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诗经看礼乐在周代的社会作用
《诗经》如何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
《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风》是周各诸侯国与地方的歌谣;《雅》多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颂》是专门用于祭祀宗庙、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古人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人的外在的言行举止,要通过“礼”来加以规范,其基本特征是恭敬;而人内在的德性及心性,则要通过“乐”来提升,其基本特征是和。
周代是礼乐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礼乐文化在《诗经》中得到了全面的审美展示。
《诗经》包括天文地理、宗庙祭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的人文品格。
其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杂言,在语言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既有声韵上的美感,又描绘出生动的形象,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透过诗的自然朴实、言简意赅的言语,人们可以体悟到把《诗经》思想统摄起来的主导与核心话题是道德。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進行探讨:一、《诗经》对礼乐文化的宣扬,首先反映在对祭祀典仪的歌颂《礼记》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诗经》中的《周颂》与《大雅》多为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主要用于祭祀礼仪或重大典礼中,彰显出一种正大之气,《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周代祭礼首先表现在祭天之礼。
《诗经》中明确表明中国古人对“上天”“上帝”的敬畏和信仰是上帝赐给人们的最大福祉和盼望。
周人以敬天为本,《大雅·烝民》中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诗经》中26种乐器的文化解读
《诗经》中26种乐器的文化解读《诗经》的所有篇章都是能够和乐演唱的诗歌,乐器在这些诗作中也多有记载。
这些乐器的制作与使用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通过研究它们的制造材料、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可以推见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过它们在“风”、“雅”、“颂”三类诗中的分布,可以推断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对乐器的使用情况。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这些乐器在各种特定场合的出现,有助于我们去进一步理解《诗经》产生时代的文化。
《诗经》是可以和乐演奏的诗歌,前人就此已多有论述。
如,《墨子·公孟》言:“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①《诗经》既然与“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与乐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不仅在于演奏这些诗作时需要众多的乐器伴奏,还在于《诗经》文本就记载了众多的乐器。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乐器的制作工艺得知周代生产力的先进,也可以根据这些乐器的使用证明《诗经》时代音乐的发达,更可以通过对这些乐器所在诗篇的分析,去认识这些乐器在祭祀、宴饮、婚嫁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
经过考查整理,发现《诗经》中出现的乐器共有26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史料和文献依据的区别,在成书时间不同的注释《诗经》的著作中,一部分词在一些书中表示乐器,而在另一些书中表示别的含义,例如“南”、“雅”,有被解释为舞、乐、乐器三种情况的。
现将这26种乐器的名称及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分别列出,它们是:鼓(出现16处)、瑟(出现9处)、钟(出现9处)、琴(出现8处)、磬(出现4处)、癥(出现3处)、笙(出现3处)、簧(出现3处)、管(出现2处)、埙(出现2处)、篪(出现2处)、癭(出现2处)、镛(出现2处)、癮(出现2处)、缶(出现1处)、癰(出现1处)、钲(出现1处)、雅(出现1处)、南(出现1处)、贲(出现1处)、癱(出现1处)、应(出现1处)、田(出现1处)、癲(出现1处)、圉(出现1处)、箫(出现1处)。
《诗经》与周代社会生活关系
摘要《诗经》不仅对周朝礼制有详尽而又真实的记载,而且由于《诗》、乐密不可分,《诗经》中不少诗篇本身还作为乐章在周朝各类礼典上吟咏和奏唱。
因而,本文通过《诗经》来对周朝社会生活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诗经》中反映的周朝社会的祭祀、婚姻和饮食方面的习俗。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加深对《诗经》的理解,同时为研究周朝社会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诗经》周朝社会祭祀婚姻饮食AbstractKey word: The Book of Songs; the society of the Zhou Dynasty; the worship, the marriage,the banquet引言《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产生的时代是大约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它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巨著,同时也是研究西周以及春秋社会与文化的重要史料,正如程俊英先生所言:“《诗经》大体上反映了周朝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读它就好像读了一部周族从后翟到春秋的发展史。
”1整个周朝,特别是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它上承夏、商两代,下启秦、汉文明,其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上都有光辉灿烂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成熟的政治制度、完善的礼仪规范、丰富的文化内涵。
甚至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上,西周社会的文治武功也一直是后世安邦定国的理想蓝图,而周朝社会发达的礼乐文明一直为后世的圣君贤臣所向往。
周朝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特点可概括为以“礼”为核心的礼乐文化,故有“周礼”之称。
孔子曾一再表示对周礼社会的向往和赞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吾学周礼,今用之。
吾从周。
