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理想化模型)2.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物体的影响可忽略例如:平动,转动。

质量很小,体积很小的物体二.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

①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是可以静止也可以是运动的,但一旦选为参考系就认为是静止的②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如果没有说明,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④在同一问题中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或同一物体在不同阶段运动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三.坐标系:直线运动通常为一维坐标系平面内曲线运动通常为二维坐标系空间内复杂运动通常为三维坐标系第二节时间与位移一.时刻与时间间隔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点。

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线段。

二.路程和位移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2.路程:有大小但无方向(标量)。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矢量)。

3路程:大小与初末位置及运动轨迹有关。

位移:大小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路径无关。

路程≥位移注意:1.只有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2.物体在某一运动中,唯一可能等于零,但路程一定不为零。

三.标量和矢量1.标量:有大小无方向的量。

2.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四.物体的位置变化与位势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cm/s1m/s=3.6km/h4.性质:矢量:大小;数值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方向: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5.平均速率与瞬时速度①平均速度与时间间隔和位移相对。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注意: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概念: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

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v= s/t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4)平均速率是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一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一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一章第一章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方向。

2. 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 = ma 表示。

(3)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3. 弹力弹力是一种特殊的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会使物体恢复原状。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与形变呈正比。

4.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5.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时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主要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6. 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力,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原力的矢量和。

在平面上,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原力相反但平行。

二、力学1.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量;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位移量;加速度指物体速度的变化率。

2.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匀速直线运动,垂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影响的运动。

水平速度不受重力影响,垂直方向上的速度会随时间变化。

3.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通过绘制力的图解来描述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及其相对大小和方向。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状态。

4. 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它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5.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物体在半径相等的圆轨道上运动的过程。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导语】⾼⼀物理必修⼀是⾼⼀年级学⽣普遍反映很难的⼀门学科,学⽣们学习时都感到⼀定吃⼒。

下⾯就让⽆忧考给⼤家分享⼀些⾼⼀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篇⼀ 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量,可以⽤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条有向线段来表⽰.因此,位移的⼤⼩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与运动路径有关. (3)⼀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如说某⼈从O点起⾛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篇⼆ 路程和位移 (1)位移是表⽰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量,可以⽤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条有向线段来表⽰.因此,位移的⼤⼩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与运动路径有关. (3)⼀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如说某⼈从O点起⾛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物理必修1第⼀章知识点总结篇三 匀速直线运动(A) (1) 定义:物体在⼀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1)位移图象(s-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位移,以横轴表⽰时间⽽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条平⾏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和⽅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个质点沿正⽅向以20m/s的速度运动,另⼀个反⽅向以10m/s速度运动.。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规律1.1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参考系:观察运动的参照物。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平均速度: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瞬间的速度,是在极短时间段内的瞬间位移与该时间段的极短时间的比值。

速度的方向:速度的正负号表示速度的方向。

1.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1.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 = ma1.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总有另一个物体对其施加的反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5 弹力和摩擦力弹力: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摩擦力:物体相互接触时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

1.6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两个向量相加得到一个合力向量。

力的分解:一个向量拆分成两个分力向量。

1.7 重力重力: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约为9.8m/s²,称为重力加速度。

1.8 牛顿定律在平面上的应用水平面上的运动:物体受水平方向的力,速度会发生变化。

倾斜平面上的运动:物体受摩擦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速度会发生变化。

垂直面上的运动:物体受重力的作用,速度会发生变化。

1.9 质量、重量和密度质量:物体所拥有的惯性的度量。

重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注:以上内容基于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具体知识点和公式可能更多,请参考教材学习。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引言物理必修一作为高中物理学习的开端,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大门。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体运动学以及力学的初步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对本章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二、知识点总结1. 物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转换的自然科学。

本章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力、运动、能量、电磁等。

2. 物体运动学基础知识(1)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运动学公式:掌握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

(3)运动学图像:了解如何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图像、位移图像等。

3.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即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力的分类与性质(1)重力:介绍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以及重力加速度等。

(2)弹力:介绍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以及胡克定律等。

(3)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种类、产生条件以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等。

5. 运动与力的关系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受力的关系,分析物体的加速、减速以及变速运动。

三、重点难点分析本章的重点在于掌握牛顿运动定律以及物体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难点在于理解力的分类与性质,尤其是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学习建议1. 夯实基础: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勤加练习:通过大量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原理: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物理思维。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理世界的基本概念1.1 物理学的基本任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转换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础学科。

在人们的认识中,物理和化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自然科学中独占一席之地。

1.2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有:物理量、单位、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运算、物理规律的表述和应用等。

1.2.1 物理量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因此,对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它们的大小、方向、性质和状态),进行的测量和计算,就是对物理量的研究。

