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峰罗印升俞洋邢绍邦李博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04期摘要: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特点,提出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采取多样化的理论教学形式,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及考核机制,在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掌握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0)04-0111-04“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控制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1],该课程系统地阐述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及数学模型,并利用相关理论和工程技术进行分析和设计,具有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2]。

“自动控制原理”整合了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如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等,同时又需以高等数学知识为基础。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面广、内容繁多,且计算量大、概念抽象[3-4],因而相当多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

但是,该课程又是后续课程,如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控制技术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等的基础,因此教好学好这门课具有重要意义。

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 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突出当前,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成为教师最大的困惑。

江苏理工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自动化和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中开设,教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为8学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包含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大部分。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运用在时域和频域范围内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即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它包含五个章节内容: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线性系统的校正以及线性离散系统。

华南理工《自动控制原理》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华南理工《自动控制原理》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时域分析和频域法两部分。

时域分析的难点:系统极点分布与系统响应的内在联系、瞬态和稳态性能之间的关联;
频域法的难点:频率特性的数学表达式、伯特图、频率特性图以及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解决方法:在课堂教学、作业、计算机仿真、实验四个环节注重数学公式、仿真曲线和实验结果之间的联系和对比。

强调知识的整体性,数学公式、仿真曲线和实验结果之间的相互解释和说明。

尽量避免将知识点进行生硬的条块化分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目前我们讲授的《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 含“ 经
从 时域 分析 到根 轨 迹 法 、 率 法 、 频 系统 综 合 , 是 从 都
已知 系统 的动 态结 构开 始 , 本见 不 到原 系 统 的影 根
子, 因此学 生看 到 的是 抽 象 的理 论 ,而 没 有 实 际 操
+ 收 稿 日期 :0 0l —4 2 1 ・lD
段 纳①

高庆 争 ②
( ①徐I 州师范大学电气 工程及 自动化学 院 , 1 1 , 2 16 江苏省徐州市 ; 济宁学 院物理 与信 息工程 系,7 15 山东省曲阜市) 2 ② 2 35 ,
摘要: 根据几年来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亲身体会, 参考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了自动控

典控 制原 理 ” 一 章 “ 和 现代 控 制理 论 ” 分 . 部 经典 控
制原 理研 究 的主要 对 象 是 线 性 时 不 变 系统 、 输 入 单
《自动 控制 原 理 》 控 制类 专 业 及 电子 信 息 类 是 等专业 的 - I重 要 的专业 基 础ຫໍສະໝຸດ 程 ¨ , " 1 引 随着 自动化
我 院 目前 《自动 控 制 原 理 》 学 计 划 是 7 教 2学 时 , 中实 验 8学 时. 课 程 内容 却 不 断 丰 富 ,目 其 而
前教 材 里增 加 了 MA L B 的辅 助设 计 等 , TA 因而 学 时
际 的科学 观点 和 提 高综 合 分 析 问题 的 能力 , 具有 都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 0 70 0,19 15 ) 6 74 1 0 7 2 6 ,江苏省 自然科 学基 金 ( K 0 9 8 ) 江苏 省高 校 自然科 学基础 研究 面上项 目 B 2 00 3 ,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问题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问题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问题详解第一章1-1 图1-2是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在任意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块图。

图1-2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解:被控对象:水箱;被控量:水箱的实际水位;给定量电位器设定水位r u(表征液位的希望值r c);比较元件:电位器;执行元件:电动机;控制任务:保持水箱液位高度不变。

工作原理:当电位电刷位于中点(对应r u)时,电动机静止不动,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相等,从而使液面保持给定高度r c,一旦流入水量或流出水量发生变化时,液面高度就会偏离给定高度r c。

当液面升高时,浮子也相应升高,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由中点位置下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驱动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带动进水阀门向减小开度的方向转动,从而减少流入的水量,使液面逐渐降低,浮子位置也相应下降,直到电位器电刷回到中点位置,电动机的控制电压为零,系统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液面恢复给定高度r c。

反之,若液面降低,则通过自动控制作用,增大进水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使液面升高到给定高度r c。

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1-10 下列各式是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其中c(t)为输出量,r (t)为输入量,试判断哪些是线性定常或时变系统,哪些是非线性系统?(1)222)()(5)(dt t r d tt r t c ++=;(2))()(8)(6)(3)(2233t r t c dt t dc dt t c d dt t c d =+++;(3)dt t dr t r t c dt t dc t)(3)()()(+=+;(4)5cos )()(+=t t r t c ω;(5)∞-++=t d r dt t dr t r t c ττ)(5)(6)(3)(;(6))()(2t r t c =;(7)≥<=.6),(6,0)(t t r t t c解:(1)因为c(t)的表达式中包含变量的二次项2()r t ,所以该系统为非线性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究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究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究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涉及到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分析和应用的学科,是现代控制工程学的核心课程之一。

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而在教学方面,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质量,成为了当前需要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当前,对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陈旧化。

