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心理因素对发热影响的治疗及护理
发热门诊的病人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发热门诊的病人心理护理效果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1daa9d2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a.png)
发热门诊的病人心理护理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分析发热门诊的病人心理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在我院发热门诊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间为2020年4月-2021年4月,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心理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77.78%),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发热患者在门诊治疗时通过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负面心理,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发热;门诊;心理护理发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人体的体温会出现明显的升高现象,此种疾病是人体对外界致病因子的一种自发性防护反应[1]。
发热疾病是一种病理过程,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特征,发热会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积极的治疗[2]。
当患者在门诊接受治疗时,也需要接受全面的检查,然后采取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等方式治疗,以快速的改善病情,同时需要配合合理的护理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发热门诊的病人心理护理效果,如下所示: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在我院发热门诊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间为2020年4月-2021年4月,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
对照组中,年龄为15-52岁,平均(33.52±3.08)岁;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
观察组中,年龄为15-53岁,平均(33.61±3.09)岁;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
两组资料对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为:护理人员对患者测量体温、登记,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发病时间、不适症状等,并观察患者的表情、活动能力,遵医嘱给予患者治疗。
发热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发热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53a5c2a4afe04a1b171de38.png)
发热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对发热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果进行探讨。
方法站在心理学角度,对发热就诊的患者其心理特点给予分析,根据所分析的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
结果发热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负面情绪,并且心理因素在整个疾病的过程中都有很大影响。
结论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确保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主动配合护理,能够提高诊治的依从性,而对其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以利于疾病早日愈合回归家庭和社会。
关键词:发热门诊;心理特点;护理对策发热在临床中属于十分多见的全身症状,由于发热的患者缺乏特异性,可能处于各种不同疾病的病程中[1]。
目前,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的不断研究和深入,越来越意识到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处于发热过程待检查的患者均会存在焦虑、害怕、担忧等多种负面情绪,发热的患者如其心理状态及心理素质可能直接影响到对疾病的诊治。
故根据患者发热的不同阶段以及特点,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有利于降低其不良情绪,确保诊治质量的提高。
因此,本研究对发热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果进行探讨。
1 发热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1.1 负面情绪由于患者出现发热的情况通常较为突然,发热前无具体征兆以及思想准备,当发热出现时,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不明确原因,无心理准备,害怕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前兆,均会出现恐惧、担忧、害怕等负面情绪。
1.2渴望急切求医心理由于患者均对发热的出现充满了疑惑,因此门诊的患者均希望能够尽早的诊断和治疗,当患者前往发热门诊的过程中均会不同程度担忧自身病情的加重。
对于疾病的症状往往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及时的给予相应处理。
而当患者出现反复或连续的发热则会导致负面情绪加重,特别是当儿童出现发热时,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则哭闹、烦躁等表现更为强烈,患儿家属也同样焦急,可能出现无理要求医护人员的情况,从而引发护患关系的紧张[2]。
护士的心理问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及对策
![护士的心理问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694f1d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1.png)
4
们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与“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模式相比 不尽人意。曾有一名护士,有一段时间内, 病人的投诉不断,主要集中在对病人爱搭 不理、对病人没有笑脸、对病人提出的问 题不主动解决等。一开始我们只是一味地 去训斥、批评,甚至扣奖金,但没有效果。 后来发现她与同事的相处也发生困难,护 士长与其谈话时感觉沟通困难,随即带她 看精神科,诊断为抑郁焦虑症。通过休息、 按时服药、心理治疗现已恢复,并能正常 上班。通过此案例提示护理管理者,要关 注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护士身心疾病增 加j给医院和护理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 响。现在,我们在分析不良事件时,注重 分析责任人的心理状况、工作流程是否合 理、是否存在客观的因素等。
2.3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不仅影响 自身健康,而且影响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康 复。由于精神心理问题,使得当事人在工 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病人不能很 好地沟通,对病人的提问置之不理,当与 病人发生摩擦时,沟通就更加困难;由于 注意力的不集中,在工作中出现发错药、 送错标本等不良事件。例如:一名护士给 病人拔掉输液针后,未告知正确的按压方 法,造成病人针眼处出血,当病人找到这
5
后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核,护士的平均成绩 在85分以上。
3.2创造宽松和谐的护理内环境 3.2.1使护士的心情舒畅 有研究显示,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 的人际关系是减少护理人员产生不良反应 的有效保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 先保证临床护士的编制,尽量减少由于编 制不到位而造成的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 大;同时想法解决护士的实际困难,合同 护士同工同酬;另外,通过自学、继续教 育等途径,让护士了解、掌握心理学相关 的知识,当遇到工作紧张、心理不适时, 可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3.2.2来自管理者的支持 专家认为,提高管理者的支持,是影 响个人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 方式。首先作为管理者应具有一定的心理 学相关知识,并能通过疏导谈话、随访关 心等方法,有效的影响或改变护士的心态。 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减少管理源性的心 身疾病;另外,在严格管理的同时,积极 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鼓励护士不断进取, 为护士创造进修、培训、学习的条件。只 有护士长和善对护士,护士才能以真诚的 笑脸面对病人。 3.3护理管理者在分析不良事件时应 考虑护士的精神心理因素 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护理质量的影 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当护士在工作中出现 失误时,作为管理者要分析失误的原因。 过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曾制定“三不放过一 制度,即(1)问题的原因未搞清楚不放过; (2)责任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3)整改措施 未出台不放过。虽然这些制度的制定在我
MECT治疗所致发热的原因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
![MECT治疗所致发热的原因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92f9b6a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a.png)
MECT治疗所致发热的原因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2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3云南省曲靖市二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摘要】目的:本文探析MECT治疗所致发热的原因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260例在我院进行MECT治疗的患者,分析发热原因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
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显著低于对比组(13.85%),且患者发热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结论:对实施MECT治疗的患者发热原因进行规避,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有效减少发热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显著改善发热情况,值得广泛推荐。
【关键词】MECT治疗;发热;原因;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一种物理疗法,指的是肌肉全身放松和全身麻醉时,短时间内利用电流引起的脑电发作,进而改变生理生化,并通过多个指标同时监控,对患者改善患者病症是一种安全、低并发症的物理治疗方法【1-2】。
但部分患者在开展MECT治疗后,会出现发热现象,其可能会使患者MECT治疗无法顺利开展,病情控制状况较差,可能会提升MECT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概率【3】。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患者或其授权的家属知情同意以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MECT 治疗的2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比组以及研究组,指标间P>0.05,具备可比性。
表1 患者一般资料(x±s)组别例数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疾病类型对比组13062:6835.87±2.363.38±2.16抑郁症69例、狂躁症65例精神分裂症64例、强迫症62例研究组13069:6135.75±2.513.42±2.131.2 方法1.2.1对比组:首先为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介绍MECT的机理,说明MECT的安全性与临床治疗价值,术前常规体格检查。
发热病人的心理护理
![发热病人的心理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a4d676b9d528ea80c779e4.png)
发热病人的心理护理【关键词】发热病人心理护理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蚕食人们的健康,吞噬人们的生命,为此院领导非常重视“甲流”的预防治疗工作。
