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配穴

合集下载

针灸病症配穴

针灸病症配穴

1.外感头痛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配穴:阳明头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风门风热头痛—曲池大椎风湿头痛—阴陵泉2.内伤头痛A.实证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B.虚证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血虚头痛—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太溪肾俞悬钟取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配穴:眼部疼痛—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痛——颧髎迎香下颌痛——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列缺风热证——曲池尺泽气血瘀滞——太冲三阴交主穴: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配穴:风寒袭络——风池合谷气血瘀滞——内关肩痛——肩髃外关背痛——肩外俞天宗主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肩前)手太阳经证—后溪(肩后部)手少阳经证—外关(肩外侧)外邪内侵——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足三里气海主穴:阿是穴配穴:肘关节外上方明显压痛点—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肘关节内下方明显压痛点——阳谷小海肘关节外部明显压痛点—外关天井主穴:阿是穴大肠俞委中配穴:寒湿腰痛——腰阳关瘀血腰痛——膈俞肾虚腰痛——肾俞命门志室督脉——后溪足太阳经证——申脉主穴: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1.中经络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丘墟透照海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2.中脏腑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关元气海神阙1.实证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配穴: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2.虚证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太溪悬钟三阴交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配穴:风寒证——风池风热证——曲池恢复期——足三里人中沟歪斜——水沟鼻唇沟浅——迎香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配穴:肺热伤津——尺泽肺俞二间湿热浸淫—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虚——太溪肝俞肾俞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1.发作期主穴: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2.间歇期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配穴痰火扰神—曲池神门内庭风痰闭阻—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膈俞内关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配穴干活扰心——行间侠溪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主穴:水沟内关神门太冲配穴:肝气郁结——曲泉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行间侠溪外关痰气郁结——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乱——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配穴:心虚胆怯——胆俞心脾两虚——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膻中膈俞善惊——大陵多汗——膏肓烦热——劳宫耳鸣——中渚太溪浮肿——水分中极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配穴:风寒感冒——风门肺俞风热感冒—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迎香气虚感冒——足三里咽喉疼痛——少商全身酸楚——身柱夹湿——阴陵泉夹暑——委中1.外感咳嗽主穴:列缺合谷肺俞配穴:风寒证——风门风热证——大椎咽喉痛——少商放血2.内伤咳嗽主穴:太渊三阴交肺俞配穴痰湿侵肺——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行间肺阴亏虚——膏肓咯血——孔最1.实证主穴: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配穴:风寒外袭——风门风热——大椎曲池痰阻肺热——丰隆喘甚——天突2.虚证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配穴:肺气不足——气海肾气不足——阴谷关元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配穴:寒邪客胃——上腕胃俞热邪内蕴——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痰饮内阻——膻中丰隆肝气犯胃——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脾俞胃俞腹胀——天枢肠鸣——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公孙主穴:足三里内关中脘配穴:寒邪犯胃——胃俞饮食停滞——下腕梁门肝气犯胃——太冲气滞血瘀——膈俞脾胃虚寒—气海关元胃俞脾俞胃阴不足——三阴交内庭1.急性泄泻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配穴:寒湿——神阙配合灸法湿热——内庭食滞——中脘2.慢性泄泻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配穴:脾虚——脾俞太白肝郁——太冲肾虚——肾俞命门主穴:天枢下腕上巨虚关元合谷配穴:湿热痢——曲池内庭寒湿痢——中腕气海疫毒痢—大椎太冲十宣噤口痢——内关中脘休息痢——脾俞肾俞久痢脱肛——百会长强主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配穴:热秘——合谷内庭气秘——太冲中脘虚秘气虚——脾俞气海虚秘血虚——足三里三阴交冷秘——神阙关元主穴:关元三阴交肾俞配穴肾阳不足——命门肾阴亏虚——太溪复溜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惊恐伤肾——志室胆俞湿热下注——会阴阴陵泉气滞血瘀——太冲血海膈俞失眠多梦——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中腕足三里腰膝酸软——命门阳陵泉1.实证主穴: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配穴:湿热内蕴——委阳邪热壅肺——尺泽肝郁气滞——太冲大墩瘀血阻滞——曲骨次髎血海2.虚证主穴:秩边关元脾俞三焦俞肾俞配穴:中气不足——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太溪复溜无尿意或无力排尿—气海曲骨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配穴:上消——太渊少府中消——内庭地机下消——复溜太冲上肢疼痛麻木—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麻木—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头晕:上星烦渴口干舌燥—廉泉承浆金津玉液多食善饥——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天枢腹结阳陵泉大墩多尿盗汗——复溜关元阴阳两虚——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光明头维攒竹皮肤瘙痒: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三十一妇儿科病1.