由于控制理论正在不断发展,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于现代控制工程的发展。

二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脱节。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存在欠缺。

三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课程内容,缺少互动和实践环节,无法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进行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应该更新教材内容,增加现代控制工程方面的内容,及时更新教材,保证与现代工业的发展保持同步。

其次,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室设备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际操作、实践探究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工作。

二是完善教学设备、实验平台等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三是加强教育质量监管和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提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通过更新教材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需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问题及对策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问题及对策

它 的 工 程 应 用 背 景 根 据 这 个 实 际 情 况 , 在 教 学 内 容 的 组
织上应 注意 密切联 系实 际 , 让 学 生知 道 为什 么学 、 学什么、 念, 只要是数 学课那 就一定是 很重 要 的 , 相 信 很 多 工 科 学 生 怎 么学 、 学 了怎么用 。 都一样 , 拿 到 题 目的第 一 反应 就 是 拿 笔 开 始 计 算 , 但 是 并 不
自动控制原 理是 控 制学 科 研究 的重 要 理论 基 础 , 同 时 是 如 果 让 他 运 用 控 制 理 论 , 就 会 很 迷茫 了 。另 外 , 《自动 控 又是 系统 学 科 、 信息学科、 机 械 学 科 等 相 关 学 科 的 应 用 基 制 原 理 》 中很多 定义 、 理论 , 有 一些 还很 相 似 , 比 如 开 环 传 递 础, 在 工业 、 军事、 社 会 经 济 等 领 域 有 着 广 泛 的 应 用 。研 究 函 数 和 闭 环 传 递 函 数 , 在没有 理解 透彻 的 情况 下 , 学 生 很 容 的 问题具 有普遍性 , 与很多 学科 交叉 协 同发展 , 对 工 程 具 有 易 混 淆 , 尤其在 时域分 析和频 域分 析 两个 不 同的章 节 中 , 用 突 出 的 理 论 价 值 和指 导 意 义 。 故 工 程 类 专 业 学 生 学 好 该 门 不 同 的 方 法 分 析 同 一 个 系 统 , 得到 针对 性 不同 的分 析结 果 , 这种 区别和联 系对 于 初学 者 来 说 不好 理 解 。此外 , 由 于 高 课程, 对 其今后 的学习和工作 势必产 生重要 的影响 。
突 出的 理 论 价 值 和 指 导 意 义 。通 过 对 1 / 1 前 自动 控 制 理 论 课 堂 教 学 现 状 的 分 析 , 找 出 存 在 的 问题 并 给 出 解 决 对 策 , 提 出了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问题及对策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问题及对策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问题及对策自动控制原理是系统学科、信息学科、机械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应用基础,具有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对工程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目前自动控制理论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对策,提出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标签:自动控制理论;对策;教学改革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学科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又是系统学科、信息学科、机械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应用基础,在工业、军事、社会经济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与很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对工程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故工程类专业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势必产生重要的影响。

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其性质属于技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围绕控制系统在控制过程中的性能,其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综合设计方法。

在讲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这三个基本要求开展教学工作。

自动控制原理的线索为:线性连续系统→线性离散系统→非线性系统→现代控制理论。

重点讲解的是线性连续系统,介绍了系统建模、三大分析法(时域、根轨迹、频域分析法)、系统校正;离散系统的分析法是连续系统的继承性复制;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法和相平面法。

很多同学感觉《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就是做题,认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

超过80%的同学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都觉得无从下手,很多同学觉得这就是一门数学课,除了计算,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掩盖了它的工程应用背景。

根据这个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注意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怎么用。

2 《自动控制原理》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教学课堂的观察以及走访学生,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把《自动控制原理》作为重要专业课的控制学科,还是将《自动控制原理》作为分析方法的机械学科,都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畏难情绪,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自动控制理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这样一门方法论的课程时,不能从宏观上去将所有章节联系起来,只是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像是另一门数学课,但是又不太清楚这些数学推导和公式的具体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教学改革探讨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教学改革探讨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教学改革探讨摘要:本文讨论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首先,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与创新尝试建议。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教学改革课题:青岛农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进大学数学教学改革(XJY2019035)1.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和电气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主要讲述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系统分析、设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的特点。

这些特点很容易导致教师难教好、学生难学好的困局。

结合作者及同行教学经验、体会[1-2],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一些思路、措施,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丰富、课时信息量大《自动控制原理》内容非常多,课时信息量大,所牵涉的知识面也非常广,如力学、电学、光学和热学等物理知识,又要有电路、电机、电力电子等知识。

这些特点,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多数教材,理论内容相对来说要多,应用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与同学生平时接触到的控制例子存在些差距。

大多数教师,通常采用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罕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2,教学方法刻板、缺乏创新,课堂枯燥多媒体的优势是生动直观,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

但大部分多媒体课件仅是文字和图片的简单组合,缺乏创新,使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并未得到充分展示。