专门成立发热门诊及发热隔离病房,抽调各科精干医护人员成立‘甲流“防治小组,进行了大量的防治工作,临床工作中发现病人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发热病人1349例,其中男性754例,女性595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5岁。
职业:其中学生1071例,其他278例。
经咽拭子检查阳性80%,阴性20%,经治疗后全部治愈。
2.病人心理反应2.1紧张与恐惧病人入院后的心情非常复杂,主要是“三怕”:怕自己得“甲流”怎么办?会不会把家人染上,于是紧张恐惧。
怕住进医院会引起交叉感染。
怕别人对自己冷落,远离他们,常常表现为表情紧张,愁眉苦脸,难以入眠。
2.2情绪低落孤独,发热病房有严格的隔离制度,一人一间房,观察期间不能随意外出,生活单调又受限制,使病人与外界接触明显减少,深感无聊和孤独,患者需要新人和医务人员的情感和支持,病人常表现为倦怠,懒于活动,缄默少语。
2.3期盼心理,期盼自己病情好转,早日康复回家和家人团聚。
3.心理护理3.1减轻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病人入院后首先告诉病人这是发热病房,不要害怕,“甲流”是可防可治的,即使得了“甲流”我们有专门的病房,要相信科学,从没有战胜不了的病魔,然后向病人接受环境,介绍我们医护人员,告诉病人我们就是你们的新人,任何时候都会和病人在一起。
3.2 向病人介绍我们的消毒隔离措施,房间每日紫外线消毒,每个房间加强通风,对流,病人的治疗都是一人一套,不会发生交叉感染。
3.3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告诉病人消除一切紧张恐惧的心理,积极和我们医护人员配合好,很快就会康复,而不能稍有好转,体温还没有稳定下来就急着出院,这样抵抗力低容易复发。
3.4 补充营养,增加抵抗力,告诉病人不要为吃饭发愁,医院食堂,营养科会根据每个人的口味,做出营养丰富的饭菜,希望病人放心及病人自身多吃一些水果及营养食品。
高热患者的心理表现及护理体会
![高热患者的心理表现及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ee7c3ea9b89680203d8258e.png)
要 求在诊 断上尽 快确诊 ,在治疗 上药 到病 除 。
1 . 2 依赖 、思亲的心理变化
病人 因身体上 的痛苦使他 们更 加思亲念故 。病 人在生活 上 、心理上需要 亲人 的照顾 和安慰来减 轻 内心 的压力 。
O 引言
心理 护理是药 物治疗无 法代替 的 ,而 实际工作 中 ,却往 往被 忽视 , 心理 因素能致 病也能 治病 。护 理人员应 认真 学习 、 掌握 运用 心理护理这 门艺术 ,更好 地为病人 服务 。 高热 主要是 神经 系统 和神经体 液调 节产生 了紊 乱 ,表现 为大 脑皮 质 功 能失 调 。病情 继 续 发展 ,体 温 持续 升 高 ,病 人 将 出 现心 跳 、呼 吸加 快 ,出汗 、口渴 ,食 欲不 振 ,恶 心 呕吐 ,软弱无 力 等症状 ,有 的甚 至 出现精神 症状 ,如 头痛 、 嗜睡 、谵 妄等 。儿 童 尚可 出现抽搐 。
1 . 3 恐惧性心理变化
大部分 患者 为了尽快 确诊 ,需 做检查 如血 、尿 、粪 以及 有关 体液 的检 验 以及相 应 的仪 器检 查和 注射 、输 液治疗 等 。 病人 产生恐惧 和不安 心理 ,担心延误 病情乃 至病情 加重 。
2 . 5 确诊后 的心理护理
如是一 般疾病 病人 ,多鼓励病 人注 意补充营 养和室外 活 动 ,以早 日康 复 。若为 疑难重 症 ,除上 述各种 方 法护 理外 , 在 心 理上 应 给予 更 多 的护 理 ,告 诉 病 人心 理 因素 与 疾病 康
理护 理 的方 法 。 良好 的护 患关 系 需互 相 依靠 与信 任 ,才 能
简述发热的护理要点
![简述发热的护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675fc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c.png)
简述发热的护理要点发热是人体对各种内外因素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致热原的影响,或者由于产热过多、散热过少而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就会出现发热症状。
对于发热的护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对发热的护理要点进行简述。
1.了解发热的病因和表现在护理发热患者之前,首先要了解其病因和表现。
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如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发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畏寒、寒战、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了解病因和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为后续护理提供依据。
2.观察病情,评估发热程度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体温的变化。
对于低热和中热的患者,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而对于高热的患者,应及时使用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措施,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防止出现虚脱、休克等严重症状。
在降温过程中,还要注意患者的保暖措施,避免过度暴露导致感冒。
3.维持适当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对于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非常重要。
在冬季,要保持室内温度在20-25℃,夏季则在26-29℃左右。
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60%左右,以避免空气过于干燥或潮湿。
可以使用加湿器或除湿机来调节室内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洗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4.合理饮食,保持水分的摄入发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退等症状。
因此,在饮食方面应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水果等。
同时,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促进新陈代谢和毒素排出。
对于高热患者,还可以适当增加盐分的摄入,以补充因出汗过多而损失的电解质。
5.遵医嘱治疗,观察不良反应在护理过程中,要遵医嘱治疗,按时给药。
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如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等。
如发现不良反应较严重或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此外,还要注意药物的存放和保管,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MECT术后患者发热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
![MECT术后患者发热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44bc0e65d4d8d15abf234ea1.png)
MECT术后患者发热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目的:分析行MECT治疗患者治疗后出现发热的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住院行MECT术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接受MECT 治疗后的发热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
结果:124例患者中,有23例(18.54%)患者出现发热,共发热52次,其中低热19次(36.54%)、中等热29次(55.77%)、高热4次(7.69%)。
发热患者与未发热患者之间比较,年龄与治疗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ECT术后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且常为一过性发热,以低热与中等热为主,年龄小及治疗周期短者更易出现发热。
标签:MECT;发热;护理MECT又称改良型电痉挛治疗,指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大脑皮层广泛脑电发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前辅用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使患者抽搐明显减轻。
因其适应症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广泛用于精神科临床治疗中。
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短时期近事记忆障碍等。
相对于以上不良反应,术后发热报道及研究稍显不足,术后发热会影响治疗的连续性,延缓治疗的进程,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1]。
为此,作者对MECT术后发热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于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住院且行MECT治疗的患者124例,临床诊断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精神疾病的诊疗标准。
1.2研究方法:1.2.1发热的认定标准:以腋温测量的结果为标准,低热(体温范围在37℃~38℃)、中等热(体温范围在38.1℃~39.0℃)、高热(体温范围39.1℃~41℃)、超高热(体温在41℃以上)。
1.2.2资料收集:利用住院病历系统调查所有入组患者行MECT治疗前后的体温数据,采用双人核对法进行数据的录入工作。
1.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术后发热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诊断
![术后发热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dd4f197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5.png)
一、引言术后发热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患者在术后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为38℃以上。
术后发热的原因复杂,可能涉及感染、炎症反应、药物影响、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
正确的护理措施和诊断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术后发热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诊断。
二、术后发热的护理措施1. 严密观察病情术后发热患者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神志、切口愈合情况等。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 保持病室环境舒适病室温度应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预防感染。
3. 降温措施(1)物理降温:可采取温水擦浴、冰敷、酒精擦浴等方法。
温水擦浴时,水温以32~36℃为宜,擦拭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大血管丰富的区域。
冰敷时,可用冰袋敷于头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
酒精擦浴时,用30~50%的温水酒精擦拭,注意避开心前区、腹部、阴囊等部位。
(2)药物降温:根据医生指示,给予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退热药物的使用需注意剂量、间隔时间,避免药物滥用。
4.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5. 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如有红肿、渗出、异味等感染迹象,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6. 心理护理术后发热患者易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耐心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术后发热的护理诊断1. 病理生理诊断(1)感染:术后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2)炎症反应:手术创伤、术后炎症反应等。
(3)药物反应:药物过敏、药物副作用等。
2. 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感染、炎症反应、药物反应等因素有关。
(2)疼痛:与手术创伤、切口感染等因素有关。
(3)焦虑:与对病情的担忧、恐惧等因素有关。
人性化护理在发热门诊中及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人性化护理在发热门诊中及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0c0533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f.png)
人性化护理在发热门诊中及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发热门诊中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对其焦虑情绪的影响。
方法: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在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12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则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每组为60例。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两组焦虑评分对比分析,可见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含义(P>0.05)。
