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一、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含义1.制造系统制造系统是制造过程及其所涉及的硬件、软件和人员所组成的一个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或半成品的输入/输出系统,它涉及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加工过程、装配、运输、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及回收处理等)的全过程或部分环节。

其中,硬件包括厂房、生产设备、工具、刀具、计算机及网络等;软件包括制造理论、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和制造方法等)、管理方法、制造信息及其有关的软件系统等;制造资源包括狭义制造资源和广义制造资源;狭义制造资源主要指物能资源,包括原材料、坯件、半成品、能源等;广义制造资源还包括硬件、软件、人员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传统手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孤岛、集成制造、并行工程和敏捷制造等几个阶段。

2.模型与仿真模型是对真实对象和真实关系中那些有用的和让人感兴趣的特性的抽象,是对系统某些本质方面的描述。

它以各种可用的形式描述被研究系统的信息。

系统模型并不是对真实系统的完全复现,而是对系统的抽象,而仿真是通过对模型的实验以达到研究系统的目的,当制造系统尚未建立或者研究时间长成本高以及从安全性考虑我们有必要对制造系统预先进行建模并仿真以确定系统的最佳结构和配置方案、防止较大的经济损失、确定合理高效的作业计划,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模型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模与仿真应用领域的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相关的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利用模型参与已有或设想的制造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设计、加工生产、试验、运行、评估、维护、和报废(全生命周期)活动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二、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及类型1.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1600—194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建模仿真主要是在物理科学基础上的建模;20世纪4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建模仿真技术开始飞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模仿真开始应用与航空领域;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工业控制过程中的仿真;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大系统仿真。

建模心得体会

建模心得体会

建模心得体会在我学习建模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建模的重要性和价值。

建模是将现实世界的事物抽象化、形象化的过程,通过建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建模需要全面、准确地了解问题。

在开始建模之前,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了解问题的背景、目标和约束条件。

只有对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建模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在进行建模之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在后期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错误。

其次,建模需要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工具。

在建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建模,如UML、数据流图等。

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提高建模的效率和质量。

在我学习建模的过程中,我尝试了不同的建模方法和工具,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最适合的方法和工具。

这让我意识到,在建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建模工作。

另外,建模需要注重模型的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

一个好的模型应该能够清晰地表达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便于他人理解和维护。

在建模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设计清晰、简洁的模型,如何使用适当的符号和标记来表示模型的各个部分。

在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好的模型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问题,还能够让他人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因此,注重模型的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建模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

在建模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建模技能。

在我学习建模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建模能力。

因此,我认为建模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建模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建模,我深刻体会到了建模的重要性和价值。

建模是将现实世界的事物抽象化、形象化的过程,通过建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建模大厂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篇)

建模大厂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发展,建模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有幸参加了某知名建模大厂的课程培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建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培训背景本次培训是由某知名建模大厂举办的,旨在为广大学员提供一次全面、系统的建模技术学习机会。

培训课程涵盖了建模的基本理论、实践操作以及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学员掌握建模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培训内容1. 建模基本理论培训课程首先介绍了建模的基本理论,包括建模的目的、原则、方法等。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建模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为决策提供依据。

建模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

建模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建模、系统建模、仿真建模等。

2. 建模软件操作培训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建模软件的基本操作。

以某知名建模软件为例,我们学习了如何创建模型、编辑模型、分析模型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软件的基本功能,为后续的建模实践打下了基础。

3. 建模实践案例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建模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培训课程安排了多个实践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建模问题,通过分析案例,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建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 行业应用培训课程还介绍了建模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金融、医疗、制造、能源等。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建模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建模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三、培训心得1. 建模技术的重要性通过本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建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建模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系统,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建模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建模软件的实用性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多种建模软件的基本操作。

这些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能够帮助我们快速、高效地完成建模任务。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建模软件的基本功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实践案例的启发培训课程中的实践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2024年仿真机学习心得专题

2024年仿真机学习心得专题

2024年仿真机学习心得专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仿真技术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中仿真机作为仿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在2024年开始学习仿真机这一专业,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仿真机的重要性和优势。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仿真机过程中的心得和收获。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和学院对我学习仿真机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

在给予我理论知识的同时,他们也注重培养我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使得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学习仿真机的过程中,我首先了解了仿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仿真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模拟和预测实际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仿真机作为仿真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模拟和控制各种物理和环境条件,为仿真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支持。

接着,我学习了仿真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仿真机一般由计算机、控制系统、执行机构和感知系统等组成。

计算机作为仿真机的大脑,负责处理和分析仿真数据,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执行机构则根据控制信号实现系统的模拟和调节,感知系统用于获取系统的状态和环境信息。