3,教学手段单一,动手实践少除理论知识外,运用控制原理、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必须注重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目前,Matlab软件已被广泛的引入验证理论知识的仿真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究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究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究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涉及到自动化系统的建模、分析和控制。

在工程领域中,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化工等各个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对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对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进行改革探讨,是当前工程技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传统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往往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和实验。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思维的碰撞。

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生缺乏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针对传统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可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学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引入实际案例和实验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工程实际应用的案例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

可以引入一些控制实验平台,让学生亲自动手操纵实验平台进行实验,从而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

2. 强调实践应用在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中,可以强调实践应用,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可以设计一些工程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动手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前言一、重要性1、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到电路、电机拖动、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学好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自动控制原理课不仅是高校控制类专业必修课程,而且越来越多的非控制专业也列入必修课,也各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

3、自动化的核心是控制技术,控制技术的的基础是控制理论,没有先进的控制理论就没有先进的控制技术。

二、本课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介绍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三大分析设计方法,并介绍校正的相关概念与系统校正的设计方法。

三、如何学好该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主要把握几个环节:1、知识的连续性,一环扣一环,及时消化理解;2、要掌握好电路、电机拖动及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3、加强作业练习,作好课堂笔记;4、利用好答疑时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加强实践环节,上好实验课。

四、参考书1、卢京潮编著,自动控制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2、蒋大明等编著,自动控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3、谢克明等编著,自动控制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4、杨自厚编著,自动控制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卢京潮编著:主要特点:(1)内容较丰富;(2)有系统仿真分析;(3)第一章有相关新知识。

蒋大明等编著:主要特点:(1)系统实例较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主要参考第二章和第五章内容。

杨自厚编著主要特点:(1)系统设计方面讲述全面、系统。

(3)主要参考第三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内容。

五、学时分配(80学时)六、本课程自学内容1、动态误差系数(2学时)提纲:广义误差系数:动态位置误差系数、动态速度误差系数、动态加速度误差系数等。

要求:能求系统的动态误差。

所需知识:传递函数、稳态误差2、高阶系统(2学时)提纲:(1)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2)高阶系统的动态性能估算。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第4章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第4章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基本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分析20XX年11月第4章 根轨迹法1、内容提要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决定着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及主要动态性能。

对于高阶系统而言,其特征根是很难直接求解出来的。

因此,有必要探索不解高次代数方程也能求出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进而分析系统闭环特性的有效方法。

根轨迹法就是这样的一种图解方法。

它根据基本法则,利用系统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绘出系统闭环极点的运动轨迹,形象且直观地反映出系统参数的变化对根的分布位置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利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时,根轨迹的绘制是前提。

只有比较准确地绘制出系统的根轨迹,利用根轨迹法及相关的已知条件,得出系统的闭环零极点在s 平面的分布,才能在此基础上运用第3章讲述的时域分析方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估算动态性能指标,计算系统稳态误差等。

从不同的角度,根轨迹有几种类型划分:常义根轨迹、广义根轨迹(参数根轨迹)、180根轨迹、0根轨迹等。

而这些不同类型的根轨迹,则是由系统的不同结构(正反馈或负反馈)、不同性质(最小相位或非最小相位)所形成的特征方程的形式决定的。

所以,在绘制根轨迹时,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系统特征方程的列写。

依照系统的不同结构和性质,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的s 最高次项系数变为+1,其特征方程的形式有如下4种可能:()()*111mii njj K s z s p ==+±=±+∏∏ (4-1)这4种可能又归结为()()()*1*11,0mii njj s z KK s p ==+=±>+∏∏ (4-2)根据式(4-2)等号右端的符号就可确定相应的根轨迹类型——“+”对应0︒根轨迹,“-”对应180︒根轨迹;式(4-2)中的*K 为系统的根轨迹放大系数或系统的其它参数,i z -和j p -分别为等效的系统开环零点和极点。

2、基本内容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决定着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及主要动态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究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究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究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应用,对于工程领域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需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课为主,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难度较大。

许多学生反映,在理论课上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数学推导,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缺乏实际的工程案例和应用场景,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2. 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索和实践:(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实例分析和工程案例讲解。

通过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设计实验和工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和工具也在不断更新。

教学改革应该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如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入工程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实际工程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

可以介绍一些自动控制系统在机械、电气、水利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的工程案例,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设计实践性强的实验在实验教学环节,设计一些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摘要:本文探讨了经典控制理论和基于状态空间的现代控制理论融合讲授和分开讲授的两种教学体系及其优缺点。

提出在已有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应该将一些在工程中已经成功应用的现代控制方法,引进现代控制教学内容,探讨控制理论的工程化教学方法。

根据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梳理精简了教学内容。

探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大学的学生编写教材的方法以及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教材设计方法。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一、“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内容的体系“自动控制原理”大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以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等为数学模型的所谓“经典控制理论”和以状态方程为数学模型的所谓“现代控制理论”。