3人的精神创作活动是一个历史过程,文学作品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诗经》时代与周朝社会可以说是等同和平行的。
作为周朝社会的产物,《诗经》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周朝社会的礼乐文明。
一方面,《诗经》是研究周朝社会的重要材料;另一方面,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准确把握可以更加准确地阐释和把握《诗经》。
浅析《诗经·秦风》中的周礼文化
浅析《诗经·秦风》中的周礼文化《诗经·秦风》中的周礼文化是指这部文献所反映出来的周代礼乐制度和文化思想。
在周代,礼乐被视为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乐制度的规范和实践,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幸福和文化传承的延续。
而《诗经·秦风》作为周代文献之一,表现了周礼文化的许多方面。
首先,《诗经·秦风》中反映了周代礼制及其价值观念。
在诗歌中,周王朝的礼称作“大礼”,体现了礼制的尊严和庄严。
而这种礼制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义和谐”,即以和平、公正、道德为中心的治理思想。
从秦风中的诗歌可以看出,周王朝强调男女有别、上下有序、君臣有义等等,这些都是周礼中的规定,并且被试着通过诗歌来宣扬和传播。
其次,《诗经·秦风》中反映了周代音乐的艺术特色。
在周代,音乐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作治国安民的必要手段。
《诗经·秦风》中的诗歌大多附有乐曲,这些乐曲呈现出周代音乐的柔和、慵懒和平和特点。
例如《声声慢》和《鹊桥仙》等诗,颇具温柔的意蕴和旋律,被视作周代音乐中的珍品。
此外,《诗经·秦风》的诗歌内容多为反映生活、感性思考和对时代政治制度的思考,表现了周代文化中的个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特点。
最后,《诗经·秦风》还反映了周代文化的历史与传承特点。
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周礼作为其礼乐体系的瑰宝,被视为继承和发扬周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诗经·秦风》中的诗歌,正是周代文化的自然传承。
这些诗歌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不断被流传和演变,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直到今天,这些诗歌仍然被广泛传唱和研究。
综上所述,《诗经·秦风》中的周礼文化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情况,更在当时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文化的传承一度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诉求,因此,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历史和身份认同。
《诗经》里的礼仪文化解析
《诗经》里的礼仪文化解析引言你是否曾经好奇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作为一部古老而重要的文学作品,《诗经》是研究中国礼仪文化的宝贵资料。
通过深入分析《诗经》中的诗歌和歌颂,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礼仪观念以及他们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礼仪文化,从中解析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1. 《诗经》的背景和意义1.1 《诗经》的创作背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遗产之一,相传是由周朝的周颂、鲁颂等诸侯国的雅乐所演变而成。
它是一部由300多首诗歌组成的文集,涵盖了多个时期、多个地区的歌颂诗。
《诗经》的创作时间跨越了数百年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1世纪。
1.2 《诗经》的文化意义《诗经》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面貌,还强调了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帮助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诗经》中的礼仪观念2.1 礼仪的定义和意义在解析《诗经》中的礼仪文化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礼仪的定义和意义。
礼仪是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礼仪,人们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2.2 《诗经》中的礼仪观念在《诗经》中,礼仪被广泛描述和歌颂。
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如“礼”、“馈”、“拜”等,都表达了人们对礼仪的关注和尊重。
2.3 礼仪的作用和意义在古代中国社会,礼仪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结和亲和力。
同时,礼仪也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3. 《诗经》中的婚姻礼仪3.1 婚姻在社会中的地位婚姻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婚姻被视为家族延续的方式,并且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周朝的文化特色诗经礼记与乐府民歌
周朝的文化特色诗经礼记与乐府民歌周朝的文化特色:诗经、礼记与乐府民歌自古华夏民族就以汉字文化为基础,而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周朝时期,以诗经、礼记和乐府民歌为代表的文化特色形成并流传至今。
本文将探讨周朝的文化特色,重点研究诗经、礼记以及乐府民歌的价值和影响。
一、诗经:古代文化的瑰宝诗经是周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周朝前后时期的民间诗歌,记录了当时社会、政治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诗经不仅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
诗经的特点之一是形式的多样性。
它包含了不同的体裁,如风、雅、颂等,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形式,诗经展现了周朝时期的社会多元性和文化包容性。
另一个诗经的特点是内容的丰富性。
诗经中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包括君臣之间的德行、爱情的悲欢、宴会的场景等。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窥见周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诗经对周朝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不仅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还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创作的源头和借鉴的对象。
