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层
什么是边界层
什么是边界层?广义讲:在流体介质中,受边界相对运动以及热量和物质交换影响最明显的那一层流体。
具体到大气边界层,是指受地球表面摩擦以及热过程和蒸发显著影响的大气层。
大气边界层厚度,一般白天约为1.0km,夜间大约在0.2km左右,地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和扩散在大气边界层内。
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桥梁。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均是通过大气边界层过程来实现的。
什么是湍流?英文湍流为“turbulence”,日文为“乱流”,湍流简单定义:流体微团进行的有别于一般宏观运动的不规则的随机运动,从宏观上看,它没有稳定的运动方向,但它能够象分子运动一样通过其随机运动过程有规律地传递物质和能量。
从1915年由Taylor[1]提出大气中的湍流现象到1959年Priestley[2]提出自由对流大气湍流理论,可以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湍流理论基本上已经形成。
以后,湍流理论基本上再没有出现大的突破。
1905年Ekman[3]从地球流体力学角度提出了著称于世的Ekman螺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星边界层的概念,他的基本观点仍沿用至今。
1961年,Blackadar[4]引入混合长假定,用数值模式成功地得到了中性时大气边界层具体的风矢端的螺旋图象。
行星边界层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了大气边界层在大气中的特殊性和一些奇妙的规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农业、航空、大气污染和军事科学的需要,掀起了大气边界层研究的高潮。
1954年, Monin和Obukhov[5]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建立了近地层湍流统计量和平均量之间的联系。
1982年,Dyer[6]等利用1976年澳大利亚国际湍流对比实验ITCE对其进行完善使得该理论有了极大的应用价值。
1971年Wyngaard[7]提出了局地自由对流近似,补充了近地面层相似理论在局地自由对流时的空白。
边界层文档
边界层引言边界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指的是网络中两个不同网络的交界处。
边界层起着连接和协调两个不同网络的作用,充当着数据传输和转发的关键枢纽。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边界层的定义、功能、类型以及其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作用。
定义边界层是指计算机网络中不同网络之间的交界处。
它包含了不同网络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路由和转发所需的所有功能,是数据包从一个网络传送到另一个网络的通道。
边界层位于两个不同网络的边界上,并且通过协议和设备来实现两个网络之间的交互。
功能边界层的主要功能是将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转发进行协调和管理。
具体功能如下:1.数据格式转换:不同网络使用不同的数据格式和协议,边界层可以实现数据格式的转换,使得两个网络能够互相交流。
2.路由和转发:边界层能够根据网络中设备的选择和配置,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转发到另一个网络。
3.安全性管理:边界层可以实施安全策略,包括访问控制、加密和身份验证等,以确保网络之间的安全通信。
4.网络管理:边界层可以监测网络流量和性能,识别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
类型边界层可以根据网络的类型、功能和工作方式进行分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边界层类型:1.网络边界层:连接不同网络的边界层,例如将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起来的路由器。
2.用户边界层:位于用户和网络之间的边界层,例如防火墙和VPN网关,用于保护用户设备和网络的安全。
3.应用边界层:位于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边界层,例如代理服务器和负载均衡器,用于管理和优化应用程序的网络通信。
4.服务边界层:位于不同网络服务之间的边界层,例如服务总线和API网关,用于集成和管理不同的网络服务。
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作用边界层在计算机网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边界层可以将不同网络连接起来,使它们能够互相传输数据,并提供通信的桥梁。
2.保证数据的传输和转发:边界层负责数据包的传输和转发,确保它们能够正确地从一个网络传送到另一个网络。
边界层流动特性分析
1.边界层方程是描述边界层内流体运动规律的基本方程,主要包括Navier-Stokes 方程和连续方程。 2.边界层方程的求解通常需要采用数值模拟或者近似解析方法,如普适函数法和相 似理论法。 3.边界层方程的研究对于揭示边界层流动的内在机制和预测流动行为具有关键作用 。
边界层概念与定义
▪ 边界层厚度测量方法
