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老舍的“京味小说”
漫谈老舍京味小说的独特魅力
、
北 京 情 结 是 老 舍 京 味 小 说 的 生 命 之 源
老舍 的北京 情 结 引 导着 他 去 “ 胆地 写 ” 放 他熟 悉
二 、 说 语 言 充 满 地 道 的 京 腔 京 昧 小
京 味小 说 一个 非 常 突 出 的特 征是 具 有 鲜 明 的北
的北 京生 活 . 而且对 前辈 作家 所发 掘 的带 有 浓郁 北京
老舍 的小说 绝 大多数 取材 于北 京 的平 民社会 . 涉
及城 市个 体劳 动者 、 城市 小知识 分 子 、 市贫 民等 。 城 老 舍是 旗人 出身 . 的小说 对 已经沦 为底层 市 民 的前清 他 旗人 的遗 老遗 少也倾 注 了满腔 的关 注之 情 。 老舍笔 从
下 汩汩 流淌 的是一 部北 京底 层社会 的风俗史 . 的小 他
天你 再敢 出去 , 就上 吊给你 看看 , 我 我说 得 出来 , 就行 得 出来 ! 这是 《 ” 骆驼 祥子 》 中虎 妞 的语 言 , 是典 型 的旧
会. 对其 进行 高度 而精 妙 的艺术 概括 与提炼 。与前 代
作 家 的作 品相 比 .老舍 小说 的文 化 意蕴更 为深 厚 . 也
充满 京腔京 味 的文学 语 言
・
老舍 的京 味小说 语 言 的一 个最 大特 点是 . 无论 是
人物 语 言还 是 叙述 、 描写 、 明 、 情语 言 , 说 抒 大都 采 用 北京 的方 言方 语 。老舍 说 :我 自己 的笔 也逐 渐 的 、 “ H 深 一 日的 。 去沾 那 活 的 、 自然 的 、 京 话 的血 汁 ”“ 北 ,我
愿 纸上写 的与 口中说 的差不 多” 老舍 用北 京人 的北
说 就像 《 明上河 图》 样 , 现 出北京 市井 生 活 的丰 清 一 展 富画面 。他 的长 篇小说 如 《 老张 的哲 学》 离 婚》 骆驼 《 《
骆驼祥子京味语言品析300字
骆驼祥子京味语言品析300字说说《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为了应付作业而作的作业)“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错!”“加上他脸上的泥,身上的汗,大概也够个煤黑子的谱儿了。
”……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把顶平凡的画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又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
首先,老舍是在老北京的一个建筑群中出生长大的。
她从小就与商人、人力车夫、艺妓、巡警和社会上其他不择手段的人接触。
他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态度、娱乐方式和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对祥子产生了最原始的影响,使他在今后的创作中奠定了自己的生活基础和艺术审美倾向。
其次,老舍在北京生活多年,是自由所见的旧北京下层社会画面生动形象,活跃在他的脑海之中,给予他以灵感和生活背景。
正是因为老舍有这些丰富的生活积累,才使他很自然地构思出一部以人力车夫祥子为中心交织着北京穷苦社会世俗风情,蕴含着浓厚古都文化和京韵香气的伟大小说《骆驼祥子》。
因此,老舍作品充满京味并不是偶然的。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京味儿在《骆驼祥子》中的表现:一是儿化音的广泛使用。
儿化是现代普通话和中国大部分官话方言中某些词的韵母因卷舌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个典型的例子,在前文中高妈劝祥子放高利贷时,就多次使用到了儿化音,例如:“兜儿”,“没错了”。
这一系列的儿化音也生动形象的,活灵活现地塑造出了高妈这样一位心地善良,为人要强的老妈子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阴被多次使用,这使得爷爷,乔伊,妈妈和小马的祖父母和孙子的形象活跃在纸上,同时他们在老北京式的世界地图前也很生动。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品味|老舍京味小说《离婚》赏析
老舍,满族人,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的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困苦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
一直到1924年,老舍始终生活在北京市民社会中间,他非常熟悉北京市民生活,喜欢市井中流传的戏曲和说唱艺术。
这种生活经历成为老舍日后小说创作的重要生活资源和情感资源。
1924年老舍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并开始小说创作。
192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随后又创作了《赵子曰》(192 6)、《二马》(1926),初步显示了老舍幽默才华。
当时有人把老舍称为“笑王”。
1930年老舍回国,到齐鲁大学任教。
30年代是老舍创作的高峰。
他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1936年完成《骆驼祥子》,还有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微神》《柳家大院》等。
1937年,抗战爆发,193 8年老舍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
四十年代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四士同堂》。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从美国回国,把全部的热情献给新中国。
他创作的重心转向戏剧,由于《龙须沟》对新中国的热情歌颂,老舍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但是成功的作品只有《龙须沟》和《茶馆》。
老舍小说几乎可以称得上“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北京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他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北京市民生活景观。
阅读他的小说,就相当于回到老北京旅游。
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尽收眼底。
这里有大杂院、小茶馆、小胡同、庙会、学校。
还有形形色色、五行八作的市民。
车夫、警察、暗娼妓女,流氓诬赖,艺人,教师、职员、剃头匠,八旗子弟、拳师,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老舍观察市民生活的视角是文化,在风俗人情中探索市民文化精神,反省市民性格,寻求新市民文化的方向。
《离婚》中的张大哥,他因循守旧、善良懦弱,与宗法封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贯穿他性格始终的是保守中庸和封闭自足的心态。
凡事保持一种适度的平衡,永远不做出格的事情,不为天下先,陶醉在自以为稳定的世俗秩序中。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生活的千姿百态。
而《济南的冬天》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透过这篇散文,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老舍先生独特的京味散文魅力。
