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doc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一、科学性原则:1.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结合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和调整,确保学生所学内容符合实际需求。
2.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平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3.强调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在培养方案中要考虑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促使学生具备多学科综合素养,增强他们的学科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实用性原则:1.实践教学注重实用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实践教学,开展实验、实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强化实习实训环节:设计合理的实习实训计划,提供学生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触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语言、沟通、团队合作、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三、适应性原则:1.个性化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培养路径。
2.强调能力培养:培养方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水平。
3.人文社科与科学技术并重:培养方案中应注重人文社科学科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科学技术学科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持续性与评估原则:1.培养方案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学科发展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2.定期评估与调整:对培养方案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了解学生培养效果、改进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并及时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3.引入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参与: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引入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使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学院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学院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为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南昌工程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现就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把握和体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等文件精神。
(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以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为指导,在总结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强化OBE理念、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和对标专业认证标准,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突显特色,坚持持续改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三)遵从学校章程,正确处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把既“成人”又“成才”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
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一)突出产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和毕业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其发展形势和趋势,结合国家标准、专业认证和专业综合评价的要求,凝练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定位。
根据专业定位,确定目标达成性可判断的、可测量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比较准确的反映学生短期和长期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预期成就。
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
**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讨论稿)为做好我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对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贯彻“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优基础、适口径、强素能、多方向”为指导,制定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面向基层、面向现代服务业,突出教育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1. 整体优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
依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逐专业、逐方向进行分析论证,设计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三个体系构成的培养方案,实现教学过程“四个结合”,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相结合。
2. 夯实基础,体现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
在培养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毕业生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夯实理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体现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需进一步强化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设置。
公共课要在全校范围内基本打通,学科基础课要在学科范围内基本统一。
3. 规范课程,整体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各专业必须要参照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育部下达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的核心课程要求,科学、规范、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强调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科学安排课程之间的先修后续;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或集成;课程名称要规范、准确。
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尊敬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们: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和要求,我们提出以下原则意见,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1、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只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还需要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还要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性质和教学任务的要求,灵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和指导。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潜力和特长,让学生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最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3、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确保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够迅速融入到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实际需求中。
同时,还要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各种行业和岗位,通过实习和实践锻炼出更好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4、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仅仅涉及到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的选择,还影响到教育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强调对知识点的传授。
然而,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技能和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领导才能、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能力。
因此,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探索适合当代大学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培养更广泛的专业人才。
大学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大学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本科教学的基本规范,是学校组织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对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面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根据有关精神,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实际,现就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应以教育方针、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充分吸收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成果,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具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准确定位,彰显特色。
遵循学校“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努力推行和实践“通识课要通,学科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精且富有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
(二)夯实基础,通专结合。
满足并服务于学校“2 2”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的需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实行分流培养。
(三)强化实践,提高能力。
切实推行和落实学校一贯倡导的“抓住知识点、强化系统性、加大训练力度”的课堂教学改思路。
各专业要在课程设置确定的前提下,认真审议、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方案,切实加大训练力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优化结构,更新内容。
在“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的框架内充分论证课程设置特别是通识课、专业主干课、类别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设置的科学性、逻辑性、前瞻性、严肃性,杜绝因人设课。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立足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着眼国内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具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doc
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征求意见稿)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
