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特征的比较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中西之间十一个思维差异你知道吗
中西之间十一个思维差异你知道吗有一个外国人跟他一个中国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饭局,饭局刚刚开始,请客的人突然内急,于是对这位外国人抱歉地说:“对不起,我得去‘方便’一下”。
这位外国人中文不太好,就问他的朋友“方便”是什么意思,他的朋友告诉他“方便”就是上厕所的意思。
请客的人回来后大家一番吃喝,酒足饭饱后,请客的人客气的对这位外国人说道:“不好意思,粗茶淡饭,招待不周,改天你“方便”的时候,我再好好请你吃一顿大餐。
”这位外国人当时就急了,说道:“对不起,我们在"方便"的时候,从来就不吃饭”。
这是一则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笑话,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在中西交往中很常见。
中国人喜欢说吉祥话,所以上厕所变成了方便,其实这并不是最好听的,还有更好听的叫:净手、出恭,最极端的是清末民初流行的词,叫:产夜香,那时上海每天早上都有拉粪车的工人沿街叫喊:“收夜香咯”,瞧中国人多智慧!明明是臭烘烘的东西却说成了夜香,这点是老外怎么也难以理解的。
那么除了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外,中西方在思维心理上又有哪些差异呢?1、西式思维长于推理演绎,中式思维长于归纳总结比如中国把世间万物归纳成阴和阳,把大自然相似的东西归纳成金木水火土五行,全是古人凭经验做出的归纳总结,中医就是经验归纳总结的产物。
而在西方,任何事情都要从原因推导出结果,由里到表,一步步推理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靠经验归纳。
比如西方可以从点线面推导出几何学,西医从原子分子细胞血液五脏出发建立医学。
2、西式思维习惯由小及大,中式思维习惯由大及小中国人写地址是先国家后省再市县乡,西方人正好反的。
这种思维差异也体现在权力观念上上,西方国家的国家权力是地方权力权利的部分让渡,地方政府权利是个人权力的部分让渡,国家主权来自个人权力。
中国相反,权力由中央下拨到地方。
3、西式思维数据化,中式思维模糊就拿菜谱来说,西方菜谱中的原材料、配料的说明都非常具体,牛肉100g,油3g,盐0.2g...一看就知道怎么操作。
中西方思维艺术比较
中西方思维艺术比较中西方思维是两种风格和文化的对比。
当我们比较中西方思维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
西方思维注重逻辑和理性,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
西方社会强调竞争和创新,而且往往有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观念。
西方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效率更高,并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在职场上,西方人注重创造与执行的并行运作方式,更注重实际表现的效益和创新性的思想。
中方思维更加强调传统和文化,注重家庭和社群的价值和稳定性。
在中方,重视高度集体的合作方式,在共识达成的过程中,不很强调多元性和个人性。
中方文化注重长时间内的发展和积累,追求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这样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中式家庭、企业和管理环境不能忽视规范的和谐。
中方思维以和为贵,在很多时候出现的决策会比较缓慢,适应性也较低。
中方的投资和谈判更注重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在形式上注重亲自见面和亲自谈判的方式,注重一定的礼仪,注重的是交流而不是完成业务。
相比之下,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中西方文化的思维和价值观也表现出不同之处。
在西方企业管理体系中,强调个人明确的职责和鼓励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而在中方企业管理体系中,强调团体的和谐和协作。
在西方社会里,一个企业往往由较少员工组成,在某些领域福利保障更好,在某些方面更表现出创造突破的动能。
而在中方社会里,一个企业通常是由大量的员工组成,在某些方面,福利和保障更完善。
在艺术领域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明显。
在西方的视觉艺术中,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和独创性,在创作过程中通常更加注重理性,更关注饱和的监督。
而在中式的视觉艺术中,更加注重传统和文化底蕴,注重韵律,更加强调是故纸堆与传承,浸润了千年文化元素与真实情感的感觉。
在中方的音乐和舞蹈中,往往更多地呈现出亲或比较庸俗的性格,强调人与人的交流和感情的交流;而西方的音乐和舞蹈则更加注重节奏、动力和表达力。
综上所述,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都各有优劣。
在适应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开放的姿态,学习并包容对方的思考方式和艺术特色。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思维方式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比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政治伦理型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型地理环境半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开放性、海洋经济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达代表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出于忧患意识,关注政治伦理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出于好奇、“惊异”思维中心伦常治道认知自然政治 + 伦理 + 哲学 + 哲学家本人的生活体验= 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哲学家 = 政治家 = 道德家 = 文学家/诗人哲学 + 科学 =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哲学家 = 自然科学家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科举制度:读书人醉心于科举,埋头于八股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受到歧视与打击重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的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重科学、重认知2.整体性与分析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1) 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2) 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3) 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阴阳→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中国辩证思维方式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 西方的“原子论”“元气说”—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原子论”—分析性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分析性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3.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分析复杂的世界3.意向性与对象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向性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观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判断价值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以道德判断作为价值判断判断学术价值标准:重“经世致用”,重君主的权术和驭民术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哲学文学化,政治伦理化重视“治人”与“人治”的政治伦理西方思维方式——对象性以自然为认知对象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持尊重客观的态度理性主义: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进行探究摆脱主体意向而导致客体意识以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注重真假选择而非伦理规范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使客体客观化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4.