目前已有教材基本上分为两种体系:1、经典控制理论和状态空间理论融合“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实际上是交替发展的,早期的著作也不是分开介绍的。

例如,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

蔡尚峰于1980年、黄家英于1991编著的《自动控制原理》也进行了一定的融合。

本文作者2001年编著的《自动控制原理》力图以系统的观点和统一的框架介绍经典与现代控制理论、连续与离散控制理论、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理论,揭示各种系统的内在联系。

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融合讲授体系的优点是按照自动控制理论本身的内在联系展开的,逐步展示控制理论各种方法,能够训练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全局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掌握控制理论的实质,掌握这种系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这种能力正是自动化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自动化类学生相比较其他专业学生的最大优势所在。

这种融合讲授方法的缺点是刚开始就接触多种数学模型,要比较多的学时才能够完整掌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暂态性能、稳态性能等分析,对控制理论分析才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经典控制理论和状态空间理论分开这种讲授方法是按照自动控制理论不同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进行介绍,按照先“经典”,后“现代”:先连续系统,后离散系统;先线性系统,后非线性系统的顺序进行介绍。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_段纳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_段纳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段纳①,高庆争②(①徐州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221116,江苏省徐州市;②济宁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273155,山东省曲阜市)摘要:根据几年来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亲身体会,参考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问题;对策;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TP13;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337(2011)02-0007-041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类专业及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3],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巨大进步,自动控制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遍及电类及非电类的各个工程技术学科.该课程不仅对工程技术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更新发展快,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学习难度.该课程内容较抽象,原理概念理解较难,课程内容一环套一坏,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刻的理解及掌握,因此这门课的教学任务也极具挑战性.又因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等,这些课程均以该课程为基础,因此教好学好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作者几年来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亲身体会,参考同行的宝贵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2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们讲授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2]含“经典控制原理”和一章“现代控制理论”部分.经典控制原理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线性时不变系统、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它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数学模型来讨论问题的.对于系统分析是从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三个方面来评定系统各性能指标的.该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2.1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但学时却有限我院目前《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计划是72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而课程内容却不断丰富,目前教材里增加了MATLAB的辅助设计等,因而学时短、内容多的矛盾特别突出.尤其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这一矛盾尤为突出.课时信息量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进行有效的消化,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培养.有时不得不提出精简课程内容的要求,而目前各个院校在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中,试题涉及面之广,题量之大,计算之复杂,使得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难以下手.如果面面俱到,则存在讲不透、讲不深、重点不突出,会造成看似学过却不会的现状.2.2理论与实践脱节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性强,公式多,抽象难懂,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除了数学模型的建立部分内容还有一部分实际系统之外(而且也只是一些简单系统或电路,没有触及到一个真正的系统),从时域分析到根轨迹法、频率法、系统综合,都是从已知系统的动态结构开始,根本见不到原系统的影子,因此学生看到的是抽象的理论,而没有实际操第37卷第2期2011年4月曲阜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Vol.37No.2Apr.2011*收稿日期:2010-11-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774010,1097125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08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面上项目(07KJB510114),徐州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基金(08XLB20),济宁学院自然科学基金(2009KJLX02)资助课题.作者简介:段纳,女,1981-,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E-mail:duanna08@163.com.作,久而久之,学生会对高深的理论失去兴趣.现有的教材中一般都不涉及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平时的讲授中较少的注意到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议我讲一些实际应用,我才意识到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自动控制理论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自动控制理论中发展比较完整和充分的部分是线性系统理论.线性系统理论的特点是:将实际系统用线性数学模型描述,或是将复杂的数学模型做不同程度的简化,以获得恰当的数学描述,进而在现有的数学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会造成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我们知道任何物理系统都不可能是真正的线性系统,也不可能无条件地用我们常见的一些简单的典型数学模型去描述它.实验课往往受验证理论框框的束缚,难以把理论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暴露出来.2.3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没有生机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堂教学,教师通常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单一、呆板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在教学中存在根轨迹、系统响应、频域响应等章节,需要在黑板上画出大量的曲线,有时曲线很难用多种颜色区分开,而且曲线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耗时费力,影响课堂教学进度,限制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虽然许多教师制作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课件,多媒体的授课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限于课件制作时间较短,部分多媒体课件仅是文字和图片的组合.仅仅是把讲义从黑板搬到了屏幕上,没有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全面采用媒体课件后,课堂容量增大,教师从书写变为讲解,速度加快,学生的思维速度跟不上,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于肤浅,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进行消化,并没有起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2.4数学推导较多,学生听起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传递函数的推导,是在微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拉普拉斯变换推导出的.系统稳定性分析在大多数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中都是在时域中和频域中分别研究的,比如代数稳定判据、根轨迹稳定判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对数频域稳定判据,这些稳定判据在使用时必须经过大量的数学计算或精准绘图才能根据判据进行系统稳定性判断.尤其是对于高阶系统的研究,运算量就更大了,所以,学生分析起来是比较吃力的.对系统动态和静态性能的分析,比如调节时间、超调量、振荡次数、稳态误差的分析,计算过程也是相当麻烦.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繁琐的数学计算以及系统分析过程普遍感到难以理解,感觉课程抽象,对课程的兴趣也就不高了.3解决对策3.1改进教学内容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各专业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自动控制原理》教材很多,也有不少高校在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对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点内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要讲深讲透.