护理后实验组较低(P<0.05)。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分析,可见实验组较高(P<0.05)。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可见实验组较高(P<0.05)。
结论:在发热门诊中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能够显著缓解其焦虑、抑郁,提高护理质量,进而患者较为满意。
此种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发热门诊;焦虑情绪;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多因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和散热中枢相平衡出现障碍引起,其可因多种疾病所致,以往对发热病因研究分析认为,感染以及非感染为主要因素,但对于发热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较少[1]。
发热患者常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为了有效缓解期负面情绪,提升其护理质量。
为此,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在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12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分析发热门诊中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对其焦虑情绪的影响。
研究结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在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12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则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每组为60例。
其中实验组男、女性别例数分别为34例、26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7.65±3.46)岁。
对照组男、女性别例数分别为32例、28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7.46±3.43)岁。
上述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
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05720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1.png)
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周娜彭旺高俊李佳唐莲莲陈晓敏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护理部河北秦皇岛066000[摘要]目的调查临床一线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护士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㊂方法于2020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市四所医院中(包括所有定点医院及三级综合医院)工作在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的192名一线护士作为研究对象㊂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㊁一般心理健康状况问卷(G H Q-12)㊁护士职业获益感量表进行调查㊂结果本次调查中有51.04% (98/192)的一线护士G H Q-12得分ȡ3分,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㊂护士职业获益感得分为(44.25ʃ9.90)分㊂L o g i s t i 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时长㊁有类似灾害救护经历㊁护士职业获益感是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㊂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临床一线护士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提高护士职业获益感有利于减少心理问题,管理者需要针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干预,改善此类人群心理健康状况㊂[关键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健康状况护士职业获益感[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694(2024)01-065-06[D O I]10.19539/j.c n k i.2095-2694.2024.01.013A n a l y s i s o f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n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s t a t u s o f n u r s i n g s t a f f r e s p o n d i n g t o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e m e r-g e n c i e s Z h o u N a,P e n g W a n g,G a o J u n,e t a l(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u r s i n g,F i r s t H o s p i t a l o f Q i n-h u a n g d a o,Q i n h u a n g d a o066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s t a t u s a n d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c l i n i c a l f r o n t l i n e n u r s e s i n r e s p o n d i n g t o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e m e r g e n c i e s,a n d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i m p r o v i n g t h e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o f n u r s e s.M e t h o d s I n F e b r u a r y2020,a c o n v e n i e n c e s a m p l i n g m e t h o d w a s u s e d t o s e l e c t192f r o n t l i n e n u r s e s w o r k i n g i n f e v e r c l i n i c s a n d i s o l a t i o n w a r d s i n f o u r h o s p i t a l s(i n c l u d i n g a l l d e s i g n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s a n d t e r t i a r y g e n e r a l h o s p i t a l s)i n a c i t y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s.T h e g e n e r a l d a t a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g e n e r a l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G H Q-12),a n d n u r s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b e n e f i t s e n s e s c a l e w e r e u s e d f o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R e s u l t s I n t h i s s u r v e y,51.04%(98/192)o f f r o n t l i n e n u r s e s h a d a G H Q-12s c o r eȡ3,s u s p e c t e d o f h a v i n g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p r o b l e m s.T h e s c o r e o f n u r s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b e n e-f i t s e n s e w a s(44.25ʃ9.90).L o g i s t i c m u l t i p l e f a c t o r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 w o r k h o u r s, h a v i n g s i m i l a r d i s a s t e r r e s c u e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n u r s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b e n e f i t s e n s e w e r e t h e m a i n i n f l u e n-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f r o n t l i n e n u r s e s'm e n t a l h e a l t h s t a t u s(P<0.05).C o n c l u s i o n D u r i n g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e-m e r g e n c i e s,m e n t a l h e a l t h p r o b l e m s a r e c o mm o n a m o n g c l i n i c a l f r o n t l i n e n u r s e s.I m p r o v i n g n u r s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b e n e f i t s e n s e i s c o n d u c i v e t o r e d u c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p r o b l e m s.A d m i n i s t r a t o r s n e e d t o i n-t e r v e n e i n t h e m a i n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o f t h i s p o p u l a t i o n.ʌ基金项目ɔ秦皇岛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805A168)㊂ʌ作者简介ɔ周娜(1989-),女,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护理管理㊂ʌ通讯作者ɔ陈晓敏,E-m a i l:c h e n x i a o m i n2868@126.c o m[K E Y W O R D S]M a j o r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e v e n t s.M e n t a l h e a l t h s t a t u s.N u r s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b e n e f i t s e n s e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严重事件,具有突然发生的特点,医院作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织机构,应对此类事件的能力直接影响公众健康乃至生命安全[1]㊂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线护士(指工作在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护士)在救援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不但护理工作任务繁重,还要近距离接触隔离㊁疑似甚至是确诊患者,较其他岗位感染风险高,心理会产生负性应激,进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及自身身心健康[2-3]㊂本研究旨在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一线护士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㊂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于2020年2月选取某市四所医院(包括所有定点医院及三级综合医院)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192名一线护士作为研究对象㊂纳入标准:在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工作的注册护士;直接接触隔离㊁疑似或确诊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㊂排除标准:不直接接触发热隔离患者的护士;调查期间不在岗的护士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㊂1.2研究对象1.2.1调查工具采用电子问卷调查1.2.1.1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职称㊁性别㊁文化程度㊁婚否㊁子女情况㊁工作岗位㊁工作时长㊁心理援助需求㊁有类似灾害救护的经历㊁自感防护到位㊁是否进行防护培训㊂1.2.1.2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采用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 