京味,首先体现在语言上。
老舍先生的语言质朴平实,却又韵味无穷。
在《济南的冬天》中,他没有使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句式,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象。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一句简单的话,仿佛是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地聊天,让人倍感亲切。
这种亲切的语言风格,一下子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走进他所描绘的世界。
老舍先生还善于运用北京方言,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比如“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里的“着落”“干啥”等词语,都是地道的北京方言,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能让读者听到老北京街头巷尾的声音。
除了语言,京味还体现在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上。
老舍先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
他写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将小山比作摇篮,形象地写出了山的温暖和慈爱,让人感受到济南冬天的宁静与温馨。
他写济南的水,“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通过对水的描写,展现出济南冬天的生机勃勃。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具有浓郁京味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京城和人们的生活。
一、字词选用方面的京味老舍在选用字词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汇。
比如,“扯蛋,胡扯,糊弄,忽悠”,这些都是北京方言中很常见的词汇,用来描绘人物的语言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同时,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淳朴的京味。
比如,“一块儿出来蹦动,让我撞着了”中的“蹦动”即为“闲逛”的意思,“撞着”则是指“碰到”,这些词汇看似平凡,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
此外,在小说中,老舍还运用了许多京城的特有词汇,比如“板子”、“生炉子”、“大车间”等都是北京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京味。
二、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在句式和用词方式方面,老舍也展现了独具京味的技巧。
例如,“瞎咯的又傻又大,摔了一跤不想爬起来”中的“瞎咯的”即为“无头脑的”;“挑最麻烦坑最深的是那些叫‘虎阵营’的士兵,因为‘虎阵营’这个称呼实在太可怕,越是瞎折腾越想扮演高深的样子”中,“瞎折腾”即为“胡搞”,“扮演高深的样子”则是指“虚张声势”。
通过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老舍成功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流畅。
三、描写场景的京味在描写场景方面,老舍也运用了京味,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北京市井人民的生活。
比如,在描写鸟笼市的时候,“摆摊者们卖鸟、卖笼、卖地衣,有的捉虫、卖虫,越往里走越牵涉到菜市、肉市、土特产,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或住在凑热闹的,或在固定的馆子里出租的,做起电台广告,到处拐卖妓女或者出售口供证人,这些人当然排列在街子另一边。
通过这段描写,老舍抓住了鸟笼市这一民俗场景,深入细致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鸟笼市,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
浅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成因及描写手法
浅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成因及描写手法当阅读完老舍的大部分作品后,不难发现,老舍将大部分笔触都用来描写北京的风俗民情。
而与此同时,老舍笔下描写的北京的市民生活、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以及运用的市民口语,无不体现出了浓厚的“京味”。
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开启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将这种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贯穿于他的作品始终。
从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等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尤其是老舍的巅峰之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舍都能巧妙地避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
由此可见,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多年来,老舍的京味小说因为细腻的体现了生活的淳朴与纯真,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对老舍“京味小说”的研究也有利于对我国现代小说民族化和个性追求的探索。
本篇文章将由老舍作品的京味成因及京味的描写手法展开讨论和研究。
一、老舍作品的京味成因“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
老舍生长在北京,不但熟悉北京的“胡同文化”,而且对北京平民语言、北京平民的生活情趣、北京的自然景觀、北京的历史风俗、北京的“官样”文化了如指掌,可以说,老舍与北京这古老的京城有着难以言传的契约型,与城中人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由于这种血缘关系,老舍的作品从形象到内涵;从艺术选择到风格构造;从人物描写到作者本人的创作状态,在各方面都浸润着相似的“京味”风格。
反过来说,老舍创作中浸染着的京味文化与老舍本人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我认为,老舍的家庭、民族、环境、所处的时代是老舍创作出的“京味”风格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将就老舍的家庭、民族、环境、时代对老舍“京味”产生影响这四方面展开探究。
(一)家庭老舍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摘要]老舍作品追求幽默,创造性的运用北京市民浅白的口语,因而其小说雅俗共赏。