月经先期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配穴:实热证——太冲行间期门虚热证——太溪气虚证——足三里脾俞肾俞月经量多——隐白心烦——神门2.月经后期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配穴:寒实证——子宫虚寒证——命门腰阳关3.月经先后无定期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配穴:肝郁——期门太冲肾虚——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膻中内关1.实证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配穴:寒湿—归来地机气滞—太冲腹胀—天枢气穴胁痛—阳陵泉光明胸闷——内关2.虚证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亏虚—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悬钟1.实证主穴:关元公孙三阴交隐白配穴:血热——血海湿热——阴陵泉气郁——太冲血瘀——地机2.虚证主穴: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配穴:脾气虚——百会脾俞胃俞肾阳虚——肾俞命门肾阴虚——然谷太溪盗汗——阴郄失眠——神门主穴: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配穴肾阴亏虚——太溪照海肾阳不足——关元命门肝阳上亢——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通里神门心俞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配穴湿热下注——水道次髎脾气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虚——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蠡沟中都太冲带下色红——间使腰部酸痛——腰眼小肠俞纳少便溏——中脘天枢主穴:乳根膻中少泽配穴:气血不足—足三里脾俞胃俞肝气郁滞——太冲内关食少便溏——中脘天枢失血过多——肝俞膈俞胸胁胀满——期门胃脘胀满——中脘足三里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配穴:肾阳虚——肾俞脾肺气虚—气海肺俞足三里夜梦多——百会神门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配穴:风邪侵袭——外关风池胃肠积热——足三里天枢湿邪较重——阴陵泉三阴交血虚风燥——足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天突恶心呕吐——内关主穴:局部阿是穴夹脊配穴:肝经郁火盛—行间大墩阳陵泉脾胃湿热——血海隐白内庭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配穴:高热——大椎商阳睾丸肿痛——太冲曲泉神昏抽搐—人中十宣十二井穴主穴:阑尾天枢上巨虚阿是穴配穴:发热——曲池呕吐——内关便秘——腹结主穴:腰部: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踝部: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配穴:腰部正中——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疼痛明显—手三里三间膝内侧扭伤——血海阴陵泉三十三五官科病证主穴:合谷太冲风池睛明太阳配穴:风热——少商上星肝胆火盛——行间侠溪1.实证主穴:翳风听会侠溪中渚配穴:肝胆风火——太冲丘墟外感风邪——外关合谷2.虚证主穴:太溪照海听宫配穴:肾气不足——肾俞气海肝肾亏虚——肾俞肝俞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配穴:肺经风热——少商湿热阻窍——曲池阴陵泉主穴:合谷颊车下关配穴:风火牙痛——外关风池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1.实热证主穴:少商合谷尺泽内庭关冲配穴:外感风热——风池外关肺胃实热——厉兑鱼际2.虚热证主穴:太溪照海鱼际配穴:入夜发热——三阴交复溜急症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配穴:虚证——气海关元百会实证——合谷太冲1.心绞痛主穴:内关阴郄膻中2.胆绞痛A、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配穴:呕吐——内关足三里黄疸——至阳高热——曲池大椎B、胆道蛔虫症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迎香四百鸠尾日月配穴:呕吐——内关足三里3.肾绞痛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配穴:血尿——血海太冲湿热重——委阳合谷。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03
针灸治疗常用组合穴位
பைடு நூலகம்
穴位介绍
组合方法
合谷穴与太冲穴相配,俗称“开四关”,具有镇静安神、疏风解表、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等功效
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易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只手的虎口上,当拇指尖到达的地方就是本穴
合谷-太冲
01
详细描述
按时选穴是根据时间因素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选穴原则主要用于治疗一些与时间节律有关的疾病或症状,如头痛、失眠、心悸等。在选取穴位时,需要注意时间因素,如子午流注、十二时辰等,以确保针灸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按时选穴也需要准确的穴位定位和刺激深度,以确保针灸效果。
按时选穴
02
针灸配穴方法
详细描述
远端配穴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性病症的治疗,如头痛、胃痛等。对于胃痛患者,可以选取合谷、足三里等远离胃部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远端配穴
总结词
随症配穴法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配穴
详细描述
随症配穴法主要针对某种特定症状或体征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失眠患者,可以根据其具体症状表现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心悸加内关,食欲不振加中脘等。
内关-外关
02
03
04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随症选穴是指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随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选穴原则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急性疾病或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等。在选取穴位时,需要注意疾病的症候特点,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随症选穴
总结词
按时选穴是指根据时间因素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配穴原则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