这些部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仿真任务。

在实践中,我学习了如何使用仿真机进行仿真实验和数据分析。

通过编写程序和设定参数,我可以在仿真机上模拟各种实际情境,并观察和分析仿真结果。

仿真机可以提供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使得仿真实验更加真实和可靠。

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我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仿真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仿真机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自动化控制等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军事模拟、医学仿真、虚拟现实等领域。

仿真机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减少成本和风险,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通过学习仿真机,我深刻体会到了仿真技术的重要性和优势。

基于工业工程的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

基于工业工程的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

基于工业工程的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制造系统是当今工业领域的热门话题,其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性。

在实际应用中,建模与仿真是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优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基于工业工程的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旨在提供一种全面且深入的分析。

一、智能制造系统建模智能制造系统建模是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抽象和描述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理解和优化生产系统的运作。

在工业工程领域中,有许多建模方法可供选择,如离散事件建模、连续系统建模、面向代理的建模等。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

1. 离散事件建模离散事件建模是将生产系统中的事件抽象成离散的状态转换,通过事件的顺序和时间推进来描述系统的运作。

这种建模方法适用于具有离散事件和决策的系统,如流水线生产、物流运输等。

通过离散事件建模,可以定量评估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生产能力、等待时间、工作效率等。

2. 连续系统建模连续系统建模是将生产系统中的参数和变量表示为连续的函数或方程,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这种建模方法适用于涉及连续过程和物流的系统,如化工生产、供应链等。

通过连续系统建模,可以优化系统的参数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3. 面向代理的建模面向代理的建模是将生产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抽象成独立的代理,通过模拟代理之间的互动来描述整个系统的行为。

这种建模方法适用于多智能体系统中的智能制造系统,如机器人协作、自动化装配等。

通过面向代理的建模,可以研究不同代理的行为和决策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智能制造系统仿真智能制造系统仿真是通过建模方法来模拟和观察系统的运作,以评估不同策略和决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仿真可以帮助工程师和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改进生产系统,减少风险和成本。

1. 离散事件仿真离散事件仿真是通过运行离散事件模型来模拟生产系统中的事件和决策。

仿真过程中,可以观察系统的各种指标,如生产率、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等。

仿真机学习心得专题

仿真机学习心得专题

仿真机学习心得专题近年来,仿真机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仿真机学习是通过仿真技术对真实场景进行模拟和模仿,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体验和操作。

在仿真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面临各种不同的情境和挑战,通过实践和反思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我参与仿真机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优势和特点。

首先,仿真机学习可以提供高度还原的真实场景。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往往只能通过听讲、看书的方式来获得知识,无法真正地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

而在仿真机学习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到虚拟环境中,亲自操作和实践,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学习内容。

例如,在医学领域的仿真机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手术来练习操作技能,而不用直接面对真实的病人。

这种高度还原的真实场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仿真机学习可以提供安全和风险控制的学习环境。

在一些特殊的学习场景中,学生可能会面临一些风险和危险。

而通过仿真机学习,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练习和实践,不会造成任何实际上的伤害。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还可以减少因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例如,在航空领域的仿真机学习中,飞行员可以通过模拟飞行来熟悉飞行操作和应对紧急情况,提高应对风险和危险的能力。

再次,仿真机学习可以提供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往往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教学计划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

而在仿真机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调整学习进度和深度。

例如,在汽车驾驶领域的仿真机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难度,自由探索和学习驾驶技能。

这种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最后,仿真机学习可以提供实践和反思的机会。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往往只能通过纸上谈兵的方式来获得知识,无法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流水线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心得体会

流水线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心得体会

流水线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心得体会这次实验是关于一个流水线生产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我们选择的题目是:两种数据结构比较。

首先老师讲解了数据结构方面的知识,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树状的结构,有三级节点:根、子节点和叶子节点。

而它们之间又存在很多联系,通过结点可以到达其他结点,同时还需要记住节点的初始化值,这样才能继续后面的运算,最终得出结果。

对于叶子节点也要求至少有两条边和相应的值,通常叶子节点只要有一条边就够了。

然后给我们看了一些数据结构的代码。

对这些代码做了大概的了解,并学习一下算法在计算机中的具体实现,如栈、队列等。

当老师提出问题“一个包含有1000个数字的十进制数据怎么表示”,让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某些变量的取值,我想到用二维数组,再通过移动指针来完成任务。

虽然我没有真正去写代码去实现,但是在小组讨论时却积极发言参加讨论,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其次,我主要掌握了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常见算法的使用。

如栈、队列等,它们都是线性表的抽象,利用抽象性减少线性表的复杂度;还要熟练地掌握顺序查找和二分查找。

数据结构是程序设计的基础,为我今后的程序设计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算法比赛的视频。