H Q-12)[4]评估一线护士近三周心理健康状况,包含3个维度:社会功能低下㊁焦虑/抑郁㊁自信心丧失,共12个条目㊂采用双峰计分法对每个问题的4个选项进行评分,总分ȡ3分为阳性,即疑似有心理健康问题㊂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771[5]㊂1.2.1.3护士职业获益感调查表采用肖晓玲[6]编制的护士职业获益感量表,由职业保障㊁工作价值和医疗资源3个维度构成,共15个条目㊂每个条目按 完全不赞同 到 非常赞同 依序赋分1~5分,得分范围15~75分,得分越高表明职业获益感水平越高㊂该量表C r o n b a c h's 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83,C V I指数为0.96㊂1.2.2收集方法使用问卷星平台录入问卷,联系各医院护理部,解释说明本次调查目的及意义,征得同意后进行问卷发放,备注说明此次研究的目的,知情同意后匿名填写调查问卷,统一下载结果,共发放195份,回收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46%㊂1.3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ʃ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M(P25,P75)]表示㊂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 o g i s t i c b a c k w a r d-L R进行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一般资料192名一线护士中女182名㊁男10名,平均年龄(33.49ʃ5.80)岁㊂已婚145名,未婚47名;研究生学历2名,本科174名,大专16名;护师104名,主管护师78名,副主任护师10名,均进行过防护培训㊂2.2心理健康状况及职业获益感得分G H Q-12ȡ3分者98名,占51.04%(98/192)㊂护士职业获益感总分(44.25ʃ9.90),平均得分(2.95ʃ0.66)㊂2.3护士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显示不同职称㊁子女情况㊁工作时长㊁心理援助需求㊁有类似灾害救护经历㊁护士职业获益感得分对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阳性或阴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㊂表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例(%)]因素阴性组阳性组χ2/t 值P 值性别0.0050.946男5(5.3)5(5.1)女89(94.7)93(94.9)文化程度2.7360.098大专11(68.8)5(31.3)本科及以上83(47.2)93(52.8)婚否2.8070.094是66(45.5)79(54.5)否28(59.6)19(40.4)职称5.4850.019初级职称59(56.7)45(43.3)中级及以上职称35(39.8)53(60.2)子女情况7.6350.006有50(41.3)71(58.7)无44(62.0)27(38.0)工作岗位2.4660.116原有一线岗位39(56.5)30(43.5)支援到一线岗位55(44.7)68(55.3)工作时长8.3560.004ɤ6h 47(61.8)29(38.2)ȡ8h47(40.5)69(59.5)心理援助需求7.8170.020需要21(35.0)39(65.0)不需要53(58.2)38(41.8)没考虑20(48.8)21(51.2)有类似灾害救护经历9.5960.002是26(72.2)10(27.8)否68(43.6)88(56.4)自感防护到位2.0120.156是39(55.7)31(44.3)否55(45.1)67(54.9)护士职业获益感47.80ʃ10.2941.19ʃ8.354.8710.0002.4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分析以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因变量(0代表阴性,1代表阳性),以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7个因素作为自变量㊂赋值见表2㊂L o gi s t i c B a c k w a r d -L R 法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时长㊁有类似灾害救护经历㊁护士职业获益感得分最终进入回归方程,是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P <0.05),见表3㊂表2赋值表因素赋值因变量阴性=0,阳性=1,心理援助需求需要=1,不需要=2,没考虑=3有类似灾害救护的经历是=1,否=2子女情况有=1,无=2工作时长ɤ6h=1,ȡ8h=2职称初级职称=1,中级及以上职称=2护士职业获益感实测值表3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分析变量B S.E W a l d P O R95%C I 有类似灾害救护的经历0.9390.4414.5220.0330.3910.165,0.929工作时长0.7510.3315.1440.0230.4720.247,0.903护士职业获益感得分-0.0690.01913.5810.0000.9340.900,0.968 C o n s t a n t4.2871.15713.7240.00072.7763讨论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1.04%(98/192)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线护士疑似有心理问题(G H Q-12ȡ3分),出现了失眠㊁紧张㊁忧虑等症状,高于王金龙等[7]的研究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的患者突然增多,人力㊁物资相对匮乏,一线护士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㊂同时由于时间紧迫,护理人员经过防护培训后即进入一线工作,尚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未能充分做好进入封闭环境与传染病患者近距离接触的心理准备,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增高[8-9]㊂建议医院管理者适时安排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一线护士提供系统的心理指导,使其掌握在应激状态下稳定情绪㊁释放压力的技巧,比如呼吸训练㊁正念冥想㊁想象放松等,促进一线护士从容应对压力,增强心理调适及自控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0-13]㊂护士职业获益感得分为(44. 25ʃ9.90)分,低于肖晓玲等[14]的研究,标化后得分也低于唐丽梅等[15-16]的研究㊂笔者分析主要是由于本研究的护士是从多个专业科室抽调,临时组成的团队在管理和沟通上仍处于磨合期,可能会影响本次调查的职业获益感得分㊂本研究表明,工作时长㊁有类似灾害救护经历是一线护士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㊂首先,结合两两比对结果显示工作5年以上的一线护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与郑静等[17-18]研究一致㊂可能是由于此群体护士家庭负担较大,进入一线后无法照顾子女及老人而易产生负面情绪㊂同时她们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中坚力量㊁工作任务较重㊂有研究显示家庭及工作的双重压力易使护士产生焦虑㊁抑郁等心理问题[19]㊂建议管理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关注一线护士的家庭情况,尽可能协助解决照顾子女和老人等问题,消除后顾之忧㊂其次,本次研究发现工作时长ȡ8h 是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与S a m i 等[20]的研究一致㊂一线护士需穿戴三级防护装备,工作中无法饮水和上厕所,工作时间超过8h,会使生理㊁心理㊁负荷增加,易出现倦怠㊁焦躁情绪,导致护理工作没有耐心,引起患者的投诉和抱怨,加重护士的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21]㊂护理管理者应与多部门协作,制定可行性高的筛查㊁隔离㊁标本送检等流程,保证各环节的顺畅;根据患者病情分区,合理配置护理人员;配备训练有素的护理员进行生活护理㊁物品环境消毒等辅助工作;充分利用对讲系统㊁智能换液机㊁机器人运送等现代化手段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建立人员梯队,有计划的补充和轮换一线护士㊂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地分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每班工作时长ɤ6h,保证一线护士的休息时间,有效缓解压力[22]㊂最后,有类似灾害救护经历的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这一结果提示管理者可优先安排参加过抗击非典㊁甲流等救护任务的护理人员进入一线工作[19]㊂而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护士需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提高应急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10]㊂也提示管理者,在平时注重传染病防护知识的培训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减少医护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焦虑和恐慌心理[23]㊂本研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一线护士职业获益感得分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保护因素,两者呈负相关,与贺春艳等[24]的研究一致㊂高水平的护士职业获益感可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在突发状况下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16,25-26]㊂护理管理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积极建立磁性管理,采取措施提高护士职业获益感,减少其心理问题[10,25-27]㊂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成立应急防控办公室,保证一线护理人员调配及时,物资供给充足,体现组织的有力支持[28];选派业务及沟通能力强的护士长进行管理工作,带领一线护士实施高质量护理的同时,营造和谐㊁温馨的氛围,促进其心理健康[28];组织医护共同查房,学习并严格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疗指南,对护理工作的配合要求达成共识,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㊂使医护紧密合作成为提高一线护士职业获益感的重要资源[29-30]㊂医院领导㊁护理部主任可与一线护士建立通讯群,关心一线人员需求和感受,及时帮助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困难;管理者还可考虑对一线护士给予绩效倾斜,提高福利待遇,在晋升㊁晋级㊁升职中给予优惠政策等[31]㊂另外,加强媒体的正向宣传,对于优秀的一线护士进行表彰,先进事迹进行实时报道等也可以增加一线护士的价值感㊂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一线护士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普遍,需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㊂针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改善,帮助一线护士提升职业获益体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㊂由于本研究只对本地区的一线护士进行统计,有一定局限性,建议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追踪调查㊂参考文献[1]张立,沙莉,鲁桂兰.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103-105.[2]张华,陆皓,马巍.军队医院文职护理人员对地震灾害心理应激反应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4,29(2):13-14.[3]吴际军,荣娴,陈飞,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临床一线护士睡眠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20,34(4):558-562.[4]G o l d b e r g D,W i l l i a m s P.G H Q A U s e r sG u i d e t o t h e G e n e r a l H e a l t h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M].N F E R-N e l s o n P u b l i s h i n g,1998,(859): 279-282.[5]C o s s a r R,S t o o v e M,K i n n e r S A,e t a1.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 s o f p o o r p s y c h i a t r i c w e l l-b e i n g a-m o n g i n c a r c e r a t e d m e n w i t h i n j e c t i n g d r u g u s eh i s t o r i e s i n V i c t o r i a[J].A u s t r a l i aH e a l t h&J u s t i c e,2018,6(1):1.[6]肖晓玲,胡秋秋,刘玉萍,等.护士职业获益感及其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56-60.[7]王金龙,殷文渊,张洪龙,等.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一般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5):574-579. [8]林丽红,徐勤容,张丽萍,等.