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条件下混合型水库_湖泊_三氮_迁移转化数学模型及其解_计有权
水环境数学模型
– 扩散是由于物理量在空间上存在梯度使之在空间上趋于 均化的物质迁移现象。
– 分子扩散:水中污染物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从高浓 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运动过程。
– Fick 第一定律:分子扩散质量通量与扩散物质的浓度 梯度成正比。
Ix 1 E m C x, Iy 1 E m C y, Iz 1 E m C z
– 式中: I 分别表示 x ,y ,z方向上的污染物扩散通量; Em 为分子扩散系数m2/s,C是时均浓度。
精选2021版课件
33
紊动扩散作用输移
– 湍流扩散:湍流流场中质点的瞬时值相对 于平均值的随机脉动导致的分散现象。
Ix2 E x C x, Iy2 E y C y, Iz2 E z C z
u
u
取时间平均 t
取空间平均 x
精选2021版课件
36
废水在河流中的混合
• 由于移流、扩散、离散作用的存在,废水排入河流
后在河流中一般出现三种不同混合状态的区段。
• 竖向混合河段:沿垂直方向达到混合均匀(三维)
• 横向混合河段:从竖向均匀混合到下游污染物在整
个横断面上均匀混合的区段(二维)
• 纵向混合河段:横向混合均匀河段之后的河段(一
按有边界限制水流中污染源对流扩散公式;
断面最小浓度和最大浓度之差在5%以内作为 达到完全混合的标准;
水环境数学模型
薛联青 2011年10月
精选2021版课件
1
水环境系统建模
Simulation与仿真 建立水环境数学模型的目的
了解水环境系统内部因子变化规律 对水环境系统变化进行定性定量描述 规划、管理、决策需要
水环境系统模拟任务
量化、优化、决策、控制
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
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是在水环境治理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是基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构建的、描述水体环境质量演变规律的数学模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
一、模型类型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模型包括古典模型、统计模型、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等。
其中,古典模型是最基础的模型,它依据多方面因素来分析水体环境质量演变规律;统计模型则是基于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来推测水体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二、模型构建步骤1. 收集数据。
数据包括水体环境质量指标数据、环境因素数据、人为干扰因素数据等各方面数据。
2. 选择模型。
根据问题需求和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模型。
3. 建立模型参数。
模型参数包括水体环境质量指标参数、环境因素参数、人为干扰因素参数等。
4. 拟合模型。
将建立好的模型与实际数据进行拟合并进行参数校准。
5. 模型验证。
通过与实际数据进行比对,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模型应用1. 预测水体环境污染趋势及变化规律。
2. 评估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的效果,并对治理方案进行优化。
3. 为政府部门和决策人员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为有效的水环境治理政策。
总的来说,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是揭示水体环境质量演变规律的有效工具。
它不仅可以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企业和其他决策人员制定更为有效的水环境治理政策。
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的应用范围和技术实现水平都能够不断提高和完善。
河流水质数学模型专题讲解
一维模型微分方程
?? ? ? (v? ) ? ? (D ?? ) ? S
?t ?x
?x ?x
a.一维稳态水质模型:在均匀河段上定常排污 条件下,河段横截面、流速、流量、污染物的 输入量和弥散系数都不随时间变化。同时污染 物按一级化学反应,无其他源和汇项
?
?
?0
exp[
u (1? 2D
1?
4k1D u2
?
k1L0 k1?k2
(e?1x
?e?2x)
?1
?
u 2E
(1?
1?
4Ek1 u2
)
u
?2
?
(1? 2E
1?
4Ek2 u2
)
2.忽略弥散时:
?L ?
?
L e?k1x/u 0
??O? ?
Os
?
k1L0 k1 ? k2
(e?k1x/u
?
e?k2x/u
)?