同时,诗经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和人生哲理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礼记:社会秩序的维护者礼记是周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它主要记录了当时的礼制规范和仪式活动。
在周朝社会中,注重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礼记则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的重要工具。
礼记的内容非常详细,包括了官职任命、祭祀仪式、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它既记录了周朝时期的传统礼制,也对后世的礼仪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记对周朝文化的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举止,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维护。
同时,礼记中所强调的敬畏和尊重的价值观也为后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乐府民歌:民间艺术的珍品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朴实自然的表达方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而备受瞩目。
周代礼乐文与《诗经·大雅》颂美诗
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大雅》颂美诗摘要诗歌在其产生的初期是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并生合一的,具有相当强的实际功用性。
西周时代我国诗乐关系进一步发展,诗乐与礼制结合,与仪式结合,与政教结合,形成蔚为大观的礼乐文化。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直接通过礼乐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表现出来,礼的完备就标志着融合了多方面艺术文化的“乐”的繁荣,也就标志着作为“乐”的文字内容的诗歌的繁荣。
《诗经》就是在这样的礼乐文化氛围下产生的精神产品,《诗经》中的作品大都具有各类“乐”的性质。
其中《大雅》这组诗歌,绝大部分是颂美作品,它们产生于王朝畿内,由周朝乐师配乐、组编,用于王朝重大仪典,同时起到颂美垂诫的政教作用。
《大雅》这组诗从内容选择,从情感体现,从叙述视角、用词规格、叙事模式上都与《国风》、《小雅》和《颂》三辑中的作品不同,它整体呈现出一种“浑厚大淳”的“王朝正声”气派。
以往的《诗经》研究一向忽略这部分颂美作品的研究,既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颂美作品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更没有从整体上来探讨这一组诗所具有的自身风格。
本文细致的将《大雅》颂美诗作以分类,按照内容、叙述角度的不同分为颂祖作品、叙事颂史作品和颂时作品,然后详细研究了它们的内容涵盖和内部结构。
最后,本文分析了《大雅》颂美诗各部分作品在语言运用、艺术手法、叙事模式、抒情脉络等方面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和特质。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大雅》第一节早期诗乐舞关系第二节《诗经》的礼乐性质第三节《诗经·大雅》颂美诗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大雅》颂美诗的内容及分类以歌颂文王为主的颂祖诗有“史诗”味道的叙事颂史诗颂美太平盛世的颂时诗《大雅》颂美诗的艺术分析庄重严谨的的颂祖诗以事引情的叙事颂史诗细腻精致的颂时诗关键词:礼乐文化颂美诗宏大叙事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丈雅》颂美诗ABSTRACT:Attheinitialstageofpoetry,itWaSmixingwitllmusicanddance.asapartofprimitiveart.Earlypoemhadstronglypracticalfunction.IntheWestZhoudynasty,theallianceofmusicandpoemhadbeenstrengthened,furthermore,poemandmusicwerecombinedwiththeceremony,thefeudalcodeofethicsandthepolitics,alltheseconstitutedthegrand—looking‘'LiYueCulture”.Thedevelopmentandflourishingofculturewerereflectedinthecompletingofetiquettesystem,atthesametime,thecompletingofetiquettesystemmarkedthedevelopingof‘'yue”,whichblendedseveralaspectsofart,ofcourseincludingthepoem.‘‘TheBookOfPoetry’’appearedjustinsuchanatmosphereof‘'LiYueculture”.Majorityofitsworkshavethenatureof“Yue”.Asapartof“TheBookOfPoetry”,“MajorOdes”include23songsofpraise.Theywereallcreatedinthearoundareaofcapital.Thecourtmusiciansselectedthebestones,thensetthemintomusic.Thesesongswereusedingreatceremoniesofcountry,theyalsoplayedanimportantroleinpoliticalinstructing.Songsin“MajorOdes”havemanydifferenceswitllotherthreecollections.theyhavetheiruniquecontents,emotion,angleofnarrating,wordsandphrases,ere.Thereisastyleofsimpleandhonestintheentityof“MajorOdes”.Thepartoftheresearcherspraisingsongs,werealwaysignoredinstudyingbefore,becausehaven’trealizedtheirvalueinartandhistory.Infact,thesepoemshavegreatstudymeaninginChineseliteratureresearch.Iclassifiedmeticulouslythemintothreekinds:thefirstkindis“theancestorodes”,thesepoemshavelittlenarrativecontent,genemllypraisingistheirmaintheme.Anotherkindis‘‘thehistoryodes”,thesepoemsnarratedthecourseofnationaloriginationandexpanding.Thethirdkindofpraisingsongsin“MajorOdes”is“theepochodes”.Atlast,Iresearchedandexpoundedthecharactersofeverypartsincompositionsinside,articleskills,modeofnarrative,trainofemotionpouring.序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周代社会文学艺术的代表。
