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病理
原发性肝癌病例讨论
• 病例介绍 • 病例分析 • 病例讨论 • 病例总结
目录
CONTENTS
01 病例介绍
CHAPTER
患者基本信息
01
患者姓名:张 三
02
年龄:52岁
性别:男
03
04
籍贯:中国
病情概述
症状: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下降 病程:3个月 诊断:原发性肝癌,肝右叶占位性病变
提高警惕
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肝癌的警惕性,特别是对于有 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肝癌筛查。
并发症预防
对于肝癌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 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ABCD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随访意识
加强患者的随访意识,提高随访率,以便及时发 现复发和转移。
诊疗过程
检查
腹部CT、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
治疗
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02 病例分析C来自APTER病理类型与分期
病理类型
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 合型肝癌。其中,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原发性肝癌 的80%-90%。
分期
肝癌的分期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数量、侵犯范围等因素进 行评估。常用的分期标准有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和美 国癌症联合会肝癌分期系统。
治疗方案与效果评估
治疗方案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 局部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疗和药物 治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 者的病情、肝功能状况和全身情况。
VS
效果评估
治疗效果的评估主要依据肿瘤大小、数量 、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以及患者症状的 改善程度。常用的评估标准包括影像学评 估、肝功能评估和生存期评估等。
病理学 (必备)原发性肝癌
肝胆疾病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病理学系 王建伟
Disease of the Liver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病因
✓病毒性肝炎与肝癌 :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密切,其次丙型肝炎 ✓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与肝癌之间有密切关系,其中以坏 死性肝硬化为最多,酒精性肝硬化次之 ✓真菌及其毒素:黄曲霉菌、青霉菌、杂色曲霉菌等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组织学类型
肝细胞癌 胆管癌 混合性肝癌
肉眼类型
早期肝癌(小肝癌)φ<3cm或结 节数目为2个,其直径之和<3cm
中晚期肝癌 巨块型 多结节型 弥漫型
原发性肝癌
巨块型
体积巨大,圆形,右叶多见。切面中心部常有出血、坏 死。瘤体周围常有多少不一的卫星状癌结节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多结节型
最常见,通常合并 有肝硬化。癌结节 散在,圆形或椭圆 形,大小不等,
原发性肝癌
弥漫型
癌组织弥散于肝内,结节不明显,常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 较少见。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组织学特点:
癌细胞多角形,胞浆丰富,嗜酸性, 核大,核仁清楚,似正常肝细胞. 细胞排列呈条索状(索状型)、腺管样 (假腺管形)或实性团块状(实体形). 少见的有小细胞型、硬化型等. 血窦丰富, 可分泌胆汁, 细胞常有脂 变. HBsAg+,AFP+,CEA+
AFP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胆管细胞癌
肝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分子标志物
肝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分子标志物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分子标志物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一、肝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大类。
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组织的癌症,包括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其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呈现多形性、异型性增生和浸润性生长等。
胆管细胞癌则来源于肝内外胆管上皮细胞,其病理特征包括胆管样结构的形成和弥漫性浸润生长。
肝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还包括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肿瘤的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和分化程度来进行评估的,一般分为I到IV级,分级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肿瘤的分期则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来评估肿瘤的扩散程度,常用的分期系统包括TNM分期和Barcelona分期。
二、肝癌的分子标志物肝癌的分子标志物是指在肝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特定分子,可以通过检测这些分子的表达水平来辅助肝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肝癌分子标志物:1. AFP(α-胎球蛋白):AFP是最常用的肝癌标志物之一,其在肝癌细胞中高度表达。
AFP的升高与肝癌的存在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用于肝癌的筛查、诊断和预后评估。
2. P53蛋白:P53蛋白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产物,其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在肝癌中,P53基因常发生突变,导致P53蛋白的异常表达。
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评估肝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3.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在肝癌中高度表达。
VEGF的高表达与肝癌的血管生成和转移有关,可以作为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和靶向治疗的标志物。
4. mi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核苷酸的小分子RNA,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
在肝癌中,一些miRNA的表达发生变化,参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病理学-原发性肝癌
症状: 无明显临床表现. 诊断: AFP等特殊检查.
预后: 较好.
(2)中、晚期肝癌:分三个类型
巨块型 结节型 弥漫型
巨块型肝癌
*肿瘤为巨大肿块,直径常大于10cm, 多 位于一叶, 中心常有坏死出血。 *癌周常有卫星状癌结节。 *较少合并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
(一)组织来源:
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二)临床情况:
多见中年以上男性; 早期无症状,晚期肝大、肝区痛、消瘦等; 部分病人AFP升高。
(三)病理变化:
1、大体类型: (1)早期肝癌(小肝癌): 标准:瘤块直径<3cm,少于2个瘤结节.