D e?k2x/u 0
氧垂曲线
D0 Dc
溶解氧
饱和溶解氧浓度
dc ? ? k c(k 为沉降速率)
dt
3
3
河流及污染物特征 非持久性污染物(连续排 放) 完全混合段
横向混合过程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采用 一级动力学方程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 式
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沉降 作用反应方程近似为
dc ? ? (k ? k )c(k 为降解速率,
dt
1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是一种物理的、化学 的和生物学的联合过程。这些过程既与污染物 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外界的许多条件密切联 系。
(1)一般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 (2)有机物在河流中的衰减变化 (3)水体的好氧与复氧过程
水环境数学模型
(一) 基本控制方程 圣 • 维南方程组包括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 在渐变流流程s方向上取ds微元段为控制体积,由 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分别推导,并引入 渐变流静压分布的特性,以及速度沿断面均匀分 布的假定,可得明渠一维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A Q 0 t s 明渠一维流动的动量方程为:
(3)以z、v为应变量的组合形式
z z A v v v iv M t s B s B v v z v2 v g g 2 t s s C R
WASP4水动力模型及其数值方法 —— 基于“道—节”网络的河流水动力模 型系统 WASP4(Water O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me Version 4)是 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阿申斯环境研究 实验室开发的水动力与水质分析模拟 程序。
(5)实际流体与理想流体 根据流体的粘滞性,可以将其分为 理想流体和粘性流体。对于理想流体, 其分子粘性系数为零,从而其运动学粘 性系数也为零。对于自然水体的水动力 模型应将流体视为粘性流体。
(6)布辛尼斯克(Boussinesq)近似 这是流体力学、大气科学、水动力学研 究中研究热力流动(热对流)问题中常用的 一种近似处理。这一假设由法国19世纪物理 学家J. Boussinesq提出,该假设认为:除非 热膨胀造成浮力外,流体可以视为不可压缩 的。 在我们水环境问题中,我们采用 Boussinesq近似,则认为在水平方向上不考 虑密度差,而仅在垂直方向上才考虑。一般 地说,对于浅层流体的缓慢流动,由于其水 平方向上的密度差较小,均可采用 Boussinesq近似。
国际上将水质模型发展的基本历程分为四 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5年~1965年):开发了比较 简单的BOD—DO双线性系统模型。采用一 维计算方法。 第二阶段(1965年~1970年):继续研究发 展BOD—DO模型的多维参数估计问题,水 质模型的基本框架发展为六个线性系统。 计算方法从一维推进到二维。除了继续研 究河流、河口水质问题外,开始模拟计算 湖泊、水库及海湾的环境问题。
湖泊湿地系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及“三氮”迁移转化
湖泊湿地系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及“三氮”迁移转化刘春篁;董一慧;李佳乐;张书缘;孙谦一;周国芳;桑闪闪【期刊名称】《江西科学》【年(卷),期】2022(40)3【摘要】湿地系统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在保护物种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关湖泊湿地系统中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以及“三氮”在其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尚缺乏系统分析与总结。
目前关于湖泊湿地水文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这两大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定发展,深刻揭示了湿地水文过程及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机制和规律。
“三氮”作为水体中的重要污染物,一直以来是湿地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其在湖泊湿地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不仅受到自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文条件和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改变对其迁移转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了湖泊湿地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及研究方法、“三氮”迁移转化过程及氮氧同位素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湖泊湿地系统水文过程和物质循环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总页数】8页(P484-491)【作者】刘春篁;董一慧;李佳乐;张书缘;孙谦一;周国芳;桑闪闪【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3【相关文献】1.理想条件下混合型水库(湖泊)"三氮"迁移转化数学模型及其解2.洪泛湿地系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研究进展综述3.有机氮和“三氮”在西部煤矿区地下水库迁移转化的实验研究4.地下水位波动带三氮迁移转化过程研究进展5.稀土矿区地下水"三氮"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材]湖泊与水库水质模型-箱子模型
