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中西部GDP的结构变化分析及预测

我国东中西部GDP的结构变化分析及预测
我国东中西部GDP的结构变化分析及预测

我国东中西部GDP的结构变化分析及预测

【摘要】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的差距。本文选取1978——2011年全国各省gdp统计数据,通过加总得到三大地区的gdp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及其趋势。

【关键词】gdp,地区差异,东中西部

一、文献综述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学者就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刘树成(1994)、袁钢明分别计算了1978-1994

年人均国民收入的标准差与加权变异系数,发现我国三大地带之间人均国民收入的标准差从1952年的20上升到1994年的2523;加权变异系数0.197上升到1994年的0.392,从而得出我国三大地带之间的绝对差距呈现不断扩大之势。而同期,谷书堂、唐杰(1994)通过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的塞尔指标分解结果表明:没有足够的依据说明在1952年-1999年我国三大地带间存在差距扩大之势。从上面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者虽然对我国区域经济进行了有效而广泛的研究,但他们在研究区域经济差距时,基本上都是选用单一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塞尔指标、平均分享系数、舒尔茨系数、阿特金森尺度测度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并进行成因分析。

二、定量分析

1、数据来源。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公司的csmar数据库,包括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由于数据缺失,在东部地区数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部地带、中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理解各个经济地带应当根据各自优势和问题确定其发展方向。 2.了解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做法,理解协调发展对缓解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距扩大趋势上的作用。 能力目标 能正确分析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特征,以及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该经济地带,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劣势的了解,以及各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优势和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学生讨论分析法 ●教具准备 1.“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1999年三个地带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份额”扇形图 2.我国重要农业基地统计表,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比较表,中国政区空白图 3.“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示意图的投影片,三个经济地带比较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讲授新课] (板书)§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一、东部地带 (承接)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相比其他两个地带,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出示投影)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

(完整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

前言 中国东部地区主要是浙江、江苏、上海还有安徽等地,因为出于长江中下游,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北面和南面都是丘陵,中间也会掺杂点丘陵。具体分类如下: 1.东北地区(3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华北地区(2省2市1区):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 3.华东地区(6省1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上海市; 4.华中地区(3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 5.华南地区(2省1区):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6.西北地区(3省2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西南地区(3省1市1区):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8.港澳台地区(1省2区):台湾省(隶属华东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隶属华南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隶属华南地区)。 东部: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七个; 中部: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三个;

西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十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自治州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我国存在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总的来讲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 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 气候和资源; 社会因素有历史基础、 产业结构和政 治政策之分。 1. 自然条件原因 第一,地形地势条件。东南地区多丘陵,但大体地势较平缓;东北、华北地 区以平原为主;西北地区则以高原为主,多荒漠;西南地区则多是喀斯特地形,崎岖不平。这样差异的影响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A. 地形地势差异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 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这又引发了以下的问题: 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交通不发达使得很多可开发资源不能得以利用。 交通的发达有利于信息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人才的流通和技术的 发展。 交通的作用不仅仅具体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交通也会为枢纽城市 带来很多发展机会,加强城市在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 交通是影响市场的很大因素,交通发达的地区也同样意味着潜在市 场的广阔。 B. 本身的地理位置使得东南地区靠海,海陆运输交汇,面向东南亚,市场 广阔。近代史上又有海岸城市和内河航运枢纽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较内 地城市发展的早。

第二, 气候环境差异。 东南地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年温差较小, 热量 充足,降雨量丰富,土地肥沃,农作物种类繁多,一年两熟或三熟。西北地区的气候以大风干燥为主,年温差大,热量不足,降雨量少,土地贫瘠,农作物种类少, 多为一年一熟。 比较可知, 东南地区比西北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生产, 更何况 干旱问题严重的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 甚至是本地人口的温饱问题。 第一 产业的发展差异标志着地区之间生产能力的差异, 这必然影响到第二、 三产业的 发展,因而进一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自然资源差异,如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甚至是 旅游资源等。 这些都是能够进行生产的先天性保证, 也是能够早就未来潜在发展 可能性的条件。 东南地区相对西北地区来说, 有很大的资源上的优势, 如东北地 区和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 东北及中原地区的煤炭资源,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 色金属矿产资源。 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 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 农业生产几近困境。 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小规模的交 通问题, 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 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 展的致命伤。 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先天性的困难和不 足, 还有碍于未来长足的发展,

