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 60页)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PPT 61张)
葡萄牙
(110+80) =190
——
——
交换后 英国
国际交换比率:酒:毛呢 = 1:1 酒 1 毛呢 1.714
葡萄牙
结论
1.375
1
分工后再进行国际交换,英国相对于分工前增加0.714个单位毛呢的消 费,葡萄牙增加0.375个单位的酒的消费,可见,贸易是“双赢的”。 在前面假定条件下,思考国际贸易双赢的条件?即国际交换比率对国 际贸易利得的影响?
3. 基本观点
国民财富不是金银货币,而是一国国民生产和生活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
财富的来源不是贸易或流通,而是一国国民的生产劳动。国内分工能促进
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一国财富总量。 国内分工也同样适用于国际分工,并论证了国际分工能够增加世界财富总 量,还指出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各国应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这种国际交换能 够使各国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并使各国在贸易中获益。
财富不是来源于流通领域,而是来源于生产领域,是劳动的结晶; 贸易非零和,而是双赢的,条件: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 长期的、大量的顺差将导致通涨,竞争优势丧失,顺差消失; 实施管制政策,这将导致失去商品销路,丧失带回金银的自由和便利。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s )
5. 评 价
积极:
认识的飞跃:第一次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去考察了贸易的动因,
揭示贸易是“双赢的”,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 理论假设:与现实不够吻合,只能解释贸易实践活动部分原因; 理论缺陷:对那些在生产上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 工与国际贸易?参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能否从分工与贸易中获益? 斯密的理论对此未作出回答。
新古典贸易理论PPT课件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要 素比例概念的延伸。指产品生产中某种 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 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 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将产品划分为不同种 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ve Commodity)。
要素的自然禀赋 → 要素供给 → 要素的相对丰饶程度 → 要素相对价差
→ 生产成本差异 → 商品价格差异 → 贸易的发生
基本结论: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 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 产要素的产品。
➢要要素素价数格量(受fa自ctor price)国是与指国生之产间要
素的然使条用件费、地用理或要素的报酬要。素禀赋的
位置、历史原
差异决定了
因、经济发展
产出的差异
水平等因素的
影响
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 是指在 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 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应量较大的 情形。
贸易源于“上帝的恩赐” 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第一节 要素禀赋学说
一、人物简介
Bertil Ohlin Sweden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Stockholm, Sweden 1899 – 1979 《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 《国际经济的复兴》 《资本市场和利率政策》 1977年获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H-O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商品相对价格 要素价格 要素的派生需求 最终产品需求
技术
要素供给
消费偏好
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
四、H-O模型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PPT课件
3.1 要素禀赋理论
2.模型的分析 (1)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2)要素禀赋理论的数理证明 (3)要素禀赋理论的解释证明
3.1 要素禀赋理论
图3-3 要素禀赋差异决定贸易模式的过程图
3.1 要素禀赋理论
为了简化分析,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假设A国和 B国以相同的投入比例使用K和L两种要素生产X和Y两种产品。由于A、 B两国的初始要素禀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将决定两国的分工。两国的 具体要素投入比例和要素价格情况如表3-1所示。
3.1 要素禀赋理论
⑤两国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即指两国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具有完全竞争的市场结 构; ⑥两国的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⑦两国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每一国的进口总额都刚好等于其出口总额,不存在贸易逆差 或顺差; ⑧要素在一国国内各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⑨没有运输成本、关税或任何其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障碍; ⑩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⑪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即若产品X在A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则在B国也是劳动密集型的, Y产品也同样。
我们用X、Y分别表示产品部门中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则在均衡状态下:
劳动的价格(工资率)
(3-1)
资本的价格(利率)
(3-2)
3.3 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由于上升,两部门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都上升。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 律,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上升,即和上升,和 下降。根据式(3-3)和式(3-4)有:
指用每个国家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来衡量。
3.1 要素禀赋理论
3.1.2 要素禀赋理论的具体内容
1.模型的假设 如同任何理论一样,为了简化分析和方便掌握,要素禀赋 理论做出了如下的一系列假设:
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A国的PPC比B国的PPC要平坦,而且在横轴方向上扩展较
宽,这反映A国可以比B国生产相对更多的X,其原因为A国使
劳动丰裕度国家,且X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13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2.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 和Y),两种生产要素(K和L);