1.热膜风速计法:通过测量热膜上的热量传递来推算流体的速 度分布,从而得到边界层的厚度。 2.皮托管法:利用皮托管测量总压和静压差,计算出平均速度 ,再根据速度分布推导出边界层厚度。 3.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LDV):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 光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精确测量流场速度,进而确定边界层厚 度。
边界层分离
1.边界层分离是指当流体流过曲率半径较小的固体表面时,边 界层内的流体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从固体表面分离的现象。 2.边界层分离会导致流体在分离点后方形成涡旋,从而增加流 体与固体表面的摩擦阻力并影响流体的整体流动性能。 3.边界层分离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控制流体流动中的能量损失、 噪声辐射以及流体机械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边界层的分类
1.根据流体运动的特征,边界层可以分为层流边界层和湍流边 界层。层流边界层是指流体流动呈现有序、稳定的流动状态, 而湍流边界层则表现为无序、随机的流动状态。 2.根据流体与固体表面的相对运动关系,边界层还可以分为静 止边界层和动边界层。静止边界层是指固体表面静止不动时形 成的边界层,而动边界层则是指固体表面运动时形成的边界层 。 3.根据流体与固体表面的接触方式,边界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光滑表面边界层和粗糙表面边界层。
边界层控制技术
1.边界层控制技术是通过改变边界层的流动特性来提高流体机 械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类技术。 2.常见的边界层控制技术包括流动诱导分离控制、湍流减阻技 术和热边界层控制等。 3.边界层控制技术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对于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作用。
边界层的基本概念课件
边界层的特征
边界层具有很薄的厚度,其厚 度通常远小于流体中的其他尺 度,如流动的长度和速度。
在边界层内,流体的流动状态 从自由流转变为受壁面限制的 流动,流体的速度和方向发生 急剧变化。
边界层内的流体会产生摩擦阻 力,对流体流动产生重要影响 。
边界层的形成
当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时,由于壁面 的限制作用,流体的速度和方向发生 变化,导致流体的切向应力与法向应 力发生突变,形成边界层。
湍流边界层
在流体流动中,靠近固体表面的 薄层,流速较高,流动方向复杂 ,各层速度梯度较大,流动呈现 湍流状态。
热边界层和流动边界层
热边界层
在传热过程中,靠近固体表面的薄层 ,温度梯度较大,热量传递速率较高 。
流动边界层
在流体流动中,靠近固体表面的薄层 ,流速较高或较低,流动方向或湍或 层,与流体主体存在明显的速度梯度 。
边界层的基本概念课件
目 录
• 边界层定义 • 边界层的重要性 • 边界层的分类 • 边界层方程 • 边界层模拟方法 • 边界层的应用
01
边界层定义
边界层的定义
01
边界层是指流体在运动过程中, 流体的切向应力与法向应力发生 突变的位置,通常出现在流体与 固体壁面接触的地方。
02
在边界层内,流体的流动受到壁 面的限制,流体的速度和方向发 生急剧变化,导致流体的物理性 质发生显著变化。
物理边界层和化学边界层
物理边界层
主要涉及流体的物理特性变化,如温度、压力、速度等。
化学边界层
主要涉及流体的化学特性变化,如浓度、组分、化学反应等 。
04
边界层方程
连续性方程
连续性方程是描述流体运动过程中质 量守恒的方程。
边界层概念——精选推荐
边界层及绕流由于流体粘滞性的存在,紧靠平板的一层流体质点将附着于平板表面上,与平板表面无U,相对运动,流速为0,而在距平板法线方向一定距离处流速仍为未受扰动的原有流速因此从平板表面到未扰动的流体之间存在着一个流速分布不均匀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水流受平板影响的范围叫边界层。
边界层厚度常用符号δ表示。
边界层的厚度是沿平板而变化的。
因为粘滞流体流经平板时有内摩擦阻力发生,克服阻力必耗损一部分能量,以致平板附近部分水流的流速变缓,流经平板距离越长,耗损能量越多,水流受平板影响范围也越大,所以边界层的厚度总是沿板端的距离x而增加的。
边界层内的流体形态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紊流。
在板端附近边界层极薄,流速自0U,因此流速剃度极大,以致产生很大的内摩擦阻力,所以板端附近边界层内的迅速增至流体往往是层流。
沿板端距离越远,边界层厚度越厚。
流速剃度随边界层厚度增加而变小,内摩擦阻力也相应减小,边界层内的流体可自层流逐渐过渡到紊流。
但在紊流边界层中靠近固体表面仍有一层极薄的粘性存在,如图所示若雷诺数用下列形式表示:0Re x U xγ=则距板端距离越远,雷诺数也越大。
当雷诺数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流体即自层流转变为紊流。
据实验结果临界雷诺数约在5*510~610之间,如流体非常平静,最高的临界雷诺数也可超过610。
根据边界层的概念,可把粘滞流体分成两个区域:在边界层外,流速剃度为0,无内摩擦力发生,因而也可视为理想流体的流动,符合势流的运动规律;在边界层以内,流速自0增至0U ,流速剃度很大,内摩擦力十分显著。
因此,分析边界层内的运动规律时,必须以粘滞流体所服从的定律(纳为-斯托克斯方程式)为依据。
边界层的分离现象及绕流阻力流体压强在驻点N 处最大,在较高压强作用下,流体由此分道向圆柱体两侧流动。
由于圆柱面的阻滞作用便形成了边界层。
边界层内的特点是流体流动时有能量损失,从N 点起向下游达到A 或B 以前,由于圆柱表面的弯曲,使流体挤压,流速沿程增加,故沿边界层的外边界上0U x ∂∂=正值,p x∂∂=负值,即在外边界上压强是沿程下降的,由此可知在NA 或NB 一段边界层内的流体是处于加速减压状态的,也就是说,在该段边界层内用压强下降来补偿能量损失外,尚有一部分压能转变为动能。