湖泊与水库水质模型——箱子模型对于面积小,封闭性强,四周污染源多的小湖或大湖湾,污染物排入水域后,在湖泊和风浪作用下,有可能出现湖水均匀混合的现象。
这时湖泊内各处水质均一,污染物浓度在空间上差异较小。
描述这类水质状态的是均匀混合型(或完全混合型)水质模型。
对完全混合型的湖泊,根据物质平衡原理:某时段任何水质元素含量的变化等于该时段流入总量减去流出总量,再减去元素降解或沉淀损失的量。
可列出方程如下。
对易降解的物质,有kMp p tM-'-=∆∆ 对于难降解的物质,则有 p p tM'-=∆∆ 0M M M e -=∆式中 Me —— 时段末期湖泊内污染物的总量,kg ; M0—— 时段初期湖泊内污染物的总量,kg ;M —— 时段内湖泊平均污染物的总量,kg ;t∆——计算时段,d ;,P ,p ’——时段内平均流入、流出湖泊污染物总量,kg ;k ——污染物衰减期,1/d 。
金沙湖建成后,在充分截污的前提下,补充水源携带的TP 负荷占主要地位,其次是大气沉降、底泥释放的TP 负荷。
模型根据质量守恒原理,认为流入的污染物在湖泊内掺混均匀,降雨量带来的污染物、湖泊水体对污染物的沉降和降解作用均句,因此可以用箱子模型研究湖泊污染物浓度。
可以用湖区充分混合后的物质守恒定律得到:()VC k d t P A C o Q o C d t Q i C i d t Q w C w dt dc -+-+=∨ 式中: ∨为湖水正常水位下的水体(m ³)C 、dt 是湖水某物质(如总磷)浓度及其变化量;Qw 、Cw 是流入湖区污水的流量和浓度;Qi 、Ci 是引水入湖区的流量和浓度; Qo 、Co 是流出湖区的流量和湖水浓度;P 、A 、Co 分别是降雨量和湖水浓度;V 、C 、K 、dt 分别是湖区水体体积、湖区水质、沉降系数和单位时间。
四者相乘代表沉入湖底的污染物总量可以将湖面上的降雨量、底泥的释放量均纳入流入湖区的污染物中(包括引水),总计为w (t ),则式子为:QeCdt-w (t)dt+Vdc+k ∨Cdt=0化简为:∨dt dc +(∨Ck+o1t )=w (1)式中:to=Qe∨称为停留时间K 为污染物沉降时间,单位为(1/天)(1/年)w 为年(月)进入湖区污染物的总量当齐次方程w =0时,(1)式的解为:()t C =⎭⎬⎫⎩⎨⎧⎪⎭⎫ ⎝⎛+-=⎭⎬⎫⎩⎨⎧⎪⎭⎫⎝⎛+-k toCo k V Qc Co 1exp exp式中:Co 为初始浓度,新开湖的本底浓度;当dtdc=0时,此线性非齐次方程的恒定解为Co =∑∑==+ni i KVQi Wi11其非恒定解为()t C =⎪⎪⎭⎪⎪⎬⎫⎪⎪⎩⎪⎪⎨⎧⎥⎥⎥⎥⎦⎤⎢⎢⎢⎢⎣⎡+-+∑∑∑===t k V Qi KV Qi Wi n i n i ni 111exp 1+⎥⎥⎥⎥⎦⎤⎢⎢⎢⎢⎣⎡⎪⎪⎪⎪⎭⎫⎝⎛+∑=t k V Qi Co n i 1exp (2)(2)式中第一项为本月负荷的增加值,第二项为前月初始值的衰减值,Co 是前月(日)的值。
第6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距离
当完全混合距离x无实测数据时,可参考下表 确定。从表中查取所需完全混合所需时间,与河 水实际流速的乘积为完全混合距离。
BOD-DO耦合模型
Streeter-Phelps模型 简称S-P模型,描述一维河流中BOD和DO消
长变化规律的模型。
建立S-P模型有以下基本假设:
▪ 河流中的BOD衰减和DO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 反应速率是恒定的; ▪ 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衰减引起的,而溶解氧的
污水进入河流之后,可将其推流迁移划分为 三个阶段:垂向混合阶段(Z方向上)、横向混合 阶段(Y方向上)、纵向混合阶段(X方向上)。
推流迁移 污染物与河水的混合过程
分散稀释 指污染物在水流中通过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 弥散作用分散开来,得到稀释。
转化和运移 指污染物在悬浮颗粒上的吸附或解吸、污染物 颗粒的凝并、沉淀和再悬浮。
水质数学模型
▪ 河流水质模型是描述水体中污染物随时间和空间
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方程。
▪ 在运用水质模型时,常假设河段内无支流,在预
测时期内水力条件是稳态的,且只在起点有污染 物排入。
▪ 水质模型种类很多。
按时间分类
▪ 稳态模型:描述水体中组分浓度不随时间变化的
水质模型;
▪ 动态模型:描述水体中组分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水
v=34km/d,水温T=15℃,K1=0.94d-1, K2=1.82d-1。河段始端排放废水Q1=6×104m3/d, BOD5为450mg/L,溶解氧为1.0mg/L,上游河水 BOD5为20mg/L,溶解氧为7.21mg/L。求该河段 x=10km处河水的BOD5和氧亏值。
解:河段始端混合河水的BOD5和DO为
一维稳态模型
水库调度优化模型的应用研究
水库调度优化模型的应用研究水库调度是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在满足各种用水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如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传统的水库调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研究和应用水库调度优化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库调度优化模型的概述水库调度优化模型是基于数学规划理论和方法,结合水库的水文特性、工程特性以及用水需求等因素,建立的用于求解水库最优调度策略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水库调度优化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等。
线性规划模型是最简单的一种,它将水库调度问题转化为线性目标函数和线性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
非线性规划模型则能够更好地处理水库调度中的非线性关系,但求解难度较大。
动态规划模型适用于多阶段决策问题,能够有效地处理水库调度中的时间序列特性,但存在“维数灾”问题,即随着决策变量和阶段数的增加,计算量呈指数增长。
二、水库调度优化模型的建立建立水库调度优化模型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是衡量水库调度方案优劣的指标,通常包括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环境效益最大化等。