老师讲述的那些算法并不难,每一步都非常简单明白,几乎是一眼便可以看懂。

这样的编程语言使我更加期待这门课程。

在看完那些算法的视频之后,我开始对算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同时尝试将算法作用到具体的问题中。

有的时候思路确定之后就容易多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会被我克服掉,剩下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了。

尽管算法还没有经过实际操作,我觉得它已经有了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希望自己能在这个领域有所收获!另外,我认为数据结构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严谨的思维逻辑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你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而且能将其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来。

可以帮助人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抓住事物的规律,找到捷径。

其实计算机的世界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切全部由电脑控制着。

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阅读笔记

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阅读笔记

《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二、智能制造系统基本概念 (5)2.1 智能制造系统的定义 (6)2.2 智能制造系统的组成 (8)2.3 智能制造系统的功能 (9)三、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方法 (10)3.1 建模方法 (12)3.2 仿真方法 (13)四、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关键技术 (15)4.1 预测模型 (16)4.2 决策模型 (18)4.3 优化模型 (19)五、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应用案例 (20)5.1 案例一 (21)5.2 案例二 (22)六、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23)七、结论与展望 (25)7.1 主要结论 (26)7.2 研究展望 (27)一、内容概要《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一书对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相关概念、方法、技术和应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书中首先概述了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建模与仿真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建模与仿真的关键技术。

书中详细讨论了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各个环节,包括系统建模、仿真模型开发、仿真验证与优化等。

还介绍了智能制造系统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仿真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案例。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关的建模与仿真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智能制造系统中,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旨在通过对制造过程进行建模和仿真,实现对制造系统的优化设计、性能分析和故障诊断。

深入研究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通过对制造过程的建模和仿真,可以更好地理解制造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从而为制造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5篇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5篇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5篇第一篇: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一、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含义1.制造系统制造系统是制造过程及其所涉及的硬件、软件和人员所组成的一个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或半成品的输入/输出系统,它涉及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加工过程、装配、运输、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及回收处理等)的全过程或部分环节。

其中,硬件包括厂房、生产设备、工具、刀具、计算机及网络等;软件包括制造理论、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和制造方法等)、管理方法、制造信息及其有关的软件系统等;制造资源包括狭义制造资源和广义制造资源;狭义制造资源主要指物能资源,包括原材料、坯件、半成品、能源等;广义制造资源还包括硬件、软件、人员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传统手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孤岛、集成制造、并行工程和敏捷制造等几个阶段。

2.模型与仿真模型是对真实对象和真实关系中那些有用的和让人感兴趣的特性的抽象,是对系统某些本质方面的描述。

它以各种可用的形式描述被研究系统的信息。

系统模型并不是对真实系统的完全复现,而是对系统的抽象,而仿真是通过对模型的实验以达到研究系统的目的,当制造系统尚未建立或者研究时间长成本高以及从安全性考虑我们有必要对制造系统预先进行建模并仿真以确定系统的最佳结构和配置方案、防止较大的经济损失、确定合理高效的作业计划,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模型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模与仿真应用领域的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相关的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利用模型参与已有或设想的制造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设计、加工生产、试验、运行、评估、维护、和报废(全生命周期)活动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二、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及类型1.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1600—194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建模仿真主要是在物理科学基础上的建模;20世纪4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建模仿真技术开始飞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模仿真开始应用与航空领域;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工业控制过程中的仿真;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大系统仿真。

专业建模课程心得体会(2篇)

专业建模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从我接触到专业建模课程以来,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建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建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把握。

以下是我对专业建模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建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专业建模课程中,我首先学习了建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建模是一种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建模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客观世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建模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结构原理、功能原理、信息原理和演化原理。

这些原理为我们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建模的方法和技巧在专业建模课程中,我学习了多种建模方法和技巧,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1. 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一种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方法。

线性规划广泛应用于生产计划、运输调度、资源分配等领域。

2. 非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是线性规划的推广,适用于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为非线性函数的情况。

非线性规划在经济学、工程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 整数规划:整数规划是一种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求整数目标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方法。

整数规划在物流、库存管理、项目选择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4. 动态规划:动态规划是一种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子问题,并利用子问题的解来构建原问题的解的方法。

动态规划在优化控制、路径规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5. 随机规划:随机规划是一种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求期望目标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方法。

随机规划在金融、保险、运筹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三、建模在实际中的应用在专业建模课程中,我学习了建模在实际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决策:通过建模,我们可以对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进行优化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项目评估:建模可以帮助我们对项目进行评估,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建模师培训课程心得体会(2篇)