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

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

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

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

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

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

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

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

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

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

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

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

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一、针灸口诀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其他病症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

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临床上常用的自助针灸KCF配穴法

临床上常用的自助针灸KCF配穴法

临床上常用的自助针灸KCF配穴法6/22/2010 蒋新民结合网文讲些配合经络图示仪的kef方法可加深经络现象的研究品悟。

(括号内为kef 方式的重点论述)常用的针炎配穴法有:三部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前后配宾法、十二经表里配穴法、阴阳配穴法、接经配穴法、原络配穴法、那会配穴法、五行输配穴法、刚柔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肢束配穴法、本经配处法、一经连用或数经互用配穴法等(对于常用配穴法利用k C f 时仅以举一反三、实际中以简而有效寻到有冗质反映时施以kef)。

较有待色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三部配穴法三部指局部、邻部、远部。

此法为针灸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三才以穴位来定有两种:(1)天地人三才,如百会(在头应天),涌泉(在足应地),璇巩(在胸应人)。

(2)上中下三才,如大包(为上部),天枢(为中部),地机(为下部),亦属三部配穴法。

局部配穴法是依发病位置为取穴的主要目标,除在一般肌表四肢使用外,对内脏疾病,也可以根据脏腑所在作选穴依据。

如因重要器官患某种病变不能取穴时,也可以选邻近穴位替代。

这种取穴法,对于慢性疾患疗效最强。

任督二脉,主治局部邻近外,同时也具有全身性的主治功能,配方时应注意采用。

以上局部、邻部、远部三方面,在临证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例如胃痛用局部中胶,邻近章门,远逍内关、足三里效果显著。

2俞募配穴法俞穴是脏腑经气所输转的部位,五脏俞和六腑俞,均散在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因其在背,故又有“背俞“之称。

募穴是脏腑经气聚会的部位,五脏募和六腑募,均散布于胸腹部任脉与手足阴阳经。

因为俞募穴,均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都可采用俞募配穴治疗。

俞募宾的配合应用,除了能直接治疗脏腑本身的疾病外,还可以间接治疗在病理上与内脏器官相关联的疾虑。

例如肝开窍于目,治目疾可以取肝俞等,脏腑病取俞募配穴时,可配用"脏病取俞,腑病取合"的远逍取穴法。

3十二经表里配穴法依摇经络的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都有相表里的配合,这种表里关系在临床处方上,也起了很大的配方意义。

-董氏奇穴针灸特效配穴(下一)

-董氏奇穴针灸特效配穴(下一)

董氏奇穴针灸特效配穴(下一)2017-02-03 12:23阅读:247 二十七)肩背痛1、针重子穴、重仙穴,特效。

2、针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特效。

(二十八)肩臂痛1、双河穴点刺放血2、四花外穴点刺放血(二十九)四肢骨肿1、腕顺一穴、腕顺二穴、复原穴。

2、挫伤引起的剧痛、痛入骨髓:患处对侧的五虎穴(三十)全身骨肿1、五虎穴、灵骨穴、大白穴、土水穴。

2、患处对侧的五虎穴(三十一)骨节酸痛1、金营上穴、金营下穴,配灵骨穴、复原穴、骨关穴、木关穴。

2、挫伤引起的剧痛、痛入骨髓:患处对侧的五虎穴(三十二)网球肘、肱外上髁炎1、二间穴、三间穴、手三里穴,特效(三十三)腕隧道症候群、腕管综合症1、针阳陵泉穴、足三里穴、董氏上肢穴、四肢穴、肾关穴,配合对侧的解溪穴,特效第十二章下肢疾病(一)下肢疾病总治1、皆可先于委中点刺放血,再对症治疗。