直觉性与逻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直觉性儒、道、佛—孟子:“诚”;老子:“道”;玄学家:“无”;理学家:‘太极”;佛教:“顿悟都靠直觉、灵感、顿悟、领会儒家—孔子:“内省不疚”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论语》:靠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道家—庄子:“道不可言,言而非道”主张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觉体悟宇宙本体佛教—禅宗主张“顿悟”:“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西方思维方式——逻辑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形式逻辑提出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研究论证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断、推理提出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创立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提出整个形式逻辑体系西方中世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也未能从根本上否定理性和形式思维的作用从教会的《圣经》出发5.意象性与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象性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 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采用:意象 - 联想 - 想象替代; 概念 - 判断 - 推理的逻辑论证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集中表现: “立意于象”,“妙象尽意”“微言尽意”,“入理言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西方思维方式——实证性古代希腊人注重:形体,特别是解剖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重定形,而非定性手工业发达:工匠传统近代西方实验科学:实证性培根:创立归纳法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实证主义奥地利马赫和法国阿芬那留斯:创立第二代实证主义德国哲学家石里克:创立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6.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模糊性思维的对象、方法和工具:模糊讲究“设象喻理”、“刻意神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重视直觉体悟疏于分析实证,缺乏逻辑推理描述事物重求其似、其“神”不甚求其真、其实不甚求其精确、清晰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西方思维方式——精确性古希腊人的传统:注重雕塑这种三维艺术精确性思维的基础:二值逻辑“非此即彼”、“非真即假”基本原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重视数学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确定性、规范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理化、符号化注重语言的逻辑性7.求同性与求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求同性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压制异己的先例“汉代孔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径,古今之通义也”科举考试制度:按统一的八股文格式写同类文章表达同种观念和同类观点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维护君权专制为核心,以皇帝圣旨为最高权威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特权制度强化一元化的政治结构把不同思想视为异端规范意识、群体意识、集体主义、同一的价值取向、人格标准、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求同、排异“超稳定”文化西方思维方式——求异性西方智者:对于自然奥秘充满好奇心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西方思维方式随着科学发展而变化科学与民主氛围:不求一成不变西方思维的批判性:继承、怀疑、批判、挑战、否定、求异忌同,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笛卡儿:“怀疑论”主张思想自由、破除奴性、摆脱束缚个体主义: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喜欢各抒己见思维方式——多元化: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寻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重视追根穷源: “为什么” - “是什么” - “为什么”...8.后馈性与前瞻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后馈性一体化政治结构和“大一统”思想:唯圣、唯书、唯上、膜拜祖先,崇尚圣人、经典、权威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以经典之学说为信条、以权威之结论为根据喜欢引经据典,“温故而知新”,“言必称三代”嗜好对经书进行训诂、注疏和考据(即所谓“经学”)结果:重视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以托古求认同,以“古已有之”为立论准则以“古纸堆”而非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西方思维方式——前瞻性前瞻性的主要表现:提出许多预测性、前瞻性的理论和学说,如:柏拉图:理想国哥白尼:日心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德国弗勒希特海姆:未来学9.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内向性内向性的主要原因: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的闭关锁国,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大一统”的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向性的主要表现: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反省内求”“人人可以反求自识,而无事乎向外追索”认为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内向性的思维方式求稳的心理,好静的性格:“静”、“思”、“悟”、“忍”安分守己、知足忍让、重义轻利满足现状、害怕竞争、怯于突破热衷于“窝里斗”、“内耗”,不求向外进取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西方思维方式——外向性外向性的主要原因: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商业、航海业发达古希腊传统:注重研究自然客体,向外探索自然奥秘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追求自由近代以来: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外向性的主要表现: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方式开放型海上大扩张,对外侵略、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求变的心理,好动的性格:“动”、“变”、“争”、“斗”全球观念,宇宙意识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差异
