 NH3 Cl2 Br2 H2 N2 HCl H2S H2SO4
HNO3
NaCl
NaOH
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扩散系数(20℃稀)
扩散系数D’*109 m2/s
1.80 1.50 1.51 1.76 1.22 1.2 5.13 1.64 2.64 1.41 1.73
2.6
1.35
第四章 吸 收
学习目标 了解吸收的分类、典型的工业吸收过程、各种不同类 型的吸收设备及吸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理解吸收操作的基本概念、吸收传质机理。 掌握吸收的相关计算,能运用工程观念分析解决吸收 操作中的实际问题。
第一节 概 述
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种组分在同一液体(溶剂)中溶 解度差异、分离混合物的操作称为气体吸收。
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
3.传质单元数的求法
⑴脱吸因子法
NOG=
1 1 S
ln(1
S) Y1 Y2
Ye2 Ye2
S
关联图 NoG
~
Y1 Y2
Ye2 Ye2
⑵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NOG
Y1 dY Y2 Y Ye
Y1 Y2 Ym

化工原理吸收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吸收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吸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化工吸收的基本原理,掌握吸收塔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吸收过程中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如传质单元数、塔板数、液气比等;3. 学生能了解影响吸收效果的主要因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实际化工生产中的吸收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吸收塔,并进行基本参数的计算;2.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模拟软件,分析吸收过程中的问题和优化方案;3. 学生能熟练运用化工专业软件进行吸收塔的模拟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2. 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了解化工生产中吸收技术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化工专业学生,结合化工原理课程内容,以吸收过程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符合学生特点及教学要求,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吸收原理与吸收塔结构:介绍吸收的基本原理,吸收塔的结构类型及工作原理,结合教材相关章节,使学生理解吸收过程的基本概念。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吸收与吸附2. 吸收塔设计与参数计算:讲解吸收塔设计方法,包括关键参数如传质单元数、塔板数、液气比等计算,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吸收塔设计的基本技能。

- 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质设备的设计与计算3. 影响吸收效果的因素:分析影响吸收效果的各种因素,如温度、压力、溶剂性质等,并通过实验和模拟软件进行验证。

- 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质过程的影响因素4. 吸收塔的优化与节能:介绍吸收塔优化方法,包括塔内件改造、操作参数优化等,以及节能措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 教材章节:第六章 传质设备的优化与节能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本章节共安排8个学时,分为两周完成。

课堂讲稿吸附1.ppt

课堂讲稿吸附1.ppt
13
14
15
吸附树脂
最初的吸附树脂是酚-醛类缩合高聚物,以后出现了一 系列的交联共聚物,如聚苯乙烯、聚丙烯酯和聚丙烯 酰胺类的高聚物。这些大孔吸附树脂,有带功能团的 ,也有不带功能团的;有非极性的,也有强极性的很
多种类。吸附树脂的吸附性能是由其表面积、孔 径、骨架结构、功能团基本性质和它的极性所造 成的。吸附树脂再生容易,用水、稀酸、稀碱或 有机溶剂如低级酵、丙酮就可以再生。大孔吸附 树脂除了目前价格昂贵以外,比起活性炭说来, 它的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品种较多,可根据不同 的要求选择使用
62
三 移动床吸附操作
63
64
65
66
67
68
• 例题 用连续逆流等温操作的移动床吸附器干燥空 气,吸附剂为硅胶。假设空气在27℃、 1atm(101.3Pa)下,从湿度为0.005(水、干空气质 量比)被干燥到最终湿度为0.0001,所加硅胶是干 的,其通过速率为2441kg/(m2 ·h),干空气的通 过速率为4882kg/(m2 ·h)。在此操作条件下,吸 附等温线可视为直线,以Y*=0.0185X 来描述。 试计算该移动床吸附器的吸附段的传质单元数。
Y=mXn
联立操作线方程和平衡线方程,可求出固、液相的极限
浓度X1, Y1, 或固液比L/G:
X0=0时
L/G
Y0 Y1 (Y1 /m)1/n
Y0
n<1 n=1
若要求溶液中吸附质浓度由 Y0降低到Y1,n减少,固液 Y1 比增加,通常认为n为2~10, 吸附性能好。
n>1 X
2.多级错流操作
L1, X0
69
70
71
72
73
74
75