例如,在发电调度中,目标函数可以是发电量最大化;在供水调度中,目标函数可以是满足供水需求的可靠性最高。
2、约束条件约束条件包括水库的水量平衡约束、水位约束、出库流量约束、用水需求约束等。
水量平衡约束是指水库的入库流量、出库流量和蓄水量之间的关系;水位约束是为了保证水库的安全运行;出库流量约束则是根据下游河道的承受能力和水利工程的运行要求确定的;用水需求约束是指满足各用水部门的水量和水质要求。
3、决策变量决策变量是水库调度中需要优化的变量,如水库的出库流量、蓄水水位等。
4、模型参数模型参数包括水库的特征参数(如库容曲线、泄流曲线等)、水文参数(如降雨、径流等)以及用水需求参数等。
这些参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一维水质模型的适用条件
一. 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的输移、转化、扩 散的主要过程
1.1、概述
水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主要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 程、生物过程。
(1) 物理过程(作用)
只对水中污染物的存在位置变化产生作用,而不对 其性质变化产生作用。其主要过程(作用)包括:移流 (推流、对流)、扩散(包括紊动扩散和离散等)、沉 降或再悬浮,以上过程(及作用)常称稀释混合。
ISE c pQp (cs ch )Qh
污染物排放指标
ISE
c pQp (cs ch )Qh
ISE-污染物排放指标
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Qp---污水排放量,m3/s Cs---污染物排放标准, mg/L 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2.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的划分原则
(1)预测时期一般划分为:建设期、运行期、服务期满 后; (2)所有项目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包括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 (3)大型项目根据:项目特点、评价等级、水环境特点、 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预测建设期的影响; (4)同理决定是否预测服务期满后预测(个别); (5)一、二级评价预测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 环境影响; (6)三级或二级(时间较短)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 的环境影响。
三、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专业判断法
2.类比调查法 3.模型计算法 (1)物理模型法 利用相似原理,按一定比例缩 小实际模型,进行水质模拟实验。 (2)数学模型法: 利用表征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 方程预测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 质变化,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 但依赖参数的有效性及模型的合 理性。
四、预测河段划分与混合过程段
按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分:分为零维、一维、二维、三维水 质模型。 1.当把所考察的水体看成是一个完全混合反应器时,即水体中 水质组分的浓度是均匀分布的,描述这种情况的水质模型称为 零维的水质模型。 2.描述水质组分的迁移变化在一个方向上是重要的,另外两个 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这种水质模型称为一维水质模型。 3.描述水质组分的迁移变化在两个方向上是重要的,在另外的 一个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这种水质模型称为两维水质模型。 4.描述水质组分迁移变化在三个方向进行的水质模型称为三维 水质模型。
第五章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假定:湖泊中某种营养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 输入、输出和在湖泊内沉积的该种营养物量的函数。
不足:不能描述发生在湖泊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 程,同时也不考虑湖泊和水库的热分层,是只考虑其 输入—产出关系的模型。
模型
V
dC dt
Ic
sCV
QC
K2 Hr 2
2Qp
第五章 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模型
经验模型
分类 (1)单一营养物质负荷模型 (2)藻类生物量与营养物质负荷量之间的相关模型。
一般模型 根据物质平衡原理, 对于完全混合型湖泊、水库, 以磷 负荷为研究对象, 磷负荷的收支平衡方程为:
解析解:
dWp dt
Wpi
本章内容
湖泊水库的污染特性 湖泊水库温度模型 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模型 湖泊水库生态系统模型 湖泊水库水质模拟通用软件介绍 案例分析
第五章 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湖泊水库的污染特性
污染来源与途径
污染源
污染类型 点源
外源污染物 面源
内源污染物
污染物来源 工业废水 城镇生活污水 固体废物处置场 矿区地表径流 城镇地表径流 农牧区地表径流 大气降尘 大气降水 水体投饵养殖 水面娱乐活动废弃物 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蚀 底泥及沉积物
湖库完全混合箱式模型——吉柯奈尔—狄龙模型
模型
引入滞留系数 Rc:
dC Ic (1 Rc ) rC
dt
V
如给定初始条件 t = 0,C = C0,得到上式的解析解:
C
Ic
(1 Rc ) rV
[C0
Ic (1 Rc rV
) ] exp(rt )
水环境数学模型-第七章-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模型
(7-14)
式中
PT =总磷浓度, kg / m 3 ;
W =磷年流入量, kg / y ;
=磷沉降率, 1 / y ;
V =湖泊(水库)总体积等于 fA , m 3 ;