同时,在原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要注重工程定义、物理意义及实际应用的阐述.至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般了解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督促学生自学.突出教学主线,注重内容的系统性.授课内容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为重点,突出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共性规律和基本方法.系统建模、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是经典控制理论的三大环节,其中系统建模是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基础,系统分析准确与否又直接影响系统设计的结果.因此在讲解每个环节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各个知识点原理,还要重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应注重承上启下举例子的讲解.如在讲解根轨迹分析方法前先给出一个高阶系统的例子,并试图用传统的时域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正当学生无所适从时引出根轨迹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搞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如何利用工具,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课堂教学采取讲授、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等多种形式,而其中讲授作为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必须通过讲授给学生讲清楚.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克服满堂灌输的现象,教师作为课堂理论的引入者,启发式的引导学生动脑想、讨论、然后再进行讲解、练习.8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板书和讲解结合,适用于理论基础教学.虽然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简单,但是讲解节奏适度,学生有时间思考和做笔记;师生交流融洽,学生与教师直接交流,反馈信息直接.尤其是在自动控制原理中多数是方程式和传递函数的推导,这些必须要依靠板书进行讲解、推导、分析和练习.比如在讲解传递函数和结构图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可以边推导边讲解,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如何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简化结构图.不足之处是教学效率低,信息量少.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时域分析法和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这些章节中,可以让学生看到时域、根轨迹、频域图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章节的内容.但是,我们只把它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代替黑板上的讲授,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定不能丢掉.3.3将仿真软件引入到教学中Matlab软件为《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法[4-6].它既可提供便捷的分析方法,又可提供形象、生动的波形演示.下面给出一个具体例子.绘制一个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K(s+1.5)s(s2+2s+2)(1)的连续系统的根轨迹.由式(1)可知:(1)系统开环零点有一个,为s=-1.5.(2)系统开环极点有三个,分别为0,-1+j,-1-j.(3)根轨迹有三条,分别起始于三个极点,其中一条终止于零点s=-1.5,另外两条终止于无穷远处.(4)实轴上根轨迹为(-1.5,0).(5)顺序求得渐近线的起点与相角、根轨迹的出射角等,根据这些具体计算数值在黑板上手工绘出根轨迹图.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彻底掌握了根轨迹的绘制思路.我们知道在绘制根轨迹图时,人工绘制计算量大且结果不精确.此外,应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动态指标时,有时需要了解根轨迹上每一点增益的大小,如按照手工计算工作量很大且难免重复.如果用Matlab绘制根轨迹,只需要输入以下指令:n=[11.5];分子(s+1.5)各项系数,d1=[10];分母第一项(s+0)各项系数,d2=[122];分母第二项(s2+2s+2)各项系数,d=conv(d1,d2);!分母二项相乘,rlocus(n,d);绘制根轨迹,sgrid;执行后可得图1所示的根轨迹.教学中图1有两个作用:一是进一步验证手工绘制根轨迹的正确性,二是可动态显示根轨迹上任一点的增益大小.具体做法是在Matlab下将鼠标在所得根轨迹图形上任一位置点击一下,即可显示当前点的坐标及增益.如图1中A点坐标为A(-1,-j),其增益为0;B点坐标B(-0.338,-3.1j),其增益为8.59.由此向学生解释根轨迹起点增益最低,越接近终点增益越大,这是单纯依靠手工绘制的根轨迹图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在分析复杂系统根轨迹时,学生可以应用计算机检测自己所做工作的正确性,极大丰富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图1根轨迹示意图由于教材中添加了Matlab的内容,在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同时,要开设少学时的Matlab 仿真课程.理论教学和软件仿真演示及基础验证实验有机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系统理论.3.4实践教学的方法教学时应注重概念,弱化计算,从实际控制系统入手进行教学,强调工程和物理概念,并将工程的分析、设计实现方法渗入课程的教学中.如PID 参数的整定,可以通过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来实例讲解,并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方法Matlab仿真.根9第2期段纳,等: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在理论课讲述过程中插入课程设计.比如在讲述完控制系统的校正等部分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出PID校正电路,并运用实验设备和仿真软件检验自己设计的电路效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我们要在保证控制理论内容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淡化一些繁杂的数学推导,着重于解释推导过程的思路,重点强调结论的正确内涵和直观的物理意义.3.5教学艺术的改进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对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在挫折面前容易产生放弃心理和厌学情绪.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和课堂表现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多鼓励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观念来强化学生的主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7].结合所讲的内容介绍一些控制理论学者,例如,李雅普诺夫、尹文思、钱学森等名人轶事和他们在控制理论界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4结论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更新发展快等特点,具有一定深度和学习难度.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这门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8-10].本文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基于目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参考文献:[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5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邹伯敏.自动控制理论(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郑大钟.线性系统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4]张志涌.精通MATLAB6.5[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360-429.[5]赵文峰.MATLAB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6]齐琳,王剑.MATLAB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0,13(2):156-158.[7]李颖.网络课程中的情感教学设计[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2):125-128.[8]田思庆,吴桂云.“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1):112-114.[9]杜永贵,谢克明,李国勇,等.“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77-79.[10]李振龙,乔俊飞,孙亮,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探讨[J].教学研究,2009,32(2):66-72.Some Discussions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the Teaching of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DUAN Na①,GAO Qing-zheng②(①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Xuzhou Normal University,221116,Xuzhou Jiangsu;②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Inrormation Engineering,Jining University,273155,Qufu,Shandong,PRC)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for several years and the the valuabl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teaching problem in the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course,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given.Key words: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problems;countermeasures;teaching method01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第1章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第1章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基本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分析2011年9月第1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内容提要基本术语:反馈量,扰动量,输入量,输出量,被控对象;基本结构:开环,闭环,复合;基本类型:线性和非线性,连续和离散,程序控制与随动;基本要求:暂态,稳态,稳定性。