职业卫生技术-第四章吸收吸附

职业卫生技术-第四章吸收吸附

增大推动力的方法 ① 降温:降低平衡曲线 ② 增压:提高D点的位臵 ③ 选择溶解度大的吸收剂(H大,斜率小) ④ 增大吸收剂用量(降低CA×,降低平衡线) ⑤ 改用化学吸收(增加溶解度) 2.传质面积F的影响 • 在较小的空间得到较大的传质面积 3.吸收总系数K的影响 • 复杂。受物料性质、设备形状和尺寸、物料流动影响。
低组成吸收:摩尔分数≤ 0.1 高组成吸收:摩尔分数> 0.1 等温吸收: 非等温吸收
本节重点讨论单组分低组成的等温物理吸收
5. 吸收静力学:即液相与气相间经过极长时间的
接触后建立起来的平衡。相间的平衡是由吸收 质和吸收剂的热力学性质所决定的,并与其中 一相的组成、温度及压力有关。 吸收动力学:即质量传递过程的速度。它取决 于过程的推动力,吸收剂、溶质和惰性气体的 性质,以及两相间的接触方式。
三、气膜控制和液膜控制
1 1 1 K G kG Hk L
1. 气膜控制 KG≈kG 2. 液膜控制 对于难溶介质,H→0。∴H/kG →0,气膜阻力可忽略 KL ≈ kL
⑶以比摩尔分数表达,同理可得
1 1 m K Y kY k X 1 1 1 K X mkY k X 1 KY K X m
浓度低时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G=KF⊿C
1. 浓度差⊿C的影响
N A kG ( pA pAi ) k L (cAi cA ) pA pAi k L cAi cA kG
⑵以(CAi-CA)表达 由亨利定律:p*=C/H
N A kG ( C * C Ai ) / H k L ( C Ai C A ) A C* C A NA A K L ( C* C A ) A H 1 kG k L 1 H 1 K L kG k L K G HK L

第4章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作用

第4章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作用
26
4.1 固体自稀溶液中吸附的特点
4.1.2 稀溶液吸附 3.吸附量及其测定 (1)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量测定(浓差法): 对于二组分稀溶液,一般的关系是:
n0 x2 2 x1 1 x2 m
式中,Δx2=x20-x2,x代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下标1 和2分别表示溶剂和溶质,下标0表示吸附前溶液的数量, n代表物质的量,m代表吸附剂的量。
10
4.1 固体自稀溶液中吸附的特点
4.1.1 固体表面特点 3. 固体表面的电性质 固体与液体接触后可因多种原因而使固体表面带 有某种电荷,原因如下: (1)电离作用 硅胶在弱酸性和碱性电解质中,表面硅酸电离而 使其带负电 活性炭表面的一些含氧基团在水中也可电离,在 中性介质中通常带负电
3
概述
吸附剂: 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 吸附质: 被吸附的物质。 在研究表面活件剂在固液界面吸附时通常把表面 活性剂叫做吸附质,固体叫做吸附剂。 注意: 吸附只发生在相界面上,被吸附的物质并 不进入到固体内部,否则就称为吸收。如镍-氢电 池中储氢材料对氢气的吸收等,而非简单的吸附。 物理吸附: 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以范德华力相互 作用而发生的吸附。
132固体自稀溶液中吸附的特点固体表面特点低表面能固体和高表面能固体固体表面能mjm固体表面能mjm聚六氟丙烯18聚对苯二甲43聚四氟乙烯195石英325石蜡255氧化锡440聚乙烯355184010132固体自稀溶液中吸附的特点固体表面特点固体表面的电性质固体与液体接触后可因多种原因而使固体表面带有某种电荷原因如下
11
4.1 固体自稀溶液中吸附的特点
4.1.1 固体表面特点
3. 固体表面的电性质 (2)选择性吸附 有些固体优先自水吸附H+或OH-而使其带正电或 负电。

丙酮填料吸收塔课程设计

丙酮填料吸收塔课程设计

丙酮填料吸收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丙酮填料吸收塔的基本原理,掌握吸收塔的构造和功能。

2. 学生能掌握丙酮在吸收塔中的传质、传热过程,并了解影响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