f =湖泊(水库)平均深度, m ; A =湖泊(水库)水表面面积, m 2 ; Q0 =输出流量, m 3 / y ; t =时间, y 。
湖泊的总磷负荷 P / T ( ZA)
其中
Z =湖泊的平均深度; A =湖泊的表面面积; T =时间。
CI
CE
CL
∞
图 7.1 湖泊“搅拌箱” C E =C L ;C L ≠C I
N,P输入
温水层(混合) 低温层(混合)
N,P藻类 等输出 N和P的循环
藻类的沉降
底泥(未混合)
图 7.2
三组分体系分层湖泊和沉降模型
7.3.5 氧平衡
在分层的湖泊(水库)中,氧平衡出现在温水层,有效的中断了再曝气。所 以,平衡可以表示为:
DOt DOO RK D SA VH
(7-13)
式中, DOO 和 DOt 分别是开始和时间 t 时氧浓度; K D 是水底细菌活性速率 转换成氧单位的转换系数; SA 和 VH 分别是底泥的表面积和温水层的体积。 当水体不分层时,氧平衡比较复杂,因为其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复 氧以及输出输入等都是很重要的。
的湖泊分成若干个搅拌箱,其中的化学污染物可用一级衰变方程来描述: dC 2 / dt 1 KC 2 V M QC 2
式中
(7-1)
C 2 湖泊中物质的浓度 ;
M 质量负荷率,等于 Q C1 流入的物质浓度 ;
VC1
;
V 湖泊水体体积 ; K 衰变速率 。 这个方程可用于计算负荷率与产物浓度(湖泊内和流出物中) ,以 C1 为例, 图 7.3 表示了一湖泊 C1 变化的情况,应当注意影响时间的长度,这可用分析解 来完成: C 2t C 2 o C1 C 2 o e
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
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1. 任务背景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是研究水体中污染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扩散和转化过程,为水质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模型原理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和动量守恒原理,通过建立一组偏微分方程来描述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和变化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质量守恒方程质量守恒方程描述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输运过程。
它考虑了扩散、对流、沉降等因素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
一般形式如下:∂C∂t+∇⋅(uC)=∇⋅(D∇C)+S其中,C表示污染物浓度,t表示时间,u表示流速,D表示扩散系数,S表示源项。
2.2 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描述了水体中流速的变化过程。
它考虑了压力梯度、摩擦、重力等因素对流速分布的影响。
一般形式如下:∂u ∂t +u⋅∇u=−1ρ∇p+g+ν∇2u其中,u表示流速,p表示压力,ρ表示水体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ν表示运动粘度系数。
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是模型求解的基本要素。
边界条件描述了在水体边界上污染物浓度和流速的变化情况;初始条件描述了在模拟开始时污染物浓度和流速的分布情况。
3. 模型应用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广泛应用于环境工程、水质评价、污染物治理等领域。
3.1 环境工程在环境工程中,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可以用于预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传输和转化过程。
通过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可以评估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
3.2 水质评价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可以用于水质评价和监测。
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进一步优化模型参数和结构。
同时,模型还可以预测未来水质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3.3 污染物治理水环境迁移转化模型可以用于优化污染物治理方案。
通过模拟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可以选择最佳的治理方案,并评估其实施效果。
地下水位波动带三氮迁移转化过程研究进展
DOI :10.16030/ki.issn.1000-3665.202007033地下水位波动带三氮迁移转化过程研究进展刘 鑫1,2,左 锐1,2,王金生1,2,何柱锟1,2,李 桥1,2(1.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2.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摘要:三氮是我国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其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受到高度关注。
近几年,地下水位波动带中的三氮迁移转化已经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在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定量分析相关研究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地下水位波动带形成及特点,梳理波动带中三氮迁移转化过程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最新研究表述及成果,并对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现有研究表明:水位波动带中环境指标如土壤含水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有机质含量均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规律,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基因更多样化,并呈现一定的分布特征。