作为北京人的老舍,自然对北京口语熟悉有感情,加之留意加工,提炼精粹,于俗白中求精工,真正烧出白话的香味,也就是响脆晓畅,俗不伤雅的京味儿。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京味儿,不仅是指其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从而具有民俗学价值,而且表现为小说的整体氛围以及作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与生动描绘。
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表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和情愫。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他全部复杂情感的。
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高雅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这种美在现代中国正日渐丧失的感伤与惆怅,同时也对北京人因这一“文化过熟”造成的柔弱无用而扼腕再三。
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幽默艺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
因此,对老舍小说作品中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作一些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老舍并继承他留下的珍贵遗产。
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
前者是指作者将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不假任何修辞方法地如实写下来。
后者是指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取得幽默的效果。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技巧就没有幽默,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北京风俗北京文化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
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
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论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 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
目录1.京味小说与老舍 (1)以及成因 (1) (1) (2) (2) (3) (4)参考文献 (4)内容提要:老舍是现代作家中的有个性、成就卓著的作家,他京味小说的成就不容忽视,正如矛盾所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始祖和奠基人。
”之所以对他的小说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他的京味小说在取材上颇具特色,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作品追求幽默;他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平易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显示了其京味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题材语言文化心理幽默老舍的创作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老舍对与各种文学体裁进行过广泛的实践,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泛佳作。
尤以长篇小说有影响,与矛盾.巴金的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三大高峰。
他的作品朴实无华,亲切自然,尤其以反映老北京的社会面貌和百姓生活见长。
令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离婚》……老舍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浓郁着“京味”,他的“京味”小说与他人之有明显不同,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1、京味小说与老舍以及成因京味小说作者所面对的清末民初以来的北京文化,其形态有更具体的成因。
较之其他地域性文化如湘西文化,上述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其说赖有天造地设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如说更是社会演变的直接产物。
在“成因”中政治历史因素显然大于其他因素。
其一,清王朝乾嘉以还日渐式微,贵族社会带有颓靡色彩的享乐气氛造成了文化的某种畸型繁荣。
浓厚的消费空气、享乐要求,从来是刺激艺术生产、工艺进步的,尽管这繁荣或许正是所谓的“亡国之兆”。
在这里也有必要区分社会历史与文化史的不同眼光。
其二,清王朝戏剧性的覆灭,使宫廷艺术、贵族文化大量流人民间,对于造成清末民初北京的文化面貌为力甚巨。
于贵族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某种合流之外,又有满汉文化的融合。
浅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以《骆驼祥子》为例
浅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以《骆驼祥子》为例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
其主人公祥子作为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成为“苦力”的代名词。
可见,人们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吸引,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
这种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显得格外的沉重,正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一样,它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对命运永久的审视。
一、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1、绝望、木讷、内向、懦弱的性格。
祥子就是质朴正直的,可以同时他又就是绝望木讷的,他的直观无知快速了悲剧的来临。
在整部作品中,祥子的话不多,又很意味深长。
“他的嘴慢居首功,搬不过那些老油子们。
晓得这个短处,他干脆并不大至‘车口儿’上去;哪里TMD,他摆哪里。
”他的不善言辞,引致他与拉车同伴的隔膜,边缘化了自己,在关键时刻不能获得真挚的协助,只由着自己的性情发展,受压制窝在心里,并因心情困惑而钻牛角尖,甚至自暴自弃,引致灾难。