诗经与周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诗经与周代社会生活的关系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许多反映周代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诗篇,对于我们了解周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耕、礼仪、妇女地位等几个方面,分析诗经与周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首先,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农耕经济特点。
诗经中的《田家》、《早梅》等篇章,描绘了农田劳作的场景,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收获的喜悦。
这些篇章反映了周代社会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农田劳作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与此同时,《早梅》中的“主人有酒,君子欢,县官有声,少年娶妇”等句子,也说明了农耕社会中的人们对于丰收的庆祝和欢乐,反映了农耕社会中丰收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
其次,诗经展现了周代社会严谨的礼仪制度和人际交往的规范。
周代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仪,这在诗经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例如《召南·车辖》一章中写到“筑室既多,具与为妇”,说明周代社会的婚嫁礼仪在人们婚姻生活中的至关重要性。
《周颂·振鹰》中提到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则展现了王权和祭祀仪式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礼仪制度的存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诗经中对这些规范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礼仪制度的具体表现。
此外,诗经还反映了周代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家庭生活。
在诗经中,有关妇女的篇章较多,例如《桃夭》、《谷风》等,这些篇章描绘了妇女的美貌和聪明才智。
然而在当时社会,妇女的地位相对较低,主要以嫁娶、生育和侍奉家庭为主。
《伐檀》中的“义薄德薄,我其怀矣”反映了妻子对丈夫不忠的罪过受到了社会的唾弃和谴责。
诗经虽然对妇女的地位的描述有限,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妇女的地位相对较低。
总之,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风采,更为我们了解周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诗经通过描绘农田劳作、反映礼仪制度和妇女地位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分析诗经中的诗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周代社会的农耕经济、严格的礼仪制度和妇女地位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素材。
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
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
战学成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礼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周代五礼的形成,标志着礼的日益体系化、完备化.五礼是指嘉礼、宾礼、凶礼、军礼和祭礼五个基本方面,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诗与礼乐相结合,共同为培养贵族社会所需要的君子人格服务,<诗>成为宣传礼乐制度的重要手段.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战学成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
【相关文献】
1.《诗经》时代女性"礼"化的矛盾性 [J], 朱梦月
2.礼乐制度中的《诗经》文化本质:《<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的演变》导
论 [J], 姚小鸥
3.《诗经》时代的礼俗之争 [J], 武小林
4.述论并重,诗礼相成——评战学成《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 [J], 陈纪然
5.《诗经·秦风》与春秋时期秦国的礼乐制度建设 [J], 汪祚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经》如何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
《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风》是周各诸侯国与地方的歌谣;《雅》多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颂》是专门用于祭祀宗庙、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古人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人的外在的言行举止,要通过“礼”来加以规范,其基本特征是恭敬;而人内在的德性及心性,则要通过“乐”来提升,其基本特征是和。
周代是礼乐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礼乐文化在《诗经》中得到了全面的审美展示。
《诗经》包括天文地理、宗庙祭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的人文品格。
其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杂言,在语言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既有声韵上的美感,又描绘出生动的形象,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透过诗的自然朴实、言简意赅的言语,人们可以体悟到把《诗经》思想统摄起来的主导与核心话题是道德。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進行探讨:一、《诗经》对礼乐文化的宣扬,首先反映在对祭祀典仪的歌颂《礼记》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诗经》中的《周颂》与《大雅》多为祈祷赞颂神明的乐歌,主要用于祭祀礼仪或重大典礼中,彰显出一种正大之气,《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周代祭礼首先表现在祭天之礼。
《诗经》中明确表明中国古人对“上天”“上帝”的敬畏和信仰是上帝赐给人们的最大福祉和盼望。
周人以敬天为本,《大雅·烝民》中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
《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诗经》研究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人们也做过相关的学术总结,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关于《诗经》的性质问题《荀子·儒效》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