(二)治疗膝盖常用穴道1、肩中穴、建中穴2、膝五针(内犊鼻穴、外犊鼻穴、鹤顶穴透通山穴、阴陵泉穴或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特效3、左右肩中穴,特效4、对侧曲池穴、内曲池穴,特效5、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特效6、阳陵泉,特效7、土水穴8、内关穴9、膝灵穴(针刺半分)10、两膝眼(三)治疗坐骨神经常用穴道1、腕顺穴、三叉三穴、中白穴、外白穴、三河穴等区域2、明黄穴、其黄穴、天黄穴道(上三黄穴)3、灵骨穴、大白穴4、大腿后侧(委中上下左右区段,整条后侧)青筋点刺放血5、耳针,由臀穴扎向坐骨神经穴6、八关三穴、八关四穴7、上曲穴、下曲穴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肩中穴8、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9、掌诊坐骨神经区域10、臂诊坐骨神经区域、腰椎区域11、针玉火穴、中白穴,配合腕顺穴12、三河穴13、木魁穴、木科穴14、掌三针15、骨关穴、木关穴16、人士穴(四)治疗脚踝常用穴道1、云白穴、李白穴2、五虎穴3、土水五穴(小节穴)(土水五穴有外踝点、足背点、内踝点之分)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5、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6、手腕尺骨突7、董氏对应针法,取对侧手腕对应点(五)治疗小腿常用穴道1、手解穴(治疗抽筋立解)2、八关三穴、八关四穴3、木华穴、胆穴4、三叉三穴、中白穴5、手指中指背部区域(木华穴、胆穴、八关三穴、八关四穴)6、水沟穴(治疗抽筋立解)7、董氏对应针法,取对侧下臂对应点8、三灵一穴、三灵二穴、三灵三穴、腰灵穴、火圣穴9、阳陵泉穴、承山穴、委中穴、条口穴透承山穴(六)治疗大腿常用穴道1、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2、对侧上九里穴、中九里穴、下九里穴(七)膝盖痛1、针肩中穴,配通关穴,特效。

针灸配穴原则

针灸配穴原则

针灸配穴原则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

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②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

③按时取穴。

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

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

包括:①近部取穴。

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②远部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

③对症选穴。

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

又称配穴法。

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

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配伍的方法。

②上下配穴法。

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③左右配穴法。

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

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

⑤远近配穴法。

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

⑥子母补泻配穴法。

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补泻方法组合而成的,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步骤。

腧穴的选取是否恰当,处方的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故针灸配穴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交叉交会和腧穴的部位、功能及特异性,结合疾病所涉及的脏腑功能、病情的标本缓急,严密组合。

做到有法有方,配穴精练,酌情加减,灵活多变。

从临床实际情况需要出发,择优选择一种或多种配穴方法组成处方,并根据病情需要,适当配合一些其它施治方法,这就是《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指导思想。

1选穴原则选穴是指选取腧穴的方法,它是配穴的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

一般有局部近取、邻近选穴、循经远取和辨证选穴四种选穴方法。

1.1局部近取局部近取的选穴方法即围绕受病的肢体、脏腑、组织、器官就近取穴。

这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其局部病症这一特点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

例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素髎或迎香;面瘫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阴或长强等。

此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作为选穴的主要依据。

尤其对那些针感不明显的患者,从加强局部的刺激作用来看,更加适宜。

例如临床上对各种关节疼痛、痿证以及扭伤、皮肤病证、腱鞘囊肿、甲状腺肿大等在局部选穴,用围刺法施针,其疗效就比较理想。

古代的“以痛为腧”,取“阿是穴”就是局部选穴法。

近代也常常有以探查压痛点、敏感点、欣快点、迟钝点、异态点、跳动点为选穴依据的(也即取“阿是”之法),大部分也属局部选穴法。

例如肌肤麻木不仁。

以皮肤针行局部叩刺;偏头痛在头维或太阳穴附近怒张的浅表络脉点刺出血等。

1.2邻近选穴邻近选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接近的范围内选穴。

例如牙痛取太阳或上关;鼻病取上星或通天;痔疮取次髎或秩边。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

