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晋灵公不君》教案

合集下载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教案标题:晋灵公不君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2. 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2. 理解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3. 运用历史知识和批判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准备:1. 教材:包含晋灵公不君相关内容的历史教科书或参考书;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晋灵公的画像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晋灵公有了解吗?他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君主?请简单介绍一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和生平经历,包括他的统治时期、国家状况等;2. 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如他的荒淫无道、纵容奢侈等;3. 解释晋灵公不君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如导致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3. 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2.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重要信息;3.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解释。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晋灵公不君的文章;2. 提醒学生要包括晋灵公的历史背景、不君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3. 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展示他们的观点和思考;2. 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强调历史教训;3. 提醒学生历史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晋灵公时期的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探讨晋灵公不君的合理性和历史评价;3.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类似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晋灵公不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尊重君王、忠诚为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晋灵公不君》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掌握《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2)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晋灵公不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

(2)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选择课后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了解《左传》的其他经典故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

2. 选择一篇《左传》的其他故事,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一个人物的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到君主的责任与担当。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晋灵公的为君之道,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评价晋灵公的行为。

(2)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这部作品,以及《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君道”?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晋灵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其行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晋灵公的为君之道。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分析晋灵公的行为,以及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君臣之道,尊重礼仪。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晋灵公的分析评价文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君臣之道、道德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 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

4.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意义。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翻译2. 人物分析和讨论3. 文学特点解析4.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5. 课后作业布置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翻译2. 人物性格的分析和评价3. 文学特点的识别和应用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2.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和参考译文2. 相关历史资料和参考书籍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单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 引发学生对晋灵公不君故事的兴趣。

二、课文朗读和翻译(15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3. 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人物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赵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人物的分析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角度评价人物形象。

四、文学特点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学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文言文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技巧。

五、相关历史背景介绍(5分钟)1. 教师简述晋灵公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学生了解晋灵公和赵盾的历史地位和关系。

3. 教师强调历史背景对理解课文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翻译、人物分析和讨论、文学特点解析以及历史背景介绍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晋灵公不君》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翻译技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024年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2024年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师板书字词)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第一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④反不讨贼反-返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3)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探讨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3)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的运用;(3)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并进行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2)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演;(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2)讨论君主如何成为明君,为人民谋福祉;(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要词汇和成语;2. 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写一篇小短文;3. 深入研究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准备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的运用能力;4. 学生在合作探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5. 学生对古代君主政治智慧的思考和分析。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2)了解《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4)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忠诚、敬业、正直等传统美德;(2)认识历史教训,培养爱国情怀;(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道义,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晋灵公不君》全文;(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3)分析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4)领会文章所传达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中较为复杂的文言句子和句式;(2)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背后的含义;(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炼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引出《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出生僻的字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深入解读文本。

5. 欣赏与感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引导学生领会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全文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2. 学生对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文学特色的分析能力;4.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文本所学的能力和价值观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提高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例,深入剖析文本内涵。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史实。

(2)通过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认识君主道德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晋灵公不君为例,探讨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3)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认识晋灵公不君的严重后果。

(2)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国家治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和史实。

(2)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分析。

(3)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认识君主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史实。

(2)准备案例分析材料,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3)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历史知识,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晋灵公不君的史实,分析其原因。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晋灵公不君为例,探讨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指导。

3. 总结与反思:(1)总结晋灵公不君的教训,强调君主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治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五、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史实。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君主的道德品质,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晋灵公的生平简介。

2. 文章内容梳理:《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重要事件。

3. 文章主题分析:探讨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思考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晋灵公的生平事迹、《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学难点: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与晋灵公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准备一些关于晋灵公和其他历史君主的图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对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在历史上的地位。

2. 讲解文章内容:详细讲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展开讨论。

4.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强调君主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翻译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教学内容:第一章:课文导入1. 介绍《左传》的背景和地位。

2. 简要介绍晋灵公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解析1.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2. 解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三章:词汇学习1. 列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2. 让学生通过造句的方式巩固词汇的使用。

