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
轻吟漫诵徐志的《》,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离情中。
这首诗以情景交融自然,意境轻柔优美,风格飘逸潇洒而为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是他吐露出的独特的情感。
它先以轻柔声调写康桥的幽雅,再以明快笔调写重游康桥时的热烈欢欣情绪,继之以低落的声调写理想失落的伤感,最后以平和沉静的气氛来写一种包含深切愧疚感伤的离情别绪,《再别康桥》,不愧为中国现代的佳臬。
梁启超说:“徐志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徐志更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
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志的诗作品具有特殊的认识作用和美学价值。
诗作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诸多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体现其特殊的美学价值。
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如矛盾先生在三十年代所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徐志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
”
而《再别康桥》是徐志的经典之作。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一、柔美悠远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开头与结尾的两小节中“轻轻”和“悄悄”,在诗歌中起何作用呢?对此,注者颇多,看法殊异。
笔者认为,前后此两小节,作者把康桥看为人,是一种
拟人化的写法。
这样,我与母校的交流就成了与人的亲近,有了人的感情,如此,可以看作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以此表达了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一片深情。
体会过与亲人尤其是母亲见面与别离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年末岁尾,游子归来,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也为了不扰乱母亲宁静的生活,省去母亲为即将归来的儿女的操办,儿女多是“轻轻的来”,尤其是“悄悄的来”;为了工作事业,为了养家糊口,节假一过,劳燕分飞,儿女就要走了,离情别绪萦绕母亲心头,旧时的母亲是手捧游子衣“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今日的母亲,行车安全吃喝拉撒,一遍遍地叮咛嘱咐。
东方欲晓,夕阳西下,游子登程,手携行,为了不惊扰母亲,多选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儿女所以如此之为,是为了不惊扰母亲。
这是对母亲的深挚之爱。
通过如此的联想理解,我们可以不难理解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小节里面为什么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因为把康桥拟人化,所以诗人告别的再见的,已不是客观物质的母校康桥,而是已经人性化了的母校。
如此的写法,深切婉转地表达了对康桥母校的深情……一个“轻轻”与“悄悄”,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着对母校的深深依恋;一个“轻轻”与“悄悄”,虽平浅却悠长,表达了诗人绵长细腻之情感。
“轻轻”与“悄悄”表达出的深远意境,可看出诗人驾御语言的不凡技巧。
当我们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撼人心扉的人性之美!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他写出了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这里的自然美景令诗人陶醉,还有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
这期间他有幸结识并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因。
夕阳下,伴着银铃般的笑声,他们在阴下散步;温柔的春风里,他们在垂柳下徜徉;拉着她的纤纤玉手,他们在康桥上留连。
或凭倚桥栏,仰望蓝天白云;或荡一叶小舟,在星辉下嬉戏。
??他们的身影多少次倒映在波光潋滟的康河中,多少次诗人在心中暗暗勾画着自己的爱情美梦;夕阳下,这位冰清玉洁的少女在诗人的眼中多少次幻化成自己的金发新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自己飘然而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
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潭水很清澈,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
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
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
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
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那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里放歌。
”这里诗人的留恋已经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之中了,挥篙泛舟,去寻他自己个性的梦,而且情不自禁的要高歌,快乐到了极点,感情到了极点。
可这都是康桥生活的积淀:“你站在桥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素衣服,裙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起一根竟象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桥影,翠条余似的向前滑了去。
”(《我所知道的康桥》)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呀!是女郎在撑,撑出寻找理想的长篙!更是徐志在撑,他多想撑出自己的长篙呀!女郎撑船是风景,徐志是在观赏风景,殊不知,徐志本身就是风景,今天我们不是又在观赏这一幅风景吗?可是他怎么能够放歌,又怎么能够找到美梦呢?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的《黄鹤楼送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在言外,旨在象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
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
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