感染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4):282-285. [9]詹昱新,李素云,刘义兰,等.综合医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护理应急管理[J].护理研究,2020,34(5):744-748.[10]程艮.灾害救援护士的"自我心理调适"与心理危机干预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7):888-894.[11]柴博微,欧阳红娟.护士专业自我概念对职业获益感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4): 445-448.[12]黄蓓,李玉梅.护士职业获益感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8,17(6):65-70.[13]C h m i t o r z A,K u n z l e r A,H e l m r e i c h I,e t a l.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t u d i e s t o f o s t e r r e s i l i e n c e a s y s-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p r o p o s a l f o r a r e s i l i e n c ef r a m e w o r k i n f u t u r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t u d i e s[J].C l i n P s y c h o l R e v,2018,59(2):78-100.[14]肖晓玲,张东华,熊丽萍,等.护士职业获益感对留职意愿影响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16,16(4):468-472.[15]唐丽梅,江倩倩,何瑛,等.某三级医院护士职业获益感㊁工作嵌入与其留职意愿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2): 4203-4208.[16]杜巧霞,潘意明,何小玲.触摸舒适感在产科护士主动性人格与职业获益感间的中介效应[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17):2180-2183.[17]H u a n g C L,W u M P,H o C H,e t a l.R i s k s o ft r e a t e d a n x i e t y,d e p r e s s i o n,a n d i n s o m n i a a-m o n g n u r s e s:a n a t i o n w i d e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c o h o r ts t u d y[J].P L o S O n e,2018,13(9):e0204224.[18]郑静,江秀敏,黄欣欣.某妇幼专科医院护士的抑郁情绪调查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8,36(8):618-621.[19]宋羽雅,赖炘懿,林洁.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温州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3(2):166-173.[20]S a m i A b d o R a d m a n A l d u b a i,K r i s h n a G o p a lR a m p a l.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A s s o c i a t e d F a c t o r s o fB u r n o u t a m o n g D o c t o r s i n Y e m e n[J].J O c c u pH e a l t h,2010(52):58+65.[21]丁艳琼.轮班时长对护理质量及患者体验效应作用的调查[J].护理与康复,2019,18(3):80-82.[22]杜娟,焉艳,丁体龙,等.参加突发疫情处置护理人员心理状况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17):49-51.[23]刘玲玉,张宝珍,杨珍,等.医务人员重大传染病疫情核心应急能力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9,34(5):75-77.[24]贺春艳,魏亚楠,卢颖,等.知觉压力与职业获益感对乳腺肿瘤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11):867-871. [25]李爱华,韩凤萍.心理韧性在护士职业获益感与留职意愿间的中介效应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11):1375-1380. [26]刘宇,余一彤,姜桐桐,等.实习护生职业获益感与心理弹性及情绪智力的相关性[J].护理研究,2019,33(22):3858-3862. [27]吴际军,荣娴,陈敏,等.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护士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20,36(19):2616-2620. [28]王欣,陈鸣明,龚碧波,等.护理工作环境与护士职业获益感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16,30(2):167-171.[29]王明雪,孙运波,方巍,等.I C U医护合作与护士职业获益感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7,32(16):52-55.[30]董旭,王亚亚,王丽敏,等.护士感知的三级医院科室医护合作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10):1477-1481. [31]陈晓敏,彭旺,郑颖.低年资护士职业获益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19,23(1):58-61.(上接第64页)[23]梁君蓉,周永强,胡康,等.胃苏颗粒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对胃肠激素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1,29(4):272-275.[24]黄妙兴,李志坚,林沛玲,等.胃苏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1,21(3):281-284.[25]徐芳,王立明,钱俊峰,等.胃苏颗粒辅助胃铋镁四联疗法治疗H p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54(11):111-114.[26]张俊丽,杨小莉,欧艳,等.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对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9,40(8):837-840.[27]吴苏亚,陈醒,李敏利,等.胃苏颗粒改良四联疗法对老年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胃泌素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30(23):16-21.[28]刘晓冬.健脾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5):127-128,131.。
浅谈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浅谈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672108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d.png)
浅谈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发布时间:2023-01-31T08:13:19.100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30期作者:张鹭[导读] 发热门诊作为医院排查疑似病例、治疗发热患者的重要诊室,具有人流量大、疾病复杂、疾病传染危险性高的特点,张鹭云南省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 661000摘要:发热门诊作为医院排查疑似病例、治疗发热患者的重要诊室,具有人流量大、疾病复杂、疾病传染危险性高的特点,所以为了确保发热门诊患者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加强疾病感染的防控,需要有效落实发热门诊的护理管理。
通过调查发现,发热门诊护理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所以当前应该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从而有效降低门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风险。
本文首先阐述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然后分析减少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护理对策,仅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护理对策发热门诊护理水平不仅是展示医院形象的重要窗口,同时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身体健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当前需要优化发热门诊的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发热门诊一直以来都是排查传染病、救治发热患者的主要场所,每日治疗的患者人数高达上百人次,由于发热门诊工作具有综合性、特殊性、紧张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时常会伴发护理风险,所以当前为了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需要明确当前发热门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将其作为依据来制定科学的护理对策。
由此可见,对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与护理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一)护理人员因素发热门诊中存在许多新进护士,护士在校接受的教育程度不足,且多数护士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导致上岗后业务水平、操作技能、应变意识、协调能力无法有效满足的岗位需求。
同时,门诊护士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会出现身心俱疲的情况,导致护理人员丧失责任意识、工作热情,出现操作偏差、护理不安全事故。
发热门诊收录的部分患者发情紧急,在将患者送到医院之后,护士没有时间排查患者的病情,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会对发热患者进行立即的抢救,由于抢救时间十分紧急,导致护理人员没有时间佩戴手套、防护用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接触到可能伴发感染症状的护士,就会导致护士出现职业暴露风险[1]。
对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分析
![对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1a97c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3.png)
对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发热门诊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实施干预措施的可行性。
方法筛选2021年间我院发热门诊接待的200例患者,归纳整理实施护理工作期间所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剖析应对干预措施的应用可行性。
结果护理人员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为:防护意识欠缺、心理压力过大、工作经验不足。
患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负性情绪过重、疾病认知不足、依从性差。
结论临床工作应加强专业技能操作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先进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安全防护意识,向患者和家属实行健康管理宣教,完善护理安全质量,降低发热门诊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对策发热门诊属于医院内特殊性服务门诊,承担着排除发热传染病患者与治疗工作。
但临床很多疾病均能引发体温变化,特别是新型传染病,工作中需要排查病原体感染、代谢性疾病等,且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1]。
发热门诊护理工作繁杂,相比其他门诊发生医疗事故概率较高,这与发热门诊的特殊性有直接关系,本文分析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提高护理质量,以保障患者就医安全性。
1材料和方法1.1一般信息将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100例。
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54:46,年龄20-69岁,体温于37.9℃-40.4℃。
观察组男女各57、43例,年龄19-70岁,体温37.7℃-40.5℃。
患者资料差异(P>0.05),具有统计比对性。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日常护理:监测就诊患者体温、指导就诊流程等基础护理措施[2]。
观察组对不安全因素进行控制干预措施:(1)就诊患者与家属必须出示72h核算检测报告,除了老人小孩不能自行就医外禁止家属陪同,门诊内定时消毒喷洒消毒灭菌药物。
(2)门诊护士对患者进行分类,排除高危风险人群,安排患者对症治疗,降低门诊内人员滞留,减少病菌相互传播风险。
(3)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正确服药方法,遵医嘱使用药物剂量,监督患者服药等。