同时,他又就是寂寞、懦弱的,几乎碰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深感困惑和恐惧时,甚至没有地方倾诉愧疚。
“祥子不敢别人,也不管别人。
他只想自己的钱与将来的顺利。
”当强悍的黑暗势力压制过来难以承受时,他不能获得同情,积极支持,友谊。
他的木讷、内向,激进使他步入了无边的黑暗。
2、固执、保守、利己的个人主义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
祥子作为城市贫民,在他身上集中了因农村破产不得不流亡到城市来寻找出路的农民的特点,带着几千年的农民文化的积淀。
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
祥子固守农民的保守,不思变革,养成了固执、执拗的个性,这从祥子的金钱观上可见一斑。
曹家的高妈曾劝祥子把钱放出去,让钱下钱,祥子没有接受,他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
京味十足的《骆驼祥子》
京味十足的《骆驼祥子》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深知北京文化的老舍,他的小说渗透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地道的北京方言在刻画人物和描写风俗人情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骆驼祥子》中京味十足的地道方言的使用及其意义。
关键词:骆驼祥子;北京方言;老舍一、老舍的《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于1936年夏天辞去山东大学教授职务后,作为专业作家的第一部作品。
他曾多次提到这是一部最使他满意的作品,这部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老舍以细腻的笔触逼真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北京惨淡的社会生活。
作为较早走向世界的中国现当代作家,老舍堪称是借鉴和学习外国文学的典范。
《骆驼祥子》不仅赢得了国内广大读者当之无愧的热爱,还被译成:英语、日语、俄语、意大利语、捷克语等24种语言,誉满全世界。
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在语言运用及造诣方面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老舍可谓是京味小说的鼻祖,在他的小说中,从所描写的人物、渲染的气氛,到展现的世态人情、运用的市民口语,都洋溢着浓重的“京味”。
《骆驼祥子》就设置在北平这个大舞台下,形形色色人物的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在刻画人物性格和描写北京地区文化方面都惟妙惟肖。
二、老舍的北平情结老舍自幼在北平长大,深深感受并体会了古老的北平文化。
童年在北京的大杂院里度过,耳濡目染了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深知他们生活挣扎的苦楚,所以在他的小说中,社会底层各行各业的贫民,如:车夫、下等艺人、妓女、手工业工人等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老舍说:“我出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茶儿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地,像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那什么是“京味”呢?究其内涵,京味就是小说中的对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情调,不仅表现在自然地理、自然景观方面,如: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景观建筑等,更表现在人文方面,如:政治经济,人文风俗,文化人口等。
浅析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立在 自己 对 生 活 的感触 之 上 的
“
这 种对 事实本 身
,
舍的 生 活 经 历
思 想 形 成 和老 舍 的
“
京 味 小说
”
加 五 四运 动
但是他却是受到五 四运动 的风波决 在新文学 的激荡下
, ,
京 味小说
”
中独特 存在 的
。
展现
作 品 中呈 现 给我 们 的
“
北 京味儿
”
,
俗白
。
,
凝练
。
现 出浓 郁 的
京味
“
京味
不仅仅是 一 种风
其次 说
”
,
“
五四
。
”
运动为 老 舍开 启 了
“
京 味小
着 阶级 矛 盾 的现 实社会 生 活 的可 笑是 老 舍 第四 合
, ,
他是 将他 的 幽默 建
。
格现 象
更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内涵
,
。
在 本 文 中会 从 老
“
的思 想 主 题
,
虽 然 老 舍并没有真 正 意 义 上 参
京味
是 老 舍作 品 的亮点
,
在其作 品 中有 京 味 小说
“
”
出中国社会 现 代化 的变革变 革过程 中底层 人 民 的
味小说
”
的 艺 术 风 格 进行 探 讨不仅仅 能 够 让 我们
,
对北京人文景 观 的描 写 的文 化 趣 味
艺 术风 格
。
特有 的风 韵 和 体现 出来
“
命运
、
心 理和 思 想
。
“
京味小说
论老舍早期的_京味_市民小说
除
非你们愿意当狗 所以 二马 远比前两部作品
深沉 但是作家并未绝望 作家在小马身上寄托
-21-
文学研究
了他的理想 马威性格的一个突岀特点是开始有
了人和中国民族尊严的自觉 他有弱国子民的悲
哀和积极奋斗的精神 用拳头教训了歧视中国人
的保罗 显示了一个中国国民的觉醒 他能够接
受新事物 希望走一条与父亲不同的道路 并最
一 京味小说 的概念 特征及其它
老舍并没有加入京派文学的圈子 虽然 20 世纪 30 年代前半期他主要在山东济南和青岛教书与创 作 属于广义的北方作家群的范畴 在文艺思想上也与京派作家相接近 但是他 20 年代的小说主要发 表在文学研究会的 小说月报 上 30 年代的小说也多发表在上海的 论语 宇宙风 等刊物上 老舍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文学素质和才能的作家 就他杰出的幽默来说 与林语堂的 论语派 有更多 的相近之处 并且他的确在 论语 等刊上发表过许多幽默诗 随笔 杂文 寓言小说等 1934 年辑 为 老舍诗文集 不过老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小说中 在他的小说里 与喜剧性幽默并列的 还有悲剧性 抒情性 世俗性等多种因素 而这些因素又都可以统一于 京味小说 这一概念中 京味 是 北京味儿 的简称 不仅指老舍小说描写了最为传神并且丰富多彩的北京市井风俗 生活 对北京市民文化心理结构给予了深刻的揭示 而且还表现为通过这种描写所体现出来的北京文 化所特有的雍容大气而又节制合度的风格与气度 北京长期作为封建王朝的首都 逐渐形成了带有更 多古老封建色彩的生活方式 文化与社会心理 习惯 以及与之相应的美学追求 迥异于带有更多现 代色彩的 上海文化 老舍说 北平是我的老家 一想起这两个字就立刻有几百尺 故都景象 在 心中开映 [1]这种 故都景象 融化到他小说的人物形象 风俗习惯 环境氛围 形式结构和艺术语 言中 便构成了独特的 北京味儿 实际上这是作家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北京市民生活的审美开拓 正是这种文化心理视角和北京文化的风格气度使老舍小说与京派小说具有了某种同一性 同样集中于 人性的探索 但是老舍小说又不同于沈从文等京派小说家执着于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人性的描绘 而是始终着眼于市民性格命运的解剖与探索 从这一点来看 又可以说老舍小说是对 20 年代鲁迅小说 改造国民性主题的继续 并且把鲁迅小说的题材从农民扩展到市民 不过与鲁迅比较起来 老舍也不 同于鲁迅以启蒙的精神战士的姿态来审视他笔下的对象 而是以与对象同一的眼光来体察他笔下的对 象 因而他不仅看到了对象精神的病苦 也看到了他们的可爱处 在批判他们的精神病态的同时 又 充满了默默的温情 从而表现出不同于鲁迅小说深沉冷峻的另一种温婉幽默的风格