为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就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女性人才成长特点,办出特色,形成优势,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女性人才。
二、基本原则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着眼未来的前瞻性原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要紧紧抓住我校学科专业所固有的应用性、服务性特点,牢固树立和坚持“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要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对未来五至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进行科学预期,使人才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
2、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突出特色的原则以注重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精心设计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平台,夯实基础。
同时,要注重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经、管、文、法类专业要增加自然科学课程,理工类专业要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女性素质的综合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广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
3、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女性教育有机结合全校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系(部、中心)内的各专业打通培养,设置两年的共同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女性教育的特征,设置一定数量的女性教育特色课程,紧紧围绕“女”字做文章,形成鲜明的女性教育特色。
关于制定(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定(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各系要在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认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对该项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学规律,坚持教育创新,体现培养“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建立符合学院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1、坚持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准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规定的本科教育基本要求,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的各专业的业务目标培养要求,开设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坚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的学术标准。
2、坚持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型特色。
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重新审定教学内容,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注意课程间的衔接,精简课程门数,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构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3、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要整合实验课内容,适当精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单独设置实验课和技能实训课,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加大学科竞赛创新训练、实践技能训练等环节。
切实提高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把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4、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和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统一的教学要求,加强我院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全面的课程建设,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和创新,学校决定开展XX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按照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扩大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二、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备经济管理知识素养、具有经世济民本领和情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基本原则(一)科学定位。
各本科专业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差异化、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目标。
同时,各专业要注重把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够支撑学校总体和各专业自身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遵循规律。
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体现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融汇贯通课程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市场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力。
(三)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课程资源,加大选修课比重,积极开展课程的分级、分层教学,试行分类培养。
四、修订思路(一)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工科类专业须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二)以课程体系、课程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改为重点,创新“四位一体”服务型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全面梳理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各课程模块及学分要求,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综合实践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五部分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整合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并注重将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引进教材;改课堂教学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实行小班教学,引入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倡导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减少教师课堂讲授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改课程考核模式,加强过程考核,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探索多样化、科学化、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指导意见doc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修)定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专业培养方案是学院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适应现代化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新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经学院研究决定,全面启动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产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使之固化在培养方案中,构建与学院办学定位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贯彻落实学院建设“国内知名、业界一流”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发展战略,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本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特色,面向一线培养适合经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二、基本原则(一)遵循以国家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出发点的原则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要和符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以下简称“国家认证标准”)、教育部本科专业介绍等作为制定培养方案的基本出发点。
(二)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
正确定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与毕业后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各层次间知识的衔接,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重新设计和调整工作,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制定2008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及实施意见
关于制定2008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及实施意见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蓝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是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 2号)文件精神,落实《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十一五”时期本科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新形势下构建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求各教学单位遵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条例》中规定的程序,在认真总结2004年版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改革,认真制定2008年版各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指导性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并对此项工作提出如下原则和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改革理念1.制定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是做好包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在内的学校一切教学工作的前提。
当前本科教育面临的宏观形势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呈现高度交叉与综合的趋势;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和北京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中阶段基础教育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因此,我们必须在对本科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基本定位重新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进行历史性战略调整,实现由纯专业教育价值取向向着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由“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定位向着“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基本定位的转变,由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向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质量基础上的以突出多样性为基本特征的质量观的转变,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加特长”的人才质量观。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特别意识到,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我们与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目标定位的区别在于,应更加强调“应用型”而非“学术型”;我们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的区别在于,应面向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面向岗位和职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制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指导性原则意见
