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传播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谣言传播的模型
摘要:谣言是传播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伴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媒介的发展,提供了谣言传播的温床,谣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危害。因此,如何分析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控制谣言的传播,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文基于传统的传染病模型,以微分方程的方法作为理论基础,结合马氏链模型及MATLAB编程,最终刻画出谣言的传播过程、比较出网络时代和传统媒介占主导的时代谣言的传播的异同。
针对需建立模型来刻画谣言传播的过程这一问题,谣言传播类似于传染病传播的过程,但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别。基于谣言传播错综复杂的过程,采取了分步式建立模型,共建立了4个模型,分别是SI模型、SIS模型、两种SIR模型。通过对一些粗糙的假设做出准确的修改,最终确定了模型四能较为合理的刻画出谣言的传播过程,给出了免疫者、传播者人数比例随传染率a 变化趋势图(见模型求解5.1.4)。
针对需确定一个具体的事例来比较网络时代和传统媒介占主导的时代谣言的传播的异同点。经查阅资料,选取了2006年河北“玉田谣言”事例,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谣言在传统媒介和网络时代传播时的传染率和移出率作出对比,运用所建立的模型,通过MATLAB绘出传播者、免疫者人数比例图,得到传统时代和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异同点(见下表二)
两种传播方式不利于谣言流传的控制,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提高受众的认知度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从事件的模糊性这个维度上减小谣言在人际中流传的几率;另外,政府和媒体应该重视人际传播的力量,重视培养对谣言传播的关注,及时澄清事实,以良好的公信力引导人际传播,同时建立谣言预警机制,及早公布信息,缩短谣言在人际中散播的时间。
关键词:谣言传播传染病模型微分方程玉田谣言异同点
一、问题重述
1.1问题背景
每一则谣言背后都涉及宏观(社会变迁)、微观(个体心理)和中观(群体互动)层面诸多因素。在宏观层面,谣言的产生与环境危机、社会动荡和信任缺失有关。环境危机和社会动荡往往给人造成一种“失控”的感觉,人们将社会变迁中某些现象和问题作对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和利益的破坏,陷入“集体道德恐慌”,这种恐慌最终通过谣言宣泄而出。
2.2问题提出
本题基于中国目前的社会特点,要求通过建立模型刻画谣言传播的过程,并要确定事例比较网络时代和传统媒介占主导的时代谣言的传播有何异同。题目内容如下:
形成谣言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关注度和模糊度。没人关注的事情不会成为谣言, 而人们不会传播自己不信的事情, 大都数人相信的事情也不会成为谣言。一件事情对不同人的关注度是不一样的。有人关注养生, 所以愿意听说"黄瓜能治百病";有人关注科技和环境, 所以愿意听说"周正龙要上山找老虎"。一件事情对不同人的模糊度也是不同的。事件发生时, 你是当事人, 或者你是见证人, 或者你的朋友是其中的当事人或者见证人, 或者你是从报纸、电视、广播上得到的消息, 你对于这件事的认知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事件若涉及科学常识, 则不同科学素养的人群认知程度也不一样。即便所有情境都类似, 仍旧有人较愿意传播各种消息, 有人不轻易传播。当然, 也可能有各方(官方或者有利益关系的当事人)出来辟谣。
请你结合中国目前社会的特点建立模型刻划谣言传播的过程, 并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事例来比较网络时代和传统媒介占主导的时代谣言的传播有何异同。
二、问题分析
2.1中国目前社会特点
中国社会无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都为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创造了条件。
首先,在环境方面,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地震、海啸、洪水、干旱、火山、泥石流、极端天气等等,在世界各国肆虐成灾,在中国,则尤为突出。频频发生的灾难既有“大自然不可抗力”的影响,也要部分源于人为的环境破坏。天灾使老百姓焦虑不安,人祸使百姓怨恨不平。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是谣言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而当今社会,人们的内心除了焦虑不安还有怨恨不平,因此谣言一方面成了释放焦虑的“口香糖”,另一方面又成了发泄怨恨的“垃圾桶”。
其次,在社会方面,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型尚未完成,“风险社会”却初现端倪。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丛生。作为社会转型的代价,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处于“相对被剥夺”的状态,成为弱势群体,而谣言恰恰是“弱者的武器”。
最后,技术的革新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代。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近年来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已经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媒体应用大国。据统计截止2011年12月,中国网民达到5.13亿,其中手机网民有3.56亿,微博人群达到2.5亿,绝对数量居全球首位。媒体技术的革新使信息的传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
过互联网、手机、以及互联网和手机的联动,谣言的传播畅通无阻,其影响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叠加放大。与传统媒体搭建的正式话语空间不同,进入web2.0甚至web3.0时代的互联网以及进入3G甚至4G时代的手机所搭建的非正式话语空间的异常感、活跃,为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影响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2.2问题的分析
结合实际的谣言传播,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孕育期、传播期、控制期。
本题是一道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刻画谣言传播过程及比较谣言传播媒介的题目。
对于需建立数学模型来刻画谣言的传播过程这一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考虑将谣言的传播过程比作某种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故可以类比于传染病模型,建立相应的谣言传播模型。基于谣言的传播过程错综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可以先建立较为简单的模型,再通过进一步的修改假设,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增加相应的约束条件,建立相应的模型。
对于需确定一个具体的事例来比较网络时代和传统媒介占主导的时代谣言的传播的异同点。为更好的进行比较同一事例在两者传播媒介的异同点,所选取的事例发生时期既不能选取网络媒介完全占主导时期,也不能选取传统媒介完全占主导时期,综合考虑选择了2006年河北“玉田谣言”事例,来比较传统时代和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异同点。
三、符号说明
N:总人数;
S: 无知者占总人数的比重;
I: 传播者占总人数的比重;
R:免疫者占总人数的比重;
a:每个传播者I在单位时间内传染率;
b:每个传播者I在单位时间转为免疫者R转移率;
(其他符号见下文)
四、模型假设
1、谣言传播的过程社会发展稳定;
2、第一个人还会参加二次谣言传播;
3、谣言传播时也会传播给谣言听过谣言的人;
4、相信谣言的人每人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平均人数正比于当时尚未定说此谣言的人的个数比恒定不变。
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刻画谣言传播过程的模型及求解
5.11模型1(SI模型)
符号给定:
N:总人数;
s t:时刻t未听到谣言的人所占比例;
()
i t:时刻t传播谣言的人所占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