《中医针灸艾灸各科治疗穴位配方》 ,艾灸治疗产后风(一)中风⑴中经络半身不遂取肩髑,外关三里谷曲池;环跳昆仑足三里,陵泉风市与解溪。

主症: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不利,口眼歪斜,脉弦滑。

治法:调以及气血,通经活络。

处方:上身肢体:肩髑、外关、手三里、合谷、曲池;下肢:环跳、昆仑、足三里、阳陵泉、风市、解溪。

方义:风病多犯阳经,气血阻滞于经络,故取多气多血的手足阳经俞穴,以疏通经络,调以及气血。

随症选穴:上身肢体病可以选加阳池、后溪、大椎、肩外俞。

下肢可以选加阴市、悬钟、腰阳关、白环俞。

拘挛者:肘部加曲泽;腕部加大陵;膝部加曲阜;踝部加太溪;手指加八邪;足趾加八风;言语不利加廉泉、通里。

(2)中脏腑①闭证:中风闭证证多凶,卒倒神昏窍不通;丰隆人中十二井,太冲百会与劳宫。

主症:突然昏仆,神态不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

治法:启闭开窍。

处方:人中、十二井、太冲、百会、劳宫、丰隆。

方义:肝阳化风,与瘀血痰浊壅闭神明而致病,故速刺人中以启闭开窍、苏厥醒脑;十二井穴决壅塞之经气;刺太冲以泻肝火;泻劳宫以降心火、安神;泻丰隆以祛痰浊;百会平肝熄风,醒脑宁神,清热开窍。

随症选穴:牙关紧闭加地仓、颊车;失语加哑门、通里;呕逆加天突。

②脱证:脱证阴阳彼此离,口开手撒汗淋漓;关元神阙当施灸,气海命门阴郄需;阴交水道疗遗尿,三里涌泉纳阳虚。

主症:昏迷不醒,目合口开,手撒尿遗,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处方:关元(灸)、神阙(灸)。

方义:元阳外脱,需补阴以救阳,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为上焦中焦下焦元气所聚,是阴中有阳的要穴,能温阳益气;神阙为真气所系,能培元固本,回阳救逆,重灸二穴能回阳以固脱。

阴郄能固表而止汗;命门补肾温阳,气海补气而运阳,涌泉可交济心肾;足三里可扶正培元,水道温经散寒、通利上焦中焦下焦,三阴交调补肝肾而理水道,尿失禁可止。

随症选穴:虚汗不绝加阴郄;虚阳浮越重灸命门、气海、涌泉;小便不禁加水道、三阴交、足三里。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辩证选穴 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
是指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 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应用范围非 常广泛,适用于几乎所有病证,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局限者, 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二)远部选穴
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一般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的 腧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远部选穴在针灸临**应用十
分广泛,通常以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广泛用于治疗脏腑病及头面、五官、躯 干疾患,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腰背痛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上牙痛选 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等。
(五)八会穴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
骨、髓的精气聚会之处,多分布于躯干。
八会穴可以主治相应八种成分所发生的病 变。
八会穴分布表
名称 脏会 腑会
穴位 章门 中脘
经脉
足厥阴肝 任脉
名称 筋会 脉会
穴位 阳陵 太渊
经脉
足少阳胆 手太阴肺
气会
血会
膻中
任脉
骨会
大杼 足太阳膀胱
绝骨
足少阳胆
膈俞 足太阳膀胱 髓会
(六)下合穴
下合穴是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三个腧穴,又称“手三 阳下合穴”。合穴、下合穴均有治疗本经腑病的作用。
六阳经合穴与下合穴表
阳经名称
合穴 下合穴 阳经名称
合穴 下合穴
手阳明大肠 曲池 上巨虚 足阳明胃 足三里 足三里

病症治疗主穴配穴考点归纳

病症治疗主穴配穴考点归纳

病症治疗主穴配穴考点归纳
在中医治疗中,病症的治疗往往需要选取主穴和配穴进行针灸操作。

不同的疾病需要选取不同的主穴和配穴,因此了解这些配穴的考点非常重要。

1. 风湿病治疗:
主穴:足三里、曲池、合谷、风池
配穴:肺俞、脾俞、肝俞、肾俞
2. 内科疾病治疗: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曲池
配穴:大椎、神阙、太冲、阴陵泉
3. 妇科疾病治疗:
主穴: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神阙、太溪、涌泉、命门
4. 消化系统疾病治疗:
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曲池
配穴:太冲、大椎、神阙、伏兔
5.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主穴:肺俞、风池、手太阴肺经穴、足三里
配穴:大椎、神阙、太冲、攒竹
以上是一些常见病症的主穴和配穴选取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针灸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适合的穴位。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选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其原则及配穴方法对于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针灸选穴的原则及配穴方法。

一、针灸选穴的原则1.配穴因人而异原则:不同的人体体质、病症表现和病程等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配穴。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所选取的穴位可能不尽相同。