发热病人社会支持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发热病人社会支持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430e47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06.png)
发热病人社会支持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胡 冰,胡 敏,荚恒娅,徐 敏,朱姣姣摘要 目的:了解发热病人焦虑程度与社会支持水平,分析其相关性㊂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㊁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G A D -7)量表和医疗社会支持量表(M O S -S S S )对2022年1月发热门诊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㊂结果:发热病人焦虑总分为(5.14ʃ3.26)分,焦虑病人检出率为53.2%㊂中青年㊁单身/离异㊁自费及未接种疫苗病人焦虑得分高(P <0.05)㊂发热病人社会支持总分为(76.66ʃ18.04)分㊂已婚㊁学历高的病人社会支持水平高(P <0.05)㊂发热病人焦虑得分与医疗社会支持总分及情绪/讯息支持㊁实际支持㊁情感性支持和积极社交互动4个维度均呈负相关(P <0.01)㊂结论:发热病人焦虑程度和焦虑阳性检出率比普通人群高㊂高水平的情感性支持和实际支持可以减轻病人焦虑㊂在积极社交互动减少的情况下社区提供更专业的疫苗指导㊁医疗机构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等措施可提高对发热病人的实际支持和情绪/讯息支持;家庭可以通过提高家庭亲密关系提高情感性支持,以减轻发热病人焦虑情绪,促进病人康复㊂关键词 发热;焦虑;社会支持;调查研究K e yw o r d s f e v e r ;a n x i e t y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23.10.028 发热是多种传染病的主要症状,如甲类传染病鼠疫,乙类传染病布鲁氏菌病㊁非典型肺炎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1]㊂为更好地控制流行病的传播,在传染病流行期,发热病人获得了不同形式的心理干预㊁健康教育等社会支持[2-4]㊂社会支持是指家庭成员㊁朋友㊁同事及社会公众对个人的支持功能,提供的支持类型可能包括情感支持(爱㊁关怀㊁同情㊁理解)㊁信息支持(建议㊁信息)和工具支持(有形的帮助)[5]㊂发热病人作为流行性传染病的重点监测人群,各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可以减轻病人心理负担[6],但也可能会间接影响其生活㊁工作等日常活动,导致病人出现一定的焦虑情绪[7],进而出现隐瞒病情㊁讳疾忌医㊁私自治疗等现象㊂研究显示,焦虑是部分疾病的危险因素,会影响病人疾病康复[8]㊂为了探索在传染病流行期发热病人的社会支持来源及其对焦虑程度的影响,探讨发热病人社会支持水平和焦虑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本研究对本次来我院发热门诊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病人焦虑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㊂现报告如下㊂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在2022年1月1日 2022年1月31日来我院发热门诊就诊的293例病人为研究对象㊂纳入标准:体温ȡ37.3ħ,年龄18~64岁,认知理解力正常,征得病人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者㊂排除标准:病情危急及危重病人,ȡ65岁及意识不清的病人㊂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件号为2022-086-01㊂作者简介 胡冰,护师,本科,单位:200433,上海长海医院;胡敏㊁荚恒娅㊁徐敏㊁朱姣姣(通讯作者)单位:200433,上海长海医院㊂引用信息 胡冰,胡敏,荚恒娅,等.发热病人社会支持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J ].全科护理,2023,21(10):1404-1407.1.2 方法1.2.1 调查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由调查者结合临床情况及查阅文献自行设计,主要包括年龄㊁性别㊁户籍所在地㊁婚姻情况㊁支付方式㊁是否接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以下简称新冠疫苗)㊂②医疗社会支持量表(MO S -S S S ):是S h e r b o u r n e 等[9]研制的,C r o n b a c h 's α系数为0.8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㊂MO S -S S S 包括情绪/讯息支持㊁实际支持㊁情感性支持和积极社交互动4个维度,共20个条目㊂采用L i k e r t 5级评分法, 完全没有 计1分, 少许时候 计2分, 有些时候 计3分, 大部分时候 计4分, 所有时候 计5分㊂总分在20~100分㊂得分越高表明病人感知到的医疗社会支持越多㊂③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G A D -7)量表:该量表由S pi z e r 等编制,效度系数为0.867,重测信度系数为0.823[10]㊂G A D -7量表包括7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 完全不会 计0分, 几天 计1分, 一半以上时间 计2分, 几乎每天 计3分㊂测试结果为7个条目分数的总和㊂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高㊂0~4分代表无焦虑,5~9分代表有轻微焦虑,10~14分代表有中度焦虑,ȡ15分代表有重度焦虑㊂1.2.2 资料收集方法 使用问卷星收集问卷:问卷为电子问卷形式,使用二维码进行发放,调查前获得被调查者知情同意,并讲解注意事项及解答疑问,被调查者填写结束自行提交问卷㊂本研究共发放29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3份,有效回收率100%㊂1.2.3 样本量的计算 研究按照探索性因子分析计算样本量,需要问卷条目的5~10倍,本次调查问卷共37个条目,即共需要样本量185~370㊂1.2.4 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使用S P S 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采用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例数㊁百分比(%)表示,组间比㊃4041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A pr i l 2023V o l .21N o .10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 e a r s o n 相关分析进行焦虑与医疗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发热病人基本资料 2022年1月问卷调查发热病人共293例,其中医务人员和人群广泛接触人员(销售员㊁服务员等)分别为10例㊁16例,均接种新冠疫苗;企业在岗人员161例,已接种疫苗144例;居家人群58例,已接种疫苗44例;在校学生48例,已接种疫苗44例㊂有基础疾病㊁学历高的病人接种新冠疫苗比率较低(P <0.05)㊂见表1㊂表1 发热病人基本资料(n =293)单位:例项目接种疫苗(n =258)未接种疫苗(n =35)χ2值P 性别 男129132.0400.153 女12922年龄 19~34岁16819 35~60岁7091.5660.211 >60岁207户籍地址 上海市154220.1290.720 非上海市10413婚姻状况 已婚146220.4590.482 单身/离异11213是否有基础疾病 是24106.4200.011 否23425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下10021 专科/本科128106.2650.044 本科以上304支付方式 医保204311.7530.186自费5442.2 发热病人焦虑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293例发热病人焦虑总分为(5.14ʃ3.26)分,高于国外普通人群常模的(3.43ʃ2.47)分;焦虑阳性检出率为53.2%,高于同时期国内外普通人群焦虑阳性率30.7%㊁41.33%[11-13]㊂其中轻微焦虑134例,中度焦虑20例,重度焦虑2例㊂2.3 发热病人社会支持现状 293例发热病人医疗社会支持得分正态Q -Q 图显示该组数据呈正态分布,各维度得分见表2㊂2.4 发热病人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㊁婚姻状况㊁支付方式㊁疫苗接种情况的发热病人焦虑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不同学历与婚姻状况的发热病人社会支持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3㊂表2 发热病人社会支持得分情况(x ʃs ,n =293)单位:分 维度得分实际支持15.47ʃ4.38情绪与讯息支持30.05ʃ7.92情感性支持11.82ʃ2.95积极社交互动15.62ʃ4.17医疗社会支持总分76.66ʃ18.04表3 发热病人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 项目例数 G A D -7得分统计值PMO S -S S S得分统计值P年龄 19~34岁1875.59ʃ3.3676.13ʃ17.87 35~60岁794.69ʃ3.03F =3.5600.01478.01ʃ18.95F =1.8630.136 >60岁273.74ʃ2.4872.63ʃ17.07婚姻状况 已婚1684.41ʃ3.03t =-4.610<0.00178.48ʃ18.12t =2.0160.045 单身/离异1256.13ʃ3.3274.21ʃ17.72支付方式 医保2354.84ʃ3.13t =-3.277<0.00177.08ʃ18.33t =0.7980.426 自费586.38ʃ3.1574.97ʃ16.87疫苗接种 已接种2584.98ʃ3.17t =-2.2800.02376.22ʃ18.28t =-1.1380.256 未接种356.31ʃ3.6879.91ʃ16.00学历 高中及以下1214.84ʃ3.1670.93ʃ20.28 专科/本科1385.37ʃ3.36F =0.8810.41580.34ʃ15.51F =11.2430.011本科以上345.29ʃ3.2282.09ʃ13.36㊃5041㊃全科护理2023年4月第21卷第10期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5发热病人焦虑与社会支持的P e a r s o n相关性分析发热病人焦虑总分与医疗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1)㊂见表4㊂表4发热病人焦虑与社会支持的P e a r s o n相关性分析(r值)指标G A D-7MO S-S S S积极社交互动情绪/讯息支持情感性支持MO S-S S S-0.298积极社交互动-0.2990.878情绪与讯息支持-0.2510.9560.785情感性支持-0.2580.8720.8180.806实际支持-0.3050.8390.6570.7270.662注:均P<0.01㊂3讨论3.1发热病人焦虑高于国内外普通人群常模,19~34岁㊁单身/离异㊁自费及未接种新冠疫苗病人焦虑程度高本研究显示,发热病人焦虑总分为(5.14ʃ3.26)分,高于国外普通人群常模(3.43ʃ2.47)分㊂焦虑阳性检出率为53.2%,高于同时期国内外普通人群焦虑阳性率30.7%㊁41.33%[11-13]㊂一方面,由于发热作为大部分流行性传染病的初始症状[14],病人担心自己感染该时期传染病㊂另一方面,可能与传染病流行期间,发热症状影响了病人日常出行㊁工作等生活活动有关㊂研究结果显示单身/离异病人焦虑程度比已婚病人高(P<0.05),与王承敏等[15]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对人群不良情绪的研究结果一致㊂可能与该时期使用的社交疏散隔离政策有关[16-17]㊂19~34岁年龄段的发热病人焦虑程度高,与王磊等[18]研究结果一致㊂可能由于政府非药物政策推动了网络焦虑亚文化盛行,使青年病人出现普遍焦虑的现象[19]㊂综上所述,发热病人在特殊时期需配合防控政策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或隔离,影响了日常生活活动,导致病人积极社交互动的来源减少,可能是焦虑的主要原因㊂此外,未接种疫苗的发热病人焦虑程度高(P<0.05),说明接种疫苗可以缓解发热病人焦虑情绪㊂有研究证实,高疫苗接种率可以有效控制流行病的蔓延[20],如流感疫苗㊁霍乱疫苗[21]㊂本研究结果显示,293例发热门诊病人中已接种疫苗比例为88.05%,接种率高于德国及欧盟水平[22]㊂与广泛人群接触人员(销售员㊁服务员等)疫苗接种率达到了100%,说明目前传播平台不揭穿疫苗神话而突出疫苗的好处的方式行之有效[23]㊂研究显示,疫苗安全有效性㊁禁忌证和适应证等专业信息的缺失增加了病人疫苗犹豫[24],可能是患有基础疾病的病人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原因(P<0.05),与慢性肠炎病人疫苗接种率低研究结果一致[25]㊂健康传播平台可以为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提供基于证据的㊁确切的疫苗指导,以增加疫苗接种率[26],缓解发热病人焦虑情绪㊂3.2发热病人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国内外常模,已婚与高学历病人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293例发热病人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国内普通人群常模(69.66ʃ15.68)分,其中情绪与讯息支持维度得分较国内高,情感性支持㊁实际支持得分较国外低[11,27]㊂原因可能是健康传播平台对流行病相关知识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增加了情绪/讯息支持来源,而保护性隔离措施减少了情感性支持㊁实际支持的来源㊂此外,高学历病人情绪与讯息支持水平高(P<0.05),与A i e r k e n等[28]研究结果一致㊂但高学历发热病人疫苗接种率低(P< 0.05),与C a s c i n i[24]研究显示的高学历疫苗接种率高相反㊂可能由于随着相关疫苗接种方式不断增加,高学历病人获得更多 疫苗的有效性正在减弱 疫苗有失败的可能 