• 假设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这样,如果 要素价格在两国是相同的,则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 时就会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
• 假设3: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过程中规模 收益不变;
2.2 理论的基本模型:H-O模型
Eil Heckscher,1879-1952
Bertil Ohlin ,1899-1979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
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
K1
A(K1,L1)
K2 E
B(K2,L2) X1
L1 L2
L
图2-2 MRTS不变的等产量曲线
L1 L2
L
图2-3 MRTS为0的等产量曲线
如果两种生产要素按相同的比例相互替代,则等产量线是
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如图2.2所示;如果两种生产要素完全
不能相互替代,则等产量线要么平行于横轴,要么平行于纵轴,
比较优势理论只给人们一种乐观的利益共享的贸易 前景,但并没有确切地讲这种贸易利益究竟会对贸易 双方的收入分配产生什么影响,要素禀赋理论则深入 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ppt
• 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 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 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
Y B
A
pb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 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 的消费结构中,资本密 集型商品(以制成品为 主)占据绝大部分比重, 那么美国则有可能出口 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
•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 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 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 关税将增加在受到保护的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 要素的收入
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表明:国际商品交换本质上就 是要素交换的替代。--茅于轼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
第四节 里昂惕夫之谜与新要素贸易理论
• 经验检验的结果—里昂惕夫之谜
–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试图用美国的 经验来验证依林一赫克歇尔定理 –里昂惕夫计算的结果表明与H—0理论相反
• 针对国家而言的,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 判断禀赋差异往往根据经验观察。
• 到底属于何种禀赋结构还取决于比较对象。
第一节
• 要素密集度
基本概念
判断要素密集型的方法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与均衡
• 要素丰裕度 • 各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数量有所不同,而要 判断一国拥有某种生产要素的丰富程度有两种 方法。一是根据一国拥有生产要素的总量,二 是依据一国生产要素的价格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PPT课件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与推理
每个国家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 较少使用它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生产上,有 着比较优势。那么,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该国相对丰 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的应是该国相对 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即国际贸易的流向 应该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 产品,出口到劳动要素缺乏的国家去,资本要素丰裕 的国家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要素 缺乏的国家去。
3.3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3.3.1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美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
推论 计算结果
? 出口
进口
进口 出口
3.3.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人力技能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K
实物
资本
K
人力 资本
L
L
L
3.3.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3)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否定 4)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 5)要素密集度逆转 6)需求逆转
商品价格 技术
商品成本
要素价格
要素供给
要素的派生需求 商品的最终需求
消费偏好
生产要素所有者 的收入分配
3.1.3 要素禀赋理论的现代分析
分工前
B’ A’
C’ Ⅱ AⅠ
P乙
P甲
分工后
E Ⅱ
CB PW
3.2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 相同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
第3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1 要素禀赋理论 3.1.1 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2)要素丰裕度: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的多少 。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资本价格 劳动价格
利率(r) 工资率(w)
( PK PL
)I
( PK PL
) II
r
r
( w ) I ( w ) II
?
应为<
结论:Ⅰ国为资本富裕的国家,Ⅱ国为劳动富裕 的国家。
18
请问:用实物法和价格法定义要素丰裕度会不会出 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以 哪种方法为依据?
实物法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第一节 标准理论 第二节 H-O理论——贸易的基础
3
第一节 H-O理论——贸易的基础
4
1、国际贸易基础; 2、贸易对国内的影响;
2、有关概念 (1)要素禀赋 指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造成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差异 决定产出差异
8
(2)要素比例 指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 商品属性特点决定 (3)其他概念
9
一、 H-O理论概述
A、等产量线
例:在X、Y两种产品中,生产一单位Y产品所需投入的资本是 3单位,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是12单位,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需 投入的资本是2单位,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是2单位,试判断X、 Y是属于类型的产品。
X
资本密集型
Y
劳动密集型
注意:要素密集度是个相对概念
14
例题2:
假设在A国,生产食品的资本/劳动比率(k/l)为1, 生产服装的这一比率为1/4;在B国,生产食品的 k/l=4,而生产服装k/l=1。请问,A国、B国分别 在哪种要素上较为便宜?为什么?