边界层的概念和特点
边界层的概念和特点边界层是指在地球物理学中,大气界面和地面之间的一层气体。
在气象学上,边界层是指从地面到一定高度范围内,风速、温度、湿度等各种大气参数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
边界层的高度通常为未来数小时预报所需要的范围内。
1. 逐渐递减的风速:在边界层内,风速逐渐递减。
开始时,风速最大并且逐渐降低。
具体的风速变化取决于地面和大气层的性质和情况。
2. 温度和湿度梯度:边界层内的温度和湿度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
一般来说,地面处温度最高,高层温度逐渐降低。
除此之外,空气湿度在边界层内也会发生变化。
具体变化也是因地而异的。
3. 乱流增大:边界层内的乱流比较显著。
在这里空气流动不是平稳的,而是发生着强烈的乱流。
气体不能在水平方向上自由扩散,而是在各种水平方向逐渐混合。
4. 光学特性不同:由于边界层内存在着大量悬浮的尘埃和气体,它具有不同于上层大气的光学特性。
这使得大气边界层对光的透过率发生了变化。
边界层在气象、环境科学、气候变化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较为典型的是它与交通工具有关的影响。
由于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大,乱流强,而车辆在受到这种影响的同时会发生摩擦热,从而可以推测车辆的燃油效率、稳定性和舒适性。
在电力行业,边界层的变化也会影响线路的温度和表面附着物的变化,从而影响电力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样,边界层的湿度和风速也会对农业和林业造成影响。
总之,边界层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概念。
对于气象学家、大气化学家、环境工程师、天气预报员、交通工程专家等专业人士来说,了解边界层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边界层介绍
边界层边界层是高雷诺数绕流中紧贴物面的粘性力不可忽略的流动薄层,又称流动边界层、附面层。
这个概念由近代流体力学的奠基人,德国人Ludwig Prandtl于(普朗特)1904年首先提出。
从那时起,边界层研究就成为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领域。
在边界层内,紧贴物面的流体由于分子引力的作用,完全粘附于物面上,与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
中文名边界层外文名boundary layer其他名称流动边界层、附面层提出者Ludwig Prandtl提出时间1904年特点与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1简介由物面向外,流体速度迅速增大至当地自由流速度,即对应于理想绕流的速度,温度边界层一般与来流速度同量级。
因而速度的法向垂直表面的方向梯度很大,即使流体粘度不大,如空气、水等,粘性力相对于惯性力仍然很大,起着显著作用,因而属粘性流动。
而在边界层外,速度梯度很小,粘性力可以忽略,流动可视为无粘或理想流动。
在高雷诺数下,边界层很薄,其厚度远小于沿流动方向的长度,根据尺度和速度变化率的量级比较,可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简化为边界层方程。
求解高雷诺数绕流问题时,可把流动分为边界层内的粘性流动和边界层外的理想流动两部分,分别迭代求解。
边界层有层流、湍流、混合流,低速(不可压缩)、高速(可压缩)以及二维、三维之分。
由于粘性与热传导紧密相关,高速流动中除速度边界层外,还有温度边界层。
(图片为水中边界层与摩擦阻力关系图)2发展十九世纪末叶,流体力学这门科学开始沿着两个方向发展,而这两个方向实际上毫无共同之处,一个方向是理论流体动力学,它是从无摩擦、无粘性流体的Euler运动方程出发发展起来的,并达到了高度完善的程度。
然而,由于这种所谓经典流体动力学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有明显的矛盾——尤其是关于管道和渠道中压力损失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及关于在流体中运动物体的阻力问题——所以,它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正因为这样,注重实际的工程师为了解决在技术迅速发展中所出现的重要问题,自行发展了一门高度经验性学科,即水力学。
边界层概念及特点
边界层概念及特点边界层是指在流体内部,例如大气或水流中,与相邻固体表面接触的一层流体。
边界层在自然界和工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边界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流体动力学和传热传质学中,边界层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对于工程设计和天然环境中的流体现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边界层的概念边界层的概念源于流体力学的研究,在流体内部,与固体表面接触的一层流体受到了固体表面的影响,使得其动力学特性和传热传质性质与流体主体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在这一层中,流体的速度和压力梯度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流体的湍流运动也会受到较强的影响。