等情绪与讯息支持[29]㊂有研究显示,情绪与讯息支持对缓解焦虑有中介作用[30-31]㊂但本次结果显示,对部分病人来说,高水平的情绪与讯息支持是否能缓解焦虑仍需进一步研究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已婚人群社会支持水平较高(P<0.05),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11,32],可能与已婚病人获取更多家庭支持有关㊂同时已婚病人焦虑程度较低,说明高水平的情感性支持可以缓解病人焦虑㊂3.3发热病人焦虑程度与社会支持水平呈负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发热病人焦虑程度较低(P<0.05),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33-34]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发热病人中已婚病人社会支持水平高㊁焦虑程度低(P<0.05),说明高社会支持水平可以减轻病人焦虑㊂此外,与国外人群相比,发热病人情感性支持和实际性支持水平较低,焦虑程度和焦虑检出率较高;与国内普通人群相比,发热病人情绪与讯息支持维度得分高于国内普通人群,焦虑程度和焦虑阳性检出率比普通人群高[11-13]㊂可能的原因: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非药物政策㊁社交隔离政策的实施,使发热病人获得实际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的机会减少;广泛但缺乏专业性的情绪与讯息支持,对高学历㊁有慢性疾病等发热病人的影响具有双面性㊂有研究显示,家庭亲密关系即情感性支持,可以增加病人抗压能力,缓解焦虑[33]㊂而随着 社区-生活圈-城市 体系逐渐成为防控新冠肺炎工作的主体[34],社区可以为发热病人提供更多实际支持,如告知附近可以就诊的医院信息㊁交通信息等,以减轻发热病人焦虑情绪㊂4小结㊃6041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A p r i l2023V o l.21N o.1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发热病人焦虑程度和焦虑阳性检出率比普通人群高㊂高水平的情感性支持和实际支持可以减轻病人焦虑㊂在积极社交互动减少的大环境下,社区提供更专业的疫苗指导㊁医疗机构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等措施,可以提高对发热病人的实际支持和情绪/讯息支持;家庭可以通过提高家庭亲密关系提高情感性支持,以减轻发热病人焦虑情绪,促进病人康复㊂参考文献:[1] M U Z A F A RN,T A R I Q B,A H A D W A,e t a l.C l i n i c a l a n d l a b o r a t o r yp r o f i l eo f d e n g u ei n K a s h m i r v a l l e y[J].T h e J o u r n a l o f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o f P h y s i c i a n s o f I n d i a,2022,69(12):11-12.[2]王磊,韩晨鹏.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在我院发热门诊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6):727-728.[3]伍灏堃,樊婷,李健云,等.疫情期间发热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干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0):73-74.[4]王海曙,张鑫,王莉枝,等.秋冬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心血管专业对发热患者的管理措施[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3): 3327-3329.[5] B U R G O Y N ER,R E NW I C K R.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a n d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o v e r t i m e a m o n g a d u l t s l i v i n g w i t h H I Vi nt h e HA A R Te r a[J].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e d i c i n e,2004,58(7):1353-1366.[6]梅学慧,李梅,杨娟.同伴支持教育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痛苦程度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9):45-48. [7]魏甜,田蓓,顾小颖,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患者焦虑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J].上海护理,2021,21(8):47-49.[8] MA LK,AWA NI,R AMJ,e t a l.D e p r e s s i o na n da n x i e t y a s a r i s kf a c t o r f o r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C u r e u s,2019,11(11):e6064.[9] S H E R B O U R N ECD,S T E WA R T A L.T h e MO S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s u r v e y[J].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e d i c i n e,1991,32(6):705-714. [10]曲姗,胜利.广泛性焦虑量表在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筛查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试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2):939-944.[11] B E D A S O A,A D AM S J,P E N G W B,e ta l.T h em e d i a t i o n a l r o l eo f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 i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s t r e s s a n d a n t e n a t a la n x i e t y a n dd e p r e s s i v es y m p t o m sa m o n g A u s t r a l i a n w o m e n:am e d i a t i o n a l a n a l y s i s[J].R e p r o d u c t i v eH e a l t h,2021,18(1):1-10.[12] MO HAMMA D IM R,Z A R A F S HA N H,K H A Y AM B A S H IS,e t a l.T h e r o l e of p u b l i c t r u s t a n dm e d i a i n t h e p s y c h o l og i c a l a n db e h a v i o r a lr e s p o n s e st ot h e C O V I D-19p a n d e m i c[J].I r a n i a nJ o u r n a l o f P s y c h i a t r y,2020,15(3):189-204.[13]朱卓妍,张一,甘虹,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新冠肺炎风险感知关联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2,38(2):145-149.[14] W E IY Q,L U Y J,X I A L M,e ta l.A n a l y s i so f2019n o v e lc o r o n a v i r u s i n f e c t i o n a nd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e r i s t i c s of o u t p a t i e n t s:a n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f r o m af e v e rc l i n i ci n W u h a n,C h i n a[J].J o u r n a l o fM e d i c a lV i r o l o g y,2020,92(11):2758-2767. [15]王承敏,张星,李敏璐,等.新冠疫情期间检疫隔离人群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2,39(1):52-55.[16] P A N N UJ.N o n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m e a s u r e sf o r p a n d e m i c i n f l u e n z ai nn o n h e a l t h c a r es e t t i n g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r a v e l-r e l a t e d m e a s u r e s[J].E m e r g i n g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2020,26(9):2298-2299. [17] R A T H B O N EJA,S T E V E N S M,C R UWY S T,e ta l.C O V I D-s a f e b e h a v i o u rb e f o r e,d u r i n g a n da f t e ra y o u t h m a s s g a t h e r i n ge v e n t:a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c o h o r ts t u d y[J].B M JO p e n,2022,12(7):e058239.[18]王磊,徐水洋,黄玉,等.浙江省居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知㊁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5):661-664. [19]黄晟.青年焦虑网络炒作的意识形态解析及其治理策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3(3):1-7.[20] G A L A N T IM,P E I S,Y AMA N A T K,e t a l.N o n-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a n d i n o c u l a t i o n r a t e s h a p e S A R S-C o V-2v a c c i n a t i o nc a m p a i g ns u c c e s s[J].E p ide m i o l o g y a n dI nf e c t i o n,2021,149:e222.[21]S O N G K R,L I M J K,P A R K S E,e ta l.O r a lc h o l e r av a c c i n ee f f i c a c y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J].V a c c i n e s,2021,9(12):1482.[22] MA T H I E U E,R I T C H I E H,O R T I Z-O S P I N A E,e ta l.A u t h o rC o r r e c t i o n:a g l o b a ld a t a b a s e o f C O V I D-19v a c c i n a t i o n s[J].N a t u r eH u m a nB e h a v i o u r,2021,5(7):956-959.[23] B U R G E R M N,M A Y E R M,S T E I M A N I S I.R e p e a t e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o fb e n e f i t sr e d uc e sC O V I D-19v a c c i n a t i o nh e s i t a n c y:e x p e r i m e n t a le v i d e n c ef r o m G e r m a n y[J].P L o SO n e,2022,17(6):e0270666.[24] C A S C I N IF.A t t i t u d e s,a c c e p t a n c e a n d h e s i t a n c y a m o n g t h eg e n e r a l p o p u l a t i o nw o r l d w i d e t or e c e i v e t h eC O V I D-19v a c c i n e sa n d t h e i r c o n t r ib u t i n g f ac t o r s: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J].E C l i n i c a l M e d i c i n e,2021,40:101113.[25]S T E F A N I A,D Z I E C I O L OW S K A,M S C,e ta l.C o v i d-19v a c c i n ea c c e p t a n c e,h e s i t a n c y,a n d r e f u s a la m o n g C a n a d i a n h e a l t h c a r ew o r k e r s:am u l t i c e n t e r s u r v e y[J].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 o f I n f e c t i o nC o n t r o l,2021,49(9):1152-1157.[26] L E V IO S U A G WU U,L A N G S IR,O V E N S E R I-O G B O M O G,e t a l.A n a l y s i so f p e r c e p t i o n,r e a s o n s,a n d m o t i v a t i o n sf o rC O V I D-19v a c c i n a t i o n i n p e o p l ew i t hd i a b e t e sa c r o s ss u b-S a h a r a n A f r i c a:am i x e d-m e t h o d a p p r o a c h[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e s e a r c ha n dP u b l i cH e a l t h,2022,19(13):7875. [27]陈翠萍,马桂芬,杨春琴,等.