品析京味儿读书报告500字
品析京味儿读书报告500字问:品味骆驼祥子“京味儿”答:老舍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独具北京特色的语言,这几乎成了一种标志性的东西,在《骆驼祥子》里更是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像洋车夫的“拉晚儿“,就如同现今北京的的哥跑夜班车;将腰带”杀进腰“,就是紧紧裤腰带,打起精神头儿,好去卖力的拉车;“车口儿上”就是停车处,好比现在火车站外边出租车拉客的地方;还有什么再凑个块儿八角,一百元便可打住,管饭食叫“嚼谷”;当然也不乏一些粗俗的言语,如“来吊棒”便是调情之意,称娼主为“老叉杆”。
书中诸如此类北京方言俗语数不胜数,这种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的文字,极富有市井色彩,充满通俗的趣味,语言浅近晓畅,但却能做到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辟。
书中的主人公祥子是生活在二十年代北平的高薯洋车夫,按说这个职业是靠卖力气挣钱的,也算是吃青春饭,像祥子这样勤恳卖力一天也就挣个七八毛,只够顾上自己的嘴。
但不管怎样,洋车与洋车夫已然被打上旧中国的时代烙印,浓缩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成培迅为老北京的一个文化符号,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它没有只定格在泛黄的黑白照片上,泛着模糊的微光,现在的北京街头、城门楼子下依然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只是已经成为旅游观光与拍照的工具罢了。
关于老北京的吃食,书中有不少描写:祥子从军队里跑回来,便吃了配念此两碗老豆腐,浇上点醋、花椒油、韭菜末,顶香!和虎妞吃熏酱肉、喝白干,小摊子上来碗馄饨,就着个热烧饼夹爆羊肉,那叫一个美味,看着这些文字就流口水。
......答:老舍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独具北京特色的语言,这几乎成了一种标志性的东西,在《骆驼祥子》里更是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像洋车夫的“拉晚儿“,就如同现今北京的的哥跑夜班车;将腰带”杀进腰“,就是紧行毕紧裤腰带,打起精档磨芹神头儿,好去卖力的拉车;“车口儿上”就是停车处,好比现在火车站外边出租车拉客的地方;还有什么再凑个块儿八角,一百元便可打住,管饭食叫“嚼谷”;当然也不乏一些粗俗的言语,如“来吊棒”便是调情之意,称娼主为“老叉杆”。
老舍论文: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
老舍论文: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老舍论文: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摘要:本文从老舍的作品与他生活和赖以取得创作素材的那个环境的关系作深入分析,阐明了老舍作品与北京市民社会、北京市民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而总结了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贡献任何作家的作品都与他生活和赖以取得创作素材的那个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老舍作品与北京市民社会、北京市民文化都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没有北京的养育,就不会有文学家老舍。
离开了北京这块热土、这块文学沃土,京味小说是不可能获得数百年的涵养滋育而荣发成长为老舍作品这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的。
一、开创了京味小说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老舍的作品却绝大多数取材于北京的平民社会。
其主体是城市小生产者,包括小业主、小房产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及教员、职员、学生等市民知识分子。
此外,还有大量以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城市贫民,如车夫、轿夫、杠夫、店伙、小贩、工匠、佣人、艺人、苦力等。
除此之外,由于老舍的旗人出身,他的作品对沦为下层市民的前清旗人遗老遗少也有着特别的关注。
从老舍笔下流淌出来的是一部北京平民社会的风俗史,《清明上河图》式的京城市井生活百相图。
长篇如《老张的哲学》、《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以及《老字号》、《断魂枪》、《柳家大院》等众多中短篇,都是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
老舍的“北京情结”其意义绝不仅只在于它的纯地域方面,它深沉厚重的文化内蕴是使老舍对它迷恋得如痴如醉的本源所在。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论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论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京味小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风格流派。
北京是几个少数构建了自身文化体系的城市。
自老舍开始,京味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波折的过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京味小说家的出现,才推动了京味小说作为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继承了老舍时期的传统,又对其有所超越,并对90年代的“新京味”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研究了两篇文章中的京味特征,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京味小说这一小说流派,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张的哲学》《二马》中京味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开创了京味小说,通过对京味小说的研究,折射出京味小说的魅力,也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京味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1.老舍小说“京味”的体现1.1 北京社会文化的心理暗示北京自元代以来便成了京都,几百年的帝京历史使北京文化中充满了贵族气。
贵族文化可以说是宫廷文化、官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衍生文化。