边界层的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边界层的研究对于飞机的设计和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在海洋学和水力学领域,边界层的研究对于水下船舶和海洋平台等工程的设计和运行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边界层的特点边界层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速度剖面在边界层中,流体的速度会随着距离固体表面的距离而发生变化,即速度剖面。
通常情况下,离固体表面越近,流体的速度越小,而在边界层的外部,速度会逐渐趋近于自由流体的速度。
因此,由于速度的变化,边界层中流体的剪切应力也会增大,导致流体的粘性效应变得非常明显。
(2)湍流运动在边界层中,由于流体的速度剖面和压力梯度的变化,流体会发生湍流运动。
边界层中的湍流流动使得流体的动量和热量传递变得非常高效,因此具有很高的传热传质性能。
同时,湍流流动也会导致边界层中的流体阻力增大,这对于流体的运动和弥散具有重要的影响。
(3)传热传质边界层中,由于流体的湍流流动和速度剖面的变化,流体的传热传质性质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边界层中的传热传质过程具有着较高的传递效率,因此在工程和自然环境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换热器或者传质设备中,边界层的传热传质特性对于设备的性能和效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结构特性边界层结构对流体的运动和传热传质过程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边界层的概念和特点
边界层的概念和特点
边界层是液体或气体中与相邻物质形成接触面的区域,具有以下特点:
一、边界层距离物体表面越远,其流体运动的影响越小,速度越接近
静止。
二、边界层内液体或气体的速度分布不均匀,靠近物体表面处速度很小,离开物体表面速度渐增。
三、边界层内存在摩擦力,会对流体产生阻力,增加流体在物体表面
的黏附力和摩擦力。
四、在边界层内因为液体或气体的速度梯度,会产生一定的动压力和
静压力,形成压力梯度。
五、边界层内的扰动容易被放大,因此事先要对边界层进行充分的计
算和分析。
边界层在流体动力学、传热学、腐蚀、涂装、污染物扩散等领域都有
重要的应用。
边界层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流体力学和相关学科的进一
步发展。
边界层理论知识点总结
边界层理论知识点总结边界层是指在地表和自由大气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动力和能量过程的气体层,其厚度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
边界层的存在对于大气环流、气候、水循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边界层理论是研究边界层的物理过程和结构的学科,在气象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边界层的结构边界层的结构是指边界层内部的物理特征和过程。
一般来说,边界层的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两个方面。
水平结构在地表上,由于地形的不同,边界层的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在平坦地区,边界层结构比较简单,可以分为地表边界层和大气边界层两部分。
地表边界层是指在地表之上0-1000米内的边界层,大气边界层是指在地表之上1000米以上的边界层。
在山地或者海洋等地形复杂的地区,边界层的结构也会有所不同,有时候边界层内部会出现多层结构。
垂直结构边界层内部的垂直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三层。
地表边界层(0-100米)是指最近地表的一层,其内部的风速和风向受到地表粗糙度影响较大。
中层边界层(100-1000米)是指地表上方100-1000米的一层,其内部的风速和风向受到大气稳定度影响较大。
大气边界层(1000米以上)是指在1000米以上的一层,其内部的风速和风向受到大气环流影响较大。
边界层的动力过程边界层的动力过程是指边界层内部的气体动力学过程,主要包括湍流、辐射、湍流输送、地转偏向、辐散、螺旋上升等过程。
湍流湍流是边界层内部流体的一种不规则运动状态,其特点是速度、密度和压力都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也存在着不规则的旋转运动。
湍流是边界层内部动能输送和质量输送的重要机制。
辐射辐射是指太阳光的热辐射在地表和大气中的传播和吸收过程。
在白天,地表吸收太阳光,导致地表温度升高,然后通过热传导和对流作用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形成边界层内部的热辐射。
在晚上,地表失去热量,导致地表温度下降,然后通过热传导和对流作用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形成边界层内部的冷辐射。
边界层概念及特点
边界层概念及特点边界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个重要区域,位于地面和大气中的对流层之间。
这个区域的特点是空气的运动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混乱不堪。
因此,边界层的研究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此,我们将重点介绍边界层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概念边界层也称境界层,是指地面和大气层之间的一个非常薄的区域,距离地面高度约为20-2000米。
