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的演变1地球的起源与演化1中国古代宇宙观盘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地球環境的演變
1-1地球的起源與演化
1中國古代宇宙觀
盤古開天地
歷代對宇宙的論說中,較著名的為蓋天說、渾天說,這些說法在戰國時代已有,漢代又再度興起討論。
蓋天說:天圓地方;天如車蓋(半球形)、地如棋盤(正方形)。
渾天說:天是圓球狀;漢代張衡比喻天地像雞蛋,天是蛋殼、地是蛋黃,並製作了渾儀。
2西方宇宙論
A.西元前340年亞里斯多德認為宇宙是球狀,以地球為中心。
B.西元一世紀托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提出地心說。
C.西元1543年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提出日心說。
D.西元1609年伽利略以望遠鏡觀察,支持哥白尼的理論。
E.西元1687年牛頓提出萬有引力,解釋宇宙中各星體彼此間的運動關係。
F.西元1929年哈伯提出星系奔離、宇宙膨脹的動態系統。
G.西元1948年核子物理學家加莫夫提出大霹靂學說。
3在地表可以找到地球起源的線索嗎?
可能相當困難;因為地表的風化作用、侵蝕作用及地殼變動常常把這些線索都清除了。
想探討地球的形成,就必須從太陽系天體中去找尋線索。
4太陽系考古(或尋找地球的起源)應從哪裡著手?
A.形成後即不再演化的小行星和彗星。
B.隕石,因其可代表類地行星的整體成分。
C.行星的密度,因其可探討行星的化學成分。
5太陽系的形成
目前最被接受的太陽系形成理論為太陽星雲學
說。
A:星雲因重力作用而開始塌縮,星雲由氣
體、塵埃和金屬組成。
B:星雲收縮成旋轉圓盤,原始太陽形成,引
發氫核融合反應。
C:圓盤上產生由岩石和金屬的固體微粒所形成的
微行星,氣態元素被太陽風吹向太陽系邊緣。
D:重複碰撞使微粒逐漸變大,碰撞和結合增
大的現象稱為吸積過程。
E:經過數百萬年後,大行星形成;形成順序是
微行星→原形星→大行星。
6固體地球的演化
原始地球在不斷碰撞集結過程中形成了,剛形成的地球溫度很高。
A.熱的主要來源有三
(1)小行星撞擊時產生的熱能。
(2)外層質量增加使地球內層壓縮產生的熱。
(3)地球內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熱。
B.地球內部產生分層的過程
(1)原始地球是沒有成層的,是由微行星碰撞形成,岩漿海所覆蓋。
(2)原始地球構成物質中的鐵與鎳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以鐵為主的地核;
比較輕的物質浮到表層,形成地函。
(3)地球分化成層,核心密度最大,向外密度愈來愈小。微行星碰撞減
少,地表溫度下降變成固態;中心部分的熱與放射性物質放出的熱,使部分地函熔融,而較輕的物質浮到表層,形成地殼。
(4)地球內部至今尚未完全冷卻,因而造成地殼不斷發生變動。
7大氣的演化
A.地球大氣的演化可以分成以下階段
(1)剛開始時是原始大氣,原始地球表面有太陽星雲最豐富的氫和氦,這
些原始大氣因分子較輕都散逸到太空中。
(2)當地球內部溫度升高時,蘊含在地球內部的易揮發性物質以氣態形式
釋放出來,經火山噴發到地表,此時地球大氣即以水氣和二氧化碳為主。
(3)表面開始冷卻後,水氣凝結為海洋,溶解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根離子,
並和水中的鈉、鎂、鈣等離子,形成碳酸鹽沉澱物。
(4)紫外線照射水氣,分解放出氧氣。另外植物行光合作用,也釋放出氧
氣。氧氣會和水中的鐵離子作用形成氧化鐵,直到約20 億年前大氣中才開始累積氧氣。當氧氣量足夠多時,大氣中開始形成臭氧層以阻擋紫外線直射地表,保護地表的生物
B.大氣成分以氮為主,有兩個原因
(1)氮的化學性質很不活躍,不容易和其他物質化合。
(2)氮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所以它大多得以氣態形式存在於大氣中。
8海洋的演化
A.微行星碰撞減少,地表溫度下降,大氣中的水氣凝結而降雨形成原始海洋。
B.經火山噴發、風及河流搬運等輸送,將大量鈉、鎂、鈣、硫、碳、
氯等元素帶入海中。
C.海水鹽度達到現在的平衡。
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長期進行著物質的循
環及交換,彼此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可視為一個完整
的系統。
1-2 地球的歷史
1研究地球歷史的方法(相對定年的方法)
A. 疊積 定律:岩層沉積時必為 水平 沉積, 新 地層沉積在 舊 地層之上、 小 顆粒在 大 顆粒之上。
B. 截切 原理:截切者 新 ,被截切者 老 。
右圖地質事件的順序為:
頁岩層→ 砂岩層 → 礫岩層 → 斷層錯動
與岩脈侵入
(岩層較老、斷層和岩脈較新)。
例題:請以數字列出下圖中所發生地質事件的順序。
:A 礫岩形成
:B 砂岩形成
:C 礫岩形成
:A 、B 間侵蝕面形成
:B 、C 間侵蝕面形成
:現今侵蝕面形成
:逆斷層形成
:岩脈侵入
C. 化石連續 定律:利用含有同類化石岩層應屬於同一年代的原理,便可以對全世界的岩層進行時間先後的比對。
化石群對比
D.標準化石:同時代的地層中,所包含的特有化石。
標準化石的條件:(1) 演化速度快 (2) 生存期限短
(3)分布範圍廣 (4)個體數目多
(5)特徵明顯在野外易鑑定
E.指相化石:能反映當時 沉積環境 或 氣候紀錄 的化石。
指相化石的條件:(1)對於環境的變遷相當敏感 (2) 分布範圍窄
(3) 個體數目多 (4)特徵明顯易辨認
例如:造礁珊瑚(生長在溫暖淺海含砂量少的環境)。
2研究地球歷史的方法(絕對定年的方法)
十九世紀末,發現放射性元素會衰變的性質可推算事件發生的時間。放射性同位素會釋放出粒子,從原來的 母元素 ,衰變成新的 子元素 。當母元素衰變到剩下一半時,所需的時間稱為 半衰期 。
隨著時間的增加: 母元素 越來越少, 子元素 越來越多。
用放射性定年可以偵測到 10 個半衰期以內的年代,這些放射性元素的放射速率 穩定 ,不受 溫度 、 壓力 、 其他因素 的影響。 總原子數0=100N N 母 N 子 :N N 母子 N
母/0N 經過1個半衰期 50 50 1 : 1 (1/2)1
經過2個半衰期 25 75 1 : 3 (1/2)2
經過3個半衰期 12.5
87.5 1 : 7 (1/2)3
N 0: 原子數 N :經t 時間後剩餘之原子數
m 0: 總質量 m :經t 時間後剩餘之總質量
R 0: 放射強度 R :經t 時間後剩餘之放射強度
T : 半衰期 t :化合物存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