随着地下水位波动,包气带中的三氮易浸溶进入地下水并发生迁移。
地下水位上升,硝化作用减弱,反硝化作用增强;地下水位下降,硝化作用增强,反硝化作用减弱。
为完善水位波动带三氮迁移转化过程研究,应进一步关注:(1)将水化学演化分析与分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方法相结合,深入探究水位波动带三氮转化与微生物作用机理;(2)除关注硝化、反硝化作用外,增加异化还原、同化还原和厌氧氨氧化等作用过程的研究;(3)细化分析更多情境、更多影响因素的水位波动过程,识别水位波动带三氮转化的关键影响要素。
关键词:地下水位波动带;三氮;迁移转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中图分类号:P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665(2021)02-0027-10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ammonia, nitrite and nitrate on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groundwater level fluctuation zoneLIU Xin 1,2,ZUO Rui 1,2,WANG Jinsheng 1,2,HE Zhukun 1,2,LI Qiao1,2(1. College of Water Sciences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5, China ;2.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medi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Ammonia, nitrite and nitrate are typical pollutants in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in the vadose zone, and their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are highly concerned. In recent years, n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three-nitrogen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fluctuation zon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uses the literature measurement analysis metho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related research trends,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e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ndwater level fluctuation zone,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three-nitrogen and their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the fluctuation z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such as soil moisture content, redox potential, contents of dissolved oxygen and organic matter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fluctuation zone have remarkable zoning rules, and收稿日期:2020-07-13;修订日期:2020-09-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31283;41877181);111引智计划项目(B18006)第一作者:刘鑫(1988-),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
pH对浅层地下水中“三氮”迁移转化的影响
pH对浅层地下水中“三氮”迁移转化的影响杨岚鹏;李娜;张军【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7(33)30【摘要】"三氮"也就是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其污染已成为地下水污染的常见形式,研究"三氮"的迁移转化机理对浅层地下水"三氮"的污染控制有重要意义。
以海口南渡江周边地区砂壤土为研究介质,通过室内土柱淋滤试验,研究在pH 6.5、5.5、4.5的条件下,用100 mg/L氮肥溶液淋滤,"三氮"的迁移转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pH 6.5和5.5时,从1号采样点到3号采样点NH_4^+-N、NO_2^--N、NO_3^--N的浓度总体趋势是下降,土壤对"三氮"的去除作用包括土壤的吸附作用和硝化及反硝化作用。
在pH 6.5时NH_4^+-N、NO_2^--N、NO_3^--N的去除效率分别为57.2%、65.3%、91.6%。
在pH 5.5时,NH_4^+-N、NO_2^--N、NO_3^--N的去除效率为46.3%、61.2%、60.4%。
pH 6.5在吸附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最佳pH范围内,因此对"三氮"去除效率最高。
在pH 4.5时NO_2^--N浓度由141.3μg/L增至147μg/L。
NO_3^--N的含量由11.3 mg/L增至34.56 mg/L,说明在pH 4.5时,受到酸性环境的抑制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减弱,且土壤对NO_2^--N和NO_3^--N吸附效果较小,可能导致土壤中NO_2^--N 和NO_3^--N的积累。