宫廷的奢华,官场上的应酬周旋,士大夫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都渐渐浸濡到北京的城市文化中。
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如北京人讲礼仪,讲排场,谈阔气,多少年来沿袭并受制于封建“官样”的文化陋习,日渐被金钱、欲望所吞噬,形成了“城市文明病”。
北京人在养成了讲礼仪习惯的同时,也养成了谦和、温厚的性格,甚至是懒散、苟安、懦弱的性格。
同时也会表现出老北京人的礼谱。
北平作为“六百年古都”,直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相对于中国东南新兴的沿海商业文明来说,以北平为中心的北中国又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宗法文明为主导。
即便是在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的背景下,北平也依旧充满着一种浓厚的仍带有强烈的封建宗法色彩的乡土气息。
可以说相对于“洋派”的上海的城市文化,北平更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乡土文化。
在当时,一北一南的北平和上海,也许正是分别代表了当时中国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现实。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2012.537关注【语文与成才】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远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骆驼祥子》就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
本文就他在《骆驼祥子》中运用其最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京味”的运用加以分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
“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
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作者:徐静摘要: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先导,其小说的一个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京味儿”。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风格,不仅包括老舍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也包括老舍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以及老舍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这些都折射出了老舍的“京味儿”文学风范,并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风格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奠基人,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儿”的作家。
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儿”,所谓“‘京味儿’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1](p14)。
老舍的小说大都以北京城作为取材的原地,颇具特色的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再由北京城联系到北京人,揭示出北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且运用独具魅力的北京方言口语,使读者感受到城的“京味儿”文化意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风俗习惯、环境氛围、语言艺术,彰显了这种独特的“京味儿”。
老舍以自己独具个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和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描画北京的人和事,北京的环境和风尚,流露了老舍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关于老舍“京味儿”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写北京的人和事。
老舍的小说创作和北京是融为一体的。
他的小说描写的都是北京中下层市民的生活,记载着北京小人物以及小市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老舍笔下从车夫、棚匠、老妈子,到教书先生、巡警、店铺老板等等,几乎是北京市民能够从事的行业,老舍笔下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有多少行业老舍就刻画了多少种人物身份。
骆驼祥子专题四品析京味儿1000字
骆驼祥子专题四品析京味儿1000字《骆驼祥子》是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
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儿十足。
京腔”,清脆快当,俏皮生动,漂亮活泼。
老舍来自社会底层,在语言运用上得天独厚。
他不用刻意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就已经“化”在其中了。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运用了大量的儿化词,这是北京话中特有的一种合音现象。
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 -般只有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极少数量词可以儿化。
儿化词可以区别词性,例如第四章对祥子的描写“又忍了一会儿,他睁开了眼,肚中响了一阵,觉出点儿饿来,极慢的立起来。
找到了个馄饨挑儿。
”“挑”本是动词,这里加了“儿”之后变为名词,意为摊子”。
儿化词也可改变词义,第八章中她的话是抄着根儿来的”,“根”表示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植物的本源,而文中的“根儿”表示事物的本源。
儿化词可以区别词性,例如第四章对祥子的描写“又忍了一会儿,他睁开了眼,肚中响了一阵,觉出点儿饿来,极慢的立起来。
找到了个馄饨挑儿。
”“挑”本是动词,这里加了“儿”之后变为名词,意为摊子”。
儿化词也可改变词义,第八章中她的话是抄着根儿来的”,“根”表示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植物的本源,而文中的“根儿”表示事物的本源。
儿化词可以表达某种情感。
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一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一句话表达了轻蔑与轻视的态度;来铜子儿的? ’一个车夫试着步儿问”中“铜子儿”表示较小的事物;“妇女和小孩儿们注视着他,使他不大自在了”则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与亲昵。