3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x
3.1 要素禀赋论(H-O模型)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pa<pb,即A国在X商品 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 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 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
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
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
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EB 分别表示A、B 两国的要素总量 组合ρA>ρB ,故 A国为资本丰富 的国家,B国则 为劳动丰富的国 家。
3.1 要素禀赋论(H-O模型)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发表了 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在 这篇论文中,他对国际贸易理论作了一个概括性 的说明。这篇文章发表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10年后,他的学生,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 Bertil Ohlin才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 研究,并在1933年出版了《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 书。
国际要素价格的这一变化被称为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3.2 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
国际贸易意味着:一个国家将扩大生产并出口其拥有 比较优势的商品(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而减少 生产并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 的产品)。因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改变一个国家要素的 供需格局,并且表现为丰裕要素的相对和绝对价格上升, 稀缺要素的相对和绝对价格下降,直至贸易参与国之间的 要素的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趋于均等。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论 要素均等化论 里昂惕夫之谜及谜解
新古典贸易理论产生背景
古典贸易模型主要从技术差别的角度说明了比较优势对 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影响。那么,比较优势是如何产生的?按 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对参与国的收入有何影响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的相对比例来衡量(物质定义法),二 是以要素相对价格来衡量(价格定义法)。
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s)
相对要素禀赋也称相对要素丰裕度,是指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判断一国要素禀赋有两种方法:
(1)物质定义法 (2)价格定义法
要素禀赋的物质定义法
Paul A. Samuelson, 1915 -
H-O-S定理的基本内容
虽然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但商品的自由流动 会导致两个国家之间所有的工人获得同样的工资 率,所有的资本(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率 (租金)。这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必然。
要素价格均等化实现的前提
完全的自由贸易;不受政府政策的阻碍;不受自 然条件的影响;不受运输费用的影响。以上条件 不具备,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贸易的过 程中不能实现要素价格均等。
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的差别。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
比例的差别。
H-O 模型的扩展:H-O-S理论
——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 谬而森(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在H-O定理的基础 上,得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的命题,并对此进行了 论证。由于它是H-O定理的引 申,因此又被称为H-O-S定理。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约翰.莫勒、马歇尔:相互需求论 • H-O-S:要素禀赋论 • 里昂剔夫之谜及其解释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 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古典理论的贸易模式(供给视角的分析)
——劳动生产率差异
新古典相互需求论的贸易模式(需求视角的分析)
定义:一国用国内产品所能交换得到的国外产
品的数量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决定 贸易利益在参与方之间分配。贸易条件的变动 并不表示贸易利益的绝对量,而表示贸易利益 的变化情况。
国际经济学对贸易条件的定义是:一国的出 口商品价格与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相互需求论(马歇尔)
小结
• 互惠贸易范围: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 • 提供曲线:在不同相对价格下愿意进口和出
相互需求论(穆勒)
互惠贸易的范围:一个例子
表4-8 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
小麦
玉米 国内交换比例
(吨/年人) (吨/年人)
美国
6
4
3:2
(1:2/3)
英国
1
2
1:2
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变化使双方贸易所得发生以下变化:
交换 比例
1:1
1:4/3
1:5/3
美国 英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英国 (增加) (节约) (增加) (节约) (增加) (节约)
结论
A国的提供曲线位 于其国内均衡价格 PA之上,B国的提 供曲线则位于其国 内均衡价格线PA’ 之下,两国的提供 曲线位于两国国内 商品相对价格间。 这与穆勒互惠贸易 的范围介于两国国 内相对价格之间的 结论一致。
三、马歇尔的