中国地域划分基本知识

中国地域划分、历史演变以及地域特征 1、目前中国地域划分 目前,东部地区包括的11个省级行政区没变。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现在全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2、历史演变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10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9个省(区)。 1997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决定设立重庆市为直辖市,并划入西部地区后,西部地区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就由9个增加为10个省(区、市)。由于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正好相当于上述西部10省(市、区)的平均状况,2000年国家制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 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以及各区域的特点。 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三大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 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 年级 09 风险管理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 言 ..................................................................... ..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 整 ..................................................................... .. (3) (一)产业结构概 述 ..................................................................... (3) (二)产业结构调 整 .....................................................................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 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 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 涵 ..................................................................... .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 化 (13)

最新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差异》教案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带的划分,了解东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知道东部重要的工业基地。 2.通过对东中西部的比较,熟悉所跨的省区,以及联系前后知识,综合各区的特点及优势。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带的划分;了解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学难点 通过对东中西部的比较,熟悉所跨的省区,以及联系前后知识,综合各区的特点及优势。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个课时我们从工业部门的分布上对地区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谁能选择一个重要工业部门介绍一下它的分布? 随机提问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二、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说道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如何将我国的省市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是政策上的划分,而不是行政区划,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因此,东部是指最早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中部是指经济次发达地区,而西部则是指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目前,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

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国家又增加了湖南的湘西地区,湖北的鄂西地区,吉林的延边地区为西部地区。 教师讲解:首先我们来了解发达的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的有四大代表,分别是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我国最大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综合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这其中我们要知道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的是——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基地,跨省区较多的是——沪宁杭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教师提问:那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东西部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发展差异却这么大呢?谁能站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呢? 随机提问 教师讲解: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它的形成原因也有很多。 首先是地理因素。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 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其次,西部内陆地区深受地缘文化、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影响,以此为背景的“黄土文化”成为西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形态,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观念、安于现状的惰性主义,再加上长期以来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经济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和保守,这些落后陈旧的观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 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 作者:周学新, 周娟 作者单位:周学新(哈尔滨新中亿科技贸易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周娟(沈阳农业大学,经管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刊名: 商业经济 英文刊名:BUSINESS ECONOMY 年,卷(期):2008,(7)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郭克沙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 1996 2.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 1962 3.周旭霞基于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贡献率的分析[期刊论文]-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6(11) 4.康兰媛.孙爱珍.朱红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绩效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9) 5.张锦文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期刊论文]-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0)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国鹏.韩志成广西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22) 按照产业结构理论,严业结构变动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大小要取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性质.当技术为内生时,产业结构变劝推动经济增长步入可持续增长的轨道;当技术为外生时,通过积极地引进吸收再创新,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政府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职能.当前,广西正处于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时期,分析广西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政府通过采取恰当的经济政策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广西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分析 2.学位论文曹振新疆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2006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疆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数据计算,对新疆的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首先从经济增长的模型入手,通过对经济增长模型中排斥结构因素的反思以及国内外引进结构变量的研究成果来考察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而指出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章,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表述。首先,阐述了产业结构的涵义、特征,从产业结构自身角度表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在于其整体关联效果。其次,指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这种内在联系有其理论基础所在,并就现阶段经济增长过程来证明研究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新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体考察。以综合考察各国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趋势的研究,指出产业结构变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的分析为基础,对新疆的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实证研究,来反映新疆实际,并通过与亚洲和我国整体在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动、劳动力结构变动等方面的比较,从而明确指出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以及演进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新疆应该继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第五章,“十一五”期间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及对策。本章结合新疆区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推进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提出了非均衡增长、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同时,地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有价值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策,为推进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和宏观经济运行提供可操作的理论依据。 3.期刊论文周英章.蒋振声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实际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32(3) 经济增长理论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现实热点,但对于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通过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技术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发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实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实际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协整检验表明二者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互动关系.实证结果为我国实际经济增长尽快实现由依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型方式向依靠结构转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集约型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依据. 4.学位论文张定新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2009 产业结构是一国或地区产业之间关联的动态反映,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某一地区而言,产业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则决定着这一地区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健康、较快增长。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整体经济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主要产业竞争力的强弱。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产业结构合理,经济便可迅速增长;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便会受阻。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不同速度的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即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文章以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为研究内容,以实证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探索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规律,找出影响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良性互动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对策。 文章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目的及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部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最新资料推荐------------------------------------------------------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基础知识回顾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辽、冀、京、①东部经济地带: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②中部经济地带: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1/ 48