3. 学生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丙酮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参数,对其进行优化。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设计丙酮填料吸收塔实验方案的能力,能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软件对丙酮填料吸收塔进行模拟和优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化学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学生能认识到丙酮填料吸收塔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工程学科的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丙酮填料吸收塔的原理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和工程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分解,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丙酮填料吸收塔的基本原理:包括吸收塔的结构、填料的类型及特点、气液两相间的传质和传热过程。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吸收与吸附”,第5节“填料塔吸收”。

2. 影响丙酮填料吸收塔效率的因素:分析温度、压力、气体流速、液体流速等操作参数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吸收与吸附”,第6节“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

3. 丙酮填料吸收塔的设计与优化:介绍实验方案设计、操作参数优化方法,以及计算机模拟在吸收塔设计中的应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化工塔设备”,第2节“填料塔的设计与优化”。

4.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包括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化学吸附与表面吸附态教材

化学吸附与表面吸附态教材

5.吸附层 化学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物理吸附一般是多分子 层吸附。
6.吸附态的光谱 对于物理吸附,在紫外、可见及红外光谱区,只 能使原吸附分子的特征吸收峰发生某些位移,或使 原有吸收峰的强度有所变化;如果出现新的特征吸 收峰,则是化学吸附的标志。
以上鉴别标准不是绝对的,因为吸附热的大小, 吸附温度的高低,以及吸附速率的快慢等都是相对 的,并无严格的界限,因此,在区别物理吸附与化 学吸附时,应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加以鉴定。
一般来说,随覆盖率的增大,吸附热要变小,吸附活 化能Ea及脱附活化能Ed也要发生变化,一般Ed减小, Ea增大。
有关吸附热、吸附活化能及脱附活化能随覆盖率变化的 原因,有如下的解释: (1) 这种变化是由于表面的不均匀性造成的。所谓不均匀性 系指表面上活性中心彼此能量不同,当吸附分子在这些不同 中心吸附时,产生的吸附键强度不,成键之前需要不同的活 化能,成键之后放出的吸附热不同。开始吸附时,吸附仅发 生在最活泼的活性中心上,此时所需的活化能最小,产生的 吸附热很大。随着覆盖率的增加,活泼中心逐渐被占据,当 吸附在那些较不活泼的吸附中心进行时,吸附活化能量Ea将 增大,吸附热减少。
3、吸脱附速率 物理吸附的吸脱附速率都很快;化学吸 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而吸附及脱附速 率比物理吸附低。 当然,也有少数化学吸附,不需要活化 能,它们的吸附及脱附速率也很快。
4.吸附的选择性 物理吸附无选择性,任何气体在任何固 体表面上均可进行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则具有选择性,某一种固体表 面只能吸附某些气体,而不能吸附另外一些 气体;或者第一种气体只能在某一固体表面 上发生化学吸附,而不能为另一种固体所化 学吸附。 例如,H2可以被Ni化学吸附,但不能被Al化学 吸附;O2可以被活性炭化学吸附,但不能被 MgO化学吸附。

化工原理下吸收卓越课件

化工原理下吸收卓越课件

8.3 模型和传质速率方程 8.3.2 传质速率方程
解:(1) 相平衡关系:
(2) 传质阻力分析 ,液膜控制。
化工原理下吸收卓越课件
8.4 吸收塔的计算
工业上的吸收操作,既可采用板式塔,也可 采用填料塔。本章采用填料塔分析和讨论吸收过 程。
吸收塔内气、液两相既可以逆流,也可以并 流。逆流可以获得较大的传质推动力,故吸收塔 通常采用逆流操作。
条直线,此直线与平衡线的交点即为化工界原理面下吸浓收卓度越课件(xi,yi)。
8.3 模型和传质速率方程 8三.3、.2传传质质阻力速分率析方程
式(8-18)表示总传质系数Ky和分传质系数ky、kx的关系。
它表明总传质阻力1/Ky为气相分传质阻力1/ky和液相 分传质阻力m/kx之和。
当 1/ky>>m/kx,则 1/Ky≈1/ky。此时传质阻力 集中于气相,称为气相阻力控制(气膜控制)。
一、全塔物料衡算
吸收操作时,表征吸收程度 有两种方式:
(1) 吸收的目的是为了回收有用物 质,用吸收率η表示: η =被吸收的溶质/进塔气中的溶质 =(Yb-Ya)/Yb=1-Ya/Yb
8.1 概述 一、气体吸收在化工中的应用
分离气体混合物。根据混合物各组分的物理 和化学差异,如吸附、吸收。吸收是其中的一种 ,根据溶解度差异。
吸收是将气体混合物与适当的液体接触,气 体中一种或多种组分溶解于液体中,不能溶解的 组分仍保留在气相中,利用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 度的差异,对其进行选择性溶解,使气体中不同组 分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
同理,NA=Kx (x*பைடு நூலகம்x)
Ky 和Kx 的关系:mKy =Kx Ky 和Kx 的单位: Ky: kmol/(m2.s.△y) Kx: kmol/(m2.s.△x)