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和求同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求异的思维方式。
用形象思维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往往只注重表面现象的类比总结,缺乏深入剖析内在本质,象玄学、巫术、中医学理论、八卦太极理论都是属于形象思维的产物。
因此,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学体系,而只有经验技术;抽象思维方式较倾向于精确的定量定性,建立在实验和数学逻辑体系上,如西医学,化学和物理学。
因此,西方出现了可以精确计算和推导的真正的科学体系。
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缺乏对事物的综合总结,往往会用某个单一的现象去解释一个复杂的问题。
例如,在解释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问题已提出100多种学说,譬如,陨石撞击地球学说和火山爆发学说,往往没有考虑到同恐龙一起生活的许多动植物为什么还活到至今,由天体撞击地球和火山爆发产生的核冬天为什么不会把怕冷的鳄鱼一起灭绝掉;在解释人为什么会衰老方面已提出300多种学说,发现自由基会破坏生物的大分子就发展为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发现某些废物会累积在细胞里就提出衰老的中毒累积学说。
而没有考虑到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以及这套防御体系的防御功能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因此,在解释恐龙灭绝原因,细胞衰老原因已各自发展出了上百种理论,让人迷惑,不知庐山真面目。
综上所述我认为,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都不适合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把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作一统一,取长补短。
-作者:黄必录,欢迎转载
1。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
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
3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
美国的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试验者要求中国人和美国人看水下景物的录像,让他们说出看到了什么。
他发现,美国人的眼光直接奔向那些最亮的在水中运动最快的物体,例如,三条游来游去的鲑鱼;而中国人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一
条溪流,看到水是蔚蓝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提到水里有鱼。
研究发现,中国人从这个试验中掌握的背景和前景物体的信息量是美国人的两倍。
这个研究发现,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
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善于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分析性。
中西方思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用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中西⽅思维到底有多⼤的差异,⽤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由于历史及⽂化发展的关系,东西⽅在很多⽅⾯存在着差异,有的⽅⾯这种差异甚⾄是巨⼤的。
在
多⽅⾯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下⾯⽤思维导图分析中西⽅⽐较突出的四点思维差异:
中外思维差异思维导图
⼈际关系
中国⼈喜欢⼈道主义,邻⾥间有事没事就喜欢拉拉家常,坐在⼀起聊天、打牌。
中国⼈似乎天
⽣都喜欢热闹,有种欣欣向荣繁华太平的感觉。
⼈前⼈后
中国⼈有⼀个很⼤特点就是“谁⼈背后⽆⼈说,谁⼈背后不说⼈”。
每个⼈都会受到批判和评价,
每个⼈也都要去评价和批判别⼈。
⽆论这件事是好是坏,都难免会受到⼀些评价。
但是在国
外,他们有⼀种“不轻易评判”的态度。
国内发⽣的每⼀件事,都会被扯上道德,也就有了很多的
道德绑架。
意见
每当我们提出观点的时候,总是很希望能得到⼤家的认同。
可是⼈⽆完⼈,总会有反对的意
见,⼤部分⼈会因为有⼈不同意⽽感到苦恼。
⽽在国外对⼀些个⼈观点⼤部分会保持中⽴或者
有⾃⼰的看法,也不会很太在乎别⼈的感受,直接否决别⼈的意见。
规则
在国内,破坏规则这件事,是经常发⽣的,我们对此也束⼿⽆策,渐渐的也选择了默认。
但是
在国外,这就不⾏了,⽽且还会受到很⼤的谴责。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是老课题,也是新课题。
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以下挑选十个方面,择其主流,论其大略,着重从总体上简要地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力图梳理出一个眉目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的种种表现,限于篇幅,留待专文探讨.1.伦理型与认知型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出于“忧患”意识,先哲们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
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是做人的“明智之学".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维护人伦关系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专制,最终为了安邦治国.政治、伦理既与哲学紧密相连,又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道德家,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主张“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倡导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体认天道,以天道为人道,以立己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是彼岸世界的事,不可及也不可知;人道是此岸人间的事,可知又可及,于是成了关注的中心。
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寻求社会有序化,哲学、伦理、政治三者混为一体,主要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而非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五章中西方思维比较
带有以朴分素解直为观特和点猜的测形性而的上整学体思思维维
以拟人化为特点古的代思具维体思维
原始思维
近代思维
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 现代思维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
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
原始思维:以拟人化为特点的具体思维 古代思维:带有朴素直观和猜测性的整体思维 近代思维:以分解为特点的形而上学思维 现代思维:唯物辩证法的思维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思维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中国人特别讲和和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第五章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要求:
1.了解什么是思维、思维方式 2.掌握中西方思维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3.掌握如何看待中西方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 异
例如: 天时包括寒暑、昼夜、阴晴、风向等, 地利包括地形、位置、距离等, 人和包括政治、经济、将帅、士兵等。
“五事”:道、天、地、将、法
“七计”:
道、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