”可见,在战国时代,《诗》已经被认为是圣人的传道之书,已经有了“经”的意义。
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经也者,恒久之治道,不刊之鸿教也。
”可见,在中国古代人的眼中,《诗经》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以“诗”的形式表现圣人之“志”的“经典”。
古人关于《诗经》的这种看法到“五四”时代开始受到严厉的批判。
1922年,钱玄同在给顾颉刚的一封信中说:“《诗经》只是一部最古的总集,与《文选》、《花间集》、《太平乐府》等书性质全同,与什么‘圣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这书的编纂,和孔老头儿也全不相干,不过是他老人家曾经读过它罢了。
”(《古史辨》第一册)于是,《诗经》不再具有了“经”的性质,而成了一部普通的中国古代诗歌总集。
这种认识奠定了20世纪研究《诗经》的基础,标志着《诗经》学的根本转向。
这里面显然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诗经》在我们今天看来固然是普通的诗,但是当时人对它的看法并不如此。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鱼兽草木之名。
”可见,孔子认为《诗》在当时是承担着多种功能,是有多种应用价值的。
从现有的先秦文献记载看的确如此。
《诗》在当时所承担的第一功能是礼仪功能。
《颂》诗主要用于宗庙祭祀的礼仪活动里,雅诗主要用于宫廷燕飨等礼仪活动中,风诗也用于各种世俗的礼仪活动中。
诗在当时所承担的第二功能是政治教化功能。
中国古代有采诗以观民风的说法,又有公卿士大夫陈诗献诗之说。
无论是采诗还是陈诗献诗,诗在这里都被当成是为政治服务的东西,而不是用来审美。
《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
《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同时,《诗经》也与宗周礼乐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互为照应,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诗经》和宗周礼乐文明的关系、《诗经》对后世礼乐文明的影响及其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的丰富内涵。
一、《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的关系1. 《诗经》的创作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产物,涵盖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歌谣、赞美以及各种感情抒发。
而宗周礼乐文明是以礼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系统,是早期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所反映的宴会乐舞、祭祀礼仪等内容与宗周礼乐文明直接相关。
2. 《诗经》内容与宗周礼乐文明的共同点《诗经》所体现的内容与宗周礼乐文明有着诸多共同点。
首先,《诗经》中的诗歌多与宴会乐舞、祭祀礼仪等活动密切相关。
例如,《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描绘了宴会中的舞蹈场景,《雅颂·泮水》则反映了祭祀礼仪中的场景。
其次,两者都追求和谐、庄重、节制的艺术表达方式。
不论是《诗经》的律诗、绝句还是宗周礼乐的音乐、舞蹈,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节奏,追求和谐之美。
再次,《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都强调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卫风·硕人》等诗歌都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与宗周礼乐的礼仪规范相呼应。
二、《诗经》对后世礼乐文明的影响1. 宗周礼乐体系的完善《诗经》中关于宴会、祭祀的诗歌,为后世宗周礼乐的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诗歌反映了祭祀活动的形式和仪式,为后世的祭祀礼仪提供了依据。
同时,诗歌中涉及到的音乐、舞蹈等形式,也对后世乐舞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2. 礼乐在社会中的地位《诗经》中体现的宴会、祭祀等活动,使人们意识到礼乐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周代典礼用乐“乐节”的形成——以《诗经》燕饮歌唱为中心
周代典礼用乐“乐节”的形成——以《诗经》燕饮歌唱为中心周代典礼用乐“乐节”的形成——以《诗经》燕饮歌唱为中心古代中国乐教说:“乐,乐也。
饮酒乐,乐也。
”在古代中国,礼乐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当时的宴会和典礼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周代的典礼乐节,以《诗经》中的燕饮歌唱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乐文化。
在周代,燕饮歌唱是典礼中最为重要的乐节之一。
燕饮,就是在宴会上畅饮娱乐;歌唱,则是在饮宴时演唱歌曲。
这种形式的典礼乐节既符合当时的宴会气氛,又有助于增进友谊和交流。
在《诗经》中,有许多描述燕饮歌唱的诗篇,如《邶风·静女》中写道:“静女其姝,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美人其容,针之相褒。
”可见,在古代的典礼中,娱乐和美女是一体的,而歌唱则是燕饮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在典礼中欢声笑语,增进感情。
周代的典礼乐节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是其意义和象征。
在古代,典礼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化工具,有助于塑造人们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而乐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节奏和旋律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诗经》中的燕饮歌唱中,有很多歌颂君王的诗篇,如《周南·关雎》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些歌曲歌颂了君王的英明和美德,有助于对人民进行心灵上的教化。
典礼乐节也可以通过让人们共同参与,加强团结和凝聚力。
在燕饮歌唱中,人们可以共同合唱,共同分享喜悦,进一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周代的典礼乐节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
在典礼中,人们不仅要演唱歌曲,还要进行舞蹈和乐器表演。
例如,宴会上会有专门的舞蹈团表演舞蹈,乐师演奏乐器。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人们的才艺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了古代的艺术传统。
同时,燕饮歌唱中的歌词和曲调也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在《诗经》中,有很多描绘周边地区民俗和景物的诗篇,如《鄘风·蓼莪》中写道:“蓼莪生于野,采之以为粥。