‘儿”也可以增强口语色彩。
有一部分儿化词既没有改变词性词义的功能,也没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只日常所用的口语,“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就没有个不成。
”就体现了北京人的语言风格,透视出人文色彩及文化底蕴。
老舍的语言中带有很多北京口语词汇,用生活化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及生活景象。
常见的北京口语有“今儿个”“块儿八毛”,“咱俩”等等,语言质朴简洁,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品味浓浓的“京味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1081933文学院陈丹丹小议老舍小说的“京味儿”摘要老舍之于北京,正如沈从文之于湘西,张爱玲之于上海。
一个人写尽一座城,“京味儿”一词是非老舍莫属的标签。
老舍的“京味儿”来自真实的生活经验、细腻的文化体味、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故乡情怀、高度的艺术提炼,那是一种历史的、整体的——扎根于北京建筑、吃食、方言、人物与市井生活面貌的专属于北京城的传统文化韵味。
无论是从艺术成就还是作品数量上来看,“京味儿”都可以称之为老舍小说创作的灵魂。
关键词:京味儿、外化物象、小市民、市井生活、地理还原一、老舍小说“京味儿”概要“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吃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画它。
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1这是老舍在《三年写作自述》中的自白。
舒乙说老舍是一个“满人、旗人、穷人”,这个“满人、旗人、穷人”一生六十七年,有四十二年在北京度过,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老舍小说中深入骨髓的“京味儿”正是他的人生与北京城大半辈子纠葛的外化。
老舍的小说创作中处处有北京的人与物,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风景,又都与他对北京的怀念、反思与酝酿融为一体。
可以说,老舍小说的京味儿是北京人老舍对老北京的艺术性还原。
在老舍从事写作的四十一年里,大部分时间他其实并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十七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
但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21老舍.三年写作自述[A].老舍全集:第1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刘勇.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老舍将背景设定为北京的小说占其小说比例极大,主要包括以下作品:《我这一辈子》、《月牙儿》、《老张的哲学》、《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柳家大院》等。
其中《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也是将老舍推向“京味儿”作家的代表作。
以往对老舍小说的“京味儿”研究,大都习惯于从小说中概括提炼出各种关于“京味儿”的定义,尤其是期刊论文,或许出于篇幅限制,总是注重理论阐释却忽略论证过程。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何以有那么高的地位,具体数量和艺术成就是两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老舍先生小说中常见的背景式建筑是个大小四合院、杂院,胡同、茶馆、农家……其目的是突出市井小民在生活中的困惑和行为心态。
在老舍的小说里你经常会有一种错觉,这天是灰的,人们的衣服都带着总也扫不掉的土,整个街道都是斑驳的土墙;但你也会有印象深刻的美好,食物是很美好的,尤其是童年的四合院里,小巷子里小贩的叫卖声,各种小玩意小吃食都是听声而知其物,见其物而知其味的。
那原汁原味的北京风物与市民活的细腻描写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北京市井风景画卷,如“牌楼底下,热豆浆、杏仁糕、枣儿倾糕、面茶、大麦粥,都冒着热气都有股特别的道。
切糕上的豆儿,切开后,像一排鱼眼睛,等着人们来吃。
3北京滋养了老舍的生命,也滋养了老舍小说的生命,以至于其小说就像生活,是艺术的生活,却也必然有大量的还原。
据舒乙统计,老舍作品中提及的240多个北京的山名、水名、胡同名、店铺名,有95%以上都是真实的,并可根据不同的功能将这些地名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象征型,主要为了凸显北京的风土人情,最具象征性的有北海、天坛、鼓楼、土城、玉泉山、德胜门等;二是生活环境型,着重是作品主人公居住的地方,多为小胡同大杂院,如小羊圈胡同、兵马司胡同、丰盛胡同、砖塔胡同、堂子胡同以及龙须沟、毛家湾、交民巷等;三是店铺型,从便宜坊、稻香村、柳泉居、春华楼等饭店茶馆,到东安市场、西安市场、护国寺街的寿衣铺、廊房头条、光容相馆等商店杂铺,再到白房子、八大胡同等底层妓院,这主要是日常生活的场景;四是来往路线型,主要是作品主人公来往经过的地方和各种特定活动的场所,从城内到城外,几乎构成了一幅精细的北京城乡2005年第4期3王晓初.论老舍早期的“京味”小说【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五期第16卷交通图;五是抒情型,是特别为作品主人公提供的一些与心绪、情感相关联的幽静场所,如北城根、积水潭、西直门外河边等。
4舒乙在这240多个真实的地名中又浓缩了以北海(这是老舍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地方,先后被提到50多次)、小羊圈胡同、中山公园、护国寺、德胜门、西四牌楼、天桥、海淀、新街口、白云观等为代表的前30个地名,“凡进入这三十地名名单的,最少的也被提到过六次以上。
显然,这三十个地方在老舍著作中占据了最突出的地位,可能,它们就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化身。
老舍研究专家宋永毅把老舍作品中这种地名现象称作为“文学地理学”,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文化地理学”。
5这种数量上和还原度上都很高的地理文学现象,或许就是“京味儿”的量变累积。
这种量变,是每一个类型性作家、每一种文学流派都需要的质变基础,也是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数学证据。
二、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情景老舍小说中关于北京城的描写往往有整体性的艺术效果,但这并不代表老舍的描写都是整体化的视角,相反,正是依赖于大量的局部、细节的人与物的堆积,老舍的京城描摹才显得真实、有趣。
老舍从来不会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构建京城背景,若是山水院落、风沙尘土、天桥郊道、街巷胡同、小吃娱乐都堆在一起,其整体性恐怕就要隐没在其繁复中了。
随着故事、随着人物,随着市井生活,北京的建筑、味道、风景一点点儿出来,零零散散地勾勒出京城全景图的韵味。