2.根据病因病机选穴原则:针灸选择穴位时需要结合病因病机进行分析。

选择与病因病机相关的穴位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3.局部穴位与远端穴位相结合原则:针灸治疗时常常需要结合局部症状选择穴位,也需要选择远端穴位进行调理。

这样可以促进局部病变的恢复,并调整身体整体平衡。

4.配穴追求全面和综合性原则:在选择穴位时需要考虑到疾病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即要兼顾病因病机、局部症状和整体状况等综合因素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5.个体差异导向性原则: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都会对疾病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在选择穴位时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选择适合患者情况的穴位。

二、针灸的配穴方法3.根据经络与经络关系进行配穴:不同经络之间有着多种关联关系,可以根据这些关联关系选择配穴。

例如,手太阴肺经和头太阳膀胱经有着表里关系,可以选择手三阳经的相应穴位来发挥治疗效果。

4.根据疾病和病情进行配穴:根据具体的疾病和病情进行配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方法。

例如,针灸治疗肩周炎时,可以选择肩部周围的局部穴位进行刺激以缓解症状。

总之,针灸选穴的原则及配穴方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

在选择合适的穴位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疾病病机和病情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还需要严格掌握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刺激方法,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1. 远近配穴远近配穴法,是近部选穴和远端选穴相配合使用的一种配穴法,为临床医生所常用。

使用这种配穴方法,是根据腧穴的局部作用和远部作用。

配穴的原则是根据病性、病位的循经取穴或辨证取穴。

远近配穴法,实际上包括了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辨证取穴3部分,只有把三者有机地配合成方,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这种配穴方法,局部选穴多位于头胸腹背的躯干部,远端取穴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是《内经》中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应用。

如《灵枢》中治疗“大肠胀气”,因气上冲胸而见气喘,取穴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等。

气海穴,是调气消胀的要穴,为局部取穴;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均属于足阳明经,是循经远端取穴。

这种配穴方法在后世的成方中更是屡见不鲜,如治头痛,取强间、丰隆;治眼病,取睛明、合谷、光明;治牙龈肿痛,取颊车、合谷、足临泣等,都是局部腧穴、远端腧穴相互配合的有效处方。

2.前后配穴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即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伍成方的配穴方法。

《灵枢官针》所指的“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等均属于此法范畴。

凡脏腑有病均可采用前后配穴法治疗。

临床通常采用俞募配穴法,即取胸腹部的募穴和腰背部的俞穴相配合应用。

俞募配穴法的基本原则是“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所以在临床上应用时,不一定局限于俞穴、募穴,其他经穴亦可采用。

如胃痛,背部取胃仓,腹部取梁门。

3.表里配穴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配穴依据,即阴经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

如寒邪客于阳明胃经,经气上逆,可见嗳气、胸闷,取足太阴的太白和阳明的足三里,就是根据脏腑、经脉的表里关系进行配穴的。

这种配穴方法可用于原络配穴,一般常见病症可采用。

4.上下配穴上下配穴法,是泛指人身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配合应用。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36种针灸常用配方(纯干货)

36种针灸常用配方(纯干货)

36种针灸常用配方(纯干货)展开全文1.大椎、曲池、合谷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

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

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

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

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

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

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

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

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

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

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海心俞脾俞87
气海膈俞89脾俞胃俞140
百会气海(神倦嗜卧)173
气虚
太白气海146
足三里脾俞161
膻中足三里177
百会肺俞259
中气不足
中脘胃俞80
阳气虚脱
神阙关元80
血虚风动
血海三阴交94
血虚
脾俞膈俞161 +血海224
血热
行间地机161
大敦行间期门166
中极行间然谷(兼清虚热)179
血寒
归来命门(温通胞络活血通经)161
神阙气穴(温胞导滞)177
气阴两虚
关元照海144