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
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飞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
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二、《再别康桥》体现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美是徐志诗歌的最大特点,美的形式、美的风格、营造美的意境,这种美的诗风一方面来自他浪漫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另一方面在于他诗歌美丽的外表。
他是闻一多“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要实践者和发展者。
《再别康桥》中充分体现了“三美”。
(一)、柔美和谐,动人的音乐美
徐志短暂的一生不仅诗歌创作很多,他认为除要流露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完美的音律。
徐志是新月社的代表诗人,新月社诗人们在新诗音律化方面的主张也是徐志认同的。
在徐志的诗作中,诗形、意境、词藻都很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志对音乐美的追求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
从音节来看,徐志诗歌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
他曾经说:“诗的真妙不在他的字义里,却在他不可捉摸的音节里。
”他的音节似乎得自冥冥之中的神助,实际上这种自然和谐的效果也是刻意为之的效果,一是音节与诗作要表达的思想和情绪的变化相一致,二是由有效的技巧来支持。
他的诗作中大量运用叠字的技巧,以及重句、复沓的技巧,都是力图创造出一种他所期待的效果。
《再别康桥》全诗七节,每行六至八字,大体上每行三顿,音节长短不一,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平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舒婉转,节奏鲜明和谐,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
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以第二、第三节为例。
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
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
可见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
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
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
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
这首诗使用式的诗形,而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歌从头到尾营造出一种节奏上的特殊感觉。
他的诗不是靠古典中的简单押韵来增加音乐效果,而是利用白话本身所蕴含的音乐美,巧妙组合产生出节奏感和旋律美。
这种组合需要很高的技巧和艺术造诣,显示出徐志作为诗人的卓越才华。
在韵脚的处理上,徐志同样非常讲究。
新诗句法因要贴近白话口语,音节很容易变得散漫,这时韵的联系与贯穿作用就变得尤其重要。
徐志的诗作有时一诗一种韵式,有时一首诗同时几种韵式,并没有形成对一种韵式的偏好,这说明徐志的诗作并
不完全像胡适为自由诗用韵所做的倡议——新诗“在自然的轻重高下,在语气的自然区分”——那样,徐志诗歌的用韵不但是追求一种“语言的节奏”,而且还有一种“形式化的节奏”。
语音的节奏可以说是一种的节奏,但形式化的节奏则属于严格的诗的节奏。
徐志的诗歌既尊重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又有对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某些突破;在语法规范上,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浸润,又有英诗的某些影响。
他是根据自己“真纯的诗感”在创造、在发现。
因此,他在音律上所作的探索,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艺术发展来说,其贡献是其他新月诗人不可能取代的。
(二)、错落有致,唯美的建筑美
《再别康桥》中的所谓建筑美,是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
为了避免诗句过于整齐而呆板,诗人别出心裁的把每一节的偶数行退后一格,每行的字数稍有增减,便诗行整齐中富于变化充满了参差错落之美,让人赏心悦目。
杰出的诗人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徐志常常使用排比、反复、重叠、对偶等手法,使读者感到他的诗是荡漾的旋律。
他曾说过:“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涵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
”[徐志的诗歌诗行组织规律有诗行的对称、诗行的变化、诗行边续重叠和间隔反复三大类。
(三)、绚丽斑,别开生面的绘画美
在诗的绘画美上,诗人非常注重对诗歌的绘画追求,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想境界。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再别康桥》中,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就是一幅康河晚照图,诗的第五节就是一幅星底泛舟图,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写景又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音乐是听觉,建筑是视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感觉倍增。
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充分表现出徐志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
徐志的诗,用“神仙似的句子”,创造意境打动人心,他的诗歌是极富特色的,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他的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情体验。
他无论是做诗还是演讲,都能像与老朋友谈心一样娓娓道来。
曾说:“呼唤血和火的,咏叹酒和女人的,赏味幽林和秋月的,都要有真正的神往的心,否则一样是空洞。
”至如今,徐志对诗歌艺术魅力的创造和对我国新
涛发展的独特贡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他那性灵飘逸、意境奇绝、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至今仍在人们心中不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