《老张的哲学》中就有多处细小的京味儿物象:风起粪土漫天、各种店面的名字和招牌、城墙、老张的酒宴和自治会等;《离婚》则在语言方面对“京味儿”阐释更多,比如“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的张大哥,其语言风格就是老北京百姓的代表,处处带着北京话的味道。
它既是对北京市民口语的艺术提炼,又保持着口语的“原味儿”。
人物的语言则是高度个性化的,在俗白中传达出人的个性与生活背景。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其中“京味儿”物象当然也不少:铺主兜车、虎妞结婚、刘四庆寿、巫婆驱邪、妓院(白房子)、车夫经常出没的大杂院、小食摊和杂耍场等,依靠人物的生活勾勒出全面的社会生活场所与日常礼仪情景。
婚丧习俗、阶级场所、底层生活等元素融于一体,成4舒乙.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城[A].老舍研究论文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5舒乙.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城[A].老舍研究论文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就了一个有感情、有故事、有韵味的北京城。
《骆驼祥子》的语言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熔老舍早期小说语言的幽默性、抒情性和悲剧性于一炉,形成了一种在平易中显出生动,在生动中显出深刻的艺术风格。
6这种地道传统的北京腔、地方话,一直被视为老舍小说“京味儿”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多年来老舍“京味”小说研究的重头戏。
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你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一回老北京人的说话特点,其语韵流畅、平仄有律,老舍再对其进行处理,其整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一气呵成、显得流畅自然,其对于语言用词的精准和土语的运用也使得其作品更接地气,渲染力更强。
实际上,长期致力于构建北京背景的小说家数不胜数,以北京为背景、为题材、为描写重点的作品不计其数,但老舍那般的痴情、执着与精湛,却是极为难得的,就像湘西古城的沈从文,就像繁华夜上海的张爱玲,老舍在构建北京城为背景的小说界里地位无可替代。
熟悉而地道的表达、温暖而朴实的笔触,来源于老舍对北京独有的思念、熟悉与热爱。
老舍与北京,是一个人与一座城、与一种文化的关系。
正如沈从文的搁笔意味着湘西世界将成为永久的神话,张爱玲的去世标志着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将成为永久的记忆,老舍的愤然离去也使古老沧桑的北京文化及文化的北京变得黯淡。
7三、老舍离京后的“京味儿”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说过:“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
”8学术界归纳出“京味小说”的特点如下:其一,是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的“京白”化。
它们常常用北京底层市民的地域方言,即北京话而非普通话,来表现人物和讲述人物;其二,北京想象被置于特定的城市建筑空间当中;其三,京味小说所表现的对象,是特定的都市群落,主要是老人和一些“旧时”人物。
6赵园.北京:城与人[M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刘勇.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8赵园.北京:城与人[M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老舍离开北京后,正如一只跳出水外的鱼,借由西方的视角、融入西方的文明,既是旁观者清的客观,又有他国艺术的助阵,老舍的“京味儿”在离京创作中越发浓厚,越发复杂起来,其美感与艺术成就都不只是三条特点能归纳出的模样。
他的小说里,有儒道相兼的传统文化内涵,也有西方宗教信仰的但丁精神,中西互通的文化底蕴,让他对北京元素的运用和理解更加出神入化,描写出最为精彩传神、地地道道的北京市井风俗与生活情境。
老舍说:“北平是我的老家,一想起这两个字就立刻有几百尺‘故都景象’,在心中开映。
”这种“故都景象”融化到他小说的人物形象、风俗习惯、环境氛围、形式结构和艺术语言中,便构成了独特的“北京味儿”。
实际上这是作家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北京市民生活的审美开拓。
他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底层的穷人,被清朝遗落的满人、旗人,因此他比“京派作家”多了无可复制的真实和踏实;他对北京城有着最真挚的爱,一草一木,一路一桥都是他在外几十年的牵念,是他一生小说创作的源泉,给他题材、背景也给他无尽的故事灵感、天生的浓厚京城文化底蕴,因此他的不需雕琢和装饰的“京味儿”也是张恨水等构建北京的作家所不能超越的;从来就是底层人民,从来就是老北京的小市民,用平等的目光看底层人民,用充满同情和理解的笔触去揭示现实,去展现人性,哪怕他笔下的小市民再多性格缺陷再多风沙尘土再多历史屈辱,那都是他的北平他的家,因此他的人性反思和现实揭露虽然看似继承了鲁迅的国民精神拯救使命,却又有着不同与鲁迅的尖锐、讽刺。
老舍的“京味儿”,是属于老舍小说作品的老北京的纯正而富有感情的味道!参考文献专著:1、老舍.“五四”给了我们什么【A】.老舍文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老舍.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第15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老舍.我怎么写《骆驼祥子》第15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4、傅光明主编.老舍的文学地图口.新世界出版社,2005.5、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6、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老舍卷.华夏出版社,2008.7、舒乙著.散记老舍.十月文艺版社,1996.8、老舍著.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9、老舍.三年写作自述【A】.老舍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赵园.北京:城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老舍.想北平【A】.老舍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学出版社,1999期刊:1、王晓初.论老舍早期的“京味”小说【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五期第16卷2、张炜.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文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3、刘勇.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