1.2.2 物理量的单位物理量只有"多少"是无法表示出来的,还必须有单位。

用于表示物理量的大小的,是设计好的、已经公认的以及实际可以使用的数量值。

例如:量的单位、零的单位、时间的单位等,才能表示出多少。

1.2.3 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包括确定物理量的大小、不确定度和综合测量等。

1.2.4 物理量的运算物理量的运算包括直接的过程、相互作用的过程和间接的过程,还有其中的特殊形式。

1.2.5 物理规律的表述物理规律的表述包括必然性、集合性和形式性,还有应用性。

1.2.6 物理规律的应用物理规律的应用不仅包括下列方面,还有前面和后面的和许多其他的应用。

1.3 物理学的实验方法物理学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实验前的准备、实验的过程和实验后的处理等。

1.3.1 定性实验定性实验的基本思想是得到有关物理现象特征的实验结果。

例如:测量天地的大小,重力,惯性,种种力,电磁基础等。

1.3.2 定量实验定量实验是定性实验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通过测量来得到实验结果,由测量结果推论几种规律。

例如:测量天地的大小,重力,惯性,种种力,电磁基础等。

1.3.3 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前的准备涉及到实验系统,实验布置,实验仪器等方面,还有实验人员的职责。

1.3.4 实验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是指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要求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知识点整理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质点:(1)定义:研究中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质点的简化条件:①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物体做平动时,各点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时。

2.参考系(1)定义:观察物体的位置及其随时间变化时用来作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特点:①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以观测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②参考系本身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一旦选定后,便假设为不动的。

(化身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3.坐标系几个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数字、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1.2时间和位移1.时间(1)时刻t:是指某一瞬间,没有长短意义。

例如:第3秒末、第1秒初。

(2)时间间隔△t:是指两时刻间的一段间隔,有长短意义。

例如:前3s、3s内、第3s内、最后1s。

➢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时间轴上的点,时间间隔对应时间轴上的线段。

2.位移(1)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2)三要素:方向、直线、长度。

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位移,速度,力。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路程,时间、温度、质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位置x: 初位置x1 ,末位置x2位移(位置的变化量):末位置-初位置x: x =x1 - x2x绝对值:位移的大小;x正负:位移的方向。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txv ∆∆=单位:m/s km/h cm/s 1m/s=3.6km/h (3)速度是矢量。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与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写》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一个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描述以及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

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根据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二、运动的描述1. 位移:位移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置变化的总量,用Δx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方向与位移的变化方向一致。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用v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即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用a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即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当加速度为正时,表示物体在加速;当加速度为负时,表示物体在减速。

4. 时间:时间是运动发生的持续过程,用t表示,是一个标量量。

时间的单位有秒、分钟、小时等。

三、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1. 位移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厘米(cm)等。

2.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有千米每小时(km/h)、米每分钟(m/min)等。

3.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4. 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等。

四、运动的图像和图象1. 位移-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如果是匀速运动,图像是一条直线;如果是变速运动,则图像是一条曲线。

2. 速度-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匀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则是一条曲线。

3. 加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质点是有质量但不计形状和大小的物质,参考系是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坐标系是在某一问题中确定坐标的方法。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时刻和时间间隔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矢量有大小和方向,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速度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是时间间隔非常非常小,在这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打点计时器可以测量瞬时速度,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可以描述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大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进行实验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公式v=v+at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以用公式v2-v2=2ax表示。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速度乘以时间,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以用公式v2-v2=2ax表示。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是物体自由下落时所受的加速度,大小为9.8米每二次方秒。

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初速度为0,而加速度是恒定的。

这种运动可以用公式v=gt来描述,其中g表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m/s²或10m/s²。

另外,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公式为x=vt+at²/2.___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者之一,他通过猜想和假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验证,最终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8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8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 质点概念:用于简化实际物体的理想化模型,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关注其位置和运动状态。

2. 参考系:选择作为参考的物体,用于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

参考系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3. 标量和矢量:标量描述物体运动的量值大小,如路程;矢量描述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等。

二、时间和位移1. 时间: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分为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对应质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时间间隔对应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

篇2一、质点、参考系、坐标系1. 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的模型,用来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

质点没有大小和形状,只考虑它的质量。

2. 参考系:是用来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基准。

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常见的参考系有地面、惯性参照系等。

3. 坐标系:是用来描述物体位置的基准。

通常使用笛卡尔坐标系,通过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来描述空间中的位置。

二、时间和位移1. 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时间间隔。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 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位移等于末位置向量减初位置向量。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三、运动学的基本公式1.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即v=s/t。

平均速度描述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

2.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瞬时速度可以通过极限法求得,即当时间趋近于零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就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描述了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