诗经与周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诗经与周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记录了周代社会生活的诗歌集合。
在周代社会,诗经是用来表达人们情感和记录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情感和生产活动。
这些诗歌可以为后世提供关于周代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婚姻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生活。
例如,《关雎》描绘了妻子的忠诚和丈夫的责任,《蒹葭》倡导了妻子的顺从和贞节,《邶风·丰年》描述了丰收的喜悦和人们的庆祝仪式等等。
这些诗歌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
此外,诗经中还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农耕生活和军事活动等方面。
许多诗歌描述了农田劳动的辛劳和军事战争的残酷。
例如,《周南·桃夭》中描述了农民的耕作景象,《麟之趾》描绘了
军队的训练和战争的场面。
这些诗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军事状况。
总的来说,诗经与周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关系、婚姻制度、礼仪习俗、农耕生活和军事活动等。
通过研究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周代社会的种种面貌,对研究古代社会和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
西周礼乐制度及其具体表现
西周礼乐制度及其具体表现
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规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是维护西周社会等级制度和稳定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一般认为的西周礼乐制度的具体表现:
1. 礼仪:礼仪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它规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他们的行为规范。
例如,贵族有贵族的礼仪,农民有农民的礼仪。
2. 音乐:音乐在西周礼乐制度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它被用来表达感情,调节情绪,以及维护社会秩序。
例如,宫廷音乐用于表达对天子的尊敬,而民间音乐则用于表达人们的情感。
3. 诗: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用来表达思想,传播知识,以及教育人民。
例如,《诗经》是西周时期的一部重要诗歌集,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4. 舞:舞在西周礼乐制度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它被用来表达敬意,庆祝胜利,以及娱乐人民。
例如,宫廷舞用于表达对天子的敬意,而民间舞则用于娱乐人民。
以上就是西周礼乐制度的具体表现,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
《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周代早期的历史、风俗、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诗经》的内容及其与宗周礼乐的关系等方面探讨《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的联系。
首先,《诗经》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民众的思想情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些诗歌既有歌颂君主功绩的《大雅》、《周颂》,也有描绘爱情、家庭、友情等人情世故的《国风》、《小雅》等。
其中,《小雅》所记录的乡村景物、劳动与生活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些诗歌不仅是宗周王朝统治下的政治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更是宗周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诗经》所记录的齐乐、鄘乐等诸多宫廷音乐,是当时宗周礼乐的重要内容。
音乐在古代中国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宗周王朝中更是被赋予了很高的礼制和仪式性。
《诗经》中记录的这些音乐,既是宗周社会的文化和精神表现,也是人们面对政治与社会问题时的一种情感宣泄。
这些音乐经过演绎与传承,逐渐发展为宗周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后来的历代中继续影响着中国音乐发展。
此外,宗周礼乐文明对于《诗经》的产生和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宗周礼乐作为整个宗周社会制度的核心,通过加强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催生了《诗经》这一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同时,宗周礼乐的严格要求和规定,也为《诗经》提供了主题和创作的范畴,使其成为一部反映宗周社会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文献。
总结起来,《诗经》是宗周礼乐文明的产物并与之相辅相成。
《诗经》通过记录早期周代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以及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宗周礼乐的核心价值观。
而宗周礼乐文明则提供了《诗经》的背景和主题,并促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不可否认的是,《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诗经》与周朝社会
《诗经》与周朝社会03汉语言文学HTL030150019 贾益群提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集中305篇作品,它们按风、雅、颂三类编排分类。
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最晚的则出于春秋中叶,创作年代绵延了数百年。
并且随着周朝社会的变迁,《诗经》的内容也不断变化。
《诗经》的主要成就,是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及其本质。
本文将就《诗经》的产生和流传及《诗经》对周朝社会的现实主义体现等方面展开论述,说明《诗经》是周朝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一部历史长卷,记录了周部族起源、建朝、鼎盛、衰落的全过程。
是一部全景史诗,记录了劳动、婚姻、战争及一切社会现象,深刻反映了周朝的社会本质和面貌。
同时也是一部反剥削、反压迫的抗争史。
具体安排如下:一、《诗经》的产生和流传(一)、《诗经》的产生1、《诗经》的产生源于对殷文学的继承的发扬。