中医理论把人看成是一个小 宇宙,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体。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 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西方思维方式几乎走过了人类 思维方式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尤其 是近代思维方式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则 以古代思维方式而闻世。
第一节 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思维
一、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性
一) 合天人 二) 重整体 三) 有机性
战争是一个有机系统,它包括天时、地 利、人和等诸多要素,而每一个要素又是相 对独立的子系统。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思维把世界 看成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相互关联 的有机体,中国人特别讲“和”和
中西思维方式及其差异(优秀)
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 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 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14
“ 天人合 —” 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 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 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 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 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 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 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 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 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 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17
二元对立 自然观 认识论 社会观 宗教观
与所有其他文明一样, 西方文化中也出现过早 期人类与自然混沌一体 的认识。但随着文明的 发展,他们逐渐形成了 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 识,确立了一个物我分 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 界。 二元对立表现为人与自 然的对立,人与他人及 社会的对立,人自身的 分裂。
5
中国:天人合一
自然观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 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但 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 相融和合一,追求对称、 平衡、和谐 。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人 与自然界的平衡(天人平 衡)、社会内部人与人的 平衡(人伦平衡)、人心 内部的平衡(身心平衡)。
认识论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
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
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
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
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
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
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
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
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中西方的思维差异
何悦 09208050136
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环境特色,心理倾 向,传统经济和政治体系促使中西方民族形成了 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 圆 形螺旋式的。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天人合一” 的道教信仰,表现于文章之中,较之西方,往往 显得含蓄深刻韵味深长。而西方人的思维轨迹是 直线的,没有回旋,也就没有对“合”的追求。 西方人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彼此独立, 他们也重视和尊重这种独立性 。表现在说话、 做事上,往往显得直来直去、直截了当
• 由于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很直接,他们更习惯于从general到 specific,从summarize到exemplify,从whole到respective。 如果使用中文表达,我们更讲究前因后果。 • 比如中文会这样表达: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 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 肉的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大的运动。 而如 果用英文,则会这样说: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 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hensive, 而西方文化则是分析analytical,反应在语言形式上, 非人称主谓用的多,被动句用得多;主语一般不能 省略,连词介词用的多;反应在语法上,英语有冠 词,而汉语则无这种词类,英语限定性定语从句一 般都在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而汉语的类似修饰词 则一般放在它前面。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单向性的, 他们强于分析逻辑,所以英文中必须含有主谓才算 是句子;而汉语组织以达意为主,讲究整体性与立 体性,体现了中国人立体性的的思维模式,所以中 文中没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是随处可见的
中西思维差异
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汉民族关注整体、注重直觉、易于进行顺向思维,英语民族则倾向于关注客体、善于运用逻辑、分析能力开展逆向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上自然也大相径庭。
---------------------------------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通过语言得以表述。
所以,在翻译中对于语言的理解,在本质上是对思维的理解。
1.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 中国人的综合思维特征来源于中国的哲学传统。
儒家大师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道家鼻祖庄周认为“与天地并生,而与万物为一”。
之后的新儒大使董仲舒、理学大家朱熹又大大发展了这种天地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
于是就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诸权一统的特征。
而在西方,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的分类日益精细;分析方法论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反映在语言表述上,汉语是“以意统形”“以神统形”,其句子的结构和语义信息的表达,是由其内在关系来决定的;而英语则是“结构分明”“要素齐全”。
例如,汉语说“下雨了”,“谁呀?”可以不要主语,而译成英语时则要补上:“It’s raining”“who is it?”至于复杂一点的,“你真是进步啦!”则要译为“You have really made progress!”不但主谓宾要齐全,就是仅起语法作用的助词等也不能少,而且如上所述,动词本身还要作相应的变化。