脉分枝在肝内形成自身转移。 ②肝外转移:常见于肺、肾上腺、脑、骨等
处。 2、淋巴道转移:肝门淋巴结、上腹部淋巴
结、腹膜后淋巴结。 3、种植性转移:种植到腹膜和卵巢表面。
肝癌肝内转移
(五)病因:
1、病毒性肝炎: 2、肝硬化: 3、黄曲霉毒素: 4、亚硝胺类化合物: 5、华支睾吸虫
多结节型肝癌
*最常见。肿瘤为多个大小不等的 癌结节,散在分布。 *常合并有较严重的肝硬变。 *易侵犯门静脉分枝,形成癌栓。
弥漫型:少见
特点①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小、弥漫分布。 ②常合并肝硬变。 ③肝脏多不增大。
2、镜下类型:分三个类型 肝细胞癌 胆管上皮癌 混合性肝癌
(四)转移和扩散:
1、血道转移:早期可通过血道转移 ①肝内转移:早期发生, 癌细胞常沿门静
原发性肝癌病理
一、大体分型(一)巨块型,较多见,呈单独巨块或由多数结节融合而成的巨块,多呈圆型,直径在10 厘米以上。
质硬,呈膨胀性生长,癌块周围的肝组织常被挤压,形成假包膜,此型易液化、坏死及出血,故常出现肝破裂,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
(二)结节型,最多见,有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结节多在肝右叶,与周围肝组织的分界不如巨块型清楚,常伴有肝硬化。
当癌结节的直径或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W5厘米时称小肝癌。
其特点为癌块体积小,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切面呈分叶状结构。
生长相对缓慢。
(三)弥漫型,最少见,有米粒至黄豆大的癌结节散布全肝,肝脏肿大不显著,甚至反可缩小,患者往往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二、组织分型(一)肝细胞型最为多见,癌细胞由肝细胞发展而来,呈多角形排列成巢状或索状,在巢或索间有丰富的血窦、而无间质成份。
癌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丰富、有向血窦内生长的趋势。
(二)胆管细胞型较少见,癌细胞由胆管上皮细胞发展而来呈立方或柱状、排列成腺样、纤维组织较多、血窦较少。
(三)混合型较少见,具有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结构,或呈过激形态,既不完全像肝细胞癌,又不完全像胆管细胞癌。
肝癌的亚微结构研究尚无深入,根据其改变可分为较好的与较差的二型,前者在电镜下所见,除具有癌细胞的共同特点外,可见糖原颗粒,而粗面内质网及核糖核酸蛋白颗粒增多,尚可见毛细胆管以及肝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与血窦相通,此种改变见于亚临床肝癌。
分化较差的癌细胞线粒体及内质网减少,糖原颗粒消失。
核外形及核仁明显不规则,毛细胆管减少反映了细胞未分化状态。
三、浸润和转移(一)肝内转移肝癌最早在肝内转移,很容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成瘤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
如门静脉干支有瘤栓阻塞,可引起或加重原有门静脉高压。
(二)肝外转移血行转移,以肺转移率最高,因肝静脉中瘤栓延至下腔静脉,经右心达肺动脉,在肺内形成转移灶。
血行转移尚可引起胸、肾上腺、肾及骨等部位的转移。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一、定义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位年纪为40~50 岁,男女发病比例为 2~5:1。
我国肝癌年死亡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二、诊疗1.临床体现1) 病史: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酒精性)病史。
2)症状:(1)肝区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为胀痛、钝痛或刺痛;可为间歇性,亦可为持续性。
病变侵及横膈或腹膜后时,可有肩背或腰部胀痛。
(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发热、消瘦、无力、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多为中、晚期体现。
(3)某些全身性反映:是癌组织产生某些内分泌激素物质所引发,如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映、高血钙症等。
(4)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突发右上腹疼痛,可有循环系统变化。
3) 体征:(1)肝肿大: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体征。
呈进行增大,不规则、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结节状,可有压痛。
(2)黄疸:可见于弥漫型肝癌或胆管细胞性肝癌。
(3)自发破裂出血时出现腹膜刺激征。
(4)晚期出现腹水呈进行性增加,恶病质,黄疸多由于胆管受压及肝实质破坏所致。
(5)其它肝实质损害的体现,如皮下出血、肝掌、蜘蛛痣等。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肝功效:多呈慢性肝功损害体现。
(2)甲胎蛋白(AFP)测定:是诊疗肝细胞癌的相对特异性指标。
AFP 肝癌诊疗原则是:①AFP≥400µg/L,排除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妊娠等;②AFP 由低浓度逐步升高,持续不降;③AFP 在中档水平200µg/L 持续 8 周,阳性率 70%左右。
(3)HBsAg 多为阳性。
2)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能发现直径 2cm 或更小的病变。
(2)CT 检查:可检出直径约 1.0cm 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血管瘤鉴别。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病因病因、病理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
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菌、亚硝胺类致癌物、水土因素等密切相关。
大体病理形态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三类。
以结节型多见,常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结节散布于肝内,多伴有肝硬化。
按组织学类型可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三类;我国以肝细胞型为主。
原发性肝癌容易侵犯门静脉分支,癌栓经门静脉系统在肝内转移。
肝外血行转移依次见于肺、骨、脑等。
淋巴转移主要累及肝门淋巴结,其次为胰周、腹膜后及主动脉旁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
此外,向邻近脏器直接蔓延或腹腔种植转移也常见。
临床表现早期缺乏典型表现,多数病人在普查或体检时发现。
肝癌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有肝区疼痛,半数以上病人以此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隐痛、刺痛或胀痛,夜间或劳累后加重,癌肿累及横膈时有右肩背部牵涉痛。