2、《诗经》产生于周朝《诗经》作品是对周朝社会真实写照《诗经》是通过周朝各诸侯国乐工和太师收集的(二)、《诗经》基本情况简介(三)、《诗经》内容与周朝社会变迁密切相关1、西周初期《诗经》作品主要内容2、西周后期《诗经》作品主要内容3、东周《诗经》作品主要内容二、《诗经》对周朝社会的现实主义体现(一)、深刻提示了西周及春秋前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1、从叙述奴隶主对奴隶的经济剥削来反映2、从叙述兵役、劳役给人民带来的不幸来反映3、从叙述劳动人民对剥削、压迫的痛恨来反映(二)、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1、对社会劳动生产的描述2、对当兵打仗的描述3、对恋爱婚姻的描述4、对周朝其他社会现象的描述(三)、揭露旧贵族的腐朽,显示社会变动的必然趋向1、提示了统治阶级糜烂生活。
2、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3、显示了社会变动的必然趋向。
【摘要】:本文从《诗经》的产生和流传入手,通过对西周初期、西周后期、东周时期《诗经》作品内容的具体分析,展示不同时期社会面貌和各阶级的生活、思想状况。
《诗经与礼乐文化:从经学到审美》
诗经与礼乐文化:从经学到审美
引言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诗经》与礼乐也紧密相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礼乐文化。
本文将
探讨《诗经》与礼乐之间的关系,并从经学到审美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 《诗经》的背景与意义
1.1 背景介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族诗歌总集,编纂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包含了唐、宋两国共305篇古体诗歌。
1.2 社会意义
•反映社会风貌: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建立价值观念:强调忠孝仁爱等传统美德。
•学而时习之:成为后世士人修身养性、涵养情操的重要教材。
2. 礼乐文化与《诗经》
2.1 礼乐在古代社会的地位
•礼乐的定义和起源
•礼乐的功能和作用
2.2 《诗经》与礼乐之间的联系
•诗歌中的礼仪:描绘了古代的宴会、祭祀及其他仪式活动。
•音乐与节奏:诗歌具有鲜明的音调,与古代乐曲有着密切关联。
•文化传承:《诗经》通过文学形式将社会价值观念、礼制规范等传递给后世。
3. 从经学到审美
3.1 经学视角对《诗经》的解读
•老子与道家对《诗经》的解读
•孔子与儒家对《诗经》的解读
3.2 审美视角对《诗经》的研究
•表现主义演绎:探讨《诗经》中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
•对比分析法:将《诗经》与其他文化体裁进行对比,挖掘其艺术特点。
结论
通过本文对《诗经》与礼乐文化之间关系以及从经学到审美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千年传世之作。
同时,《诗经》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诗经》浅析周代礼乐文化的社会作用姓名:马静《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习惯、道德教化等都在《诗经》中都有真实生动的体现。
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丰富的礼乐功能。
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诗歌的礼乐功能主要表现为"礼别异,乐合同"①、"诗言志"②、乐教与诗教三方面,所以说《诗经》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1]。
本文通过赏析《诗经》中的宴饮诗和爱情诗的代表作品,浅要分析周代礼乐文化两个方面的内涵及社会作用:礼乐文化的社会政治作用和礼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
礼的本意是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在周代已经产生了规范、礼治的意义。
在宗教政治时代,作为祭祖、祭天的礼具有国家政治制度的意义,是维护宗法之义和等级制度的。
因此,礼的社会作用首先是社会政治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规范[2]。
礼的渊源为祭祀,而乐是伴随着礼的.礼字的初文是“禮”,,曲字即为双玉,豆字为鼓,战国以后加上了"示"旁,后来简化为今天的"礼"。
所以最初的含义是在鼓乐声中"行礼以玉",礼乐是一体的。
礼乐制度是礼和乐的有机统一体。
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因此后世常把“礼”和“乐”统一称为礼乐制度和文化,有时也单强调礼制和礼文化。
总之,“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立后嗣着也。
”③对于整个周代乃至后世都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社会动荡、小国林立,礼乐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反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
在这个时期,礼仍旧收到儒家的极度推崇,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旗帜,认为周礼统治下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到了汉朝,礼乐文化臻于完善,汉儒对礼的定义做了更明晰的规范“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④。
一、由《诗经》宴饮诗浅析礼乐制度的社会政治作用礼在周代已经形成文化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往的礼发展成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即《周礼》。
《周礼》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其内容非常庞杂,上至国家的立法、性质、各级贵族官吏的特权,下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迎来送往,几乎无所不包[3]。
实际起到法律甚至根本大法的作用。
其中礼节仪式主要施行与周朝上层社会,要求贵族阶层遵守“君臣之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产生了《诗经》中的宴饮诗。
《诗经》中的宴饮诗,也称宴飨诗、燕飨诗,本是燕礼、乡饮酒礼等礼仪上的乐用之诗,出自周代贵族之手,体现着周代贵族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
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诗与乐是合一的,乐与礼是合一的,所以宴饮诗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
周代是宗法制社会,宗族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周统治者重视宗法关系,借助宴饮聚会来凝聚亲族关系,君臣和亲朋之间的宴饮就变得常见。
这种具有政治目的的宴饮有着严格的礼仪仪式,体现了礼乐制度对宗法等级的严格界定和人的道德风范。
《小雅·鹿鸣》就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朱熹《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
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受礼的限制,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