本章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础上,能够针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找出其被控对象、输入量、输出量,并分析其结构、类型和工作原理。

2、基本内容(1)开环控制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但不能自动补偿扰动对输出量的影响。

当系统扰动量产生的偏差可以预先进行补偿或影响不大时,采用开环控制是有利的。

当扰动量无法预计或控制系统的精度达不到预期要求时,则应采用闭环控制。

(2)闭环控制系统具有反馈环节,它能依靠反馈环节进行自动调节,以克服扰动对系统的影响。

闭环控制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精度。

但是闭环使系统的稳定性变差,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

(3)自动控制系统通常由给定环节、检测环节、比较环节、放大元件、被控对象和反馈环节等部件组成。

系统的作用量和被控量有:给定量、反馈量、扰动量、输出量和各中间变量。

结构图(又简称框图)可直观地表达系统各环节(或各部件)间因果关系,可以表达各种作用量和中间变量的作用点和信号传递情况以及它们对输出量的影响。

(4)在不同输入量作用下,对系统的输出量的要求,揭示出反馈控制系统的本质特征——输出跟随输入。

(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有:稳定性——系统能工作的首要条件;快速性——用系统在暂态过程中的响应速度和被控量的波动程度描述;准确性——用稳态误差来衡量。

3、基本知识模块(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2)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及特点、组成和基本环节(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4)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本章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出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专业术语;从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分析入手,重点介绍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性能指标要求和系统类型的划分原则,进一步揭示对自动控制的本质要求——两个能力:跟踪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输出跟随输入。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文_教育教学85于大川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很多专业的应用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学科、工程学科等等,对很多工程项目而言,自动控制原理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旨在完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问题;对策《自动控制原理》具有极强的理论性特征,而且课程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加上部分专业的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学科内容的讲解都是基于该课程的基础之上的,决定了《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中很多重要的理论性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1],而且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比较费力。

同时,这些理论性课程内容,大部分的教师也不会将其与实际的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该课程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2、学生课程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自动控制原理》是对于很多工程实践项目的理论总结与实践课程,想要充分的理解其中的一些定理或者概念,最好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就对一些相关的系统或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学生如果对高等数学比较熟悉,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力学知识和电学知识,那么在推导一个物理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的时候,对其中的正弦函数变化规律以及微分方程的各种解法都能够运用自如,也就很容易理解利用控制理论的角度解释物理系统输出量的变化规律。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缺少对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非电类专业的同学往往没有学过拉氏变换,还需要占用本来已经很紧张的课时,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2]。

3、学生社会生活阅历单纯,工程实践经历缺乏《自动控制原理》中,很多的概念能够和结论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甚至可以利用人们的实际行为状态进行解释,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些实际例子引入其中,加上学生的阅历有限,缺少将课程知识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造成大部分的学生都对学到的知识一知半解,不仅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而且学习质量不乐观。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数学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数学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数学问题摘要: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自动控制原理作为基础的专业课课程,长期被高校所重视。

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来看,要学好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

而从目前的高校学生学习情况看,一方面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另一方面学生不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方法,没有把数学思想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造成该门课的学习困难。

于是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思想思考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达到两门学科互补、融会贯通。

本文针对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行了阐述,探索该课程与数学课程间的联系,为学生能更好的衔接两门课程进行了部分讨论。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数学问题一、简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国内各高校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向来重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并将其设为重要的专业课。

自动控制原理对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专业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涵盖了多学科的融合,在专业课中占据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利与高校搭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属于一个偏向于抽象理论研究的课程,但是又包含了大量的数学计算和工程数学的技能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普遍具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说,针对于学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要想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必然先为学生打好扎实的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基础。