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的交点
相互需求论(马歇尔)
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
(6)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 相同);
(7) 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垄断;商品价格等于其生产成 本,没有经济利润);
(8) 生产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国际间不能;
(9) 没有运输费用、关税或其他贸易障碍。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假定:需求偏好、收入分 配、生产技术完全相同 国家间要素相对供给不同
决定 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差异
决定 国家间商品相对价格差异
决定 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即一国应该生产何种商品)
要素供给的差异,使得要素价格不同,从而商品价格有差异,选择生产 要素价格低的商品生产,可以获得利益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基本内容(定理)
又称要素比例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和出口本 国要素禀赋丰裕的商品,进口本国要素禀赋 稀缺的商品。
• 20岁时,曾经有过一次精神崩溃;
• 公认为当时最伟大的、有点社会主义倾向的经济学家,李嘉图恰 当的后继者和继承者,即使与亚当·斯密相比也无愧色;
• 《政治经济学原理》《自由论》《逻辑学体系》《代议政体论》 和《功利主义》的著者,都是在其各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
相互需求论(穆勒)的主要内容
• 互惠贸易范围 • 贸易利益的分配 • 简评
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 源(土地、矿藏等)、获得性资源(技术、资本)。
生产要素总量: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总和。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一国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曰一国资源的相对供给
量(相对概念: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相对价格低)。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
口的数量 • 贸易均衡点的确定: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 • 贸易条件:一国出口产品所能交换得的进口
产品的数量比率。
相互需求论(马歇尔)简评
• 贡献
(1)提供曲线理论就均衡贸易条件得出的结论与穆勒的相互需求 论是一致的,但提供曲线的分析比穆勒的文字叙述更为精确。
(2)用几何分析方法说明贸易条件的决定与变动,开创了国 际贸易理论分析工具的先河,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源自论 增添了新的表达方法和研究手段。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Eil Heckscher,1879-1952
Bertil Ohlin ,1899-1979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 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 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
相互需求论(穆勒)简评
• 贡献
(1)补充了国际贸易能够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在李 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两国的交换比例只是在这个范 围内的一个交换比例,他没有说明所有的交换比例。
(2)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李嘉图的比较优 势只是强调国际贸易能够给双方带来利益,但却没有进 一步论证,带来的利益有多少,贸易双方各得多少。
(w/r)A< (w/r)B
则称 A 国是劳动丰裕国家,B 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要素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Y
B国的PPC
A国的PPC
X
要素禀赋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A国的PPC比B国的PPC要平坦,而且在横轴方向上扩展较 宽,这反映A国可以比B国生产相对更多的X,其原因为A国是 劳动丰裕度国家,且X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近B点,对美国越不利,对英国越有利。
二、提供曲线及其性质
• 提供曲线——相互需求曲线:在各种贸易条
件下,一国为了达到最高的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 的各种进出口组合。它既可视为一国的出口供给 曲线,也可看作一国进口的需求曲线。
• 作为出口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
一国所愿意提供的出口产品的数量。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基本假设条件
(1) 222模型;
(2) 两国技术水平相同(如果两国要素价格相同,则两国 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和资本);
(3) 两种产品分别为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不能逆转)
(4) 单位商品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
(5) 不完全专业化生产(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
相互需求论(穆勒)
结论:
• 2、贸易利益的分配:
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范围内,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 美国国内交换比例,美国获利就越少;越接近英国国内 交换比例,美国获利就越多。
2、贸易利益的分配
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如果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本国 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
4.国际商品交换比例或贸易条件取决于两国相互需求 对方产品的强度。本国对外国商品需求强度超过外国 对本国商品需求强度,则贸易条件对本国不利,本国 的贸易所得越小。交换比例的变化将视两国相互需求 强度的变化而自行调整,使得国外进口商品总额正好 以本国出口总额抵付,贸易趋于平衡。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简介