在这个区域中,气流的方向和速度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的涡旋和湍流动。
这些涡旋和湍流动会影响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例如气温、风向、风速等。
二、特点1.湍流流动边界层中的气流非常不稳定,容易形成湍流。
湍流在空气中形成了不规则的涡旋运动,导致了空气的动能和温度的混合,从而使得温度和其他气象参数分布变得非常复杂。
因此,边界层中的天气现象也就难以预测。
2.垂直差异边界层中的气象参数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通常可以将边界层分为三个部分:表层、中间层和上层。
表层高度为0-10米,通常受到地表温度的影响,会形成相对暖的气流。
中间层高度为10-1000米,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温度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化。
上层高度为1000-2000米,稳定的气流运动主要由大气层中的高空风流所驱动。
3.表面效应由于地表的特殊性质,边界层中的气象参数会受到地表效应的影响。
例如,当地表温度很高时,气流运动会形成相对暖的气流,从而导致大气透明度变差。
这种影响不仅涉及到日常的天气变化,还会对气候变化和大气层污染等方面产生影响。
4.气体混合当空气在不同的速度和方向下运动时,它们会相互混合。
这种混合使得边界层中的气体分子运动难以预测。
这种混合是由于边界层中涡旋的形成和气流的不规则运动所致。
5.散卡效应散卡效应是边界层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效应。
它指的是当空气流动速度增大时,越来越多的空气分子被抛到了边界层的外层,也就是远离地面的上层大气层中。
因此,地面与空气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减少了。
这种效应常常被称为“瓶颈效应”,对边界层的研究和预测具有很大的困难性。
边界层内外流动的特点
边界层内外流动的特点边界层是指地球表面的气象层,它与地面的摩擦作用和大气绕流相互作用,形成了气候和天气等现象。
边界层的内外流动是边界层流体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边界层的内外流动存在着不同的运动特性。
边界层内的流动主要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流速较低,流线密集且弯曲,流动较为复杂。
而边界层外的流动则主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速较高,流线较直,流动较为简单。
2.边界层的内外流动对能量传输和质量交换有不同的贡献。
边界层内的流动主要通过湍流的方式将能量和质量从地面向上输送,对于地表的冷热平衡和水汽输送起着重要作用。
而边界层外的流动主要通过大气环流来实现能量和质量的传输,对于全球气候和天气系统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3.边界层的内外流动还具有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
边界层内的流动尺度较小,通常在几十米至几千米之间,时间尺度也较短,通常在几分钟至几小时之间。
而边界层外的流动尺度较大,通常在几百至几千千米之间,时间尺度也较长,通常在几天至几个月之间。
4.边界层的内外流动还存在着耦合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边界层内的湍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边界层外的大气环流,而边界层外的大气环流又通过气候系统的变化反过来影响边界层内的流动。
这种耦合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使得边界层的内外流动在气象学、气候学和大气环流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边界层的内外流动具有运动特性不同、贡献不同、尺度不同和相互影响等特点。
深入研究和理解边界层的内外流动对于气象学、气候学和大气环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高对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预测能力。
边界层厚度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边界层厚度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边界层厚度是大气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大气中与地表接触的空气层的厚度。
边界层厚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大气运动、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等过程,对于气象、环境科学和工程应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边界层是指地表的直接接触层,它与地表相互作用,使得大气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
在边界层内,大气运动受到地表摩擦的影响,呈现出强烈的湍流运动。
边界层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受到地表状况的影响,还受到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及气候类型等因素的制约。