关于制订2011级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现将制订2011级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原则意见下发,请各教学单位遵照执行,同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时间规定:4月15日上午10点前将2011年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纸质稿与电子稿各一份)交至教务处办公室(2-205)。
二、关于人才培养方案文本格式规定:(一)Word文档:1、主标题(如:2011级XX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黑体小二号加粗居中;2、一级标题(如:一、专业代码:XXXXXX)黑体5号加粗;3、二级标题[如:(一)知识结构]楷体5号加粗;4、三级标题(如:1、招生对象:XXXX)宋体5号;5、四级标题[如:(1)XXXXXXX]宋体5号;6、五级标题[如:①XXXXXXX]宋体5号;7、正文宋体5号;8、行间距:单倍行距;字间距:标准;9、页面设臵:上2厘米,下1.5厘米,左2厘米,右1.5厘米;(二)Excel表格:具体格式按本次下发制订2011级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原则意见附表格式要求来执行。
特此通知!附件一:制订201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原则意见附件二:2011级XXX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附表1:XXXXXX专业课程设臵、结构及学分分配表附表2:XXXXXX专业课程设臵及学时分配表附表3:XXXXXX专业实践(上机)课程表附表4: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要求附表5:XXXXXX专业实践教学进度表附件三:制订2011级专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原则意见附件四:2011级XXXXXX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方案附件五:高职课程设臵及课时分配表附件六:南昌工学院课程代码编码说明教务处二○一一年四月四日附件一:制订201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学分制改革的特点及要求,教务处组织制订本科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制定的原则意见
附件1:制定的原则意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制定的原则意见南京晓庄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监控与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和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决定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具体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秉承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逐步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二、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基础知识扎实、基本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三、基本原则(一)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构建“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
加强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夯实专业基础,注重整体优化。
重视本科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打通、整合学科及专业基础知识,重组核心课程资源。
本着夯实基础、发展潜能的原则,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统筹协调学科基础与专业教学、核心课与选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及素质提高的关系。
注重各专业和全校课程资源的共享。
(三)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采取统分结合,尊重个性选择。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每个高校都需要制订的重要文件,是教育部门对高校教育质量监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手段。
为确保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强、有实际可行性,我们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设立个性化的课程设置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个性化调整,符合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在设立课程方面,更应该关注学生掌握基本的通识教育知识,但也需要考虑到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和需求,增加专业化的课程设置。
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注重与时俱进,紧紧跟随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二、搭建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除了在课堂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环节中进行知识运用和技能训练。
因此,高校应该搭建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实验室、实习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供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性的学习和创新实践。
应该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放在和理论教学同等的位置,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加强导师制度的建设导师制度是高校培养本科人才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校园生活,同时也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因此,高校应该将导师制度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每位学生都应该有一名导师,与导师建立必要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导师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和未来目标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社会热门话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成为获得就业机会和胜任工作的重要因素。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如创业基金、创业大赛等。
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英语教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用语言。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高校应该更加注重英语教育的质量,打造全英文教学环境,加强听、说、读、写和翻译技能的训练。
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设立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留学机会,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制定(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在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为中心,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和实践创新项目。
2.坚持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合理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保持与实际需求的紧密衔接。
3.注重跨学科和综合能力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不再满足于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结合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要增加通识教育和选修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在跨学科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
4.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要加强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设置,提供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鼓励创新与创业意识培养现代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要加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培养,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精神。
6.保障质量与评价的有效实施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要建立有效的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
同时,要加强对课程教学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不断提高培养方案的质量和效果。
关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
关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首经贸大教发[2005]4号为适应建设全国一流水平财经大学的目标要求,构建我校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使之更加适应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现就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请各教学单位参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要主动适应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心,以整合课程内容与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要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需要;要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符合我校从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的转变和建设一流财经大学的要求,要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我校学科、专业特点(大部分专业为应用型、服务型专业)我校培养的本科学生不但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
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注意研究各门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进一步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按照继承、摒弃、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加、改式的整合,科学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
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分类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经、管、文、法、理、工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3.强化实践教学。
应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途径和方式。