例如高等数学中涉及较多的微积分和线性微分方程等,工程数学中涉及到的拉氏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等常用的数学思想,都是学生需要长期理解并掌握的。

总而言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对于数学工具的理解能力,要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打好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的基础,可以从数学的问题开始探究,希望通过教师在教学中达到数学知识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知识相互衔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推动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二、自动控制原理中的高等数学问题探究自动控制原理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与高等数学问题相衔接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点组成:(一)自动控制原理中微积分问题微积分知识作为高等数学解题思想的主要脉络,也贯穿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数学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摘要:本文探讨了经典控制理论和基于状态空间的现代控制理论融合讲授和分开讲授的两种教学体系及其优缺点。

提出在已有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应该将一些在工程中已经成功应用的现代控制方法,引进现代控制教学内容,探讨控制理论的工程化教学方法。

根据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梳理精简了教学内容。

探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大学的学生编写教材的方法以及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教材设计方法。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一、“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内容的体系“自动控制原理”大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以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等为数学模型的所谓“经典控制理论”和以状态方程为数学模型的所谓“现代控制理论”。

目前已有教材基本上分为两种体系:1、经典控制理论和状态空间理论融合“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实际上是交替发展的,早期的著作也不是分开介绍的。

例如,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

蔡尚峰于1980年、黄家英于1991编著的《自动控制原理》也进行了一定的融合。

本文作者2001年编著的《自动控制原理》力图以系统的观点和统一的框架介绍经典与现代控制理论、连续与离散控制理论、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理论,揭示各种系统的内在联系。

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融合讲授体系的优点是按照自动控制理论本身的内在联系展开的,逐步展示控制理论各种方法,能够训练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全局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掌握控制理论的实质,掌握这种系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这种能力正是自动化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自动化类学生相比较其他专业学生的最大优势所在。

这种融合讲授方法的缺点是刚开始就接触多种数学模型,要比较多的学时才能够完整掌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暂态性能、稳态性能等分析,对控制理论分析才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经典控制理论和状态空间理论分开这种讲授方法是按照自动控制理论不同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进行介绍,按照先“经典”,后“现代”:先连续系统,后离散系统;先线性系统,后非线性系统的顺序进行介绍。

分开讲授体系的优点是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暂态、稳态性能等,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

缺点是学生难以掌握这些不同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以致难以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本质。

目前大部分“自动控制原理”教材都采用分开讲授体系。

除了前面分析的原因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习惯于这种体系。

融合讲授的方法更加适合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学习,学生的基础比较好,能够融会贯通。

实际上,学生初步学习时可以采用分开讲授体系,而在期末复习,或者考研复习时可以学习“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融合讲授体系的教材,能够从另外一种视角审视自动控制理论。

二、将实用的现代控制方法引进教学目前许多“自动控制原理”或者“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课程大部分在经典控制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以状态方程等为数学模型的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方法,包括系统的状态方程数学模型及其实现,基于状态方程的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动态性能、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等分析方法,状态反馈控制与状态观测器设计方法,极小值原理,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方法等。

这是现代控制方法的理论基础,在空间技术、机电设备等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现代控制内容应该精简,教学内容不能太数学化。

特别是应该增加一些新的在工程中已经成功应用的现代控制方法。

实际上,现代工业控制要求达到越来越高的设计目标,并在越来越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下进行控制,以PID为核心的传统控制手段已难以适应。

为了克服PID等经典反馈控制理论的缺陷,已经提出了许多现代控制方法。

虽然有些方法仍然需要进行理论研究,但许多现代控制方法已经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在刚毕业的信息与控制类专业大学生如果对这些工程上已经广泛应用的现代控制方法一无所知,说明大学里的教学内容就太落后了,不能够适应实际需要。

因此,在介绍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非常需要增加介绍一些在工程中已经成功应用的现代控制方法。

例如,简单实用的最小二乘系统辨识方法,这是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重要方法。

基于系统在线辨识的不确定系统的自校正控制方法。

工程中已经广泛应用的预测控制方法。

在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模糊控制和专家控制等智能控制方法。

目前许多学校的做法是开设“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智能控制”、“专家控制”等众多的选修课介绍这些新的理论,但许多学生并不选修这些课程,或者只选了其中的少部分课程,事实上也没有学时选修那么多课程。

实际上,本科生主要掌握这些新的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实用的方法,不需要像研究生那样追求理论的严谨和前沿内容。

因此,并不需要设立几门课程讲授。

作者将最小二乘系统辨识、自校正控制、预测控制、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现代控制方法引进“自动控制原理”的现代控制理论部分教学。

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面向本科生教学应该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现代控制方法,避免像专著和研究生教材那样追求理论严谨,语言艰涩,着重从工程应用角度介绍这些方法,并列举了典型的工程实例,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这些内容相对独立,对于不同专业可以任选其中部分内容讲授,仍可保持体系结构的完整性。