建模师培训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作为一名热爱三维建模的初学者,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建模师培训课程。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习了三维建模的基础知识,还掌握了多种建模软件的使用技巧。

以下是我在培训课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三维建模的基本理论、建模软件的使用技巧、实战案例等多个方面。

在课程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1. 基本理论:课程首先介绍了三维建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让我对三维建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建模软件:课程讲解了多种建模软件,如3ds Max、Maya、ZBrush等,让我掌握了不同软件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实战案例:通过分析实战案例,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了自己的建模能力。

二、授课方式灵活,互动性强本次培训课程的授课方式灵活,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操作,使我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趣。

同时,授课老师注重与学生互动,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使我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 理论讲解:授课老师采用PPT、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理论讲解,使我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2. 实践操作:课程安排了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让我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提高自己的建模技能。

3. 互动交流:授课老师鼓励学员提问,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使我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三、结识良师益友,拓宽人脉在培训课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

通过交流互动,我拓宽了人脉,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 互相学习:在课程中,我向其他学员请教问题,同时也会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们,共同进步。

2. 拓展人脉:通过参加培训课程,我结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 职业发展:在培训课程中,我了解到了三维建模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了参考。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知识点1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知识点1

知识点11.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了解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经济建设、新品研发、企业运作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包括:①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制造企业规划与运营中的应用,如企业选址、车间布局、生产线平衡、瓶颈分析等。

②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工程开发中的应用,如三峡大坝建设、机场选址、城市及区域规划、大型体育设施建设等。

③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制中的应用,如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军用及民用飞机研制、高铁列车开发、汽车产品研制等。

④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社会服务系统中的作用,如商业服务企业选址、医院选址与布局、商业设施的布局规划、游乐设施规划布局、公交线路布点及班次优化等。

⑤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如物流企业选址、配送中心选址与布局、物流系统规划开发、物流设备研制等。

⑥围绕具体产品(如汽车)或系统(如载人航天工程),分析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具体应用。

2.什么是系统,它有哪些特点?结合具体的制造系统、物流系统或服务系统,分析系统的组成要素、功能和边界。

3. 什么是制造系统?它有哪些特点?常见的制造系统有哪些类型?4. 什么是机械制造系统,它具有哪些特点?简要分析机械制造系统的运行过程。

5. 以机械制造系统为例,分析此类系统运作的基本特点,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哪些交互作用?6.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为例,分析此类系统中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涵盖的内容。

7. 以家用电气产品(如电视机、冰箱、手机等)制造系统为例,分析此类系统在设计及运行过程可能存在的各类动态和随机性因素。

8.什么是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它们存在哪些区别。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分别具有哪些特点。

9.分析系统、模型与仿真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系统而言,建模与仿真技术具有哪些作用?10.对制造系统而言,哪些方法能够分析此类系统的性能,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11. 与实物试验相比,基于模型的试验具有哪些优点?12. 总体上,系统模型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简要分析每类模型的特点,并给出具体案例。

实验仿真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实验仿真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仿真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开设了实验仿真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操作,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实验仿真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

二、课程内容与收获1. 理论知识学习实验仿真课程主要包括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仿真模型构建、仿真结果分析等方面。

通过学习,我对仿真软件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仿真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

同时,我还了解了不同仿真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仿真技术打下了基础。

2. 实践操作技能在实验仿真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多个仿真实验,如电路仿真、机械系统仿真等。

通过实践操作,我掌握了以下技能:(1)熟练使用仿真软件: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MATLAB、ANSYS等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软件进行仿真实验。

(2)仿真模型构建: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仿真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构建合适的仿真模型。

(3)仿真结果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仿真结果,从结果中找出问题所在,为改进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3. 团队协作能力实验仿真课程通常需要团队合作完成。

在课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多个仿真实验,通过交流与协作,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以下是我从团队协作中得到的几点体会:(1)沟通是关键:在团队协作中,沟通至关重要。

只有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2)分工合作: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是团队协作的重要保障。

(3)互相学习:在团队中,我们要学会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课程反思与展望1. 反思在实验仿真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存在以下不足:(1)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虽然我掌握了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但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

(2)实践经验不足: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某些仿真方法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华中科技大学《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总结