边界层厚度的定义方法有多种,根据研究目的和所用数据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进行计算和估算。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利用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进行推导和验证。
本文将重点介绍边界层厚度的定义方法和研究进展,以期对边界层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将总结边界层厚度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边界层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拓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边界层厚度的定义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的。
其次,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边界层的概念和作用以及边界层厚度的定义方法。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边界层厚度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展望边界层厚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边界层厚度的重要性和研究的目的。
我们将强调边界层厚度在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并指出对边界层厚度的精确定义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接着,在正文部分的第一个小节中,我们将详细阐述边界层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将回顾边界层的定义,并介绍边界层在气象、物理学和工程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对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风力发电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边界层厚度对大气稳定性、风场分布和能量传输等方面的意义。
在正文部分的第二个小节中,我们将探讨边界层厚度的定义方法。
边界层的基本特征
边界层的基本特征
边界层是大气中最接近地表的一层,一般高度为地表到几百米的范围。
其基本特征包括:
1. 高度变化:边界层中,由于地表摩擦的影响,风速逐渐减小,形成风速剖面,即高度增加,风速逐渐减小的特征,这个变化高度一般被称为边界层高度。
2. 局地性:边界层是地表特征的直接反映,因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表特征的影响下,边界层的特征会有所不同,呈现出局地性。
3. 滞留:边界层中的大气湍流非常活跃,湍流运动会导致大气中的空气混合,使边界层的大气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这种混合使得大气污染物滞留在边界层内,影响空气质量。
4. 湍流:边界层中湍流运动非常明显,湍流运动导致大气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等物理性质出现剧烈的变化,湍流对气象、能量和物质传输起着重要作用。
5. 温度倒转层:边界层中一般存在温度倒转层,即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先下降后增加。
这种温度倒转层对边界层的大气运动和湍流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边界层是大气中与地表最为接近的一层,其特征包括高度变化、局地性、滞留、湍流和温度倒转层等,这些特征对于气象、空气质量和能量传输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边界层的基本概念
vx v
,y
yv
,
v
第七章 不可压缩流体的二维边界层
18
第四节 紊流边界层的速度分布
其中,v w / 为壁面摩擦速度,由柏金汉
定理可得
vx
vx v
F(y,)
(7-18)
对水力光滑壁面,内层区域(y≤0.2δ)的粘
性底层[0 ≤ y+ ≤ (5~10)],速度分布
或
vx y
(7-19a) (直线分布)
第一节 边界层的基本概念
一、边界层的基本特征 二、边界层位移厚度和动量损失厚度 三、紊流边界层的分层结构 四、紊流猝发现象
1
一、边界层的基本特征
边界层的特性
边界层很薄; 边界层厚度随来流方向逐渐增厚; 沿壁面法向速度梯度很大,黏性力不能忽
略,边界层内的流动是有旋的; 边界层内任一横截面上的压强都相等,等
10
第三节 二维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
将乘以Ue(x)第一式连续方程,整理得
(Uevx ) x
(Uevy ) y
vx
dU e dx
(7-14a)
注意到连续方程和 vx ,可将第二式边
界层方程改写为
y
vx2 x
(vxvy ) y
Ue
dU e dx
1
y
(7-14b)
第七章 不可压缩流体的二维边界层
第七章 不可压缩流体的二维边界层
17
第四节 紊流边界层的速度分布
一、内层速度分布——壁面律
(1)在内层区域时,速度 vx 应依赖于 壁面切应力τw、流体密度ρ、动力黏度μ、 离开壁面的垂直距离y和壁面粗糙度Δ,根 据柏金汉的π定理,在基本量纲M-L-T中, 将上述6个物理量存在3个无量纲组合量:
边界层 对流层
边界层对流层
边界层和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两个不同区域。