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吸附与消毒教案

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吸附与消毒教案

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吸附与消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吸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1.2理解消毒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3掌握常见的吸附剂和消毒剂,及其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实验观察吸附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2通过讨论吸附与消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吸附与消毒在保护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2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吸附作用及其应用。

1.2消毒的定义、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2.1吸附剂的选择和使用。

2.2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如:活性炭、明矾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吸附与消毒。

2.吸附作用2.1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活性炭吸附实验,观察活性炭对水中杂质(如红墨水)的吸附作用。

2.2分析讨论让学生分析活性炭吸附水中杂质的原因,引出吸附作用的概念。

2.3应用拓展介绍吸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

3.消毒3.1定义及重要性讲解消毒的定义,强调消毒在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卫生中的重要性。

3.2常见消毒剂介绍常见的消毒剂,如:酒精、消毒液等,讲解其性质和用途。

3.3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演示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强调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如:浓度、使用时间等。

4.实践活动4.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吸附与消毒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如何利用吸附剂和消毒剂改善家庭环境。

4.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吸附与消毒的实践操作,如:使用活性炭净水、使用消毒剂消毒物品等。

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吸附与消毒知识,完成相关练习题。

2.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吸附剂和消毒剂,了解其性质和用途,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1.吸附作用1.1实验现象1.2吸附作用定义1.3吸附剂应用2.消毒2.1定义2.2常见消毒剂2.3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吸附与消毒的知识。

第四章吸收及吸附教材

第四章吸收及吸附教材

8
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气体吸收涉及到相际传质过程。
平衡问题:物质传递的方向和限度; 传质速率问题:传质推动力和阻力。过程快慢的问题。 相平衡:相间传质已达到动态平衡,从宏观上观察传质
已不再进行。
9
4.1.2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一. 物理吸收
• 为了计算填料塔高度,必须把传质速度方程式和 物料平衡方程式联立求解。计算的空间基准为单 位塔截面,高为dH的微元体积,其中相界面积为 adH;由于稳定操作,时间基准可以任意取△t。
10
11
12
13
物理吸收:
G、L为单位塔截面上惰性组分的摩尔流量
Z

V KY a
Y1
Y2
Y
dY Y*
及Z

L K X a
X1
X2
X
dX *
X
14
rA'
二. 化学吸收 反应式为A(气)+B(液)——产品。 采用逆流稳定操作。
气相中失去组分A的物质的量=1/b液相中失去组分B的
物质的量=液相中反应掉的A的物质的量。
- l0 (
AN 1 AN 2 ... A 1