就一段落而言,也是如此。
例如,“突然收住,他摇摇身体站起来,从烟盒里取出一支放在嘴里,又将那烟盒往她面前一推,作了个‘请吧’的手势,便又埋在沙发里,架起腿,点着了烟”。
这一连串的动作,靠着汉语松散的结构组合起来,意图明确、意思完整,“词项”是常常可以省略的。
而这在英语里是绝对不可以的;否则就不称其为英语,故应大致译成:With this, he suddenly swung his feet to the floor and stood up. He took a cigarette from the case on the table and stuck it between his teeth, then slid the case towards her with a gesture of invitation to help herself. He settled himself on the sofa again, propped up his legs, slowly struck a match, and began lighting his cigarette.所以,中国人写的英文,在母语为英文的人看来,常常是“缺项”的,便是这个道理,故须在思维方式上有所调整。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商业领域中,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更是常规。
然而,由于中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人在交流交流过程中常常出现误解和不适应的情况。
本文将对中西方思维差异进行详细对比,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一、方法论差异中西方对每个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
西方人讲究逻辑分析,强调条理清晰。
而中国人则讲究系统思维,强调全面考虑。
在商业谈判中,西方人通常会把研究和分析作为事前准备,以便在会谈中采用逻辑清晰和精确的论证方法来达成协议。
在中国,人们更愿意在会谈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试图与对方建立关系,以此达成协议。
二、表达方式差异中西方人的表达方式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简短而有力。
而中华文化则强调含蓄委婉,善于通过修辞手段来实现表达(如歇后语、成语等),并注重语言风格的优美和演讲技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人需要倾听对方的表达方式,并学习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
三、时间观念差异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念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西方人讲究时间管理和效率,强调快速和及时地完成工作。
而中国文化则强调“时势造英雄”,注重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宿命论的思想体系。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人需要理解彼此的时间观念,以便更好地协调与合作。
中西方人的平等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平等观念不仅被应用到社会和政治领域,还广泛地应用于商业领域。
一些西方商业公司实行“平权”(equal opportunity)政策,以确保雇用更多的女性和少数族裔。
在中国,平等观念则强调协调和统一性,注重群体意识和文化共同体建设。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人需要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平等观念,以此更好地进行合作。
五、领导力差异中西方文化对领导力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领导人通常是独裁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他们手中。
而在中国,领导人通常会倾听下属的意见,以便作出更为全面的决策。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人需要理解彼此对领导力的期望和理解,以更好地协作和合作。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比如,在西方,独立自主被视为成熟的标志;而在东方,孝顺父母、维系家庭和谐更为重要。
2. 直线思维与循环思维:
西方思维偏向于直线式的因果关系思考,追求线性发展。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循环往复,注重事物的动态平衡。
比如,西方人倾向于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而东方人则更加重视随机应变,顺其自然。
3. 理性主义与人情味:
西方文化崇尚理性主义,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比如,在西方,法律法规被严格执行;而在东方,人情往往可以影响法律的实施。
4. 时间观念差异: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较为严格,重视效率和准时。
而东方人对时间相对宽松,更加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比如,西方人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而东方人则更加随性,容易推迟或拖延。
5. 冲突处理方式:
在处理冲突时,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对抗,通过辩论和谈判解决分歧。
而东方人则更加注重和谐,往往采取迂回或回避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比如,西方人在会议上会直言不讳地表达分歧;而东方人则可能会选择私下沟通。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外思维差异例子,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
说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说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西方因为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及认知结构不同,在思维逻辑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人们在处事上各有各的特点。
中国强调整体,西方注重个体;中国人喜欢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逻辑性思维;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广度优先”,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深度优先”……中西方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来观察,把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看成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
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也在家庭伦理中得以体现,中国强调以国家、民族、宗族、家庭为重,乡土观念浓厚,提倡“父母在不远游”,“叶落归根”等意识。
在思想和行为活动中,宗族具有中心地位。
都以整体为重。
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这主要受基督教影响,他们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
西方人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
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
当然这种个性思维方式在家庭伦理中以个人为重心,为人不拘一格,四海为家,居住迁徙广为流动。
强调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和奋斗为光荣,乐于谈论个人一的之见。
社会生活和个性具有多元化特征。
在生产劳动,平时生活工作中,中国思维方式注重实践经验,即以“经验为基础”。
传统的中医理论就是最好的例子。
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是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
直到现在,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仅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考究。