华中科技大学《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总结

系统仿真:以计算机和其它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或假想的系统进行试验,并借助于专家经验知识、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决策的一门综合性和试验性学科1. 系统三要素:实体属性活动2. 仿真三要素和三活动三要素:系统模型计算机三活动:系统建模仿真建模仿真实验仿真步骤:系统建模仿真建模程序设计仿真输出分析3. 仿真分类(1)根据模型的种类:物理仿真数学仿真/计算机仿真物理-数学仿真(半实物仿真)(2)仿真时钟和实际时钟的比例:实时仿真亚实时仿真超实时仿真(3)根据系统模型的特性:连续系统仿真离散事件系统仿真4. 离散系统实体属性实体的特征用特征参数或变量表示(实体的分类实体行为的描述排队规则)事件离散事件系统由事件来驱动的(顾客到达顾客离开)活动实体在两个事件之间保持某一状态的持续过程;用于表示两个可以区分的事件之间的过程,它标志着系统状态的转移。

(顾客到达。

排队。

服务开始事件。

服务。

离开)进程由若干个有序事件及若干有序活动组成,描述包括事件及活动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及时序关系(顾客到达。

排队。

服务开始事件。

服务。

离开)5 仿真钟的推进事件调度法:选择具有最早发生时刻的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不断执行相应的事件例程固定增量时间: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T 作为仿真钟推进时的增量若该步内若无事件发生,则仿真钟再推进一个单位时间T。

该步内有若干个事件发生,则认为这些事件均发生在该步的结束时刻处理这些事件时用户必须规定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各类事件处理的优先顺序。

6 库存订货量:Q 重新订货点:RL 订货提前期:LT 订货准备时间、发出订单、供方接受订货、供方生产、产品发运、产品到达、提货、验收、入库等提前期为随机变量。

库存 5 大要素:(1)需求按需求的时间特征:连续性需求、间断性需求按需求的数量特征:确定性需求、随机性需求(2 )补充(订货)订货提前期(从订货到进货的时间)订货周期订货量(3 )库存最小库存量(安全库存)最大库存量(4 )费用订货费库存费缺货损失费生产费用(库存系统的目标: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库存费用最低)(5)存储策略tO循环策略:每隔固定时间tO补充固定库存量Q0 ,适应于需求恒定情况(定时定量)(s, S)策略:设库存余额为I, s为安全库存量,S为最大库存量(库存容量),当存储量I>s 时不补充;当存储量I Ws时,补充量Q=S-I。

2023最新-学习3d建模后的心得体会实用 3d建模优秀4篇

2023最新-学习3d建模后的心得体会实用 3d建模优秀4篇

学习3d建模后的心得体会实用3d建模优秀4篇数学建模是一个经历观察、思考、归类、抽象与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捕捉、筛选、整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与方法的产生与选择的过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学习3d建模后的心得体会实用3d建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推荐学习数学建模课程心得体会篇一一、导师融智慧与学者风范于课堂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次跟岗培训,最幸运地是遇到了一位真正的名师——刘宏伟老师。

在二十天的时间里,我们亲眼目睹了刘老师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卓有成效的工作效率;亲身感受了刘老师平易近人的处世态度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

所有这一切,凝聚成刘老师难以抗拒的人格魅力,对我们有深深的感召作用他一直在用他的真诚与关怀感动着我们,用他的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生活信条教育着我们,用她的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

她的教诲、她的叮咛、她的期望一直鼓舞着我们,相信,在我们今后的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还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刘老师不仅教学经验丰富是一位好的音乐教师,而且还是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在观课议课阶段更是让我们亲身体验刘老师有着研究性的教师风采:评课一针见血,直指问题之所在;改进意见中肯,眼光独到犀利。

她的点评都能从不同侧面捕捉教师的优点,从不同角度引领我们学习他人身上的长处,针对具体的问题很具体找到能调整的方法和策略,提出可改进的方案,中肯而又到位,在每一细节中的调拨和指导中都让我们收获很多。

而我们的团队也本着相互学习借鉴的目的彼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节课之后认真总结反思改进,无论是从理念还是教学实践都提高很快。

二、专题讲座,拓宽视野。

学习期间,几位在广东教育有影响力的专家、名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如获珍宝。

1、深圳市教研员胡樱平老师的《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与探究》的讲座。

其中胡樱平老师讲的从美国人的“务实观”我们的学科的“务实观”让我反思了一些现象,创新教学的目的旨在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作技能。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心得【模版】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心得【模版】