vN -1
AN AN 1 AN 2 ... A 1
=
AN AN 1 AN 2 ... A AN AN 1 AN 2 ... A 1
-
( ) l0
AN AN 1 AN 2 ... A
j2时vavv1132??92式92代入整理得351a22?式92代入整理得1aaala1vav22101312?????1aaaaaalaa1vaaav33232102142213???????1aaaaaaalaaa1vaaaaaaavnn32n2101n211n1n1n321n21n?????????????????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有011nnlvvl???n011nnalvvv???????aaaaaaavvnn32n2111n???整理得36?????????????????????1aaaaaaaa1aaaaaaavl1aaaaaaavnn32n321nn43n321n0nn32n211n????????该式关联了吸收率吸收因子和平衡级数称为汉顿horton富兰克林franklin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N 1 A AN AN 1 AN 2 ... A 1
=(1-
l0 )(
vN 1A
AN AN 1 AN 2 ... A AN AN 1 AN 2 ... A 1
)A 1
A 1
=(1(- l0 ) ) AN 1 A
vN 1A
1. 在同一塔体内进行吸收,N理相同; 2. L/V相同。
各组分的吸收量由它们各自的挥发度或Ki 所决定,而 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不能对所有组分规定 分离要求,而指定某一组分的分离要求,由其分离要 求确定N理,而且N理已确定其它组分的分离要求随之 而确定。
26
区别/4 1、精馏塔是一处进料,塔顶和塔釜出料;
5
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气体吸收涉及到相际传质过程。
平衡问题:物质传递的方向和限度; 传质速率问题:传质推动力和阻力。过程快慢的问题。 相平衡:相间传质已达到动态平衡,从宏观上观察传质
已不再进行。
6
亨利定律 当气压不太高(<5*105Pa)时,在一定的温度 下稀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度与气相中溶质平衡分压成正比。
8
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气体吸收涉及到相际传质过程。
平衡问题:物质传递的方向和限度; 传质速率问题:传质推动力和阻力。过程快慢的问题。 相平衡:相间传质已达到动态平衡,从宏观上观察传质
已不再进行。
9
4.1.2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一. 物理吸收
• 为了计算填料塔高度,必须把传质速度方程式和 物料平衡方程式联立求解。计算的空间基准为单 位塔截面,高为dH的微元体积,其中相界面积为 adH;由于稳定操作,时间基准可以任意取△t。
35
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有
l N v N1 - v1 l0
整理得
vN

v N1 - v1 AN
l0
v N1 - v1 A1A2 A N A2A3 A N A N
v N1
A1A2 AN A2A3 AN AN 1
-
l0 v N1

A2A3 AN A3A4 AN AN A1A2A3 AN A2A3 AN

c f (P*) HP* x P* / E y* mK x
E:亨利常数Pa H:溶解度常数Kmol/m2s pa K:相平衡常数
H s ms E
s 1
ms E
m P*
K P*
P总
E
EH

s
ms
mK
E P总
7
化学吸收:带有化学反应的吸收。
a 带有可逆反应的吸收
吸收塔或解吸塔是两处进料、两处出料,相当于 复杂塔。 2、精馏过程中有的物系可当作理想物系,在吸收中吸收 剂与溶质的沸点差较大,有的甚至在临界温度以上进 行吸收。是溶质的溶解过程,故不能视为理想系,气 液关系比较复杂。
27
3、精馏操作是双向传质:汽相中的重组分冷凝进入液 相,汽→液;液相中的轻组分汽化进入汽相,液→汽; 传质过程往两个方向进行。如果各组分的ΔHv 相近时, 成立恒摩尔流的假设,使计算过程简化。
3. 以回收溶剂为目的时,可用惰性气体,但不易得到纯
溶质; 以得到纯溶质为目的时,若溶质不溶于水,则
X1 Y1
可用水蒸气,最后冷凝分层分离。
脱 吸 塔
X2 Y2
解吸主要用于两个方面: 1、用于回收吸收剂。 2、获取被吸收的组分。
30
二、解吸方法 温度增大,压强降低,L减小,V增大对解吸有利。 解吸剂作用下的解吸过程
G
L
pt dpA CT dcA
19
得操作线方程为:
PA1=20 PA CA1=0; PA2=100 PA CA2=6.4mol/m3
PA=20 PA CA=0
PA*=HACA =0
1 1 HA K AG a k AG a k A1a
-气相总传质系数
20
(2) CB 高时
塔顶: 塔底:
1 AN

1
该式关联了吸收率、吸收因子和平衡级数, (9-3)
称为汉顿(Horton)-富兰克林(Franklin)方程。
36
二. 平均吸收因子法
a 假设:
Φ、A、N 的关系
① 各板的吸收因子相同,并用全塔的平均吸收因子代替
各板的A。
② 液气比L/V采用塔顶和塔底条件下的平均值或L0/VN+1;
24
4.1.3 多组分吸收和解吸过程分析 吸收
多组分吸收和精馏都是传质过程,有共同点也有区别。 共同点:不能对所有组分规定分离要求,只能对吸收和解
吸操作关键作用的组分即关键组分规定分离要求。 吸收操作中必须控制其分离要求的组分称为关键组分。
关键组分 多组分吸收(物理吸收)时,各组分是
A j-1v j-1 A j+11
N
原料气
吸收液
Vn+1 LN
吸收模型
34
j=1时,有
v1,i

