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的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河流已流淌了数千年,形成了闪耀世界的中华文明。这古老的文明能发展到今天而依然生机勃勃,发展与创新是少不了的!然而光光是发展与创新却忘却对传统的继承的话,中华文明是绝对走不到今天的。只有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中华文明才能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那么我们在今天谈论传统民俗的现代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了。

传统民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产物,经过了社会化的筛选与改良,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特性。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以其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高度成就。虽然传统民俗有较多的积极意义但传统民俗中也不乏与现代观念格格不入的陈规陋习,所以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民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消极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改造,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民俗赋予时代意义!

传统民俗具有教化,维持社会和谐,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促进家庭和谐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它更有实现各民族的权利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发展和繁荣中华文化。就像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春节里在外的游子们无论身在异乡何处,不论距家多远,他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赶在春节前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这是因为“春节”这一传统民俗向我们灌输了一个重要的观念-与家人团聚。春节里家家都要进行大扫除,贴对联,放炮竹—这是因为“祛除前一年的霉运,为新一年祈求好运,驱除邪难”这一寓意的影响。所以像这样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民俗我们应积极传承下去。

民俗做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存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巨大载体,几乎所有的民俗现象无不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象是一部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列车,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特征和心理、语言、行为方式,做为一种标识代代相传,进而焕发出巨大的爱国主义情愫。民俗,是民族认同的纽带,而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则是爱国主义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思想支柱,是各族人民团结、战斗,共同开创锦绣前程的精神源泉。正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民俗现实意义的核心就在于此。民俗是时代的镜子和社会的窗口,一个国家、地区的全面情况,几乎都可以借助民俗这面镜子和窗口反映出来。古文献《尚书》有“天子巡狩,观民风俗”的记载,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民间风俗的观察和引导,以检验政治得失、民心向背,做为治国施政借鉴。学者楼钥在其《论风俗纪纲》中说:“国家之气,全在风俗;风俗之本,实系纪纲。”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_序》中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郑晓在《论风俗》中说:“夫世之所谓风俗者,施于朝廷,通于天下,贯于人心,关乎气运,不可一旦而无焉者。”上述历代学者论述风俗的核心都在于:国家的风气,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风俗的本质作用关乎社会秩序和国家的法纪。古代如此,当代亦如此。民俗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民俗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粘合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甲骨文中即出现结构完备的“龙”字,迄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龙身而人面”,这种“炎裔黄胄”之说一直流传至今天,于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便称作“龙的传人”,对龙的图腾崇拜有加。龙实际上是各种生灵的集合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不管是国内的中国人还是旅居国外的侨胞,都会在“龙的传人”的旗帜下,团结协作,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从而升华成鲜明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民族的勇气和自觉性,这不能不归功于民俗的潜在原动力。还有一些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

节、中秋节等民俗节日,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种同节同庆,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任何其他形式所取代不了的。二是民俗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舞台。民俗活动的内涵多以儒家文化为根基,尊师重教,抑恶扬善,扶贫济困,百善孝先,保护儿童,礼仪廉耻,和睦邻里,礼貌待客,伦理道德,渔民互救,保护环境等民俗活动,无不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这些民俗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自觉恪守,代代相传。此外,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通过“移风易俗”,还可以有效地发挥改造社会的作用并不断推陈出新。“民俗的社会规范、教化和调控功能,决定了辨风正俗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面对社会变革时代的道德危机, 可采用的对策之一, 便是重新审视、评价旧有的传统道德体系,并通过辨风正俗来选择、净化现实的道德风尚, 用符合现代文明的道德准则来规范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 使之健康、有序、有益社会进步。”在改革的大潮中,世代传承下来的民俗,凡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的,将保存并发展下去,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凡与新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必将为广大人民所抛弃并从传统习俗中被淘汰,崭新的道德风尚不断涌现并得到健康发展。三是民俗是展示国地情的一个渠道。中国历来有“入乡随俗,待客问忌”的谚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际交往增多,国内地区之间交往频繁,民俗做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其发挥的作用也随之更加鲜明。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与习惯,在礼仪、饮食、服饰方面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明显差异和某些方面的禁忌。只有交往双方对交往对象的风俗都有所了解,才能话说到一起,事办到一起,和谐相处,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一些工作在大连、生活在大连的外国友人,他们往往是通过地方风俗的渠道了解中国文化,加深了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解读,在这种环境里,民俗就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国际交往的纽带,增进相互了解,直接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服务。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和区域间的频繁联系,各地风俗相互渗透,影响、熏陶,人们对风俗从形式到内容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形成开放式、多层次、五彩斑斓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四是民俗是法制建设的奠基石。法律和政策的制订,离不开国情地情。而民俗是国情与地情最直观的体现。民俗活动虽然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身上,但是民俗的各种表现形式无不彰显时代的烙印和文化传承,总是受到民族、阶级、社会结构、信仰、艺术、语言等文化传统的制约,具有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所派生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由“俗”到“礼”,由“礼”到“法”,古今中外,民俗与国家政策法令无不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的政治措施必须附合国情民情,而民俗对国家和地区来说,正是民心、民情、国情的标志所在。一村一乡之俗对乡规村约有制约作用,一个国家的政策法令也必然以民俗的取向做为基本依据。譬如婚姻法的制定,往往都是以历代的婚俗特点为基础。我国当代婚姻法的许多细则,也都是在对现代婚俗进行研究之后制定的。严格禁止近亲(姑表亲)结婚,是以对旧时延续千年的恶俗产生严重后果的研究做为依据的。火葬习俗的推行,以其科学性取代土葬并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全民性的处理死者的文明形式,由此,“俗”便升华为“法”。此外,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民俗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民事审判和民事调解中,民俗伦理道德的倾向性经常成为判案的重要依据。总之,民俗做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和特殊的心理、行为法则,其蕴涵的能量是巨大的,他不仅与教育、心理、伦理、语言、法律、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关乎经济社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