中、晚期病人的肝脏呈进行性肿大、质地较硬、表面高低不平、有明显结节或肿块。
癌肿位于肝右叶顶部者,肝浊音界上移、膈肌固定或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胸腔积液。
伴发热、腹胀、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全身和消化道症状,晚期病人出现恶病质。
常见并发症有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癌肿破裂出血及继发性感染等。
部分病人可有癌旁综合征的表现,如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胆固醇血症及高钙血症;如发生肺、骨、脑等肝外转移,可呈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辅助检查1.定性诊断血清甲胎蛋白(AP)检测可用于普查,有助于发现无症状的早期病人,如AFP呈持续阳性或定量>500μg/L,并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应高度怀疑肝细胞癌。
血清酶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缺乏专一性和特异性,只能作为辅助指标。
2.定位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I、放射性核素扫描、血管造影。
B型超声检查是目前肝癌定位检查中首选的方法,能发现直径为2~3cm或更小病变,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肝静脉或门静脉有无栓塞等。
肝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标准
肝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标准肝癌是一种严重的肿瘤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了解肝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标准对于医学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肝癌的病理类型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种类型。
1.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组织的恶性肿瘤。
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和组织学特征,原发性肝癌可分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和混合型肝癌等。
-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70-85%。
HCC起源于肝细胞,通常与肝硬化密切相关。
- 胆管细胞癌(CCA)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肝癌的10-15%。
CCA通常发生在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交界处,其病理类型多样,包括乳头状瘤、管状腺癌和黏液性腺癌等。
- 混合型肝癌是指同时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组织学类型的肝癌。
2. 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是指肝脏转移性瘤,即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到肝脏形成的肿瘤。
常见的原发癌症有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
继发性肝癌的治疗策略与原发癌症有关。
二、肝癌的分期标准肝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来确定的。
目前最常用的分期系统是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
1. TNM分期系统:- T(Tumor):用于描述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
- T1:单个肿瘤,直径≤2cm。
- T2:单个肿瘤,直径2-5cm。
- T3:单个肿瘤,直径>5cm;或多个肿瘤,最大直径>5cm。
- T4: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或腹膜种植。
- N(Node):用于描述淋巴结转移情况。
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与诊断依据
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与诊断依据肝癌,也被称为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了解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依据对于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依据进行探讨。
一、肝癌的病理学特征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包括肿瘤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
1. 肝癌类型肝癌可分为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类型。
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细胞的恶性肿瘤,占据肝脏全部的肿瘤。
转移性肝癌则是指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形成的肿瘤。
根据肿瘤细胞类型的不同,原发性肝癌可进一步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肝癌等。
2. 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的分化程度是指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相似程度,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三种。
高度分化的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似度较高,中度分化的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似度适中,低度分化的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似度较低。
肝癌的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
3. 浸润深度肝癌的浸润深度是指肿瘤细胞浸润至肝脏组织的深度。
根据浸润深度的不同,肝癌可分为浸润型和非浸润型。
浸润型肝癌表明肿瘤细胞已经浸润至周围肝脏组织,恶性程度较高;非浸润型则表明肿瘤细胞仅限于肝脏内部生长,恶性程度较低。
二、肝癌的诊断依据肝癌的诊断主要依据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和病理学检查。