边界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是一个高度约为10到15公里的区域,有时也被称为平流层。
这一层的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与对流层正好相反。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最底部的一层,其厚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
在赤道附近,其厚度约为16-18公里,而在两极附近,其厚度约为8-9公里。
夏季时,对流层的厚度较大,而冬季时,其厚度较小。
这一层的显著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摄氏度。
此外,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大,可以分为两层:在1-2公里以下,受地表的机械、热力作用强烈,称为摩擦层或边界层;在1-2公里以上,受地表影响变小,称为自由大气层。
边界层允许的最大纵横比
边界层允许的最大纵横比
在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中,边界层是指紧邻物体表面的一薄层流体,其中流体速度由于粘性作用从零增加到外流速度。
边界层的厚度和特性对物体的阻力和热传递有着重要影响。
纵横比通常是指一个物体的宽度与长度的比例,但在讨论边界层时,这个概念可能需要更具体的上下文来明确其定义。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风洞实验或数值模拟中,可能会提到边界层模型的纵横比,这可能指的是模拟中使用的网格单元的长宽比,或者是边界层厚度与物体特征长度的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允许的最大纵横比”可能是指为了保证计算精度和物理现象正确模拟所设定的纵横比的上限。
例如,在进行数值模拟时,过大的纵横比可能导致数值不稳定或者解的不精确。
因此,模拟者会根据经验或者最佳实践来确定一个合适的纵横比上限。
这个上限可以是固定的值,也可以是基于特定参数(如雷诺数、物体几何形状等)的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确定边界层允许的最大纵横比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数值稳定性:确保数值解的稳定性,避免在计算过程中出现振
荡或发散。
2. 解的准确性:保证足够的分辨率来捕捉边界层内的速度梯度和湍流结构。
3. 计算效率:在满足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计算资源的需求,以提高计算效率。
4. 物理现象的捕捉:确保能够准确模拟出边界层内的物理现象,如层流到湍流的转捩、分离流等。
5. 实验或理论验证:通过与实验数据或理论预测的比较,验证所采用的纵横比是否合适。
总之,边界层允许的最大纵横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目的来确定。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常会参考相关的流体力学文献、行业标准或经验公式来确定这一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p = 0则整个流场压力处处相等。 dx 边界层微分方程虽然是在平壁的情况下导出的,但对曲率不太大的
dU e = ,, 0 dx
曲线壁面仍然适用。此时,x轴沿壁面方向,y轴沿壁面法线方向。
§8—3 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
一、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
由卡门在1921年提出。
推导前提:二元定常,忽略质量力,且u>>υ(由边界 层微分方程的数量级比较可看出),所以只考虑x方向 的动量变化,不引入y方向的流速υ。
+ = 0 ,u~1, 并且边界层内,由u≥υ,故认为或由连续方程 ∂x ∂y υ~△ ∵x~1并且我们认为u~1,而y~△,必然是υ~△,这样才能满足连续方 1 ∆ 程,∂ u ∂ υ + =1 + =0 ,1 ∆ 。 ∂x ∂y dy ∆y = lim 注意:导数又称为微商,例如 dx ∆x→0 ∆x ,类似地在进行数量级比较 时,我们可以写成 ∂ u ~ 1 ,即 ∂y 是1的数量级。
1 ∂p ∂υ ∂υ ∂ 2υ ∂ 2υ u +υ =− + v( 2 + 2 ) ∂x ∂y ∂x ∂y ρ ∂y ∆ ∆ ∆ ∆ 1 ∆ ∆2 2 1 ∆ 1 ∆
∂u ∂u ∂ 2u 1 ∂p +v =− +ν u ∂x ∂y ∂y 2 ρ ∂x
∂p =0 ∂y
∂u ∂ υ + =0 ∂x ∂ y
方程第二项积分的物理意义为:
∫
δ
0
ρu (U e − u )dy 表示了因粘性影响而产生的流体动量的减少量。
ρδ 2 ⋅1⋅U e 2 = ρ ∫ u (U e − u )dy
0
令
δ
δ2 =
1 Ue
2
∫
δ
0
δ u u − u(U e − u )dy = ∫ 1 U dy 0 U e e
o
层流边界层
过渡区
紊流边界层
图 8-3 平板上的混合边界层
∂p = 0 ,即认为边界层内各截面上的压力等于同一截面 5.边界层内, ∂y
上边界层外边界上的压力;惯性力和粘性力为同一数量级。
工程上还常常遇到一种管流边界层。如图所示。流体从大容器流入管 道,管道入口呈圆角,则在进口断面上处流速分布均匀。由于粘性, 流体在近壁处形成边界层,且边界层厚度沿流动方向增大。 在离进口距离为L的c-c断面上,边界层基本上扩展至管轴,从进口a-a 至c-c 断面的距离 L称为管道的起始段长度,c-c断面以后则为充分发展 的管流。当起始段边界层为层流时,起始段长度L较大,约为 L/d=0.058Re。若加大管道入口流速,使边界层由层流转变为紊流,起 始段比层流时要小,约为L/d=30。实际在距进口12d,边界层已扩展至 接近管轴,之后边界层的继续扩展就很缓慢,在距进口12d,以后,沿 程阻力系数已与充分扩展时相同,这就是说,紊流起始段很短,影响 也小,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工程测量及管道阻力实验时, 需避开起始段的影响。