基础知识回顾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 (2)具体经济差异表现主要方面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以产业结构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农业经济比重大,西部工业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具有一定过渡性特征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进程快,工业产值比重高,外资企业、中进程相对滞后,工业民营企外合资企业、产值比低,以传统工业化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型工业为主体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平高、城市分布密水平低、城市分布密城市化度大度小对外开放程度高低 3/ 48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 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 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

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为适应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国家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利用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较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退耕(牧)还林(草)、特色产业发展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但是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仍然存在,在过去的两年里,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构成了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差距 2004至2005年东部十一省市生产总值从95305.5亿元增加到116614.3亿元,西部十二省市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23132.0亿元增加到33360.3亿元;2004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的69.6%,西部地区仅占16.9%,远远低于东部地区。2005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为64.0%,西部地区为18.3%,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东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仍然有很大差距。2004年全国人均GDP为10561元,东部地区为19351元,西部地区仅为7728元,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9.3%。2005年全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13493元、23042元、9536元,西部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1.4%,东西部差距虽然略有缩小,但是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仍然存在。

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划分标准

第一标准 区域的划分是随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向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国家统计局的对东中西部划分的解释还是按照2003年发布的标准:分析中经常提到的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第二标准 有建国以来经济区划的各种方案,直到将东北经济区与东中西并列。提出未来可能划分四大块,八大综合经济区。 .刘勇,“关于我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划分的基本构想”,认为传统的三大地带存在问题,提出新的划分方案: 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该地带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3个省区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东中西部, 经济圈, 地区经济, 湖北, 改革开放 彭燕妮《企业研究》总第267期2006-9-15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 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三大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这 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5%以上,通过对它们的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我们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区域具有同构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省主导产业雷同,它们的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服装及纤维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作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会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竞争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它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内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长三角最高占全国GDP的19%,为19124.98亿元,远高于珠三角的9565.29亿元和京津冀的6552.63亿元,从人均GDP角度来说,珠三角实力最强,为36440.31元/人,而长三角为25262.24元/人,京津冀为23721.3元。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246.93亿元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过珠三角和京津冀的同类指标。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主要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部六省的优势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依靠全国11.7%的土地,承载着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GDP。由于发展起点和环境条件不同,东部沿海借改革开放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且发展差距还在加速扩大,西部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后集勃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保持,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而中部地区由于生态状况恶化,集聚了大量农村人口,面临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贫困问