风池风门74 +风府210
合谷外关(宣肺解表)150

肾俞关元(温阳散寒)58
灸腰俞61
风寒
风池70灸大椎62
列缺73
风门肺俞100风门合谷102
风湿
泻三阴交74
风热
大椎曲池58内庭71外关73
曲池尺泽100
外关风池148 +风门230
痰湿
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58
血瘀
膈腧血海58
天枢归来180
内关(宽胸理气)合谷
气滞血瘀
膈俞合谷太冲62/74血海92
内关三阴交73
+次髎163+膻中
中极天枢地机177
气虚血瘀
气海血海67
血海膈俞78
心血瘀阻
曲泽膈俞84
瘀血阻络
膈俞委中89
百会太阳膈俞94
阿是穴124
下焦瘀滞
次髎太冲133
太冲膈俞140
气血不足
气海血海足三里74/76
(反酸干呕建里公孙)
寒湿困脾
脾俞阴陵泉119
肠腑湿热
合谷下巨虚119
梅核气
天突列缺照海96
忧郁伤神
百会通里日月96
潮热盗汗
阴郗复溜10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鱼际106
便溏
命门气海106
饮食停滞
梁门建里110中脘建里120
梁门天枢114
内庭118
夜发加照海,白发加申脉94
声音嘶哑
扶突廉泉144
胸闷
膻中内关146
暴受惊恐
印堂承浆148
痰浊中阻
丰隆中脘89
痰浊动风
丰隆中脘阴陵泉98
痰湿内阻
内关足三里146
水气凌心
水分阴陵泉84
三焦水分
湿浊困脾
脾俞三阴交87
痰饮内停
丰隆公孙114
阴陵泉丰隆173
浮肿不利
阴陵泉三阴交102
胆经湿热
胆俞至阳87
太溪侠溪阳陵泉(肝胆)233
湿热
阴陵泉中极(利湿清热)
水道229
寒湿凝滞
灸水道(温经止痛)163
阴陵泉行间139
行间曲骨172
肝郁气滞
太冲支沟128
太冲期门175
内关期门(宽胸解郁)180
火胜伤阴
神门大钟三阴交92
肾虚
命门61
志室太溪135
中渚太溪(耳鸣)
阴谷太溪
肾精不足
关元肾俞87
志室悬钟三阴交
太溪悬钟(补益脑髓)
脾虚
脾胃俞募64
肝虚
俞原64
肝肾阴虚
肝俞三阴交89
惊恐伤肾
命门百会神门136
心阳不振
丰隆足三里78
风痰阻络
丰隆合谷(化痰熄风)67
痰气郁结
中脘太冲90
气虚痰凝
足三里中脘90
气滞痰凝
太冲内关144
痰热腑实
曲池内庭丰隆(清热化痰)67
痰热内扰
中脘丰隆内庭86
丰隆大都247
痰热壅肺
大椎曲池太白104
痰火扰神
中脘神门92
行间内关合谷94
痰浊上扰
丰隆足三里/脾俞74
内关中脘丰隆76
风痰闭窍
本神风池太冲94
行间侠溪247
肝胆火盛
丘墟足临泣行间257
阴虚风动
太溪风池(滋阴潜阳)67
太溪三阴交71
太溪肝俞68
风阳上扰
行间太冲太溪76
合谷太冲(息风止痉)
肝火亢盛
风池行间78
+侠溪224
肝郁化火
行间太冲风池86
行间内庭支沟96
阴虚火旺
劳宫太溪84神门135复溜阴郗
太溪太冲涌泉86
肾俞太溪大陵三阴交90
肝经湿热
命门大椎(温通去湿)165
痰饮伏肺
风门太渊104
暑湿
中脘足三里100
外感暑邪加委中,湿邪加阴陵泉
湿热蕴结
中脘三阴交124
湿热下注
中极行间128阴陵泉135
阴陵泉行间133
阴透阳陵曲骨136
中极次髎166 +蠡沟183
肺热
鱼际尺泽64
燥热伤肺
太溪照海102
肺阴亏虚
中府太渊尺泽106
膏肓太溪
肝阳暴亢
太冲太溪(镇肝潜阳)67
膻中厥阴俞80
关元足三里84
心虚胆怯
百会胆俞84
心胆气虚
心俞胆俞丘墟86
心火内扰
心俞神门内关劳宫186
中气不足
中脘胃俞80
阳气虚脱
神阙关元80
血虚风动
血海三阴交94
心悸怔忡
内关神门78/140
心俞146厥阴俞郄门
寒邪犯胃
神阙梁丘110气海118
胃俞建里
肝气犯胃
太冲期门114
(食滞梁门天枢)
(寒吐上脘公孙)
角弓反张
大椎筋缩148
咳嗽
天突孔最(利咽镇咳)150
内关内庭(镇咳止吐)150
喉头肿痒
天突天容列缺照海227
复溜扶突(润喉开音)265
天突照海(梅核气)
腹痛剧烈
灸气冲针地机176
大便秘结
曲池支沟265
热毒炽盛
大椎侠溪行间237 +曲池2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