v2 A0v0 A1 1
A0v0 l0
v1

v2 l0 A1 1
(9-2)
l0为吸收剂组分的摩尔流量。
j=2时,
v2

v3 A1v1 A2 1
式(9-2)代入整理得
v2

(A1 1)v 3 A1l0 A1A2 A2 1
l=Aiv
33
2) Horton-Franklin(哈顿-富兰可林)方程 第j级作组分i的物料衡算有
尾气 V1 L0吸收剂
l j,i - l j-1,i v j1,i - v j,i
1 2
假定图所示的吸收塔的每一块板均为一个平衡级, vn
n-1
ln-1
则对于组分i可导得:
n
n+1
vj

v j1
第四章 吸收与吸附
1
本章内容
4.1 吸收 4.1.1 概述 4.1.2 吸收与解析过程 4.1.3 多组分吸收和解析过程分析
4.2 吸附 4.2.1 吸附原理和吸附剂
2
4.1 吸收 4.1.1 概述
吸收-气体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的过程。
解吸-溶质从液相中分离出来转移到气相的过程。 吸收和解吸为互为逆过程。 吸收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而吸收只是气相中的某些组分溶解到不挥发的吸收剂中 去的单相传质过程。一般沿塔从上往下,气体量、液 体量增加。∴除了贫气吸收(吸收质量很小)外不能 视为恒摩尔流。
28
4、气体中易溶组分溶到吸收剂中时,有溶解热效应, 由于是单相传质,这一热效应就会使液相和气相的 温度上升。吸收塔温度变化主要取决于热量平衡, 这使得吸收塔的温度分布比较复杂。

GdYA
LdxB b
rA' adH
• 其中 rA' —宏观反应速度
• b—B的反应系数与A的反应系数之比。 15
GdYA

LdxB b
rA' adH
16
当处理稀溶液时,Pt≈Pu CT≈CU 可得到微分物料平 衡方程
G pt
dp A
— L bCT
dc AB
对塔内任一截面的组分积分, 求得
(1)使用惰性气体或贫气的解吸 (2)直接蒸气解吸 (3)间接蒸气加热解吸 (4)多种方法结合解吸
31
尾气 V1 L0吸收剂
4.1.4 多组分吸收和解吸的简捷计算法
在多级逆流吸收中由于吸收 是一个放热过程,因此吸收剂 和富气通常都在低于塔的平均 操作温度下进入塔内。
1 2
vn
n-1
ln-1
n
n+1
2H0CH2CH2NH2+C02+H20 ( H0CH2CH2NH3)2C03
一乙醇胺
碳酸醇胺
汽液平衡关系的非线形性,而且吸收速率又受化学反应速率的影 响,分析这类吸收过程比物理吸收困难。
b 带有不可逆反应的吸收
C02+2Na0H→Na2C03+H20
H2S+2Na0H→Na2S+H20 吸收反应过程是连串反应或反应速度慢时比较复杂。
AN 1 1
∵l0=Av0
38
(vN+1 -v1)/ v N+ 1=(1-
v0 )( AN 1 A
vN 1
AN 1 1
)
=( )( ) vN 1 v0
vN 1
10
11
12
13
物理吸收:
G、L为单位塔截面上惰性组分的摩尔流量
Z

V KY a
Y1
Y2
Y
dY Y*
及Z

L K X a
X1
X2
X
dX *
X
14
rA'
二. 化学吸收 反应式为A(气)+B(液)——产品。 采用逆流稳定操作。
气相中失去组分A的物质的量=1/b液相中失去组分B的
物质的量=液相中反应掉的A的物质的量。
采用92.5% H2 SO4吸收成为98% -----105% H2 SO4 。 实际过程往往同时兼有净化和回收双重目的。
4
分类
吸收剂与溶质之间相互作用不同,可分为 物理吸收:吸收过程纯属气体的溶解过程。
a 单组分吸收: b 多组分吸收: 吸收过程有无热效应,可分为 等温吸收:贫气吸收(吸收微量气体) 非等温吸收:吸收量大时,一般放热,产生吸收热,T↗;
N
原料气
吸收液
Vn+1 LN
32
吸收模型
一. 吸收因子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