1.1问题描述系统由四台加工中心、五个托盘和装夹工具、一套搬运轨道和小车、一个工件装夹区组成,其布局如图1所示。

系统所包含的主要时间类别及大致时间如下: (1) 工件安装时间。

是指待加工工件装夹并固定在托盘上的时间,由于模具工件均为长方体,因此,该时间比较稳定,大约2mins 左右。

(2) 小车等待时间。

工件安装完成后,如机床都在工作状态,则小车需等待有机床完成工作后,开始运出待加工工件。

该等待时间不是固定的值,需要计算得出。

(3) 机床等待时间。

当有多个机床处于空置状态时,由于运输容量的限制,有的机床就处于空置等待状态,该状态所经历的时间,就是该机床的等待时间。

(4) 工件运出时间。

将已安装好工件的托盘,从安装区运出至数控设备。

大约2mins 。

(5) 更换托盘时间。

将设备上装载已加工好的零件的托盘与小车上装载待加工工件的托盘进行更换。

大约需要1min 。

(6) 工件运回时间。

更换托盘后,将载有已加工好的工件的托盘运回安装区,并卸载。

大约需要3mins 。

图1 系统布局图1 任务队列如表1所示,计算该队列条件下的任务总完成时间、四台设备各自的设备等待时间,绘制四台设备的工序图。

2 对任务队列进行排序优化,阐述优化的思路和方法,计算优化后的任务总完成时间、四台设备各自的设备等待时间,绘制四台设备的工序图。

1.3设计中的主要因素及系统分析在本次的设计条件中,系统中共有20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加工时间是不相等的,而且只有一套运输设备,各个设备的功能完全一致。

所以制约的加工的最大因素便是运输的制约。

按照原始的顺序,进行加工,画出原始工序图。

再对原始任务工序图进行分析,并数据计算。

计算出20个任务的总加工时间,各个设备的等待时间,小车的等待时间。

分析我们所得的数据结果,找出制约整个工序的主要问题所在,并进行改善。

在这个系统中共有20个加工时间各不相同的任务,按照顺序移动的方式来进行加工。

在分析之前我们需先进行以下假设:(1)加工开始前,五个托盘分别位于四台加工中心及装夹区;(2)小车运出至每台加工中心的时间相等,运回至每台加工中心的时间也相等。

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建模与仿真

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建模与仿真

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建模与仿真第一章引言近年来,智能制造技术以其高效、灵活和智能化的特性,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在智能制造系统中,建模与仿真技术扮演着关键角色,能够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优化,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从建模和仿真的角度,探讨智能制造系统中建模与仿真的方法与应用。

第二章智能制造系统建模2.1 智能制造系统概述在智能制造系统中,智能装备、智能控制、智能管理等子系统共同协作,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建模是实现智能制造系统全面分析和优化的基础。

智能制造系统建模旨在将实际生产过程抽象为数学模型,以便对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为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

2.2 建模方法在智能制造系统建模过程中,可以采用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两种方法。

静态建模主要是对智能制造系统的结构进行抽象和表达,以分析系统的组成和关系;动态建模则是对系统的行为和运行进行建模,以模拟和优化系统的运行过程。

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面向对象建模、Petri网建模、系统动力学建模等。

第三章智能制造系统仿真3.1 仿真概述仿真是指通过构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运行来预测和评估系统的性能、行为和效果的过程。

在智能制造系统中,仿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实验成本、加速产品开发过程,并预测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行情况。

3.2 仿真方法在智能制造系统仿真中,可以采用离散事件仿真、连续系统仿真、面向agent的仿真等方法。

离散事件仿真主要用于描述系统离散事件的发生和演化过程,连续系统仿真则适用于对系统连续变化的特性进行建模和仿真。

面向agent的仿真则是通过对智能装备、智能控制等子系统进行个体建模和仿真,以实现对系统整体性能的评估。

第四章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应用案例4.1 生产流程建模与仿真通过建立智能制造系统生产流程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可以优化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可以通过仿真评估不同生产策略下的生产吞吐量、平均等待时间等指标,以供生产决策参考。

建模感悟及心得体会(3篇)

建模感悟及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建模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建筑设计到工业制造,从游戏开发到人工智能,建模无处不在。

作为一名建模爱好者,我在学习建模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收获了许多感悟和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对建模的一些感悟及心得体会。

一、建模的起源与发展建模,顾名思义,就是将现实世界中的物体或场景,通过数学和计算机技术,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我国,建模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软件工具的发展,建模技术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二、建模的意义1. 提高设计效率:通过建模,设计师可以快速地将设计理念转化为三维模型,从而提高设计效率。

2. 优化设计方案:建模可以帮助设计师从多个角度观察和评估设计方案,从而优化设计方案。

3. 模拟与预测:建模技术可以模拟物体或场景在现实中的表现,为设计师提供预测依据。

4. 交流与协作:建模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和平台,有助于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三、建模的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首先,要掌握建模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如几何学、材料学、力学等。

2. 软件学习: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建模软件,如AutoCAD、3ds Max、Maya等,并进行深入学习。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自己的建模技能。

4. 案例分析:学习优秀案例,了解不同领域的建模技巧和经验。

四、建模的感悟1. 细节决定成败:在建模过程中,细节的处理至关重要。

一个优秀的模型,往往离不开精心的细节处理。

2. 创新是灵魂:建模需要不断创新,勇于尝试新的建模方法和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3. 团队协作:建模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是提高建模效率的关键。