医疗社会支持量表中文版应用于脑卒中病人的信效度测量[J].护理研究,2015,29(11B):3994-3996.[28] A I E R K E N A,D I N G X W,P A N Y Y,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e p e n d e n c y o nc o mm u n i t y r e s o u r c e sa n ds o c i a ls u p p o r ta m o n ge l d e r l yp e o p l el i v i n g i nr u r a la r e a si n C h i n a:a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s t u d y[J].B M CG e r i a t r i c s,2022,22(1):1-10.[29] WA N G R K,Z H A N G Q,G EJW,e t a l.A n a l y s i so f S A R S-C o V-2v a r i a n tm u t a t i o n s r e v e a l s n e u t r a l i z a t i o n e s c a p em e c h a n i s m s a n dt h ea b i l i t y t ou s e A C E2r e c e p t o r sf r o m a d d i t i o n a ls p e c i e s[J].I mm u n i t y,2021,54(7):1611-1621.e5.[30] N G A IF W,C HA N S W C.L e a r n e d r e s o u r c e f u l n e s s,s o c i a ls u p p o r t,a n d p e r i n a t a l d e p r e s s i o n i nC h i n e s em o t h e r s[J].N u r s i n gR e s e a r c h,2012,61(2):78-85.[31] X I ALX.S e l f-s u p p o r t i n g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y m p t o m s:t h em e d i a t i n g e f f e c t s o f s t r e s s a n d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J].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2013,54(3):408-413.[32]焦光源,王向珍,张建.青年医师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13所三级医院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21,25(5): 35-38.[33] D A N I E L W M.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c i e n c e i n f o r m e dc l i n i c a l l y r e l e v a n tb e h a v i o r s i nF u nc t i o n a lA n a l y t i cP s y c h o t h e r a p y:t h eA w a r e n e s s,C o u r a g e,a n d L o v e M o d e l[J].J o u r n a lo fC o n t e x t u a lB e h a v i o r a lS c i e n c e,2017,6(4):347-359.[34]张科,张森,张萌,等.武汉疫情社区空间特征与 防疫圈层 策略研究[J].灾害学,2021,36(4):175-180.(收稿日期:2022-08-30;修回日期:2023-04-05)(本文编辑王钊林)㊃7041㊃全科护理2023年4月第21卷第10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理因素对发热影响的治疗及护理
![心理因素对发热影响的治疗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53df442e3f5727a5e9626b.png)
所能及 的工作 。核 实事 发地点和行车路线 , 并告 知求助方急救人 员
心理 因素对发热影响的治疗及护理
邵 山红 , 郑伊 萍
( 都 医科 大 学 燕 京 医 学 院 , 京 首 北 1 10 ) 0 3 0
摘 要 :目 的 观 察 心 理 因素 与 发 热 的 关 系。 方 法 我 们 随 机抽 取 5 O倒 发 热 患者 进 行 观 察 。 从 病 因 学 角 度 出发 , 心理 因素 为主 线 , 查 心 理 因 以 调 素 对 发 热 的 影 响 。结 果 4 %的发 热 患 者是 由 于情 绪 紧张 、 0 恐惧 、 焦虑 、 心 、 怕 所 致 . 担 害 并且 心 理 因素 在 整 个 疾 病 的 过 程 中都 有 很 大 影 响 。结 论 心 理 因素 也 是诱 发 及 加 重发 热 的一 个 重 要 因素 。
26注重急救人员 素质培养 , . 增强 医患沟通 能力 院前急救 中, 医务 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保持有效 的沟通有 , 是急救长距 离中程序 中极其 重要的环节 。因此 , 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急救心理学知识 、 场调 对 现
查, 做到病史一 体格检查一 诊断一 治疗 四个相符合 。 确定患者有无生命 危险 , 存在危险时 , 应及时告知 患方家属 , 签定转运通知 书。转运途
医学信息 2 1 0 1年 3 月第 2 4卷第 3期 Me ia Ifr ain Ma 0 1 V 12 . o3 dclnom t . r 1 . o. 4 N . o 2 家属 、 陪人 的心理状态 , 有针对性 开展医患 沟通 , 除患方 的怀疑 、 消 责备和对抗情绪 , 才能保 证院前 急救工作顺 利展开 , 才能取 得最佳 救助效果 。 21充分利用现代通讯 工具 ,与 患方及 时有效沟通 . 医务人 员接 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医护人员 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的体检动 作、 护士给患者做治疗 时动作 的轻缓 和准确性 , 以及医生 自信的 目光 等都会影响患者及 陪人 的情绪 。非语 言沟通技 巧的实施 , 对消 除患 者及家属的紧张、 焦虑 、 恐惧 和怀疑心理 , 缩短 医患间的心理距离 , 使
发热患者的护理
![发热患者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d89b75b0717fd5360cdcfe.png)
发热患者的护理目的探讨发热患者分层护理的效果分析。
方法通过对我院2011年以来临床的90例发热患者采用分层护理的方法。
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15~65岁。
退热时间2~4h 65例,5~7h25例。
结果临床对90例发热患者采用分层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结论在发热患者护理中,采用分层护理服务模式,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
标签:分层护理发热辨证施护心理护理分层护理,又称为护理的分层管理,是指根据各层次护士的准入标准、能力标准聘用不同层次护士,让其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并在此过程中配以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以其在现有的护士编制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对发热患者的降温治疗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11年以来。
我院临床对90例发热患者采用分层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0例均为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15~65岁。
退热时间2~4h 65例,5~7h 25例。
1.2发热概念及分型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较常多见。
主要由病原体引起。
非感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
2发热时的病情观察2.1患者发热时护士要严密的观察发热的类型及经过,看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的变化。
2.2患者由于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致使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常出现周身乏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高热持续期时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虚无力。
当患者退热期时则表现为:大量汗出,皮肤潮湿,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所以护士在临床护理中主要认真细致观察患者发热的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心理因素对发热影响的治疗及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因素与发热的关系。
方法随机抽取50例发热患者进行观察。
从病因学角度出发, 以心理因素为主线, 调查心理因素对发热的影响。
结果 40%的发热患者是由于情绪紧张、恐惧、焦虑、担心、害怕所致, 并且心理因素在整个疾病的过程中都有很大影响。
结论心理因素也是诱发及加重发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发热;心理因素
近一段时期, 由于H1N1病毒的侵袭, 引起了甲型流行性感冒,又称“甲型流感”,其主要症状就是发热、咳嗽。
由于它主要是通过近距离接触及呼吸道飞沫传播, 因此严重地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
目前发热患者较以往明显增多。
过去, 我们研究发热的原因多是从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入手, 对于心理因素对发热的影响则较少注意。
我们随机抽取 50 例发热患者,进行心理因素的调查, 由此发现心理因素也是发热的一个诱发因素之一,并且心理因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都有很大影响。
如在治疗发热过程中, 注意心理治疗或辅以心理治疗, 则对退热起着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
现将我们调查总结的情况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随机抽取20XX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校医院50例突然发热患者 (既往无其他病史),男25例,女25例;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34岁。
方法 (1)50 例发热患者的诊断,符合诊断学第七版的诊断标准。
采用腋测法测体温, 均在℃以上。
(2)从心理因素在病因学中的位置调查。
根据心理因素创伤出现的快、慢分为急性与慢性心理创伤。
2 结果
从病因学角度出发, 观察心理创伤对发热的影响。
调查发现, 心理因素多与病人的切身利益相关。
急性心理创伤多为突发事件, 如:突然丧失亲人、失业、失学、意外事故、突然劳动及社交能力丧失、人际关系紧张冲突等;慢性心理创伤多为慢性病痛的折磨, 对亲人及自身身体过分担忧, 家庭关系不和, 工作不理想, 人际关系不协调等。
通过对这 50例患者调查发现, 有14例(占28%)为急性心理创伤,6例(占12%)为慢性心理创伤,见表1。
故急、慢性心理创伤的患者共为20例,占40%。
表1 急、慢性心理创伤引起的体温变化由此可见, 心理因素对发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3 讨论
许多研究已发现在综合医院的内、外科病人中, 伴发情绪、心理问题的比例相当高, 目前国外研究趋于一致的看法, 在内、外科中1/4~1/3的病人有心理障碍, 而且心理障碍的长期存在会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有关研究发现, 抑郁会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如 IgA 和IgM), 生理活动受损。
同时身
心医学研究紧张刺激等因素对人体内分泌的影响已有报道, 如:下丘脑-垂体-靶腺系统, 下丘脑受大脑皮层的制约, 而大脑皮层又接受外界刺激。
在生理状态下, 内分泌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及激素本身的反馈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 而紧张
状态下机体需要动员体内的能量来适应此情况, 此时下丘脑的电活动或神经生
化活动增高,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 排汗减少, 散热减少, 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 故引起发热。
因此在治疗发热时,应注意帮助病人学会面对应激, 尽量避免紧张刺激, 使他们学会适应各种情况, 预防和防止心理
创伤造成的心理、生理上的影响。
心理治疗在发热的治疗中占有重要作用, 在对待这些发热病人的治疗上, 我们做了大量的心理治疗及护理工作。
第一,去除诱因, 做好解释工作: 解除他们的紧张、恐惧情绪。
第二,调动病人的情绪,促进自身免疫功能恢复:多与他们聊天, 让他们静下心来, 采用松弛-生物反馈疗法、音乐放松疗法等。
第三,应用清热解毒等药物治疗。
有的患者未做药物治疗, 次日体温也降至了正常。
总之,医疗迅速发展, 医疗观念也应改革, 发热的治疗除了用药物治疗外, 心理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措施。
这一领域我们观察的还很局限,尚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邓长生.诊断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2 沈渔村.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5.
3 马存根.医学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XX.
论文在线 :s://。