海南地区土壤呈酸性,应适时监测地下水"三氮"的含量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总页数】5页(P56-60)【关键词】“三氮”;迁移转化;淋滤试验;地下水;土壤柱【作者】杨岚鹏;李娜;张军【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3【相关文献】1.氮污染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J], 李晶2.重庆西部红层浅层地下水中“三氮”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赵丽;张韵;张丹;郭劲松;敖亮3.北方某城市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刘明柱;陈鸿汉;胡丽琴4.地下水中三氮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进展 [J], 许可;陈鸿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水治理数学模型
湖水治理数学模型
湖水治理数学模型是指利用数学方法和模型来研究和优化湖泊的水质、流动和污染物传输等问题,以实现湖水的治理和保护。
湖水治理数学模型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水质模型:通过建立湖水水质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湖水中营养盐、溶解氧、悬浮物等物质的运输与转化规律,评估湖水的富营养化程度,为湖泊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2. 水动力模型:通过建立湖水水动力学模型,研究湖水的流动速度、流向和水体混合过程等,分析湖泊的水循环机制,揭示湖泊中污染物的扩散和沉积规律,为湖泊的污染治理和流动状况预测提供依据。
3. 污染物传输模型:通过建立湖水中污染物(如有机物、重金属等)的传输模型,研究污染物在湖水中的输移和转化过程,预测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扩散范围,为污染物的治理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4. 优化模型:通过建立湖水治理的优化模型,考虑不同的治理措施和投入成本,综合考虑湖水水质和环境效益,寻找最优的治理策略和方案,为湖泊的综合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以上只是湖水治理数学模型的一些常见内容,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具体问题情况进行模型的选择和建立,以及对应的数学方法和算法的应用。
第二节 水质模型
非点源水质模型
农田非点源污染模型
坡面径流计算 利用美国水土保持部门提出的经验方
程:
非点源水质模型
农田非点源污染模型
坡面径流计算
降雨损失量是降水截留量、渗透量和地表 滞留量的总和,是滞洪系数S的函数: I=0.2S。而
此外,融雪也会产生地表径流,因此,在 北方地区,计算径流时要考虑降雪的影响: SM=CsnTad
湖泊水库数学模型--持久性污染物
小湖
湖泊完全混合平衡模式:
平衡时:
湖泊水库数学模型--持久性污染物
无风时的大湖
注:1) 的选取
2)r0的选取
湖泊水库数学模型--持久性污染物
近岸环流显著的大湖
二维稳态混合模型:
湖泊水库数学模型
非持久性污染物
小湖 无风时的大湖 近岸环流显著的大湖
河流常用数学模型--例题
解: 1)考虑纵向弥散:
2)忽略纵向弥散:
河流常用数学模型
BOD-DO耦合模型
三个假设:
1)河流中的BOD衰减和溶解氧的复氧都是一 级反应; 2)反应速度正常;
3)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的衰减引起的,而 溶解氧则来自大气复氧。
河流常用数学模型
BOD-DO耦合模型
河流常用数学模型
非点源水质模型
农田非点源污染模型
污染物迁移模拟 农药的降雨植被冲刷模型 农药在雨水中的含量变化与累积雨水 截留量成一次线性函数关系:
在实验基础上,得到农药雨水冲刷量的经验 公式:
非点源水质模型
农田非点源污染模型
污染物迁移模拟 污染物吸附模型 当假定污染物的吸附符合简单的线性 吸附等温线过程时,用下述公式描述该过 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i =1
∑
( y 0 -K 1N ti -y i
实
2
( 11)
求参数 K 1N 的问题转化为求 I ( K 1N ) 的最 小值点的问 题 , 即求 K 1N 使得
n
( 7 -1)
I( K
* 1N
y 0 -K 1N ti )- y i = min ∑( K
1 N i =1
实
2
根据可微函数取极小值的必要条件 , 则 d I( K1N) dK 1N K
1 数学模型的建立
若把一个水库( 湖泊) 水体视为一个完全混合反应 器 , 水流进入该系统后就立即完全分散到整个系统 , 其中 各水团是完全混合均匀的 , 具备这种情况的水库( 湖泊) 称为完全混合型水库( 湖泊) 。 水库中氮的存在形式以 三态氮为主 , 在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中 , 有机氮向无机氮 的转化可以不予考虑 , 反硝化脱氮反应也可忽略不计 。 显然 , 混合型水库( 湖泊) “ 三氮” 模型的解 , 是反映 “ 三氮” 浓度平均意义下的变化规律 , 这对了解水库“ 三 氮” 污染情况是很有意义的 。 根据“ 三氮” 机制分析 , 影 响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为入库和出库的流量 、“ 三氮” 转移的化学动力学作用 。 根据水库大量试验可知“ 三 氮” 转移符合一级化学动力学 ,即 d CN1 =-K 1N CN1 d t 化动 d CN2 dt d CN3 dt
dτ
∫ ∫
0
τ QI ( τ ) CIN1 ( τ ) ∫ 0 +K 1N CN1 ( τ )e V τ QI ( τ ) CIN1 ( τ ) ∫ 0 +K 2N CN2 ( τ )e V
( 4 -2) ( 4 -3)
0 C N3 ( t)= e ∫
-
t
Q( τ ) K V + 1N
dτ
Q( z) K V + 1N
n i =1 *
= K 1N =0
1N
*
( 12)
y 0 -K 1N ti )- y i 即 :∑ (
n n * 2 i =1
实
( -t i )= 0
n i =1 n i =1
- ∑ y 0 ti +K 1 N
i =1 n * i =1
∑ t i + ∑ y i ti = 0
n
所以 , K 1N =
Q I C IN1 V C N1 = Q = Q K1 N + V K 1N + V V
( 61)
2005 年第 2 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37 ·