中国区域经济划分

中国区域经济“3+2”模式的构想 摘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部分和整体的相互作用,而中国区域经济与中国经济正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个整体可以有多重分类方法,中国经济若以行政划分,是由独立的行政区域构成的,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发展水平划分,包括东、中、西部地区;以政策推进的先后划分,包括农村、城市;以产业结构划分,包括工业基地、农业基地和资源基地等。正是这些区域构成了中国经济整体,各个区域间的协调、共同发展能够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国家整体经济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也开始发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趋明显。在中国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大胆提出“3+2”模型,旨在通过一些较为大胆新颖的思维开辟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贫富分化;区域创新系统;“3+2”模式;制度供给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转变,其中,经济变革是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特征: 中国正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计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个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成果体现在了经济的各个层面,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制定,到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选择,都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成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目的在于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在鼓励经济主体追求效率,通过初次分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二次分配努力实现社会公平,这两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为前文所述的初始目标做出了贡献。 然而,现阶段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样也体现在国家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国家宏观整体到居民个人利益,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合理协调,社会整体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合理、公平分配。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讨论与分析: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 (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 (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 (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 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 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不能说是决定性的,但却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先决条件。因为自然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或改变一个地区的社会以及经济状况。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异,是在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形成的历史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国家在财政和税收上对中西部给予了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但这种基本的差异仍未改变,并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加大的趋势。这种差异的扩大,固然与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开始有关。但如果简单地把东西部差异看成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东部的政策倾斜,也是不客观和不全面的。因为优惠政策还必须和相应的区位和环境相配合,才能发挥效应。随着全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许多在东部发展的成功经验,未必在中西部就灵验。中西部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获得较快的发展。就东部而言,一方面面临着“二次创业”,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从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中西部地区,并在相互协作中获得共同的发展。 影响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差异的因素(见下表)

我国东,中,西地区划分及成因

- 1 -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及成因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及各自特点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七五”计划正式公布,其间经历了几次变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东部地区具体包括11个省(市),北京、河北、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福建、海南,中部地区具体包括8个省(区),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吉林、黑龙江、河南,西部地区具体包括12个省(区),内蒙古、四川、青海、广西、宁夏、重庆、贵州、甘肃、云南、西藏、陕西、新疆 . 图 2-1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面积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地理位置优越,东面靠海,地势较平缓,农业生成条件良好,水产品、铁矿、石油等资源丰

富,这一地区历史悠久,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好,技术力量较高,工业基础雄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用. 中部地区面积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额的29.3%,该地区位于内陆,众多平原分布其中,粮食产量大,各种矿物资源和能源储量丰富,拥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 西部地区总面积541.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6.4%,该地区面积较广,地形复杂,地势较高,高原、沙漠、盆地、草原分布其中,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对农作物生长较为不利,该地区因历史原因开发较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但面积较大,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开发潜力较大. 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发展不均衡逐渐突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不是由单一 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地理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环境、思想观念、劳动力素质、结构因素等是主要因素. 一、地理自然条件.东部地区位于沿海地带,气候条件优越,经济条件相对便利,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投资环境较好,地区发展的机会比较多.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大多为不发达地区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条件较差,交通不方便,对外交往较少,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劣,因此导致市场相对狭小,经济基础较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古来有之,从宋代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就转移到了东部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西部发展迅速,中国的近代工业也是首先在沿海等东部地区产生和发展的,近代以来,随着资本的入侵,外国工业和民族工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发展较为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较慢. 三、政策原因.我国出台的的各项政策大都是围绕以发展东部地区的,这些 - 2 -

我国东中西部划分

1.区域差异背景下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业互动机制: 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 ($’&# 年%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全面性,以全国$- 个省( 市"自治区) 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根据中国统计局划分经济区域的分类标准和数据的可得性,将所选取全国29个省样本划分成三个区域: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江苏,"海南,辽宁,河北"""浙江"山东""吉林和黑龙江;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2.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的挑战_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科技进步的差异研究_徐杰 东部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江苏!海南!辽宁!浙江!山东!河北; 中部包括吉林!湖北!黑龙江!湖南!山西!河南!江西!安徽;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西藏" 3.人大经济论坛(年鉴划分)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辽宁) 中部包括:(吉林)湖北(黑龙江)湖南、山西、河南、江西、安徽、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用东中西部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 5.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_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_冯根福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 6.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梁云芳高铁梅 东部区域: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 中部区域: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和重庆市; 西部区域: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7.中国东中西部GDP溢出分析 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 8.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省、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