dδ dp ∂p dx dp =p+ dx − τ w d x p dx − τ w dx = −δ dδ − δ + 2 d d d ∂ x x x x
其中略去了二阶微量。那么,由动量定理,得到定常运动条件下边界层 的动量积分关系式: ∂ δ 2 ∂p ∂ δ ρ u d y − U ρ u d y = − δ −τ w e ∫ ∫ 0 0 ∂x ∂x ∂x 由于在边界层内, ∴p=p(x),且δ=δ(x),所以,上述偏导数可改写成:
U e- u
δ 1 ⋅ U e = ∫ (U e − u )dy
0
δ
y
δ
δ
1 δ1 = Ue
∫ (U
0
δ
e
− u )dy = ∫
0
u 1 − dy U e
δ1
x V
δ1就称为位移厚度又称排挤厚度。比较 图 8-6 边界层位移厚度 同一平板表面的粘性流体和理想势流流 动,由于粘性流体边界层内的流动受阻, 在无穷远处来流中每一条确定的流线在理想势流流场中的位置被向外排 挤了一段距离。
x ↑→ δ ↑
δ
L
δ
L << 1
1 Re
薄层性质,其中L为物体的长度
Y U
∼
外部流动区域
翼弦长几米, 厚约几个 cm; δ 轮船长几百米,δ 厚约几m; 透平叶片, δ 约几个mm
δ ( x)
前缘
边界层
X
图 8-2 边界层厚度
4.按流动状态,边界层又分为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以及初始部 分为层流,然后是紊流的混合边界层。边界层由层流向紊流的转变, 决定于Re的大小 。 ∂u 由于在边界层内,流体在物体表面法线方向(即 ∂ y )速度梯度很大, 所以,边界层内的流体具有相当大的旋涡强度;而在层外,由于速度 梯度很小。所以,即使对于粘度很大的流体,粘性力也很小,故可忽 略不计,所以可认为,边界层外的流动是无旋的势流。
∂p dx dδ F p dx = + AC面: AC ∂x 2 dx
BD面:
FBD = −τ w dx ⋅ 1
负号是因为受力与x轴方向相反
则x方向外力之和为:
∂p dx d ( px ) F = p δ + p + d δ − p δ + dx − τ w dx ∑ x ∂x 2 dx
∂x 1
∂u
∂υ
∂x
假定边界层内流动全是层流,且忽略质量力,那么,对于不可压流体定常二 元绕流流动并忽略质量力时,N-S方程和连续方程为:
1 ∂p ∂ 2u ∂ 2u ∂u ∂u u + v( 2 + 2 ) =− +υ ρ ∂x ∂y ∂x ∂y ∂x 1 1 1 1 2 ∆ 1 ∆ ∆ 1 1 ∆2
则AC面流进的流体质量,由mAB+mAC=mCD
m AC = m CD − m AB ∂ δ = ( ρudy )dx ∂ x ∫0
动量=质量流量×速度
K AC
∂ δ = U e ( ∫ ρudy ) dx ∂x 0
其中Ue为边界层外边界上的速度。
则单位时间内通过控制面的x方向的动量变化为:出口动量—入口动量
∂p dx p+ ∂ x 2
C A
pδ dδ
δ ( x)
dy y
x
y
∂ p ∂δ d x δ + dx p+ ∂x ∂x
τw
B
dx
D
x
图 8-5 边界层微元控制体
单位时间内:
AB面流进的流体质量: mAB =
动量 :
∫
δ
0
ρu ⋅1dy
第八章
边界层理论
主要内容
边界层的基本概念 不可压层流边界层方程 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 平板层流边界层近似计算 平板紊流边界层近似计算 平板混合边界层近似计算 边界层的分离现象
§8—1
边界层的基本概念
当空气、蒸汽,水等小粘度的流体与其它物体作高速相对运动时, 一般雷诺数很大。由
Re = 惯性力 Vl = 粘性力 v
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在边界层内 伯努利方程: p +
求导,则: dp 1 dU e dp dU e + ρ 2U e =0⇒ = − ρU e dx 2 dx dx dx 说明层外压力项和惯性项具有同一数量级。 当流体纵掠平板时边界层外主流速度没有变化,此时
1 2 ρU e = const 2
V∞ & 在边界层外边界上, V (x ) =
∫
δ
0
ρu d y
按上述变换代入动量积分关系式可得
dU e d δ 2 d δ ρ u d y − ρ uU d y + e dx ∫0 dx ∫0 dx
∫
δ
0
dU e ρudy − ρ dx
∫ U dy = − τ
0 e
δ
w
即
dU e δ d δ =τw ρ ∫0 (U e − u )dy ρ ∫0 u (U e − u )dy + dx dx
1 1
∆ ∆
∂u ∂v + = 0 ∂x ∂y
边界条件中, y=0,u=υ=0;y=δ,u=u(x),对沿平壁面而言 y=δ, u=1。 上式即为层流边界层微分方程,又称为普朗特边界层方程,由普朗特 在1904年提出。
∂p = 0,即边界层横截面 ∂y 上各点压力相等,即p=f(x),而边界层外边界上及边界层以外,由势流
δ 2 称为动量损失厚度,它的物理意义为:当理想流体流过平板时,
某一断面处通过的质量流量为
δ
δ
∫
δ
0
ρU e dy ;若是粘性流体通过该断面,
其质量流量为 ∫ ρudy ,因此在同一断面损失的理想流体的质量为 0
∫
0
ρ (U e − u )dy ,损失的动量为
∫ ρ (U
0
δ
e
− u )udy ,把这部分动量损失
折算为厚度δ2的理想势流所具有的动量。边界层内的流体动量损 失,其数值相当于平板表面上的厚度为δ2的一层理想流体的动量。
§8—4
平板层流边界层近似计算
V ( x)
外部速度
V∞
边界层 边界层
l
δ ( x)
x
图 8-7 平板层流边界层
假定来流 V∞ 流经平板时,平板上下两层形成层流边界层,如图所示。 现在要求的是边界的厚度 δ 的变化规律和摩擦阻力FD。
CD面流出的流体质量 : m CD = ∫0
δ
∂ δ ρ u dy + ∫ ρ u dy dx 0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