CN2 =
Q I C IN2 +K 1 NCN1 V V K 2 N +Q V Q I C IN3 V +K 2N CN2 Q V
( 62)
化动 化动 [ 2 , 3] [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 可得“ 三氮 ” 迁移转化的混合 型水库的数学模型为 : d C N1 d CNi V d t =( Q I CI Ni -QCNi )+ V dt CNi
t= 0
( 2)
= C , i =1 , 2 , 3
3
0 N
式中 : V— — —水库水体体积( m) ; 3 QI — — —入库流量( m s) ; Q— — —出库流量( m s) ; C INi ( i =1 , 2 , 3) — — —入 库 NH 4 N , NO2 N , NO3 N 浓度( g m) ; + C Ni ( i= 1 , 2 , 3) — — —出库 NH 4 N , NO2 N , NO3 N 浓度( gm) 。 将方程组( 1) 代入( 2) 式 , 则得 : d C N1 ( t ) Q I CIN1 -QCN1 = -K 1NCN1 dt V
y = y 0 -K 1N t 若根据实验得到如下一组数据 :
表 1 计算 K 1 N 所需项目 Table 1 Items needed in computing K 1 N
( 10)
CN3 =
( 63)
时间( d) t0 t1 t2 tn
+ NH 4 -N CN
1
y =lnCN ( t)
-
4 “ 三氮” 转移速率常数的确定
( 1) 根据一级化学动力学规律确定“ 三氮” 转移速 率常数
[ 3 , 4]
: NH4 N 的一级氧化反应为 : d C N1
+
=-K 1N CN1 ( 8) dt + 式中 : K 1N — — —NH 4 N 转化为 NO2 N 的反应速率常数 ( 1 d) 。 由方程( 8) , 可得到 NH 4 N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 : C N1 ( t)= C N1 exp( -K 1Nt ) 式中 : C
DO I : 10 . 16030 / j. cnki . issn . 1000 3665 . 2005 . 02 . 006
2005 年第 2 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35 ·
理想条件下混合型水库( 湖泊) “ 三氮” 迁移转化数学模型及其解
计有权 , 王鹤名 , 钟凤远
1 2 2
[ 1]
表达式( 41) ~( 4 -3) 可得到简化 。 只要将( 51) ~( 5 -4) 代入( 4 -1) ~( 4 -3) , 运用定积分性质 , 容 易得到此种情况下混合型水库“ 三氮” 浓度的解析表达 式 , 即此种情况水库平均意义下的“ 三氮” 浓度的计算 公式 。 Q I 、Q 图像可以分别用图 1 、 图 2 表示 , V 和 C INi ( i= 1 , 2 , 3) 的图像完全类似不再重述 。
dz 0
Q( τ ) + K V 1N
dτ
t
∫
0 t 0 t
QI ( τ ) CIN1 ( τ ) τ ∫ 0 e V
Q( z) + K V 1N
d τ+C N1
Q( z) + K V 1N dz
( 4 -1) d τ+C N2 d τ+C N3
0 0
0 C N2 ( t)= e ∫
-
t
Q( τ ) + K V 1N
3 + -
CN ( tn )
1
构造目标函数
n
J( K 1N )=
*
示水库平均水深( m) ; A 表示水库水平面积( m) 。 则 V ≈ AH , 可得“ 三氮” 如下近似表达式 : L1 C N1 = H( K 1N + q) CN2 = = L2 H( K 2N L2 H( K 2N K 1N CN1 + + q) ( K 2 N + q) K 1N L 1 + + q) H( K 2N + q) ( K 1 N + q) ( 7 -2) K 2N C N 2 L3 CN3 = Hq + q = L3 K 2N L2 K 1N L 1 + + Hq Hq K 2N + q ( K 2N + q) ( K 1N +q) ( 7 -3) 从( 71) ~( 7 -3) 式可知 , 如果已知 Li ( i =1 , 2 , 3) , H , K iN ( i= 1 , 2) 和 q , 则可计算出水体平均意义下 的“ 三氮” 浓度值 。
( 1.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长春 130026 ; 2. 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 , 长春 130012)
摘要 :建立了理想条件下混合型水库( 湖泊) “ 三氮” 迁移 转化数 学模 型 , 并给出 了入 库和 出库变 流量 情况的 解析 解 , 即 “ 三氮” 迁移转化规律的解析表达式 , 根据解析表达式可 以计算任 何时刻“ 三氮” 的变化情 况 。 给出了“ 三氮” 转 移速率 常 数的 计算公式 , 根据给出的“ 三氮” 表达式可以预测水库( 湖泊) 水体“ 三氮” 的变化规律 , 为防治水库富营养 化和生活污 染 提供了科学依据 。 关键词 : 混合型水库 ; “ 三氮” 模型 ; 解析解 中图分类号 : P64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3665( 2005) 02 -0035 -04
∑ y 0 ti - ∑ y i ti ∑ ti
i= 1 + 2
( 13)
由于目标函数 I ( K 1N ) 只有一个极小点 , 所以该极 小点就是使目标函数取最小值的点 。 参考符合一级化 学动力学的 NH4 N , NO2 N , NO3 N 浓度 随时间变化 的曲线( 图 3) , 由其中 NO2 N 浓度曲线可知 , 当 t =t c
1 1 1 1
实测 CN ( t 0) CN ( t 1) CN ( t 2)
2 1 1
y 0 =lnCN ( t 0) y 1 =lnCN ( t 1) y 2 =lnCN ( t 2) y n =lnCN ( t n)
1
Q i C INi 2 若令 Li = ( g m 年) ( i= 1 , 2 , 3) , 表示水库 A ( 湖泊) 单位面积负荷“ 三氮” 的浓 度 , 即 L1 , L2 , L 3 分 别表 示 水库 ( 湖 泊) 单 位 面积 负 荷 NH4 -N , NO2 N, NO -N 的浓度 ; q =Q( 1 年) 表示水力冲刷速率 ; H表 V
3 3 + 3
= K 1 NCN1 -K 2N CN2 =-K 2N CN2
3
( 1)
d C N2 ( t ) Q I C IN2 -QCN2 3) = +K 1NCN1 -K 2 NCN2 ( dt V d C N3 ( t ) Q I CIN3 -QCN3 = +K 2NCN2 dt V 初始条件 : C Ni ( t) t =0 =C Ni , i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