在西方的群众思维方式中,他们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的色彩。
他们喜欢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的思辨对世界进行解说。
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如何认识,如何解答问题。
说服自己,说服外人。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
那么关于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区别是怎样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希望大家喜欢!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 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决定因素: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其中社会生产方式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其它影响因素:政治、法律、宗教、道德、 艺术等上层建筑 。
精选可编辑ppt
3
二、中西思维方式主要差异
中国思维方式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西方思维方式 个体独立 逻辑论证 矛盾斗争 外在超越
精选可编辑ppt
精选可编辑ppt
15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走向现代化的思考
1、发展个体独立的思维方式
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就是 使个人由某种关系、某种群体的附属 物成为独立性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人 格、思想和思维,能自立、自主、自 强,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精选可编辑ppt
16
2、确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 弘扬批判精神,崇尚探索质疑,破除 唯上、唯书、唯权威的思维习惯。
不足: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 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 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
精选可编辑ppt
14
2、西方思维方式的优缺点 (概评)
优势:有利于对社会的变革、创新和
对自然界的探索、改造,从而促进科技的 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跨越式、质变式发展。
不足: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威
胁社会的和平稳定,导致人文精神失落尤 其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 既要“求善”,更要“求真” 。
精选可编辑ppt
19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个体独立 有
科学理性 机 求异求变 结 求善求真 合
精选可编辑ppt
20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 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 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 仿效拜占庭帝国。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 ‘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 的先进国家。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 假若中国是学生,那么,中国最后也会超过她 的先进老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思维特征的比较
黄津成(现供职于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撰写于2001年,为《中西方文化》
校本课程准备的讲稿
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们行为方式、处事方式的不同上,但其根源却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因此,要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就必须追根溯源,理解中、西思维特征的不同。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方面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下面有一则材料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
中国一家公司招聘十名职员,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三百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十名佼佼者
发榜这天.一个叫晓东的青年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绝,回到家中便要悬梁自尽。
幸好亲人及时发现.晓东没有死成。
正当晓东悲伤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晓东的成绩原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导致了晓东的落选。
正当晓东喜不能胜之时,晓东的父母却从商店买来锦旗和奖状,们来到公司,远远地望见公司老板便跪了下来,他们满含热泪地说:“多亏你们救了我儿子,我们家世世代代铭记你们的大恩大德!”
日本的一家公司要招聘十名职员.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三百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十名佼佼者。
发榜这天.一个叫水原的青年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绝.回到家中便要悬梁自尽。
幸好亲人及时发现,水原没有死成。
正当水原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水原的成绩原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导致了水原的落选。
正当水原一家人喜不能胜之时,公司却又传来消息水原被公司除了名,原因很简单,公司的老板认为:“如此小的挫折都经受不了,这样的人在公司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
美国的一家公司招聘十名职员,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三百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十名佼佼者。
发榜这天,一个叫汤姆的青年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绝,回到家中便要悬梁自尽。
幸好亲人及时发现,汤姆没有死成。
正当汤姆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汤姆的成绩原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导致了汤姆的落选。
正当汤姆一家人大喜过望之时,美国各大州的知名律师纷纷来到汤姆的家中,他们千方百计地鼓动汤姆到法院告这家公司,让公司支付巨额的“精神赔偿费”,并自告奋勇地充当汤姆的辩护律师。
德国一家公司招聘十名职员,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三百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十名佼佼者。
发榜这天、一个叫肖恩的青年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绝,回到
家中便要悬梁自尽。
幸好亲人及时发现,肖恩没有死成。
正当肖恩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肖恩的成绩原是名列前茅的。
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导致了肖恩的落选。
正当肖恩喜不能胜之对,肖恩的父母却坚决反对自己的儿子进入这家公司。
他们的理由不容置疑:这家公司工作作风如此差劲,进入这家公司对儿子的成长毫无益处。
面临同样一件事,东方(中、日)与西方(美、德)的反应(行为)截然不同,在这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从中你看出了中、西思维、行为上的差异了吗?