1. 临床症状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见的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乏力、消瘦等。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状。
临床症状的出现对于早期肝癌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肝癌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常用的有超声、CT和MRI。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可发现肝脏结构异常和肿块存在。
CT和MRI则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肿瘤形态学特征,包括肿块的大小、形状、边界、浸润范围等。
3. 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患者体内特异性增高的物质,可以作为肝癌的附加辅助检查手段。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等。
(完整版)肝癌的病理学
肝癌的病理学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性肝癌及一些少见类型,其中以肝细胞癌占绝大多数。
(一)肝细胞癌1、大体形态与分类肝癌的大体形态往往因人而异,肿瘤的染色硬度、大小和生长型均有很大变异。
多数呈灰白色,尤以细胞、纤维均较丰富者。
部分可因脂肪变或伴坏死而显黄色,因含较多胆汁而显绿色,或因出血而呈红褐色。
癌节结的质地多与组织学有关,质软剖面平滑且柔软,常表现实体型癌。
干燥、颗粒状常为梁状型癌特征。
当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大体分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1991年第二版)中的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分类:(1)弥漫型:癌节结小,呈弥漫性分布,与肝硬变易混淆。
(2)块状型:癌结节直径>5CM,其中>10CM者为巨块型。
常见亚型有:①单块型:单个癌块边界清楚或不规则,包膜完整和不完整;②融合块型:相邻癌肿融合成块,周围肝组织中常有散在的卫星结节;③多块型:由多个单块或融合块癌肿形成。
(3)结节型:癌结节直径<5CM。
常见亚型有:①单结节型:单个癌结节边界清楚有包膜,周边常见小的卫星结节;②融合结节型:边界不规则,周围卫星结节散在;③多结节型:多散于肝脏各处,边界清楚或不规则。
(4)小癌型:单个癌结节直径<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
小癌边界清楚,常有明显包膜。
2、组织学形态光镜下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癌细胞呈多角形,胞浆丰富,颗粒状,嗜伊红,有时可见胆汁小滴。
胞核较大,核膜厚,染色质多集中于核膜周围,核仁大而明显。
分化差的肝细胞癌癌细胞明显异形,胞浆较少,嗜苏木素。
胞核明显增大、深染、核浆比例增高。
有时核膜反褶,胞浆内含、伊红染色的核内包涵体。
可见核分裂相和瘤巨细胞。
癌细胞可排列呈梁状、腺样实体。
肿瘤间质一般稀少,偶尔见有间质丰富者,称为硬化型肝细胞肝癌。
在不足10%的病例中,瘤细胞胞浆因有大量糖原或脂质积蓄而为透明状,称为透明细胞型肝癌。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一、原发性肝癌【病理与临床】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管而居第三位,在部分地区的农村中则占第二位,仅次于胃癌。
我国每年约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
由于依靠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结合超声成像对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在亚临床阶段即可作出诊断,早期切除的远期效果尤为显著。
加之积极综合治=治疗,使肝癌的五年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
原发性肝癌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
原发性肝癌发病隐匿,早期无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多已属中晚期,表现为中上腹不适、腹胀、疼痛、食欲缺乏、乏力、消瘦等,其他可有发热、腹泻、黄疸、腹水、出血倾向以及转移至其他脏器而引起的相应症状。
原发性肝癌按组织学类型分为肝细胞、胆管细胞和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三类,其中肝细胞肝癌最多见,占90%以上。
按病理形态来分肝癌分为三型:1、块状型癌结节直径>5cm,其中>10cm者为巨块型,块状型肝癌有膨胀性生长的特点,邻近肝组织和较大的血管、胆管被推移或受压变窄形成假包膜,巨块型肝癌内部多伴出血、坏死。
2、结节型癌结节直径<5cm,可单发或多个,多伴有肝硬化。
3、弥漫型癌结节小,呈弥漫性分布,该型肝癌多伴有明显肝硬化,癌结节与周围肝组织境界不清,易与肝硬化混淆。
另外,将肝内出现单个癌结节且直径<3cm者,或肝内癌结节不超过2个且2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者称作小肝癌。
近年来提出将单个肿瘤直径≤2cm肝癌定为微小肝癌。
原发性肝癌极易侵犯门静脉分支,癌栓可经门静脉系统形成肝内播散,甚至阻塞门静脉主干引起门静脉高压的表现;经淋巴转移可出现肝门淋巴结肿大,其次为胰周、腹膜后、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
此外,还可出现膈肌及附近脏器直接蔓延和腹腔种植性转移。
【超声表现】1、二维超声肝癌结节形态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内部回声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低回声型、等回声型、混合型,而以低回声型和混合回声型较多见。
肝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肝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肝癌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通过组织病理学的诊断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肝癌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方法与应用。
一、肝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类。
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而继发性肝癌则来自于其他器官的转移。
肝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一些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如细胞排列方式、细胞形态和细胞核特征等。
肝细胞癌一般呈现出巢状、索状或腺管样排列。
肿瘤细胞的形态多样,包括多核细胞、巨细胞和浸润性生长的细胞。
肝细胞癌的细胞核通常呈椭圆形,核分裂像较少,核染色质分散。
而胆管细胞癌则表现为呈肿块状的、导管样结构的肿瘤。