第四章:句子分析1.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解释句子的含义。

2. 让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句子仿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章:文章翻译与讨论1. 让学生独立翻译文章,对照原文进行检查和纠正。

2. 讨论文章的主旨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句子和词汇的解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翻译成果:评估学生的文章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2. 相关注释资料: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

3. 翻译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参考翻译,供学生对比和学习。

教学安排:1. 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90分钟。

2. 第一章:2课时3. 第二章:2课时4. 第三章:1课时5. 第四章:1课时6. 第五章:2课时第六章:文本背景与历史脉络1. 深入探讨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政治环境及时代特点。

2. 分析《左传》作为史书的史料价值,以及《晋灵公不君》篇章在其中的地位。

第七章:文学特色分析1. 引导学生欣赏《晋灵公不君》的文学表达,如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等。

2.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晋灵公不君》在《左传》中的独特性及其文学成就。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第一章:晋灵公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的生平背景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理解晋灵公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成就。

探讨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晋灵公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晋灵公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扩张。

晋灵公的统治成就和问题。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生平。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的政治和军事成就。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晋灵公的统治特点。

第二章:晋灵公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分析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探讨晋灵公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及其原因。

2.2 教学内容晋灵公政治改革的起因和动机。

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影响和评价。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政治改革的背景。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估晋灵公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

第三章:晋灵公的军事成就3.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分析晋灵公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的特色。

探讨晋灵公军事成就对国家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晋灵公参与的军事战役和战争。

晋灵公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的分析。

晋灵公军事成就的评价和影响。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军事成就。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的特点。

进行战争模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晋灵公的军事成就。

第四章:晋灵公的统治特点4.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和风格。

分析晋灵公的统治手段和政策。

探讨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对国家的影响和评价。

4.2 教学内容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和风格描述。

晋灵公的统治手段和政策分析。

晋灵公的统治特点的评价和影响。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统治特点。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的统治手段和政策。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晋灵公的统治特点。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第一章:《晋灵公不君》的背景与文化价值1.1 教学目标了解《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

分析《晋灵公不君》在经典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1.2 教学重点《左传》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晋灵公不君》反映的政治哲学与道德思想。

1.3 教学难点古代礼制与君臣关系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中人物性格分析及与现代价值的对接。

1.4 教学准备《左传》原著或选读本。

相关历史资料及学术论文。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引入《左传》的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经典的兴趣。

1.5.2 主体内容详细解读《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分析晋灵公、赵盾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行为背后的文化含义。

1.5.3 讨论与拓展组织学生讨论《晋灵公不君》中反映的道德与政治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5.4 总结总结《晋灵公不君》的文化价值及其在经典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文本细读-情节与人物2.1 教学目标掌握《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

深入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2.2 教学重点晋灵公的不君之行及其后果。

赵盾的忠诚与悲剧命运。

2.3 教学难点文中复杂的情感关系和人物心理。

人物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分析。

2.4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

相关人物分析资料。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对文本情节的深入探讨。

2.5.2 主体内容细读课文,分析晋灵公与赵盾的人物形象。

讨论人物行为及其性格发展对故事走向的影响。

2.5.3 讨论与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视角审视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2.5.4 总结总结文中人物的特点及其对整体故事的作用。

第三章:礼制与政治-《晋灵公不君》的时代背景3.1 教学目标理解古代礼制在《晋灵公不君》中的重要性。

探讨礼制与政治制度在故事反映的时代背景下的关联。

3.2 教学重点古代礼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政治中的运用。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晋灵公的形象特点。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学会运用历史知识,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部分难句的翻译。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方法,如字词注释、句子分析等。

3.合作探讨晋灵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课文中的故事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你从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分析晋灵公的形象特点,如奢侈、残忍、昏庸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不君”、“献媚”等。

5.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经典案例,如晋灵公杀赵盾、献媚等,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美德。

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4.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五、教学延伸1.组织文言文阅读小组,定期开展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水平。

2.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能够概括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通过思考探究,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2)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概括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的深入分析。

(2)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的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有深入了解。