• 1806-1873年
• 3岁开始学习希腊语;
8岁学习拉丁语;
• 12岁读完当时最著名古希腊和古罗马9位诗人、历史学家、哲学 家的作品,通读4位史学家、哲学家的部分作品,还精通几何、 代数和微分,写就一本罗马史,一本世界史节略,一本荷兰史
• 13岁时,对于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一切,作了全面观察;
贸易 1/3吨 所的 玉米
1吨 玉米
2/3吨 2/3吨 1吨 1/3吨 玉米 玉米 玉米 玉米
结论:随着小麦交换玉米的数量增加(即越接近英国的
国内交换比例),美国获利的数量也越来越大,英国获利
越来越少。反之…
相互需求论(穆勒)
结论:
•1、互惠贸易范围:
1:2<小麦与玉米的交换比例<3:2 在国际市场上,两国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 必须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 贸易的双方有利。
——商品相对价格差异
新古典H-O理论的贸易模式(供求视角的分析)
优势来源——为什么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率高于其 他国家
第一节 相互需求理论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代表人物:
•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相互需求论(穆勒 John Stuart Mill)
若一国拥有的总资本数量为TK,总劳动数量为TL, 则其要素禀赋为(TK/TL)
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s)
相对要素禀赋也称相对要素丰裕度,是指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判断一国要素禀赋有两种方法:
(1)物质定义法 (2)价格定义法
要素禀赋的物质定义法
Paul A. Samuelson, 1915 -
H-O-S定理的基本内容
虽然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但商品的自由流动 会导致两个国家之间所有的工人获得同样的工资 率,所有的资本(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率 (租金)。这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必然。
要素价格均等化实现的前提
完全的自由贸易;不受政府政策的阻碍;不受自 然条件的影响;不受运输费用的影响。以上条件 不具备,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贸易的过 程中不能实现要素价格均等。
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的差别。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
比例的差别。
H-O 模型的扩展:H-O-S理论
——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 谬而森(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在H-O定理的基础 上,得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的命题,并对此进行了 论证。由于它是H-O定理的引 申,因此又被称为H-O-S定理。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约翰.莫勒、马歇尔:相互需求论 • H-O-S:要素禀赋论 • 里昂剔夫之谜及其解释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 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古典理论的贸易模式(供给视角的分析)
——劳动生产率差异
新古典相互需求论的贸易模式(需求视角的分析)
定义:一国用国内产品所能交换得到的国外产
品的数量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决定 贸易利益在参与方之间分配。贸易条件的变动 并不表示贸易利益的绝对量,而表示贸易利益 的变化情况。
国际经济学对贸易条件的定义是:一国的出 口商品价格与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相互需求论(马歇尔)
小结
• 互惠贸易范围: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 • 提供曲线:在不同相对价格下愿意进口和出
相互需求论(穆勒)
互惠贸易的范围:一个例子
表4-8 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
小麦
玉米 国内交换比例
(吨/年人) (吨/年人)
美国
6
4
3:2
(1:2/3)
英国
1
2
1:2
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变化使双方贸易所得发生以下变化:
交换 比例
1:1
1:4/3
1:5/3
美国 英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英国 (增加) (节约) (增加) (节约) (增加) (节约)
结论
A国的提供曲线位 于其国内均衡价格 PA之上,B国的提 供曲线则位于其国 内均衡价格线PA’ 之下,两国的提供 曲线位于两国国内 商品相对价格间。 这与穆勒互惠贸易 的范围介于两国国 内相对价格之间的 结论一致。
三、马歇尔的
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的交点
相互需求论(马歇尔)
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
(6)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 相同);
(7) 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垄断;商品价格等于其生产成 本,没有经济利润);
(8) 生产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国际间不能;
(9) 没有运输费用、关税或其他贸易障碍。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假定:需求偏好、收入分 配、生产技术完全相同 国家间要素相对供给不同
决定 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差异
决定 国家间商品相对价格差异
决定 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即一国应该生产何种商品)
要素供给的差异,使得要素价格不同,从而商品价格有差异,选择生产 要素价格低的商品生产,可以获得利益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基本内容(定理)
又称要素比例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和出口本 国要素禀赋丰裕的商品,进口本国要素禀赋 稀缺的商品。
• 20岁时,曾经有过一次精神崩溃;
• 公认为当时最伟大的、有点社会主义倾向的经济学家,李嘉图恰 当的后继者和继承者,即使与亚当·斯密相比也无愧色;