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进谏。
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最后一句“燕乐嘉宾之心”,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
也就是说这次宴会,不是一般的吃喝娱乐,而是为了“燕乐嘉宾之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体现了礼乐制度对当时的根本社会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维护和促进作用。
虽然是热闹的宴饮场合,群臣可以与君主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君臣关系、尊卑秩序仍然受礼乐制度的约束,不可逾越。
宴饮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对于不能循礼自制的人持强烈的否定和抨击态度。
宴饮诗产生于西周初期,反映了礼乐文化的繁盛,社会的和谐。
西周末期,周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时期,宴饮诗就被大量针砭时弊的怨刺诗所取代了。
宴饮诗的产生与消亡深刻反映了周代礼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由《诗经》爱情诗浅析礼乐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的礼乐文化。
其中,礼的部分发挥了重大的教化作用,形成了周代基本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因此在这一章节里着重分析礼。
《诗经》首篇的《国风·周南·关雎》就是一首反映爱情婚恋的诗,因其显要的地位历来受人关注。
《关雎》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歌颂美好纯洁的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同时,《关雎》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
孔子在《论语·八佾》一篇中这样评价了这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朱熹《集注》进一步解释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所谓“正”,就是礼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和标尺。
在《诗经》的研究史上,人们对《关雎》诗义的理解多有分歧。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含蓄克制、遵守礼的行为规范,才能够配得上王侯。
所以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
两种理解都体现了礼对人们的道德规范作用。
《蒹葭》也是《诗经》中歌咏爱情的一部佳作。
诗中主人公为了见到思恋已久的“伊人”,沿着崎岖难走的河道向上游去寻觅,看着伊人在水一方到宛在水中央,再由在水之湄到宛在水中坻,但是意中人又是那样虚无飘渺,望之弥近,即之则远。
既然道路阻且“长”、且“跻”且“右”,何不划过一叶扁舟,飘河而过?可是此水非彼水,绝对不是自然之水。
水的意象隐含着更大的困难,即礼的对人们行为和道德的规范和制约。
水的距离象征着礼[4]。
《蒹葭》中“诗人”所苦苦追寻的“伊人”被一水水盈盈的河道所阻隔,而“水”在这里指的是“礼”的意象,那么“诗人”对伊人的追求也就是逾礼的。
这种“礼”是一种不可逾越的“礼”。
但若往前跨越一步,与其伊人相约白首,不离不弃,此时便会受到世人唾弃,尤其是“卫”礼者的围攻,最后不但导致自己身败名裂、痛不欲生,甚至还会连累梦想的伊人。
《诗经》中有诗篇旗帜鲜明得表达了对礼的维护,用犀利的语言对不遵守礼仪的人的强烈否定甚至鄙夷,《国风·鄘风·相鼠》就是其中一篇。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国风·齐风·南山》有云:“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可见礼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周礼》将冠婚之事归为“嘉礼”⑤,婚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由此,《蒹葭》中的主人公即使忍受思念之苦也不敢擅自逾礼制的心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上述几首诗可以看出,礼作为的道德规范对周代各个阶层的人都有着约束作用,不像礼节仪式一样限于贵族阶层,而是对普通民众的道德行为也做出了规定,成为整个周代社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违反和逾越礼制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也存在分歧。
还有一种说法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意思是“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但是无论是从爱情诗的角度,还是政治讽刺诗的角度来理解,都与周王朝的礼乐文化,尤其是礼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规范作用有密切关联。
宗法制社会是一个完全的父权社会和夫权社会,礼作为维护宗法统治的工具,对妇女的制约和禁锢更加明显。
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礼文化体现在伦理道德关系中,即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⑥,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人伦关系,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这三纲。
因为礼的约束,妇女的地位低下,在婚姻和爱情方面更加没有自由,一旦婚姻破裂,结局多是悲惨凄苦。
表现婚姻不幸的弃妇诗,在《诗经》在也为数不少。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5]。
总的来说,尽管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不乏表现人们对爱情的真诚向往和热烈追求的,却无一不是在礼的规定范围内的。
诗歌所发挥的礼乐功能就是教化民众来遵守礼,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本性使然,但是在礼制社会中不可以放纵自己的个人欲望,而是要遵守“发乎情,止于礼”⑦的道德规范。
三、结语荀子将礼的社会作用概括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是礼之三本也。
”⑧所以礼制是周朝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
《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展现了先秦时期一副广阔的历史画卷,礼乐制度及其文化内涵贯穿其中,既维系国家的政治制度,又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和道德,所以孔子将《诗经》的意义高度概括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⑨注释①荀子:《荀子·乐论》。
意思是礼仪用来分别人们之间的阶层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音乐能将这些区分开来的阶层再团结起来,让卿大夫为周王效命,以维护宗周的统治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