三、“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内容的精炼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更有用的知识。

事实上,任何一门科学总是遵循“创建——扩展——应用——精炼”的过程。

在扩展阶段,许多新方法被提出,有些方法通过在工程中应用得到发展与保留,但有的方法不实用,而有的被更好的方法取代。

因此,要对这些方法进行梳理,保留基本实用的理论方法。

因此,非常需要梳理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选择基本实用的内容进行教学。

虽然许多理论与方法学生学了以后也是很有帮助的,但现代教育的关键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下面结合“自动控制原理”的具体教学内容,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系统数学模型系统结构图变换与简化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

教学的重点在变换,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系统结构图的变换,这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中是基本的技能。

因此,教学的重点不是追求求取复杂系统传递函数的技巧。

信号流图在计算机辅助分析中,特别是梅森增益公式对于计算机求取复杂系统传递函数是非常有用的。

将梅森增益公式直接应用于结构图并不是很好的方法。

一方面,这个方法看上去简单,但对稍微复杂点的系统就容易出错,另外一方面,梅森增益公式的重要性主要是适合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

因此,在有限的学时中,最好不介绍这些方法。

2、时域分析方法典型二阶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重点,这不仅是因为许多系统可以用典型二阶系统描述,更重要的是它的参数与性能指标有简单的解析关系,可以作为系统设计的基础。

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和性能指标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所以需要介绍高阶系统的主导极点法。

虽然主导极点法得到的是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和性能指标的近似关系,但定性的关系是成立的。

有零点的二阶系统以及三阶系统等可以不讲,它们是高阶系统的特例,而且可以采用MATLAB计算,也可以作为作业让学生自己分析。

3、根轨迹分析法根轨迹图的优点是非常直观,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系统闭环特征根随系统参数的变化。

在根轨迹图上虽然可以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但由于根轨迹图难以精确绘制,所以现在也逐渐少用了。

在教学中可以用较少的篇幅介绍根轨迹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一般不介绍根轨迹图上的系统设计方法。

4、频域分析法在自动控制理论中,频率特性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理论上可以在奈氏、伯德、尼氏三个频率特性图上进行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

但由于奈氏图难以精确绘制,即使用MATLAB软件也是如此,所以只适合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说明相对稳定性的概念,基本不介绍在奈氏图上定量分析与设计。

典型环节的奈氏图对绘制系统的奈氏图并没有什么帮助,所以也可以不讲或者少讲。

伯德图的优点是容易比较准确地绘制,所以很适合进行系统的设计。

一般介绍在伯德图上的系统校正方法。

虽然也可以在伯德图上分析系统稳定性,而且看起来简单,但对稍微复杂的对象尤其是非最小相位系统,在频率0附件的半穿越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容易出错,还是不介绍为好。

尼氏图虽然容易分析系统闭环频率特性指标,但由于尼氏图的复杂性,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了,尤其是在尼氏图上验证闭环频率特性指标,还不如用MATLAB软件直接检验时域指标。

所以,现在自动控制理论中很少介绍尼氏图方法。

5、系统校正方法在系统校正方法中,目前主要介绍基于伯德图的串联校正方法。

基于根轨迹的系统校正方法现在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中基本不介绍了。

目前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是串联校正方法,所以当学时有限时就不介绍反馈校正方法了。

超前校正、迟后校正、迟后——超前校正等串联校正本质上就是工程中广为应用的PID控制器,但许多学生学了这部分教学内容以后还不能和PID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解释超前校正、迟后校正、迟后——超前校正等串联校正与PID控制器之间的联系,最好能够增加介绍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不仅方法简单直观,易于为学生掌握,又能够掌握PID控制器整定的概念,为工程上广泛应用的PID调节器参数整定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6、离散系统控制理论目前自动控制几乎是计算机控制。

因此,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离散控制理论。

特别是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差分方程及微分方程的差分化,为计算机控制程序设计奠定基础。

离散控制理论应该更加侧重离散系统本身的理论与方法,不要过多介绍将连续系统方法变换到离散系统中的一些方法。

对于最少拍离散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可以适当减少,或者直接介绍无纹波离散控制系统设计。

有些人认为离散控制理论可以放到“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里介绍,这是不合适的。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应该着重介绍计算机控制中普遍涉及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

7、MATLAB教学引进MATLAB辅助教学是当前自动控制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普遍感觉“自动控制原理”中计算和绘图很多,望而生畏。

将MATLAB引进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是当前普遍的做法,让学生掌握MATLAB工具。

但只能非常简明地介绍MATLAB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避免了冲淡“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主题。

MATLAB对于辅助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是很有用的,但它仅仅是一种软件,学生就像掌握其他众多的软件一样,自己很容易学会使用。

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去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MATLAB仅仅是数值计算,只能作为辅助分析系统的工具,不能成为建立一般控制理论的基础,不能替代控制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

四、“自动控制原理”的教材建设目前,“自动控制原理”教材多而不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