二、肝癌的分级与分期肝癌的分级和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组织学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进行评估的,而病理分期则是通过观察肿瘤的深度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来判断。
肝癌的分级主要采用Edmondson-Steiner分级法,将肝细胞癌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即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代表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增殖指数。
分期则使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TNM分期系统,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来判断肿瘤的分期。
三、肝癌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可以通过检测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来帮助确定肝癌的类型和分级。
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包括肝特异性糖蛋白(Hepatocyte Specific Antigen,HSA)、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和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等。
HSA是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SA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区分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
AFP是很多肝癌患者血清中常见的肿瘤标记物,同时也是免疫组织化学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
四、肝癌的分子病理学检测肝癌的分子病理学检测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和预后。
原发性肝癌 ppt课件
诊断标准
01
02
03
典型症状
肝区疼痛、食欲不振、消 瘦等典型症状出现。
影像学表现
肝脏出现占位性病变,且 AFP等肿瘤标志物水平明 显升高。
排除其他疾病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脏占 位性病变的疾病,如肝转 移癌、肝血管瘤等。
CHAPTER 04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切除肿瘤,包括部分或全部肝切除。 对于早期肝癌,手术切除是最佳选择 ,治愈率较高。
肝癌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 出血、感染等,应密切观察患 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
症。
CHAPTER 06
原发性肝癌的案例研究
案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
总结词
早期发现是关键,及时治疗可提高治 愈率
详细描述
患者张先生,52岁,因右上腹疼痛就 诊,经检查发现早期原发性肝癌。经 过手术切除和后续治疗,张先生恢复 良好,定期复查未见复发。
原发性肝癌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病理 •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 原发性肝癌的预防和护理 • 原发性肝癌的案例研究
CHAPTER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 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
肝移植
对于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肝癌,肝移 植是一种选择。通过移植健康的肝脏 来替换整个病变肝脏。
药物治疗
化疗药物
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 铂等。
靶向治疗
针对肝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标记物,使用药物进行精准打击。例如,索拉非 尼是常用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的病理
(一)病理分型
1.大体形态分型
(1)块状型:最多见,呈单个、多个或融合成块,直径≥5cm。
大于10cm者称巨块型。
多呈圆形,质硬,呈膨胀性生长,癌块周围的肝组织常被挤压,形成假包膜,此型易液化、坏死及出血,故常出现肝破裂、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
(2)结节型:较多见,有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一般直径不超过5cm,结节多在肝右叶,与周围肝组织的分界不如块状形清楚,常伴有肝硬化。
单个癌结节直径小于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
3cm者称为小肝癌。
(3)弥漫型:最少见,有米粒至黄豆大的癌结节弥漫地分布于整个肝脏,不易与肝硬化区分,肝脏肿大不显著,甚至可以缩小,患者往往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2.组织学分型
(1)肝细胞型:最为多见,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
癌细胞由肝细胞发展而来,呈多角形排列成巢状或索状,在巢或索间有丰富的血窦,无间质成分。
癌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丰富、有向血窦内生长的趋势。
(2)胆管细胞型:较少见,癌细胞由胆管上皮细胞发展而来,呈立方或柱状,排列成腺样,纤维组织较多、血窦较少。
(3)混合型:最少见,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结构,或呈过渡形态,既不完全像肝细胞癌,又不完全像胆管细胞癌。
(二)转移途径
1.肝内转移:肝癌最早在肝内转移,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成癌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
如门静脉干支有癌栓阻塞,可引起或加重原有门静脉高压,形成顽固性腹水。
2.肝外转移
(1)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因肝静脉中癌栓延至下腔静脉,经右心达肺动脉,在肺内形成转移灶。
尚可引起胸、肾上腺、肾及骨等部位的转移。
(2)淋巴转移: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最为常见,也可转移至胰、脾、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
(3)种植转移:少见,从肝表面脱落的癌细胞可种植在腹膜、横膈、盆腔等处,引起血性腹水、胸水。
女性可有卵巢转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