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对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论证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女院教字[2011]1号关于印发《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通知各处(室)、系(部、中心):我院《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经过多次征求意见与反复论证,经院党委会、院行政办公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
各系(部、中心)、教研室在组织学习的基础上,要广泛开展社会人才需求调查,组织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制订。
湖南女子学院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六日主题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通知湖南女子学院教务处 2011年2月26日印制(共印80份)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为使我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更鲜明的特色、更高的水平和更强的适应性,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我院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原则意见。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要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女性人才成长特点,强化特色,形成优势,培养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
二、基本原则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眼未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院办学定位,牢固树立和坚持“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各专业特点,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未来五至十年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进行科学预测,使人才培养能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女性教育有机结合通识教育旨在为专业教育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强调专业深化所需要的坚实基础。
学院高度重视公共通识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各系要认真体会学院的办学理念,科学设置学科通识课程,夯实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
同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要突出女校教育的特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形成鲜明的女性特色,做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女性教育三者有机结合。
3、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内涵发展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
要深入研究各门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作用,科学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和开课顺序。
处理好公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大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按照继承、摒弃、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加大课程内涵改革的力度,避免课程和内容的重复现象。
4、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区别不同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途径和方式。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对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论证各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将“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5、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各系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探索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更具有自主选择性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学分制管理机制,因材施教,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实现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课程、教师的完全学分制奠定基础。
三、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及通识教育阶段课程学院稳步推进弹性学制下学分制改革,本科基本学制4年,达到毕业要求后,学生可在3-6年内毕业。
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总学分数为160—165(其中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450),理工艺术类专业毕业总学分数为167—172(其中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
(一)总体框架(二)通识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分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女校特色教育系列课程,学科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平台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见附件1,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依办学实际需要申报而动态调整。
各系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可以选择要求更高的同类课程,也可以用该专业的相应专业基础课取代其内容有包含关系的全校公共通识课程。
例如:音乐表演专业可以用其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取代《形体》课程。
(三)集中实践环节学分及设置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除课程实验外的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数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25,理工艺术类专业不低于28(其中包含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实践4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设置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丰富如课程实习、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专业综合设计、独立实验(实训)课程等实践环节类型。
此类型学分数为7-11,建议安排在第7学期前完成。
2、融合社会实践与实习教学,统筹考虑实习类型、方式和时间,统一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类。
此类型学分数为8-10学分。
3、毕业论文(设计)学分为6。
指导性教学计划第8学期原则上只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下达任务书等前期工作,各系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可适当提前完成。
4、对于参加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并结题、参加有关学科竞赛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学校奖励学分,经有关专家认定,可以替代相关实践环节学分。
四、辅修专业、第二专业为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校设置辅修、第二专业,其教学计划不单独制订。
第二专业主干课程在本科同类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里加以“*”标识,其总学分最低要求为40学分。
辅修专业总学分最低要求为20学分。
辅修、第二专业原则上不单独开课,学生随班修读。
学生所修辅修专业、第二专业的课程不得与该学生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相同。
五、其它说明(一)本科专业分设8个学期,每学期19周,共设150个教学周。
一般每学期安排教学17周、复习考试2周。
除第1、7学期外,一般每学期周学时为26±4。
(二)学时学分计算原则上理论教学每1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验(训)课以及理论课程中的上机等实践环节,每30学时为1学分;体育课课内每30学时为1学分。
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分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进行,原则上1.5周为1学分,其它集中实践环节原则上每周为1学分。
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与学分对应的差异性,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另行制订。
(三)因专业所属学科的特殊性,教育类、艺术类等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通识课程设置与学分略作调整。
上述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全面贯彻学院人才培养理念,在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基础上,统筹考虑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本专业的特点。
(四)各系要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优势促进本科教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善教学效果。
努力实现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转变。
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专业、课程、实验室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
(五)所有课程均需编码,课程编号说明见附件2。
附件1: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方案附件2:课程编号说明附件1:湖南女子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一、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54学分)二、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一)人文社科类专业(二)理工类专业特殊类专业学科通识教育课程由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殊要求确定。
附件2:课程编号说明本科所有课程统一采用5位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
内容、难度、课时、学分任意一项不同的同一名称课程,均需独立编码。
一门课程分几个学期开设,需要按开课学期分别编码,5位数字所代表意义如下:第1—2位表示开课系(部、中心),第3—5位为同一系(部、中心)所开课程的顺序号。
表1:附3、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格式X 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的X X专业高素质女性人才。
基本要求: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各专业要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2)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女性修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合作能力。
(4)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法制、经济、管理知识,懂得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了解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5)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6)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础;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7)了解体育运动、医疗保健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一)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二)专业教育课程(学分)1、专业基础课程(学分)2、专业核心课程(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学分)4、专业拓展课程(学分)(三)集中实践环节(学分)附4、指导性教学计划基本格式谢谢您的观赏谢谢您的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