• 《政治经济学原理》《自由论》《逻辑学体系》《代议政体论》 和《功利主义》的著者,都是在其各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
相互需求论(穆勒)的主要内容
• 互惠贸易范围 • 贸易利益的分配 • 简评
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 源(土地、矿藏等)、获得性资源(技术、资本)。
生产要素总量: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总和。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一国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曰一国资源的相对供给
量(相对概念: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相对价格低)。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
口的数量 • 贸易均衡点的确定: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 • 贸易条件:一国出口产品所能交换得的进口
产品的数量比率。
相互需求论(马歇尔)简评
• 贡献
(1)提供曲线理论就均衡贸易条件得出的结论与穆勒的相互需求 论是一致的,但提供曲线的分析比穆勒的文字叙述更为精确。
(2)用几何分析方法说明贸易条件的决定与变动,开创了国 际贸易理论分析工具的先河,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源自论 增添了新的表达方法和研究手段。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Eil Heckscher,1879-1952
Bertil Ohlin ,1899-1979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 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 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
相互需求论(穆勒)简评
• 贡献
(1)补充了国际贸易能够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在李 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两国的交换比例只是在这个范 围内的一个交换比例,他没有说明所有的交换比例。
(2)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李嘉图的比较优 势只是强调国际贸易能够给双方带来利益,但却没有进 一步论证,带来的利益有多少,贸易双方各得多少。
(w/r)A< (w/r)B
则称 A 国是劳动丰裕国家,B 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要素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Y
B国的PPC
A国的PPC
X
要素禀赋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A国的PPC比B国的PPC要平坦,而且在横轴方向上扩展较 宽,这反映A国可以比B国生产相对更多的X,其原因为A国是 劳动丰裕度国家,且X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近B点,对美国越不利,对英国越有利。
二、提供曲线及其性质
• 提供曲线——相互需求曲线:在各种贸易条
件下,一国为了达到最高的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 的各种进出口组合。它既可视为一国的出口供给 曲线,也可看作一国进口的需求曲线。
• 作为出口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
一国所愿意提供的出口产品的数量。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基本假设条件
(1) 222模型;
(2) 两国技术水平相同(如果两国要素价格相同,则两国 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和资本);
(3) 两种产品分别为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不能逆转)
(4) 单位商品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
(5) 不完全专业化生产(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
相互需求论(穆勒)
结论:
• 2、贸易利益的分配:
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范围内,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 美国国内交换比例,美国获利就越少;越接近英国国内 交换比例,美国获利就越多。
2、贸易利益的分配
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如果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本国 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
4.国际商品交换比例或贸易条件取决于两国相互需求 对方产品的强度。本国对外国商品需求强度超过外国 对本国商品需求强度,则贸易条件对本国不利,本国 的贸易所得越小。交换比例的变化将视两国相互需求 强度的变化而自行调整,使得国外进口商品总额正好 以本国出口总额抵付,贸易趋于平衡。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简介
• 1806-1873年
• 3岁开始学习希腊语;
8岁学习拉丁语;
• 12岁读完当时最著名古希腊和古罗马9位诗人、历史学家、哲学 家的作品,通读4位史学家、哲学家的部分作品,还精通几何、 代数和微分,写就一本罗马史,一本世界史节略,一本荷兰史
• 13岁时,对于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一切,作了全面观察;
贸易 1/3吨 所的 玉米
1吨 玉米
2/3吨 2/3吨 1吨 1/3吨 玉米 玉米 玉米 玉米
结论:随着小麦交换玉米的数量增加(即越接近英国的
国内交换比例),美国获利的数量也越来越大,英国获利
越来越少。反之…
相互需求论(穆勒)
结论:
•1、互惠贸易范围:
1:2<小麦与玉米的交换比例<3:2 在国际市场上,两国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 必须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 贸易的双方有利。
——商品相对价格差异
新古典H-O理论的贸易模式(供求视角的分析)
优势来源——为什么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率高于其 他国家
第一节 相互需求理论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代表人物:
•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相互需求论(穆勒 John Stuart Mill)
若一国拥有的总资本数量为TK,总劳动数量为TL, 则其要素禀赋为(TK/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