3.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即a=(v-u)/t。

加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四、抛体运动1. 抛体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射出后,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平抛、斜抛和竖直上抛三种类型。

2.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后,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质点定义:有质量而不计形状和大小的物质。

参考系定义:用来作参考的物体。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坐标系定义:在某一问题中确定坐标的方法,就是该问题所用的坐标系。

时刻和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路程和位移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矢量和标量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公式:Δx =x 1-x 2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公式:Δt =t 2-t 1定义: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 =Δx /Δt 单位:米每秒(m/s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速度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也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瞬时速度时间间隔非常非常小,在这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

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第四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用图象表示速度速度—时间图像(v -t 图象):描述速度v 与时间t 关系的图象。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公式:a =Δv /Δt加速度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 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大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第五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从v-t 图象看从曲线的倾斜程度就饿能判断加速度的大小。

加速度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进行实验处理数据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作出速度—时间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速度公式:v =v 0+at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位移公式:x =v 0t +at 2/2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公式:v 2-v 02=2ax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力1.重力:G = mg2.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1.速度公式:vt = v0 + at ①2.位移公式:s = v0t + at2 ②3.速度位移关系式:- = 2as ③4.平均速度公式:= ④= (v0 + vt) ⑤= ⑥5.位移差公式:△s = aT2 ⑦公式说明:(1)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2.(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2. 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 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0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角速度的定义式:=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⑥.向心加速度:a = 或 a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考点一:质点、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并不存在。

物体可看作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所以物体能否看成质点不是由它本身形状大小决定的。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速度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速率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分类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瞬时速度、 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决定因素: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它们的单位相同(m/s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速度变化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小程度的物理量,是过程量。

单位:m/s 、m/s 2、 m/s 。

决定因素:速度 v 的大小由v 0、a 、t 决定加速度a 不是由v 、△v 、△t 决定的,而是由合F 和m 决定。

速度变化量由v 与v 0决定,也由a 与△t 决定。

速度大小 ①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② 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③ x -t 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 。

加速度大小:① 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② 速度改变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③ v —t 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 。

物理高一必修一第1章知识点归纳

物理高一必修一第1章知识点归纳

物理高一必修一第1章知识点归纳高一物理必修一第1章知识点归纳第1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量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内部结构与性质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它关注的是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探索宇宙的奥秘。

二、物理学的基本量和单位物理学采用国际单位制,通过规定基本量和导出量的单位来量化物理现象。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包括: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电流(安培,A)、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物量(摩尔,mol)和发光强度(坎德拉,cd)。

三、物理学的基本量和导出量物理学中有些重要的量是通过其它基本量的组合而导出的,例如:速度(m/s)、加速度(m/s²)、力(牛顿,N)等。

这些导出量在物理学中也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

第2章:运动的基本概念一、参照系和参照系的选择参照系是观察和研究运动时所处的参考对象,常用的参照系有地面、地球、太阳等。

在研究运动时,选择合适的参照系非常重要,它会影响到运动的描述和分析。

二、位移、位矢和位移大小的计算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差,它的大小等于位移矢量的长度。

位矢是指从参照点指向物体位置的矢量,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到参照点的距离。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始终以相同的速度做直线运动;而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速度会发生变化。

四、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加速度是指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当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时,就会有加速度的存在。

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定律描述了质点的惯性。

二、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 为物体的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1.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篇一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理解: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

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2.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篇二1、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F合x=F1x+F2x+………+Fnx=0F合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③平衡条件的推论: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3、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理想化模型)
2.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物体的影响可忽略
例如:平动,转动。

质量很小,体积很小的物体
二.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

①选来作为参考系的物体是可以静止也可以是运动的,但一旦选为参考系就认为是静止的
②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如果没有说明,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
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④在同一问题中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或同一物体在不同阶段运动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三.坐标系:直线运动通常为一维坐标系
平面内曲线运动通常为二维坐标系
空间内复杂运动通常为三维坐标系
第二节时间与位移
一.时刻与时间间隔
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点。

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一线段。

二.路程和位移
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2.路程:有大小但无方向(标量)。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矢量)。

3路程:大小与初末位置及运动轨迹有关。

位移:大小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路径无关。

路程≥位移
注意:1.只有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2.物体在某一运动中,唯一可能等于零,但路程一定不为零。

三.标量和矢量
1.标量:有大小无方向的量。

2.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四.物体的位置变化与位势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
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cm/s
1m/s=3.6km/h
4.性质:
矢量:大小;数值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方向: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5.平均速率与瞬时速度
①平均速度与时间间隔和位移相对。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注意: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6.速率(标量)
平均速率=s/t 平均速度=x/t
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