比较上面的材料,不难看出,东方(中、日)人与西方(美、德)人在思维与行为方式上有以下差异:中、日(东方)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依附于集体,而美、德(西方)则追求个人的独立性;在思维上东方人偏内向,内求于心,内求于已,而西方人则外求于物,外求于理;在行为上东方人重和谐,轻矛盾,轻“争”,而西方人则讲究对外物的征服。
下面我们就此从思维特征的角度展开分析。
特征之一:内求于心(已)与外求于理(物)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偏于内向,内求于心是其主要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统治地位的儒家的思维就完全求诸于已,著名思想家孔子说:“为仁由已。
”“吾日三省吾身。
”亚圣孟子也云:“爱人不亲,反求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教——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已。
”在这样的传统中,中国人在生活中重视个人的内心的体验,直觉的感悟,较少对外物作细致的分析,
形成内倾、储蓄、保守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这种反省型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使得中国人时进处处以已推人,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和谐统一的关系。
但也因此而缺少了理性精神和开拓精神,科学因此而缺乏发展的空间。
西方的思维比较外向,更多的是以以分析的、批判的精神,对世界、对社会进行理性认识,形成外倾、进取、开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古希腊皮浪学派“怀疑既研究”的观点,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动物”的命题,培根“权威、习惯、成见和虚夸是掌握真理的四大障碍”的批判意识,马克思“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都来怀疑一次”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外求于理的积极精神。
这一特点造就了西方崇尚理性,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长处,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过分讲征服而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带来了个人主义的泛滥。
在科学研究中东、西方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得非常明显,如中医整体、直觉、辩证的传统,西医分析、实证、针对的方法就体现了这种差异。
特征之二:依附于群体,求同思维为主导与张扬个性求异思维发达的差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个人是依附于集体,依附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以群体为重,求同、从众、封闭的思维方式。
《礼记》全力以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思想,儒家治学中“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传统等无不体现求同思维的主导地位。
在这一思维方式支配下,造就了中华民族维护集体、国家民族利益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保持数千年的根本。
不过求同思维为主也使得中国人缺乏创造性,对新事物比较保守。
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价值,追求创新,喜标新立异,重视人的主体作用,重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得西方人富有创造精神。
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伯里克利“人是第一重要的”,亚里士多德“我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流行数千年而长盛不衰,激励了西方人不断创造。
但这种外烁的理性,也宜造成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在现实中,中国儒家的二圣孔子、孟子的师承关系及其它儒家学者的师承传统,都重在一个继承,从众思维表现得非常突出。
而西方历史上的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不断超越的师承关系,则充分体现了其求异思维的发达。
求同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继,求异则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不断自我超越。
特征之三:贵“和”轻“争”,讲和谐,求统一与追求主体性,讲征服的异趣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追求和谐的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形成了中国人温良、平和的性格特征,静态的、整体的和谐观。
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君子无争”。
老子主张“息争,无为,贵柔”。
《淮南子》提出了“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万物”的命题,把和谐原则上升为宇宙的根本规律。
《中庸》同样强调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思想,这都明确提出了在行为上,思维上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思想特点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文化的延续,有利于思维趋同,造就
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但也使得中国人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求稳怕变,制约了社会、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
西方则相反,他们强调人的主体性,追求对自然和社会的分析、理解、征服,理性挺立,科学发达。
人是第一重要的。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洛克“追求个人幸福或快乐是人的本性”的提法,科莱蒂“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认识,连《圣经》中也有人是世界的主人的观点。
这一切,带来的是进取、创新精神强,独立、批判精神发达,思想比较解放,社会因此而时时处于更新之中。
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与自然对立,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社会稳定性较差,凝聚力难以形成的状况。
这一特征在中、西建筑风格上有鲜明的体现。
中国的园林建设讲究因景设园,建设物的布局依山傍水,与自然景观和谐一致,不露人工痕迹;西方的建筑,特别是哥特式建筑,突兀的形式,高大的形状,无不体现人的创造性,体现人对自然的征服。
从以上三方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思维方式各有优劣,相互取长补短应是未来发展之途径。
就中国传统思维来说,走向现代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理性精神,树立科学精神。
即要培养国人追根究底的分析精神,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讲究逻辑的逻辑思维,实事示是的实证精神。
第二,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树立民主精神。
要尊重人的个性和人格,创造一种宽容的社会环境,重视培养国人竞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思维方式上由生整体、直觉、体悟、求同的整体性非理性上优势的思维,转向重分析、实证、逻辑、批判的理性占主导的思维,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思维有自己的优势,只要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善于学习、吸取他人的长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