4. 持之以恒:建模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建模技能。

五、建模的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建模的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

系统建模与仿真读书报告

系统建模与仿真读书报告

系统建模与仿真读书报告系统建模与仿真读书报告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是指构造动力系统的模型和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的有关复杂活动,它主要包括实际系统、模型和计算机等三个基本部分,同时考虑三个基本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建模活动和仿真活动。

1.系统、子系统与元件系统: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以下给出一种普遍能接受的定义:系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

子系统:在进行复杂系统分析与仿真研究中往往需要根据其功能或其边界条件分成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既能单独存在又能根据其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建立联系并构成大系统。

元件:系统或子系统则是由一些理想化的基本环节组成,这些环节代表了实际系统本质的物理现象并构成了系统或子系统,将系统的基本的环节理想化后,所获得的能够用数学方法表示的基本单元称作基本元件。

2.系统的分类(1)按系统的特性分类可分为工程系统和非工程系统。

(2)按照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连续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

(3)按照对系统内部特性的了解程度可分为白色系统、灰色系统和黑色系统。

(4)按照系统的物理结构和数学性质可分为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集中参数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等。

3.模型及其分类1. 模型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将系统的某一部分信息进行抽象而构成的系统替代物。

模型不是“系统地复现”,而是按研究目的的实际需要和侧重面,寻求一个便于进行系统研究的“替身”。

根据系统研究的需要,可对模型进行粗化(简化),或精化(细化),也可对模型进行分解或组合。

2. 分类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1)物理模型:又称为实物模型,它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如相似原则)对系统简化或比例缩放而得到的复制品。

(2)数学模型:一般来说,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对于实际系统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对象特有的内在规律,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通过对系统数学建模的研究可以揭示系统的内在运动和系统的动态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
一、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含义
1.制造系统制造系统是制造过程及其所涉及的硬件、软件和人员所组成的一个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或半成品的输入/输出系统,它涉及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加工过程、装配、运输、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及回收处理等)的全过程或部分环节。

其中,硬件包括厂房、生产设备、工具、刀具、计算机及网络等;软件包括制造理论、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和制造方法等)、管理方法、制造信息及其有关的软件系统等;制造资源包括狭义制造资源和广义制造资源;狭义制造资源主要指物能资源,包括原材料、坯件、半成品、能源等;广义制造资源还包括硬件、软件、人员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传统手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孤岛、集成制造、并行工程和敏捷制造等几个阶段。

2.模型与仿真模型是对真实对象和真实关系中那些有用的和让人感兴趣的特性的抽象,是对系统某些本质方面的描述。

它以各种可用的形式描述被研究系统的信息。

系统模型并不是对真实系统的完全复现,而是对系统的抽象,而仿真是通过对模型的实验以达到研究系统的目的,当制造系统尚未建立或者研究时间长成本高以及从安全性考虑我们有必要对制造系统预先进行建模并仿真以确定系统的最佳结构和配置方案、防止较大的经济损失、确定合理高效的作业计划,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模型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模与仿真应用领域的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相关的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利用模型参与已有或设想的制造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设计、加工生产、试验、运行、评估、维护、和报废(全生命周期)活动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二、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及类型
1.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1600—194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建模仿真主要是在物理科学基础上的建模;20世纪4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建模仿真技术开始飞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模仿真开始应用与航空领域;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工业控制过程中的仿真;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大系统仿真。

到70年代中期,出现了系统与仿真的结合,如用于随机网络建模的SLAM仿真系统。

在这一时期,系统仿真开始与更高级的决策结合,出现了决策支
持系统DSS;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如美国Pritsker公司TESS建模仿真系统的集成化建模与仿真环境;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模仿真开始朝着可视化建模仿真、虚拟现实仿真和分布式交互仿真的方向发展。

2.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类型:
根据模型的种类分为:
a.物理仿真:按照真实系统的物理性质构造系统的物理模型,并在物理模型上进
行实验的过程称为物理仿真。

(静态、动态,如房屋建筑模型,输送系统模型)b.
c.数学仿真:对实际系统进行抽象,并将其特性用数学关系加以描述而得到系统
的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实验的过程称为数学模型。

理论上讲,数学仿真
可以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但实际上数学模型的描述很难实现。

d.
e.半物理仿真:将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甚至实物联合起来进行实验。

(简单部分建
数学模型,复杂部分建物理模型)
根据系统模型的特性分类:
a.连续系统:指系统状态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系统。