(2)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2. 学生准备:(1)预习《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3)准备思考问题和观点,以便参与讨论和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对《晋灵公不君》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历史知识,为学习做好准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4. 思考探究:(1)学生思考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探究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2)学生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并反思其对现实的意义。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晋灵公不君》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晋灵公不君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简介《左传》《史记》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宣子田于首山田-畋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反不讨贼反-返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第一段,生质疑,师生释疑。

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提示: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残暴,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提示: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故事情节;(2)分析晋灵公、赵盾、屠岸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有的道德品质;(3)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左传》中“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2)晋灵公、赵盾、屠岸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3)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2)对人物性格的分析;(3)历史事件的认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及地位;(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晋灵公为什么不君?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翻译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赵盾、屠岸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对比晋灵公与其他君主的行为举止;(2)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影响。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3. 针对不同学生,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晋灵公不君的原因;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晋灵公与其他君主的行为差异;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晋灵公不君故事的感悟和启示;4. 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晋灵公不君》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讲述了晋灵公不尊礼法,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礼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了解古代礼法制度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运用文言文翻译技巧,准确理解课文含义;(3)学会分析古代历史人物形象,概括作者的观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礼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第二章:课文翻译2.1 课文概述《晋灵公不君》讲述了晋灵公不尊礼法,宠信奸臣,残害忠良,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最终被赵盾等忠臣废黜的故事。

2.2 课文翻译(1)晋灵公不君,多杀无辜,荒淫无度,百姓苦之。

(2)赵盾入谏,灵公不听,反信宠臣,疏远忠良。

(3)灵公宠信宦官,夺权篡位,国家大乱。

(4)赵盾等忠臣,废黜灵公,另立新君,国家得以安宁。

第三章:重点词语解析3.1 课文中的重点实词(1)君:国君,此处指晋灵公;(2)谏:劝谏,此处指赵盾劝谏晋灵公;(3)宠臣:受国君宠信的大臣,此处指晋灵公宠信的宦官;(4)宦官:宫廷中的太监,此处指晋灵公宠信的宦官。

3.2 课文中的重点虚词(1)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表示手段或方式;(3)其:代词,指代晋灵公;(4)则: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第四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常识4.1 历史背景《晋灵公不君》发生在春秋时期,这是一个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时期。

晋灵公是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不尊礼法,荒淫无度,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最终被废黜。

4.2 文化常识(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春秋》的三传之一,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史官左丘明;(2)礼法:古代中国一种社会规范,强调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以及言行举止的规范。

如何教《晋灵公不君》一课

如何教《晋灵公不君》一课

如何教《晋灵公不君》一课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晋灵公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晋灵公的形象,理解其不君之道及其带来的后果。

3.探讨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晋灵公的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道德观念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联系已学过的《左传》文章,让学生简要回顾《左传》的背景和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左传》中记载了哪些关于晋国君主的故事吗?第二环节:课文讲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2.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如“不君之道”、“土木之变”等。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谈谈晋灵公的形象,他为什么被称为“不君”?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四环节:深入分析1.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晋灵公不君之道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3.教师进一步提问:这篇文章给我们传达了什么道德观念?第五环节:课后作业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要关注历史人物的故事,从中汲取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晋灵公不君》,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晋灵公的形象和不君之道。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看法,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故事,从中汲取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课文讲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2.教师讲解:“灵公不君”的意思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不君”意味着晋灵公没有做到一个君主应有的责任和道德标准。

3.教师进一步讲解:“土木之变”具体指的是什么?学生疑惑,教师解答:这是指晋灵公大兴土木,建造宫室楼台,劳民伤财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晋灵公不君》教案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本人对现当代小说阅读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进行了创新式教学方式的尝试。

下面是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晋灵公不君
一、导入:
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简介《左传》《史记》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
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反不讨贼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
读第一段,生质疑,师生释疑。

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残暴,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

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

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

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

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

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

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

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

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

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

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

这是其“博”。

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

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

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

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

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

预提于前,补缀于后。

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

神妙不测,几于化工。

其法莫备于《左氏》。

”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赋税。

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

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

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

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