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5. 教学卡片。
6. 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感受。
b. 教师总结,引出本课主题——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填写学习卡片,记录自己的感受。
3. 课堂讨论(10分钟)a.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b.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感悟分享(5分钟)a.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b. 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书有感的重要性。
b.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内容。
6. 作业布置(5分钟)b. 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写一篇推荐语。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并表达对书籍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七、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2.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热爱和感悟。
八、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2.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到作者对书籍的深情厚意。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学会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会有感触。
2. 主体部分:分享名人的读书故事和读书心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观书有感”的含义及读书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名人读书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学习。
四、教学准备:1. 名人读书故事素材。
2. 学生分组名单。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用PPT展示“观书有感”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会有感触。
2. 主体部分:讲解名人读书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3.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读书心得和感悟。
2. 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读书的认识。
3. 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知名作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读书经验和感悟。
2. 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书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 开展读书俱乐部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名人读书故事的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在讨论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确保讨论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
3. 在评估学生的作业时,要关注他们的真实感悟,而非表面的辞藻。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满意度如何?2. 学生认为本次课程对他们阅读习惯和表达能力的影响如何?3. 学生对未来的读书分享活动有何建议?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观书有感》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把握和内涵的解读。
(2)如何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意象等方面分析诗词。
(2)讨论诗中的寓意和哲理。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进行诗词欣赏的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2.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关于读书的诗句,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7篇)
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观书有感教案(模板17篇)教案模板的完善和更新是一个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画面和情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和乐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概括课文的主旨和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和寓意。
通过逐句解读,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层次,领会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引导性问题引入课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课文讲解:按照课文的结构和层次,逐句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哲理,领会其中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3.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课文的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他们的思考能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观书有感》的文本,包括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画面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3. 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章:阅读的意义2.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意义,包括:1. 阅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2. 阅读对思维能力的提升3. 阅读对情感的陶冶2.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阅读对个人成长、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经历,谈谈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2.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了解阅读对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第三章:阅读的方法与技巧3.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包括:1.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3.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4. 深度阅读与思考3.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3. 讨论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4. 案例分析:深度阅读与思考。
3.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3. 掌握深度阅读与思考的方法。
第四章:阅读的乐趣4.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乐趣,包括:1. 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2. 阅读中的收获与成长3. 阅读与生活的联系4.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 讨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4.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 认识到阅读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章:阅读的习惯与养成5.1 课程内容1. 制定阅读计划2. 合理安排时间3. 坚持每天阅读4. 积极参与阅读交流5.2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安排。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能够解释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并学会正确使用。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和欣赏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培养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观书有感》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读书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解释和运用2.2.2 教学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成语和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和尊重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介绍韩愈的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传达。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提高朗读效果。
鼓励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3 生字词学习列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和用法。
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生字词。
3.4 成语和修辞手法讲解解释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如“积水成渊”、“波澜壮阔”等。
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朗读和背诵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加强语音和语调的掌握。
4.2 生字词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生字词,通过练习巩固记忆。
4.3 成语和修辞手法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查找相关的成语和修辞手法,进行练习和应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半江瑟瑟半江红”、“春水初生”等。
(3)把握课文的大意,理解作者对读书的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寓意。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诗文的意象和寓意。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意象和寓意的把握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观书有感》。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朱熹。
3. 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后作业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关《观书有感》教案3篇
有关《观书有感》教案3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同学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说明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吗?你知道他的哪些状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日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畅地读诗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同学读诗。
3、检查预习状况:〔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2、你说得错。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笔下的池塘说详细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美丽了。
你的眼前涌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沟通。
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亮漂亮的池塘前,你肯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亮?你知道吗?活水生说缘由〔板书:池塘--------清亮〕,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争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1〕小组争论〔2〕指名沟通〔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敏捷〕〔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2)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文意境。
(3)学会通过诗文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3)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智慧,启示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追求进步。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景知识及诗意解析。
2. 诗文中关键词句的品味与解读。
3. 诗文意境的体会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文意境的深入体会。
3. 作者情感的揣摩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译文和注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译文,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句。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4. 诗文解析:(1)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文。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以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兴趣。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提高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4.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
2. 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阅读故事,引发学生对阅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感受、思考和表达。
3. 阅读方法指导: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如速读、精读、批注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果。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优秀书籍、文章,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文章,分享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进行阅读。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与阅读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观书后感、阅读计划等,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通过推荐优秀书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领域,提高阅读品味。
2. 组织读书活动,如读书分享、读书报告等,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3. 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与阅读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图书馆、采访作家等。
七、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了解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需求。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观书后感、阅读计划等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书籍、知识和人生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2)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观书有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题,思考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观书”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书籍、知识和人生的热爱。
5. 知识拓展:(1)介绍一些与《观书有感》相关的诗词作品。
(2)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观书有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对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和体会。
4. 学生自己的诗歌作品和感悟文章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书的热爱和珍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理解。
2. 学会通过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的美。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五、教学准备:1. 诗文《观书有感》文本。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阅读过的书籍,以便课堂上分享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幅描绘书的画或一段关于书的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朗读诗文:让学生齐读或分组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注意诗文中的停顿和语气。
3. 解析诗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4. 体会意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文中的画面,感受诗人对书的热爱和珍惜。
5. 互动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书籍,讲述自己的阅读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6.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写一篇观书有感的短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写作。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文。
九、课后作业:1. 熟读诗文,巩固诗文内容。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2)体会诗人勤奋好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
(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4. 案例分析法:以《观书有感》为例,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了解《观书有感》的背景资料,熟悉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__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江西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
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
)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出了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
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
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
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领悟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导入课文《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对书籍的热爱和阅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哲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引出课文《观书有感》。
的思想感情。
3. 第三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第四步: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第五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
2. 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进行评价。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
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齐读】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
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
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
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
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
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
【板书:说理诗】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完满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
【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观书有感(说理诗)朱熹鉴方塘清←源头活水心智明←读书汲取教学反思:不知道为何今年的公开课我却是那么的紧张,我感觉应该是我的年龄大了,上的不好怕伤面子啊!呵呵!国庆期间,我没有好好的休息,在家准备这节课的课件和教案,感觉还不错,而且还在家试上了几次就是觉得这过渡语总是不是很好。
7天就是这么快啊!十号这天我执教了《观书有感》,总的感觉就是惭愧和遗憾,虽是备教材了,虽是查阅各种资料了,但是学生这块我没有很好的备课,课堂上我想抓住这首诗的诗眼,可是在第一个孩子说对了以后,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也能说出,或者我要确信是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这首诗的诗眼,结果,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答案吗?孩子们被我误导了。
以为第一个学生没有说对,哎,我当时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使得孩子们和我都傻了,最可笑的是,拓展那块,我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说理诗的道理让孩子们猜是哪首古诗,结果,结果,孩子们又一次傻了。
好,下课了,我的教学内容也讲完了,可是一切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