例:电路系统、机械动力系统、
生态系统、物理和工程领域的场问题。

这类问题一般可以用微分方程来进行描
述。

b.离散系统:指系统状态在某些随机时间点上发生离散变化的系统。

如理发馆(顾
客、理发师)系统的内部状态变化是随机的,因此很难用函数形式来描述系统
内部状态的变化,更关心系统内部状态变化的统计规律。

制造和物流领域的大
多数系统属于离散事件系统。

三、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建立方法
1.基于框图的系统逻辑建模这种方法具有结构简单,可视性强的特点框图基本构成主要有:框架(表示生产活动的区域,如生产系统的生产单元、储存仓库、办公室区域)、连线、菱形框(表示生产运作的判断控制,如质量检验、设备检查、作业控制等),对于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这种方法会暴露出能力有限的缺点。

2.
3.基于petri网技术的系统仿真建模方法Petri网理论是一种基于系统运行逻辑的仿真建模方法。

最先用于控制技术,对控制的逻辑进行建模,现在逐步为生产系统的仿真建模所运用。

Petri网的基本构成主要是:库所(相当于生产系统中的仓库或在制品缓冲区)、变迁(相当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加工)、流关系(相当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计划或调度指令)。

它的优点是对系统进行逻辑上的理论分析,通过状态变量来表述系统的变化,因此可以对系统可达的状态、发生的冲突、并发等现象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但也存在系统建模较复杂,仿真运算较复杂等问题。

4.
5.基于多色集合的系统仿真建模方法俄罗斯的V.V.Pavlov教授1988年提出了多色图的概念,1995年提出了多色集合的概念,2002年提出了多色集合的体系结构。

以巴甫洛夫教授为代表的使用多色集合的表示性质的统一标准数学模型来进行系统的仿真,这些性质不取决于仿真对象的内容。

仿真系统更加具有柔性,并且很方便用于编程。

由于存在形式相同的数学模型,该方向在问题的形式化研究方面前进了一步,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该方法的一个优点,也是它在理论上的一个贡献。

现在该方向已成为了俄罗斯该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

多色集合理论是一种新的信息处理数学工具。

目前欧美国家的学者对这一理论了解较少。

对国内来说,多色集合理论既是一新的,又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信息处理数学工具。

由于诞生时间不长,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空间很大。

6.
7.基于flexsim的系统建模仿真Flexsim是一款实时三维仿真软件,它是一款完全面向对象的仿真软件。

运用Flexsim系统仿真软件,可以在计算机内建立研究对象的系统三维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各种系统分析和工程验证,最终获得优化设计和改造方案。

目前,Flexsim软件已经在制造及物流领域里成功地进行了多种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如配送中心的拣选仿真、仓库出入库的仿真、产品仓库分拣仿真、生产物流系统仿真、集装箱码头仿真和机场物流仿真等。

四、
五、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意义
当今的制造系统是集现代机械制造、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工程于一体的综合应用,由于它技术复杂、投资巨大,采用建造实体系统进行研究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在制造系统的设计阶段,通过仿真可以选择系统的最佳结构和配置方案,以保证系统既能完成预定的设计要求
又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性、柔性和可靠性,又能有效防止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制造过程阶段,通过仿真可以预测系统在不同调度下的性能,以确定合理的、高效的作业计划,找出系统的“瓶颈”环节,从而能充分发挥制造系统的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在仿真中,建模是关键。

模型是进行仿真的基础,仿真主要是对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验。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在分析产品制造中所涉及的模型,以模型分类为基础描述仿真的内容。

就产品制造中所涉及的模型大致可分为三类:产品模型、制造系统模型和开发(包括设计、制造和测试)过程模型。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产品模型是所有活动的目的和中心,制造系统模型则是产品开发受到的各种约束,开发模型是产品开发的使能器,也是对产品开发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基础。

当今,产品模型已从二维工程图到三维实体几何造型。

针对三维产品集成定义模型,人们可以对产品进行物理性能、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方面的仿真。

通过引入并行工程,使得产品自设计开始就涉及到产品的概念设计到消亡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里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作业调度和用户需求。

开发过程的仿真已从起初的加工对象在加工过程的仿真转移到对整个制造过程的建模和仿真,仿真内容包括控制策略、库存水平、负载能力等。

随着并行工程的应用,使得人们将注意力从单纯的制造过程转移到设计过程方面来,更加注重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的一体化。

通过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实现信息共享,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CAD、CAM、STEP、MRPII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管理软件系统,可高效率地在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工艺、供销和管理部门之间,在各车间以及各生产设备之间,在集团内的各企业之间乃至企业与用户之间充分地、及时地沟通各类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企业系统内各环节、各部门的高度协调,以确保企业实现最优整体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